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资料(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资料(简答题+论述题)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C19世纪40年代】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十月革命】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二、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旧第3、13页,新同)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参看教材旧第7-9页,新同)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
马原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课程代码【03709】根据《课程讲义》编写【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答:①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②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英国古典颈机械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③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答: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②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为什么说在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坚持马克思主义?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整理同中国的实践具体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之一理论体系;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因此,在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①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为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单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论述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做以下几点说明:①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他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还包括他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人的理论;③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④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相互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单论述
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①、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②、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6、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①、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ⅰ.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ⅱ.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ⅲ.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ⅳ.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7、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①、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②、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③、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④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8、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9、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1、对立统一规律即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2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因为:①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②、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④、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在;10、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①、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运行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第二,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是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1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3、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1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2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①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②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14、简述社会改革的含义及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改革的含义: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实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②、作用:ⅰ.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ⅱ.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ⅲ.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15、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②、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①、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②、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的意义部分自由发挥;17、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①、两者含义: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上层建筑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ⅱ.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③、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时候,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8、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生产力系统的要素;①、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②、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ⅰ.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ⅱ.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ⅲ.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ⅳ.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19、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①、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②、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30、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③、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④、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②、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③、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④、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⑤、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⑦、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二、论述题:32、试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答: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为意识所反映的一切客观实在;意识则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2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反作用于物质;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改革开发以来,我们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践证明,是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3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取得成功; 3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1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客观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大跃进”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永远铭记,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35、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答:1从起源上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2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从作用上看,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运动的客观规律,具有必要的物质手段;3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主要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37、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指导意义;答:1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由于事物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本质有时以假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假象是事物本质的反面现象;2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A、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B、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3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A、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对立的,我们对事务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B、本质的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38、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答: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为意识所反映的一切客观实在;意识则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按规律办事;我国最大的实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当前国际和国内的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样才能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39、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我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的经济;我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努力避免和消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40、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并指出唯心主义运动观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主要错误;答:1运动是指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的方式;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于运动中;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41、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如遇到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又具有良好的医疗设备和必要的药物,就可能得救,起死回生;如果遇到不负责任、医术不高的庸医,又缺少必备的医疗条件,病人就可能命丧黄泉;但如果病人已病入膏肓,无论医术多么高明的医生,无论用什么灵丹妙药,病也不会有再生的可能;结合这种情况,说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答: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生命垂危的病人之所以能起死回生,是因他的机体还有再生的根据;2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生命垂危的病人,遇到两种不同的医生和好坏不同的医疗条件,就会造成起死回生和命丧黄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病人病入膏肓,机体内部失去再生的根据,无论多么高明的医生和多么良好的医疗条件,都不能使病人再生;4既然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都起作用,所以在观察事物时,要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既要看到内因,又不忽视外因;42、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答:1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考察;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开始就显露在外面,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其三,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人们对它的认识必须经历反复的过程;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2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摆脱了这种观念,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3、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答:1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44、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答: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既是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透;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是绝对的真理,但是,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我们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把它当成终极真理和教条主义;45、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答: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地理环境主要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2环境与人口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根据我国国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关系相协调;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46、试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答: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它不会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据性质;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3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47、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答: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及论述题
简答题: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及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首先,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应存在。
根据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管与客观的统一?答意识活动体现了主管与客观的统一,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他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够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他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主义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再次,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答首先,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答案整理
简答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创新。
正确答案:(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它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彻底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同时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摒弃了他理论中的形而上学的杂质,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简述真理与价值对立统一关系?正确答案:(1)真理与价值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对象的相符合;价值体现的是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者使人愉快的属性。
(2)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改造世界,以实践的成果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简述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正确答案: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因为货币也是商品,所以它可以与其他商品相比较,可以起到价值尺度的职能。
此外,货币还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正确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总趋势是发展但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
第一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它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成果是: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 共产主义学说
C. 社会主义学说
D. 科学社会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唯心主义
D. 形而上学
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基础是:
A. 阶级斗争理论
B. 剩余价值理论
C. 社会演进理论
D. 劳动价值理论
4.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是:
A. 社会形态理论
B. 剩余价值理论
C. 阶级斗争理论
D. 生产力理论
5.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A. 阶级分析
B. 实证研究
C. 历史唯物主义
D. 综合分析
二、简答题
1. 什么是劳动价值论?请简要说明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
2.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3.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理论观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4. 请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于经济学理论的贡献。
5.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三、论述题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和方法论,并分析其对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留白,供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应该采取辩证的态度。
首先,要扬弃其中的过时和落后的因素,同时保留其中具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
其次,要认识到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不断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也要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特色,不盲目追求西方化,而是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加强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也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实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种矛盾的存在和处理都是普遍的,但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矛盾各具特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3)在处理矛盾时,要善于把握共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要注重特殊情况,实现共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总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真理的绝对性是相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是在真理的绝对性基础上的。
(3)真理的相对性是发展的动力。
二、论述题1.论述认识的历史性和发展性。
答:认识的历史性是指认识活动和认识对象的历史性。
认识的发展性是指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扩展。
认识的历史性和发展性是辩证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的历史性决定了认识的发展性。
(2)认识的发展性是历史性的深化和扩展。
(3)认识的历史性和发展性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2.论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认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答: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认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获取新的认识资料。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活动可以推动认识的深化和扩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认识的正确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及答案1、简述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不懂得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不懂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解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简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说明我国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社会意识发展水平未必高;反之,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方,社会意识也可能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地方。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先进文化为社会变革指明变革方向并能够保证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地位是()。
A. 只是一种学说B. 世界上的一种哲学C.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 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案:D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是()。
A. 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B.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C. 劳动人民的实践创造D. 自然科学答案:B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
A. 辩证唯物主义B. 唯物史观C. 社会历史唯物主义D. 唯物辩证法答案:A4.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是()。
A. 公有制B. 剩余价值C. 阶级D. 人民答案:C5.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认为,国家的根本属性是()。
A. 经济基础B. 上层建筑C. 无产阶级专政D. 阶级斗争答案:C二、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为无产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理论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源泉,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流转规律,为无产阶级认识阶级斗争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最基本、最尖锐、最复杂的社会矛盾。
通过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最终实现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推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三、论述题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政治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A.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B.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共产主义C.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革命理论D.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理论答案:A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来源是什么?A.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B. 法国启蒙哲学、英国经验主义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C.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大革命、德国古典哲学D.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工业革命、德国古典哲学答案:A3. 下列哪一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实践性B. 阶级性C. 革命性D. 科学性答案:B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什么?A. 劳动价值论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剩余价值论D. 阶级斗争答案:C5.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首要对象是什么?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B.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C.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D. 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答案:A二、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经济结构变革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主要的阶级斗争形式。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2. 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论。
答案: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如何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剩余价值。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们自身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即为剩余价值。
资本家无偿占有这部分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三、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和作用。
答案: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它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指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A. 哲学、经济学、政治学B.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C. 政治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D. 哲学、历史学、文学答案:B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唯物辩证法D. 形而上学答案:C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其核心观点是:A. 工人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工资B.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利润C. 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利润D. 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将导致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
2. 马克思是如何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量,但社会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这导致生产过剩,商品积压,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三、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目的,也是认识的动力。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人们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推动社会进步。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断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四、案例分析题1.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资本主义国家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来缓解经济危机。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志向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宝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志向。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主要内容答: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其次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其次方面,是思维能否相识或正确相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行知论的标准。
3、怎样理解社会物质性答:社会的物质性性表现在:①人类社会依靠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
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旧是以物质力气改造物质力气的活动,仍旧是物质性的活动。
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得物质生活资料。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气,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所以人类不行能离开自然。
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4、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中:“物质是标记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靠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答案整理
简答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创新。
正确答案:(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它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彻底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同时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摒弃了他理论中的形而上学的杂质,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简述真理与价值对立统一关系?正确答案:(1)真理与价值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对象的相符合;价值体现的是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者使人愉快的属性。
(2)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改造世界,以实践的成果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简述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正确答案: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因为货币也是商品,所以它可以与其他商品相比较,可以起到价值尺度的职能。
此外,货币还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正确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总趋势是发展但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
第一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它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简答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简答题和论述题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简述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哪些前提和条件?(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5、简述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些原理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社会形态之间会发生革命性的转变等。
2. 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基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生产力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社会生产和分配时建立的相互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发展的不断进步和演变,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3.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运动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三个基本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矛盾普遍存在并且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事物的矛盾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导提供了科学基础。
4.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历史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社会形态之间的演变是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形态的崩溃和新社会形态的产生都是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理解社会历史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这些基本原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对于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③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做斗争。
(2思想理论条件(思想渊源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社会实践条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 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答: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答:(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简答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的本质是:(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3. 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普遍性。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 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答: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二、论述题1.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特点: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
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当然这种继承只能是有批判的继承,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2)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态度。
要以博大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
与此同时,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对于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建立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
2.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答:(1)内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经济。
(4)我国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努力避免和消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3.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辩论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两者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个性包含共性。
(3)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2)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
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
4. 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知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答: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辩证统一。
(1)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一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
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第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二,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要注意支流的影响。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局下,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主要方面;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改革还不完善,当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许多方面都有待改进,这是次要方面。
但我们应该充分肯定所取得的成就,不完善的地方加以完善。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简答题1. 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 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
答: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
认识的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4.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两者关系: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二、论述题1. 用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2)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2. 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1)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由于受客体和主体诸多因素的限制,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
(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一原理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1)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完全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这种认识使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重大挫折。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还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简答题1. 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2)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但二者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2. 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统一。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3.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体现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论述题1.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原理,谈谈如何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方面,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是基本相适应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