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医院十八项核心制度.doc
2024年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2024年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是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医疗服务的质量。
为了进一步保障医疗安全,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2024 年,医疗行业对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以下是这十八项核心制度的详细内容:一、首诊负责制度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到底。
在遇到复杂、疑难或特殊病例时,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或组织会诊,确保患者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
二、三级查房制度住院医师每日至少查房 2 次,主治医师每日至少查房 1 次,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每周至少查房 1 2 次。
各级医师在查房过程中,要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指导下级医师的医疗工作。
三、会诊制度当患者病情超出本科室诊疗范围或需要其他科室协助诊治时,应及时申请会诊。
会诊医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到达,认真查阅病历,提出会诊意见,并对会诊结果负责。
四、分级护理制度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将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护理人员应按照相应的护理级别,为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
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包括临床科室值班、医技科室值班、护理值班等。
值班人员应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
交接班时,要详细交接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和注意事项等。
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对于诊断或治疗存在困难的病例,应组织相关科室的医师进行讨论,分析病情,明确诊断,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疑难病例讨论应定期举行,并做好记录。
七、术前讨论制度在手术前,手术医师团队应针对患者的病情、手术指征、手术方式、手术风险等进行全面讨论,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
八、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对于死亡病例,应在患者死亡一周内进行讨论。
分析死亡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纠纷。
九、查对制度在医疗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医嘱开具与执行、药品发放与使用、手术操作等,都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患者信息、医疗操作和用药的准确性。
(完整版)18项医院核心制度
(完整版) 18项医院核心制度1. 管理体制1.1 组织架构医院的组织架构是医院管理的基础,有助于明确职责、加强协作。
在组织架构中,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责,确保医院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1.2 人事制度医院人事制度包括招聘、录用、晋升、奖惩等内容,用于规范人员的管理和运作,提高员工素质和工作效率。
2. 质量管理2.1 质量指标医院应设定明确的质量指标,包括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指标,以确保医院各项工作符合相关标准。
2.2 质量监控医院需要建立质量监控系统,定期对医疗行为、病案管理、护理质量等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3.1 电子病历管理医院应建立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提高病历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医疗信息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3.2 医药信息管理医院需要建立医药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药品库存管理、进销存管理等,提高医药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
4. 安全管理4.1 安全政策医院应制定安全政策,明确安全责任、安全管理措施等,保障患者和员工的人身安全。
4.2 安全培训医院需要进行安全培训,包括火灾逃生、感染控制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5.1 预算管理医院应制定年度预算,并进行预算执行和监控,确保财务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5.2 资金管理医院需要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包括收支管理、账务管理等,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监管能力。
6. 法律法规6.1 法律法规宣传医院需要对员工进行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员工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遵守意识。
6.2 法律风险管理医院应建立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合同管理、纠纷处理等,降低法律风险。
7. 人际关系7.1 员工关系医院应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包括员工福利、沟通渠道等,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
7.2 患者关系医院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建立良好的患者关系。
8. 设备管理8.1 设备维护医院应建立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包括设备保养、维修、报废等,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3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3版)1.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
2. 医保支付制度: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推行按病种付费、按诊断相关组(DRG)付费、按服务包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推动医疗费用合理控制。
3. 公立医院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推动医院分类管理,完善医院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4. 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将常见病、多发病所需的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并推进药品价格谈判和带量采购制度。
5. 医师多点执业:放宽医师多点执业政策限制,鼓励医师开展多点执业,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6.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推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优化价格结构,合理定价,加强价格监管,保障合理利润和医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7. 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处理:健全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加强医疗纠纷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程序的公正性和效率。
8. 健康档案电子化:推动健康档案电子化,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提高医疗信息共享和调阅的便捷性。
9. 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降低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10. 医学人才培养: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医学教育体系,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11. 科研创新和药物研发:支持科研创新和药物研发,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推动医疗科技进步和医疗设备更新换代。
12.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建立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绩效考核,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13. 医疗资源配置优化: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14. 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提供长期照护和护理服务。
15. 医疗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加强医疗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防止医疗信息泄露和滥用。
(完整版)18项医院核心制度(2023范文免修改)
(完整版)18项医院核心制度1. 患者隐私保护制度患者隐私保护是医院核心制度之一。
根据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医院将确保患者的个人和医疗信息得到保密并且不被泄露。
医院员工必须严格遵守患者隐私保护制度,不得越权获取、使用或者提供患者的任何信息。
2.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院建立了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括严格的医疗操作规范、质量评估和监控体系等。
这些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且无差错的医疗服务。
3. 安全管理制度医院建立了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患者在医院内的安全。
这包括制定并执行消防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开展各类安全演练和培训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 信息化管理制度医院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制度。
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医院优化管理流程,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5. 医疗秩序管理制度医院建立了医疗秩序管理制度,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
医务人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尊重患者权益,不得有不当言行,不能随意更改患者的治疗方案。
6. 职业操守与廉洁行为制度医院将职业操守与廉洁行为视为医务人员的基本要求。
医务人员必须始终保持医德医风,严格遵守职业操守,不得从事与医疗工作无关的商业活动,不得索取、收受任何形式的回扣或好处。
7. 验证与安全用药制度医院建立了严格的药品验证与安全用药制度,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务人员必须核对患者的身份和用药情况,在给患者用药前进行验证,并严格遵守用药规范和禁忌。
8. 执业许可制度医院实行执业许可制度,确保医务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执业证书。
医务人员必须在执业许可范围内开展医疗工作,不得从事无资质的医疗行为。
9. 感染控制制度医院建立了严格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环境卫生、医疗废物处理、手卫生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医务人员必须遵守这些制度,减少感染风险,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10. 委员会与会议管理制度医院设立了各类委员会和会议,建立委员会与会议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18项核心制度完整版.doc
医疗机构18项核心制度完整版.doc 医疗机构18项核心制度完整版一、总则1.1 目的和依据1.1.1 文档目的1.1.2 制定依据1.2 合用范围1.2.1 合用机构1.2.2 合用人员1.2.3 合用情况1.3 定义和解释1.3.1 基本术语1.3.2 专业术语二、职业道德2.1 医德医风2.1.1 职业道德规范2.1.2 医德医风培训2.2 保守机密2.2.1 机密定义2.2.2 保密制度2.2.3 泄密处罚2.3 客观公正2.3.1 诊疗确认制度2.3.2 医疗处方管理制度2.3.3 诊疗过程记录制度三、质量管理3.1 质控小组3.1.1 组织机构3.1.2 职责和义务3.1.3 工作流程3.2 质量管理制度3.2.1 医疗标准制定3.2.2 质量评价和监测3.2.3 质量改进措施3.3 病历管理3.3.1 病历归档规定3.3.2 病历保密制度3.3.3 病历质量评价制度四、预约和挂号4.1 预约管理4.1.1 预约方式4.1.2 预约流程4.1.3 预约信息管理4.2 挂号管理4.2.1 挂号方式4.2.2 挂号流程4.2.3 挂号信息管理五、诊疗服务5.1 医师执业5.1.1 执业医师申请5.1.2 执业医师管理 5.1.3 执业医师考核5.2 诊疗流程5.2.1 接诊流程5.2.2 诊断流程5.2.3 化验流程5.2.4 检查流程5.2.5 手术流程5.3 护理服务5.3.1 护理服务定义 5.3.2 护理技术规范5.3.3 护理工作计划六、药品管理6.1 药品采购6.1.1 采购程序6.1.2 采购计划6.1.3 采购合同6.2 药品存储6.2.1 药品存储原则6.2.2 药品存储条件6.2.3 药品存储管理6.3 药品使用6.3.1 药品配制工艺6.3.2 药品使用方法6.3.3 药品使用效果评价七、医疗安全7.1 安全责任7.1.1 安全责任分工7.1.2 安全工作计划7.1.3 安全考核和评价7.2 应急预案7.2.1 应急响应流程7.2.2 应急救援措施7.2.3 应急预警和监测7.3 环境卫生7.3.1 卫生保洁管理 7.3.2 病区环境管理7.3.3 医疗废物管理八、医患关系8.1 良好医患关系建立8.1.1 医患交流原则 8.1.2 医患沟通技巧 8.1.3 建立信任和友好8.2 医患纠纷处理8.2.1 纠纷调解工作 8.2.2 纠纷处置方法8.2.3 纠纷处理结果九、信息管理9.1 信息采集和归档9.1.1 信息采集流程 9.1.2 信息归档管理9.1.3 信息存储方式9.2 信息安全9.2.1 信息保密原则9.2.2 信息防泄露措施9.2.3 信息数据备份和恢复十、人员管理10.1 员工招聘10.1.1 岗位需求10.1.2 招聘流程10.1.3 招聘标准10.2 员工管理10.2.1 员工考勤管理10.2.2 员工培训管理10.2.3 员工福利管理十一、行政管理11.1 行政管理体制11.1.1 行政管理机构11.1.2 行政管理职责 11.1.3 行政管理流程11.2 行政审批11.2.1 审批申请流程 11.2.2 审批程序和时限 11.2.3 审批结果公示十二、财务管理12.1 财务预算和审批12.1.1 预算编制12.1.2 预算审批流程 12.1.3 预算执行监测12.2 费用管理12.2.1 费用审核和报销 12.2.2 费用分类和计算 12.2.3 费用控制和监测十三、宣传工作13.1 宣传内外部13.1.1 宣传渠道选择13.1.2 宣传工作计划13.1.3 宣传效果评估13.2 社会责任13.2.1 义诊和疾病防控活动13.2.2 社区服务和义工队伍13.2.3 健康知识宣传和培训总结:1、列举本文档所涉及简要注释如下:本文档包括医疗机构18项核心制度。
(完整word版)18项核心制度完整版
一、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1)首诊医师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4)会诊制度.(5)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6)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7)术前讨论制度。
(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9)查对制度.(10)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
(11)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12)分级护理制度。
(13)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14)危急值报告制度。
(15)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6)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7)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1、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3、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5、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实行正(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查房。
危重者入院后当天要有上级医师查房;夜间病重者入院后,次日要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二级医师书写三级医师查房记录,一级医师书写二级医师查房记录,查房前各级医师对需要进行讨论诊断和治疗的病例,事前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作好充分准备,以提高查房质量。
完整版18项医院核心制度
四、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医院应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2.医院应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及时发现、报告、处理医院感染事件。
3.医院应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提高手卫生依从率。
4.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耐药菌监测,遏制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3.医院应制定质量改进计划,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4.医院应鼓励创新和改进,分享成功的改进经验,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此外,医院还应建立以下辅助管理制度:
1.保密制度:保护患者信息、医院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防止泄露。
2.采购制度:规范医疗设备和药品采购流程,确保采购的公开、透明和高效。
2.医院应加强与国外医疗机构、学术团体的合作,促进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3.医院应支持医务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培训和合作研究,提高国际影响力。
4.医院应建立国际患者服务制度,提供优质的国际医疗服务。
十六、志愿服务与社会责任制度
1.医院应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鼓励员工和社会各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1.医院应制定医学教育及科研规划,鼓励和支持医务人员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医学教育和科研水平。
2.医院应建立健全科研伦理审查制度,确保科研活动的合规性和伦理性。
3.医院应加强对医学教育质量的监控,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4.医院应加强与国内外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医学科技创新。
1.医院应制定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规划,降低医疗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医院应加强医疗废物的分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完整版)18项医院核心制度
(完整版) 18项医院核心制度1. 岗位职责制度1.1 总则岗位职责制度是基于岗位设置和职能分工的基础上,明确医院内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责。
1.2 内容1.确定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具体任务;2.明确岗位的责任范围和权限;3.规范岗位职责的执行流程和工作标准;4.定期评估和更新岗位职责。
2. 支出预算管理制度2.1 总则支出预算管理制度是为了合理规划和管理医院的资金使用,确保财务安全和资源有效分配的制度。
2.2 内容1.制定年度支出预算计划;2.监控支出预算的执行;3.定期进行支出预算的调整和修订;4.提供支出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3. 质量管理制度3.1 总则质量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医院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制度。
3.2 内容1.确定医院质量目标和质量管理体系;2.制定质量管理流程和标准操作规程;3.提供质量培训和教育;4.实施质量监测和持续改进。
4. 人事管理制度4.1 总则人事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的人事管理活动,确保人员配备和管理的公正、公平、公开。
4.2 内容1.招聘、录用和解聘人员的程序和标准;2.确定薪酬和福利制度;3.制定激励和晋升机制;4.培训和发展人员的计划和制度。
5. 患者权益保护制度5.1 总则患者权益保护制度是为了确保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制度。
5.2 内容1.确定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2.确保患者的隐私和信息安全;3.提供投诉和申诉渠道;4.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改进活动。
6. 安全管理制度6.1 总则安全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医院内的人员和设施的安全,预防和减少事故和风险的制度。
6.2 内容1.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2.实施安全培训和演练;3.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4.提供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
7.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7.1 总则医疗纠纷处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和处理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的制度。
7.2 内容1.确定医疗纠纷的处理流程和程序;2.提供医疗纠纷调解和协调的机制;3.提供医疗责任认定和赔偿机制;4.加强医疗差错防范和培训。
(完整版)18项医院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4、会诊制度;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7、术前讨论制度;8、查对制度;9、交接班制;10、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1、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2、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13、分级护理制度;14、医疗技术准入制度;15、医患沟通制度;16、转院转科制度;17、特诊特治告知制度;18、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一、资源配置:1、实际开放床位、应急扩展床位数;2、全院员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其中:医师数、专∕兼职心理治疗师数、医疗社会工作者数、护理人员数、医技人员数)。
3、医院医用建筑面积。
二、工作负荷:1、年门诊人次、年急诊人次。
2、年住院患者入院、出院例数,出院患者实际占用总床日。
3、年开展基层和社区公共精神卫生服务指导∕督导人次。
4、年培训综合服务医院医师以及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项目数、受训人次。
5、年纳入管理治疗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档案的患者人数。
三、治疗质量:1、入出院诊断符合率;2、住院治愈好转率;3、住院患者抢救例数、死亡例数占同期住院人次的比率。
四、工作效率:1、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2、平均每张床位工作日;3、床位使用率;4、床位周转次数。
五、患者负担(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1、门诊人次平均费用(元),其中药费(元);2、住院人次平均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六、资产运营(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2、医疗收入∕百元固定资产;3、业务支出∕百元业务收入;4、资产负债率;5、固定资产总值。
6、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医用材料收入比率;7、人员经费支出∕业务收入。
七、科研成果(评审前5年):1国内论文数ISSN、国内论文数及被引用数次(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布信息为准)、SCI收录论文数;2、承担与完成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数。
3、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基金额度。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一、医疗核心制度概述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医疗机构管理、医务人员行为、医疗质量与安全、医疗服务与监督等方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保障医疗机构合法运行、维护医患双方权益、提高医疗水平和效率的重要依据。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医疗机构核心制度>的通知》(国卫办医政函〔2021〕23号),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制定了18项医疗核心制度,分别是:●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医务人员执业行为规范●医务人员培训与考核制度●医务人员奖惩与责任追究制度●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医疗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制度●医疗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制度●医疗服务规范与流程制度●医疗服务收费与结算制度●医疗服务监督与评价制度●医患沟通与协商制度●医患纠纷预防与化解制度●医患纠纷调解与仲裁制度●医患纠纷诉讼与执行制度●医患信任建设与维护制度●医患权益保障与救助制度●医患合作与共治制度二、医疗核心制度的作用和意义●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管理和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保障公众健康。
●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医患沟通和协商,化解和预防医患纠纷。
●增强医患信任和合作,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推动社会共治。
三、医疗核心制度的实施和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的实施和落实需要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医疗核心制度的知晓率和认同度,增强执行力和自律性。
●建立健全监督和考核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价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给予表彰和奖励或批评和处罚。
●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医疗核心制度的数据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加强社会参与,鼓励公众监督和反馈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建立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渠道,及时处理和回应公众关切。
●加强调研和评估,及时收集和分析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效果、存在问题、改进意见等信息,为修订和更新提供依据。
(完整版)18项医院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4、会诊制度;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7、术前讨论制度;8、查对制度;9、交接班制;10、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1、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2、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13、分级护理制度;14、医疗技术准入制度;15、医患沟通制度;16、转院转科制度;17、特诊特治告知制度;18、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一、资源配置:1、实际开放床位、应急扩展床位数;2、全院员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其中:医师数、专∕兼职心理治疗师数、医疗社会工作者数、护理人员数、医技人员数)。
3、医院医用建筑面积。
二、工作负荷:1、年门诊人次、年急诊人次。
2、年住院患者入院、出院例数,出院患者实际占用总床日。
3、年开展基层和社区公共精神卫生服务指导∕督导人次.4、年培训综合服务医院医师以及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项目数、受训人次.5、年纳入管理治疗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档案的患者人数。
三、治疗质量:1、入出院诊断符合率;2、住院治愈好转率;3、住院患者抢救例数、死亡例数占同期住院人次的比率。
四、工作效率:1、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2、平均每张床位工作日;3、床位使用率;4、床位周转次数。
五、患者负担(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1、门诊人次平均费用(元),其中药费(元);2、住院人次平均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六、资产运营(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2、医疗收入∕百元固定资产;3、业务支出∕百元业务收入;4、资产负债率;5、固定资产总值。
6、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医用材料收入比率;7、人员经费支出∕业务收入。
七、科研成果(评审前5年):1国内论文数ISSN、国内论文数及被引用数次(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布信息为准)、SCI收录论文数;2、承担与完成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数。
3、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基金额度.一、首诊负责制度1、凡挂号病人,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转科、传染病报告等工作负责.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初步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医院18项核心制度
医院18项核心制度一、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是医院内部员工的管理规范和要求,包括员工招聘、考核、薪资福利、晋升等方面的制度。
二、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医院财务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的规范,包括资金管理、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审计等方面的制度。
三、医疗服务管理制度医疗服务管理制度是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规范和要求,包括医疗流程、医疗安全、医疗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制度。
四、患者服务管理制度患者服务管理制度是医院对患者服务的规范和要求,包括挂号、医患沟通、患者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制度。
五、药品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是医院对药品的采购、配送、使用和储存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包括药品管理人员的资质和责任等方面的制度。
六、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医疗设备管理制度是医院对医疗设备的购置、维修、使用和处置的规范和要求,包括设备管理人员的资质和责任等方面的制度。
七、感染管理制度感染管理制度是医院对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的规范和要求,包括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隔离措施和感染病例的报告等方面的制度。
八、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是医院对科学研究的规范和要求,包括科研项目的批准、经费的管理和成果的评价等方面的制度。
九、病案管理制度病案管理制度是医院对病历和病案的管理的规范和要求,包括病历书写、归档和保密等方面的制度。
十、院感防控管理制度院感防控管理制度是医院对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的规范和要求,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和医疗废物处理等方面的制度。
十一、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是医院对消防安全的规范和要求,包括消防设施的维护和使用、灭火器的配置和消防演练等方面的制度。
十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职业健康管理制度是医院对职业健康的规范和要求,包括医务人员的体检、职业暴露的防护和职业病的诊断等方面的制度。
十三、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医疗纠纷处理制度是医院对医疗纠纷的处理和解决的规范和要求,包括纠纷调解、仲裁和法律诉讼等方面的制度。
十四、危急病人处理制度危急病人处理制度是医院对危急病人的救治和监护的规范和要求,包括危重病人的急救措施和监护要求等方面的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版
3.医疗机构应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和动员,提高公众对无偿献血的认识和支持。
本制度旨在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机构应根据本制度要求,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医疗机构责任与监督机制:
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责任追究机制,对违反医疗核心制度的个人或部门进行责任追究。
2.医疗机构应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核心制度执行情况,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3.医疗机构应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患者教育与沟通机制: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版
一、医疗机构管理制度
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并实施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
2.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并实施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医疗机构工作程序、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医疗安全管理体系等。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并实施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机构的财务活动合法、合规。
十一、医学教育与科研管理制度
1.医疗机构应建立医学教育和科研管理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
2.医疗机构应鼓励和支持医务人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医学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3.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科研伦理审查机制,确保科研活动的合规性和伦理性。
十二、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1.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储存、配送、使用和报废制度,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
1.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伦理教育,强化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尊重、关爱和责任意识。
(完整word版)18项护理核心制度
目录一、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二、病房管理制度三、抢救工作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五、护理交接班制度六、查对制度七、给药制度八、护理查房制度九、患者健康教育制度十、护理会诊制度十一、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十二、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十三、护理差错、事故报告制度十四、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十五、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的管理制度十六、防范患者坠床、跌倒的预案及处理流程十七、压疮的预防制度十八、压疮预报管理制度18项护理核心制度一、护理质量管理制度1、成立由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面督导、检查。
2、负责制定各项质量检查标准,定期组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3、质量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会议,总结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反馈到全体护士。
4、实行护理部、护士长二级质量管理,院质检小组每月抽查两次,护理部每月抽项查、每季全面查,并有记录。
5、将质量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当事人及护理部,护理部全面总结后,以护理质量改进回复书的形式反馈给相应科室。
6、科室根据存在问题和反馈意见进行改进,并以质量改进回复书的形式汇报护理部,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7、护理工作质量检查结果作为科室进一步质量改进的参考及护士长管理考核重点。
二、病房管理制度1、病区在科主任领导下,护士长负责管理,病区工作人员协助管理.2、保持病区整洁、舒适、安全、避免噪音,工作人员做到走路轻、关门轻、说话轻、操作轻.3、统一病区陈设,室内物品和床位要摆放整齐,位置固定,精密贵重仪器有使用要求并专人保管,不得随意变动。
4、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征求意见,改进病区工作。
5、保持病区清洁整齐,布局有序,注意通风。
6、医务人员必须按要求着装,佩戴工作牌上岗.7、患者必须着医院患者服装,携带必要生活用品。
8、护士全面负责保管病区财产、设备,并分别指派专人管理,建立账目,定期清点,如有遗失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处理.9、病区内不得接待非住院患者,不会客。
最新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最新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1.全面建立医疗联合体:鼓励医疗机构间的合作,建立区域性的医疗联合体,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2.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倡导“大病找大医、小病找社区医生”,引导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减轻大医院的压力。
3.推进医疗机构绩效评价:建立医疗机构的绩效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参考依据,促进医院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4.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加快医疗服务价格步伐,合理调整医疗费用的定价机制,降低药品和检查费用等医疗成本。
5.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继续深化医保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和医疗救助的保障水平,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6.加强药品监管:加强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监管,提高药品质量和安全性,减少药品滥用和浪费。
7.推动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信息化进程,建立和完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系统,方便医生和患者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8.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
9.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医疗事故和纠纷处理机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10.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通过上述的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
这些制度的实施将为改善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疗费用、提升医疗质量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对于实现全民健康目标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3)会诊制度。
(4)分级护理制度。
(5)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6)难病例讨论制度。
(7)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8)术前讨论制度。
(9)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0)查对制度。
(11)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2)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13)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14)危急值报告制度。
(15)病历管理制度。
(16)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7)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首诊负责制是体现我院医务人员对患者高度负责,防止因推诿病人而贻误救治时机,保证患者来院后得到认真、及时的诊治抢救的一项重要制度。
一、首诊科室是指患者来院就诊的第一科室,该科室接诊医师为首诊医师。
首诊负责制是指首诊医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诊治患者,而应热情接待,详细询问病史,详细检查,认真书写病历和各种检查申请单,提出诊断和处理意见。
二、对危重抢救患者,首诊医师必须迅速组织人员在3分钟内实施抢救措施,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抢救时机,同时报告上级医师。
三、对外伤、病情复杂、科室间的“临界患者”,首诊科室接诊后应进行详细检查,处理确有困难时,可邀请有关科室会诊,被邀请会诊医师应随叫随到,通力合作,积极抢救,不得推诿或借故离开抢救现场。
四、患者如需留急诊科观察时,要建立观察病历,首诊医师要及时开出医嘱,通知护士执行。
在观察期间,医护人员要定时巡视患者,记好病程记录,对疑难病例要及时请科主任或专业医师协助诊治。
五、病情涉及到两科以上的患者,如需住院治疗,应按照“专病专治”原则根据患者的主要病情收住院,如有争议由门诊部主任根据病情决定,科室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收患者。
在未确定接受科室前,首诊科室医师要对患者全面负责。
六、患者如需转科治疗,须经转入科室会诊同意。
转科前,由首诊医师开写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
转出科室需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室,向值班人员交待有关情况。
七、因技术力量、设备条件限制本院不能诊治,必须转院的患者,应征得患者或其亲属的同意、签字后方可转院,必要时向医务科或分管院长报告,并提前与接收医院联系,同时做好病情记录,妥善安排途中护送事宜;如估计患者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者,应留院处置,带病情稳定后再行转院;若患者家属主动要求转院,要做好相关的医疗文书记载。
八、各科首诊医师均应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以医院的整体利益为重,通力合作。
严禁在患者及家属面前争执、推诿。
核心制度(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查房频次及时限1、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至少2次,应有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护士长等有关人员参加。
对危重患者应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即时查房并有记录;对新入院或新转入的患者必须在48小时内进行查房。
2、主治医师查房,每日至少1次,应有住院医师及有关人员参加,由住院医师负责记录和落实诊疗计划。
对危重患者应随时查房并有记录;必须在24小时内对新入院或新转入的患者进行查房。
3、住院医师查房,每日至少2次,对所分管患者要全面负责,对危重患者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检查处理。
二、查房内容要求1、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应及时解决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并能体现出当前国内外最新医疗水平的进展;审查对新入院、疑难病症或危重患者的诊断、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特殊检查及特殊治疗;抽查医嘱、病历、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包括对各级医师的指导,重点帮助主治医师解决在诊疗中未能解决的问题。
2、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所分管病人进行系统查房,尤其对新入院、危重、诊断未明、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完善诊疗方案;听取医师、护士的反映;检查病历并纠正其中错误的记录;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决定出院、转院(科)、会诊;检查合理用药;听取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意见。
3、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危重、疑难、新入院、待诊断及手术后的患者,同时巡视一般患者;分析各种检查化验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意见;书写病历、医嘱,检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及疗效;主动征求患者对诊疗护理和生活方面的意见;详细记录上级医师的诊疗意见,认真执行上级医师的指示,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帮助实习医师做好新入院患者的体格检查及病历书写工作。
三、查房基本规范1、查房前,应明确查房的患者及患者数,以掌握本次查房的概况并能对查房时间加以控制,避免顾此失彼。
2、下级医师及参加查房的护理人员应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如病历、影像学资料、化验检查报告、所需检查器材等。
3、查房应严格掌握医师级别,作到自上而下逐级严格要求,不能越级行使权力。
4、查房时做到衣着整洁、佩戴胸卡、防范严密,必要时戴口罩和手套进行操作,站立时应有站姿,不得斜倚乱靠,不得交头接耳,更不允许说不适宜的语言,以免造成不良影响及后果。
5、查房时各级医师站位应予严格规定。
主任医师站立于患者右侧;主治医师站立于主任医师右侧;住院医师站立于患者左侧,与主任医师相对;护士长站立于床尾;其他人员站于周围,与主要查房人员保持一定距离,以确保充分的检查空间。
6、带教学生应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各种检查与操作,并必须征得患者本人同意方可进行。
7、节假日查房必须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坚持查房。
8、护理查房每周至少进行1次,由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检查护理质量,结合实际教学,研究解决疑难问题。
9、行政查房,院领导及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可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参加查房,检查了解患者治疗情况和临床工作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核心制度(三)会诊制度一、会诊目的会诊是以复杂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为目的的医疗活动。
凡遇疑难、危重病例,应及时申请会诊。
二、会诊形式1、急诊会诊:急诊会诊可直接将会诊申请单送达被邀科室,被邀请的会诊医师,必须随请随到。
院内紧急会诊应在10分钟内到达。
2、科内会诊: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3、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填写会诊申请单送达有关科室,应邀医师要在当天内完成,并书写会诊记录。
如需专科会诊的轻病员,可到专科检查。
4、院内会诊:由科主任提出申请,并确定会诊时间,医务科邀请其他科室有关人员参加,一般由申请科主任主持。
必要时,医务科或分管院长参加。
5、院外会诊: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危重病例,由科主任提出,填写会诊申请单报送医务科同意,经分管院长审批,并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
应邀医院应指派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前往会诊。
会诊由申请科主任主持。
必要时,携带病历,陪同病员到院外会诊。
也可将病历资料,寄发有关单位,进行书面会诊。
三、会诊注意事项1、严格掌握会诊的指征,既要防止该会诊而不及时进行会诊的失职现象,又要避免不必会诊或不急于马上会诊就轻率决定并未作充分准备的会诊;2、凡会诊都要按规定填写会诊申请单;3、要提高会诊的质量,一方面要保证派出会诊医师的质量,会诊时要详细了解病情和检查病人,另一方面病房经管医师或值班医师要认真接待会诊医师的来到,主动介绍病情和请教问题,说明要求会诊的目的和中心主题,双方进行讨论交流和沟通;4、会诊发生意见分歧时,会诊医师要主动邀请上级医师再次会诊;5、经管医师要根据会诊意见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参考,并向病人说明;6、会诊记录要纳入病历保存。
核心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一、特级护理1、病情依据:(1)病情危重,随时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2)各种复杂或新开展的大手术后的患者。
(3)严重外伤和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4)某些严重的内科疾患及精神障碍者。
(5)入住各类ICU(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
2、护理要求:(1)除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外,必须进入抢救室或监护室,根据医嘱由监护护士或特护人员专人护理。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保持呼吸道及各种管道的通畅,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3)制定护理计划或护理重点,有完整的特护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患者的生活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完成。
(4)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材,用物定期更换和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5)观察患者情绪上的变化,做好心理护理。
二、一级护理1、病情依据:(1)重症患者、各种大手术后尚需严格卧床休息以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
(2)生活一部分可以自理,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2、护理要求:(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巡视病人一次,定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加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防止发生并发症。
(3)定时巡视病房,随时做好各种应急准备。
(4)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做好各项护理记录。
(5)观察患者情绪上的变化,做好心理护理。
三、二级护理1、病情依据:(1)急性症状消失,病情趋于稳定,仍需卧床休息的患者。
(2)慢性病限制活动或生活大部分可以自理的患者。
2、护理要求:(1)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特别治疗和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每1~2小时巡视一次,按常规给患者测量体温、脉膊、呼吸、血压。
(2)做好基础护理,协助翻身,加强口腔、皮肤护理,防止发生并发症,给予生活上的必要照顾。
(3)按要求做好一般护理记录单的书写。
四、三级护理1、病情依据: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病情较轻或恢复期的患者。
2、护理要求:(1)按常规为患者测体温、脉膊、呼吸、血压。
(2)定期巡视患者,掌握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精神状态。
(3)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
核心制度(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一、医师值班与交接班1、各科在非办公时间及节假日,须设有值班医师,必须体现三级医师负责制,即一线值班、二线听班、三线咨询。
2、值班医师应提前十分钟到岗,接受各级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
交接班时,应巡视病室,了解危重患者情况,并做好床前交接。
3、各科室医师在下班前应将危重患者的病情和处理事项记入交班簿,并做好交班工作。
4、值班医师负责各项临时性医疗工作和患者临时情况的处理;对急诊入院患者及时检查,填写病历或书写首次病程记录,给予必要的医疗处置。
5、值班医师遇有疑难问题时,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
6、值班医师夜间必须在值班室留宿,不得擅自离开。
如有事离开时,必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时间及联系方法,护理人员邀请时应立即前往视诊。
7、每日晨,值班医师将患者情况重点向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报告,并向经治医师交待清危重患者情况及尚待处理的工作。
二、护士值班与交接班1、病房护士实行责任制轮流值班制度。
值班人员应严格遵照医嘱和护士长安排,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
2、交班前,护士长应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和危重患者记录,重点巡视危重患者、手术患者和新患者,并安排护理工作。
3、病房应建立日夜交班簿和医院用品损坏、遗失簿。
交班人必须将患者总数、出入院、死亡、转科、手术和病危人数;新患者的诊断、病情、治疗、护理、主要医嘱和执行情况;送留各种检验标本数目;常用毒剧药品、急救药品和其他医疗器械与用品是否损坏或遗失等情况,记入交班簿,向接班人交待清楚后再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