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

合集下载

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

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

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使至塞上》说课稿一、说教材《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八年级教材第三单元的12课里,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八年级学习,希望八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

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

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了解青年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学生能从中吸取积极的养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二、说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又双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三、说学生八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

但是,我担任的两个班级,学习基础较差,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四、说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直接导入2、预习提问: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3、朗读指导:三步走,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

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

学生展示读,看谁读的好。

4、翻译句子,小组结合,借助工具是翻译,小组代表展示。

教师补充、点评、纠正。

指导翻译的方法。

5、名句赏析:教师给出方法,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其他小组点评,补充。

教师补充。

6、背诵全诗。

7、课下作业:对名句赏析。

八上语文《归园田居》《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课件教案课件

八上语文《归园田居》《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课件教案课件

活动目的: 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每个人都要保护它, 做到节约每一滴水, 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 神秘地说: “我让大家猜个谜语, 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 “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 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 都要请它来。

”主持人问: “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 “水!”一生戴上水的头饰上场说: “我就是同学们猜到的水。

听大家说, 我的用处可大了, 是真的吗?”主持人: 我宣布: “水”是万物之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水说: “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有多重要吗?”齐答: “知道。

”甲: 如果没有水, 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

小熊说: 我们动物可喜欢你了, 没有水我们会死掉的。

花说: 我们花草树木更喜欢和你做朋友, 没有水, 我们早就枯死了, 就不能为美化环境做贡献了。

主持人: 下面请听快板《水的用处真叫大》竹板一敲来说话, 水的用处真叫大;洗衣服, 洗碗筷, 洗脸洗手又洗脚,煮饭洗菜又沏茶, 生活处处离不开它。

栽小树, 种庄稼, 农民伯伯把它夸;鱼儿河马大对虾, 日日夜夜不离它;采煤发电要靠它, 京城美化更要它。

主持人: 同学们, 听完了这个快板, 你们说水的用处大不大?甲说: 看了他们的快板表演, 我知道日常生活种离不了水。

乙说: 看了表演后, 我知道水对庄稼、植物是非常重要的。

丙说: 我还知道水对美化城市起很大作用。

2.主持人: 水有这么多用处, 你们该怎样做呢?(1)(生): 我要节约用水, 保护水源。

(2)(生): 我以前把水壶剩的水随便就到掉很不对, 以后我一定把喝剩下的水倒在盆里洗手用。

(3)(生): 前几天, 我看到了学校电视里转播的“水日谈水”的节目, 很受教育, 同学们看得可认真了, 知道了我们北京是个缺水城市, 我们再不能浪费水了。

(4)(生): 我要用洗脚水冲厕所。

3.主持人: 大家谈得都很好, 下面谁想出题考考大家, 答对了请给点掌声。

30 《诗四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教案

30 《诗四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教案

30 《诗四首》教案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课型:讲读课时:两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文学常识及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2、背诵诗歌,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点:1、背诵诗歌,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归园田居》《使至塞上》一、预习导学:初读诗歌,尝试解决下列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荒秽(huì) 荷(hè)锄道狭(xiá)沾(zhān)沾湿愿无违(wéi)2、反复诵读诗歌。

3、文学常识积累:要求:查找有关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如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2)、背景:这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二、检查导入:1、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2、听写字词。

3、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4、检查诗歌朗读情况。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归园田居(其三)》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古诗。

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部分,全部是古代文学作品意在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教学目标:a、通过反复朗读,能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b、通过学习能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体会作者至高的人生境界;c、背诵诗歌,积累古诗词。

过程与方法:1、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以及面对人生苦难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背诵诗歌,丰富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诗歌体会诗人人生选择的至高境界。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教法A.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B.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

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三、说学法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合作探究,学习并理解陶渊明诗歌特点。

四、说过程1、导入同学们上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现在老师向大家请教两个问题:1.文中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2.我们知道桃花源这样美好的地方,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渊明为什么创造这个社会呢?(生:回答)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就借他得诗作《归园田居》和大家一同走进他得内心,去品读他的内心世界。

《使至塞上》说课稿

《使至塞上》说课稿

使至塞上说课稿一、背景介绍《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被誉为“诗中的诗”,其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向人们展现了荒凉辽阔的北国风光,抒发了诗人对故园的眷思和追忆之情。

本次课程将以这首诗为主要内容,探讨王维的创作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对后代诗人的影响等内容,通过课堂讲解和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认识《使至塞上》这首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二、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王维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2.分析《使至塞上》这首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3.探究王维的创作对后人的影响和启迪;4.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流程1. 王维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1)王维生平概况•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诗人、画家、官员,字摩诘,号润州,祖籍陇西合水(今甘肃),出生在湖北襄阳世家。

•王维居处在文学和艺术的高峰时期,是唐代最杰出的文艺巨匠之一。

•王维画竹技艺精湛,被誉为“唐竹派祖师”。

2)王维的文学特点•描写细腻、追求典雅,主张“意境超绝,清新简逸”。

•清新淡泊,回归真实。

•崇尚儒家伦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2. 《使至塞上》的意境和表现手法1)《使至塞上》的意境•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描绘了草原的广阔、孤寂和雄壮,是对边疆生活和风景的真实反映,也展示了唐代文人的旷达胸怀和壮志凌云的风范。

2)《使至塞上》的表现手法•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邃内涵的结合。

•运用夜色、寒风、空旷等手法,突出大自然的广阔和荒凉。

3. 王维的创作对后人的影响和启迪1)王维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和影响•王维的诗歌具有清新高远、飘逸空灵的特点,深得唐代宫廷文学和江南诗派的喜爱。

•王维以诗入画,画竹后以诗句命名,为后世所希叹。

2)王维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王维推崇性情真、以达意境为诗的源头。

•王维从自我创作积淀中发掘乡土文明的瑰宝,表述了故园之爱、人生之思的情感。

4. 学生阅读和欣赏在讲解和分析之后,给学生时间阅读并欣赏该诗歌,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3)讲授: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 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 ,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4)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授: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 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3、文体知识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 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 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初、盛唐时期多为昂扬奋发的XXX,艺术性最强,本诗为开元年间作者亲历所 作。
八、教学反思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 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 定难度。而且,稍不留心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本次教学 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 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 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搭建好新旧知识之间的 桥梁,奇妙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读中正字音、明节奏、 悟词句,在练读中理解词意,在听老师范读中找到轻重快慢的感觉 ,在抓关键词句品读赏析中想象和感悟,从而深入体会作者内心复 杂的情感;因此在文本的学习中,应更多关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 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使至塞上》教案6篇

《使至塞上》教案6篇

《使至塞上》教案6篇教师在制定教案时,需考虑课程的连贯性,以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制定详尽的教案能够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加自信,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下面是18本店铺为您分享的《使至塞上》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师在制定教案时,需考虑课程的连贯性,以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制定详尽的教案能够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加自信,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下面是18本店铺为您分享的《使至塞上》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使至塞上》教案篇1教学目标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一、教材综述《使至塞上》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古文阅读课文。

本课文选自唐代文学家王昌龄的《塞下曲》。

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边塞的生活风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故乡、父母的感情,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边塞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状况; - 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边塞的不屈精神; - 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 - 掌握生词和短语的词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课堂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欣赏能力; - 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 通过课后阅读和写作练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家乡、亲情和祖国的感情;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 培养学生的勇敢拼搏、顽强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结构;–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感受作者对塞上风光和塞上人民的描绘;–通过朗读、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识记和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意义;–理解古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合理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课件、教材、黑板、笔2.教学资源:–课文《使至塞上》–PPT教学课件–生词表和课文解读参考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师生互动: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边塞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对边塞生活的好奇和兴趣。

–老师:你们知道什么是边塞吗?–学生:边塞是指国家边境地区,常常是军事重点地区。

–老师:对,边塞地区通常有什么特点?–学生:边塞地区环境恶劣,常常有战火和战士的存在。

–老师:非常好。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关于边塞生活的,请大家认真听讲。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滁州三中陈乃云一、说学情初中学生记忆力好,古诗读起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学生对古诗学习还是较感兴趣的,但他们对古诗的鉴赏,特别是古诗的诵读技巧还是感到有难度的。

如何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把握好节奏、重音、韵律,达到“‘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诗中受到熏陶,享受‘只可意会,无需言传’的陶冶,享受学语文乐趣”的境界,是教师要花大力气达到的目标,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二、说教材《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的佳作。

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大漠烽烟,或自得其乐,或苍茫壮阔,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复杂的情感。

通过诗人描绘的景物,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说目标和重难点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有关写作背景。

2.加强朗读教学,掌握诵读古诗的节奏、韵律等技巧,提高朗读水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分析景物意象,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4.背诵默写两首诗,揣摩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1.诵读教学法: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到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想象法: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作品的画面,充分享受诗歌的意境美。

3.点拨法:教师尽量少讲,稍作点拨引导。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

有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究,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及对诗歌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节奏美,韵律美,领路诗意,感悟诗情。

2.这两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意境优美,情意真挚。

学习它们激发学生的灵性,丰富文化积累,陶冶情操。

人教初中语文八上《30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word教案

人教初中语文八上《30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word教案
3.能说出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取向。
(2)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主旨。
五、当堂训练
1.①《 归园田居》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字,世称,
本诗作于诗人的第二年,选自《________》。
3、中招考点
从近几年的河南省中招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中得知: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为考查内容,注重写景抒情、爱国言志等,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两道,分值4分。
4、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有初步的了解,但具体在考试中如何运用答题的技巧和方法还未完全掌握,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二.学习目标
②种豆南山下,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③这首诗中抒发作者情感 的句子是:,。
④这首诗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⑤这首诗中表示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保持自我节操的诗句是:
,。
2、《使至塞上》有一对偶句,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 ”的名 句是“,。”
1.能说出诗歌的作者及背景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说出诗意及作者感情;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品读课文,能翻译并背诵诗句,能理解作者的感情,赏析重点诗句.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3、《使至塞上》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与《使至塞上》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60号参赛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与《使至塞上》。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这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俩首诗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最后一课,属于必读课。

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并且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名作,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一共有五首,着重表现诗人远离官场,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课文中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三首。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不加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完美的结合起来。

《使至塞上》是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写的。

这年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出内心幽微难言的情感。

新教材入选这俩首诗,目的就是要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

在反复诵读中,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根据以上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我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俩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三).教学重难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能够正确的,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俩首诗,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是学习的重点。

《使至塞上》说课稿

《使至塞上》说课稿

《使至塞上》说课稿一、引言《使至塞上》是中国古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篇诗歌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篇诗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描绘了古代使者辗转于边塞之间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边塞风情的独特魅力。

本篇诗涉及到丰富的词汇、典故和修辞手法,对于学习古典文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二、课堂目标通过学习《使至塞上》,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掌握诗歌中的经典描述和意象;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运用;4.感受边塞风情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掌握诗歌中的经典描述和意象。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运用;2.感受边塞风情的独特魅力。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展示(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塞上的图景,向学生介绍边塞的风光,激发学生对于边塞文化的兴趣和好奇。

步骤二:导读诗歌(10分钟)让学生读一遍《使至塞上》,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此诗的标题是什么?2.描述了什么样的景色?3.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步骤三:理解诗歌(15分钟)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1.诗歌中有哪些经典的描述和意象?2.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步骤四:分析修辞手法(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让学生找出相应的例子,包括:1.比喻:如何通过比喻营造诗歌的意境?2.拟人:如何通过拟人描写塞上的景色和情感?3.排比:作者是如何通过排比来突出诗歌的主题?步骤五:感受边塞风情(15分钟)通过音乐、绘画或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边塞的风情,增强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

步骤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请学生每人选取一段诗歌或一首歌曲,通过写作或演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边塞风情的感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使至塞上》的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好的诗歌都能做到情景交融,景由情生。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辛苦,他自己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但使愿无违”的“愿”,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并从中感受到愉快和喜悦。

)4、小结:(多媒体展示小结)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心满意足。

四、三读诗歌,感悟意境(约8分钟)同学们现在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同学们觉得读诗的时候应该表现怎样的情感呢?(愉悦、自然)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教师作评点并指导,若第一遍读得不够理想,教师示范个别句子后再读。

同学们读好了这首诗后,再来感受一下这首诗的语言。

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初看此诗,能看懂吗?作者的思想在诗中表现得明显吗?陶渊明是一个大诗人,他的诗句深奥难懂吗?陶诗用语平淡自然,朴实无华,但富于情趣,意境醇美。

(多媒体展示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到唐代有一个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他们所承袭的就是陶渊明的诗风。

五、延伸赏析,加深感悟(约8分钟)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接下来我们再读《归园田居》其一,(多媒体展示全诗)1 、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理解诗意(多媒体展示四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学生自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1)从何而归?(多媒体显现的原诗上这两词色彩变化)明确:“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2)为何归来?明确: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

(3)归向何处?明确:归园田(多媒体展示上色彩变化)(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两首。

这四首古诗分别为魏晋古诗和唐宋近体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这两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这两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其它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摸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诵读法并加以合作探究的方法去学习,另外教师适时点拨。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三、关于学生
对于有一点文言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这两首诗歌并不难,但要从诗人的经历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入手,从字里行间理解他们的理想志趣和人生追求就有
一定难度了;另外,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说出事物特征却又是另一大难关。

四、关于教学过程:
第一步:课前三分钟演讲
第二步:学习《归园田居》
1、提出学习诗歌的要求。

2、提醒学生重点字词读音:荒秽荷锄道狭草木长愿无违
3、再读诗歌,注意节奏。

3、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

4、分析思想感情,重点解析“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

5、总结: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

从表面看写的是劳作之乐,但其内涵,是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6、背诵全诗
第三步:学习《使至塞上》
1、介绍背景:公元737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的大使,实际上是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些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听读课文,标注读音:燕山逢候骑
3、自读诗歌,注意节奏。

4、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5、抓住“征蓬”“归雁”关键字词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6、总结: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难言的内心感情。

经过长途跋涉,却没见到将官。

接着,笔峰转入对塞外风光的描写上。

7、展开想象深入体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8、背诵全诗
第四步: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提纲
《归园田居》: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希望自食其力。

《使至塞上》:描写边塞风光,抒发被贬的凄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