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叉口行人理论最大等待时间、机动车流理论消散时间、行人穿越间隙服务过街行人量计算分析
交通工程学课件-第八章--交通流理论
m 1)!
Pk
•时间t内到达车辆数小于k的概率P(K<k) •时间t内到达车辆数大于等于k的概率P(K≥k) •时间t内到达车辆数大于等于x但不超过y的概率
P(x≤K≤y)
第八章 交通流理论
• 该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都等于m=λt。
• 实际应用中,均值M=E(X)和方差D(X)可分别由其样本 均值和样本方差S2分别进行估计:
1、负指数分布
• 交通流到达服从泊松分布,则交通流到达的车头时距 服从负指数分布, 反之亦然
• 已知到达某交叉口的车流车头时距(单位:s)服从负
指数分布,且 P(h 10) 0.2
• 试求任意10s到达车辆数不小于2辆的概率
P0 0.2 et P1 t et P( X 2) 1 P0 P1
交通工程中,另一个用于描述车辆到达随机特性的度量 就是车头时距的分布,常用的分布有负指数分布、移位的 负指数分布、M3分布和爱尔朗分布
1、负指数分布(Exponential Distribution)
由泊松分布知 P( X 0) (T )0 eT eT
0!
四、连续性分布(continuous distribution)
第八章 交通流理论
一、概述
• 交通流理论是运用物理学与数学的定律来描述交 通特征的一门科学,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理论。 它用分析的方法阐述交通现象及其机理,从而使 我们能更好地掌握交通现象及其本质,并使城市 道路与公路的规划设计和营运管理发挥最大的功 效。
第八章 交通流理论
一、概述 当前交通流理论的主要内容: • 1、交通流量、速度和密度的相互关系及测量方法 • 2、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 3、排队论的应用 • 4、跟驰理论 • 5、驾驶员处理信息的特性 • 6、交通流的流体力学模拟理论 • 7、交通流模拟
城市信号交叉口自行车及行人到达与释放规律
公路交通科技 2004 年 第8期
信号交叉口自行车的到达具有某种程度的随机 [6 ] 性 , 用概率论中的离散型分布对其进行描述 。信号 交叉口自行车的到达率主要统计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 到达的自行车辆数 , 自行车到达在没有干扰因素的情 况下 , 应符合随机到达模型 , 如泊松分布 。但在城市 交通中自行车的到达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 。其中的两 个主要因素为 : ( 1) 上游信号交叉口 : 上游交叉口绿 灯放行时车流密度较大 , 红灯期间会截断车流通行 。 这势必引起到达分布中 0 到达和多辆到达的频数增 加 ; ( 2) 交通参与者心理 : 骑车人比较喜欢集群通 行。 行人到达量较多的交叉口有如下几种 : 繁华商业 区附近的交叉口 ; 学校 、游乐场所附近的交叉口 ; 公 交车枢纽站 、火车站附近的交叉口 ; 大型就业中心附 近的交叉口 ; 居民区附近的交叉口 。由于以上交叉口 附近多有公交车站 , 而公交车的周期性到达使行人到 达呈周期性 , 另外由于行人多喜欢结伴出行 , 导致行 人到达率统计的方差大于均值 , 服从负二项分布 。负 二项分布模型为 β- 1 β x ( 1) P ( x ) = C x + β- 1 p ( 1 - p) 式中 , P ( x ) 为一定时间间隔内到达 x 辆车或 x 个行人 的概率 ; x 为到达车辆数或到达人数 ; p 为模型参数 , p 2 2 ( S 2 - m ) ; m 为样本均 = mΠ S ;β为模型参数 ,β= m Π 2 值 ; S 为样本方差 。 1 12 城市信号交叉口自行车及行人的释放规律 城市信号交叉口自行车的释放规律主要包括 : 自 行车流的基本特性和自行车流与机动车流的冲突规 律 。自行车流基本特性包括交叉口中自行车的速度 、 流率 、密度的分布 , 速度 、流率 、密度的影响因素及 以上各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交叉口宽度比路段 宽度大 , 自行车流密度不易定义和测量 , 所以本文重 点研究速度和流率 。自行车流速度与流率的关系总体 趋势应为流率越大 , 速度越小 。 根据调查城市信号交叉口自行车车速主要分布在 10 ~ 20kmΠ h 之间 。车速的影响因素有骑车人心理 、 年龄 、机动车干扰和自行车流的密度等 。自行车流在 绿灯刚起亮时一般以饱和流释放 , 当以非饱和流释放 时流率比较随机 。饱和流率在交通流组织中具有重要 意义 , 由于释放时自行车流量与自行车道宽度关系较 大 , 所以本文主要分析单位宽度内的自行车饱和流 率 。自行车释放流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机动车干扰和 交叉口控制方式 。由于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冲突可通 过合理的相位设置避免 , 而行人步速在行人信号配时 中起重要作用 , 是行人相位最短绿灯时间的决定因
杭州市地方规程-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规划与设计规范
浙江省工程建筑标准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规划与设计规范Planning and Design Criteria of Pedestrian Facilities on Urban Streets附条文说明(报批稿)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二OO八年十一月前言人行过街设施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和建设,不仅关系到行人过街的安全和方便,也关系到车辆的通行效率、城市建设投资与城市景观等因素。
但在我国过去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中,普遍存在以车为本的倾向,导致行人和车辆之间干扰严重、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交通事故频发、通行效率低下等问题。
为了正确处理行人与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对人行过街设施规划设计进行指导和有效约束,根据浙江省建设厅的要求,规范编制组在杭州市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杭州市人行过街设施建设标准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有关先进规范、规程,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1.总则;2.术语、符号;3.人行过街设施的类型和通行能力;4.人行过街设施的选型原则;5.人行过街设施的设置条件;6. 人行过街设施的规划设计。
由条文、条文说明及附录三部分组成。
本规范由浙江省建设厅技术归口单位负责管理,授权由主编单位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和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负责具体解释。
本规范的主编单位: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地址:杭州市中河中路275-1号,邮编310006,电话0571-********);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上海市曹安公路4800号,邮编201804)。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陈茜、李克平、徐洪峰、孙剑、郑瑾、钱红波。
本规范主要技术顾问:杨佩昆、陈声洪、朱金坤、邵剑明、王晋生。
由于本规范尚是我国第一本《人行过街设施规划与设计规范》,疏漏在所难免。
在使用中发现本规范有不妥之处,恳请将意见函寄、电告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
城市道路交叉口行人理论最大等待时间、机动车流理论消散时间、行人穿越间隙服务过街行人量计算分析
附录A(资料性附录)交叉口行人理论最大等待时间的计算分析相关研究表明,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处,强行穿越机动车流的行人比例随行人等待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行人最大等待时间是指一个信号周期内,行人等待行人绿灯启亮所需的最长时间,等于信号周期时间与行人绿灯显示时间的差值。
行人理论最大等待时间是在交叉口当前的道路、交通和控制条件的基础上,对行人最大等待时间的一个理论估算值。
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是对行人交通流可控性的一种描述。
当行人最大等待时间小于或等于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时,认为行人基本能够按照信号灯色通行,行人交通流的可控性较好,反之,行人交通流的可控性较差,强行穿越机动车流的行人比例很高。
由于受相交道路等级、交叉口范围、行人主观选择行为、本地交通管理措施(如:有无交通协管员)等因素的影响,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并不唯一,应根据实际的道路交通条件在一个范围内取值。
《德国交通信号控制规范》中规定:行人最大等待时间应控制在60秒以内。
对于采用行人“二次过街”控制的人行横道,最为不利的情况下,行人由人行横道的一端到达另一端须经历两次等待时间,因此,根据相交道路等级的不同,建议交叉口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处的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在40~120秒内取值,如表A1所示。
表A.1 交叉口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处的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对于拟建立体过街设施的地点,首先根据交叉口当前的道路、交通和控制条件,计算各进口方向人行横道的行人最大等待时间。
若某一进口方向人行横道的行人最大等待时间>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应计算所有进口方向人行横道、各个行人走行方向的行人理论最大等待时间,步骤如下:步骤1:根据当前信号控制方案的相位组合设计,确定某一进口方向人行横道的可供行人通行的机动车信号灯组,它所控制的机动车流称为非冲突车流。
对于直行机动车,仅选择与选定人行横道紧邻一侧的机动车信号灯组。
采用“独立二次过街”控制时,行人既可以跟随同向直行机动车通行,也可以跟随左转机动车通行,如图A1所示。
行人过马路时的安全距离与时间
行人过马路时的安全距离与时间行人过马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之一。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行人在过马路时面临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为了确保行人的安全,了解行人过马路时的安全距离与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1. 安全距离对行人过马路的重要性行人过马路的安全距离指的是行人与车辆之间的距离。
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可以减少行人与车辆之间的碰撞风险。
当行人站在路边等待过马路时,应与马路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观察交通状况并选择合适的时机过马路。
2. 安全距离的计算方法为了计算行人与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我们可以根据车辆的速度和行人的反应时间进行估算。
一般来说,行人的反应时间约为2秒。
假设车辆的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即每秒16.67米,则行人与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安全距离 = 速度 ×反应时间3. 行人过马路时的安全时间除了安全距离,行人过马路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安全时间。
安全时间指的是行人在通过马路时所需的时间。
为了确保安全,行人应尽量缩短过马路所需要的时间,并在规定时间内通过马路。
4. 如何缩短过马路所需的时间行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缩短过马路所需的时间,从而提高行人过马路的安全性。
首先,行人应在行人信号灯亮起时过马路,以确保自己在被车辆注意到的情况下通过马路。
其次,行人应尽量避免在马路上逗留,快速通过马路并尽量减少对交通流的影响。
5. 驾驶员与行人之间的互动行人过马路的安全不仅与行人自身的行为有关,还与驾驶员的注意力和警觉性有关。
驾驶员应时刻保持警觉,注意观察行人过马路的情况,并在看到行人过马路时及时减速或停车,以保证行人的安全。
总之,行人过马路时的安全距离与时间是确保行人安全的重要因素。
行人应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并尽量缩短过马路所需的时间。
驾驶员也应对行人过马路的情况保持警觉,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只有行人和驾驶员共同配合,才能确保行人过马路的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通过提高大家对行人过马路的安全距离与时间的认识,我们可以为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交通环境做出贡献。
东南大学--交叉口行人过街特性与交通设计
东南大学--交叉口行人过街特性与交通设计
➢从行人违章来看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37.6 5
22.3 5
11.7 6
9.41
7.06
5.88
5.88
•(%)
东南大学--交叉口行人过街特性与交通设计
➢从步行整体出行路径来看:交叉口和过街方便性占重要地位 ➢从行人交通事故来看:交叉口通常是行人交通事故的高发地
•1、设置原则
➢使车辆驾驶员能看清 ➢尽可能靠近交叉口,与行人流向一致,与车行道垂直 ➢尽量缩短行人过街的步行距离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东南大学--交叉口行人过街特性与交通设计
•2、设置位置
➢人行横道应平行于路段人行道的延长线并适当后退(a=1m) ➢有中央分隔带的进口道,行人过街横道应设置在中央分隔带端 部后退1~2m,为人行驻足提供安全保障(d= 1~2m)
•日本东京观测,可等待时间分布范围很广,女性越是高龄比 男性可等待时间越长,女性平均可等待时间为10s,男性平 均可等待时间为6s.
•需等待时间若超过40s,就有人冒险穿过,所以认为穿过人 行横道的等待时间容许限度为40s为宜。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东南大学--交叉口行人过街特性与交通设计
•行人可容忍的等待时间不仅与人行横道控制方式、道路性质 、道路交通量、机动车车速、道路宽度等交通条件有关,还与 社会生活节奏等社会因素有关。
东南大学--交叉口行人过街特性与交通设计
•三、交叉口行人过街横道设计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东南大学--交叉口行人过街特性与交通设计
•1、设置原则 •2、设置位置 •3、行人与右转车的处理 •4、设置宽度 •5、行人安全过街设计
交叉口行人过街心理及交通行为分析
( n j Unv ri , r n p r t n E gn e i si t,S a g a 2 1 0 , hn ) To gi ies y T a s o t i n ier g I t u e h n h i 0 8 4 C ia t ao n n t Ab t a t Pe e t i n a t i so ei o t n a to r a r fi. Th o fitb t e e e t in a d v — s r c : d s ra ci t i n v y mp r a tp r fu b n ta f c ec n l e we n p d s ra n e c
An Ov r iw n Pe e t i n Ps c o o y a h v o e o sn n e s c i n e v e o d sra y h l g nd Be a i rwh n Cr si g I t r e to s
LI Gua — i I Kepi g, n U ng x n,d — n NIYi g
s u y p d s ra s c o o y a d b h v o e r s i g i t r e t n . S c n l t d e e t in p y h l g n e a i rwh n c o sn n e s c i s o e o d y,t e a t o n l z d p — h u h r a a y e e
s gg s e . u e t d
Ke r s p d s ra y wo d : e e t in;p d s r n p y h l g n e a i r lt n y tme o e e t i n c o sn n e s c e e t i s c o o y a d b h v o ; a e c i f p d s ra r s i g i t r e — a
道路与交通名词解释
1交通:人与物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空间的位置变化。
一般:人与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和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城市交通: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水运及管道五种方式。
城市交通即是承担城市所需运输任务的各交通方式的统称。
主要分为市际交通、市内交通。
3交通量: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1)按交通组成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折算及混合等交通量。
2)按单位时间分:小时、日、周、月、年交通量。
3)按交通量变化分:平均交通量、最大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第30位小时交通量K值K=30HV/AADA4高峰小时交通量(PHT):是指一天24小时内交通量最大的某一个小时的交通量。
5交通密度:N为指定路段上的车辆数;L为路段长度,K=N/L (辆/公里)6设计车速:作为道路几何线形设计所依据的车速。
在道路几何设计要素具有控制性的路段上,设计车速是具有平均驾驶水平的驾驶员在天气良好、低交通密度时所能维持的最高安全速度7车头间距:同向连续行驶的两车车头之间间隔的距离即为车头间距,记为单位为米/辆。
路段中所有车头间距的平均值称为平均车头间距;可保证车辆安全行驶的最短车头间距叫极限车头间距,是同向行驶车辆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交通流理论和通行能力计算的重要依据8车头时距:当车头间距的间隔用时间(秒)表示时则为车头时距,记为,单位为秒/辆,是交通流理论中十分重要的指标。
9AADT :年均日交通量10MADT :月平均日交通量11D/M/N :定长输入、负指数分布服务的N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12M/E K/N :泊松输入、爱尔郎分布的N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13M/M/1 :单通道排队服务系统14M/M/N :多通道排队服务系统15M/D/1 :泊松输入、定长服务、单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16服务水平: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其对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是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如可以提供行车速度、舒适、安全及经济等方面所能得到的实际效果与服务程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行人过街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14年 科研热词 过街行人流 计算机仿真 结伴行为 系统工程 斜行斑马线 延误模型 多目标规划 协同设计 功效系数法 元胞自动机 信号配时 人-机冲突 “z”字型人行道 vissim 仿真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科研热词 行人流 交通流 驾驶员 非法过街行为 道路交通安全 速度特性 过街速度 过街行人 过街人流量 视频检测 行驶车速 行人过街设施 行人过街 行人事故黑点 行人专用相位 行人 虚拟现实技术 聚合模型 绿信比 等效换算 理论分析 混合交通 汽车驾驶模拟器 横道线特征 服务水平 智能交通系统 意愿调查 平均照度 天桥 夜间视认距离 城市道路 城市交通 地道 动态交通场景 决策行为 元胞自动机 信号配时参数 信号控制交叉口 体力消耗 人行过街设施 人行过街 人性化设计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 交通工程 交通安全 交通参数 交叉口 二阶聚类 两信号相位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科研热词 随机过程 行人过街 行为编码 统计分析 穿越行为 延误模型 小学生 右转车辆 元胞自动机 人为因素 交通行为观测 交通流 交通控制 交通心理学 交通安全教育
推荐指数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城市人行天桥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分析
城市人行天桥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分析作者:陈婷杨欢欢张越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02期摘要:人行天桥是行人过街的一种重要设施,它能够将人们步行交通与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有效分离开来,从而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保障行人过街的安全,提高人们出行的效率。
文章通过交通调查城市人行天桥的配置选型,结合行人的过街行为和心理特征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城市人行天桥对于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发现城市人行天桥在道路交通运营中存在利用率低下、配置不合理、服务水平差等问题。
因此,应该合理规划城市人行天桥的选址,人性化设计人行天桥结构,提高人行天桥的利用率、便捷性和舒适度,从而满足人们步行交通的需要,发挥人行天桥作为城市道路交通过街设施应有的作用。
Abstract: Pedestrian bridge is an important facility of pedestrian crossing. It is able to separate the pedestrian crossing with motor vehicles and non-motorized transport effectively, and then relieve the congestions of urban road traffic, protect the safety of pedestrian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eople travel. By investigating the configuration selection of urban pedestrian bridge and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pedestrian's crossing behaviors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urban pedestrian bridge for urban road traffic by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finds that the city pedestrian bridge in the road traffic operations has the problems of low utilization, irrational allocation and poor service levels. Therefore, we should legitimately plan the site of urban pedestrian bridge, design the humanized structure of pedestrian bridge,improve the utilization, convenience and comfort of pedestrian bridge, and then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pedestrian crossing, play the proper role for pedestrian bridge as urban road traffic crossing facilities.关键词:人行天桥;行人过街;道路交通影响Key words: pedestrian bridge;pedestrian crossing;road traffic impact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089-020 引言“衣、食、住、行”是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随着我国城市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出行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交叉口的交通特性分析
02
交叉口概述
交叉口的定义与分类
交叉口的定义
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网络中各方向车流 和行人汇集、转向和分流的地方,是 道路网中交通组织和管理的关键节点 。
交叉口的分类
根据交叉口中道路的几何形状和交通 组织方式,可以将交叉口分为十字交 叉、丁字交叉、多路交叉等类型。
单位时间内通过交叉口的 车辆数,反映交叉口车辆 的密集程度。
流量速度
车辆通过交叉口的平均速 度,反映交通流量的流畅 程度。
交通流量变化规律
周期性变化
日、周、月、季节等不同时间周 期内,交通流量呈现规律性的变
化。
突变性变化
交通事故、天气变化、道路施工等 因素导致交通流量突变。
趋势性变化
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长和交通设 施的完善,交通流量呈现增长趋势。
在交叉口设置清晰、明确的交通标志和标线,指引驾驶员安全行 驶。
安全岛设置
在人行横道处设置安全岛,方便行人过街,减少行人等待时间。
监控设备安装
在交叉口安装监控设备,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监控和取证,提高 交通安全意识。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交叉口交通流具有复杂 性和动态性,不同方向 的车流和行人之间的相 互影响较大。
03 交通流量特性分析
交通流量数据采集
采集方法
通过安装交通流量计数器、视频监控等设备,以及人工调查等方式采集交通流量 数据。
数据内容
包括各方向的车流量、车速、车型等信息,以及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的流量变 化。
交通流量特性指标
流量比
各方向车流量之间的比例, 用于评估交通流量的均衡 程度。
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
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通中最常见的交叉口形式之一,通行能力计算是评价交叉口运行效率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围绕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展开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对交通从业人员和广大市民有所启发和指导。
一、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的概念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平面交叉口通过车辆的数量,通常用单位时间内通过车辆的辆次数表示。
通行能力计算是指通过对交叉口各要素的研究和分析,确定交叉口通行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方法和过程。
通行能力计算是评价交叉口运行效率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也是设计和管理道路交通的重要依据。
二、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的方法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主要有三种方法:流量法、排队理论法和仿真模拟法。
1.流量法流量法是最常用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之一,它基于车辆流量和通过时间的量化分析,通过对时间、空间和车道数等因素的考虑,计算出交叉口某一时段的通过能力。
流量法的主要公式是“通行能力=车道数×小时通过能力”。
2.排队理论法排队理论法是一种模拟车辆在交叉口排队等待通行的情况,通过对排队长度、平均等待时间、平均拥堵系数等指标的分析,计算出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排队理论法的主要公式是“通行能力=车道数×(1/平均服务时间-平均停车时间)”。
3.仿真模拟法仿真模拟法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模拟车辆在交叉口的通行情况,通过对交叉口各要素的精细化分析,计算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仿真模拟法可以模拟各种情况下车辆通行的速度、排队长度、平均等待时间、平均拥堵系数等指标,是一种比较精准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三、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中需考虑的因素在进行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下面仅列举一些主要的方面:1.车流量:交叉口车流量是影响交叉口通行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行能力与车流量成正比。
2.车速:车速是决定通行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车速与通行能力成反比。
最新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整理版
最新通⾏能⼒及服务⽔平整理版通⾏能⼒分析⼀、道路通⾏能⼒的概述1、基本通⾏能⼒:指在⼀定的时段,理想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道路的⼀条车道或⼀均匀段上或⼀交叉点,合情合理地期望通过⼈或车辆的最⼤⼩时流率。
(基本通⾏能⼒是在理想条件下道路具有的通⾏能⼒,也称为理想通⾏能⼒。
)2、实际通⾏能⼒(可能通⾏能⼒):指在⼀定时段,在实际的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条车道或⼀均匀段上或⼀交叉点,合情合理地期望通过⼈或车辆的最⼤⼩时流率。
(可能通⾏能⼒则是在具体条件的约束下,道路具有的通⾏能⼒,其值通常⼩于基本通⾏能⼒。
)3、设计通⾏能⼒:指在⼀定时段,在具体的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条车道或⼀均匀段上或⼀交叉点,对应服务⽔平的通⾏能⼒。
(指在设计道路时,为保持交通流处于良好的运⾏状况所采⽤的特定设计服务⽔平对应的通⾏能⼒,该通⾏能⼒不是道路所能提供服务的极限。
)⼆、多车道路段通⾏能⼒1、⼀条车道的理论通⾏能⼒理论通⾏能⼒是指在理想的道路与交通条件下,车辆以连续车流形式通过时的通⾏能⼒。
在通⾏能⼒的理论分析过程中,通常以时间度量的车头时距t h和空间距离度量的车头间距s h为基础,推导通⾏能⼒的理论分析模型。
其计算公式为:0=3600/tN h或1000 =sVNh式中:N——⼀条车道的理论通⾏能⼒(辆/h);th——饱和连续车流的平均车头时距(s);V——⾏驶车速(km/h)sh——连续车流的车头间距(m)。
我国对⼀条车道的通⾏能⼒进⾏了专门研究,在《城市道路⼯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建议的⼀条车道的基本通⾏能⼒和设计通⾏能⼒的规定如下表所⽰。
表4.2.2 快速路基本路段⼀条车道的通⾏能⼒表4.3.2 其他等级道路路段⼀条车道的通⾏能⼒2、⼀条车道的设计通⾏能⼒城市道路路段设计通⾏能⼒(或实⽤通⾏能⼒)可根据⼀个车道的理论通⾏能⼒进⾏修正⽽得。
对理论通⾏能⼒的修正包括车道数、车道宽度、⾃⾏车影响及交叉⼝影响四个⽅⾯。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报审稿)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报批稿)Design Regulations for At-grade Intersectionson Urban Street2001年上海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报批稿)Design Regulations for At-grade Intersectionson Urban Street主编单位: 同济大学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参编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批准单位: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施行日期:2001年上海前言本规程是根据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沪建建(97)第0413号文通知的要求,由同济大学、市公安交通巡逻警察总队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
道路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的“节点”,其规划、设计与管理得如何,直接影响到道路交通网的通畅与安全。
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新建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改善现有的平面交叉口,使之达到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的目的,已成为上海道路交通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规程就是在此背景下立项编制的。
编制组广泛参考了相关的文献及资料,吸收借鉴了国内外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的先进技术。
本着“规划为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等原则,充分结合上海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特点,对新建、改建及综合治理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中的各项内容作了严格、细致的规定,旨在确保今后具体工作中的规范性、科学性。
规程内容包括:1.总则 2.术语符号 3.一般规定 4.平面交叉口规划 5.平面交叉口设计 6.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7.交通信号配时设计及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J、附录K。
规程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至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道交系,邮编:200092,以供修编时改正。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编单位:同济大学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参编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要起草人:杨佩昆滕生强杨晓光陈炳生张雁参加起草人:孙明正王茜陈奇苏郁朝鸣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化办公室二OO一年四月目录1 总则 (6)2 术语、符号 (7)2.1 交叉口部分术语 (7)2.2 交通信号配时部分术语 (8)2.3 符号 (8)3 一般规定 (13)4 平面交叉口规划 (16)5 平面交叉口设计 (20)5.1一般规定 (20)5.2平面设计 (20)5.3进出口道设计 (20)5.4地面公交停靠站的设置 (22)5.5 公共交通专用道在交叉口进出口道处的处理 (24)5.6行人过街横道 (26)5.7 非机动车交通处理 (27)5.8 对干道平面交叉口有影响的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匝道的处理 (28)6 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 (30)6.1一般规定 (30)6.2交通信号灯的设置 (30)6.3交叉口交通渠化设计及交通岛的设置 (30)6.4平面交叉口标线与标示设计 (31)7 交通信号配时设计 (33)7.1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内容与程序 (33)7.2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时段划分 (34)7.3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设计交通量 (34)7.4交通信号相位设定 (35)7.5信号周期时长 (35)7.6信号配时及绿信比 (36)7.7最短绿灯时间 (37)7.8 服务水平评估 (37)7.9信号配时图 (37)附录A 交叉口设计基本参数汇总表 (38)附录B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与饱和流量 (39)附录C 饱和流率(附起动损失时间)现场观测方法 (47)附录D 延误及交叉口服务水平 (49)附录E 新建交叉口进口道渠化与配时设计算例 (52)附录F 交叉口上行人横道通行能力 (59)附录G 交通信号配时设计计算表 (63)附录H 饱和流量校正系数表 (64)附录J饱和流量与通行能力计算表 (65)附录K 延误及服务水平估算表 (66)1 总则1.0.1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使之达到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的目的,特制订本规程。
行人机动车冲突解决方法论文
行人机动车冲突解决方法论文【摘要】本文仅针对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过街行人与右转机动车冲突这一代表性人—车冲突问题,列举了国内相关研究,提出了人车时间分离原则的新思路,并从平面交叉口渠化、设施结构、动态配时方案三个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人车分离原则;动态配时方案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汽车保有量正以指数形式增长,随之而来的城市交通拥堵和交通冲突成为各级政府和交通专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多种形式的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冲突中,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冲突在无论是在危险性还是在事故严重性方面都引起了国内外相关专家的广泛关注。
本文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并探讨新的解决思路。
1、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行人与右转机动车冲突现状及国内外研究进展1.1解决城市平面交叉口行人与右转机动车冲突的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城市道路交通量激增,从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呈逐年跃升趋势,其中突出的交通问题之一即右转机动车与侧向行人同相位放行时的冲突。
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强制右转弯车辆让行,但在实际交通拥挤路段,部分心急的驾驶人会出现违法行为。
同时,普通信号配时方案参数固定、灵活性较差。
某些道路虽采取设置右转弯专用信号,行人安全岛等交通辅助设施,在右转弯车辆或行人一方流量较大时很难适应变化的交通实况和驾驶员、行人的心理变化,因而难以避免右转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冲突乃至交通事故。
1.2动态信号解决平面交叉口行人与右转机动车冲突方法的现实意义由于国内驾驶员、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特殊的心理和行为特性,单一的法律法规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
同时由于道路、理论实施等诸多限制,很多现有的研究方法并未大范围解决该冲突问题。
本文提出的动态控制是一种强调安全性和通行权应用效率的的控制方法,它要求对行人和右转弯车辆进行双向监测,以行人流优先为原则,决定通行权的发放,从时间上限制右转弯车辆在侧向行人通行相位的通行时间,在空间上将人车分离,从而减少行驶过程的冲突。
2.行人与右转机动车冲突问题中主要交通要素心理、行为特性调查分析在广义交通环境中,右转车辆和行人的冲突是导致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受限以及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城市道路通行能力
W=6.1~18m,e/W=0.4~1,W/l=0.12
~0.4,e1/e2=0.34~1.41,P=0.4~1.0。 一般驶入角宜大于30。,驶出角一 般应小于60。,两交织路段内角A
如交叉口四周进出口处过街行人众多,影响车流 进出,应对通过能力适当折减。
在混合交通情况下,应将各类车辆换算成小汽车, 对环交的换算系数可采用小汽车为1,中型车为 1.5,大型车为3.0,特大型(拖挂车)为3.5进行换 算。
2.车队分析法 经典的通行能力分析计算是建立在间隙理论基础
上的,但实际上,多数交叉口的相交车流中,难以区 分主次,也不存在主路车流优先的问题。
为此,自由通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计算采用车 队分析法。
三、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 环形交叉口是自行调节的交叉口。
车辆行驶过程一般为合流、交织、分流,避免了车 辆交叉行驶。
n—某进口车道数; CT— 停车线断面上一条直行车道的通行能力; KLR— 左、右转车辆影响系数,根据左、右转车比例而
定。一般条件下取1.2---1.4。
3、一条直行车道的通行能力
CT=3600 (tg-Δ)/htT
CT— 停车线断面上一条直行车道的通行能力; tg— 绿灯时间; Δ—排队的第一辆车驶过停车线之前的绿灯损失时间; T—信号灯周期; ht—车辆通过停车线时的车头时距。
式中: N次—次干道上可以通过的交通量(辆/h);
N主—主干道优先通行的双向交通量(辆/h);
λ—主要干道单位时间车辆的到达率,N主/3600,辆/s;
t—临界间隙时间(s)(6~8s或5~7s);
t0—次干道上车辆间的最小车头时距(3s或5s)。
例:一无信号控制交叉口,主要道路双向流量为1200 辆/h,车辆到达符合泊松分布,车流允许次要道路 穿越或左右转弯并线的车头时距为6s,如次要道路 采用让路控制,平均车头时距为3s,求次干道上可 以通过的交通量。
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计算优化模型
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计算优化模型∗吴小丹;李敏桥【摘要】在分析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考虑交通管理因素对路段通行能力影响的计算优化模型;在分析交通管理因素的基础上,建立针对交通管理因素中的步行管理因素的折减系数计算模型;根据珠海路段的车速、交通量调查数据,验证路段人行横道无步行管理时的折减系数计算模型;最后应用Vissim 软件仿真有无步行管理2种情况路段的最大交通量,验证路段通行能力计算优化模型。
结果表明:2种情况下路段通行能力的计算值与仿真值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考虑交通管理因素的路段通行能力计算优化模型是合理的,弥补了原计算模型只考虑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这2个因素的不足。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mputation models of road capacity,an optimization model that considers the impacts of traffic management on road capacity is developed.Based on analysis to several actions related to traffic manage-ment,a computation model using the reduction factor to consider the action related to pedestrian management factors is alsodeveloped.According to the survey data of traffic speed and volume collected on road sections in Zhuhai,the model with or without the impact of pedestrian management is verified.Vissim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maximum traffic volume under the above 2 conditions.The proposed optimization model of road capacity is also verif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rel-ative errors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capacity and the simulated values under the 2 different conditions are within 5%.It is found that the optimization model that considers the actions related to the above trafficmanagement is reasonable and it also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models which only consider road and traffic condition.【期刊名称】《交通信息与安全》【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6页(P108-113)【关键词】城市交通;路段通行能力;优化模型;交通仿真;影响因素;折减系数【作者】吴小丹;李敏桥【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91计算城市道路路段可能通行能力时,要考虑实际道路、交通与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影响因素,并且以此条件下确定其折减系数,再乘以基本通行能力。
城市道路标准体系及主要规范介绍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平面交叉口的设计速度应为路段的()。
A.0.4~0.7 倍
B.0.4~0.6倍
C.0.5~0.7 倍
D.0.6~0.8倍
用户答案:[C] 得分:10.00
2.道路应做好()设计,并应处理好与公路以及不同等级道路之间的衔接过渡。
A.平面
B.纵断面
C.横断面
D.总体
用户答案:[D] 得分:1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城市道路设计速度不得大于()、不得小于()。
A.120公里/小时
B.100公里/小时
C.30公里/小时
D.20公里/小时
用户答案:[BD] 得分:20.00
2.服务水平是衡量交通流及驾驶人和乘客所感受的()的一项指标,通常根据()、速度、行驶时间、行驶(步行)自由度、交通中断、舒适和方便等指标确定。
A.运行速度
B.服务质量
C.通行能力
D.交通量
用户答案:[BD] 得分:20.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2道题】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规定通行机动车的道路净高标准为4.5m。
()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20.00
2.城市桥梁设计宜采用百年一遇的洪水频率,对特别重要的桥梁可提高到二百年一遇。
()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0.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A(资料性附录)交叉口行人理论最大等待时间的计算分析相关研究表明,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处,强行穿越机动车流的行人比例随行人等待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行人最大等待时间是指一个信号周期内,行人等待行人绿灯启亮所需的最长时间,等于信号周期时间与行人绿灯显示时间的差值。
行人理论最大等待时间是在交叉口当前的道路、交通和控制条件的基础上,对行人最大等待时间的一个理论估算值。
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是对行人交通流可控性的一种描述。
当行人最大等待时间小于或等于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时,认为行人基本能够按照信号灯色通行,行人交通流的可控性较好,反之,行人交通流的可控性较差,强行穿越机动车流的行人比例很高。
由于受相交道路等级、交叉口范围、行人主观选择行为、本地交通管理措施(如:有无交通协管员)等因素的影响,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并不唯一,应根据实际的道路交通条件在一个范围内取值。
《德国交通信号控制规范》中规定:行人最大等待时间应控制在60秒以内。
对于采用行人“二次过街”控制的人行横道,最为不利的情况下,行人由人行横道的一端到达另一端须经历两次等待时间,因此,根据相交道路等级的不同,建议交叉口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处的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在40~120秒内取值,如表A1所示。
表A.1 交叉口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处的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对于拟建立体过街设施的地点,首先根据交叉口当前的道路、交通和控制条件,计算各进口方向人行横道的行人最大等待时间。
若某一进口方向人行横道的行人最大等待时间>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应计算所有进口方向人行横道、各个行人走行方向的行人理论最大等待时间,步骤如下:步骤1:根据当前信号控制方案的相位组合设计,确定某一进口方向人行横道的可供行人通行的机动车信号灯组,它所控制的机动车流称为非冲突车流。
对于直行机动车,仅选择与选定人行横道紧邻一侧的机动车信号灯组。
采用“独立二次过街”控制时,行人既可以跟随同向直行机动车通行,也可以跟随左转机动车通行,如图A1所示。
图A.1 “独立二次过街”控制的非冲突机动车流步骤2:利用公式A1、A2计算:⑴每个信号周期内,该进口方向人行横道对应的非冲突车流i的车道平均到达车辆数(q i,i=1,2,3)⑵q i的理论消散时间(G i,v,t)。
若(G i,v, t-车流i当前绿灯时间)≥10秒,应对交叉口当前的渠化和信号控制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3600iiiQ CqN⨯=⨯(A1) ,,,0,3(4)i v t i i i i sG SRT h q h=+⨯+-⨯(A2)式中,q i 高峰小时的每个信号周期内,车流i的车道平均到达车辆数(pcu)Q i,车流i的高峰小时流量(pcu/小时)C 信号周期时间(秒)N i车流i的车道数G i,v, t q i的理论消散时间(秒)SRT i车流i的排队头车通过停车线的时间(秒)h i,o车流i的前4辆排队车辆的平均车头时距(秒)h i,s车流i的饱和车头时距(秒),根据HCM 2000推荐的方法,自第5辆排队车辆通过停车线开始采集饱和车头时距数据,至最后1辆排队车辆通过停车线时结束。
步骤3:利用公式A3、A4计算该进口方向人行横道、跟随车流i放行的行人最短绿灯显示时间(G i, p, min)和行人绿灯闪烁时间(t i, pc)。
G i, p, min = S i, e / v p(A3)t i, pc = S i, c / v p(A4)式中,S i, e行人最短过街距离(米),当下一放行车流为非冲突车流时,S i, e = 0S i, c行人清空距离(米),当下一放行车流为非冲突车流时,S i, c = 0v p行人过街速度(米/秒)步骤4:利用公式A5计算该进口方向人行横道、跟随车流i放行的行人理论绿灯时间(G i, p, t)。
G i, p, t = max (G i, v, t , G i, p, min + t i, pc )(A5)步骤5:利用公式A6计算该进口方向人行横道、某一行人走行方向的行人理论最大等待时间(WT max,t )。
max,,,,((,1))t j p t j pc jWT C G t Intergreen j j =--++∑(A6)式中, Intergreen 车流j 与j + 1的绿灯间隔时间(秒),j ∈i , i =1, 2, 3步骤6:重复步骤1~5,计算交叉口所有进口方向人行横道、各个行人走行方向的行人理论最大等待时间。
步骤7:选取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WT p , WT p ∈[40, 120]),若任意一个进口方向人行横道、某一行人走行方向的WT max, t >WT p ,可以规划设置立体过街设施。
若所有进口方向人行横道、各个行人走行方向的WT max, t ≤WT p 秒,无需设置立体过街设施。
步骤1~7中,计算机动车流的理论消散时间和行人理论最大等待时间所需采集的数据包括: 1. 交叉口渠化方案 4. 排队头车通过停车线的时间 2. 信号控制方案5. 前4辆排队车辆的平均车头时距 3. 高峰小时机动车交通量和大车所占比例6. 饱和车头时距机动车流的理论消散时间和行人理论最大等待时间的计算分析,见表A2。
4表A.2 (续)5附录B (资料性附录)机动车流的理论消散时间的计算分析路段信号控制人行横道的控制方案设计应以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为依据。
与交叉口相比,路段机动车流的运行情况简单,行人耐心等待通行权切换的时间相对缩短。
一般而言,路段信号控制人行横道采取两相位控制,信号周期时间也远远小于交叉口,所以,认为路段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处的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小于交叉口的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
由于受道路等级、行人主观选择行为、本地交通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并不唯一,应根据实际的道路交通条件在一个范围内取值。
《德国交通信号控制规范》中规定:行人最大等待时间应控制在60秒以内。
根据道路等级的不同,建议路段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处的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在40~60秒内取值,如表5所示。
对于拟建立体过街设施的路段,首先根据当前的道路、交通和控制条件,计算各个行驶方向的机动车绿灯时间。
若某一行驶方向的机动车绿灯时间>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应计算各个行驶方向机动车流的理论消散时间,步骤如下:步骤1:利用公式B1、B2计算得到:⑴每个信号周期内,行驶方向i 的车道平均到达车辆数(q i , i =1, 2, 3)⑵q i 的理论消散时间(G i, v, t )。
3600i i iQ Cq N ⨯=⨯(B1),,,0,3(4)i v t i i i i s G SRT h q h =+⨯+-⨯(B2)式中, q i 高峰小时的每个信号周期内,行驶方向i 的车道平均到达车辆数(pcu ) Q i 行驶方向i 的高峰小时流量(pcu/小时) C 信号周期时间(秒) N i 行驶方向i 的车道数 G i, v, t q i 的理论消散时间(秒)SRT i 行驶方向i 的排队头车通过停车线的时间(秒) h i,o 行驶方向i 的前4辆排队车辆的平均车头时距(秒)h i,s 行驶方向i 的饱和车头时距(秒)步骤2:选取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WT p , WT p ∈[40, 60]),若任意一个行驶方向的G i, v, t >WT p ,可以规划设置立体过街设施。
若所有行驶方向的G i, v, t ≤WT p 秒,无需设置立体过街设施。
计算机动车流的理论消散时间所需采集的数据包括: 1. 道路断面形式 4. 排队头车通过停车线的时间 2. 信号控制方案5. 前4辆排队车辆的平均车头时距 3. 高峰小时机动车交通量和大车所占比例6.饱和车头时距机动车流理论消散时间的计算分析,见表B1。
附录C(资料性附录)行人穿越间隙的服务过街行人量的计算分析对于无任何人行过街设施的路段,若道路两侧存在一定程度的行人过街需求,应计算主要方向机动车流一侧的行人穿越间隙数及其服务过街行人量,步骤如下:步骤1:利用公式C1、C2、C3计算机动车流主要方向一侧的行人穿越间隙数。
假设:⑴行人单侧过街时间为t⑵机动车流的车头时距h服从负指数分布:t = D / v p(C1) ≥=(C2) P h t eλ-()ttG Q eλ-=⨯(C3) 式中,t 行人单侧过街时间(秒)D行人单侧过街距离(米)v p行人过街速度(米/秒)P(h≥t) h≥t出现的概率G h≥t出现的次数Q 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pcu/小时)h 机动车流的车头时距(秒)λ车辆到达率(pcu/秒)步骤2:利用公式C4计算行人穿越间隙的服务过街行人量(Q ps):Q ps = G×A×B(C4) 式中,A每横列的平均过街行人量B 平均过街行人排数步骤3:若道路任意一侧的等待过街行人量Q pw>Q ps,可以规划设置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
计算行人穿越间隙的服务过街行人量所需采集的数据包括:1. 道路断面形式 4. 每横列的平均过街行人量2. 高峰小时机动车交通量和大车所占比例 5. 过街行人的平均排数3. 行人单侧过街时间 6. 等待过街行人量行人穿越间隙的服务过街行人量的计算分析,见表C1。
表C.1 行人穿越间隙的服务过街行人量的计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