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总结
2014年6月5日
注:此表原件存放于在档案室,复印件存放于教研室。
兰航教务部制表
三、意见与建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等)。
课程教学总结
一、授课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教学日历中的安排,完成大部分教学内容。
二、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在课时允许的范围内,多讲解了一些实例,以便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大部分都能通过自己的深入研究以及跟同学间的探讨得到解决。
教学以课堂面授为主,答疑辅导时间安排贯穿于上课期间,总评成绩=60%考试成绩+20%作业成绩+20%考勤成绩。
四、大多数学生均能按时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有部分学生有旷课、迟到、上课不听讲、不交作业等情况。
五、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希望能有相关类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系统运用所学知识和动手实践的机会。
兰航课程教学总结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
职称
授课班级
2012级电子信息(1)班
教材版本
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温希编)
开课日期
2014.4.21
总学时
44
总结内容
一、“教”方面总结(教学条件、教ຫໍສະໝຸດ 手段与方法、高职特色、教学效果等)。
二、“学”方面总结(学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成绩等)。
自动控制原理总结报告
从课程的体系出发以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综合设计作为课程主线..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建立一个合理的模型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前提..从不同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建模加深对这方面内容的理解..例如可用船舶上的电机调速系统为例通过建立它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结构图、信号流图这些不同的数学模型来建立各模型的联系..
2.非线性控制Nonlinear Control
非线性控制是复杂控制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也是一个难点课题;它的发展几乎与线性系统平行..非线性系统的发展;数学工具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泰勒级数展开对有些情况是不能适用的..古典理论中的“相平面”法只适用于二阶系统;适用于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的高阶系统的“描述函数”法也是一种近似方法..由于非线性系统的研究缺乏系统的、一般性的理论及方法;于是综合方法得到较大的发展..
二、控制未来发展
1.Intelligent Control
智能控制是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的结合物;是一类无需人的干预就能够独立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其目标的自动控制..智能控制的注意力并不放在对数学公式的表达、计算和处理上;而放在对任务和模型的描述;符号和环境的识别以及和推理机的设计开发上..智能控制用于;让计算机系统模仿专家或熟练操作人员的经验;建立起以为基策等智能化技术;对外界环境和系统过程进行理解、判断、预测和规划;使被控对象按一定要求达到预定的目的..智能控制的理论基础是;;和系统学等学科的交叉..
定性控制面临的问题:发展定性数学理论;改进定性推理方法;注重定性和定量知识的结合;研究定性建模方法;定性控制方法;加强定性控制应用领域的研究..
昆明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设计题目:自动控制原理MATLAB仿真院系:自动控制与机械工程学院班级:2013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班姓名:烤火卡学号:指导教师:李云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实验目的和意义:1.了解matlab 软件的基本特点和功能,熟悉其界面,菜单和工具条;掌握线性系统模型的计算机表示方法,变换以及模型间的相互转换。
了解控制系统工具箱的组成,特点及应用;掌握求线性定常连续系统输出响应的方法,运用连续系统时域响应函数(impulse,step,lsim),得到系统的时域响应曲线。
2.掌握使用MATLAB软件作出系统根轨迹;利用根轨迹图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掌握使用MATLAB软件作出开环系统的波特图,奈奎斯图;观察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对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进行分析。
3.掌握MATLAB软件中simulink工具箱的使用;熟悉simulink中的功能模块,学会使用simulink对系统进行建模;掌握simulink的方真方法。
二.实验原理(1)MATLAB语言的特点及其主要功能:MATLAB是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的简称,是美MathWorks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主要包括MATLAB和Simulink两大部分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大程摆脱了传统非交互式程序设计语言(如C、Fortran)的编辑模式,代表了当今国际科学计算软件的先进水平MATLAB和Mathematica、Maple并称为三大数学软它在数学类科技应用软件中在数值计算方面首屈一指。
MATLAB可以进行矩阵运算、绘制函数和数据、实现算法、创建用户界面、连 matlab开发工作界面接其他编程语言的程序等,主要应用于工程计算、控制设计、信号处理与通讯、图中处理、信号检测、金融建模设计与分析等领域。
自动控制原理工作总结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工作总结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涉及到控制系统的设计、
分析和实现。
本报告旨在总结自动控制原理的工作,并探讨其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首先,自动控制原理的工作涉及到控制系统的建模和分析。
通过对控制系统的
动态特性进行建模,可以得到系统的数学描述,并通过分析系统的稳定性、性能和鲁棒性等指标,从而设计出合适的控制策略。
这些工作对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至关重要。
其次,自动控制原理的工作还涉及到控制器的设计和实现。
控制器是控制系统
中的核心部件,它根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信号,实时调节系统的状态,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要求。
通过自动控制原理的工作,可以设计出各种类型的控制器,如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和模型预测控制器等,并将其实现
在实际工程系统中。
最后,自动控制原理的工作还涉及到控制系统的应用。
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工
业生产、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机器人技术等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自动控制原理的工作,可以实现工程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能耗和成本,从而推动工程技术的进步。
总而言之,自动控制原理的工作是现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工程
系统的设计、分析和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应用自动控制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程系统的运行规律,实现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自动控制原理工作总结报告
一、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通过学习和实践,对自动控制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现将自动控制原理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内容1. 自动控制原理基础知识学习在本次工作中,我首先系统地学习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
通过学习,我对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控制规律等有了全面的认识。
2.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通过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我了解了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系统参数来优化这些性能。
同时,我还学习了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频率响应等方面的知识。
3.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在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方面,我学习了控制器设计、执行机构设计、传感器设计等。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我掌握了控制器参数整定、执行机构选型、传感器选型等关键环节。
4. 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实践为了更好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我参与了实际项目的实践。
在项目中,我负责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调试、优化,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通过实践,我对自动控制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工作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学习,我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有了全面、系统的掌握。
这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践能力方面在项目实践中,我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调试、优化自动控制系统,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器、执行机构、传感器等,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3. 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在项目实践中,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为我今后在团队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四、不足与改进1. 理论知识方面:虽然我对自动控制原理有了全面、系统的掌握,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如控制器设计、执行机构设计等。
今后,我将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 实践能力方面:在项目实践中,我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如系统调试、优化等。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小结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小结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自动控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国防等各个领域,并成为当今最受重视的技术之一。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正是基于当今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我院电气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开设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侧重于方法论的研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自动控制系统分析、设计(校正)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系统实验技能,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实验和校正的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研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利用板书推导一些公式或解答例题。
将教学内容分为细讲、精讲、略讲、自学、讨论五类。
通过matlab仿真,使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归纳总结自控的学习方法及规律。
依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课程的内容: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与简化,信号流图,梅森公式及其应用;②线性系统的稳定性与稳定性判据,动态性能分析与指标计算,稳态误差计算,二阶系统性能改善措施,复合控制;③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的概念,绘制常规根轨迹与零度根轨迹的法则,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④奈氏曲线和伯特图,奈氏判据稳定裕度的概念与计算,三频段的概念。
课程考核采用闭卷笔试,成绩评定按(试卷成绩80%+平时成绩20%)20%+实验成绩20%。
将传统教学方式和MATLAB相结合。
MATLAB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工具,具有先进的视觉化功能,充分发挥MATLAB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应用,达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采用对比式教学,例如讲稳定性分析时,将劳斯判据和奈奎斯特判据对比。
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联系与区别。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强、应用性强的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总结报告-数字大学城
《自动控制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一、项目立项背景《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及相关的电类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龙头,也是自动化专业研究生必考课程之一。
《自动控制原理》在本专业自1979 年开课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磨练,该课程的教学组先后为自动化及相关专业本科、专科、研究生、夜大、函授开设该门课程。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是具有一般方法论特点的技术基础课,主要讲授单输入输出定常反馈控制系统、离散系统以及非线性系统理论和分析方法。
由于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稳定。
近几年来,本课程开始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对实验手段进行了改革,在使用传统的模拟实验装置的同时,结合现代计算机仿真软件MATLAB,利用计算机实现对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自动控制理论。
二、建设思路及总体目标在总结课题组已取得的教学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实验和课程设计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建设,重点是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和课程设计的改革。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整合、优化教学内容,进一步理顺本课程和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同时教学内容要兼顾我校的行业特色,充分考虑船舶行业对自动控制原理的要求;坚持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和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将所有的教学资源放置在网络平台上,真正实现交互式双向教学;继续探索实施“双语”教学的方法;继续革新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总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要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的目标。
本课程所面向的主要专业--自动化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在建项目。
课题组决心以这次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本课程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提高,力争使教师队伍、教材、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的建设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材料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材料一、引言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和优化。
本课程设计报告旨在介绍我所完成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并详细阐述设计过程、实验结果及分析。
二、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设计一个能够实现温度控制的自动控制系统。
通过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温度变化并根据设定的温度范围自动调节加热器的工作状态,以保持温度在设定范围内稳定。
三、设计原理1. 系统框架设计的自动控制系统由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组成。
传感器负责实时监测温度变化,控制器根据传感器的反馈信号进行判断和控制决策,执行器则根据控制器的指令调节加热器的工作状态。
2. 控制算法本次设计采用了经典的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算法。
PID控制器通过计算误差的比例、积分和微分部分的权重,来调节执行器的输出信号,以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
3. 系统建模为了进行系统控制算法的设计和分析,我们需要对系统进行建模。
本次设计中,我们采用了一阶惯性环节模型来描述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步骤1. 硬件搭建首先,我们搭建了一个实验平台,包括加热器、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硬件设备。
确保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正确并稳定。
2. 参数调节接下来,我们通过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调节,使得系统能够快速响应、稳定控制。
通过试验和调整,我们得到了最优的PID参数。
3. 实验数据采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采集了一系列的温度数据,包括初始温度、设定温度和实际温度等。
同时,记录了控制器的输出信号和执行器的工作状态。
4. 数据分析与结果验证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验证了设计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
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准确地控制温度在设定范围内波动,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温度控制精度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得到了控制系统的温度控制精度。
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将温度控制在设定范围内,误差较小。
2. 响应时间实验结果显示,系统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时间较短,能够快速调节加热器的工作状态以保持温度稳定。
自动控制原理实训课程学习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实训课程学习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与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控制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多个方面。
在本学期的自动控制原理实训课程中,我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深入了解了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首先,课程开始时,我们通过学习基础的控制理论,如PID控制器、系统的传递函数等,打下了理论知识的基础。
理论学习时,老师以生动的示意图和具体实例,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了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在此过程中,老师还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我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接着,在实验室环节,我们有机会亲自动手进行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和调试。
通过一系列实际案例,如温度控制、速度控制等,我们掌握了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
在实验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选择适当的传感器、执行器以及控制策略,如何进行参数调节,以及如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在本学期的实训中,我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系统的建模与辨识。
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我们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实际系统的动态特性。
然而,由于现实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建模过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在与同学们的合作中,逐渐掌握了基本的辨识方法,并在实际案例中应用了这些方法来提取系统参数,从而更好地适应系统的控制需求。
在实验结束后,老师还组织了小组讨论和总结会议,以便我们能够分享经验和思考控制系统设计的改进方向。
这种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对控制原理的理解,还提高了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总结来说,通过自动控制原理实训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还提升了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这门课程为我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自动控制原理,并努力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总结报告模板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双容水箱系统的建模、仿真与控制》分组号码:第II - 12小组学生姓名:张磊 12051412常先宇 12051125班级:自动化12-4班2015年 7月25日摘要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是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和《现代控制理论》的配套实践环节,对于深入理解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中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课程设计以过程控制实验室双容水箱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机理建模、实验建模、系统模拟、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控制系统仿真等多方面的工作。
课程设计过程中,首先对二阶水箱进行了机理建模、实验建模以及搭建模拟电路对二阶水箱进行模拟,然后进行了经典控制部分和现代控制部分的工作,主要从系统模型辨识、采集卡采集、PID算法的控制、串联校正进行性能指标的优化、滞后控制、系统模型的串并联实现、能控能观标准型实现、状态反馈设计、状态观测器设计、降维观测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最后,选做倒立摆的内容,并对做过的内容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分析。
关键词:自动控制;课程设计;PID控制;根轨迹;极点配置目录第1章引言 (1)1.1 课程设计的意义与目的 (1)1.2 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1.2.1经典控制部分 (1)1.2.2现代控制部分 (3)1.3 课程设计的团队分工说明 (3)第2章双容水箱系统的建模与模拟 (4)2.1 二阶水箱介绍 (4)2.2 控制系统设计过程 (4)2.2.1 建立机理模型 (4)2.2.2 实验模型建立 (8)2.2.3 物理模拟模型 (10)第3章双容水箱控制系统的构建与测试 (12)3.1 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12)3.2 NIUSB6008数据采集卡 (12)3.3 OPC通讯技术 (12)3.4 双容水箱控制系统的测试 (13)第4章双容水箱的控制与仿真分析——经典控制部分 (15)4.1采用纯比例控制 (15)4.2采用比例积分控制 (19)4.3采用PID控制 (23)4.4串联校正环节 (26)4.5采样周期影响及滞后系统控制性能分析 (30)5章双容水箱的控制与仿真分析——现代控制部分 (32)5.1状态空间模型建立 (32)5.2状态空间模型分析 (33)5.3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 (35)5.4状态观测器设计 (37)5.5基于状态观测的反馈控制器设计 (41)第6章总结 (43)6.1 课程设计过程的任务总结与经验收获 (43)6.2 课程设计中的不足和问题分析 (43)6.3 对课程设计的建议 (43)参考文献 (44)附录 (45)附录A名词术语及缩略词 (45)第1章引言1.1 课程设计的意义与目的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是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和《现代控制理论》的配套实践环节,对于深入理解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中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3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专业:自动化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3 年 01月 11日目录1、设计目的 (2)2、设计内容 (2)3、设计过程和步骤 (2)4、软件仿真 (6)5、电路模拟以及结果分析 (7)6、思考题 (9)7、设计小结 (10)8、参考文献 (10)连续定常系统的频率法超前校正1.设计目的(1)了解串联超前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2)掌握用频率特性法分析自动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3)掌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和参数调试技术;(4)掌握设计给定系统超前校正环节的方法,并用仿真技术验证校正环节理论设计的正确性;(5)掌握设计给定系统超前校正环节的方法,并模拟实验验证校正环节理论设计的正确性。
2.设计内容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0(s)=Ks(0.2s+1)(0.01s+1)设计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满足:K v=100s−1, ωc≥30s−1,σ%≤36% 3.设计过程和步骤3.1 确定开环增益K根据给定静态误差系数的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K v=lims→0sG0(s)=lims→0sKs(0.2s+1)(0.01s+1)=100s−1得K=100。
3.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函数:G0(s)=100s(0.2s+1)(0.01s+1)=50000s(s+5)(s+100)MATLAB中输入以下语句:>> Go=zpk([],[0 -5 -100],50000);>> bode(Go)>> margin(Go)得到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如图1所示,并由图可知未校正系统的相角余P m=γ1= 0.596deg ,剪切频率ωc=21.8s−1。
图1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3.3 确定最大超前相角由题目要求可知,校正后的系统的超调量σ%≤36%,高阶系统有以下公式,超调量:σ%=0.16+0.4(Mγ−1)谐振峰值:Mγ=1 sinγ由以上公式可得,当σ%=36%时,γ=41.8°,由于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在剪切频率处的斜率为−40db/dec,一般取ε=5~10。
自动控制原理总结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总结报告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应用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研究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的科学。
控制系统是一种能够测量被控对象的状态,并根据设定的目标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系统。
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对于现代工业及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动控制原理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系统建模、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器设计三个方面。
系统建模是指将被控对象抽象为数学模型,以方程的形式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是指研究系统在不同的输入条件下是否稳定,即当系统受到外部扰动时,能否快速恢复到稳定状态。
控制器设计是指根据系统的数学模型和稳定性要求,设计出合适的控制器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在系统建模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经验法和物理定律法。
经验法是指通过试验和实验,利用专业知识和经验来确定系统的数学模型,常用于复杂系统和无法给出精确数学模型的系统。
而物理定律法则是利用系统的物理规律和数学方法来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适用于物理规律和数学模型已经明确的系统。
在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有传递函数法和状态空间法。
传递函数法是一种理论方法,通过将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复变函数表示,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状态空间法是一种数学方法,通过对系统的状态进行建模和描述,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在控制器设计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和微分控制等。
比例控制是根据系统的误差大小来调整控制器的输出,一般用于系统的快速响应;积分控制是根据系统的误差的积分值来调整控制器的输出,一般用于减小系统的稳态误差;微分控制是根据系统的误差的变化率来调整控制器的输出,一般用于减小系统的动态误差。
除了上述的基本方法外,自动控制原理还涉及到系统的优化和鲁棒性等问题。
系统优化是指通过合适的控制策略,使系统的性能指标达到最优,如最小化能耗或最大化生产效率等。
鲁棒性是指系统对参数变化和扰动具有一定的容忍性和稳定性,在系统工程中至关重要。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总结
2.若在虚轴上,表示临界稳定,也就是不断振荡
3.假如有根轨迹全部都在 S 右半平面,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示无论选择什么参数,系统都是不稳 定的。
根轨迹法的基本任务在于:如何由已知的开环零、极点的分布及根轨迹增益,通 过图解的方法找出闭环极点。一旦闭环极点被确定,闭环传递函数的形式便不难 确定,因为闭环零点可由式直接得到。在已知闭环传递函数的情况下,闭环系统 的时间响应可利用拉氏反变换的方法求出,或利用计算机直接求解。开环系统的 根轨迹增益与开环系统的增益 K 之间仅相差一个比例常数,这个比例常数只与 开环传递函数中的零点和极点有关。根轨迹增益(或根轨迹放大系数)是系统的 开环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的最高阶次项的系数为1的比例因子。利用根轨迹我 们可以求出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稳态性能,系统的动态性能等。绘制根轨迹的 相角条件与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 K 值的大小无关。即在 S 平面上,所有满足相 角条件的点的集合的构成系统的根轨迹图。即相角条件是绘制根轨迹的主要依 据。绘制根轨迹的幅值条件与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 K 值的大小有关。即 K 值的 变化会改变系统的闭环极点在 S 平面上的位置。在系数参数全部确定的情况下, 凡能满足相角条件和幅值条件的 S 值,就是对应给定参数的特征根,或系统的 闭环极点。由于相角条件和幅值条件只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有关,因此,已知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便可绘制出根轨迹图。绘制根轨迹的法则在总结里就不在列 写,主要是书上都有,此小结主要写自己的感悟。
第五章讲述了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由于控制中的信号可以表示为不同频 率正弦信号的合成,应用频率特性研究系统的经典方法就是所谓的频域分析法。 频域分析法是应用频率特性研究线性系统的一种图解方法。频率特性和传递函数 一样,可以用来表示线性系统或环节的动态特性。建立在频率特性基础上的分析 控制系统的频域法弥补了时域分析法中存在的不足,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所 谓频率特性,是指在正弦输入信号的作用下,线性系统输出的稳态响应。接下讨 论的是频率特性的图像表示法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极坐标图、对数坐标图和对数 幅相图。频率特性 G(jw)是频率 w 的复变函数,其模|G(jw)|与相角∠G(jw)可以 在复平面上用一个矢量来表示。当频率 w 从零到正无穷变化时,变化时,矢量 端点的轨迹就表示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极坐标图又称幅相图或奈魁斯特 (Nyquist)图。在极坐标图上,规定矢量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为频率特性的相位角, 且按逆时针方向为正进行计算。接着讨论对数坐标图,通过半对数坐标分别表示 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图形,称为对数坐称图或波德(Bode)图。对数坐标图在频 率法中应用最为广泛。它的主要优点是:①利用对数运算可以将串联环节幅值的 乘除运算转化为加减运算;②可以扩大所表示的频率范围,而又不降低低频段的 准确度;③可以用渐近线特性绘制近似的对数频率特性,从而使频率特性的绘制 过程大大简化。绘制对数坐标图时先写出以时间常数表示、以典型环节频率特性 连乘积形式的开环频率特性;然后求出各环节的转角频率,并从小到大依次标注 在对数坐标图的横坐标上;计算20lgK 的分贝值,其中 K 是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过 w =1、20lgK 这一点做斜率为-20vdB/dec 的直线,此即为低频段的渐近线, 其中 v 是开环传递函数中积分环节的个数;接着,绘制对数幅频特性的其它渐近 线;最后给出不同 w 值,计算对应的φi ,再进行代数相加,画出系统的开环相 频特性曲线。如果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在复平面 s 的右半面既没有极点、也没有零 点,则称该传递函数为最小相位传递函数,具有最小相位传递函数的系统称为最 小相位系统。反之,则称为非最小相位系统。奈魁斯特稳定判据无需求取闭环特 征根,可根据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来判断闭环系统是否稳定,并能指出系统不稳 定特征根的个数,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奈魁斯特稳定判据的数学基础是 复变函数理论中的映射定理,又称幅角定理。由于控制系统的闭环稳定性是系统 分析和设计时的重要问题,奈魁斯特稳定判据和对数频率稳定判据是常用的两种 频率稳定的依据。闭环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的特征根都具有负实部, 或均不在右半 s 平面。奈魁斯特通过映射定理把 s 平面上的这一稳定条件转换到 频率特性平面,从而形成了在频率域内判定系统稳定性的准则。应用奈氏判据判 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需要画出全频段的 G(jw)H(jw)曲线,以便得到封闭的围线。 因为系统开环频率特性在 w= -∞→0与 w=0→+∞段的曲线是镜像对称的,所以 只需画出 w=0→+∞变化时的 G(jw)H(jw)曲线即可。为了说明这种方法的应用, 首先介绍极坐标图上频率特性曲线穿越的概念。P 为开环不稳定极点的个数,Z 为闭环不稳定特征根的个数。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2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班级姓名学号2013 年12 月26 日初始条件: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设计一串联校正装置, 使系统满足如下性能指标: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相角裕度。
1.1设计原理所谓校正, 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 使系统整个特性发生变化, 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系统校正的常用方法是附加校正装置。
按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位置不同, 系统校正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
按校正装置的特性不同, 又可分为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PID校正。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串联校正。
一般来说, 串联校正设计比反馈校正设计简单, 也比较容易对信号进行各种必要的形式变化。
在直流控制系统中, 由于传递直流电压信号, 适于采用串联校正;在交流载波控制系统中, 如果采用串联校正, 一般应接在解调器和滤波器之后, 否则由于参数变化和载频漂移, 校正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很差。
串联超前校正是利用超前网络或PD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 是利用超前网络或PD控制器的相角超前特性实现的, 使开环系统截止频率增大, 从而闭环系统带宽也增大, 使响应速度加快。
在有些情况下采用串联超前校正是无效的, 它受以下两个因素的限制:1)闭环带宽要求。
若待校正系统不稳定, 为了得到规定的相角裕度, 需要超前网络提高很大的相角超前量。
这样, 超前网络的a值必须选得很大, 从而造成已校正系统带宽过大, 使得通过系统的高频噪声电平很高, 很可能使系统失控。
2) 在截止频率附近相角迅速减小的待校正系统, 一般不宜采用串联超前校正。
因为随着截止频率的睁大, 待校正系统相角迅速减小, 使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改善不大, 很难得到足够的相角超调量。
串联滞后校正是利用滞后网络PID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 利用其具有负相移和负幅值的特斜率的特点, 幅值的压缩使得有可能调大开环增益, 从而提高稳定精度, 也能提高系统的稳定裕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总结《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总结:一场有趣又烧脑的学习之旅》嘿,大家好呀!今天让我来给你们唠唠咱这自动控制原理课程,那可真是一场既有趣又烧脑的奇妙之旅啊!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神秘的科技世界,满脑子都是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稀奇古怪的概念。
什么反馈啦、系统稳定性啦,听着就感觉很高深莫测。
但咱是谁啊,咱可是勇于挑战的好学生啊!进入课堂,就像是开启了一场冒险。
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讲解着那些神奇的理论,我在下面努力跟上节奏,有时候感觉自己的脑袋就像一台疯狂运转的机器,努力消化着那些知识点。
还记得第一次做实验的时候,看着那些仪器设备,我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就怕一个不小心给弄出啥乱子来。
但慢慢地,我发现这门课还挺有意思的。
就像解一道很难的谜题,每次解决一个难题都让我特有成就感。
而且咱这门课实用性还超强,感觉学会了就能掌握未来世界的秘密钥匙似的。
要说最有趣的还是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种奇思妙想都冒出来了。
有时候我们会为了一个小细节争得面红耳赤,然后突然有人冒出一个好点子,一瞬间大家都恍然大悟,那种感觉简直太爽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啊,真的就像一个磨人的小妖精。
它时不时就会给我出个难题,让我抓耳挠腮,但又让我欲罢不能。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感觉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那是蹭蹭往上涨啊,以后遇到啥复杂问题都不怕了。
总之,这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虽然有点难啃,但却是我学习生涯中一段非常难忘且宝贵的经历。
就像爬山一样,过程很累,但当你登上山顶,看见那美丽的风景时,一切都值得啦!它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地挑战自己,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得更远、更深。
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有点舍不得呢!哈哈哈,这就是我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总结啦,怎么样,大家有没有同感呢?。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的体会与思考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现代控制理论发展的基石之一,是控制工程学科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在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中,自动控制原理已经成为控制工程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重视以下几点:一、理论知识的传授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综合性、高难度的学科,理论知识是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
理论知识的传授需要教师具有全面深入的学科知识,要求教师把复杂的理论知识浓缩为简单、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从基础入手,分类讲解理论知识,推导公式和定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常用的自动控制原理,提高学生对控制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环节的设置实验教学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验环节的设置上,需要考虑实验器材的适宜性和实验内容的严谨性,同时还需要注重安全和教育效果的综合考虑。
不同的学生对实验环节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来调整实验环节的难度,让实验内容既有挑战性,又能起到教育效果。
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针对普通本科生,采用幻灯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研讨、示范实验等多元教学方法,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深入,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并取得扎实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通过考试、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材料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材料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推广,自动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选择了一个简单的水位控制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深入理解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 系统建模在课程设计中,我们首先对水位控制系统进行了建模。
该系统由水箱、水泵和水位传感器组成。
水泵的工作状态由控制器控制,而传感器负责测量水位。
我们将水箱的水位作为系统的输出,水泵的工作状态作为系统的输入。
通过对系统进行建模,我们可以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进而进行后续的控制器设计。
2. 控制器设计在控制器设计中,我们选择了经典的PID控制器作为控制器的结构。
PID控制器由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部分组成,通过调节这三个部分的系数,可以实现对系统的稳定控制。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采用了试控法和校正法两种方法来确定PID控制器的参数。
3. 系统仿真为了验证控制器的性能,我们进行了系统的仿真。
通过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水位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我们可以观察系统的响应曲线,并评估控制器的性能。
在仿真中,我们对比了不同参数下的控制效果,以及不同输入信号下的系统响应。
通过仿真,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控制器的优劣,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
4. 实验验证为了进一步验证控制器的性能,我们进行了实验验证。
在实验中,我们搭建了一个小型的水位控制系统,并将所设计的PID控制器应用于其中。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实际系统的响应,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
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PID控制器能够有效地控制水位,实现系统的稳定控制。
5.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深入学习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对水位控制系统的建模、控制器设计、系统仿真和实验验证,我们掌握了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手段。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总结一、引言自动控制技术是现代工业控制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自动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因此,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选取了一个简单的水位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和实现。
二、系统结构本次课程设计所涉及到的水位控制系统由以下五部分组成:水箱、水泵、电磁阀、传感器和控制器。
其中,水箱是存放水的容器,水泵负责将水从水箱中抽出并输送至需要使用的地方,电磁阀用于调节水流量,传感器负责检测当前的水位高度,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控制器。
最后,控制器根据传感器反馈的数据来判断是否需要打开电磁阀以调节进出口流量。
三、系统原理1. 传感器原理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所使用到的传感器为浮球式液位传感器。
当液位上升时,浮球会随之上升,并带动开关触点闭合,从而输出高电平信号;当液位下降时,浮球会随之下降,并带动开关触点断开,从而输出低电平信号。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检测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来判断当前的水位高度。
2. 控制器原理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所使用到的控制器为单片机控制器。
当传感器检测到当前水位高度超过设定值时,控制器会发出打开电磁阀的指令;当传感器检测到当前水位高度低于设定值时,控制器会发出关闭电磁阀的指令。
具体实现过程是通过读取传感器反馈的数据,并与预设的水位高度进行比较来决定是否需要打开或关闭电磁阀。
3. 电磁阀原理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所使用到的电磁阀为单向电磁阀。
当控制器发出打开指令时,电磁铁会受到激励并吸合活塞,从而使得液体流经单向阀门流入下游管道;当控制器发出关闭指令时,激励消失并复位弹簧将活塞推回原来位置,从而使得液体无法流经单向阀门。
四、系统设计1. 硬件设计硬件设计包括电路原理图设计和电路板布局设计。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使用Altium Designer软件进行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和电路板布局的设计。
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系统结构,绘制电路原理图;(2)将绘制好的电路原理图导入到PCB编辑器中,并进行元器件布局、连线等操作;(3)完成电路板布局后,进行走线、添加焊盘等操作;(4)生成Gerber文件并进行打样和焊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一、项目立项背景《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及相关的电类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龙头~也是自动化专业研究生必考课程之一。
《自动控制原理》在本专业自1979年开课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磨练~该课程的教学组先后为自动化及相关专业本科、专科、研究生、夜大、函授开设该门课程。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是具有一般方法论特点的技术基础课~主要讲授单输入输出定常反馈控制系统、离散系统以及非线性系统理论和分析方法。
由于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稳定。
近几年来~本课程开始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对实验手段进行了改革~在使用传统的模拟实验装臵的同时~结合现代计算机仿真软件MATLAB~利用计算机实现对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自动控制理论。
二、建设思路及总体目标在总结课题组已取得的教学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实验和课程设计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建设~重点是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和课程设计的改革。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整合、优化教学内容~进一步理顺本课程和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同时教学内容要兼顾我校的行业特色~充分考虑船舶行业对自动控制原理的要求,坚持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和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将所有的教学资源放臵在网络平台上~真正实现交互式双向教学,继续探索实施‚双语?教学的方法,继续革新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总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要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的目标。
本课程所面向的主要专业,,自动化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在建项目。
课题组决心以这次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本1课程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提高~力争使教师队伍、教材、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的建设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三、方案制定及实施情况课程建设实施过程:自2008年精品课程立项以来~在学校、学院各级领导、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项目组成员二年时间的不断努力~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在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内容设计与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网络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根据年度分解目标~积极组织实施~将各项任务落实到项目组成员~并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不断修改和完善建设材料~最后进行归类、整理与总结。
解决的关键问题:1. 教学采用我校主编出版的统一教材~并编写了具有特色的教学辅助教材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强~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教学过程易枯燥。
改革目前的教学内容~以突出控制理论的物理概念及工程背景~淡化数学证明为原则。
在学校各校区教学中统一采用我校李道根老师主编的《自动控制原理》,中英文对照,~该教材已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作为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正式出版。
编写了《自动控制理论学习指导》新辅助教材~突出工程应用与船舶行业特色~体现控制理论在实际工程和船舶自动化中的应用。
2(课堂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MATLAB软件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控制理论,利用典型示例和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科研实践和专业发展讲授课本内容,结合双语教材~继续开展‚双语?教学实践活动。
坚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包括采用统一的自行研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将所有的教学资源放臵在网络平台上~真正实现交互式双向教学。
此外~完善了自行研制的试题库~实现了教考分离。
3(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修订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大纲~将模拟实验与数字仿真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MATLAB语言作为控制系统的仿真平台~扩大实验内容~增加具有设计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的项目~提高实验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院筹建了的‚现代综合测控系统实验室?和‚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实验室?,船电自动化特色,和创新实验基地~为学生学习船舶自动化装臵的设计、分析~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这对于突出专业教学的船舶行业特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2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主要建设成果1(形成了一支结构层次合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青年教师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中教授3 名~博士后3名~博士4名。
2(教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
正式出版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校内出版自编教材2部。
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正式发表与课程相关的教研论文7篇, 承担与课程相关的高教研究项目10项。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取得良好成绩~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
5. 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平台~建立了较完善的课程网站。
6(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果~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品大赛全国三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五、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1、选用或编写合适的教材按照内容的编排程序~教材可分为教本教材和学本教材两类。
教本教材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适合于教师教,学本教材是按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编排教材内容~以‚学?为本。
显然~与教本教材相比~学本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更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目前~国内外有关课‚自动控制原理?程的教材很多。
这些教材有的以介绍控制理论为主甚至纯粹介绍理论~有的则把控制理论与实际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典型的自控系统相结合进行编写。
而船舶电气类专业学习课‚自动控制原理?程重在应用,因此应选择结合控制理论与实际系统的学本教材。
目前这样的教材还不多,因此~结合本校船舶电气类学生的实际~教本教材选用了本校教师编写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自动控制原理》(李道根主编),而学本教材选用的是国防出版社出版的《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主编)。
此外~编写了《自动控制理论学习指导》辅助教材~突出学习指导、习题讲解和在工程与船舶自动化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改革《自动控制原理》课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工程性、综合性、方法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从优化课程设臵总体的角度出发~为了恰当地解决好‚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重点内容与知识面?等矛盾~使自动控制原理基础系列课程内容体系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确立了以系统分析、系统建模、系统综合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主线~构建了由时域分析、复域分析、频域分析、系统校正4个模块构成的知识体系。
对教学内容改革~以突出控制理论的物理概念及工程背景~淡化数学证明为原则~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整合、优化课程内容~进一步明确课程体系结构、组织方式~理顺本课程和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使教学内容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
在教学内容上~将注意突出船舶行业特色~体现控制理论在船舶行业中的应用。
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自动控制发展的最新动向、最新技术~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与教材的滞后。
2.1 以系统建模、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为课程主线强调工程背景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课程~内容多~概念抽象~涉及面广,学生普遍感到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熟练掌握控制理论的基础原理~加强能力的培养~成为本课程改革的关键。
笔者的教学思路是:从课程的体系出发~以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综合设计作为课程主线~强调船舶工程背景~突出能力的培养。
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或变量) 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建立一个合理的模型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前提。
在讲述这部分的内容时~注意选取有一定工程背景的系统~讲清楚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使得学生正确理解实际模型与抽象数学模型的区别和联系。
从不同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建模~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方面内容的理解。
例如对于船舶电气类专业的学生可用船舶上的电机调速系统为例~通过建立它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结构图、信号流图这些不同的数学模型~来建立各模型的联系。
4系统分析方法是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的基础~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响应法~是控制理论教学的重点。
在控制系统中~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是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控制系统不同的分析问题方法都是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的。
只要抓住这个特点~就抓住了系统分析的关键~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不同方法的理解。
系统设计是综合利用理论知识使系统的性能指标全面满足要求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也是教学的难点。
我们的做法是:选取控制工程中的典型范例~突出工程背景~从实际控制系统中去了解系统的结构特征、工作原理和设计要求~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例如以我军某军舰上的雷达定位系统为例~假设给定目标信号~要求学生设计控制器使系统在给定输入下跟踪指定目标最小且抗干扰性最好。
这些生动的工程实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控制理论的魅力~深刻理解了‚学以致用?意义~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课程的学习达到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目标。
2.2 结合控制理论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近年来~控制理论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在非线性控制、分布参数控制、鲁棒控制、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等方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就要求教师对本学科发展有一个较好的把握,注意处理好经典的基本理论和新技术的关系~从中选取一些比较符合课程要求的理论知识~在讲课过程中及时介绍给学生~以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例如每章结束后都开设一个专题~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动态~这种方法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兴趣~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结合船舶电气的发展而言~近几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控制技术、通讯及信息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及其在船舶上的广泛应用~船舶电气自动化程度大大地提高。
新一代大功率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在材料、理论、机理、制造工艺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船舶设备进一步向高可靠、节能型方向发展~对船舶电力推进和辅机电力拖动技术带来重大变革,可编程序控制器和单片机已逐渐发展成为船舶控制中的一种普遍控制方式。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虽然是电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但是一般学时安排也不十分充裕。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门理论性和工程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好~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合理组5织教学内容。
必须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托~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另外~可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自动控制发展的最新动向、最新技术~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和教材的滞后~每届学生安排2,3次主题为‚先进控制理论与应用?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