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高等数学与普通地质学基础》普通地质学部分名词解释辑录.
《普通地质学》试卷B_(答案).

《普通地质学》试卷(B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丰度:化学元素在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
2. 冰期: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发育,冰雪覆盖面积扩大的地史时期。
3.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4.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的一个弯曲,核心部位岩层时代较新,两侧岩层时代依次变老。
5.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
6. 向源侵蚀: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作用称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
7.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像。
8.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9. 死火山:人类历史以来未曾活动的火山。
10.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对于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
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 古生物的研究对象是化石。
与现代生物一样,根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古生物可划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2. 某地层产状测得为3100∠600,则其产状三要素分别是走向为400或2200,倾向为3100,倾角为600。
3.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是气候、地形、岩石特征。
4. 根据岩石SiO2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1)超基性岩、SiO2为<45%;(2)基性岩、SiO2为45-52%;(3)中性岩、SiO2为52-65%;(4)酸性岩、SiO2>65%。
5. 新生代在生物演化史上,植物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为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6. 按照岩石的成因(形成方式),岩石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7. 世界主要地震活动带有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带)、大洋中脊地震带等。
8.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其代号分别是、、。
8. 早古生代包括三个纪,由老到新分别是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其代号分别是888。
普通地质学

名词解释1. 岩床:围岩为成层得岩石,侵入体为层状或者板状,其延伸方向与围岩层理平行,是岩浆沿围岩的层间空隙挤入后冷凝形成的。
2.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和研磨的能力。
3.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
4. 坡积裙:坡积物在山麓地带常连结成一种覆盖斜坡的裙状地形。
5. 横波:波动时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6. 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处于固态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与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
7. 地温梯度:指每增加一定深度,温度升高的度数。
通常以每增加100m温度升高的度数(℃/100m)来表示。
8. 标准化石:在地史时期,生物界的各门类生物中,那些演化迅速、地质历程短、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易于鉴别的古生物遗体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9.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10. 溶洞:可溶性岩石受溶蚀后形成的孔洞。
填空题1. 矿物比较硬度计中,硬度为1,3,6,8,10的矿物分别是滑石、方解石、正长石、黄玉、金刚石。
2、按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层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3、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溶蚀、水力、磨蚀。
4、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5、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极不均匀,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6.变质作用类型主要有: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7. 地层的接触关系可分为: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8、真倾角与视倾角比较,真倾角恒大于视倾角。
选择题1.深成侵入作用形成岩体产状为( B)。
A.岩床B.岩基C.岩盆D.岩鞍2. 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斜方向相反,倾角大小不等的褶皱称为( B )。
A.直立褶皱B.倾斜褶皱C.倒转褶皱D.平卧褶皱3.下列岩石属于岩浆岩的是( C )。
A.大理岩B.片麻岩C.花岗岩D.砂岩4. 中生代地层有( B )。
普通地质学及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汇集

1.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2.矿物的集合体即组成岩石或矿石。
3.克拉克值:各种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之百分数。
4.岩石的三大分类:沉积岩、岩浆岩(火成岩)、变质岩。
5.地下水分类:按含水介质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按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6. 什么是崩塌答: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发生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7. 什么是滑坡答: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8. 什么是泥石流?答: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坝等水源激发,使山坡或沟谷中的固体堆积物混杂在水中沿山坡或沟谷向下游快速流动,并在山坡坡脚或出山口的地方堆积下来,就形成了泥石流。
9.建筑分类2)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 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3)建筑高度大于1OO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14.地球化学以矿产勘查为主要目的之外,还可用于:环境质量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海洋资源调查与评价、地震监测、城市工程、考古等。
15.矿床和矿体矿床概念: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有用组分的质和量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开采利用的地质体。
矿体概念:是矿床中可供开采利用的部分,是由矿石和夹石组成的地质体。
矿体与矿床的关系:矿体是矿床的主体,一个矿床可有一个或多个矿体。
16.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矿石矿物(有用矿物):矿石中可供利用的矿物。
脉石矿物(无用矿物):矿石中不能利用的矿物。
(例铅锌矿石、金矿石)注意: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是相对于一个具体的矿床而言的,在一个矿床中某种矿物可利用则是矿石矿物,而在另一矿床或矿体中这种矿物不能利用则是脉石矿物,脉石矿物的概念也如此。
普通地质学-第6章地质年代

普通地质学-第6章地质年代第6章地质年代一、名词解释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同位素(绝对)地质年代地层层序率生物层序率地层切割率岩层地层化石标准化石指相化石沉积相海相陆相过渡相海进层序海退层序沉积旋迥生物地层年表岩石地层单位宙代纪世宇界系统群组段二、是非题1.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门类的化石及化石组合。
()2.古生代是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最繁盛的时代。
()3.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叫三叠系。
()4.三叶虫是水下底栖固着生物。
()5.地层剖面中,沉积物质由下而上呈由粗到细的变化层序称海进层序。
()6.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是裸蕨植物。
()7.最早的爬行动物出现于三叠纪初期。
()8.第四纪是人类出现和发展的时代。
()9.半衰期愈长的同位素,在测定地质年代时作用也愈大。
()10.只有在沉积岩中才能找到化石。
()三、选择题1.假设石炭纪中期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下列表达方式中正确的是()。
a.中石炭统是重要的成煤时期;b.中石炭系是重要的成煤时期;c.中石炭纪是重要的成煤时期;d.中石炭世是重要的成煤时期 .2.只能用作测定第四纪地层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是()。
a.钾-氩法 ;b.14C法 ;c.铀-铅法 ;d.铷-锶法 .3.地球上已找到的属于原核生物的微体化石(即最原始的形式)距今的年龄是()。
a.4.5Ga;b.3.8Ga ;c.3.5Ga ;d.3.0Ga .4.世界上目前所发现最原始化石的地点是()。
a.英国 ;b.苏联 ;c.中国;d.南非 .5.真正陆生植物最初出现的时代是()。
a.寒武纪 ;b.奥陶纪 ;c.志留纪 ;d.泥盆纪 .6.三叶虫是()。
a.节肢动物 ;b.软体动物 ;c.原生动物 ;d.棘皮动物 .7.石炭二叠纪最重要的标准化石是()。
a.三叶虫、腕足类 ;b.笔石、海绵等 ;c.蜒、珊瑚等 ;d.鱼类 .8.下列几种放射性同位素中半衰期最长的是()。
a. 238U ;b.235U ;c.232T h;d. 87Rb .9.已知最古老岩石的同位素年龄是()。
普通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一、名词解释1、相对地质年代:主要是根据生物界的发展和演化(以化石为根据),把整个地质历史划分为一些不同历史阶段,借以展示时间的新老关系。
2、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测定和计算岩石、地层的年龄,从而进一步取确定各种地质年代单位年龄界线。
3、大洋中脊:海底的山脉泛称为海岭,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呈线状延伸于大洋盆地,地震、火山活动强烈的海岭称为大洋中脊或洋中脊。
4、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面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5、承压水: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又称层间水。
6、潜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其自由表面称潜水面。
7、向斜:是核内部由新地层、翼部由老地层组成的,岩层凸向地层变老方向弯曲的褶皱。
8、矿产: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能从自然界中提取出来,且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物性原料的总称。
9、工业品味:是指可供开采矿段的最低平均品位,是计算工业储量的参数,并随经济技术条件和需求程度而变化。
二、填空题1、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常见的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的方式有哪几种?物理:温差分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化学: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3、地下水按运动特征和埋藏条件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包气带水、潜压水、承压水4、根据海水深度及海底地形特征,海洋分为哪几个区?大路边缘、洋中脊、大洋盆地5、岩层在空间的产状有哪几种基本类型?水平、倾斜、直立6、矿产按工业用途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哪三类?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7、矿石品位、工业品位等概念的定义。
矿石品位:是指矿石中所含的有用成分的百分含量,常用质量百分比或体积百分比表示工业品位:是指可开采矿段的最低品位,是计算工业储量的参数,并随经济技术条件和需求程度而变化。
8、相对地质年代的确立依据。
主要是根据生物界的发展和演化(以化石为根据),把整个地质历史划分为一些不同历史阶段,借以展示时间的新老关系。
普通地质学课后复习题汇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C)复习知识点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球系统:由固体地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复杂巨大的系统;2.地球表层:指岩石圈顶部及以上、水圈、生物圈及大气圈平流层底部之下的部分的总称。
二、论述题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1)人口问题,现今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环境、资源上的压力,地球科学的研究可以对地球负担人口数量的极限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作出科学的预测。
对未来地球的生物的整体发展趋势也能进行一定的预测。
(2)资源短缺问题,现如今能源问题也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就我国而言,油气、铜铁锰等金属矿产、钾盐等非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地球科学能够指导寻找并合理开发矿产,能为国家找到更多的更好的矿产,从而促进国家的富强。
(3)环境问题,地球科学在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短期和中、长期的气象预报,可以加强各种农事活动的计划性,如播种、移栽、收割等;为了保护农作物,避免或减轻一些不良天气现象,如霜冻、干旱、大风、暴雨等的危害,必须洞悉这些天气现象的发展规律。
此外,水利、城市建设首先就需要进行地质勘查,避开断层、火山等活动区,地基选择与下面的地质构造与岩石组成有很大关联。
农业区划、工业布局、交通建设、环保、城市规划、旅游等多方面都有地理学的应用问题。
(4)地球科学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它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2)地球科学的特点?1.全球性,许多自然现象与过程都是全球性存在的,人们必须进行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如板块构造学说、厄尔尼诺现象等;2.大的时间尺度,如地质学,地质年代是以百万年为单位进行研究的,研究的地质事件也是从几十万至几十亿年。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1新构造运动:2风化壳:3莫霍面:4标准化石:5岩石圈:6.矿物:7.向斜:8.转换断层:9角度不整合:10断层:11磨拉石建造:12背斜:13沉积相:14矿物:15倒转褶皱:16地层倾向:17指相化石:18整合接触:19岩层走向:20岩石:21晶质体:22古登堡面:23类质同像:24地层层序律:25气孔构造:26克拉克值:27片麻构造:1新构造运动:一般是指晚第三纪及其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变动(2分),表现为垂直升降运动(1分)和水平运动两种表现形式(1分)。
2风化壳:不整合的标志(2分),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蚀,残留难分解的物质,一般是铁和硅质物(2分)。
3莫霍面:是一级的不连续的界面,在地下33公里处(1分),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3分)。
4标准化石:演化速度最快,分布最广的化石(1分),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3分)的化石。
5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圈以上部分),都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统称为岩石圈。
6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1分)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1分),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2分)。
7向斜:两翼基本对称,核部地层较年轻(2分),两翼地层较老(2分)的褶皱。
8转换断层:是指发生在大洋中脊处(2分)的一种特殊的平移断层(2分)。
9角度不整合:不整合的一种类型,(1分)由于构造运动使不整合面的上、下两部分地层的地层产状不平行(1分),二者之间有一个交角的地层接触关系(2分)。
10断层:沿着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错动(3分)的断裂(1分)。
11磨拉石建造:是地层由海相转化为陆相后(2分),在山间盆地、山前盆地等地形成的一套陆相的砾岩、砂岩沉积(2分)。
12背斜:是一种褶皱构造,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核部地层较老(2分),两翼地层较年轻(2分)的褶皱。
13沉积相:根据沉积地层的颜色、沉积物的矿物成分、颗粒粗细、结构构造、生物化石种类等进行岩相分析,从而恢复古环境(2分),根据沉积环境可以把地层分为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三大类(2分)。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绪论1.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它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2 、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成因的学问。
3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
4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作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5、地球:包括固体地球以及环绕着它并与其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水、生物与大气,是一个复杂的天体。
6、岩石圈:地壳加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幔7、具有一定规模的岩石圈块体称为板块可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第二章矿物1. 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称为元素。
2. 同位素:具有不同原子量的同种元素的变种。
3. 放射性同位素:有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不稳定,会自行放射出能量,即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4. 稳定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
5.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能量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蜕变(衰变)6. 某一放射性同位素蜕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它是一个常数7.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平均质量分数%,称为克拉克值。
又称地壳元素的丰度。
8. 矿物:是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
其化学成分一定并可用化学式表达。
9. 其产出状态成因和化学组成等方面都具有与矿物相同的特征但不具有结晶构造的均匀固体。
准矿物10. 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
)11. 不具有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晶体称为晶粒12. 非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非晶质13. 化学键:晶体中各质点间的结合力就是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普通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普通地质学试题及答案第一套地质学试题姓名 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一、名词解释(4´×8共计32分)1.新构造运动2.风化壳3.莫霍面4.标准化石5.岩石圈6. 矿物7. 向斜8. 转换断层二、填空(1´×20共计20分)。
1、古登堡面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界面。
2、火山喷发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3、火成岩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脉岩等类别,请按此顺序分别列举一类岩石名称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
4、中生代从早到晚有,它们的代号分别为。
5、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6、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类。
7、岩石变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1共计20分)1、人和真象,真马等出现于哪一个纪___________。
A、JB、KC、TD、Q2、印支运动发生于______纪。
A、石炭纪B、二叠纪C、三叠纪 D、白垩纪3、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_____。
A、接触交代型变质作用B、区域变质作用 C、埋藏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作用4、加里东运动发生于________。
A、中生代B、晚古生代C、早古生代D、新生代5、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B、直立褶皱C、倾斜褶皱 D、翻卷褶皱6、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较年轻岩块出露于较老岩块之中,这种构造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B、构造窗C、逆掩断层D、冲断层7、片理构造是区域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下列哪一种片理构造变质作用最强______。
普通地质学的重点名词解释

普通地质学的重点名词解释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组成、结构、演化和地质现象的科学。
作为一门学科,地质学涵盖着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一些普通地质学中的重要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
1.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层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壳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固态的岩石和半固态的岩浆组成。
地核则是地球的内部中心,由铁和镍等金属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岩石循环岩石循环是地球上岩石形成、变质、熔融和再结晶的过程。
它包括了岩石的形成(成岩作用)、岩石的变质(变质作用)、岩石的熔融(熔岩作用)和岩石的再结晶(再结晶作用)。
岩石循环是地球内部能量和物质的重要循环过程,对于地球的演化起到关键的作用。
3.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上构造现象和构造运动的学科。
它研究地球上的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等现象,并通过研究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来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和构造。
4. 地球科学地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包括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海洋学等。
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系统的各个方面,探索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球的演化历史。
5. 构造板块构造板块是构造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地壳上的大块状结构,可以是大陆板块或海洋板块,它们之间通过构造运动相互作用,导致地震、火山和大陆漂移等现象。
6.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指的是地壳中地震波的传播和震动。
地震通常由板块运动引起,是地球构造演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地震不仅造成地表的破坏,还可能引发海啸等次生灾害。
7. 火山火山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地质现象,指的是由地下岩浆爆发而形成的喷发口。
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释放的表现之一,喷发的岩浆会形成火山喷发物,包括熔岩、火山灰和火山烟尘等。
8.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时间尺度是研究地球历史的一种方法。
它将地质历史划分为不同的时间单位,包括地纪、期、世和纪的划分。
普通地质学的名词解释

普通地质学的名词解释普通地质学的名词解释1、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2、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3、类质同象: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由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占据了原来离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学键性和晶体结构类型发生质变的现象。
但可引起化学成分及其它有关性质的改变。
4、晶体习性:生长条件一定时,同种晶体总能发育成一定的形状,这种性质称为晶体的结晶习性。
5、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是有一定结构、构造和稳定外形的矿物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6、岩浆岩:又称为“火成岩”,它是由地壳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成。
7、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8、变质岩:它是地壳中早先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在诸如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等一系列内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下,经受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变质而成。
9、岩浆: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组分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熔融体。
10、岩浆岩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11、岩浆岩的构造:指岩石组成部分(矿物)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12、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3、原生岩浆:是指由上地幔物质经局部熔融或壳层物质局部或全部熔融而形成的初始岩浆。
14、岩浆分异作用:指原来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下,依靠本身的演化最终产生不同成分的岩浆的全部作用。
15、岩浆同化混染作用:岩浆熔化了围岩或捕虏体,使岩浆成分发生了变化,称为同化作用。
不完全的同化作用称为混染作用。
16、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1、层理构造:层理是沿原始沉积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等特征发生变化所构成的一种层状构造。
北京大学《高等数学与普通地质学基础》普通地质学部分名词解释辑录

北京大学吴泰然版《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辑录(提醒:以下是《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科目中的地质学部分历年考的一些名词解释,希望大家参考这个解释,并依据这份材料完善书本上对该名词的解释,尽量在试卷上将每个名词解释答的详细,精准。
北大普通地质学历年试题重复性很高,所以复习考过的这些名词,意义非凡。
祝大家成功!)一.名词解释1.地球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球形体,即地球的真实形状。
据卫星观测,地球南北半球不对称,北极凸出,南极凹进;中纬度南半球凸出,北半球凹进,形状不规则。
2.古登堡面: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其中纵波的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后来证实这里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
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
3.磁偏角:地球表面任一点的磁子午圈同地理子午圈的夹角。
根据规定,磁针指北极N向东偏则磁偏角为正,向西偏则磁偏角为负。
磁偏角是指磁针静止时,所指的北方与真正北方的夹角。
4.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风化的结果,除一部分溶解物质流失以外,其碎屑残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残余物质大都残留在原来岩石的表层。
这个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
5.新月形沙丘:单一风向下发育的简单沙丘形态,它的迎风面是穹状的沙物质堆积,不断被风蚀在顶部附近堆积,在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因为两侧较低,前进速度较快,所以形成两翼。
6.河流平衡剖面:又称河流均衡剖面。
假定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总是使整个河床纵剖面方向趋于平缓,最终形成一个平滑的、下凹的曲线;河床各段的坡度恰好保证河流泥沙的正常运移,河流既不下切,也不堆积;这种理论的河床纵剖面称河流的平衡剖面。
7.波切台:由于海蚀崖及其下部新的海蚀崖的继续形成的这种反复作用,使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海岸带不断拓宽,结果海蚀崖底部至低潮浅之间形成一个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面。
普通地质学的名词解释(矿大版).

普通地质学的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目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地质学的任务(地质学的研究实践意义 :1、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2、查明地震、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洪水、风沙、地面的沉降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 指导人们和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3、地质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地质学能够直接服务于人类的身体健康。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组成地球的物质;2、研究岩石或建造在地壳中以及在整个地球内部的空间分布, 即阐明地壳以及地球的结构特征,阐明这些构造的形成条件与演化规律;3、研究地球的历史;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问题;5、研究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6、综合性研究。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热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地质作用的特点:1、地质作用具有地区性特点,不同地点出现不同的现象;2、地质现象复杂;3、地质作用发生和延续的时间一般很长。
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地质现象;2、运用分析、试验手段;3、进行理论研究,“将今论古”及“以古论今、论未来”是地质学思维的两大方法论。
第二章矿物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同位素: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的中子数可以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原子量, 具有不同原子量的同种元素的变种称为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有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不稳定,会自行放射出能量,即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
这一放射能量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都具有固定的衰变速度, 某一放射性元素衰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是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通常为地壳中的相对平均含量,通常用重量百分数(%或克/吨表示。
普通地质学的名词解释(2)

普通地质学的名词解释(2)普通地质学的名词解释7、褶皱:指层状岩石受力后所产生的弯曲变形现象,是岩石塑性变形的具体表现。
8、穹隆构造:指长宽比<3∶1的背斜构造。
9、构造盆地:指长宽比<3∶1的向斜构造。
10、同沉积褶皱:指在岩层形成过程中即产生沉积的同时逐渐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11、断裂构造:指岩石所承受的应力达到或超过其破裂强度时发生破裂变形而形成的'构造。
12、节理:破裂面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无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13、断层:断裂面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14、正断层:指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15、逆断层:指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16、推覆构造:断层面平缓而推移断离在数公里以上的大逆掩断层。
17、牵引构造:断层两盘紧靠断层面附近的岩层,因两盘错动对岩层拖曳而产生明显的弧形弯曲,叫牵引褶皱或牵引构造。
18、同沉积断层:指在岩层形成过程中同时逐渐活动形成的断层。
19、沉积盆地:在一定的地质历史阶段中,以下降为主,持续接受沉积的地区。
20、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工业性油气流的沉积盆地。
21、斜坡:指盆地的基底向边缘升起,向中心下倾的区域性大单斜。
22、地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褶皱,构成山脉,两板块接触线出露地表时,称为地缝合线。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2017-04-09 12:45 | #2楼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地质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地球表面重力:指地面某处受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多数与正常重力值不符的现象。
原因:①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②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
磁异常:指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上。
实测值经过校正后减去磁场的正常值,其差值为正称正异常,其差值为负称负异常。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基础《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6.重力异常:地球的重力一般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
分为正异常和负异常。
(重力勘探)。
7.校正方法:一:只考虑海平面与测点之间高差影响,而未考虑物质影响称为自由空气校正。
有自由空气异常。
二:将自由空气校正后的值减去岩石和地形产生的重力值,称为布格校正,有布格异常。
8: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夹角;磁倾角:磁针与所在地水平面夹角。
9:地磁特征: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不一致,并且磁极的位置逐年都有变化,磁极有向西缓慢移动的趋势;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他的磁偏角和磁倾角。
如两角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地磁异常;地球磁场的磁力线由于太阳风的影响,被压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这个区域叫磁层;地球磁场形成的原因假说众说纷纭。
10:地热:地球内部储存的巨大热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吴泰然版《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辑录(提醒:以下是《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科目中的地质学部分历年考的一些名词解释,希望大家参考这个解释,并依据这份材料完善书本上对该名词的解释,尽量在试卷上将每个名词解释答的详细,精准。
北大普通地质学历年试题重复性很高,所以复习考过的这些名词,意义非凡。
祝大家成功!)一.名词解释1.地球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球形体,即地球的真实形状。
据卫星观测,地球南北半球不对称,北极凸出,南极凹进;中纬度南半球凸出,北半球凹进,形状不规则。
2.古登堡面: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其中纵波的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后来证实这里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
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
3.磁偏角:地球表面任一点的磁子午圈同地理子午圈的夹角。
根据规定,磁针指北极N向东偏则磁偏角为正,向西偏则磁偏角为负。
磁偏角是指磁针静止时,所指的北方与真正北方的夹角。
4.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风化的结果,除一部分溶解物质流失以外,其碎屑残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残余物质大都残留在原来岩石的表层。
这个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
5.新月形沙丘:单一风向下发育的简单沙丘形态,它的迎风面是穹状的沙物质堆积,不断被风蚀在顶部附近堆积,在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因为两侧较低,前进速度较快,所以形成两翼。
6.河流平衡剖面:又称河流均衡剖面。
假定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总是使整个河床纵剖面方向趋于平缓,最终形成一个平滑的、下凹的曲线;河床各段的坡度恰好保证河流泥沙的正常运移,河流既不下切,也不堆积;这种理论的河床纵剖面称河流的平衡剖面。
7.波切台:由于海蚀崖及其下部新的海蚀崖的继续形成的这种反复作用,使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海岸带不断拓宽,结果海蚀崖底部至低潮浅之间形成一个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面。
8.推覆构造:由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和下盘组合而成的整体构造。
冲断层总体倾斜平缓,常呈上陡下缓的铲状或下陡上缓的倒铲状,也可呈陡、缓相间的台阶状。
上盘为由远距离(数千米至上百千米)推移而来的外来岩块,称推覆体;下盘为较少位移的原地岩块,多发育于造山带及其前陆地区。
9.绿片岩相:又称绿色片岩相,是一种分布比较广泛的低温区域变质相。
不同原岩形成的典型变质矿物组合如下:基性岩为钠长石绿片岩相+绿帘石+绿泥石+阳起石(±方解石);泥质岩石为钠长石+绿泥石+白云母+黑云母+石榴子石(MnO>18%)+石英(原岩富铁时出现硬绿泥石);泥质石灰岩为方解石+绿帘石+透闪石/阳起石。
10.软流圈:指地壳岩石圈以下的圈层在地表以下70—100公里至地下1000公里之间,位于地幔上部。
地震波的波速在这里明显下降;又称低速带。
据推测,这里温度约1300℃左右,压力有3万个大气压,已接近岩石的熔点,因此形成了超铁镁物质的塑性体,在压力的长期作用下,以半粘性状态缓慢流动,故称软流圈。
11.标准化石:能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
它应具备时限短、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显著等条件。
时限短则层位稳定,易于鉴别;分布广则易于发现,便于比较。
12.侵蚀基准面:又称侵蚀基面,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
其高低决定河流纵剖面的状态,其升降会引起长河段的冲淤和平面上的变化。
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
通常分为两类:总的或永久的侵蚀基准面,即海平面,及地方侵蚀基准面。
13.荒漠: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植被稀疏的地理景观。
荒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植被缺乏、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其蒸发量超过降水量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流沙、泥滩、戈壁分布的地区。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50°之间的地带。
14.石化作用:将古代生物遗体、遗迹保存成化石的各种作用,称为石化作用,主要包括:过矿化作用或浸染作用;置换作用或石化作用;炭化作用。
15.蛇绿岩: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又称蛇绿岩套,是出露在缝合带中的一套镁铁一超镁铁岩组合,是大洋岩石圈的残留,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证据。
16.角闪岩相:变质岩矿物相分类的主要类型之一。
此相岩石是在中温到高温(最高为500℃)和中压到高压条件下形成的。
温度和压力不太高时,形成绿帘石-角闪岩相岩石,温度和压力更高时,形成麻粒岩相岩石。
角闪石、透辉石、绿帘石、斜长石、铁铝榴石和钙铝榴石及矽灰石是角闪岩相岩石中出现的典型矿物。
随著变质强度的增加,角闪岩相的特征性化学变化是绿帘石消失,斜长石中钙成分增加。
当发生变化的时候,原岩中的水一般消失。
角闪岩相岩石广泛分布在造山带中,这说明它们是在这些褶皱较深部位形成的。
17.逆断层:逆断层是地震构造中断层的一种,为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而形成。
按断面的倾角又分为:冲断层(断面倾角>45°);逆掩断层(断面倾角在25°—45°间);辗掩断层(断面倾角<25°)。
根据断层倾角的大小,可分为高角度逆断层和低角度逆断层。
18.震中:也称震中位置,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用经、纬度表示。
实际上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
19.岩基:岩基(Batholith)是巨大的岩体(一般大于100km^2,甚至可超过数万km^2),处于山脉的核部,它们是由于大规模的深位运动而形成的,所以大片岩浆缓慢地冷却,形成结晶体大的岩石(如花岗岩)。
后来,它们由于长期剥蚀作用而出露,成为广大的高地。
岩基的边缘陡削地下降到未知的深度,而侵入体与之接触的围岩常常由于热力接触而变质。
20.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地层的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
它只表示地质历史的相对顺序和发展阶段,不表示各个地质时代单位的长短。
21.土壤: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2.上升泉:承压水的天然露头,地下水受静水压力作用,上升并溢出地表所形成的泉。
如断层泉、承压盆地泉等都是上升泉。
由承压含水层补给的泉。
泉口水流通常冒涌;但若通过松散覆盖物出露时,泉口附近的水流也可能呈下降运动。
23.刃脊:是指由冰斗或两条相邻冰川的槽谷不断扩大、后退,使相邻的冰斗或槽谷间的山脊变成刀刃状,这样的山脊称刃脊。
24.沿岸堤:又称“滨岸堤”,是指由激浪流将沙或砾石以及贝壳碎片堆积在高潮线附近而形成的堤状堆积体。
它的延长方向与岸线平行,高数米,长数百米至数公里。
是堤式海滩的组成部分,其前缘是砂质海滩。
可以单一出现(表示岸线的稳定),也可成为一组大致平行的堤出现。
25.沉积相:具有一定岩性、结构、构造特征和古生物标志的沉积物组合,表征了当时的沉积环境,主要分为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
26.构造窗:推覆体或大型逆掩断层的上盘岩席,在侵蚀作用下蚀穿断面,使下盘岩石局部出露地表。
这种由上盘岩席环绕、四周以断层线为界的下盘局部露头,即称构造窗。
27.飞来峰:在逆掩断层或辗掩构造中,常见老岩层覆盖在新岩层上,这样的老岩层称推覆体。
当推覆体遭受强烈剥蚀,周围地区露出原来的新岩层,而残留一部分老岩层,孤零零地盖在新岩层上,叫飞来峰。
28.莫霍面:莫霍洛维奇在研究1909年的一次地震时发现,某些地震波到达观测站比预计的快。
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从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4.2km/s突然增至4.4km/s。
其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平均深度为17km,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称为莫霍面。
29.地热梯度:即“地热增温率”。
指地球表面上的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升高的数值。
地热增温率平均每深33米,温度约升高1℃。
这一增温率至地下深处(地幔)时,则不按此规律进行。
30.矿物: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31.残积物:地表基岩经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后,逐渐形成与基岩不同的疏松物质,并残留在原地形成的堆积物。
可分为机械风化残积物和化学风化残积物两类,前者主要由母岩机械破碎的岩屑或矿物碎屑组成;后者主要由化学风化形成。
32.左旋断层:走向滑动断层即规模巨大的平移断层,其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移动,如果当我们站在这种断裂的一侧,看另一侧的运动是从右向左,这种断层叫左旋走滑断层。
33.基座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
其中阶地上部由冲积物组成,下部由基岩组成,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的情况下形成的阶地。
34.泉华:溶解有矿物质和矿物盐的地热水和蒸气在向地表上行的过程中,因温度、压力等条件发生变化所形成的化学沉积物,它不仅能反映泉水的化学成分,而且能带出水热系统深部和上行通道的重要信息。
35.沙嘴:一端连接陆地,另一端延伸入开扩海域中的形体窄小的舌状沙、砾堆积地貌,由沿岸泥沙流输移、堆积而成,大部分已经高出海面。
36.岩株:出露面积不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深成侵入体,平面形状一般呈不规则的浑圆形,与围岩接触面比较陡,一般认为下面与岩基相连,是岩基的分枝部分,常由中酸性岩组成。
37.角峰: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山坡呈凹形陡坡,顶峰突出成尖角。
38.袭夺:指分水岭两侧的河流,侵蚀作用较强一侧的河流先切穿分水岭,抢夺了另一侧侵蚀作用相对较弱河流的现象。
其中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由新构造运动等非河流因素引起的河流袭夺,称为被动河流袭夺。
39.岩溶: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长期溶蚀作用及形成的各种岩溶现象的总称。
其形成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即可溶性岩石,岩石具有透水性,水具有溶蚀能力和流动性。
40.层间水:埋藏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
41.构造湖:由地壳运动内力的作用,包括地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壳断陷、坳陷和沉陷等所形成的各种构造凹地,如向斜凹地、地堑及其他断裂凹地所产生的构造湖盆,经贮水、积水而形成的湖泊称为构造湖。
42.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43.滑坡: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