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培养战略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一、进展情况.计划实施进展情况在多次论证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在六个优势工科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启动试点,从在校大二学生中选择首批共计名本科生参与,从在校大四学生中选拔名直升专业硕士。

于月日召开了由院士、企业高管主讲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宣讲会,同时启动了学生的选拔。

现在硕士生的选拔已经结束,到月底本科生的选拔也将完成。

.培养政策制订情况()完成了培养计划的制订,通过与企业联合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开设反映科技发展最新应用成果、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的应用型和实践类课程,鼓励和支持“企业导师”为学生主讲相关课程或作专题报告和讲座。

确保企业学习与实践时间。

学生在企业学习培养阶段由半年以上的本科生阶段企业学习培养时间和年以上的研究生阶段企业学习培养时间构成。

分别为:工程认识阶段、工程实践阶段、工程设计(研发)Ⅰ阶段和工程设计(研发)Ⅱ阶段。

学生从本科阶段开始,直到硕士阶段结束,每年进入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和产品研究,为企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学生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课题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学生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应与该学生在企业实践锻炼的内容相关,由企业设立研究(工程设计)课题,企业导师(或与学校导师共同)对学位论文进行指导。

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采取由企业设立课题招收研究生的方式确定,企业提供相应课题资助,同时配备企业中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工程师担任企业导师,学校配备相应学科的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授担任校内导师,将企业的科研需求与学校教师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学校导师制定培养计划,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组织实施学位论文答辩,保障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培养质量,并符合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

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长安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高校之一,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并结合校情,认真落实培养方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各项工作,保障了计划实施的顺利进行。

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一、总体概况长安大学“卓越计划”的开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发挥学科优势,传承专业历史,强化专业特色,坚持工程技术主线,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构建体现“大工程观”、“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工程人才培养新体系,着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校工程专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我校“卓越计划”自年起,相继在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运输、资源勘查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等六个本科专业中实施且已全部实现招生,旨在进行本科、硕士层次创新型工程人才的一体化培养,重点培养卓越工程型人才。

截止目前,该项计划共吸纳名本科层次的学生在读。

生源渠道具体有两种:一是学校在本科招生计划中对以上专业单独设置招生计划,以吸收优质生源兼顾社会需求为原则,纳入本科提前批次录取;二是从同年级同类或相近专业遴选符合条件的学生加入“卓越计划”班。

二、组织管理长安大学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成立了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员既有校内的知名专家教授,也有校外的著名学者高工,通过建纲立制、畅通渠道,研议形成多方面的政策制度和规则,从组织上、制度上确保了该项计划的顺利实施。

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计划”的实施,审定学校总体方案,调整、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

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计划各项工作的实施,落实领导小组审定的总体方案等“卓越计划”的各项具体工作。

武汉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武汉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武汉⼤学卓越⼯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进展报告武汉⼤学卓越⼯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进展报告⼀、总体概况(⼀)指导思想以邓⼩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向⼯业、⾯向未来、⾯向世界”的⼯程教育理念,遵循“三创”教育的办学思想,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的⾼等⼯程教育⼈才培养模式,创⽴⾼等⼯程教育⼈才培养的新机制,建⽴现代⼯程教育体系,引领我国⾼等⼯程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树⽴全⾯发展和多样化的“三创”⼈才观念,树⽴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业企业需求的观念。

改⾰和创新⼯程教育⼈才培养模式,创⽴⾼校与⾏业企业联合培养⼈才的新机制,着⼒提⾼学⽣服务国家和⼈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

(⼆)总体思路在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程实际为背景,通过密切学校和⾏业企业的合作、制订⼈才培养标准、改⾰⼈才培养模式、建设⾼⽔平⼯程教育师资队伍,着⼒提升学⽣的⼯程素养、⼯程实践能⼒、⼯程设计能⼒和创新能⼒。

(三)⽬标定位充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等⼯程师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实现“打造世界⼀流本科教育,培养拔尖创新⼈才”的学校本科发展⽬标的前提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遵循⼯程的集成与创新特性,以强化⼯程实践能⼒、⼯程设计能⼒与⼯程创新能⼒为核⼼,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致⼒于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优异的创新和实践能⼒、能够引领未来⼯程技术发展⽅向的⾼级创新型⼯程技术⼈才。

(四)参与专业武汉⼤学主要是在⽔利电⼒类、测绘科技类、电⼦信息类、动⼒机械类、⼟建资环类等⼯科专业中选择具有优势和特⾊的专业参与“卓越⼯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培养层次以本科为主,硕⼠、博⼠为辅。

2012年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批卓越⼯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厅函〔2012〕7号)发布第⼆批卓越⼯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学科专业名单,武汉⼤学共有⼟⽊⼯程、⽔利⽔电⼯程、测绘⼯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利⽔电⼯程专业是教育部与⽔利部联合共建。

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机制研究报告

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机制研究报告

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机制研究报告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机制研究报告一、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领域中,工程师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培养出卓越的工程师,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和培养机制。

本报告将对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是对工程师能力进行全面评估的一种方法。

它由多个维度和指标组成,旨在评估工程师在技术、创新、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中的指标:1. 技术能力:评估工程师在所从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包括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2. 创新能力:评估工程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包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出新观点和创造性解决方案的能力等。

3. 沟通能力:评估工程师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包括与团队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有效沟通的能力。

4. 领导能力:评估工程师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能力,包括管理和激励团队成员、协调资源和推动项目进展的能力。

5. 综合素质:评估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品质,包括诚信、责任心、自我管理能力等。

三、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制为了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培养机制。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制中的要素:1. 提供全面的培训:为工程师提供全面的培训课程,涵盖技术知识、创新方法、沟通技巧等方面,以提高工程师的综合能力。

2. 强调实践经验:鼓励工程师参与实际项目,通过实践来提升工程师的技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供导师制度:为每位工程师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技能和职业发展道路。

4. 鼓励团队合作:培养工程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团队项目和合作活动来提高工程师的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

5. 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如奖励制度和晋升机会,激励工程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表现。

四、结论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和培养机制是培养出优秀工程师的关键。

江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江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江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江南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高校之一,对此计划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注,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和本校工作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开展“卓越计划”各项工作。

自该计划实施一年多来,各项工作开展顺利,取得的阶段成效明显。

.完善组织机构,细化工作职责。

为保证“卓越计划”的有效实施,学校成立了由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成的二级管理的组织机构,并进一步细化了机构职责,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和教务处处长为副组长,试点专业所属学院院长及校办主任、人事处处长、学生工作处处长、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团委书记等任委员。

全面组织和领导“卓越计划”工作,指导、决策和协调运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试点专业所属学院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小组,由学院院长任组长,成员包括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专业负责人、有深厚工程背景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等。

主要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选拔学生,开展课程、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协调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联合培养等事项。

学校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会议,及时了解学生的培养过程和发展动态,听取各方面人员对于试点班进展情况的意见与建议,针对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并及时进行解决。

.多次召开专门研讨会,明确“卓越计划”实施思路。

在“卓越计划”开展实施工程中,学校就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师资队伍建设、建设资金保障、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组织校领导、部分院领导、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试点专业负责人等召开了多次研讨会,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卓越计划”的有关精神,深入分析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形势,积极借鉴和学习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认真研究我校“卓越计划”实施的总体思路,深入研讨分析“卓越计划”各项工作的开展,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进一步修订完善“卓越计划”实施方案。

北京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结合国家交通领域优先发展的“高速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两个主题和学校长期服务于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形成的厚重积累,北京交通大学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定位于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传统行业背景的高水平大学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探索出一条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之路,着力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轨道交通发展需要的未来的领军人物和卓越工程师,为国家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交通大学选择交通运输、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开展试点工作,起步阶段在轨道交通特色专业进行试点,成熟后再逐步扩大培养规模与范围。

一、计划落实的总体情况年月,在原“轨道交通”实验区试点班以及原北京地铁“1”培养班的基础上,已经从级学生中选拔,共个班,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

年月,在级的交通运输(铁道运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铁路信息技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轨道牵引电气化)、土木工程(铁道工程)、自动化(铁路信号)、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铁路机车车辆)个特色专业个班试点。

计划级参加试点的学生规模扩大到个班。

从级学生开始,直接通过高考招生录取的方式,选拔学生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参加试点工作的特色专业除上述个外,再增加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运输(智能运输工程)个特色专业,招生规模达到个班,人。

北京交通大学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一年来,按照“观念创新是先导、培养方案是核心、课程建设是基础、实践环节是重点、队伍建设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的基本思路,开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各项内容建设。

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完善组织机构,细化工作职责为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学校建立了由总体组、工作组、专业建设组三级管理的组织机构。

总体组:由学校主管教案副校长担任组长,负责总体协调,全面组织和领导“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指导、决策和协调运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浙江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浙江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浙江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一、总体概况1.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对未来创新工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探索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高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学校工程类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学校工程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工程领域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2. 总体思路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要求,借鉴吸收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以及我校百年工程教育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以我校若干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为依托,坚持“夯实基础、重视综合、突出设计、强化实践、国际视野”的教学改革思路,紧扣工程链(产业链),强化产学结合,拓展国际化工程教育合作,实施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试点,探索适于区域与行业发展、特色鲜明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和研发型工程师。

3. 目标定位各试点专业通过开展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调查,与共建单位开展教学科研合作等途径,加强对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研究。

以国际和国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有利于创新工程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

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宽广,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设计开发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4. 参与专业自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以来,我校积极开展“卓越计划”的研究与建设工作,并在“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5个专业进行“卓越计划”试点工作,努力探索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20XX年我校被确定为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20XX年我校“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计划”学科专业,我校与宁波雅戈尔西服有限公司、浙江正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两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心获教育部批准。

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机制研究报告

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机制研究报告

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机制研究报告《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机制研究报告》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评价体系和培养机制。

通过对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和总结,构建了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机制,以帮助工程师提升自身能力,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一、引言工程师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和培养机制,对于提高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维度:1. 专业知识与技能:工程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相关工具和软件进行工程设计、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创新能力:工程师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工作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推动技术和工艺的创新。

3. 沟通协作能力:工程师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4. 问题解决能力:工程师应具备快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迅速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5. 项目管理能力:工程师应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能够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和进度安排,并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项目团队。

三、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机制为了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训与学习:企业应提供持续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工程师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2. 导师制度:建立导师制度,为新入职的工程师安排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和培养,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和提高工作能力。

3. 项目经验积累:鼓励工程师参与各类项目,并给予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帮助他们积累项目经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4. 团队合作:通过组织团队合作和项目协作,培养工程师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提高团队协同效能。

西南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西南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西南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去年9月17日和10月15日,教育部两次组织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讨会,并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

西南交通大学作为62所试点高校之一,根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

一、进展情况我校依托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和强势,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初步建立起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

(一)依托茅以升学院和张天佑学院,开展多类型、多模式的工程人才培养1.成立茅以升学院,开展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

茅以升学院坚持“宽基础、重实践、善科研、求创新、高层次、国际化”的办学思路,采取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阶段贯通培养的策略,设置“4+2+3”(本科-硕博连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渠道,少量优秀学生也可采用“4+4”(直博)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阶段前两年实行大类集中强化基础,在文、理、工三大类公共课平台上进行大类通识培养和在打通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上进行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后两年学生按照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入各学科专业学习,并制定贯通硕士阶段的个人培养方案。

部分学生可进入博士层次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2.成立詹天佑学院,开展轨道交通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

詹天佑学院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

詹天佑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以“3+3”为主渠道,前3年进行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培养,第4学年将轨道交通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打通,进行轨道交通综合知识的培养,第5、6学年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

今年,我校与铁道部合作,从大四毕业班学生中择优选拔了60人参加此类型试点培养。

3.应对行业重要领域紧缺人才,快速响应,进行复合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华北电力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华北电力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华北电力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学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并结合校情,积极探索多层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一、总体概况(一)指导思想。

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充分发挥行业院校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总体思路.坚持“服务国家、综合改革、试点探索”的原则,以我校优势学科为依托,从学校特色专业开展试点,培养能源电力领域卓越工程师;积极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和有效途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多层次融合、个性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巩固我校电力行业特色优势,积极发起并参与制定能源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构建实施“卓越计划"的坚实保障体系,形成与能源电力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格局.(三)培养目标。

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能源电力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多样化的需求,积极探索多层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工程创新型和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

1、工程创新型以现有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为基础,强化研究与创新,实施“课内外统合、学研双驱”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个性化培养方案。

强化数理基础,注重综合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2、工程实践型实施“学行并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强化工程实践,注重企业实践环节,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加强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注重解决现场工程问题能力、开发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四)参与专业我校有三个专业进入“卓越计划”首批试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这三个专业均为国家特色专业.自动化、工商管理在校内进行“卓越计划”试点.(五)学生情况从2011年开始,每年从新生中遴选12个试点班,其中工程创新型试点班5个,工程实践型试点班7个,共计360人。

基于扎根理论的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40所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报告文本分析

基于扎根理论的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40所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报告文本分析

基于扎根理论的工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40所高校优秀工程师培养报告文本分析1、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加快,工程人才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培养优秀工程师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对40所高校优秀工程师培训报告的文本分析,探索和构建工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强调从实际数据出发,通过不断的比较和概念化来发展理论。

本文将首先系统地收集整理40所高校的优秀工程师培养报告,然后运用扎根的理论方法对这些报告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这一过程,本文旨在揭示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和内在逻辑,为高校工科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结构如下: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阐明研究目的和问题,详细介绍研究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报告分析结果,解释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和路径,讨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扎根的理论方法,以文本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探索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

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强调从原始数据而非预设假设中生成理论。

该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数据编码、概念化和理论生成等步骤。

在数据来源方面,本研究选取了来自40所大学的优秀工程师培训报告作为主要数据来源。

这些报告由各大学提供,涵盖了各大学优秀工程师培训计划的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方面和评估体系等多个方面。

报告文本的选择考虑了地区分布、学校类型和专业特征等因素,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第一步是对40份报告进行初步阅读,以了解整体内容框架。

随后,使用内容分析方法对报告文本进行深入分析。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系统、客观的文献研究技术,适用于文本数据的定量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院研究报告:人才创造未来创新引领世界日期:, 2010-06-10来源:, 光明日报前言培养和造就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意义重大。

中国工程院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于2007年启动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重大咨询项目。

经过两年研究,在12个课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形成了项目综合研究报告。

综合研究报告阐述了当前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紧迫性,并对人才培养的机遇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建议。

一、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紧迫性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虽然我国工程科技人才数量众多,但结构性失衡比较突出。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尤其是一些本科院校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导致学校建设目标趋同,人才目标单一,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边缘模糊,教育资源的配置针对性差、有效性降低。

2.工程教育中工程性缺失和实践环节薄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工程训练是高等工程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近年来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使工程训练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严重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

在很多学校,实验课程的比重下降,学生在实验课上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减少,多年来一直提倡的自主性、设计性实验越来越难落实;生产实习的时间大幅度压缩,学生在实习中参观多而参与少;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脱离工程实际,更多地是纸上谈兵,课外科技活动由于受条件限制难于大面积开展。

3.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我国现有大学科研导向引导教师过分重视论文、奖励和纵向科研。

在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方面,唯学术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许多学校为促使教师发表SCI论文和获取科技奖励,往往设置特殊的鼓励政策,而许多工程性强的课题由于周期较长,很难出短平快的理论文章,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远离工程,远离实践,去追求理论研究。

4.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业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环节上,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长期未受到应有重视。

首先,是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对研究性趋之若鹜,而对应用性却避之唯恐不及;其次,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培养和考核都有明确且具体的表述,而对能力提高的表述则模糊而抽象,科学有效的考核措施更是缺乏,而且在实施中不易掌握,特别是对工程的“设计能力”要求不具体、不明确。

5.产学政合作不到位,企业不重视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两方面密切合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工程人才。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缺少产业界的参与,缺少来自用户的导引。

总体而言,工程性与创新性的缺位,使得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难以满足国家发展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

工程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具有创造力的工程师的稀缺,是制约我国实现工程科技创新以及今后全面领先于世界工程科技的最关键因素。

2007/2008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经济论坛)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获得性”排名中,中国位于125个国家的第77位,这一结论虽然由于统计标准和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而尚可争议,但仍然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二、中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机遇与可行性研究认为,未来十年将是我国加快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1.中国科技创新的目标已经确立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为我国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2.中国实施创新战略已呈现出良好开端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R&D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5%,赶上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1995年以来,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逐年增加,其中高技术产业拥有的发明专利占了很大比例((图1))。

图1: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7》3.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高潮时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三,位于美国和日本之后;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大量工业产品的产量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世界上约30%的日用工业品为中国制造;我国的房屋施工面积为45.76亿平方米,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铁路营业里程为7.7万公里,居世界第三;公路里程达到364万公里;主要海港货物吞吐量34.22亿吨,居世界第一。

在未来15-20年间,我国的工业化不会出现明显减缓的趋势,这就为工程科技人才成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4.工程师短缺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工程专业招生吸引力下降,全球近40%的雇主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人才填补空缺,最缺的前三名人才是业务代表、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发展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师的素质正处于换代升级之际。

我国工程教育应当及时抓住上述机遇,深化改革,加速发展,为推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三、未来十年中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态势研究表明,我国未来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具有如下特征:1.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除了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导向型)和应用型(专业技术型)两种类型的工程科技人才仍然需要之外,更加迫切需要的是具有多样化特点的工程科技人才队伍、多种类型的人才。

新的工程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类型的划分对研究分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理论+技术实践+多专业知识交叉”型,是进行技术交叉、科技集成创新的人才;(2)“理论+技术实践+创新设计”型,是产品创意设计、开发新产品的人才;(3)“理论+技术实践+创业与市场能力”型,是工程管理与经营人才。

2.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普遍性和多层次性“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是指每一个工程科技人员都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都应在工业生产的各个技术环节精益求精,认真负责,同时积极思考提高质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就如何节能、降耗、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等方面进行创新。

所以,创新并不只是处于宝塔尖的高层次人才或领军人物的责任,也包括在工程科技领域的各个层次和类型中从事创新活动的工程科技人员,他们既可以做出重大创新,也可以针对具体环节进行革新与改进。

在工程科技活动的不同环节,对创新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对从事设计和系统总体研究的科技人员的创新素质要求可能会不同于一般性从事生产性活动的技术人员,反之亦然。

当前的重要任务是营造有利于各类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工程科技创新活动。

3.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随GDP的增长而增长根据国际经验和相关研究,从事R&D的人员总量与GDP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这一方面说明,研究开发人员作为生产力要素支撑着GDP 的增长;同时也说明,研发人员的规模是决定GDP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技部“人才战略”课题组分析显示,自80年代以来,美国的R&D人员总量与GDP的增长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图2)。

图2:美国1981年—2005年R&D人员总量与GDP(不变价)的关系在我国,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软件产业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2000年开始重视软件人才培养,2001年开始首批软件学院招生,随着4年后大批软件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在2005年软件业明显提速(图3)。

图3:我国2001年以来软件产业产值(单位:亿元)当前,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规模应当实现两个适应:一是适应人均GDP翻两番目标对工程科技人才资源总量的需求;二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在规模上随之发展。

按照经济增长规律,2020年要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3500美元的目标,国民经济必须保持7%的增长速度,教育规模增长速度亦应与GDP增长相适应,以大约7%的速度同步增长。

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14.7亿,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龄人口将达到8680万左右。

可以预见,为了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工程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应该稳中有升。

4.要求人才培养与世界科技发展和本国产业发展双结合中国工程教育的科类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布局结构要适应本国自主创新的需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际格局变化的需要。

高水平大学尤其要双接轨、双结合。

预计未来十年,由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主导的产业结构发展与变化的趋势将一直持续,传统的农业经济将进一步向现代化、工程化、商品化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正在迅速崛起;产业结构长期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也将发生根本变化。

因此,工程教育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将进一步以现代农业、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能源工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关键问题。

四、当代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的特征分析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工程的实践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具体体现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四个方面。

1.知识结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知识和专业经验知识。

工程师不等于应用科学家,他所从事的工程创新既基于自然科学,又基于社会科学,更要基于所积累的实践经验。

与传统的观念不同,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积累丰富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的过程,只有及时掌握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才能始终站在工程创新的最前沿。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还应该是一个不断适应、不断创新的动态平衡系统,它能适时地将不同的知识经过系统化、网络化后重新组合,形成全方位、综合、立体、动态的知识结构。

2.能力结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首先是以创新主体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创造技能的内在整合为基础,突出创新主体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和学科交叉性,体现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要具有多元复合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集成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其他相关的能力和要求。

工程设计能力: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在推进工程创新的过程中,设计从研究与开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重要的技能。

工程设计,特别是主导设计,是制订工程标准的关键。

拥有高水平的设计和开发(D&D)人才,特别是培养和重用创造性设计人才,是产业与工程创新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