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的礼乐思想
浅谈儒家思想精髓——礼乐相济
![浅谈儒家思想精髓——礼乐相济](https://img.taocdn.com/s3/m/d21a5edc195f312b3169a514.png)
美 学 思 想 。儒 家 认 为 , 的功 能 首 先 在 于 区别 , 就 是 把 全 社 礼 也 会 的 人 区别 出各 种 不 同的 等 级 ,给 每 个 等 级 的 人 规 定 不 同 的 礼 仪 形 式 。 个 规 定 是 非 常 严格 的 , 个 等级 的人 不 能 使 用 只 这 下
之一 。孔 子 是 儒 家 礼 乐 思 想 的 奠 基人 。孔 子认 为音 乐 蕴 涵 着
“ ” 和 的要 素 。 乐 音 之 “ ” 及 到 整 个 社 会 宇 宙, 使 整 个 社 将 和 推 能 会 宇 宙 得 到 和谐 化 的 发 展 . 孔 子 看 来 音 乐 是 受 制 于 “ ” , 在 礼 的 礼 可 以建 立 秩 序 , 可 以造 成 和 谐 。制 礼 作 乐 必 须 适 度 中节 , 乐 才 能 充分 发 挥 其 功 用 。先 秦 儒 家 把秩 序 的 重建 与对 礼 乐 传 统
的精 神 阐 释关 联 起 来 ,实 质 一 是 为 了 强 调秩 序建 构 的精 神 L正 价值 根基 。所 以 , 们 特 别 强 调 礼 乐 须 以 “ ” 精 神 内涵 , 他 仁 为 这
是 以前 生 活在 礼 制 秩 序 中的 人 们 所 没 有认 识 到 的 。正 如 孔 子
育 实 践 . 定 了 中 国古 代 教 育 中 ” 乐 相济 ” 想 的 基 础 。 关 奠 礼 思 他 于礼乐 的观点 , 然当时遭道家 、 家等学派 的反对与责难 , 虽 墨
民 . 化 为 统 治 的 手段 、 治 的 工 具 , 正 是 儒 家音 乐 美 学思 异 政 这
想最 终 背 离音 乐本 质 走 向 衰 落 的根 本 原 因。 思 想 。他 说 , 可 以 兴 , 以 观 , 以群 , 以怨 , 之 事 父 , 诗 可 可 可 迩 远
先秦儒家礼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先秦儒家礼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21f615fbed5b9f3f90f1c61.png)
先秦儒家礼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自古中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孔子在周公引德入礼的基础之上,赋予礼乐文化以“仁”的内涵与本义,使得中国的礼乐文化由虚幻的鬼神世界回归到人文关怀。
在儒家看来,礼用来区别人伦差异,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敬,乐用来和合情感,使人与人之间更加亲近。
虽然礼、乐有别,但两者同时又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只有礼、乐并举,才能达到社会道德秩序的真正实现。
其所倡导的“礼乐并举”、“移风易俗”的道德理念对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礼”与“乐”的原初意蕴关于“礼”的起源,学术界一直没有最终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礼的出现与原始社会祭祀活动及生活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
礼字繁写为“禮”,甲骨文中出现的“豊”从字形上看就是指祭祀用的器物。
《说文解字》中说:“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豊亦声。
”段玉裁注:“履也。
……足所依也。
引伸之凡所依皆曰履。
引假借之法。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故礼字从示,豊,行礼之器。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履是足之所依,而礼就是人之所依,依礼而行祭神才能得到的赐福与保佑。
王国维将其释之为:“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丰,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王国维:《观堂集林·释礼》)郭沫若先生也认为从礼的字形来看,礼的起源与祭祀行为息息相关,他说:“礼是后来的字。
在金文里面,我们偶尔看见用豊字的。
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
《盘庚篇》里面所说的‘具乃贝玉’,就是这个意思。
大概礼之起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
”(同上)“乐”字从字源来看,要先于“礼”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
《说文解字》将“乐”释为:“五聲八音緫名。
象鼓鞞。
木,虡也。
”说“乐”是五声八音的总称,“乐”字繁写为“樂”,如木架之上悬铃置鼓,而铃鼓正是古时祭祀常用到的乐器。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47b6ed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7.png)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摘要】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通过礼乐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在孔子看来,礼乐在美学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一种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和实践。
孔子对礼的理解强调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石。
而对于乐,孔子强调其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熏陶作用。
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美并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品质的体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为人们指引正确的道德观和审美观。
研究和传承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礼乐,美学思想,思想概述,地位,理解,乐,美,认识,当代价值观,影响,当代社会,启示。
1. 引言1.1 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概述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孔子看来,礼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培养个人品德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道德完善的必要手段。
他认为,在礼乐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规范准则。
孔子也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从而追求内在的美感和人格的完善。
在孔子看来,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的道德行为和个人修养中。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内在的美,是品德的美,是道德修养的体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追求内在的美德和道德境界,而非外在的虚荣和物质追求。
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倡礼仪规范和道德行为,对当代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的美学思想也为人们提供了追求内心美、追求完善自我的指导。
2. 正文2.1 礼乐在孔子美学思想中的地位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礼乐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孔子看来,礼乐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和礼节,更是对人性的教化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5dc5b4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65.png)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儒、墨、道”三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派。
在不同时期,它们
对文学、诗歌、乐史、音乐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它们对音乐思想的倡导。
儒家在论及音乐思想时,主要将音乐与礼仪相结合,强调此乐此礼的互为协调,将乐的作
用归结为礼神的崇拜和祭祀。
据儒家文献记载,当时的活动场合有“建立乐,禁止叫嚣,
礼乐应当相伴轨”。
由此可见,儒家认为音乐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熏陶,乐律可提供当时政
治形势下的制约,表达了其重视礼仪作为证明文明的情怀。
墨家主张“以道决墨”,音乐一方面不受外在政治束缚,另一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审美理论,
其理论认为,乐教、乐法和乐句三者相互协调,各居其位,共同构建一套系统。
墨家认为,乐调不可单独存在,而是通过乐曲的构成才能表现出来。
道家主张“以气治乐”,其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道教的两个层面:一是音乐作为礼仪的重要
组成部分,呼唤“大道”;二是音乐作为一种能够宣泄感受的艺术形式,渗透着真如之灵。
传说韩愈“辨妙宗咒”,王羲之“调知音”,无一不是道家音乐之精华。
从上述三家可以窥得,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既继承传统的宗教属性,又具有自身的艺术属性。
儒、墨、道三家都赞美乐在礼仪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乐律与礼仪的相互调和,推崇能够宣泄感受的音乐形式。
也是由于它们对音乐的审美认识,最终形成了传统中国音乐
的理论基础。
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4883359ad02de80d4d840c9.png)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 oI 3, o .2 N .6
No . 20 09 v
2 00 9年 1 1月
J u n l fHu a ie st ( o il ce cs o r a n n Unv riy S ca in e ) o S
“
ge lm e nte n”。a h o u f Con uca im . Co u i n iu li do t i to s a “rt a ’ s a nd t e f c s o f ins nf ca rt a n c rna in i iu l’a m e ns of a s ll s n s ” o duc to efe s e s fe a i n,i l i he p o it ncud ng t r pre y,m u i d a i n,po t y t a hi sc e uc to e r e c ng,is m a f s a i n i t nie t to s
教 化 思 想分 为 社 会 性 礼 乐教 化 与 个 体人 格修 养 , 者 是 面 向所 有 人 的 , 者 是 面 向“ 子 ” , 者 是 儒 家 思 想 的 重 前 后 君 的 后 点 。儒 家礼 乐教 化是 以“ 乐” 礼 为手 段 的 “ 义” 育 , 仁 教 包括 礼 教 、 乐教 、 教 , 表 现 形 式是 审 美教 育 , 核 心 是 道 德 诗 其 其 教 育 ; 管如 此 , 家礼 乐教 化 所 要 塑造 的是 “ 质彬 彬” “ 尽 儒 文 、 美善 相 乐 ” “ 的 中和 ” 格 , 就 是 审 美修 养 与 道 德 素 质 、 人 也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7f4cf7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4.png)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是儒家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观。
在儒家的文化传统中,礼乐合一的观念贯穿于各个领域,既是一种审美理念,也是一种道德观念。
本文将对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进行深入探讨,并阐述其在儒家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一、儒家礼乐合一的内涵儒家强调礼乐合一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礼乐合一是指礼和乐在儒家文化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儒家经典中,礼乐往往并列出现,强调“礼乐”二者的统一。
其次,礼乐合一是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相结合。
在儒家看来,音乐和舞蹈是一种可以感染人心、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和舞蹈可以表现出儒家所提倡的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
再次,礼乐合一也是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审美和道德功能的统一。
儒家认为,音乐和舞蹈不仅有审美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可以通过美的享受来感化人心,陶冶情操。
二、儒家礼乐合一的历史渊源儒家礼乐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尚书》、《乐记》等典籍中都有关于礼乐的记载,儒家始终把礼乐视为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中,也有着对礼乐合一观念的阐述和强调。
在汉代儒家学者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对礼乐合一观念的深入探讨。
儒家礼乐合一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三、儒家礼乐合一的思想内涵儒家礼乐合一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审美、道德和教化等方面。
首先,儒家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
儒家经典中对于音乐的表述多以“乐”来表示,并认为乐是一种可以陶冶情操、感化人心的艺术形式。
其次,儒家强调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与伦理道德观念的结合。
儒家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能够表达出人伦关系、道德规范,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表现。
最后,儒家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教化的功能,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来感化人心,教育人民,培养美好的品质。
孔子礼乐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礼乐思想的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ffbb02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d.png)
孔子礼乐思想的现代意义
,内容为
孔子礼乐思想提出:“礼为万物之本,乐为天下之乐”,强调礼
仪和乐德的重要性。
孔子礼乐思想的现代意义是让人们重视道德标准、尊重道义,以正确的价值观维护公共秩序。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孔子礼乐思想是一种以道德理想为核心
的传统文化,它从无形中影响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孔子礼乐思想给我
们的教育提供了指导,让人们更加关注道德和礼仪,有助于培养文明
教养。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讲,孔子礼乐思想让人们学会尊重他人,无论
是社交场合、家庭还是工作单位,孔子礼乐思想都能给人们树立友好、忠诚、礼貌的习惯。
同时,遵守此思想,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再者,孔子礼乐思想也有助于个人发展。
孔子礼乐思想崇尚以“诚”去待人、以“信”为贯,特别是遵守“礼”的原则,让人们更
有恒心、更有责任,能真正理解并践行礼乐教育,才能成就自己。
总而言之,孔子礼乐思想既是我们道德文明丰富而悠久历史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符号,它对社
会秩序的保障,对个人发展的熏陶,都拥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只要
每个人以孔子礼乐思想为准则,践行礼仪乐德,社会文明程度就会不
断进步,社会运行就会更加和谐、秩序良好。
论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
![论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7e3cde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0f.png)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礼乐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礼乐文化是孔子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礼乐文化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是道德教育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他认为礼乐文化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是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孔子认为礼乐文化应该基于道德原则,礼乐文化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使人成为有礼貌、有爱心、有关爱的人。
他认为礼乐文化应该兼备美学和实用性。
美学方面,他认为礼乐文化应该美化人的生活,使人的生活充满艺术气息。
实用性方面,他认为礼乐文化应该有利于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总之,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是以道德教育和社会秩序为核心,强调礼乐文化在社会和谐稳定和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他的礼乐文化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当代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儒家的主要思想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28da8a3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7.png)
儒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学说指的就是儒家学说。
儒家的主要思想观点包括:
1、仁义:仁义是儒家所强调的最重要的思想,仁义就是“人之所以能,则必以仁义为先”,它把“仁”作为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即以“仁”为核心,从而形成了仁政、仁治、仁乡的理念。
2、礼乐与政法:礼乐是儒家文化的基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儒家认为,礼乐是由上到下的社会顺序,它维系着社会的秩序,保障了社会的和谐。
此外,儒家还提出“政法”,即以政治和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
3、爱民:儒家强调要爱民,对待百姓要以温柔敬畏的态度,以慈惠恩德来统治,这是儒家与其他思想不同的地方。
4、忠孝:忠孝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儒家强调要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以此为中心,使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实现“忠孝”的社会精神。
简述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
![简述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7cea25e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ca.png)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及其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其思想体系涉及到政治、道德、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儒家思想中,礼乐合一是其重要的艺术观念之一。
儒家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心,使人产生愉悦之情,同时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而礼则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通过礼仪的规范行为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礼乐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体现。
在中国文化艺术中,音乐和舞蹈一直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认为,音乐和舞蹈应该符合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既要符合传统的礼仪规范,又要表达出艺术的美感和情感。
在中国的音乐和舞蹈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于儒家礼乐合一思想的体现。
例如,中国传统的音乐和舞蹈中经常使用对称、平衡、协调等元素,这些元素都体现了儒家礼乐合一的思想。
除了音乐和舞蹈之外,儒家礼乐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儒家强调艺术要符合传统的礼仪规范,同时也要表达出美感和情感。
在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于传统礼仪和规范的体现,例如在绘画中经常出现的对称、平衡和协调等元素,在书法中经常出现的篆、隶、楷等字体,以及在雕塑中经常出现的对称、比例和形式等。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它为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艺术指导。
儒家礼乐文化
![儒家礼乐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8438f59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5.png)
儒家礼乐文化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追求。
儒家礼乐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家礼乐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
礼乐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旨在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思想认为,只有通过遵循规范的礼仪,人们才能表现出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从而达到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在儒家礼乐文化中,礼仪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儒家重视礼仪的原因在于,礼仪不仅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还能够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爱。
儒家的礼仪观念强调的是“以礼治国”,即通过规范的礼仪来达到治国理政的目的。
儒家经典《礼记》中记载了丰富的礼仪内容,包括祭祀、宴会、婚嫁、葬礼等各个方面,这些礼仪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强调了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
儒家礼乐文化中的乐是指音乐,音乐在儒家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认为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是培养人的美感和审美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儒家经典《乐经》中记载了丰富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包括音律、音调、乐器等方面的内容。
儒家追求的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境界,即通过学习音乐来提高个人的修养,使人们在音乐的熏陶下产生美好的情感和思考。
儒家礼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即人道和善良。
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而“仁”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儒家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的是相互尊重、关爱和理解。
在儒家礼乐文化中,人们通过礼仪和音乐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追求。
儒家礼乐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儒家礼乐文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统治工具,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现代,儒家礼乐文化依然对中国社会产生着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稳定的道德框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论《论语》中的礼乐思想论文
![论《论语》中的礼乐思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289582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a.png)
论《论语》中的礼乐思想论文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孔子礼乐观,实质是使每个个体在平时礼乐的教化中,于芸芸众生之中区别于自我而又调适于社会,自我与他人在对待与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中和谐相处。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论《论语》中的礼乐思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由《论语》所载,可看出孔子及其原始儒学对前代礼乐传统的三大贡献:其一,孔子在继承先王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将礼乐的核心内容凸显为社会秩序之上的人伦和谐;其二,孔子又从礼乐的两个方面,创新原有的先王礼乐文化:一则从其社会政治功能出发,进一步将传统礼乐文化重塑为以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为终极目的,以礼教、乐教为主要内容,以政治伦理平民化为主要途径的礼乐教化论,从而儒学也由之发端,二则以仁、敬释礼乐,以发掘与开显原有先王礼乐文化的内在人性及其心理基础。
其三,更为重要的是,孔子所谓的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的双重实现,不但以政治伦理的平民化、普及化为中介和内容,而且离不开人们的仁、敬等人性本质。
孔子将传统礼乐文化的根基,安放在“仁者爱人”的生命跃动中,也使原始儒家礼乐思想所致力的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在“慎终追远”的血缘亲情、“为仁由己”的道德自觉与“出门如见大宾”人伦关怀中最终得以实现。
孔子这种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新的礼乐观,既为传统礼乐找到了一个人性基础,也对礼乐的性情前提作了进一步的推究与论证。
在孔子之前,上古暨三代的宗教礼乐传统,经过周公制礼作乐的制度化、政治化改造以后,这一作为周代宗法社会等级规范的礼乐制度,便已初具伦理学意义。
但是,孔子却将主要用于政治领域的西周礼乐制度,进一步伦理化而使其具有了完整的伦理学意义与社会意义,由此形成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西周时期的礼乐伦理化,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推行敬德宗孝等伦理观念的贵族教育,以培养有道德的统治者利于姬周统治。
从孔子开始,将西周礼乐教化的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而且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由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从而使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礼乐观构成了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中心。
论儒家音乐思想及其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论儒家音乐思想及其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0599265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d9.png)
浅谈论儒家音乐思想及其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儒家音乐思想——以《乐记》为代表摘要: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其音乐思想也对古代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也是极为深远的。
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形成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
荀子的《乐论》成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美学专著,从而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地位。
文章审视儒家学的音乐观和儒家集大成之作《乐记》,从而正确地把握儒家音乐思想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影响和正确地继承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乐记》;孔子;音乐文化;影响“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1)。
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谈到儒家音乐思想,当然少不了孔子。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值周土室走向衰微,社会急剧动荡,乃至礼崩乐坏。
为此,孔子感叹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周代的礼乐制,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治统治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也正是看到周礼的这一面,才力推周礼的,他企图用周礼来维护封建统治,借以改变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
这也恰恰反映出孔子对音乐社会政治教化功能的重视。
孔子是儒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为我国古代音乐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一、整理《诗经》,保存古代文化典籍。
他把《诗经》这些保存在史官乐师手中的典籍解放出来,使它“飞人寻常百姓家”,成为广泛流传于社会的教科书,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奠定了永恒的基础。
二、重视音乐教育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他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居于第二位。
他把音乐看成是人的修养最后完成的阶段,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孔子首创的私学重视音乐教育,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是礼、乐治国,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孔子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倩))),主张要使用礼、乐的手段,来贯彻以“仁”为核心的学说。
论述对孔子礼乐思想的认识
![论述对孔子礼乐思想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d019cbb127d3240c8547ef44.png)
论对孔子礼乐思想的认识以及礼乐思想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姓名:曹志华学号:1010411501班级:101041C1【摘要】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脉相承,而周礼集其大成。
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个认识和判断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通过周公的制礼作乐,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传统最终得以定型和成熟。
【关键词】孔子礼乐思想儒家和谐社会一、孔子的简介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礼乐思想的集大成者。
但何为礼乐?二、礼乐思想(1)礼乐思想的形成礼乐,顾名思义是指礼节和音乐。
礼是规范体系,是典章制度;乐则是礼之内在精神的体现,它突显了礼与人之内在心灵秩序的关联。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以周代礼乐为工具来维护周天子的宗法统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礼乐的发展正因为西周礼乐文化是在夏、商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是长久孕育其间的生命力的勃发,所以尽管它如同宗教诫律一样,要求人们尊奉和恪守,却并没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陌生化”的感觉,它恰恰是对人们生活的赋型,给人们带来的恰是生命所不可或缺的秩序感、稳定感和安全感,乃至于人们日用而不知,对礼乐本身的理智反省和意义理解反倒没有发生的可能了。
关于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关于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cbc26d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7.png)
关于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儒家音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礼乐观念儒家思想中强调“礼乐”,它们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基本手段。
音乐在礼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为传达情感、激发人心、提升人格的一种手段。
儒家思想主张:“礼者,所以行也;乐者,所以和也。
”表明音乐乃至艺术都是为了凝聚人心、增强社会凝聚力而存在的。
而且,儒家思想中还强调了音乐的“调和”作用,即安静心灵、协调身心、达到自我调和的目的。
二、音乐的美学观在美学方面,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儒家将音乐比作“君子之交”,认为音乐应该如同真诚的朋友一样经久不衰、真挚、纯粹。
同时,儒家还提出了音乐的“柔美”观念,认为音乐应该给人以缓和、温柔、舒适的感觉。
这种观念深受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许多锦绣山河的诗词文学也都弥漫着这样的音乐美感。
三、音乐与道德教育音乐在儒家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认为音乐具有教育和改变人的心理的功效。
儒家始终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手段。
儒家思想认为人的性情、品性、情感、意志都可以通过音乐的表达、感受、体验得到塑造和改变。
四、音乐与人格修养儒家思想认为音乐能够通过精神上的享受和身体上的舒适,调整人的身心平衡,使人达到内修外美的心理状态。
儒家思想认为人的心理状态与音乐之间存在关联性,音乐的高雅、明快、深沉、庄重等不同的艺术特点和风格都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核,人通过对音乐的感知、欣赏和体验,会有一个逐步提高的精神层次和人格修养,逐渐接近“君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温故知新”等儒学中的经典词汇。
综上所述,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特点非常丰富,既强调音乐的实用价值,又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同时还重视音乐与教育、人格修养的关系。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现代音乐教育与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论儒家的礼乐思想
![论儒家的礼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cd6836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6.png)
㈤ 结语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于西周音乐文化高度发 展的背景下,是在吸收和继承前代音乐美学思想的 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音乐思想 体系。
其形成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至汉代 《乐记》而集大成,并定型。儒家要求音乐受礼制 约,成为“礼乐”,提倡礼乐和谐观,提倡中和, 尊崇雅乐而轻视俗乐。
㈡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
首先从孔子说起,因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以此为出发点,他得 出了一系列关于音乐的独特见解。首先,他不但提 出了“尽善尽美’’的音乐评价观,而且将音乐视 为修身治国之道,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其次,他推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 雅乐,不喜欢“郑卫之声”。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 千多年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 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形式—新雅乐,实现了古代音乐美学与现代音乐美
学视野的巧妙转换与结合。
2. 新雅乐非传统之古代宫廷的祭祀音乐和宫廷雅乐, 而是创始人哈辉所追求的“静雅,古雅,典雅,清 雅”之乐。新雅乐的新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和 “形式美”两个层面。它继承了孔子的“礼与乐” 之美学思想,把礼作为理性形式,乐作为感性形式 相互融合,将礼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礼, 以乐载道,在音乐美学的角度基础上,加以传承, 组建和创新。
㈠概述: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较完整的音乐思想体系,作为我国 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对我国古代音乐 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构建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迄今还在我们的音乐生活中 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bf158c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6.png)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儒家的音乐思想是:1、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2.主张“礼”“乐”并重;3.提倡乐通伦理。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着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
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
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1、“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趣”)“仁义”(即为符合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合一,就是孔子基于对音乐的体验而明确提出的对音乐的基本重新认识、建议。
《礼记·乐记》说道:“乐者趣(le)也。
君子暗自其道,小人暗自其欲。
”趣(yue)首先能带散发出感官上的乐趣“趣”(le),这就是音乐“美”的基础。
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因为这也就是孔子把音乐做为教化手段的基础。
但是正像《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所以节(无为)趣。
君子以耿介为礼,以损减为乐,趣(yue)其如此也。
所谓“和”,实指各种异质的拉季夫卡统一,各种矛盾性质的消除。
音乐的功能正在于和再分人心,当然只有“美”、“仁义”统一,“仁”、“趣”融合的音乐才具有这样的功能。
特别强调“美”与“仁义”、“仁”与“趣”的人与自然统一,就是孔子为人生的艺术的最重要基础。
2、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又把“礼”“乐”“刑”“政”同举,认为“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史记·乐书》)。
可见乐被赋予了何等重要的政治教化功能。
当然,“乐”与“礼”与“刑”“政”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是也。
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荀子·乐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因人心之乐(而以乐导之,,就是陶冶的功能。
以美善合一,合乎“仁”的要求的音乐陶冶教化人,可以让人心之乐(le)成为追求“仁”的力量,使得出治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讲 授: 郭 洁
㈠概述: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较完整的音乐思想体系,作为我国 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对我国古代音乐 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构建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迄今还在我们的音乐生活中 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普遍流行着一 种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不仅具有教 化作用,而且还具有“以礼乐合天地之 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 以致百物等多种功能。
㈢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特征
1.要求音乐受礼制约,成为“礼乐”,提倡礼乐和 谐观 2.提倡“中和”,崇雅斥郑,反对变革。 3.高度重视音乐的政治教化功能和美育功能,多视 音乐为教化或修身之工具。
㈣ 对后世音乐的影响—新雅乐
1. 在对古典雅乐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基础上,青年 艺术家哈辉创作出了追求蕴含古雅神韵的现代音乐 形式—新雅乐,实现了古代音乐美学与现代音乐美 学视野的巧妙转换与结合。
㈤
结语 儒家的音乐美学பைடு நூலகம்想产生于西周音乐文化高度发 展的背景下,是在吸收和继承前代音乐美学思想的 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音乐思想 体系。
其形成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至汉代 《乐记》而集大成,并定型。儒家要求音乐受礼制 约,成为“礼乐”,提倡礼乐和谐观,提倡中和, 尊崇雅乐而轻视俗乐。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 千多年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 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㈡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
首先从孔子说起,因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以此为出发点,他得 出了一系列关于音乐的独特见解。首先,他不但提 出了“尽善尽美’’的音乐评价观,而且将音乐视 为修身治国之道,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其次,他推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 雅乐,不喜欢“郑卫之声”。 《》 孟子继承孔子仁的学说,主张“性善论”,发展 为仁政思想。他提出了“耳之于声也,有所用焉” 及“与民同乐”等音乐美学命题,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影响。 荀子主张“性恶论”,其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 在《乐论》中。他首先肯定了音乐是人的一种正常 的心理需要,其次批判墨子的“非乐”思想。除此 之外,荀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的 提出了“中和”的音乐美学思想。
2. 新雅乐非传统之古代宫廷的祭祀音乐和宫廷雅乐, 而是创始人哈辉所追求的“静雅,古雅,典雅,清 雅”之乐。新雅乐的新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和 “形式美”两个层面。它继承了孔子的“礼与乐” 之美学思想,把礼作为理性形式,乐作为感性形式 相互融合,将礼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礼, 以乐载道,在音乐美学的角度基础上,加以传承, 组建和创新。 “此乐只应天上有,何故撒落在人间”,继承了 中国传统雅乐神韵的 “新雅乐”,正在成为汉文化 复兴阵容中重要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