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新图文
1.2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1.2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f4760dd4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a6.png)
4. 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根据反思结果,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参加培训、研讨会等活动,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
在教学反思与改进的基础上,我将制定改进措施并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我也将注重与家长、同事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 清晰、准确地讲解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 新兴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
- 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成果、挑战与未来展望
② 词、句:
- “信息技术,改变生活”
- “摩尔定律,引领硬件革新”
- “新兴技术,开启未来之门”
- “我国信息技术,砥砺前行”
③ 艺术性与趣味性:
- 使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知识,增强视觉冲击力。
- 设计信息科技发展时间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信息技术演变过程。
1.2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1.2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
本节教学内容依据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从古代通信方式演变至现代互联网的诞生,梳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节点。
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1信息技术人教中图版第1章认识数据与大数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数据科学的兴起》
![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1信息技术人教中图版第1章认识数据与大数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数据科学的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3cfc14d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7.png)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1 信息技术人教中图版第1章认识数据与大数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数据科学的兴起》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信息意识: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科学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数据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通过历史回顾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对数据科学的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索数据科学领域的能力。
3.计算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初步了解数据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流程。
4.信息社会责任:引导学生认识到数据科学应用中的伦理与隐私问题,培养负责任的数据处理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数据科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性。
•掌握数据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数据科学如何从传统学科中发展而来,并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理解数据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数据科学发展历程、研究方法介绍等)。
•教材及配套习题册。
•数据科学领域知名人物和事件的视频或图文资料。
•简单的数据分析工具或平台演示(如Excel、Python数据分析库简介)。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数据科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直观性。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展示数据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数据科学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未来趋势。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描述一个现代生活中的数据应用场景(如智能手机健康监测、电商平台个性化推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据背后的科学原理和价值。
•提出问题:询问学生:“这些数据是如何被收集、分析和利用的?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的科学是什么?”•引出主题: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数据科学的兴起,强调数据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2. 新课教学•数据科学的定义:•讲解数据科学的定义:数据科学是一门跨学科领域,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方法和技术,从数据中提取知识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信息技术培训教师版ppt课件
![信息技术培训教师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6ccd2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c4.png)
从早期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始,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个人计算机 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等,目前正在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迈 进。
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01
02
03
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自动化和优化生产流 程,信息技术可以提高生 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 企业竞争力。
促进知识传播
信息技术使得知识的获取 、存储和传播变得更加便 捷和高效,有助于推动社 会进步和发展。
版、图片插入等技巧。
动画效果设置
了解在PowerPoint中添加动画 效果的方法,如进入、强调、 退出等动画效果。
幻灯片切换与放映
掌握幻灯片切换方式设置、放 映控制等操作。
演示文稿打包与输出
学习将演示文稿打包成CD或输 出为视频、PDF等格式的方法 。
04
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
多媒体教学技术概述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定义
通过远程教育、在线教育资源等方式 ,打破地域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得 以更广泛的分享。
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案例
在线教育平台
01
如MOOCs、网校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实现
了跨时空的学习。
智能教学辅助系统
02
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辅助,提高教学效果。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
课件制作的基本流程
课件制作的基本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教学设计、素材准备、课件制作和测试修改等步骤 。其中,需求分析是课件制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设计是课件制作的核心和关键,素材 准备是课件制作的重要保障,课件制作是具体实现过程,测试修改是对课件质量的检验
和完善。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第1课时《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与趋势》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第1课时《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与趋势》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07fcaaf0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22.png)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拓展任务。
五、课后作业
1.梳理信息技术发展脉络,制作思维导图。
2.撰写一篇关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短文,分享自己的见解。
3. �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
3.通过对信息技术发展脉络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提炼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和关键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结合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讲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变迁,培养他们的历史观念。
4.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针对性。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4)加强团队合作指导,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设计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单元+第2课《互联网应用新特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信息科技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2课《互联网应用新特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信息科技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5410287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8.png)
第2课互联网应用新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并理解互联网应用的特征,知道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并能认识互联网应用带来的各种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操作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互联网应用的特征及其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利用互联网资源促进个人学习和发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知道互联网应用特征的变迁及其对个人、行业和文化的影响。
学情分析初中生对互联网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和使用经验,但对于互联网应用的新特征可能认识不够深入。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社交媒体、在线游戏和搜索引擎等,但对网络安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了解相对有限。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探索互联网应用的新特征,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材内容围绕互联网应用的新特征展开,涵盖了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新型互联网服务的特点以及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讲解,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互联网的创新应用,如移动支付、云计算、物联网等,并强调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教材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然而,教材可能在更新速度上稍显滞后,教师在使用时需补充最新的互联网应用实例,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教学过程一、引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如同一张巨大的网,连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信息传递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
那么,互联网应用究竟有哪些新的特征?它们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互联网应用新特征》,去探索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网络世界。
二、教学目标细化学生能够准确列举并解释当前互联网应用的主要特征,如即时性、互动性、个性化、移动化等。
高中信息技术 会考 知识点梳理
![高中信息技术 会考 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b0124614693daef5ff73d3b.png)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一、信息及其特征1、信息的基本概念:载体承载的内容才是信息,载体形式包括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
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信息与物质、能量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存在形态;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2、信息的基本特征①传递性(一传十,十传百飞鸽传书);②共享性(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③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④可处理性(玉不琢,不成器);⑤价值相对性(信息价值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⑥时效性(老黄历看不得红灯停,绿灯行);⑦真伪性(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
二、信息技术及其影响1、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
(《新华词典》)。
①微电子技术(基础);②计算机技术(核心);③通信技术(桥梁);④传感技术(感官扩展)。
2、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视电话、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专家网上会诊、网上购物等。
3、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五次重大变革)①语言的产生和应用;②文字的发明和使用;③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④电信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⑤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
4、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①多元化;②网络化;③多媒体化;④智能化;⑤虚拟化。
5、信息技术的影响积极影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对人们学习生活的影响。
消极影响: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犯罪;对人们身心健康可能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一、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1、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事物本身、他人、媒体)→采集信息→保存信息(分类保存)2、采集信息的方法:检索媒体(阅读书刊、收看电视、搜索网页等);与他人交流(听讲座、请教专家等);亲自探究事物本身(观察、实验、调查等)。
《初中信息技术全部》PPT课件模板-2024鲜版
![《初中信息技术全部》PPT课件模板-2024鲜版](https://img.taocdn.com/s3/m/de4608a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b0.png)
2024/3/27
Java
跨平台,适用于大型企业 级应用、安卓开发等。
JavaScript
用于网页前端开发,实现 网页动态效果。
35
编程环境搭建及Hello World实现
安装编程软件
根据所选编程语言,下载并安装相应的编程软件(如Python的IDLE、 Java的Eclipse等)。
通过HTTP协议,浏览和 获取Web页面上的信息。
16
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措施
网络安全意识
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高网 络安全防范意识。
防火墙技术
通过防火墙技术,阻止未经授权 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2024/3/27
加密技术
采用加密技术,确保数据传输和 存储的安全。
安全软件使用
安装和使用杀毒软件、防木马软 件等安全软件,保护计算机系统
数据处理与分析
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方法, 以及数据库基础知识。
39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分享
学习成果展示
通过完成作品、项目或任 务,展示自己在信息技术 方面的学习成果。
2024/3/27
学习过程反思
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分 析在信息技术学习中遇到 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团队合作与沟通
分享在小组学习中的合作 经验和沟通技巧,以及对 他人的评价和建议。
进度安排
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合理制 定各模块的授课时间和顺序,确保课程 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024/3/27
7
02
计算机基础知识
2024/3/27
8
计算机发展历史简介
01
02
03
1.1探索一互联网的演变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苏科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1.1探索一互联网的演变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苏科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1a2a5d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8.png)
开场白: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开始课程,比如:“大家好,想象一下,如果今天我们没有互联网,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是不是觉得无法想象?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互联网的奇妙世界,探索它的演变历程吧!”展示视频/图片:播放一段简短的关于互联网改变我们生活的视频或展示一系列对比图片(如过去与现在的通信方式、购物方式等),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引导: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互联网是怎么来的?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图片,思考并准备回答教师的提问。
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对互联网的看法和经历。
二、新知讲授1. 互联网的起源教师活动:时间线讲解:利用PPT或黑板,画出一条时间线,从互联网的萌芽(如ARPANET的建立)开始,逐步介绍互联网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关键事件强调:特别指出TCP/IP协议的提出、万维网的诞生等关键事件,并解释它们对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讲解,在笔记本上记录关键时间点和事件。
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些关键事件及其意义。
2.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教师活动:分段讲解: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分为几个阶段(如军事用途阶段、科研教育阶段、商业应用阶段、移动互联网时代等),分别介绍每个阶段的特点和标志性事件。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亚马逊的崛起、社交媒体的兴起等)来展示互联网在不同阶段的应用和发展。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思考并讨论每个阶段互联网的特点和应用。
3. 互联网的基本概念教师活动:定义解释:逐一介绍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如IP地址、域名、万维网、浏览器、搜索引擎等,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原理。
实物展示/软件演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展示一些与互联网相关的实物(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或进行软件演示(如使用不同浏览器访问网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并记忆这些基本概念。
积极参与实物展示或软件演示环节,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新图文
![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新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93ea2acb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7.png)
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新图文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各个方面。
它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革,显著提高了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存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信息技术的影响对个人的影响信息技术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速、方便和精确。
比如,互联网搜索引擎可以帮助人们在几秒钟内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而现代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这些信息。
这种便利性使得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另外,信息技术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乐活动。
现在人们可以在家里使用电视、电影、游戏等娱乐设施,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与家人和朋友进行联系。
对社会的影响信息技术不仅简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流程,而且也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变化。
特别是在商业领域,信息技术使得企业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和透明,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且更好地与客户沟通。
此外,信息技术也在各种社会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媒体、文化艺术和社交交际。
对政治的影响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政治过程。
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政治文化,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服务形式。
通过政治信息交流,政治地位码的特定设置和网络民主制度的创新受到了美国选民更多的支持。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为政府提供了更好的方式和手段来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在一些欠发达国家中,政府可以更好地为贫困民众和紧急情况的应对提供帮助,通过技术手段快速地建立信息网络。
对环境的影响信息技术也对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能源的使用、减少能源消耗、再生能源的使用等。
通过技术的帮助,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和减少能源使用,并且缩减我们的碳排放,减轻对环境健康的影响。
信息技术面临的新挑战虽然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多好处,但许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也难以避免。
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挑战:隐私和安全问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隐私和安全带来了新的问题。
人们越来越依赖数字和移动技术来存储和共享个人和敏感信息,这使得黑客和网络犯罪分子更容易入侵个人设备和信息。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知识点梳理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d34ddfa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f.png)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一、信息及其特征1、信息的基本概念:载体承载的内容才是信息,载体形式包括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
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信息与物质、能量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存在形态;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2、信息的基本特征①传递性(一传十,十传百飞鸽传书);②共享性(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③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④可处理性(玉不琢,不成器);⑤价值相对性(信息价值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⑥时效性(老黄历看不得红灯停,绿灯行);⑦真伪性(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
二、信息技术及其影响1、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
(《新华词典》)。
①微电子技术(基础);②计算机技术(核心);③通信技术(桥梁);④传感技术(感官扩展)。
2、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视电话、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专家网上会诊、网上购物等。
3、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五次重大变革)①语言的产生和应用;②文字的发明和使用;③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④电信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⑤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
4、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①多元化;②网络化;③多媒体化;④智能化;⑤虚拟化。
5、信息技术的影响积极影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对人们学习生活的影响。
消极影响: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犯罪;对人们身心健康可能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一、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1、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事物本身、他人、媒体)→采集信息→保存信息(分类保存)2、采集信息的方法:检索媒体(阅读书刊、收看电视、搜索网页等);与他人交流(听讲座、请教专家等);亲自探究事物本身(观察、实验、调查等)。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PPT课件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6c2bf3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64.png)
管理信息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管理信息系 统,实现对企业各项资源的全
面管理和优化。
决策支持系统
通过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 术,对企业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整合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信息资 源,实现企业资源的统一规划
、调度和优化。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对客户信息进行 全面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和
硬件和软件资源。
应用软件
02
针对特定需求开发的软件,如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用
于完成特定任务。
软件开发技术
03
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用于开发符合用户
需求的软件产品。
计算机网络技术
网络拓扑结构
包括星型、环型、总线 型等,用于描述网络中 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关
系。
网络传输介质
包括双绞线、光纤等, 用于在网络中传输数据
强化学习拓展应用场景
通过智能体与环境交互学习,实 现自主决策和优化控制,拓展人 工智能在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 域的应用。
可解释性与透明度提升
关注模型可解释性和透明度问题 ,提高人工智能系统的可信度和 可靠性。
物联网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泛在感知与智能识别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泛在感知和智能识别,为智慧城市、智能制造 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持。
低功耗广域网技术
发展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实现物联网设备的长距离、低功耗通信, 降低组网成本。
边缘计算与实时处理
结合边缘计算技术,实现物联网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提高响应速 度和数据处理效率。
区块链技术的颠覆性变革
去中心化与信任机制
区块链技术通过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和共识机制,构建新型信 任体系,降低交易成本。
2024版初中信息技术课件完美版
![2024版初中信息技术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32bcdc6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6.png)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演示文稿创建与编辑
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新建、 保存、打开和关闭等基本操作,学 习幻灯片的添加、删除和复制方法。
演示文稿的放映与输出
学习在幻灯片中输入和编辑文本的 方法,掌握文本格式化和段落设置
技巧。
幻灯片内容编辑
了解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表格、 图表等对象的方法,学习设置动画 效果和幻灯片切换方式。
键盘的使用
文件管理
键盘是计算机输入信息的主要设备之一,掌 握件的新建、保存、打开、关闭以及文 件夹的创建和管理等操作,可以方便地管理 计算机中的各类文件。
02
办公软件应用
Word文字处理
文档创建与编辑
掌握Word文档的新建、保存、 打开和关闭等基本操作,学习文 本的输入、编辑和格式化方法。
关键技术
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 觉等。
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应用
语音识别技术
将人类语音转换为计算机 可识别的文本信息。
语音合成技术
将计算机生成的文本信息 转换为人类可听的语音。
智能对话系统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实现人机对话。
机器学习原理简介
监督学习 通过已有标记数据训练模型,用于新 数据的分类或回归。
常见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讲解防火墙、杀毒软件、加密技术等网络安全防范措施的 原理和应用。
网络道德与法律法规 阐述网络道德的重要性,以及网络法律法规的体系和内容, 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合法用网。
05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收集与整理
数据来源识别
确定所需数据的来源, 如数据库、网络爬虫、
调查问卷等。
数据清洗
算法与程序设计思想
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册全册课件
![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册全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6f794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3.png)
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册全册课件一、内容简述《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册全册课件》是一套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设计的全面信息技术教育教材。
该课件内容涵盖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基础知识:介绍了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认识,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重点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包括文件的管理、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等常用功能,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互联网应用:介绍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包括浏览器的基本操作、搜索引擎的使用、电子邮件的收发等,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
办公软件:重点介绍Word和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包括文档的编辑、排版、表格的制作和数据处理等,提高学生的办公自动化水平。
多媒体应用:介绍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多媒体应用技能,让学生初步了解多媒体技术的魅力。
程序设计初步:通过简单的编程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件的设计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通过丰富的实例和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1. 介绍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册的重要性和学习目标。
作为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册在整个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册教材的设计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旨在通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成为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工作工具。
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册的学习,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它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软件使用技能,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处理能力、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信息技术应用带来课堂教学的变革
![信息技术应用带来课堂教学的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effdaed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4.png)
信息技术应用带来课堂教学的变革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知识的理解,通过进入Internet,人们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限制,获取和沟通信息,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交往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动画、信息的特点,以及其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引起新的教育的革命;从而引申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一系列的变革,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甚至教育的体制发生根本的变革;教育引入信息技术既是当今世界潮流发展的需要,又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需要;我们应站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1.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读、写、算的冲击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能被称作“文化”的事物并不多,而语音文字的出现使人类逐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不同的语言文字必然产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语言文字”被人们公认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最基础的文化;从中国古代学记的记载到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所涉及内容,都把“读、写、算”作为文化的传递方式,作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世界各国把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列为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师生为此付出辛勤的劳动和心血,而当今信息技术正是在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基础中引发一场巨大的裂变;1阅读方式的变革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以书本为载体,通过书本的图形、文字去获取知识,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去消化吸收,从而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而现代教育的显着特点之一,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大量的书本知识和信息资料载体中学会自主学习;教师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阅读和知识的信息环境,并教会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方式变革,对提高阅读能力,扩充知识面十分有利,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①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自从印刷技术产生以来,人类已惯于阅读文本和从各种图书资料中查找信息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文本中知识和信息只按线性结构排列,因此阅读与检索的速度和效率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如何挑战这一界限“电子书利”“网上图书馆”Internet的出现为人类带来了福音;因为电子书刊等知识的联系方法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结构的,检索方式可以随时进入实现超文本连接,而不需传统的单一线性结构检索,实现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阅读和检索方式;②从单纯阅读文字资料发展到阅读多媒体的电子读物传统阅读的材料是以文字、图形为媒体,而电子读物中阅读的对象则扩展到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这是信息时代的超媒体阅读;Internet网络技术为阅读提供了无限的浏览和阅读空间,提供立体的知识体系,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可以跨越时空,集视、听、空间想象一体的阅读方式结合在一起,会大大提高阅读的兴趣和效率;③阅读方式的多次重复性阅读同类材料超文本连接,可以即时整合归纳等都为提高阅读效率,提供广泛的同类材料得到实现;那怕辞海和诗经、百科全书都可以在极短时间里上网查阅、浏览、阅读,为阅读者提供“智能先生”;阅读方式的巨大变化必然要求老师知识、信息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都随之改变;2写作方式的改变在计算机席卷办公室乃至家庭的浪潮中,记者、作家、学者、秘书乃至领导干部学生都在兴奋和痛苦的矛盾心态中“换笔”;相比之下新一代学生对键盘和鼠标“笔”的驾驭与偏爱,则是在电子游戏机“魔力”的引诱下自然发生的;这表明了信息时代对传统写作方式挑战之强烈与急剧那么信息技术究竟会给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带来那些变化突出的有:①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②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③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④在与电子资料对话中阅读写作的一体化;这种新思维的写作方式由此为人们写作、创作提供广阔空间,并呼唤与此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改变;3计算方式的改变传统计算能力仅与数字和数学教育有关;当计算机的应用深入和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后,迫使人们不但用计算机去处理大量复杂的方程和数据,而且迫使人们探究数学与数值计算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和转化;大大拓展了计算的概念并使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数字化;①计算机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而且用0和1的计算机语音使社会生活、学习生活实现“数字化”;②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使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支柱:读、写、算并融为一体;③图象、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人类进入“虚拟世界”,并使数字化成为人类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教育方式;从印刷时代转入到电子化信息时代,作为文化-教育之根基的读、写、算能力已经面临挑战与变革,作为传统的教育、教学应如何面对,在继承的基础上引入信息技术,赶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我们面对东方大国印度的迅速崛起,大有“狼来了”之惊叹,但细想,印度为何在信息产业方面居我们之上,印度的教育有什么高明之处,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们研究分析;正如教育部负责领导提出;要以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实现我国教育跨跃式发展;2.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带出的新教学观1教育现代化呼唤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的;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正以相当迅速的速度渗透教育和学校各方面,对学校教育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从政府到教师,都以空前所未有过的热情关注信息技术在学校和教育影响及应用;并以此作为提升教育形象、学校形象,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促使教师掌握现代技术的良好契机;因为:①信息技术有助于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目前学校书本教材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至少有5~10年或者更长;而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化课程知识更新可发生在一周之内;②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利用网络和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利于培养他们具有创造性、发散性、批判性的思维;信息技术最大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并提供自由学习、探索不受约束的条件、空间,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必须具有的条件;③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教育环境和时空的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虚拟世界的联系;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亲身感受和体现;更进一步,利用网络技术使学校课堂和社会连在一起,学生可以获取比学校课堂多得多的知识和感受;如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五年级同学上的一节语文课我的家乡,老师引导学生以南京为题材,通过网上了解南京市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去展示“我的家乡-南京”的美;不少同学利用上网查阅资料,如秦淮人家的风貌、南京的小吃、雨花石、老梧桐树衬托,纷纷表达家乡的美;该节课知识比老师讲的多很多,不但丰富了同学的知识与感受,也学会自己上网查询,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是一节相当生动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语文课;利用网络,可以进入开放的图书馆,虚似实验室科技网等获得相关学科知识和资料,大大补充课堂教学不足和不完善地方,这是传统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计算机技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在教育中应用,仅局限于就技术而学技术,学习计算机语言和编程;对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课堂教学以及学校所有领域里作用不大;而进入90年代,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及各类教学软件,资源的开发应用,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领域不但起一种辅助功能,更主要是改变了整个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已经有机地整合到教育各个领域,可以说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信息技术;从目前中小学教学改革发展看:课堂教学也离不开信息技术,所以研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具有现实和指导意义;2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教学资源与教学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内容要素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产生类似物理上的“聚焦效应”;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里的教师、学生、教材有机的结合;它不是一种媒体技术的简单使用与组合,即代替板书和增加视听效果,而是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技术融合到教材、备课、课堂各环节中,以及对学生评价一系列环节中;整合并非将计算机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也不可能用于解决课堂教学的所有问题,不是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是从实际出发寻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整合是遵循系统论、信息论、方法论的思想,用整体联系,辩证观点去认识、研究教学过程各种因素之间关系;调整教学内容,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教育技术,广泛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大致经历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人们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象某一学科一样单独进行教学,目的在于教授学生计算机素养;第二阶段,人们要求计算机辅助传统教学,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管理;第三阶段,专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把传统的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第四阶段,人们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学科教学的全面改革,使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都体现现代教育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智能化”的整合;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越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地位也越显得重要;3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的比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最主要特点有:通过人-机通讯HMC的方式由计算机与学生进行交互式会话,从而可以实现个别化教学与针对性辅导;利用计算机大容量、智能处理的特点,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学习资源;而计算机网络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支持远距离或近距离的网上人际通讯,通常称为“以计算机为中介的通讯”CMC,不仅能够提供人-机通讯的学习方式,而且能够提供人-机-人通信的学习方式;①网络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提供比单机方式个人计算机辅助教学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一方面,利用服务器可以为整个网络的学生服务;另一方面将局部网络与Internet连接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全球化的电子信息资源库,从而使学生能开拓视野,学习到更多的知识;②网络化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把HMC和EMC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传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缺乏人际情感交流、相互协作不够等方面的不足;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深化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优于其它教学媒体的最显着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可以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实现师生之间双向交流和情感交流,真正体现因材施教;而且在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上,为学习者提供对不同问题的多种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达形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持续时间;综合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如下显着的区别: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前景十分宽阔,也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一个关键切入口和突破口;而且也是转变老师教育观念,加快师资知识更新,强化师资业务培训,使我们的老师们适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发展,从而达到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全套优秀ppt课件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全套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dcf524283c4bb4cf7ecd1d6.png)
确定 选题
搜集 资料
规划 设计
编辑 制作
修改 完善
应用文档
对于《信息技术学习手册》,我们需要对它的封面、前言 、目录、内容进行规划。
Word操作技巧
封面制作: 选择“插入”选项,单击“封面”下拉菜单,选择一种封面样式。
Word操作技巧
更改标题样式:“开始”→“标题样式”
Word操作技巧
内容部分需要根据设计方案和准备的材料 来撰写,然后进行编辑排版,调整字体、字号 和段落等。
学习目标
1.认识因特网的信息服务,电子邮件、QQ、FTP、 BBS等。 2.了解云计算服务。
使用因特网
万维网
即时通信
文件传输
电子邮箱
电子公告牌
万维网
它是一个大规模、开放、联机式的信息资源库。这 些资源分布在因特网上众多的网站主机中,并以网页的 形式体现。用户只要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键入URL(俗 称“网址”),通过网络链接,便可以获取网络上其他 计算机的资讯和文件。
教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 2.理解IP地址、域名的含义以及组成。 3.了解影响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因特网的起源
美国国防部 1969年
1983年
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 TCP/IP协议成为ARPANET上的标准协议
ARPANET实 验任务结 束后
20世纪90年代
Word操作技巧
插入页码:“插入”→“页码”
Word操作技巧
引用目录:“引用”→“目录”
本节课到此结束
第4课 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规范; 2.掌握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技巧; 3.用演示文稿展示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 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
2、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4、遵守信息法规 培养良好的信息情感和信息道德。
1.关于信息技术的出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自从有了广播、电视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B、自从有了计算机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B
A、提高电脑技术水平 B、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C、会考的需要 D、学会用电脑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
知新
资料:2002年10月6日,一艘载有128名中国游客的越南籍游船偏离航道触礁。游船随时可能沉 没,船上既没有救生措施,也无法与外界联系。就在这一紧急关头,一名乘客发现自己的手机 有微弱的信号,他立刻通过手机向外界发送呼救信息,与有关部门取得了联系。经多方救助, 128名乘客终于获救。在整个救援过程中,这部手机成了游船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工具。
C.有效获取信息后,要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和保存
D.保存在计算机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和损坏的
4.对于“非洲人不穿鞋”这种现象,市场开拓者甲觉得“这里没有
鞋业市场”,市场开拓者乙觉得“这里的鞋业市场潜力很大”,
这反应了信息具有( A、传递性B、共享性
) C、真伪性
D、D价值相对性
5、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 )
9.据统计,我国青少年患“网络成瘾症”的人数为7%,针对这一社会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B
A、因特网上病毒泛滥,垃圾信息成堆,可见因特网毫无利用价值
B、因特网有丰富的资源和有价值的信息,应鼓励青少年积极合理使用网络
C、因特网不能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帮助
D、因特网给青少年带来了不良影响,青少年不应接触因特网
电视的使用和计算机C的普及应用及其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A、火的使用
B、指南针的使用
C、印刷技术的使用
D、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5.以下使得人类在信息传递方面首次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 )
A、印刷术的发明
B、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C、电话、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D、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电报、电话、广播、
2)、“网络成瘾症”
例子: 1、一名韩国青年在一间网吧的计算机前连续鏖战了86个小时后,精疲力竭地倒下,随后死亡.他的母 亲一直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2、两名中学生因通宵上网在铁轨上熟睡被轧死,17岁的少年因网上的几句玩笑话赶到百里之外 的网吧行凶,几名中学生为上网十几天彻夜不归,还有不少青少年因痴迷上网而荒废了学业…… 3、女生贪恋网上聊天,与网友见面被拐卖,常被报道。
五次信息技术的重大发展历程小结: (教材p10)
第一次信息革命
语言的使用
从猿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信息革命 第三次信息革命 第四次信息革命 第五次信息革命
文字的创造
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
为传播和积累提供保证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 的发明和传播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 的应用
思考题: 根据以上学习和如上网络文明公约,谈谈
• 思考题:
•
根据以上学习和如上网络文明公约,谈谈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地被应用,对社会发
展、科技进步、个人学习生活都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应如何应对这种变化?(结合实例说
明)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可以称作信息技术。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 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 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等。
信息技术是 计算机技术么?
一、计算机技术
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诞生在美国 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名为ENIAC, 电子管计算机,速度每秒几千次
现代微型计算机,超大规 模集成电路,速度每秒几 百万次到几十万亿次
随着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 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二、通讯技术
通讯技术使信息以物理信号的形式实现快速、可靠、 安全的传递
硬盘
内存
显示器
16MHz
40MB
1M
12寸单显
价格 8000元左右
1998
200MHz
2007
2000MHz
4.3GB
32M
14寸彩显
6000元左右
160GB
1024M
19寸液晶显示器 5000元左右
2011
2.5GHz双核
520GB
2G
20寸液晶
4000元左右
配置越来越好,但价格越来越低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使得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系统可以集成在一小块硅片上.
CPU
主板
显卡
内存条
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
四、传感技术
古代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因为过去记载信息常用笨重竹简、木简以至 搬家时用很多的车子来拉,但今天一张薄薄的光盘所容纳的信息就远远超过“五车”了。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的基本特征
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真伪性 时效性 共享性 价值相对性 传递性
2、信息是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
等形式作为______所表达的内容。 载体
3、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C
A.因特网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可信的,可以直接使用
B.在因特网上,可以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我们所需要的一切信息
(5)虚拟化
虚拟技术将把人们带入一个“身临其境”的数字化世界。
信息技术的影响 (参看教材P12至P13页)
①促进社会发展
积极影响
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信息资源成为继物质、能源 之后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能源。
②推动科技进步
帮助人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带动了空间开发、新能源开发等一 批尖端技术的发展。
(1)多元化
(2)网络化 信息技术的未来发 展趋势
(3)多媒 体化
信息技术成为一个多学科技术的组合。
立体化信息正在通过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使信息传播更快,范围 更大。
超媒体技术把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信息传播得 更加方便快捷和有效。
(4)智能化
用计算机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以实现机器的自我学习 和自动推理。
③改善人们生活与学习的质量
促进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 学习方式也正发生转变。比如网上学习、网上会议、网上购物、网上洽谈 生意等成为人们的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
消极影响
信息泛滥 信息污染 信息犯罪 对人们身心健康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1)、“病毒”肆虐。举例们常说的“IT”是( )的简称 A.信息技B术 B.因特网 C.输入设备
D.手写板
A
A 7. 使用电脑既能听音乐,又能看影碟,这是利用了计算机的( )。
A、多媒体技术 B、信息管理技术 C、自动控制技术 D、人工智能技术 8.A以.下信说息法技正术确对的社是会(的影响)有消极C的一面,应该限制发展。 B.网络上有许多不良信息,所以青少年应该积极抵制上网。 C.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既不要过度地崇拜,也不要因噎废食、盲目排斥。 D.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所有输入手段将全部由评阅技术来代替。
10.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分别是( )
①CAM ② CAD ③CAI
A. ① ② ③ B. ② ① ③
B
C. ③ ① ② D. ② ③ ①
网络文明公约总结: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信 息时代
趋势一: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可视电话 液晶显示器
PSP 条码扫描器
(1)虚拟现实技术
3D游戏
电子宠物
三维地图
虚拟青蛙实验
虚拟驾驶飞机模拟器
(2)智能代理技术
机器人
机器人
胃镜1
机器狗 胃镜2
趋势二: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PC
MP3
智能手机
年份 1992
CPU主频
趋势三: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
说明了信息及信息技术工具的重要性。
不同角度的描述: 1.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分析和利用等的技 术。
2.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 术。
3.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 D、信息技术是最近发明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 )
①多元化 ②网络化 ③微型化 ④智能化 ⑤巨型化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C 3.以下不属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是( )
A、人工智能 B、电子商务 C、语音技术 D、纳米技术
C、自从有
D
4.人类经历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依次为: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