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们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①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
②实事求是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③实事求是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注意理解辨析)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①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使近代中国变
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②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中国革
命主要地就是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
③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
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①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②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
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③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④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①中国无产阶级具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
纪律性的基本优点;
②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
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使得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和彻底;
③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
强大的革命力量;
④能与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
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②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5.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6.底)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6.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7.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949.10—1978.12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③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④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阐明了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重大意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3)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9.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根本任务
(1)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科学内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3)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什么?)
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②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补充:①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一切为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10.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①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
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
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严重局势,成为人心所向。
②从国际情况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
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
要赶上时代,改革是唯一出路。
(2)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③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
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涵)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
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注意:现在是决定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的总结。
这一理论的要点有:
①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整三个方面。
1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
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
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党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①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
④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4.创新发展理念
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指明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代表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体现了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深化。
为什么?
①创新发展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大势。
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面貌。
把创新发展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核心位置”与“第一动力”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创新发展:理论创新是先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基础,文化创新是根本。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这四大创新连同其他方面创新一起“发力”、一起“给力”,共同构成了创新发展理念的完整内涵,指明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代表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也体现了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深化。
以创新之楫,奋发展之舟,谋改革之路,一定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劲动力。
15.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
(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剥削制度下的民族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2)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②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④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4)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
要深刻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全面理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内涵,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