遥感监测技术方案
遥感监测服务方案
遥感监测服务方案1. 简介遥感监测是利用航天器或无人机等遥感技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方式。
遥感监测服务方案是指为满足用户需求,提供遥感监测数据获取、分析和应用等相关服务的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遥感监测服务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2. 目标与需求遥感监测服务方案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遥感技术对地球表面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获取和分析,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监测数据和相关的应用服务。
具体需求包括:- 快速获取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 - 提供各类地表特征识别和变化监测的分析服务 - 开发用户友好的数据可视化工具,方便数据的使用和分析 - 提供定制化的遥感监测报告和应用建议3. 方案设计根据目标和需求,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重要环节的方案:3.1 遥感数据获取遥感数据获取是遥感监测服务的基础。
我们将采取多种手段获取遥感数据,包括卫星数据购买、航空遥感数据采集和无人机影像获取等。
通过与各大遥感数据供应商合作,我们将获得高质量、多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获取到遥感数据后,我们将进行多层次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包括数据的预处理、特征识别、变化监测等。
我们将采用现代遥感图像处理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方法对遥感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提取出关键信息。
3.3 数据可视化工具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和分析遥感数据,我们将开发用户友好的数据可视化工具。
用户可以通过该工具实时查看遥感影像,并进行交互式的数据分析。
该工具将支持多种地表特征的可视化展示,并提供关键指标的统计分析。
3.4 应用建议与报告基于遥感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将为用户提供相关的应用建议和监测报告。
应用建议将根据用户需求和数据分析结果,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改进建议。
监测报告将包含数据分析的结果总结、关键特征的变化监测等信息,以便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遥感数据。
4. 实施流程下面是遥感监测服务方案的实施流程:1.需求分析:与用户进行需求沟通,明确用户的具体需求和监测目标。
2023年土地卫片执法遥感监测实施方案(一)
2023年土地卫片执法遥感监测实施方案(一)方案资料:2023年土地卫片执法遥感监测实施任务目标通过遥感技术对全国土地资源进行监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保护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方案实施1.技术准备–购买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数据–确定监测指标体系,建立监测数据库–开发监测软件系统,实现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功能2.任务区划–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土地类型设定监测区域–制定详细任务计划,包括影像采集、处理、发布和维护等环节3.影像采集–根据任务计划,安排卫星影像拍摄时间和点位–对拍摄的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去除云雾、跨季节遥感影像回归等因素的干扰4.产品发布–将处理完成的遥感数据、指标分析结果以及图表推送给政府决策部门和相关企业–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发布相应的数据产品和分析报告实施效果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将重心放在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耕作强度、城市和农村用地转换方面,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2.促进土地资源保护:对生态、环保等相关指标监测,制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政策,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和管理。
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政策制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乡村振兴、城市化等方面的发展。
总结本方案旨在借助遥感技术手段,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水平,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施过程将依托科技创新、数据分析等手段,监测全国土地资源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决策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和依据。
推广落地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本方案,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制定标准规范:在落实监测指标及技术上,制定适用于不同监测区域、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标准规范。
2.加强技术培训:加强技术培训,增强相关人员的设备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
3.学术研究推进:在实施过程中,积极鼓励学术界做好监测数据分析、指标细化、反馈调整等研究,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并开展相关学术研究。
4.做好社会宣传:积极宣传方案实施的重要性和成效,加强普及人群对土地资源利用政策和规划的认识,树立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理念。
遥感湿地监测实施方案
遥感湿地监测实施方案一、引言。
湿地是地球上生态系统中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调节气候、减缓洪涝灾害等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干扰,湿地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因此,对湿地的监测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的监测手段,对湿地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测目标。
1. 湿地类型的识别和分类。
2. 湿地面积的变化监测。
3. 湿地生态环境的评估。
4. 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监测方法。
1. 遥感影像获取。
选择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包括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以获取湿地的空间信息。
2. 影像预处理。
对获取的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几何校正、镶嵌拼接等预处理工作,以保证后续分析的准确性。
3. 湿地分类。
利用遥感图像解译技术,对湿地进行分类,包括湿地类型、湿地植被、湿地水体等。
4. 湿地变化监测。
通过对多期遥感影像进行比对分析,监测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包括湿地扩张、退化等。
5. 生态环境评估。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湿地植被指数、水体质量等信息,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评估。
6. 资源利用监测。
通过遥感技术监测湿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包括湿地农业、渔业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四、数据分析与应用。
1. 数据分析。
对获取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湿地分布图、变化图等。
2. 监测报告。
编制湿地监测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保护建议。
3. 决策支持。
将监测报告提供给相关部门,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五、结论。
遥感技术在湿地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加强遥感湿地监测实施方案的研究和应用,对湿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六、参考文献。
1. 王小明, 李华. 遥感在湿地监测中的应用[J]. 生态环境, 2018(3): 45-50.2. 张三, 李四. 湿地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研究[J]. 生态学杂志, 2017(2): 78-82.七、致谢。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实施方案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实施方案本文档旨在提供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的实施方案。
以下将介绍该监测项目的背景和重要性。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特定地区。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和不当利用,自然保护区面临着内外部的威胁。
为了及时了解和监测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成为一种高效和可行的手段。
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数据,对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进行监测和分析。
这些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农业生产、工业开发、道路建设、采矿等。
通过遥感监测,可以实时获取自然保护区内各类活动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
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提供决策层和相关部门所需的准确和及时的数据。
监测结果可以指导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帮助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可以帮助监测和防止不适当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这将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该监测实施方案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有效地监测和评估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以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并维护生态平衡。
具体目的包括:确定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的类型和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农业、建筑、采矿等。
监测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影响,特别是对濒危物种、破坏原生植被和水资源的影响。
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以制定保护措施和管理规划,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实施该监测方案,我们可以及时了解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状况,及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措施,以保护和维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该监测实施方案将依靠遥感技术,结合地面调查和科学数据分析,综合评估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的情况,并为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
本方案采用遥感技术和方法进行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的监测。
以下是监测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过程的说明:数据获取: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获取自然保护区的图像信息,包括高分辨率影像、多光谱影像等。
湿地监测 遥感 方案
湿地监测遥感方案引言湿地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
由于湿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湿地监测成为保护湿地资源和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湿地监测提供了一种高效、经济、快速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遥感技术的湿地监测方案,包括遥感数据的获取、湿地监测的指标和方法、监测结果的分析与应用等内容。
1. 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是湿地监测的基础,通过获取湿地的遥感图像数据,可以对湿地的时空变化进行全面、准确地监测。
遥感数据的获取可以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无人机遥感等方式进行。
1.1 卫星遥感卫星遥感是湿地监测中常用的数据获取方法之一。
通过利用航天卫星的遥感传感器,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湿地遥感数据。
卫星遥感数据主要包括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遥感数据两大类。
•光学遥感数据:可以获取湿地的光谱信息和纹理特征,适合湿地类型的提取和植被覆盖度的估计。
•雷达遥感数据:可以穿透云层获取地表的高程和形变信息,适合湿地地形的监测和水文参数的推测。
1.2 航空遥感航空遥感是通过低空飞行的航空器获取遥感数据的方法。
相比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具有分辨率更高、数据获取更灵活的特点。
采用航空遥感可以利用多光谱相机、激光雷达等设备获取高质量的湿地数据。
1.3 无人机遥感无人机遥感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遥感数据获取方式。
通过搭载遥感传感器的无人机,可以实现小范围、高精度的湿地监测。
无人机遥感具有成本低、响应快、灵活性强等优势,适用于湿地监测中的局部细节提取和变化检测。
2. 湿地监测指标和方法湿地监测的目标是获取湿地的基本信息和变化情况,基于遥感数据可以提取一系列的监测指标和采用一定的分析方法进行湿地监测。
2.1 湿地类型分类湿地类型的分类是湿地监测的基础工作,可以通过遥感图像的光谱信息和纹理特征进行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
2.2 湿地变化检测湿地的变化监测是湿地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林业遥感监测项目实施方案
林业遥感监测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传统的人工调查方式效率低下且成本较高。
因此,林业遥感监测项目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提出一项林业遥感监测项目的实施方案,以实现高效、准确的林业资源监测与管理。
二、项目实施过程1.需求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林业资源监测的需求。
通过与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沟通,明确监测的目标和范围。
确定主要监测数据包括森林面积、森林覆盖度、植被类型等。
2.数据采集基于需求分析的结果,我们将制定数据采集计划。
采集手段主要包括航空摄影和卫星遥感。
通过航空摄影,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而卫星遥感则提供了大范围的覆盖能力。
采集的数据需要确保质量可靠且足够详细。
3.数据处理与分析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提取有用的信息。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校正和去噪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然后,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数据解译,提取森林面积、覆盖度以及植被类型等信息。
最后,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数据的整合和可视化展示。
4.监测与管理本项目的最终目标是为林业资源的监测与管理提供支持。
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及时发现林业资源变化的趋势和异常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将监测结果与现有的林业资源数据库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动态的管理系统,以实现对林业资源的精确、全面的管理。
三、项目实施的优势1.高效性:遥感监测具有高效性,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批量的数据。
2.准确性:基于遥感技术的数据处理和解译,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监测结果。
3.全面性:遥感监测技术可以覆盖较大范围的地域和时间,确保监测结果的全面性。
4.经济性:相较于传统的人工调查方式,遥感监测项目具有更低的成本。
四、项目实施的可行性1.技术条件:当前,我国的遥感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可以满足林业资源监测的需求。
2.数据支持:我国也积累了大量的遥感数据和林业资源数据库,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林业遥感监测项目实施方案
林业遥感监测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传统的林业监测手段存在着信息获取不及时、成本高昂、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
因此,利用遥感技术开展林业监测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本项目旨在利用遥感技术,建立高效的林业监测系统,实现对林地资源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
二、项目目标1. 建立林地遥感监测数据库,实现对林地资源信息的全面记录和管理;2. 利用遥感技术,实现对林地生长状态、病虫害情况、森林火灾等因素的实时监测;3. 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项目内容1. 遥感数据获取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林地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包括多光谱、高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数据,以及激光雷达数据等,实现对林地资源的多角度观测和全方位监测。
2. 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镶嵌拼接等,得到高质量的遥感影像数据。
然后,利用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对影像数据进行分类、变化检测、特征提取等分析,获取林地资源的相关信息。
3. 林地监测系统建设基于获取的遥感数据和分析结果,建立林地监测系统,实现对林地资源信息的实时监测和管理。
系统包括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等功能模块,为相关部门提供便捷的数据查询和分析工具。
四、项目实施步骤1. 确定监测区域和监测指标,制定遥感监测方案;2. 获取林地遥感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3. 建设林地监测系统,实现数据管理和展示功能;4. 进行系统测试和调优,确保系统稳定可靠;5. 完成系统部署和使用培训,确保相关人员能够熟练操作和管理系统。
五、项目效益1. 实现对林地资源的全面监测和管理,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 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3.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项目保障1. 确保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林地资源的合法权益;2. 确保林地监测系统的稳定运行,及时处理系统故障和数据异常;3.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系统的正常使用和维护。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实施方案 (2)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1. 目标确定:确定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的目标,包括监测范围、监测对象和监测指标。
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管理需求,确定监测范围为自然保护区边界内的区域,监测对象为人类活动的类型、强度和空间分布,监测指标包括土地利用变化、人口分布、交通道路、建筑用地等。
2. 数据获取:采集相关的遥感影像数据和其他辅助数据,如人口统计数据、交通数据等。
遥感影像数据可以通过卫星遥感获取,可以选择高分辨率的多光谱遥感影像,以便更准确地提取地物信息。
辅助数据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等获取。
3. 数据处理:对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处理,包括影像的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
然后,利用图像处理和遥感技术对处理后的影像进行分类和变化检测,提取人类活动相关的地物信息。
4. 监测结果分析:将提取的地物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评估人类活动的类型、强度和空间分布。
可以利用GIS技术对监测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生成相应的专题图和统计图表。
5. 监测报告编制:根据监测结果和分析,编制监测报告,包括人类活动的监测概况、变化趋势和环境影响评估等内容。
报告可以提供给保护区管理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为制定合理的保护区管理措施和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6. 监测更新和维护:定期更新监测数据和方法,保持监测方案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同时,进行监测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数据采集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7. 监测结果应用:监测结果可应用于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中,包括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控制人类活动的强度和空间分布、评估保护措施的效果等。
同时,监测结果也可以为相关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参考,帮助制定保护区的管理战略和政策。
以上是一个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的实施方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细化。
镇2024年度遥感监测计划实施方案
镇2024年度遥感监测计划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遥感监测技术在现代城市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实时获取地表信息,提高决策效率。
近年来,我镇在遥感监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镇的发展,我们制定了这份2024年度遥感监测计划实施方案。
二、项目目标1.提高我镇遥感监测能力,实现对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
2.建立健全遥感监测数据管理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推动遥感监测技术在农业、林业、环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4.提升我镇在城市管理、灾害预警、资源调查等方面的水平。
三、实施方案1.组织架构成立镇遥感监测项目组,由镇长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项目组负责协调各方资源,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2.技术准备(1)购置遥感监测设备,包括无人机、卫星遥感数据接收系统等。
(2)培训专业人员,提高我镇遥感监测队伍的整体素质。
(3)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入先进技术,提升监测能力。
3.数据采集(1)制定遥感监测数据采集计划,明确采集时间、范围、频率等。
(2)对重点区域进行定期监测,确保数据的实时性。
(3)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数据的快速传递和利用。
4.数据处理与分析(1)建立遥感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2)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监测报告。
(3)针对不同领域,开展遥感监测应用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5.项目实施与管理(1)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任务和时间节点。
(2)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
(3)定期开展项目评估,及时调整实施方案。
四、项目预期成果1.提高我镇遥感监测能力,实现对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
2.形成一套完善的遥感监测数据管理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在农业、林业、环保等领域取得显著应用成果。
4.提升我镇在城市管理、灾害预警、资源调查等方面的水平。
5.培养一支专业的遥感监测队伍,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遥感监测系统实施方案
遥感监测系统实施方案一、引言。
遥感技术是指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遥感监测系统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和管理的系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监测系统在农业、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遥感监测系统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二、系统建设目标。
1. 提高监测效率,通过遥感技术实现对大范围地区的快速监测,提高监测效率。
2. 提升监测精度,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提升监测精度,为相关决策提供准确数据支持。
3. 实现多领域监测,建设一个综合性的遥感监测系统,实现对农业、环境、城市规划等多领域的监测需求。
三、系统建设内容。
1. 遥感数据获取,选择合适的卫星或飞机平台,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影像数据。
2. 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遥感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所需的监测信息。
3. 监测系统搭建,建立一个完善的遥感监测系统,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
4. 监测方案制定,根据具体监测需求,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和计划。
四、系统建设步骤。
1. 确定监测需求,明确监测的具体内容和范围,确定监测系统的建设目标。
2. 选择遥感数据源,根据监测需求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源,包括卫星、飞机等平台。
3. 数据获取与处理,获取遥感数据后,利用遥感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提取所需信息。
4. 系统搭建与测试,建立遥感监测系统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并进行系统测试和调试。
5. 监测方案制定,根据监测需求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和计划,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系统建设注意事项。
1. 数据质量保障,选择高质量的遥感数据源,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系统稳定性,建设的监测系统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长期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监测方案灵活性,监测方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4. 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对监测系统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健全的技术支持体系,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遥感监测项目实施方案
遥感监测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农业生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项目旨在利用遥感技术开展监测工作,为相关领域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
二、项目目标。
1. 建立遥感监测数据库,实现对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和分析;2. 提供高精度的遥感监测数据,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3. 开展农业生态监测,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
三、项目实施方案。
1. 数据采集。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目标区域进行高分辨率影像的获取,包括光学影像和雷达影像。
同时,结合无人机技术,对特定区域进行局部高精度监测。
2. 数据处理。
对采集到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包括图像配准、镶嵌、辐射校正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数据分析。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资源环境监测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植被覆盖监测、水体变化监测等,为城市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应用服务。
根据监测结果,提供相关领域的应用服务,包括城市规划、农业生态监测、环境保护等,为决策部门和相关行业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
四、项目成果。
1. 建立了遥感监测数据库,包括多期遥感影像数据和监测报告;2. 提供了高精度的遥感监测数据,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3. 开展了农业生态监测,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
五、项目建议。
1. 加强遥感技术人才培养,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不断完善遥感监测技术和方法,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效率和精度;3. 拓展遥感监测应用领域,为更多领域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六、总结。
本项目通过遥感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资源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和农业生态监测的目标,为相关领域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
同时,也为遥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遥感监测工作方案
遥感监测工作方案一、工作目标。
咱们搞这个遥感监测啊,就是想把地球上那些个事儿看得明明白白的。
不管是看看森林是不是被偷偷砍了,还是湖水有没有被污染,或者城市的扩张是不是有点没边儿了,都得靠咱们的遥感监测把这些情况给揪出来。
简单说,就是让地球在咱们眼皮子底下没秘密,有啥问题都能及时发现,这样才能好好保护咱的地球家园。
二、工作内容。
# (一)数据获取。
1. 卫星数据。
首先得跟那些卫星“大佬”们打好交道,什么高分卫星啦,Landsat卫星之类的。
就像找朋友要照片一样,定期从它们那儿获取影像数据。
这些卫星在天上转啊转,拍下来的照片可都是咱们的宝贝,能看到很大一片地方呢。
要时刻关注卫星的状态和数据发布计划,可不能错过啥重要的影像,就像等着喜欢的电视剧更新一样,得时刻盯着。
2. 航空遥感数据(如有需要)有时候卫星数据可能还不够细致,这时候就要请飞机帮忙了。
派飞机装上遥感设备到指定区域飞一飞,就像给那个地方做个特别的“航拍体检”。
不过这成本可不低,所以得谨慎选择啥时候用航空遥感,就像决定是坐公交还是打车一样,得权衡一下。
# (二)数据预处理。
1. 辐射校正。
拿到的数据就像刚从暗房洗出来的照片,颜色可能不太对,得调整调整。
辐射校正就是干这个的,把图像的亮度和颜色弄得正常点,就像给照片美颜一样,但咱这是为了让数据更准确。
2. 几何校正。
卫星和飞机拍照片的时候,不可能拍得那么完美,图像可能有点歪歪扭扭的。
几何校正就是把图像掰正,让地图上的地方和实际的地方能对上号,就像把拼图的碎片放到正确的位置上一样。
# (三)信息提取。
1. 地物分类。
这就像是玩一个超级大的找茬游戏。
在预处理好的数据里,把不同的东西区分开,什么是森林,什么是农田,什么是城市建筑,都得分得清清楚楚。
可以用一些聪明的算法,像支持向量机啊,随机森林之类的,就像找一群聪明的小助手来帮忙分类。
2. 变化检测。
这个更有意思,就是对比不同时间的图像,看看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遥感监测技术方案
遥感监测技术方案遥感监测技术是一项基于遥感技术的监测和分析地球表层现象和过程的技术。
通过利用卫星、航空器、无人机等设备获取地球表层的遥感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地球科学技术,可以实现对地质、农业、林业、环境、城市等领域的监测和分析。
下面将简要介绍遥感监测技术的方案。
其次,在遥感监测技术方案中,需要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处理。
预处理包括数据获取、数据校正、图像增强等。
处理包括地物提取、图像分类、变化检测等。
通过预处理和处理,可以得到清晰、准确的遥感监测结果。
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地理信息数据和模型,进行多源数据融合和模型集成分析,提高监测结果的精度和可信度。
第三,在遥感监测技术方案中,需要选择合适的遥感监测指标。
不同的监测对象和目标需要选择不同的遥感监测指标。
比如在农业领域,可以选择NDVI指数来监测植被生长情况;在环境领域,可以选择热红外数据和水色数据来监测水质情况;在城市领域,可以选择城市扩张指标、建筑物高度指标等来监测城市发展情况。
第四,在遥感监测技术方案中,需要选择适当的监测时间段和监测频率。
不同的监测对象和目标需要选择不同的监测时间段和监测频率。
比如在农作物监测中,可以选择适当的监测时间段来监测不同作物的生长情况;在城市扩张监测中,可以选择适当的监测频率来掌握城市扩张的速度和趋势。
最后,在遥感监测技术方案中,需要进行遥感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通过对遥感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到地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情况,为地球科学研究和资源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还需要将遥感监测结果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和验证,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遥感监测技术方案是一项基于遥感技术的监测和分析地球表层现象和过程的技术。
通过选择适合的数据源和获取方式,进行数据预处理和处理,选择合适的监测指标、监测时间段和监测频率,进行结果分析和解释,可以实现对地质、农业、林业、环境、城市等领域的监测和分析。
赤潮遥感监测实施方案
赤潮遥感监测实施方案赤潮是一种由藻类大量繁殖引起的自然现象,它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赤潮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全面的监测手段,对赤潮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赤潮遥感监测的实施方案。
首先,赤潮遥感监测需要选择适合的遥感数据。
在赤潮监测中,可以利用多种遥感数据,如高光谱数据、多光谱数据、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等。
这些数据能够提供赤潮发生的空间分布、光谱特征等信息,为赤潮的监测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其次,赤潮遥感监测需要建立适合的监测模型。
监测模型是利用遥感数据对赤潮进行识别和监测的重要手段。
可以利用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目标识别等方法建立赤潮监测模型,实现对赤潮的准确监测和预警。
同时,赤潮遥感监测需要结合实地调查数据进行验证。
遥感数据虽然能够提供大范围的监测信息,但是在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仍然需要实地调查数据进行验证。
通过与实地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验证遥感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赤潮监测的可信度。
此外,赤潮遥感监测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体系。
监测预警体系是赤潮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及时发现赤潮的发生和演变趋势,为相关部门和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赤潮预警信息,指导相关应对措施的实施。
最后,赤潮遥感监测需要加强监测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赤潮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需要加强对赤潮遥感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改进监测手段和方法,提高赤潮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赤潮遥感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选择适合的遥感数据,建立监测模型,结合实地调查数据进行验证,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监测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以实现对赤潮的准确监测和预警,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维护人类经济利益提供重要支持。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遥感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遥感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遥感技术以其全面、及时、高效的特点,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方案旨在利用遥感监测技术,全面了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工作内容和方法1.数据收集和处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测手段,获取农田面积、农作物种植结构、养殖业规模、农产品市场销售情况等相关数据。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校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监测指标的确定:综合考虑国家农业政策和发展目标,确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监测指标体系。
指标包括农田面积变化、农作物品种调整、养殖规模变化等。
3.监测方法和技术:采用遥感图像解译方法,对农田面积、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监测。
利用遥感影像地物分类技术,提取出不同农作物的分布情况。
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对养殖业规模进行统计和估算。
4.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估:将获取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情况。
分析结果可从农田利用效率、市场供需平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5.数据报告和信息共享:编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向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监测结果和建议。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方便各地区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合作。
三、预期效果和应用意义1.精准了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情况,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2.发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3.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4.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持。
四、工作计划和保障措施1.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确保监测各项指标全面、及时完成。
2.配置专业人员和技术设备,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加强对遥感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培训,提高监测水平和能力。
4.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遥感监测工作。
水情遥感监测方案
水情遥感监测方案概述水情遥感监测方案是利用遥感技术对水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估的一种方法。
通过获取和分析来自卫星、飞机和无人机等平台的图像数据,可以实时监测水体的变化、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从而为水资源管理和水灾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指标1. 水体面积水体面积是指在遥感图像中水体所占的总面积。
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中水体的像元数量,可以精确计算出水体的面积。
水体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水资源的变动情况,如水库、湖泊、河流等的蓄水情况。
2. 水体水质水体水质是指水体中溶解物、悬浮物、营养盐、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通过遥感图像的多光谱数据,可以提取水体的水质信息。
水体水质的监测可以帮助提前发现和预防水体污染,并进行相应的治理措施。
3.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分布情况,如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通过遥感图像的分类和变化检测,可以获取土地利用的信息。
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利用和影响,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采集1. 卫星遥感卫星遥感是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一种方式。
常用的卫星遥感数据包括Landsat、MODIS、Sentinel等。
这些卫星每天都会拍摄大量的遥感图像,覆盖广泛而且频率高,适合用于水情监测。
2. 飞机遥感飞机遥感是利用载人飞机或无人机平台获取遥感图像的方法。
相比于卫星遥感,飞机遥感可以获取更高分辨率的图像,更适用于小范围的水情监测。
同时,飞机遥感也更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点观测和高频率的数据采集。
3. 无人机遥感无人机遥感是利用无人机平台进行遥感数据采集的方法。
无人机的飞行高度较低,可以获取更高分辨率和更精细的遥感图像。
无人机遥感在水情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实时获取水体的变化情况,对水灾预警和抢险救灾提供重要支持。
数据处理与分析1. 影像预处理遥感图像的预处理是指对原始图像进行几何和辐射校正,去除噪声和杂散信息,使图像更适合后续的分析处理。
水情遥感监测方案
水情遥感监测方案1. 引言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对水情的监测和管理至关重要。
传统的水情监测方法受制于地域、时间和人力资源等限制,限制了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水情遥感监测成为一种重要的监测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种水情遥感监测方案,包括遥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和水情监测等环节。
2. 数据获取为了进行水情的遥感监测,首先需要获取相关的遥感数据。
遥感数据主要分为两类:光学遥感数据和微波遥感数据。
光学遥感数据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用于水面覆盖和水质监测等;而微波遥感数据则可以穿透云层和植被,用于地下水位和土壤湿度监测等。
数据可以通过卫星、航空和无人机等平台获取。
卫星遥感数据可以全球范围获取,并具有周期性和一致性;而航空和无人机遥感数据则具有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适合进行局部细致的监测。
3. 数据处理获取到的遥感数据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才能得到有用的水情信息。
数据处理包括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等步骤。
3.1 预处理遥感数据在获取后通常需要进行预处理,以去除噪声和纠正影像几何畸变。
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噪声去除等。
3.2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将原始遥感数据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水情信息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特征包括水面覆盖、水质参数、地下水位和土壤湿度等。
特征提取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包括阈值分割、主成分分析和机器学习等。
3.3 分类分类是根据特征将遥感影像分类为不同的水情类型的过程。
分类方法包括像元级分类和目标级分类等。
像元级分类是将每个像元归为一类,适用于水面覆盖和水质监测等;目标级分类是将一组像元识别为一个水情目标,适用于水库和湖泊等。
分类方法包括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和深度学习等。
4. 水情监测通过数据处理得到的水情信息可以进行水情监测和分析。
水情监测包括水面面积监测、水质动态监测和地下水位监测等。
4.1 水面面积监测水面面积是水情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通过像元级分类得到。
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道路监测与维护方案研究
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道路监测与维护方案研究城市道路的监测和维护是城市发展和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运输需求的增加,道路监测与维护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传统的道路监测方法存在着效率低下、成本高昂、数据获取困难等问题,因此,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道路监测与维护方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遥感技术在城市道路监测与维护中的应用、方案设计与实施、效果评估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实际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一、遥感技术在城市道路监测中的应用1.1 遥感技术概述遥感技术是指利用航空或卫星等远距离传感器获取地面或大气等物体信息,并利用信息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译。
在城市道路监测中,遥感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大范围、快速获取数据等优势。
1.2 遥感技术在道路信息获取中的应用利用卫星或航空影像可以获取大范围内的道路信息,包括道路线型、道路宽度、交叉口等。
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获得道路的基本属性和拓扑关系,为后续的监测和维护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1.3 遥感技术在道路损坏检测中的应用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道路损坏情况的监测和检测。
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可以识别出道路表面的裂缝、坑洼等损坏情况,并提供定量化分析结果。
这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提供了实时、准确的数据,以便及时采取维修措施。
二、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道路监测与维护方案设计与实施2.1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在设计城市道路监测与维护方案时,首先需要获取高质量的遥感数据。
这包括卫星或航空影像数据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获取到原始数据后,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和校正,并进行图像分割和特征提取等处理步骤。
2.2 道路信息提取与建模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和分析,可以得到准确的道路信息。
这包括道路线型、道路宽度、交叉口等。
同时,还可以利用遥感数据建立道路的三维模型,以便更好地进行监测和维护工作。
2.3 道路损坏检测与评估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道路损坏情况的检测和评估。
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可以识别出道路表面的裂缝、坑洼等损坏情况,并提供定量化分析结果。
农林业卫星遥感监测解决方案
农林业卫星遥感监测解决方案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遥感监测在农林业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利用卫星的高分辨率传感器和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农林资源的快速、准确地监测和评估。
本文将提出一个综合性的农林业卫星遥感监测解决方案,包括数据采集、图像处理、信息提取和应用等方面。
一、数据采集农林业卫星遥感监测解决方案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农林地表覆盖数据和环境信息。
数据采集需要选择适当的卫星,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确定合适的观测时间和周期,以获得全面的农林资源信息。
二、图像处理数据采集后,需要对卫星图像进行处理,以提取有用的信息。
图像处理主要包括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和影像配准等步骤。
几何校正是将卫星图像与地面坐标系统对应起来,以确保后续分析的准确性。
辐射校正是通过消除大气、地表反射和照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获得真实的地表反射率。
影像配准是将多张卫星图像进行拼接,以获得更大范围的连续地表信息。
三、信息提取在图像处理的基础上,需要对图像进行信息提取,以获得农林资源的相关参数。
信息提取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植被指数计算和变化检测等内容。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是将地表覆盖区域进行分类,以获得不同类型土地的空间分布和数量。
植被指数计算是通过计算不同波段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之间的比值,来衡量植被的生长状况和健康程度。
变化检测是通过对多个时间点的卫星图像进行比较,来监测农林资源的变化情况,如土地利用转换、植被覆盖变化等。
四、应用信息提取之后,可以将监测结果应用于农林业管理和决策。
根据土地利用分类的结果,可以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
根据植被指数的计算结果,可以评估植被的生长状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和自然灾害。
根据变化检测的结果,可以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预测和评估农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综上所述,农林业卫星遥感监测解决方案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图像处理、信息提取和应用等步骤实现对农林资源的快速、准确地监测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态遥感监测的内容为2014年北京市1期冬小麦面积监测,2014年北京市2期玉米(春、夏玉米)面积监测,2014年北京市4期设施农业占地面积,2014年秋季露地菜面积监测。
具体的生产流程如下:1、专题信息获取专题信息主要指北京市冬小麦、玉米、设施农业、秋季菜田四类专题,具体监测方法和生产流程如下:1.1专题监测方法(1)小麦、玉米监测小麦监测北京市2014年冬小麦数据,以2014年4-5月遥感影像为主;玉米监测2014年北京市玉米,以2014年6-9月遥感影像为主,具体的技术方法如下:在综合考虑北京市地形特点,小麦、玉米种植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对小麦、玉米种植物候,遥感生产的经验总结和对多种数据的对比、分析,提出一套基于“分目标、分区域、分数据、分技术”的“四分”技术方法,融生产标准规范、质量控制体系和用户响应机制为一体的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统计统计遥感调查方法。
该方法按照一定的分层指标将北京市行政村进行划分,再对不同层级的村执行不同的数据计划和技术对策,最后采取分层抽样法评估信息提取结果的精度,并对未满足精度要求的区域进行成果修订(图1-1)。
图1-1 总体技术路线图为提高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统计遥感调查精度,充分发挥多源数据及人机交互解译的能力,研究出基于“四分”总体技术方法的小麦、玉米专题统计遥感生产流程。
“四分”技术:指“分目标、分区域、分数据、分技术”。
四分技术是对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区域,分别采取不同的目标、数据和技术策略,使信息提取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
具体包括两大关键技术:解译分区技术体系和精度评估技术。
1)人机解译分层技术根据北京市小麦、玉米分布范围,结合北京市地形特点和小麦、玉米种植特点,将分布区分为三大带:“山区带、丘陵带、平原带”。
继而根据所分的三大区域,进一步研究小麦、玉米的种植特点和光谱纹理特征,结合地形地势、分布趋势、地块破碎程度、地块大小、占耕地面积以及解译难易程度等多方面指标,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将北京市小麦、玉米种植区域进一步细化区分,针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目标、数据和技术策略,抓住重点、难点,优化目前提取方法,提高小麦、玉米统计遥感调查精度。
2)精度评估技术为了检验小麦、玉米专题生产成果的精度,确保满足市农业局指标统计的精度,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了一套精度评估技术体系。
该体系主要是为了解决专题精度是否达标的问题,并对未达标的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修订反推。
该精度评估技术体系是建立统计学抽样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小麦、玉米现势数据或历年数据,以村为统计抽样单元进行分层抽样评估。
成果的精度评估将通过遥感面积和反推的实际面积对比分析得出,最终确保小麦、玉米成果市域的统计精度能够满足市农业局的业务要求。
(2)设施农业监测设施农业主要监测设施占地面积,设施农业的类型主要分为大棚,中、小棚,温室三类, 2014年每季度监测一次,共4次,遥感影像以各季度内影像为主进行监测,具体的监测技术路线如下:在综合考虑北京市地形特点和设施农业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对前期设施农业占地面积遥感生产经验的总结和对多种数据的对比、分析,探索了一套基于人机交互解译,集生产标准规范、质量控制体系和用户响应机制于一体的地块级设施农业占地面积统计遥感调查方法。
该方法首先分析不同地域的设施农业种植规律、采集解译知识信息,再利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结合外业调查进行地块级信息提取,提取中按照地域注意设施农业与其他易混淆地物类别的区分,最后采用抽样技术评估信息提取结果的精度,并对未满足精度要求的区域进行成果修订。
下图为基于人机交互解译技术和精度评估技术体系的总体技术路线图:业务需求与统计制度感生产流程。
具体包括两大关键技术:分区人机交互解译技术和精度评估技术。
1)分区人机交互解译技术人机交互解译分区技术是按照易与设施农业发生混淆的地物类别(厂房、禽类养殖舍、牲畜养殖舍等)对设施农业分布地域进行划分,研究不同区域的不同干扰地物分布特点和光谱纹理特征,对不同区域区分不同的排除重点,有针对性地剔除干扰信息,使设施农业信息提取具有更高的精度。
2)精度评估技术遥感是一门验证科学,结合抽样调查的精度评估是一种非常适合于遥感解译的精度评价方法。
根据对几种基本的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等)研究,确定采用分层随机抽样。
根据专题信息和抽样方法的特点,先将研究区域设施农业按照设施村级面积数据划分为6个级层,对每层随机抽取样本村进行实地调查;利用实测数据,科学地计算遥感调查结果的精度。
(3)秋季露地菜田监测北京市2014年秋季露地菜田的监测以2014年7-10月份遥感影像为主进行,具体技术流程如下:露地菜田遥感解译受其他干扰物影响较大,因此,结合多个时相遥感影像,利用分层分类的方法进行菜田信息提取(图4-23)。
首先,利用蔬菜及干扰物在9、10月份影像上的特殊光谱反映将其从农田全覆盖本底数据中分离出来;其次,根据6月下旬多光谱影像中的植被反映,从水田地类中剔除水稻,解译出水生蔬菜,再从非水田中分离出部分种植较早的秋菜;然后,利用葡萄、大豆和早种红薯在7月上中旬的植被反映,将其分离出来。
图1-3 秋季菜田分层分类提取技术路线1.2专题生产流程农业遥感现状监测基本生产流程为:专题业务知识梳理,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解译知识库建立,专题信息提取,外业调查,成果精度评价,成果整理分析等。
(1)专题业务知识梳理业务知识梳理主要包括:专题物候规律梳理,专题区域种植特征梳理,专题政策导向梳理,统计上报数据分析等。
(2)数据采集1)遥感数据为达到各专题遥感调查的业务要求,结合各专题物候期和统计时间节点要求,参照分区域结果,采集适宜空间分辨率和时相的遥感数据源。
○1影像时相选择冬小麦专题生产影像选择4-5月覆盖一次,玉米专题生产影像选择7-8月覆盖一次,设施以全色数据为主,要求每个季度覆盖全北京市一次,秋季露地菜田专题生产影像选择7-8月覆盖一次,9月覆盖一次,10月覆盖一次,11月覆盖一次。
○2影像光谱选择应选用最佳时相范围内的遥感影像,并要求影像层次丰富、图像清晰、色调均匀、反差适中。
遥感影像的波段数量大于等于3个,含有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
○3影像分辨率选择A:多光谱空间分辨率不低于30米,时间分辨率不低于15天,每景尽量保证覆盖全北京市。
B:全色空间分辨率不低于4米,一个季度覆盖全北京市一次。
○4云量控制影像中云层覆盖小于5%,且不能集中覆盖在大田作物,设施或菜田范围内。
○5侧视角要求影像接受的侧视角一般要求在15度以内,最大不超过20度。
2)基础数据基础数据主要包括:行政界线数据,地形数据,航空遥感正射影像数据,耕地地块数据等。
图1-4行政界限图图1-5高分辨率航片图1-6DEM数据图1-7 耕地数据图1-81:1万地形图数据(3)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包括三方面内容,包括:基于行政村的解译分区划分、遥感数据预处理、基础数据及业务数据预处理。
1)基于行政村的解译分区划分参考各专题历年统计上报数据,根据各专题种植结构和种植规模,结合地块破碎程度、地块大小、占耕地面积以及解译难易程度等多方面指标,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将北京市各专题种植区域进行划分,如冬小麦划分为一般种植、复杂种植、规模种植和较少种植。
2)影像数据预处理利用辅助参考信息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校正、正射校正、几何精校正以及图像增强和融合等处理,最终满足专题信息提取的数据预处理标准要求。
数据融合事例如下图所示:图1-9 影像数据预处理3)基础数据及业务数据预处理将专题信息生产过程中所需的非图像数据进行地理编码,使其与图像数据配准到共同的地理坐标系下。
这种处理可以将获取的非遥感数据按照一定的地理网格系统重新量化和编码,以便完成各种地理数据的定量和定位。
下图为业务数据预处理事例:图1-10 基础数据及业务数据预处理质量控制:✓在保证控制点均匀分布的前提下,平原区多光谱影像的控制点残差应小于0.5个像元;✓在保证控制点均匀分布的前提下,山区多光谱影像的控制点残差应小于1个像元;✓在保证控制点均匀分布的前提下,平原区全色影像的控制点残差应小于1个像元;✓在保证控制点均匀分布的前提下,山区全色影像的控制点残差应小于2个像元;✓融合影像应保留原多光谱影像大部分光谱信息和全色影像大部分纹理信息,影像色彩真实均匀,明暗程度适中、清晰,纹理信息突出。
✓影像数据、基础数据和空间化的业务数据应具有同样的投影和坐标系。
(4)专题信息提取1)解译知识库建立在专题遥感信息生产启动初期,一方面由解译人员进行前期外业调查,对当年专题分布趋势情况有一个事先的了解;另一方面收集了解当年相关的政策信息,提前预估政策引导可能带来的影响。
以此作为后续解译工作的一部分先验知识。
图1-11 解译知识建立2)专题信息提取充分利用多源(最佳时相、最佳对比时相以及最新时相的不同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多时相对比的方式进行人机交互解译提取各专题信息。
同时叠加去年各个专题本底数据源,在此参考数据源的基础上提取当年的专题成果。
同时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其他相关专题成果数据以及辅助参考数据,辅助专题信息解译,提高判读精度。
质量控制:✓每天作业人员按照标准要求提交当日生产的中间成果,并填写“每日工作进展记录表”。
✓质量监督员每天检查作业人员生产出来的中间成果,抽查率不低于30%。
从图斑判读是否正确、图斑属性是否正确、图斑形状是否规整以及图斑之间拓扑关系是否正确等几个方面进行检查,检查完成后填写“图斑勾绘考核详细表”。
凡是不符合要求的中间成果要及时的返工,时间不超过1天。
✓由专题技术负责人每天检查“每日工作进展记录表”和“图斑勾绘考核详细表”。
对每个作业人员的状态以及整个专题生产的进度及时掌握。
同时针对出现问题的作业人员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
另外每周进行一次专题成果抽查,抽查率不低于10%。
(5)外业调查与内业修订外业调查主要针对内业信息生产过程中性质和大小不能确定的图斑进行调查。
通过典型图斑抽样调查,确定疑似图斑的真伪、类型、范围、位置等,及时反馈到内业成果修订环节中,以便补充遗漏图斑,剔除判定错误的图斑,保证冬小麦信息提取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
外业调查验证包括外业计划制定、外业设备和相关内容准备、外业实地调查和外业成果的整理等环节。
①外业计划制定根据内业信息提取的完成情况,综合分析各区县疑似图斑的多少、分布情况的复杂程度、所涉及到的分层等级等因素,确定外业调查的优先等级,优先等级相当的区县按照从大区到小区、从远及近的原则制定外业调查计划,统一调配人员、车辆。
②外业准备外业调查用的仪器设备包括手持GPS、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外业记录表、车载充电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