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宏观经济核算)【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宏观经济核算
一、基本概念
宏观经济循环模型漏出注入国民收入GDP GNP NDP NNP NI PI PDI 流量存量名义GDP 实际GDP 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人均GDP 人时GDP。
答:略。
二、思考题
1.划出并说明宏观经济循环模型(包括二、三、四部门)。漏出与注入的含义和意义是什么?
答:(1)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假定经济中只包括家庭和厂商两个部门。家庭又称居民户,是消费者(商品需求者)与生产要素所有者;厂商也称企业,是生产者(商品供给者)与生产要素使用者。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如图9-5所示,图中箭头表示收入流向。模型由两主体、三市场组成。
图9-5 两部门收入循环流动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向厂商提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厂商那里获得收入。在商品市场上,家庭购买商品与劳务的消费支出构成厂商的销售收入。在金融市场上,家庭不用于消费的收入,即储蓄流入金融市场,厂商则从金融市场获得贷款,用于投资。如果投资和储蓄相等,循环模型中的收入流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处于均衡状态。模型中的社会总需求(即总支出、总产出)用表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即。社会总供给(即总收入、总成本)也用代表,是工资、地租、利息、利润的总和,可用于消费()和储蓄()两部分,即。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这也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恒等式。
(2)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在真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政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经济主体,政府一方面向厂商与家庭征税,构成政府收入;另一方面购买厂商的商品与家庭的生产要素,构成政府支出。在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引入政府部门,便成为如图9-6所示的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图9-6 三部门收入循环流动
在模型的社会总需求项下增加一个政府需求(即购买),则。社会总供给项下增加一个政府税收(),则。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移项后,
Y C I Y C I =+Y C S Y C S =+C I C S +=+I S =G Y C I G =++T Y C S T =++C I G C S T ++=++I G S T +=+
,是政府财政收支差额,差额为存在财政盈余,差额为负存在财政赤字。
上式可写为 ,此时,如果私人储蓄不能满足私人投资需求,则可用公共储蓄弥补。
(3)四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现代社会经济都是开放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在各国经济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把宏观经济置于世界市场中考察,在模型中引进国外部门形成四部门经济模型,它包括本国以外的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图9-7表示四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图9-7 四部门收入循环流动
模型中,国外部门购买厂商和家庭的商品与劳务,向政府交纳关税,构成总需求中的出口(),政府、厂商和家庭购买国外部门的商品与劳务,构成总供给中的进口()。于是,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移项后,可变为
,
左边为储蓄缺口与政府预算缺口,右边是贸易缺口。如果出现,,则扩大进口与引进外资弥补缺口,这就是“两缺口模型”
。
(4)在上述三个宏观经济循环模型中,收入流量循环于环形管道。当存在家庭储蓄、政府税收和国外进口时,都会减少对本国商品与劳务的购买(即需求或支出),这是环形管
I S T G -=-T G -()I S T G =+-X M Y C I G X =+++Y C S T M =+++C I G X C S T M +++=+++()()I S G T M X -+-=-I S >G T >
道中收入流量的漏出;而家庭消费、政府购买和向国外出口都会增加对本国商品与劳务的购买,这是对环形管道中收入流量的注入。可见,根据对国内总需求的增减,影响宏观经济或收入流量的因素可分为漏出和注入两类。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势态,要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数量和结构入手,也就是从总漏出与总注入的关系着眼,只要二者相等,宏观经济或收入流量就会处于均衡状态。
2.说明国民收入核算中,GDP与GNP的关系和五个总量的关系。
答: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系包括的主要总量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1)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价值总和。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二者的差异来自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前者以人口为统计标准,是指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总产值;后者以领土为统计标准,只要是在本国领土生产而不管是谁生产的。因此其关系是: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2)国内生产净值(NDP)和国民生产净值(NNP)
如果从GDP与GNP中剔出折旧就是NDP与NNP。它们的关系式为: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
折旧是同投资相关的概念。假设A企业现有10台设备,今年新增投资5台设备,由于超过使用年限淘汰2台设备,那么今年的总投资为5台,折旧为2台,则净投资为3台。
可见虽然新增投资为5台,但由于其中两台用于替换淘汰设备而保持原有生产规模不变,则企业的实际生产规模的扩大只有3台,净投资是对企业实际生产规模变化的更好度量标准。国民收入核算中,NDP与NNP是对经济状况的更有效的度量。
(3)国民收入(NI)
GDP、GNP、NDP和NNP都属于广义的国民收入的范畴。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与企业家才能)所获得报酬(收入)的总和。国民收入与国民(或国内)生产净值的区别是:从理论上讲前者是从分配的角度考察的,后者是从生产的角度考察的;从数量上讲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或国内)生产净值减去企业间接税再加上政府津贴。间接税从形式上看是由企业负担的,实际上间接税支出附加在成本上,在销售产品时转移出去了。间接税作为产品的价格附加,既不是任何生产要素提供的,也不能为任何生产要素所获得,因此计算国民收入时要扣除。政府津贴是国家对产品售价低于生产要素成本价格的企业的补贴,目的是弥补企业的损失来维持这种产品的生产。这种补贴可看作是一种负税(即倒付的税),属于企业生产要素的收入。因此计算国民收入要从间接税中扣除政府津贴。用公式表示:国民收入=国民(或国内)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政府津贴=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津贴
(4)个人收入(PI)
个人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收入总和。它包括劳动收入、企业主收入、租金收入、利息和股息收入、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等,个人收入的构成可用公式表示: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利润税+公司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政府对个人支付的利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工资和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