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后钱谦益的政治生涯及其心态的转变

合集下载

钱谦益降清之人格心态透视

钱谦益降清之人格心态透视

钱谦益降清之人格心态透视
许龙
【期刊名称】《嘉应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9(017)002
【摘要】由于强烈的功名富贵之心与生命享乐意识,及当时明王朝无法挽回的颓势,在肉体与灵魂、生存本能与道德信守之间两难的生死抉择面前,钱谦益没有以身殉节和归隐田园,而是带着政治仕途上的幻想投降了清朝。

但是,降清后的结果与代价、现实与愿望间无法接受的反差,使得钱谦益在降清之时暂时获得的人格统一和心理平衡被彻底打破了。

为了使沉落负罪的灵魂得到自赎和升华,他冒着生命危险辞官南归,并积极主动地参加抗清复明活动。

最终背负着痛苦沉重的精神十字架,沉寂于空虚清冷的佛释世界,透示出中国封建末世文人士予典型的悲剧命运。

【总页数】5页(P49-53)
【作者】许龙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突出之个性清刚之诗文——“建安七子”刘桢人格心态与文学审美探析 [J], 王令
2.钱谦益在明末清初的人生抉择及其矛盾心态 [J], 牛翠萍;矫文旭
3.南明地主阶级降清集团的心态探究 [J], 陈华林
4.钱谦益晚期诗歌中的“遗民”心态 [J], 康竹
5.从鲁迅小说《长明灯》透视国人的迷信心态——关于塑造健全人格的思考 [J], 杨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钱谦益的生死观与人生道路

论钱谦益的生死观与人生道路

钱谦益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他于明代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数朝。

钱谦益一生展现给世人的有三种形象,甲申之变前是一个拥有“四海宗盟五十年”[1](卷二,《八哀诗·钱牧斋宗伯》)盛誉的文坛领袖和怀有忧国忧民之心、济世救国之志的端人正士,甲申后则成为覥颜事清、首鼠两端的失节之人,清初他又辞去官职,成为抗清复明的志士。

钱氏形象之“三变”让时人费解、惋惜甚至痛骂。

更被乾隆帝等人称为“反复无常”之小人,但我以为钱氏之行为的成因与明代经济文化的发展、诡谲的政治斗争和动荡残酷的明清鼎革之现实等诸种因素合力作用有密切关系。

我们只有在这诸多因素的考虑中,仔细体察钱氏复杂的心态,尤其是他生死观的发展和转变,才能解释他所作所为的复杂多变。

钱氏历史形象之“三变”的根源在于他所处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死观之“三变”,将这个大时代的历史现状、士人的境遇及钱氏的诗文结合起来观照,我们不难看到钱氏的复杂心迹及生死观的演变。

一、钱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儒家生死观的形成(一)家学渊源钱谦益生活在江苏常熟一个家境富足的诗礼簪缨之族。

他对自己家世历史悠久、文采风流深感自豪,对祖先的辉煌更是念念不忘,专门写了《牧斋家乘文》一卷,以周代钱铿为有姓之祖,源流极为弘长。

其诗:“三世版图归脱屣,千年宗镜护传灯。

”[2](卷十三,《病榻消寒杂咏》)赞扬其祖钱鏐在唐五代时期建国吴越,占据江浙之地。

[3]钱谦益祖父钱顺时,进士出身,关心时事,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为钱氏家族留下了世代楷模。

钱谦益在《请诰命事略》中赞其:“倜傥有大志,不屑为章句小儒”,“讲求天文、律历、河渠、兵、农诸家之学,提纲举,荟蕞成书,凡百余卷”,“为《通典》、《通考》之流”。

并提到钱顺时于冬天奉诏向辽阳军送饷,面对隆冬绝塞,朔风袭骨,他慷慨而言:“吾一人寒,其忍十万人饥乎?”[4](卷七十四,《请诰命事略》)后因心力交瘁,传染疫疠,竟以此病卒。

其父钱世扬,长于经学,精于史学,且“好谈古忠节奇伟事,每称述杨忠愍、海忠介诸公,嚼齿奋臂,欲出其间”,[4](卷七十四,《请诰命事略》)并与东林党人往来密切,试图救世济民。

明清贰臣钱谦益的两难人生

明清贰臣钱谦益的两难人生

明清贰臣钱谦益的两难人生作者:鲁竹来源:《领导文萃》2016年第16期两姓事君进退失据钱谦益一生的污点定格于1645年5月15日。

那一天大雨如注,仓促乌合的南明王朝在清军铁骑之下土崩瓦解,时任南明礼部尚书的钱谦益与大学士赵之龙率百官于南京城外,滂沱大雨中迎降清军。

钱谦益因此入清史列传的《贰臣传》。

乾隆帝下令销毁他的书籍,并作诗讽刺他曰:“两姓事君王,进退都失据。

”实际上,钱谦益漫长的一生中深陷政治漩涡中的时日并不长。

钱谦益,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一甲第三名,即俗称的探花。

直至明亡之时的1644年,约35年的时间里,钱谦益在朝为官的时间不过五六年,却三起三落,最高官职为崇祯元年(1628)的礼部侍郎。

旋即在党争中遭排斥,被革职。

钱谦益的名声来自于文学。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江左三大家”之一,执东南文坛之牛,开创了有清一代的新诗风。

他还是历史学家,曾撰写《太宗实录辩证》,参与修《神宗实录》。

钱谦益少年时即好言王霸大略,16岁拜见过当时东林党领袖顾宪成。

成年后声名日隆,成为东南士林之首,参与反对奸臣魏忠贤的政治斗争,被当作东林党的领袖之一。

于是,他的屈节降清更加令世人侧目。

据史载,大清兵临城下时,钱谦益的侧室柳如是劝他投水自尽,钱谦益以足试探水温,说道:水冷,奈何。

清军入城,下令汉人剃头作满人装束,众皆汹汹,钱谦益却忽然道:头皮痒。

于是出去了。

人们以为他去蓖头发,没想到等他回来,居然已经剃了头,拖着根大辫子。

有一次有人见他衣服特别,问其故。

他答曰:衣领是前朝的式样,宽松舒服;袖子是时下窄小的样子,这样比较方便。

此话一经流传,人们讥笑他,不愧是“两朝领袖”。

一个文弱的书生,若性格又非刚直坚硬,希图在乱世中贪生避祸,自然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明亡之际,官员不死守,自身以死殉城,因而保全城郭人民,在史述中其实得到普遍的肯定。

这还是针对守城的武将而言,而对于钱谦益这类文人,对于当时已无可能坚守的南京城而言,时论实际上并不严苛。

钱谦益在明末清初的人生抉择及其矛盾心态

钱谦益在明末清初的人生抉择及其矛盾心态

部 分 士 大 夫 的人 生 境 遇 与 抉 择 难 题 , 有 一 定 的典 型 意义 。 具
关键词 : 谦益 ; 钱 明末 清 初 ; 大 夫 ; 盾 心 态 ; 生 抉 择 士 矛 人 中 图 分 类 号 : 4 ; 4 K2 8 K2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3 9 2 1 )O一0 1 —0 1 7 —5 7 (0 2 1 13 4
败反 映 了 中 国古 代 一部分 士 大夫 的人 生境 遇与 抉择 难题 , 有一 定 的典 型意 义 。 具


钱 谦 益 的人 生 境 遇 与 历 史 污 点
崇祯 十七 年 甲 申之变 , 明朝 灭亡 , 钱谦 益作 为 明
朝 遗 老 拥 立 南 明 王 朝 。 他 一 直 想 人 阁 执 政 , 上 心 登
他 应 当 回朝补 官 , 因他与 东林 党人 关 系密切 , 以 但 所 在 阉宦 把 持朝 政时 , 长期 得不 到补 官 , 他 只得 赋 闲家 居 , 家 闲居 十余 年 , 游 山林 。在这 期 间 , 的思 在 悠 他
想、 学术 和 文学 观 念 发 生 了根 本 性 的 转 变 。钱 谦 益

直等 到万 历 四十 八年 神宗 驾崩 , 得 以还朝 补 官 。 才
补 官 的次 年 , O岁 的钱谦 益 前 往 浙江 任 乡 试 正 4
后 与谁 传 ? _ ‘ ”1 ‘ j 四海 宗盟 五 十年 ” 是对 钱谦 益 文坛 地 位 的概 括 。然 而 , 钱谦 益在 官场 上却 不 得意 , 屡遭 迫
害 ,始 厄 于 党 祸 , 厄 于 阁 讼 , 厄 于 刊 章 ”2。 明 “ 再 三 _ ]
被 召 回京 城任 翰林 院 编修 原 官 赴 任 。不 久 , 阉党 反 扑, 他被 劾 罢 , 一 次返 乡 回籍 。到 了崇 祯 朝 , 因 又 他 东 林领 袖 、 文坛 盟 主 的声 誉 而 列入 被推 荐 的阁 臣 名 单 , 加枚 卜 典 , 料 温体 仁 、 延 儒 以浙 闱 旧 事 参 大 不 周 攻 击他 , 致钱 谦 益 大败 而归 。钱 谦 益 阁讼 遭 到失 导 败 , 温体 仁却未 就此 罢手 , 借常熟 人 张汉儒 的诬 而 他 告, 制造 了“ 丁丑狱 案 ” 把钱 谦 益和瞿 式 耜逮到 京城 ,

最新-高中语文 阅读材料 官场诗客情场上的胜利者素材

最新-高中语文 阅读材料 官场诗客情场上的胜利者素材

情场上的胜利者有人说,钱谦益的一生,在官场上是一位失意者,而在情场上则是一个得胜者。

这话有一定道理。

钱谦益本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渴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但明末社会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党派之争尤其激烈,再加上他的人品缺陷,使他几度宦海浮沉,尝尽甜酸苦辣。

用他自己的诗句“羊肠九折不堪书”,来形容他在官场上的失意,其实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正当他长期赋闲在家,意志消沉之际,在情场上却意外地获得一次胜利,使他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和补偿。

崇祯十三年(1640)十一月,誉满江南的名妓柳如是,独自乘舟至常熟,过访钱谦益。

此时钱五十九岁,头发已斑白,而柳如是刚二十出头,全身散发着青春的魅力。

他们两人一见倾心,情投意合,订下终身之约。

诚然,仅凭年龄差异这一点,在我们看来这个婚姻是不合理的。

钮琇《觚剩·河东君》有一段诙谐的记载:方宗伯(钱谦益曾任礼部尚书,古人亦称礼部尚书为宗伯)初遇柳时,黝颜鲐背,发已鬖鬖斑白,而柳则盛鬋堆鸦,凝脂竟体。

燕婉之宵,钱曰:“我甚爱卿如云之黑,如玉之白也。

”柳曰:“我亦甚爱君发如妾之肤,肤如妾之发也。

”因相与大笑。

明吴焯河东夫人像绢本设色119.5×62.3厘米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馆藏一个“黝颜鲐背”的老翁,面对一位如花似玉的佳人,其内心的欣喜自不待言。

但对柳如是来讲,在这“大笑”之中,恐怕多少掩藏着内心的不幸与痛苦。

在当时,一个妓女能自主地嫁给像钱谦益这样有名望、有才华的人,也算是不错的归宿。

但在柳如是,因在此之前和诗人陈子龙有过一段非同寻常的爱情纠葛,她未能嫁给陈子龙,而嫁给钱谦益,恐怕不无遗憾。

柳的过访,就像一块石子投进沉寂的水潭之中,激起钱谦益的感情涟漪。

他没有掩饰自己欣喜若狂的心态,用短短的十日时间急急忙忙为她修筑“我闻室”,作为金屋藏娇之用。

《觚剩·河东君》载:“庚辰冬月,柳始遇宗伯,为筑我闻室,十日落成。

促席围垆,相与饯岁。

”就是写的当时的情景。

历史趣谈钱谦益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钱谦益是怎么死的

历史趣谈钱谦益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钱谦益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钱谦益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钱谦益是怎么死的导语:钱谦益是明末东林党领袖之一,生于公元1582年,去世于公元1664霓娜,享年八十三岁。

钱谦益文学素养不错,是明万历三十八年一甲三名进士,字钱谦益是明末东林党领袖之一,生于公元1582年,去世于公元1664霓娜,享年八十三岁。

钱谦益文学素养不错,是明万历三十八年一甲三名进士,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现代学者称其为虞山先生。

在明朝之时,钱谦益官至礼部侍郎。

后崇祯皇帝自尽,明朝灭亡,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在南京拥立福王登基,建立宏光政权,史称南明朝,当时闲居在家的钱谦益前往依附,位居礼部尚书。

清朝入关,横扫明朝势力,兵临城下,南明朝覆灭,钱谦益选择了依附清朝,入清廷为礼部侍郎。

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

不过因为明史是清朝编著,因此其评价带有一定的偏颇性,因而这个评价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全信。

明万历十年,钱谦益在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出生,自幼聪慧,学有所成。

万历二十六年,尚且只有十七岁的钱谦益,成为了17岁成为府学生员。

十二年后,二十九岁的钱谦益参加进士试,高中为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同年,父亲钱世杨去世,回乡丁忧守制。

天启元年,钱谦益任浙江主考官,转右春坊中允,参与修《神宗实录》。

然而作为浙江主考官的钱谦益,在这一年却遇到了作为一个考官最不想面对的问题,那就是舞弊。

当年浙江考场发生了严重的科举舞弊案件,事态严重,作为主考官的钱谦益牵连其中,遭到罚俸的处分。

天启二年,称病告假,辞官归乡。

两年后,钱谦益再度入朝为官,为礼部侍郎,主要负责《神宗实录》生活常识分享。

文士与贰臣的进退人生——明末清初名士钱谦益

文士与贰臣的进退人生——明末清初名士钱谦益
束, 众 皆汹 汹 , 钱 谦益 却忽 然道 :“ 头
东林党领袖 , 以“ 清流” 自居; 又不断
陷入政 治漩 涡 , 得 意 一 时 亦 落 魄 一
( 1 5 8 2 — 1 6 6 4 ) , 字受之, 号牧斋, 晚
号蒙 叟、 东涧 老人 , 江苏 常熟人 。 明万 历 三十八 年 ( 1 6 1 0 ) 中进 士一 甲第三 名, 即俗 称 的探 花 。 直 至 明亡 之 时 的 1 6 4 4 年, 约3 5 年 的 时间里 , 钱 谦 益在 朝 为官 的时 间不过 五六 年 , 却三 起三 落, 最 高官职 为崇祯元 年 ( 1 6 2 8 ) 的礼
口口 末清初的沧桑巨变孕育了
卜 J一 大批 经 历 繁复 、 个 性 鲜 明 的文人 学士 。 钱 谦 益是 明 末著名 的
日: “ 两姓事君王, 进退都失据。
实际 上 , 钱 谦益 漫 长 的一生 中深 陷政治 漩 涡 中的时 日并 不长 。 钱 谦益
益以足试探水温, 说道: 水冷, 奈何。 清军 入城 , 下令 汉人 剃头作满人 装
钱 谦 益 的 名 声 来 自于 文 学 。 他 是 明末 清初 著 名 的 “ 江 左 三大 家 ” 之

直坚硬 , 希图在乱世 中贪生避祸, 自
然 要 付 出极 大 的代价 。 不过 , 值 得注

பைடு நூலகம்
执 东 南 文 坛 之牛 , 开 创 了有 清 一
代的新诗风。 他还是历史学家, 曾撰
合 的南明王朝在清军铁骑之下土崩瓦
钱 谦益 生 前 盛名 , 寂寡 身后 , 寿 则多 辱 。 复 杂和 漫 长帕

生, 交 柏错 杂与 乖桀 昀姿 料 , 暑人们 罚 他褒 贬而一 。 虽 盖棺

钱谦益,文人从政的悲剧书局诗文

钱谦益,文人从政的悲剧书局诗文

钱谦益,文人从政的悲剧书局诗文原标题:钱谦益,文人从政的悲剧历史:《明代文人的命运》作者:樊树志出版:中华书局钱谦益作为文人,在明末清初文坛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声誉。

学而优则仕,这是每一个士子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并非每一个学问渊博、诗文高超的文人都适合从政、做官。

钱谦益,字受之,一字牧斋,生于万历十年,卒于康熙三年,享年82岁。

他出生于一个学问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研究《春秋》经学的大家。

万历二十六年,17岁的他成为府学生员;8年后,25岁的他得中举人;万历三十八年,29岁的他进士及第,而且是一甲第三名(即所谓探花)。

据说,原本他可以高中状元,结果被湖州人韩敬开后门通路子,暗中更换了名次,由一甲第一名落到了一甲第三名。

从学识才气而论,韩敬哪里是钱谦益的对手!志在必得的状元被别人拿去,有些失落,出任翰林院编修仅仅4个月,就因为父亲钱世扬去世,按制度,必须丁忧守制服丧27个月。

不料3年后他并没有“服满起复”。

由于李三才遭到无端攻击,顾宪成写信为他辩护,引来轩然大波,徐兆魁之流声称:“顾宪成讲学东林,遥执朝政。

”此事与万历三十八年“大计外官”(考核地方官)、万历三十九年“大计京官”(考察京官)纠缠在一起。

万历四十年顾宪成在一片诽谤声中与世长辞,正直人士愈发激起为之辩护洗刷的声浪,于是乎东林派与反东林派之间的朋党之争近乎白热化。

与顾宪成关系密切的钱谦益,之所以没有“服满起复”,便与这种政治纷争有关。

这一去竟然拖了10年,成为他政治生涯的第一次挫折。

泰昌元年,39岁的钱谦益得以还朝,恢复原官。

天启元年,他出任浙江主考官,发生了钱千秋科场舞弊案,受到牵连。

经过司法部门的审查,此次舞弊案与他无关,但作为主考官“失于察觉”,遭到罚俸的处分。

次年,他就因病告假,回归故乡常熟。

从复出到告归还不到两年,便有了第二次挫折。

天启四年,43岁的钱谦益再度复出,从翰林院编修升任詹事府少詹事,主要承担《神宗实录》的编纂工作,受到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排挤,就在这一年,魏忠贤大开杀戒,钱谦益仅仅被“革职”而已,已经算是不幸中之大幸。

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首已百年身——钱谦益小传

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首已百年身——钱谦益小传

当家国有难之时,有人挺身而出,救亡图存拼死抵抗;有人坚守节操,心怀故国终身不仕;也有人厚颜无耻,投降敌寇甘当汉奸。

明末清初之际,就有这么一位以“水太凉”,“头皮痒”为由而投降的汉奸大才子钱谦益。

一、少年成名 士林领袖钱谦益出生于万历十年(1582年),因为天资过人,17岁的时候就成为苏州府学生员。

有天分再加上刻苦,钱谦益二十八岁便金榜提名,考中一甲第三名,并授翰林院编修。

少年得志,钱谦益可谓是春风得意,前途光明。

在朝中,钱谦益加入高攀龙,赵南星为首的东林党,所以后来天启皇帝登基之后受到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排挤,同年又受御史崔呈秀和陈以瑞的弹劾,钱谦益被革职回乡。

天启死后崇祯皇帝登基,钱谦益当时已经在东林党里混的风生水起,成为东林党的领袖,十分有希望进入崇祯的内阁。

他自己也认为必可以得到重用。

但是内阁学士温体仁借助一桩科考舞弊案,弹劾他结党营私,钱谦益百口莫辩,崇祯皇帝大怒而将他革职。

从此钱谦益再也没有在崇祯一朝任职。

但是越是在野,他越是对仕途念念不忘。

二,结识名妓 海誓山盟钱谦益被革职回乡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当时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

柳如是以前曾写过一首诗:垂杨小院绣帘东,莺阁残枝未思逢。

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钱谦益看到这首诗后,大为赞赏,在后来一首诗中引用了末句: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

近日西陵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

当时柳如是名满江南,为秦淮八艳之首。

她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誉为江南第一才女。

而且颇具民族气节,可谓奇女子。

钱谦益见到柳如是,在他仕途潦倒之际,能得如此知己,简直喜从天降。

他急令家人在他家的“拂水山庄”附近为柳如是特筑一楼,并亲临现场督工,十天时间,小楼建成。

钱谦益根据《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将小楼命名为“我闻室”,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

小楼落成之日,他还特写诗抒怀:清樽细雨不知愁,鹤引遥空凤下楼;红烛恍如花月夜,绿窗还似木兰舟。

曲中杨柳齐舒眼,诗里芙蓉亦并头;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

论钱谦益的转型人生观

论钱谦益的转型人生观

论钱谦益的转型人生观作者:黎美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8期摘要:钱谦益的人生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纵有坎坷之灾,变节之辱,失节之悲。

这三次大的转折实际上让钱谦益经历了出走—挣扎—回归的心路历程,同时也为自己的政治人生选择了相适应的转型。

关键词:钱谦益;人生态度作者简介:黎美樱(1989.08-),性别:女,籍贯:广东开平,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历:2012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8-0-02于明朝,心存大志,却迭遭挫折,后变节降清,唏嘘半生;于清朝,惨遭冷眼同时内疚煎熬,政途破碎,最后反清复明未得,又再赔上下半生。

钱谦益的人生是一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悲剧,纷繁的社会背景以及复杂的士大夫从仕心理让他从美誉文坛的君子沦为“失节之羞,可耻可悲”的小人。

钱谦益不是一个平面的人物,罗念生先生说过:“悲剧的本质是严肃。

”那么究竟钱谦益的人生是怎样一种状态呢?我们不妨从他的多重身份入手去分析一下。

一、从一心从仕的文人到沉浮在明朝的东林领袖据《有学集》记载,钱谦益“五六岁看演《鸣凤记》,见孙立庭袍芴登场,遂终身不忘”。

钱谦益的入世思想自幼小就在各种文化媒体的熏陶中萌芽,一句“我本爱官人”更是抛下狠言宣誓官场。

此后他积极应试,一直在官场沉沉浮浮。

从天启五年到崇祯十七年将近二十年间,钱谦益的政途一直处于三起三落状态。

崇祯七月朝政革新,遭受压迫后的钱谦益应诏入朝。

出头日子到来,他深信离圆宰相之梦指日可待,因此在赴朝途中写下了《车中怀言诗》十首:三年严谴望修门,随例趋朝又北辙。

圣代故应无弃物,孤臣犹有未招魂。

夕阳亭下人还过,端礼门前石尚蹲。

重向西风挥老泪,馀生何以答殊恩。

纵是历尽坎坷,但是钱谦益入主官场的“运气”并没有泯灭,他的政途在扑朔迷离中始终“大难不死”。

作者心中充满喜悦,一直坐等“修门”之望,此次的圣恩重召就有如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钱谦益晚年修史活动与思想转变

钱谦益晚年修史活动与思想转变

作者: 赵刚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116-117页
主题词: 吴赤溟;发凡起例;有学集;牧斋;绛云楼;苍略;明诗;上发;南明政权;遗山
摘要:钱谦益,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他早年立志编写明史,'三十余年留心史事,于古人之记事记盲,发凡起例者,或可稍窥涯略,近代专门名家如海盐、太仓者,亦能拾遗纠缪,而指陈其得失。

'(《牧斋有学集》补《答吴江吴赤溟书》)早年著有《太祖实录辨证》、《国初群雄事略》,这两部书'且上发三百年之覆,下启修。

钱谦益的政治生涯及其成败

钱谦益的政治生涯及其成败

钱谦益的政治生涯及其成败
贾艳敏;李可亭
【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8(000)001
【摘要】钱谦益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有丰厚的文学功底和较高的文学素养。

但他终生醉心于官场,表现出一般士大夫少有的入仕热忱。

尽管他不择手段,结交阉堂,出卖东林同志,献城降清,但终未能实现其“外王”宿愿,落了个贰臣的下场。

作为政治人物,钱谦益无疑是个失败者。

【总页数】3页(P84-86)
【作者】贾艳敏;李可亭
【作者单位】[1]商丘师专历史系!河南;[2]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8.3
【相关文献】
1.钱谦益与云间派的文坛公案——兼论钱谦益对七子派的批判 [J], 丁功谊
2.钱谦益藏书研究的最新力著——读评王红蕾著《钱谦益藏书研究》 [J], 梅华;曹培根
3.钱谦益藏书研究的最新力著——读评王红蕾著《钱谦益藏书研究》 [J], 梅华;曹培根;
4.钱谦益藏书研究的最新力著——读评王红蕾著《钱谦益藏书研究》 [J], 梅华;曹
培根;
5.浅谈王守仁的政治生涯 [J], 王宏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钱谦益两截人生的双面性

钱谦益两截人生的双面性

钱谦益两截人生的双面性
杨居让
【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8)002
【摘要】钱谦益是明末清初公认的文坛领袖人物,在有清一代,钱谦益一直被视为"非复人类"而诟病不竭.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分析,这是由于他在所处的历史时代形成的两截人生的双面性带来的结果.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杨居让
【作者单位】陕西省图书馆,特藏文献部,陕西,西安,71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钱谦益在明末清初的人生抉择及其矛盾心态 [J], 牛翠萍;矫文旭
2.灵心、世运与文学--钱谦益的人生际遇与儒家诗学体系之构想 [J], 李明军;朱利侠
3.钱谦益在明末清初的人生抉择及其矛盾心态 [J], 牛翠萍;矫文旭;
4.钱谦益人生悲剧原因浅析 [J], 贾艳敏
5.钱谦益诗歌创作与人生遭际关系研究 [J], 马语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士与仕_推开钱谦益隐秘的心灵之门

士与仕_推开钱谦益隐秘的心灵之门
参见顾苓著 东涧遗老钱公别传 , 1941 年铅印本。 参见阎若璩 潜秋札记 卷四 南雷黄氏哀辞 , 清乾隆十年刻本。
*
பைடு நூலகம்
墨腾谤, 尚在情理之中 ; 而伊既为本朝臣仆, 岂得复 以从前狂吠之语, 列入集中? 其意不过欲借此以掩 [ 3] 其失节之羞, 尤为可鄙可耻! 当然 , 这段上谕对钱谦益的评判是专制皇权站 在统治者角度的颐指气使。 钱谦益的降清 , 只是一 个才华横溢想有所作为的政客的迫不得已, 反清复 明又是一个饱读诗书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所 具有的起码良知。[ 4] 故钱谦益北上不到一年就辞官 南归 , 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清复明的道路 , 日夜接 客, 运筹部勒 。 ( 二) 诗学超卓 钱谦益在文坛上处于 为海内所推服, 翕然如泰 山北斗 的 四海宗盟五十年 的领袖地位。 清史稿 文苑传 说: 明末文衰甚矣 , 清运既兴, 文气亦随 之而 一振。谦益归命 , 以诗文雄于时, 足 负起衰之 责。 即使顾炎武公开指责钱氏人品 , 做出鄙夷钱氏 行动 , 但在历述文章 宗主时, 不 得不承认司此 任者 [ 5] 至牧斋, 牧斋死而江南无人胜此矣 , 也承认钱 谦益是一代文宗。清代著名学者阎若璩说: 吾从海 内读书者游, 博而能精, 上下五百年 , 纵横一万里, 仅 仅得三人焉, 曰钱牧斋宗伯也 , 顾亭林处士及黄南雷 ( 宗羲 ) 而三。 真可谓推崇备至了。 王士祯由他提携 , 主持康熙文坛。南施北宋, 也 由他援引表扬。一大批诗作家环绕在其周围, 从乾 嘉诗坛鼎立的袁枚、 沈德潜和翁方纲的诗论中, 也能 看出受其影响之痕迹。学人之诗和诗人之诗合一 ,
*
A
[ 文章编号]
1008 - 4738( 2009) 03 - 0064 - 03
一、 其人其诗

钱谦益晚期诗歌中的“遗民”心态

钱谦益晚期诗歌中的“遗民”心态

钱谦益晚期诗歌中的“遗民”心态
康竹
【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8(000)003
【摘要】钱谦益是一位处于明清交际的非典型性诗人,他在明亡后改仕新朝,揭开清诗的篇章,主持东南诗坛.由于其经历的独特性,他晚期的诗歌具有不同于他人的“遗民”心态.时人乃至乾隆对于他的品格以及诗歌都有所诟病,但跳脱出来,我们却可以在他的诗中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钱谦益.尽管“贰臣”的身份给钱谦益带来很多诟病,使他在表达感情时比其他没有降清的“遗民”要显得更加复杂和敏感,以期后人明了他的尴尬处境.
【总页数】3页(P135-137)
【作者】康竹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钱谦益晚年诗歌中的佛学思想 [J], 陈小燕
2.钱谦益诗歌话语中的身份建构 [J], 朱广霖
3.论钱谦益的“文化遗民”心态 [J], 刘振华
4.王树楠的遗民心态与诗古文创作\r——兼辑民国报刊所收王树楠未刊诗歌 [J],
于广杰;史宝莉
5.吴梅村八年遗民时期的诗歌创作与政治心态 [J], 徐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绝意著述到有意创作--钱谦益晚年创作心态的转变

从绝意著述到有意创作--钱谦益晚年创作心态的转变

从绝意著述到有意创作--钱谦益晚年创作心态的转变
丁功谊
【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0)005
【摘要】降清是钱谦益一生中的最大转折,他内心充满悔恨,决意不再著述.然而,顺治四年,钱谦益涉嫌卷入山东起兵案,他开始以诗来表明自己的复明心迹.顺治五年,钱谦益因卷入江阴黄毓祺案而被管制于南京.管制期间,他与遗民故老广泛交往,并最终融入了遗民的文化圈,完成了他入清后的心态转换:从誓断笔墨、佛门忏悔到怀明反清、以笔报国的心态转换.
【总页数】4页(P39-42)
【作者】丁功谊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2002级,北京海淀区,10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向内收敛、尚理重意——自居易晚年创作风格的转变与其对唐诗题材的开拓 [J], 左志南
2.王昌龄五古与七绝风格之比较及其创作心态试析 [J], 骆礼刚
3.绝虑凝神心正气和--书法创作心态初探 [J], 朱进国
4.浅议汪曾祺的晚年心态与小说创作 [J], 吴晨
5.妙在有意无意之间——从王羲之《兰亭叙》的创作成因管窥书法创作时的心态[J], 赵建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钱谦益:明末士大夫心态的典型

钱谦益:明末士大夫心态的典型

钱谦益:明末士大夫心态的典型
李庆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9(000)001
【摘要】<正> 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个社会激烈动荡时代的钱谦益,是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竭力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正面的角色;却被当时和后代的人用各种颜色把他涂成了一个丑角。

我们如果透过不同角度的历史折光,窥测一下钱谦益的真实心态,是否可以以此为典型,进一步探讨那个时代士大夫的状况呢?本文就想在这方面作一点试探。

【总页数】7页(P37-43)
【作者】李庆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古籍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明末清初士大夫与近代士大夫反基督教思想异同辨析 [J], 刘丽敏
2.钱谦益在明末清初的人生抉择及其矛盾心态 [J], 牛翠萍;矫文旭
3.明末清初的"另类"文人典型——李渔心态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J], 杜爱华
4.钱谦益在明末清初的人生抉择及其矛盾心态 [J], 牛翠萍;矫文旭;
5.视野宏通溯源析流——评孙之梅《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 [J], 裴世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亡后钱谦益的政治生涯及其心态的转变摘要:钱谦益是明末清初文坛的大家,在诗学、史学、文学、佛学等方面建树颇丰,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

他一生在官场上几度起废,面对大举南下的清军,他选择了投降保全残驱,但作为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熏陶的文人,到了晚年,他又因为无法承受内心的煎熬与舆论的压力,为挽回名誉,投入到反清复明的激流之中。

他的人格虽备受争议,但他卓越的成就,却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于明清之际诗学与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钱谦益政治文学成就Qian Qianyi's political career and the mentality change after Ming dynastyAbstract: Qian Qianyi is a literary world of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in such aspects as poetry, history, literature, Buddhism had a profitable, has a high status, and is worthy of literary world leaders. His life just a few degrees up waste in the officialdom, facing the massive south qing, he chose to surrender to preserve the residual displacement, but as the literati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ideas, late in life, because he couldn't bear the pressure of inner torment and public opinion, to restore reputation, into the stream of clear vision. His personality is controversial, but hi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but should not be ignored, especiall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Keywords: Qian Qianyi political literature achievement引言钱谦益是明末清初当之无愧的文学领袖,共传世诗作两千余首,遗文近千篇,在文学史和史学史上拥有突出的成就。

但由于他的降清行径,身后受到诸多非议,其作品更是一度遭到禁毁,关于钱谦益研究的缺失和片面,造成了学术界的诸多盲点,使清代文化的研究出现了缺憾。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钱谦益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其晚节不保、成为贰臣的因果探究,以及不因人废言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

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1一书的问世,揭示了钱谦益在明朝覆灭、大清新立时期的心路历程,加深了人们对那一段历史的认识。

裴世俊的《钱谦益诗歌研究》2和《钱谦益古文首探》3,是较早探讨钱谦益诗歌和古文的书籍,此外,《四海宗盟五十年——钱谦益传》4,在研究钱谦益其人方面颇有建树。

孙之梅的《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5则较为全面、详细、具体地探讨了钱谦益在明末清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其文学与诗学理论对当时文坛的影响。

至袁丹的硕士论文《钱谦益与文献学》,除研究钱谦益的文献学思想外,还考证了钱谦益著作遭禁的历史原因及其在图书编撰上的成就,自此以后,学术界对于钱谦益的研究,不再局限于钱谦益的是非功过,开始转移到他的作品和思想上,自此,关于钱谦益的研究,迈入了新的纪元,但就目前而言,关于钱谦益的研究与钱谦益应有的历史地位,仍然不成正比,需要进一步深入其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进行纵深讨论。

本文以钱谦益的政治生涯,特别是明末清初钱的政治行为为出发点,在党派之争中,突出政治生涯中对钱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探讨其因果及其对钱谦益所产生的影响,对比钱谦益降清与反清的心路历程和心态转变,侧重于多角度论述钱谦益晚年思想转变的原因以及其悲剧人生的根源,不因人废言,客观公正地看待钱谦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本文主要运用调查法及文献研究法,收集与钱谦益有关的历史文献、当时背景下的史书史料和后人著述与钱谦益有关的作品,全面地了解钱谦益的生平及其人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辨别其中的观点和谬误,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地看待钱谦益其人及其历史地位。

一.明末钱谦益的从政经历钱谦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始终蒙受诸多非议,但不管怎样,钱谦益的历史地位和成就,都是不容轻视的。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自称牧翁、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其为虞山先生,江南常熟(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诗人。

他自幼生长于封建大家族,早年便接受全面的教育,秉承乃父之至,不但向往步入仕途大展宏图之志,更是以入阁拜相为平生夙愿。

钱谦益早年就表现出超人的文学才华,并且个性鲜明,无所拘忌,我行我素,任情放性。

《初学集》卷七七《祭翁太常文》云:“余方骀宕,幼而服奇。

蓬发厉齿,不介而驰。

君笑顾我,如髫龇时。

呼我莫妙,勉我下帷。

”6进入府学以后,钱谦益补博士弟子员,并成为秀才,开始研习科举之业,揣摩八股文,从此埋头苦读,不敢有丝毫怠慢,只为在科场上出人头地,为祖宗和家门争光。

对自己悠远的家史,钱谦益一直引以为傲,还专门撰写了《牧斋家乘文》一卷,做了详细记录,在钱谦益晚年所写的《病榻消寒杂咏》中,又一次提起了祖先的辉煌:“三世版图归脱屣,千年宗镜护传灯”7,可见家族荣耀对他的影响。

万历三十四年(1606),钱谦益举于乡试,但稍后的会试却遭逢失利,虽然如此,钱谦益并没有灰心,反而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年后,钱谦益终于高中进士,在参加殿试时,他经历了个人政治生涯中第一次不公正的待遇。

万历庚戌科主考官共有五人,分别是叶向高、王图、孙承宗、曹于汴、萧云举,除萧云举外,其余均为东林党人。

殿试结束后,考试总裁官、时任首辅的叶向高欲将钱谦益定为头名状元,而钱谦益也得到了从宫内传来的密报,不禁喜出望外。

不料,宣党头目汤宾尹暗中与朋党勾结,贿赂宫中的大太监,将状元换成了自己的门人韩敬,而钱谦益则屈居探花之位,据《明史》记载:“韩敬者,归安人也,受业宣城汤宾尹。

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

宾尹搜得之,强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

榜发,士论大哗。

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欲奏之,以云举、图资深,嫌挤排前辈,隐不发。

及廷对,宾尹为敬夤缘得第一人。

”8这次事件,不仅仅是科场舞弊那么简单,实际上是明朝末年党派之争在科场上的反映,不但影响了科举的公允,更为后来东林党与齐、楚、浙三党斗法埋下了伏笔,也在钱谦益的政治生涯中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探花及第以后,钱谦益授职翰林院编修,他急忙派遣家仆回家报喜,却不想父亲钱世扬早已在月初过世,钱谦益于是暂别官场,回乡丁忧。

丁忧回籍之后,钱谦益不但没有得到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又陷入了政敌的阴谋之中。

事情的起因仍旧源于庚戌科场案,天启元年(1621)八月,钱谦益被任命为主考官点试江浙乡试,因庚戌科场案丢了官职的韩敬,对钱谦益怀恨在心,此次钱谦益来到韩敬的老家,韩敬对钱谦益展开了报复行动,与沈德符找来金保元、徐时敏等人,暗中冒充主考官门下,散布谣言只要将“七字经”写入墨卷,便可录取,借机谋取大量银钱,并将罪名嫁祸于钱谦益身上。

事后,钱谦益因失职被罚俸三个月,并因此丢官,此事件后来屡屡成为政敌攻击与污蔑钱谦益的借口,每每有有心人将这笔“糊涂账”翻出来,打击和陷害钱谦益。

泰昌元年(1620)钱谦益重新被启用,补翰林院编修。

天启年间,东林党人与阉党斗争激烈,钱谦益在争斗中两度起废,更被阉党指为“党魁”而大肆打压。

崇祯帝即位后,以雷厉风行之势打压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同时开始重用被阉党打压的东林党人,这让东林党人看到了新的曙光,此时,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党初期的领袖,早已不在人世,资历甚高的钱谦益无疑成了众望所归的党魁。

崇祯元年七月,钱谦益还朝,在东林党人的举荐下,擢升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

稍后的廷臣推荐名单中,钱谦益也位列其中,自此,钱谦益终于看到了入阁拜相的希望。

据《明通鉴》记载,崇祯元年:“癸未,祀天于南郊。

是月,诏会推阁臣。

廷臣列吏部侍郎成基命及礼部侍郎钱谦益等名以上,时同推者郑以伟、李腾芳、孙慎行、何如龙、薛三省、盛以弘、罗喻义、王永光、曹于汁,凡十一人。

礼部尚书温体仁,侍郎周延儒,以无素望不与。

”9这份名单,引起了温体仁与周延儒的强烈不满,两人以此为契机联合起来,他们借助浙闱关节案,将此事与朋党之争联系在一起,最终得出结论“满朝具是谦益一党”。

《明史》亦记载:“帝召见廷臣,体仁力诋赞化及御史毛羽健为谦益死党。

帝怒,切责赞化。

爌请宽赞化以安体仁。

帝因谓:‘进言者不忧国而植党,自名东林,于朝事何补?’爌退,具揭言:‘人臣不可以党事君,人君亦不可以党疑臣。

但当论其才品臧否,职业修废,而黜陟之。

若戈矛妄起于朝堂,畛域横分于宫府,非国之福也。

’”10这就触动了敏感多疑的崇祯帝,群臣越是为钱谦益辩解,崇祯帝便越是坚信温、周的说辞,钱谦益不但又一次丢了官,而且长期得不到重用。

崇祯十年(1637),温体仁失势下台,东林党人与复社联合起来,策划周延儒入阁,期间,钱谦益与周延儒有着频繁的书信往来,二人更是亲密会晤,表明钱谦益对于周延儒入阁的支持,而周延儒也对钱谦益做出了政治上的承诺,让钱谦益再一次燃起了希望之火。

周延儒复出之后,推翻温体仁的弊政,启用李清、郑三俊、刘宗周、范景文、倪元璐等人,“中外蠢然称贤”,但是在名单中,却并无钱谦益的名字。

事后,周延儒还说出“虞山正堪领袖山林耳”的话,这一次拜相的失败,意味着崇祯年间,钱谦益所有的政治憧憬,瞬间化为泡影。

二.明亡后钱谦益的政治轨迹李自成攻破北京前夕,钱谦益在群臣的举荐下,再一次得到了崇祯帝的关注,钱谦益为了向崇祯帝表明自己的忠心与才能,忙献上治国方略《向言》,并联络郑芝龙、左良玉等武将,欲挽救大明江山于危亡。

《向言》集中阐述了钱谦益的政治思想、治国方略和对当时政局的看法与建议,《向言》在钱谦益众多的著作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是钱谦益为数不多的直抒胸臆、阐述自己政治主张的作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为君之道。

钱谦益在《向言》中,提出了帝王之术中操与责的关系,明确了君主的主要道德和职责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