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4

合集下载

推导现代化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

推导现代化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

推导现代化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现代化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现代化城市规划是在工业化、城市化、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等背景下出现的一项重要任务,意图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手段实现城市的优化和持续发展,使城市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等多种需求的完美实现地。

对于现代化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导。

一. 前沿理论的支持现代化城市规划是基于现代化的建设理念和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实践,而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前沿理论的支持。

现代化城市规划所借鉴和应用的前沿理论包括但不限于建筑、城市设计、城市经济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成果,这些前沿理论的支持使得现代化城市规划得以立足科学,具有更多的理论指导和方法体系上的支撑。

二. 基本原则的准确定义现代化城市规划治理的内容繁多,应对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需求,因此要建立起一个可靠的基本原则体系,从而在这一大课题上有所突破和实现。

其中,基本原则的准确定义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涵盖了城市建设、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将这些基本原则准确界定、予以具体实施,有助于统筹规划各方面资源和落实方案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三. 综合性解决方案的实施现代化城市规划治理涉及到的领域和范围非常广泛,需要各种学科之间的交融和互相借鉴,才能更好地处理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因此,现代化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还必须讲究“综合性解决方案”的实施,这种方法为规划的建议方案提供了更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也有助于协调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关系,避免冲突和阻力。

四. 统一规划的完满实现现代化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规划统一化,让城市规划融为一体、相互补充和协调。

考虑到城市规划制定实现的复杂性和过程参与者多样性,要想实现统一规划,必须通盘考虑多层次的概念和要素。

此外,规划过程中的技术、经费投入和市民参与等方面的及时调整和更新,也是我们实现统一规划的一个重要保证。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综合指标
UNRISD(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指标体系
PQLI物质生活质量指数——指标体系 HDI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的指标体

GDP指标
优点是简单明了
但缺点很多:如统计项目和价格不够真实;无法 反映分配状况:汇率问题(购买力平价);不能 反映GDP增长过程中的社会代价等*
经济社会所处的阶段更要求一发展为先。
➢ 发展是全方位和可持续的,但经济发展是
基础的基础,城市规划必须充分领会和体 现这个道理。
1. 规划的概念
(4)规划的目标 ——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目标
➢ 目标是规划设计的依据 ➢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建设布局、
规划管理来实现的
➢ 目标具有多维性、层次性
1. 规划的概念
2. 规划编制的依据
(2)社会背景 ——政策与制度
1)政策与区域和城市发展
区域和城市政策的目标 区域和城市政策工具
区域和城市政策效应
2)制度与区域和城市发展
制度因素的作用分析 制度创新与区域和城市发展
2. 规划编制的依据
(3)地理位置的作用
1)地理位置的作用
✓ 中心位置、交通枢纽位置、战争策源地 2)分析思考
1)人口与劳动力的数量及其增长变化
罗宾逊在给伪装失业下定 义时不仅考虑到了经济发达
✓ 城市规模的人口因素决定(经济因素?人均GDP的 象与城 ,城市 同市工 时化人 也—具 指有 出—伪 不城装 发市失 达化业 的现 农的
低质推进)
业部门存在伪装失业。
2)人口与劳动力的素质
✓ 自然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
(2)社会背景 ——历史与文化背景
1)历史基础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城市对区域的影响力范围的确定,就是要将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具体化。但是,城市具有各种职能,每一职能的吸引范围都不同,而一个区域总是同时受到两个甚至更多城市的影响。因此要确定城市的影响区的范围仍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
H·L·格林(H.L.Green)于1995年根据铁路通勤人员的流动方向、报纸发行范围、电话呼唤方向、公司和银行负责人的办公地点五项指标来划分纽约和波士顿之间的平均边界,从而确定这两个城市的影响范围,进而可求得两城市间的断裂点(1945年,P.D.(20nverse)。
柯布西耶在1920~1930年代发表了大量的著作,提出了有关现代城市发展与规划的思想。他认为,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于拥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的。这种技术手段就是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
柯布西耶在这些规划设想中所运用的技术准则,为此后的城市规划发展确立了合理性的标准,而其所倡导的城市集中发展的方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的先导和理论基础。对城市规划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则是理性功能主义城市规划思想,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之中,并深刻地影响了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全世界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实践证明,城市规划与城市及其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直接相关。城市规划所处理的内容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面对这样的庞大系统,仅凭感觉和感性认识来开展工作,显然是不适宜的,而要认识城市发展在其纷杂的表面行为之下所蕴含的规律性,科学的预测和预想城市的未来发展,就必须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从而来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也就是城市规划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02
J·H·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7
柯布西耶在这些规划设想中所运用的技术准则, 为此后的城市规划发展确立了合理性的标准,而 其所倡导的城市集中发展的方法,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城市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的先导和理论 基础。对城市规划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则是理性功 能主义城市规划思想,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 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之中,并深刻地影响了 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全世界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可编辑ppt
14
这样,城市间的联系表现为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货物和人口的移动; 各种交易过程; 信息的流动。
这些相互作用,都要借助于一系列的交通和通信 设施才能实现,这些交通和通信设施所组成的网络 的多少和方便程度,也就赋予了城市在城市体系中 的相对地位。
可编辑ppt
15
揭示城市空间组织中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的城 市相互作用模式,深受理论研究者的重视。在众多 的理论模式中,引力模式是其中最为简单、使用最 为广泛的一种。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规律 推导出来的。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 与这两个城市的质量(可以城市人口规模为代表)成 正比。引力模式基本上还是猜测性的,理论上仍还 不完备。
可编辑ppt
8
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基本框架
实践证明,城市规划与城市及其所在国家的社会、 经济、政治等方面直接相关。城市规划所处理的内 容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面对这样的 庞大系统,仅凭感觉和感性认识来开展工作,显然 是不适宜的,而要认识城市发展在其纷杂的表面行 为之下所蕴含的规律性,科学的预测和预想城市的 未来发展,就必须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从而来保 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也就是城市规划 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可编辑ppt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PPT课件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PPT课件

(2)拿破仑第三时期的巴黎改建
• 塞纳区执政长官奥斯曼主 持进行了大规模的巴黎改 建工程。
• 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路 • 市中心改建 • 公园和绿地 • 市政建设
2
第2页/共80页
(3)、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 空想社会主义针对当时社会与城市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从社会制度上着手 的改良设想,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傅立叶提出的理想社会的基层单 位“法郎吉”,以及欧文的新协和村,主张消灭剥削制度,提倡财产公 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代替家庭小生产。
城市规划思想、观念的改变和新时代的来临。 • 早期理论思潮:田园城市、带形城市、工业城市理论等。
21
第21页/共80页
(1)主要历程:
19世纪后期 带形城市理 论
l 有轨运输系统最经济、便利和 迅速,城市应沿着交通线路绵 延建设;
l 带形城市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结 起来,可以无限延伸,甚至跨 越洲际,组成城市网络。
• 近郊圈建设良好的居住区, 限制居住人口密度;
• 绿带圈以农田和游憩地带 为主;
• 外圈建设8个具有工作场
所和居住区的新城。
第34页/共80页
34
40s 新城建设(第一代)
l 比较接近“田园城市” 概念。
l 重视绿化建设和环境质 量;
l 新城规模较小,建筑密 度较低,人口密度较低;
l 按邻里单位原则组织居 住区,邻里单位之间既保 持绿化隔离又彼此有联系;
19
第19页/共80页
20世纪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 (3)70—80年代,多元发展期。西方社会经历了巨大的社会转型,进入 了“后现代社会”,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处于混沌交织的过程,社会文化论、 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等使城市规划思想呈现多元 发展格局;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划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技术问题,也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介绍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并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第一章城市规划理论1.1 城市规划的定义城市规划是一种制定城市发展与利用的蓝图和规划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进行综合的、长期的城市发展规划,为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序的指导。

从而不仅满足市民基本的居住、工作、生活需求,而且使城市具有优美的景观和高效的公共设施,提高城市的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1.2 城市规划的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是提供全面的、持续的、灵活的城市发展计划,以使城市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这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其中,城市规划最重要的目标是满足市民的基本居住、教育、交通、就业等生活需求,同时提高城市的社会文化、环境、创新能力,让城市成为一个人类文明的中心。

1.3 城市规划的原则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考虑,尽量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具体来说,城市规划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区参与:城市规划必须体现民主和公开的原则,及时获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市民参与到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2) 多元化:城市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市民的多样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等因素的需求。

(3) 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能源消耗等因素,保持城市的可持续性。

(4) 增强城市的活力: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城市的创新能力,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5) 引导未来发展: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市场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引导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第二章城市规划实践2.1 城市规划的内容城市规划的内容包括城市用地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市政工程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景观规划等。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构成城市整体 。
高雄炼油厂区 法国钢都隆维
城市地域结构的各种组成要 素 ,在空间布局上虽然可以 划分出功能区 ,但并不是截 然分开 ,往往交叉和混杂在 一起 。如在居住区内往往有 一些对居民生活影响不大或 无污染的工业企业; 而在工 业区也常常有一些住宅和公 共服务设施。
莫斯科红场
东京银座商业中心
总结
■ 以上 3种理论都反映了城市发展和内部结构中的两种彼此 矛盾的趋向 , 即城市的离心倾向和向心倾向 ,但用来指导 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还有将这3种学说互相中和的 折衷学说和三地带学说 ,等等 。现代城市地域变动很大 , 很难用模式图的方法了解城市地域的本质 。因此许多学者 采用分析城市地域结构中存在的结节性和均质性这两个最 基本特性的方法 ,划分结节地域 。他们认为城市地域中存 在一些对人口和物质能量流动起到聚焦作用的结节点 ,这 些结节点起作用的区域称为吸引区 ,而吸引区与结节点的 组合就是结节地域。
总结
■ 地租和竞租理论从经济学角度出发 , 具有 较为普遍的适用性 ,但很显然它们并不能 用来全面地解释所有城市的土地使用和空 间状况 。但也能够或多或少地在不同的程 度上适用于不同的地区。
二、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 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 又称城市内部结构 。现代城市是 一个有动力的有机体 ,它是在一 定空间范围内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职能分化带 动形态的分化形成城市内部空间 布局 ,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 市整体。 城市地域结构要素 城市内部 一般可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 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 和绿化区等 ,各个功能区有机地
同心圆理论
■ 居中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商务区 ,这是整个城市的中心 ,是城市商业 、社会 活动 、市民生活和公共交通的集中心 。在其核心部分集中了办公大楼、财政 机构、百货公司、专业商店 、旅馆、俱乐部和各类经济 、社会、市政和政治 生活团体的总部等。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一、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93年在美国亚历山德里亚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比标志着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确立和理论体系的成熟。

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

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

特点:1、适宜步行的邻里环境。

大多数日常需求都在离家或者工作地点5~10分钟的步行环境内完成。

2、连通性。

格网式相互连通的街道成网络结构分布,可以疏解交通。

大多数街道都较窄,适宜步行。

高质量的步行网络以及公共空间使得步行更舒适,愉快、有趣。

3、功能混合。

商店、办公楼、公寓、住宅、娱乐、教育设施混合在一起,邻里、街道和建筑内部的功能混合。

4、多样化的住宅。

类型、使用期限、尺寸和价格不同的各类住宅集中在一起。

5、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

强调美学和人的舒适感,创造一种区域感。

在社区内特别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

通过人性化建筑结构和优雅的周边环境给人特别的精神享受。

6、传统的邻里结构。

可辨别的中心和边界。

跨度限制在0.4~1.6公里。

7、高密度。

更多的建筑、住宅、商店和服务设施集中在一起,鼓励步行,促进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节约时间。

8、精明的交通体系。

高效铁路网将城镇连接在一起。

适宜步行的设计理念鼓励人们步行或大量使用自行车等作为日常交通工具。

9、可持续发展。

社区的开发和运转对环境影响到最小程度。

减少对有限土地资源和燃料的使用,多用当地产品。

10、追求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以上各点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提高整个社区居民乃至整个人类社区的生活质量。

现代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的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的理论

生态主义理论
生态主义理论强调城市规划应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城市的绿色 生态和环境友好。
生态主义理论认为城市规划应遵循生态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减少对环 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注重城市的绿化建设、生态修复、节能减排等方面,以实现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空间规划理论
空间规划理论强调城市规划应 以空间优化和土地利用为出发 点,注重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形 态。
体发展。
区域规划理论在实践中注重城市 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 跨区域合作等方面,以实现城市 的区域整体发展和协同进步。
03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01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相互影响
城市规划关注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而城市设计注重城市空间形
态和美学表现。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塑造城市的形象和特色。
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城市规划应以满足 居民生活需求和解决城市问题为出发 点,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布局。
功能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注重城市的功 能分区,如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 等,以实现城市各功能的相互支持和 互补。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城市规划应注重城 市基础设施、交通、住房、商业等功 能的合理配置,以实现城市的高效运 转。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和房地产市场
城市规划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房价水平。同时,房 地产市场的变化也会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影响。
04
现代城市规划的挑战与未来 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挑战
01
02
03
城市竞争与合作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面临 来自国际的竞争与合作, 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 力和国际影响力。

2019年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包括-实用word文档 (16页)

2019年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包括-实用word文档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包括篇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在1898年提出的恩温——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提出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沙里能——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考试大|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大城市带3、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1)格迪斯、芒福德等——从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2)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发表的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3)贝利等——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对城市经济行为的分析和中心地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四项基本原则1.《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B.物质空间决定论C.综合多功能D.大众参与答案:B考P29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雅典宪章》。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

读书笔记——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读书笔记——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②在地面层,是常规街道复杂而精致的网络,可以使交通在各个想要的方向上运行;
③高架道路,在南北和东西两个方向形成城市两条主要轴线,它们是快速的,道路中间进行分隔而形成单向交通的干道,总宽度可达120到160码(yards),每半英里左右通过辅道与地面层相连接。高架道路可以使车辆快速地通过整个城市而到达郊区,同时也不会受到城市中众多的交叉口的影响,但又能与城市地面交通在任何给定的地点进行连接。P.93
27.
所谓的“人口分轴线”,实质上是线性城市的一种扩张方式,它沿着道路伸展,并保证所有分散在全国的工业企业,在其附近都能配备有各种文化生活服务设施的居住综合体。这样形成的人口分布结构,不仅能防止形成巨大的城镇集团,而且还能消灭城乡之间的差距。P.137
28.
“福利国家”实质上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共同承担的主要职责,通过总的纲领和服务措施解决使公民苦恼的所有各类社会问题。在这些问题包括:
(3)西梅尔的“城市精神生活”。西梅尔认为,现代生活最深层次的问题来源于个人在社会压力、传统习惯、外来文化、生活方式面前保持个人的独立和个性的要求。在现代都市中,由于生产和工作技能的高度专门化,每个人不得不更加直接地依赖于其他人的活动。因此这就需要探究生活在大城市这种结构中的个人是如何调节自己以适应外部压力的。
③防卫(defense)的需要:他们认为,前面两项人类的本能都可能是无意识的,而人们出于防卫的目的集聚在一起以保护家族或团体并建设城镇以使这种防卫更加有效,则是人类建设城市的有意识的动机;
④宗教(religion)的需要:礼拜和宗教纪念场所的创造同样也创造了人类聚居地的需要;
⑤提高生活标准(standard of living)的需要:这是人类之所以生活在城市中的五个原因中最为普遍的原因,同时也是最动态发展变化的,反映了生产、消费和技术的变化。P.217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 新城(New Town):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新城的 概念,而不称卫星城,强调其相对独立性。新城基本 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 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 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 的截流作用。
• 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认为卫星城确实是治理大城市 问题的一种方法,但他认为并不一定需要另外新建城 市,而可以通过它本身的定向发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因此,他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有 机疏散理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1942年)
(2)扇形理论(Sector Theory)
• 霍伊特(H.Hoyt)1939年提出的理论。根据美国64 个中小城市住房租金分布状况的统计资料,又对纽约、 芝加哥、底特律、费城、华盛顿调查分析,发现城市 就整体而言是圆形的,城市核心只有一个,交通线路 由市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分布。同一使用方式的土地从 市中心附近开始逐渐向周围移动,由轴状延伸而形成 整体的扇形。
1986年弗里德曼(J.Friedmann)发表了《世界城市假 说》(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强调世界城市 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 方式与程度,提出了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
a)主要的金融中心
b)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
c)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
d)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
6, 2021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 卫星城:恩温(R.Unwin)/(莱奇华斯(Letchworth) 规划的主持人)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卫星城理论。
1924年阿姆斯特丹国际大城市会议提出建设卫星城是 防止大城市过大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便成 为一个在国际上通用的概念。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在当今社会,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其规划理念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不再仅仅是简单地划分区域和建设基础设施,而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需要综合考量的复杂系统工程。

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之一。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包括居住、工作、休闲、交通等各个方面。

城市不应只是钢筋水泥的丛林,而应是一个能让人们舒适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

在居住方面,要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满足不同收入群体、家庭结构的需求。

同时,居住环境要安全、宁静、卫生,配套设施要完善,如学校、医院、超市等应在合理的服务半径内。

工作场所的规划也至关重要。

不仅要考虑到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还要注重工作环境的质量。

例如,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减少通勤时间;创造舒适的办公空间,提高工作效率。

休闲空间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交活动同样不可或缺。

公园、广场、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休闲设施的合理分布,可以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放松身心的场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交通规划也要以人的出行需求为出发点。

优化公交线路、建设地铁等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同时完善步行和自行车道,鼓励绿色出行,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城市规划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未来为代价,要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节约土地、水资源和能源。

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结构,避免土地的浪费和低效利用。

推广节水技术和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环境保护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加强对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和治理,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此外,城市的废弃物处理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现代城市规划中当今世界上流行的几个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中当今世界上流行的几个理论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突变时段,新一轮城市 大发展的现实,借鉴发达国家各类市场型和现代化的结 构理论精髓,和倡导适应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规程理 论的革新,对构建新形势下的具有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理 论体系有重要意义。
第2页/共19页
二、区位学说与总体学说
现代经济不同层面经济运作形成
微观经济 宏观经济
第14页/共19页
五、多功能的综合区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这一理论就是两个宪章:雅典宪章 (1933 年) 马丘比丘宪章
(1977年秘鲁)
提出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提出多功能综合区,批评雅典宪章 不应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
拼凑在一起,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
个综合体、多功能的环境。如把居
民区、行政、文教、商场结合起来。
第15页/共19页
综合区优越性: ①能充分发挥建筑空间的协调作用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集 体化作用,缩短往返路程,方便生活。 ②通过高效能的交通设施,把若干个具有特色的综合区沿城市 轴线联结在一起,形成带形城市,即为现代城市发展趋势。
第16页/共19页
六、多心开敞结构和带形城市理论
目前单心封闭的城市结构已经过时,代之而起的是多
城市规划核心
对未来城市的憧憬
即对当今城市总体形态演变和未来城市结构发展走向 研究。如:上海市21世纪现代化城市结构模式课题研究 等。
第6页/共19页
3、城市总体规划的规程理论 1)由传统的形体规划过程转向建立在系统、控制论 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基础上的社会经济过程。 2)强调规划成果在“有约束的合理性”上形成一个 控制和引导政策系统,而不是一张形体方案。 3)认为任何规划成果都是各种互相冲突的利益协议 的成果,倡导民主规划和公众参与原则。

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城市发展的趋势已经逐渐趋于规模化、多元化和智能化等特点,成为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而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地引领着城市向着更加宜居、便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的基本原则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的基本原则及其价值观影响到了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设计、设施和环境等各个方面。

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挥城市的功能和潜能。

在城市设计和规划中,要充分发掘城市的功能潜力,将城市的各种资源和要素进行合理分配,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运行效率,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促进城市的人文关怀。

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的基本原则中注重人文关怀,将市民的需求和利益视为中心,关注城市的人文和文化,以人性化、可访问和舒适的城市环境吸引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管理城市的风险和安全。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要注重管理城市的安全和风险,从城市气候、自然灾害、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减少对城市的不良影响和损害。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在发展中趋于多样化和差异化,以满足不同城市特点和要求下的管理需求。

在科技和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城市的多样性。

现代城市规划发展,越来越注重针对不同城市,提供特定的城市规划解决方案,推动城市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城市众多元的要求和管理需求。

2. 联结城市规划和环境问题。

现代城市规划发展需要结合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规划设计,大力推行低碳、节能、环境友好型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绿色低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现代城市规划发展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科技创新是推进城市空间的可视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关键手段。

在数据共享、城市智慧监控、城市物流、电子商务等关键建设方面,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进一步推进城市规划设计、人居环境以及国家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PPT课件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PPT课件
大数据分析
通过对城市相关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 决策支持。
虚拟现实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和展示,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和 直观性。
04
现代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
伦敦城市规划
总结词
注重历史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伦敦的城市规划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和古迹,同时推动可持续发展,如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推广公共交通和非机动 车出行等。
03
现代城市规划的方法与技术
城市设计的方法
空间设计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 提高城市的美观度和舒适 度,包括建筑外观、绿化 景观、公共空间等。
人文设计
关注城市的历史、文化和 社会背景,将城市特色融 入设计中,提升城市的独 特性和吸引力。
可持续设计
考虑城市发展的长期影响, 采用环保、节能、低碳的 设计理念,促进城市的可 持续发展。
城市交通规划的方法
需求管理
智能交通
通过政策手段控制交通需求,如限制 私家车购买和使用,提高公共交通使 用率。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智能信号灯、 交通监控等,提高交通管理效率和安 全性。
交通系统优化
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布局,提高道路通 行效率;加强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提 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城市环境规划的方法
的创新发展。
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生态化规划
未来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广绿色建筑和 低碳生活。
智能化规划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城市规 划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提高城市管理 和服务效率。
人文化规划
强调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注 重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提升城市居 民的生活品质。
02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是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城市发展为目标,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配置的科学规划过程。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从而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运行。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

1.空间组织理论:空间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城市空间的组织形式和结构,以及城市内部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是中心地理论、层次化理论和空间选择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具有各种功能中心,如商业中心、政府中心、文化中心等,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影响,形成中心和辐射地区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

层次化理论认为,城市由多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拥有不同的功能和服务。

城市按照层级递进的方式进行发展,上一层次提供下一层次所需要的服务和设施。

空间选择理论主要研究人们选择不同地点进行居住和工作的动因,从而影响城市空间布局。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的选择行为会受到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一些方法,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和循环经济等。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低碳城市则是指减少城市碳排放,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交通。

循环经济则是通过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浪费。

3.技术手段和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与电子地图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对城市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和空间分析。

城市交通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模型对城市交通流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交通拥堵和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城市规划方案以三维模型或虚拟实境的形式展示出来,使规划者和公众更直观地了解规划方案的布局和效果。

风险评估是对规划方案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包括自然灾害风险、环境污染风险和社会经济风险等,以减少风险和提高城市的抵抗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英国都市带
利物浦 曼彻斯特 伯明翰 伦敦
23
欧洲莱茵河中下游地区城市带
海牙
阿勒姆 哈勒姆 乌德勒支 鹿特丹 塞尔多夫
阿姆斯特丹
布鲁塞尔
科隆
24长三角地区城市带2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
(l)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 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 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 廊而发展,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 (3)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 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5)国家的核心区域。
• 这种状况下,一些发达国家 经济实力强、基础好,城郊 地区有着良好的交通、基础 设施、通讯手段,城市有钱 阶层纷纷离开大城市中心区, 向郊区或周围地区流动,在 周围的郊区、甚至定居更远 的地方定居。
9
3、内城分散化
• 人口的郊迁化出现新变化,随着城市郊迁化发展,中心 城市由于人口、商业、工业不断向郊区和周围地区扩散, 这一方面导致城市的核心地区经济出现衰退现象,市政 税源减少,即内城衰退或内城分散,另一方面导致城市 设施向郊区蔓延,出现新的市区。
东京土地利用规划图
• 东京都、东京大都市圈、首 都圈。 • 东京都2100万; • 东京大都市圈1都3县,3257 万; • 首都圈1都7县,4130万,占 全国人口1/4。设置16个卫 星城和工业团地。
17
2、大都市带
• 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 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 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戈 特曼(Jean Gottmann)在于 1957年首先提出来的。
• (3)“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年) • 十年文化大革命上千万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家庭下放到 农村,大量知识青年被动员到农村插队落户,城市人口 机械迁出。城市人口增长全部是自然增长。1975 年城市 化水平降到14%。
35
攀枝花总体规划
36
攀枝花总体规划
37
攀枝花中心区建设
38
41
(2)城市化稳定发展的主要表现:
城市发展的不同形态
12
1、都市区
• 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 念; •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功能的离心扩散,城市功 能波及范围会超越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城市与周围地 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就越模 糊,这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城市地域功能概念来适应这种 变化。 • 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 能地域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 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体。
(4)本阶段的城市化
• 城市化水平每年有波动,但总体上没有多大发展。 • 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逆城市化”; • 农村合作社、严格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 农民脱离土地和集体就没有饭吃; • 农村合作社的集体劳动机制生产效率低,没有充足的农 产品来保障城镇人口的扩大,城镇产业经济发展总体水 平低,使得城镇发展缓慢,城市化的发展出现停滞。
28
总结与思考
• 经济、社会、城乡形态与城乡关系、产业发展等多方面 理解城市化; • 城市化的发展一般阶段(诺瑟姆); • 城市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 西方的城市化基本历程; • 大都市区概念提出的意义; • 美国大都市区的界定; •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
29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第四部分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当前发展(2)
7
2、城市郊迁化(Suburbanization)阶段
• 50年代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涌向大城市, 城市规模一再扩大,从农村或外地涌向大城市的移民在 城市外围定居,加剧了城市向外围圈层发展,带来了更 多的城市矛盾: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市郊的新鲜空气 不能顺利进入城市内部……。
8
城市郊迁化
2
2、城市化的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将城市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 初期阶段(<30%,即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 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 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 中期阶段(30%--70%)——这一阶段由于工业基础已比较雄厚,经 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 人口。 • 后期阶段(70%--90%)——为了保持社会必须的农业规模,农村人 口的转化趋于停止,城镇人口比重相对稳定在90%的饱和状态。
14
中国都市区的界定(学者主张)
• ①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且邻近有50万人口以 上的城市; • ②中心城市GDP中心度不小于45%; • ③中心城市具跨省际的城市功能; • ④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小于本身人口的15%。
15
纽约大都市范围图
纽约州
康涅尤格州
宾州
长岛 新泽西州
16
3
3、城市进化理论:
主要从人口在城镇与城郊之间的空间变化来研究城市 发展阶段。 城市进化理论认为: • 工业社会初期——人口绝对集中时期; • 工业社会成熟期——人口相对集中时期; • 后工业社会初期——人口相对分散时期; • 后工业社会成熟期——人口绝对分散时期。
4
(二)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征
1、城市人口比例的变化 1990年 世界总城市人口百分比 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比重 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比重 中国城市人口比重 45% 37% 73% 26% 2000年 51% 45% 75% 36.1% 2025年 65% 61% 83% 50% 以上
31
(2) 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期(53年——57 年)
• 集中力量进行以前苏联援助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 由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 化基础。 • 城市化1955年13.5%,1957年15.4%,平均增长率约0.7%; • 城市化缓慢增长时期,原因:新中国初期工业基础差, 城市发展很慢,长期处于封闭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国家 主要通过户籍制度来对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进行严格的 限制,以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来推动工业和城镇的 起步性发展。

27
• 曼纽尔*卡斯特 的巨型城市,特征 : • 有着非常庞大的人口集聚体,但规模并非是其首 要特征; • “巨型城市是全球经济的焦点,集中了全世界的 指挥、生产与管理的上层功能,媒体的控制,真 实的政治权力,以及创造和传播的象征能力; • 巨型城市也是其腹地的磁石,吸引了其所在的整 个国家或区域。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第四部分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当前发展(1)
1
一、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理解 1、定义: • 城市化指产业发展导致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的质 变过程,即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又称 城镇化;实质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 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 的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 • 从历史和当代城市化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社会 经济越发达,城市化的程度越高,城市在地区以至 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大,这是一个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8
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
• ①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 北部大都市带,美国简称波士华(Boswash); • ②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沿 岸都市带,简称芝匹兹(Chippits); • ③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 岸大都市带;
32
工业城市规划
33
2、城市化波动阶段(58——77年)
• (1)“二五”时期(58年——60年)
• 许多大中城市根据工业“大跃进”的指标对城市总体规 划重新进行修订。城市规模过大、建设标准过高,人口 迅速膨胀,住房和市政公用设施紧张,同时征用了大量 土地,城市发展失控,打乱了城市布局,恶化了城市环 境。
39
3、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78年以来)
•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经济开始复苏并走向健康发 展的轨道,城市数量、城市人口及其比重迅速增加,城 市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40
(1)本阶段城镇化发展阶段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镇化展开了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主要以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 发展。 (2)1984——1994年,城镇体制改革对城镇化发展的拉 动阶段。 (3)1994年至今——重点在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 企业改革,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吸纳力。
10
4、内城复兴
• 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产业 结构产生了变化,尤其是第 三产业发展迅速。美国一些 老城市,制定内城复苏的建 设方案和制定各种优惠政策 鼓励居民迁回内城。
11
(四)城市化的发展探索
• 芒福德:城市的作用是一个 巨大的容器,将人和经济活 动和财富集中在界定的、有 边界的空间之内; •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逐步向外扩展其建成区, 在这些地区形成了由高速公 路、铁路、电子通信以及卫 星或移动通信等相互联系在 一起的密集地区 。
5
(二)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征(续)
2、城市形态分布变化 3、城市规模的调整和优化过程 4、城市职能的变化 5、区域和城市内部基础设施的变化
6
(三)西方的城市化过程
1、城市人口的集聚阶段 • 产业革命以来,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城市人口高 速度增长。 • 192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21%,二战以后城市在加速发展,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数量的增长都是空前的。 1950年 世界城市化水平为28.4%,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城市已达51 个,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在逐年上升,更加速了城市 化的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