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Peer-to-Peer关键技术

合集下载

移动互联网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对电子商务的影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了各大企业必备的营销手段。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开始了一场全新的革命,它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让企业面对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移动互联网对电子商务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一、移动互联网带来了购物的便捷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只需要几次轻触手指就能够实现网购的过程,购物的流程变得十分便捷。

移动电子商务的普及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24小时的购物服务,还提供了多种奖励和优惠,例如打折、现金返还等促销活动。

此外,移动电子商务还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商品类型和网络支付方式,让消费者体验到更好的购物体验。

二、移动互联网增加了电子商务的普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网上购物。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许多企业也开始借助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展线上营销。

移动电子商务极大地提高了电子商务的普及率,使得更多的消费者可以轻松方便地进行网上购物。

三、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传统销售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和习惯发生了变化,他们越来越青睐于在移动端进行网购。

传统的营销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通过应用程序、社交媒体等方式进行推广已经成为了电子商务的必备手段。

通过移动端开展销售过程,可以更好地把握消费者心理,增强消费者体验,提高电子商务的销售额。

四、移动互联网让电子商务更加个性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经常会收集用户行为数据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推荐服务。

个性化推荐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增加销售业绩。

五、移动互联网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度传统的营销方式无法激发消费者的参与度,而移动互联网可以让消费者变得更加活跃。

通过互动应用程序、社交媒体等方式与消费者进行交互,可以更好地获取用户反馈,了解用户需求,提高营销效果,增加销售量。

对等局域网

对等局域网

对等局域网对等局域网(Peer-to-Peer LAN),又称为工作组网络,是一种网络结构,其中每个计算机都是对等的,没有固定的服务器或客户端角色。

在这种网络中,每个设备都可以直接与其他设备通信,共享资源如文件、打印机和应用程序。

对等网络通常用于小型办公室或家庭环境,因为它们易于设置和管理。

对等局域网的构建通常不需要复杂的硬件设备,只需要将计算机通过交换机或路由器连接起来,并且配置相应的网络协议即可。

在Windows 操作系统中,可以通过设置家庭或小型办公网络向导来创建对等网络。

在Mac OS中,可以通过系统偏好设置中的网络部分来配置。

在对等网络中,安全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由于没有中央服务器来管理用户权限,因此每个用户需要对其设备上的共享资源负责。

通常,用户会设置密码来保护其共享的文件夹,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对等网络的优点包括成本效益高、易于设置和管理。

由于没有中央服务器,网络的扩展也相对简单,只需添加更多的计算机即可。

然而,缺点是安全性和可管理性较低,因为每个用户都对其设备上的共享资源有完全的控制权。

在对等网络中,文件共享是最常见的应用之一。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邻居或文件共享应用程序来访问其他计算机上的文件。

此外,对等网络还可以用于共享打印机和其他硬件设备,这样可以减少硬件的重复购买,节省成本。

随着云计算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对等网络的使用有所减少,因为许多服务现在可以通过云服务来实现。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对等网络仍然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需要直接设备间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环境中。

穿梭机制的类型名词解释

穿梭机制的类型名词解释

穿梭机制的类型名词解释穿梭机制是指两个或多个系统或实体之间通过某种方式进行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的机制。

它可以是通过硬件或软件实现的,广泛应用于网络通信、分布式系统和数据传输等领域。

在本文中,将对穿梭机制的几种类型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点对点(Peer-to-Peer)穿梭机制点对点穿梭机制是指两个或多个平等的节点之间直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

在点对点网络中,每个节点既可以是数据的发送者,也可以是数据的接收者。

这种机制的优势在于去中心化,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著名的点对点穿梭机制包括BitTorrent、eDonkey等。

二、代理(Proxy)穿梭机制代理穿梭机制是指通过一个中间实体(代理服务器)来进行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

代理服务器充当用户与目标系统之间的中间人,代替用户向目标系统发送请求,并将响应结果返回给用户。

这种机制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缓存和加速、匿名性和安全性等服务。

常见的代理穿梭机制有反向代理、正向代理和透明代理等。

三、隧道(Tunneling)穿梭机制隧道穿梭机制是指通过在传输层或网络层封装原始数据,使其在另一个网络协议下进行传输的机制。

隧道机制可以将不同的协议或网络连接起来,实现跨越不同网络的通信和资源共享。

它主要用于解决兼容性问题和通过不可信网络传输敏感数据等场景。

隧道穿梭机制的典型应用包括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和IP隧道。

四、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穿梭机制消息队列穿梭机制是指通过消息队列来进行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的机制。

消息队列作为中间件,充当了发布者和订阅者之间的桥梁。

发布者将消息发送到队列,而订阅者则从队列中获取消息。

这种机制的优势在于解耦和异步处理,提高系统的可伸缩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消息队列穿梭机制包括RabbitMQ、Kafka等。

五、远程过程调用(Remote Procedure Call)穿梭机制远程过程调用穿梭机制是指在分布式系统中,通过调用远程主机上的服务来进行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的机制。

《基于WebRTC技术的iOS融合通信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WebRTC技术的iOS融合通信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WebRTC技术的iOS融合通信终端的设计与实现》一、引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的融合成为了必然趋势。

其中,WebRTC技术以其实时性、稳定性和高效率等特点,成为了融合通信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

本文将介绍基于WebRTC技术的iOS融合通信终端的设计与实现,为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需求分析在设计iOS融合通信终端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用户需求和目标。

首先,用户期望在iOS设备上实现实时音视频通话、文件传输、即时消息等功能。

其次,考虑到移动设备的特性和网络环境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设计出一种稳定、高效、低延迟的通信终端。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可扩展性和易用性。

三、技术选型在众多通信技术中,我们选择了WebRTC技术作为核心通信技术。

WebRTC是一种实时通信协议,可以在浏览器之间建立点对点的连接,无需通过服务器中转,从而实现了实时音视频通话、数据传输等功能。

此外,WebRTC还具有以下优势:1. 实时性:WebRTC可以实现低延迟的实时通信。

2. 稳定性:WebRTC可以建立稳定的连接,适应各种网络环境。

3. 安全性:WebRTC支持端到端的加密,保证了通信的安全性。

四、系统设计1. 架构设计:iOS融合通信终端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架构。

客户端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服务器负责处理客户端之间的通信。

其中,WebRTC技术用于实现客户端之间的直接通信。

2. 功能模块:系统包括音视频通话、文件传输、即时消息、联系人管理等功能模块。

每个模块都有独立的处理逻辑和接口。

3. 通信协议:系统采用基于WebRTC的通信协议,实现实时音视频通话和数据传输。

同时,为了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们还采用了TCP/I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五、系统实现1. 音视频通话:通过WebRTC的RTCPeerConnection API实现音视频通话功能。

在通话过程中,系统会自动协商媒体格式、编码方式等参数,以实现最佳的视频质量和音频效果。

p2p对等通信方式的概念 -回复

p2p对等通信方式的概念 -回复

p2p对等通信方式的概念-回复P2P对等通信方式的概念:构建去中心化网络的传输方式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而传统的中心化服务器架构虽然功能强大,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单点故障、性能瓶颈和易受攻击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探索一种去中心化的通信模式,即P2P对等通信方式。

本文将从对P2P对等通信方式的定义开始,逐步解释其工作原理和优势,以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最后,我们还将讨论当前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P2P对等通信方式的定义P2P (Peer-to-Peer) 对等通信方式是一种在网络中直接连接两个或多个终端设备,让它们能够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方式。

在这种通信方式中,每个终端设备都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即可以发送和接收数据。

二、P2P对等通信方式的工作原理P2P对等通信方式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步骤:发现、连接、通信和资源共享。

1. 发现:在P2P网络中,每个终端设备都需要通过一种发现机制找到其他设备。

常见的发现机制有基于中心服务器的发现、基于广播的发现和基于DHT (分布式哈希表) 的发现。

2. 连接:一旦发现了其他设备,终端之间就可以建立直接连接。

这种连接可以是点对点的,也可以是多对多的。

3. 通信:一旦连接建立,设备之间可以通过直接交换数据包来进行通信。

这种通信方式可以是对称式的,即每个设备都既是发送方,也是接收方;也可以是非对称式的,即设备之间的角色分工不同。

4. 资源共享:P2P对等通信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直接连接,终端设备可以共享自己的计算、存储和带宽等资源,从而提高整个网络的效率和可扩展性。

三、P2P对等通信方式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中心化服务器架构,P2P对等通信方式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去中心化:P2P对等通信方式不依赖于中心服务器的存在,每个设备都可以直接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

P2P

P2P

P2P(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P2P是英文peer-to-peer的缩写,意即个人对个人。

又称点对点网络借款,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

P2P还有一种更广泛的概念,泛指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信贷平台及相关理财行为、金融服务。

操作模式P2P借贷指个人通过第三方平台(司)在收取一定服务费用的前提下向其他个人提供小额借贷的金融模式。

P2P小额借贷金融模式,即由具有资质的网络信贷公司(第三方公司、网站)作为中介平台,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信息发布和交易实现的网络平台,把借、贷双方对接起来实现各自的借贷需求。

借款人在平台发放借款标,投资者进行竞标向借款人放贷,由借贷双方自由竞价,平台撮合成交,在借贷过程中,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它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民间借贷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这也是未来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

P2P平台是以收取双方或单方的手续费为盈利目的或者是赚取一定息差为盈利目的,受国家相关政策监控。

P2P理财源于P2P借贷,旨在P2P平台进行的自己承担责任的理财模式,是与股票股权投资理财并列的债权理财模式。

网贷平台数量近两年在国内迅速增长,已达到2000余家,比较活跃的有几百家。

发展历程美国一种起源由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孟加拉国)首创。

1976年,在一次乡村调查中,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把27美元借给了42位贫困的村民,以支付他们用以制作竹凳的微薄成本,免受高利贷的盘剥。

由此开启他的小额贷款之路。

1979年,他在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内部创立了格莱珉(意为“乡村”)分行,开始为贫困的孟加拉妇女提供小额贷款业务。

尤努斯的贡献是做了穷人的银行,解决了穷人的借贷需求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其模式跟现有的各大银行没有任何差别。

英国英国的Zopa则完全是基于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应运而生的新模式,网络的高效化使传统的借贷模式可以从N21(运用网络做直销),12N(企业网上申请贷款)的两步走模式,直接跨越到N2N(个人对个人放款)模式,省去了中间银行,这也是Zopa所宣称的,“摒弃银行,每个人都有更好的交易”的来源,P2P网络借贷充分发展的结果是把银行从借贷业务链中挤出去。

p2p的建议

p2p的建议

p2p的建议P2P(Peer-to-Peer)是指点对点网络通信模型,每个节点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可以彼此直接连接并共享资源。

P2P网络具有分散式的特点,能够减少服务器的负担和提高网络传输效率。

以下是关于P2P网络的建议:1. 加强安全性:P2P网络由于分散特点,容易受到恶意攻击。

因此,应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来保护网络的安全性,例如使用加密算法保护数据传输,设置访问权限,限制对网络资源的访问等。

2. 提高稳定性:P2P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是客户端和服务器,每个节点的退出或故障都可能对整个网络造成影响。

为了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应采取一些措施,如增加冗余节点,定期监测节点的状态,及时更新并修复故障节点等。

3. 优化搜索算法:在P2P网络中,节点能够共享资源,但如何高效地找到所需资源是一个挑战。

为了提高搜索效率,可以采用一些搜索算法,如DHT(分布式哈希表)、Kademlia等。

这些算法能够快速定位所需资源,并减少不必要的网络通信。

4. 加强版权保护:P2P网络的兴起给版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保护版权,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如加密传输、数字水印等。

此外,还可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5. 提供激励机制:在P2P网络中,节点之间共享资源,但节点之间没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

为了激励节点主动贡献资源,可以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提供代币奖励、建立信誉体系等。

6. 加强合作与交流:P2P网络的建设需要集中力量和资源进行,而不仅仅是个人或少数团队的努力。

因此,应加强各方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P2P网络的发展。

可以通过建立行业组织、开展技术研讨会等方式来促进合作与交流。

7. 提高用户体验:P2P网络在分享资源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用户体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下载速度慢、文件完整性难以保证等。

因此,应重视用户体验,不断提高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并针对用户需求进行适当的优化。

总之,P2P网络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安全性、稳定性、搜索效率、版权保护、激励机制等因素。

P2P即时网络通信技术在ICU远程医疗会诊平台中的应用分析

P2P即时网络通信技术在ICU远程医疗会诊平台中的应用分析

P2P即时网络通信技术在ICU远程医疗会诊平台中的应用分析通过使用P2P即时网络通信技术来分析重症病人的情况,我们能够得知他们的真实病情。

而且,利用该技术,我们还能够使得不同地区的医疗机构之间实现在线诊断,此举明显地提升了医生的诊断能力,能够更好地帮助病患开展治疗活动,切实提升医疗水平。

作者在这个前提之下,具体论述了该项技术在当前医疗会诊工作中的作用。

标签:点对点技术;即时通信;远程会诊前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然,我们国家的医疗资源布局不一致,很多小规模的医疗机构以及较为偏僻区域的医疗单位在发展的时候,面对着设备以及人才等方面的困扰,医疗能力不高是普遍的现象。

很多小规模的医疗机构的ICU科室,明显受到技术能力以及设备的干扰,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它的发展水平明显的不一致。

救治能力不高是普遍现象。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基层的ICU 重症病人,因为受到条件的制约,无法得到很好的诊治,最终使得病情得不到控制,有时候还会引发悲剧。

假如将他们转移到上级医疗机构诊治,此时就会面临着距离以及时间等的影响,导致救治不及时。

加之这些医疗机构的费用较高,此时就出现了看病难的问题。

但是通过使用P2P技术,我们就不需要有上述的担忧了。

此时我们可以实现在线会诊,能够避免转诊带来的一切不便。

经由能力高超的专家的诊治,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资源的作用,能够降低病患的病痛,能够确保病情在第一时间得以诊治。

对于基层的医疗工作人员来说,通过使用该技术,他们能够很好地处理救治过程中遇到的不利现象,切实提升整体的医疗水平。

P2P(Peer-To-Peer)即点对点技术,改善了传统的集中式客户,服务器(C/S)模型技术,P2P弱化了服务器的概念。

其体系里面的每个节点都能够请求并且提供服务。

而且節点间能够彼此互换资源,此时不需要经由服务器来处理。

平台支持实时通讯活动,此时就能够明显地提升传输的速率。

因为该技术对于硬件装置的规定不是很严苛,所以能够明显地降低医疗费用,适应与边远地区进行远程会诊有效的联接。

p2p技术

p2p技术

P2P技术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

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

目前人们认为其在加强网络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什么是对等网络(P2P)技术?P2P技术属于覆盖层网络的范畴,是相对于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来说的一种网络信息交换方式。

在C/S模式中,数据的分发采用专门的服务器,多个客户端都从此服务器获取数据。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数据的一致性容易控制,系统也容易管理。

但是此种模式的缺点是:因为服务器的个数只有一个(即便有多个也非常有限),系统容易出现单一失效点;单一服务器面对众多的客户端,由于CPU能力、内存大小、网络带宽的限制,可同时服务的客户端非常有限,可扩展性差。

P2P技术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来的一种对等网络结构。

在P2P网络中,每个节点既可以从其他节点得到服务,也可以向其他节点提供服务。

这样,庞大的终端资源被利用起来,一举解决了C/S模式中的两个弊端。

对等网络的基本结构(1)集中式对等网络(Napster、QQ)集中式对等网络基于中央目录服务器,为网络中各节目提供目录查询服务,传输内容无需再经过中央服务器。

这种网络,结构比较简单,中央服务器的负担大大降低。

但由于仍存在中央节点,容易形成传输瓶颈,扩展性也比较差,不适合大型网络。

但由于目录集中管理,对于小型网络的管理和控制上倒是一种可选择方案。

(2)无结构分布式网络(Gnutella)无结构分布式网络与集中式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它没有中央服务器,所有结点通过与相邻节点间的通信,接入整个网络。

在无结构的网络中,节点采用一种查询包的机制来搜索需要的资源。

具体的方式为,某节点将包含查询内容的查询包发送到与之相邻的节点,该查询包以扩散的方式在网络中蔓延,由于这样的方式如果不加节制,会造成消息泛滥,因此一般会设置一个适当的生存时间(TTL),在查询的过程中递减,当TTL值为0时,将不再继续发送。

区块链关键技术试题及答案

区块链关键技术试题及答案

区块链关键技术试题及答案1. [单选]以下对分布式存储描述正确的是:()A.分布式存储是将数据分散存储到多个服务器上B.分散的存储资源构成一个虚拟的存储设备C.数据分散地存储在服务器集群的各个角落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2. [单选]区块链是一种“特殊”的分布式存储,哪个不是其特性:()A.节点无需同步数据(正确答案)B.数据是由系统所有参与者来集体维护C.没有中心节点,每个节点都是平等的(P2P)D.每个节点都保存数据副本3. [单选]中心化的分布式网络与其它P2P网络相比,哪个描述是不正确的:()A.两个peer之间的通信要通过中心服务器B.可靠性高(正确答案)C.可维护性高D.发现算法效率高4. [单选]以下对P2P(peer-to-peer)网络描述正确的是:()A.节点无主从之分B.耐攻击C.高容错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5. [单选]以下选项中,哪些不是联盟链区块头中包含的信息?B.当前哈希C.前续哈希D.时间戳(正确答案)6.[单选]默克尔树是迭代哈希,每个区块包含多笔交易,交易()进行哈希运算,()迭代哈希,直到最后得到一个哈希值,最终生成的哈希值叫默克尔树根。

A.两两组合,从上向下B.两两组合,从下向上(正确答案)C.多个组合,从下向上D.多个组合,从上向下7. [单选]前续区块哈希是指()的哈希值,通过对()的()数据进行哈希计算得出。

A.前一区块前一区块区块头(正确答案)B.前一区块前一区块区块体C.后一区块后一区块区块头D.后一区块后一区块区块体8. [单选]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没有中心服务器B.所有节点权限对等C.数据分布存储D.系统低冗余(正确答案)9. [单选]交易数据是写入区块链的哪个部分:B.区块体(正确答案)C.默克尔树D.以上都不是10. [单选]区块链由哪个特点决定了其不可篡改性:()A.本区块的哈希值与本区块的数据内容相关联B.修改任何数据都会影响到本块哈希值C.下一区块会记录前续区块哈希值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11. [单选]区块链中,前后区块通过哪种密码学技术形成指针使区块依次相连?()A.对称加密B.非对称加密C.哈希算法(正确答案)D.零知识证明12. [单选]以下描述对称加密算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国密SM4是对称加密算法B.发收信双方各自使用不同的密钥(正确答案)C.解密方事先必须知道加密密钥D.发收信双方都使用一个密钥13. [单选]比特币系统中,可以把地址理解为:()A.公钥(正确答案)B.私钥C.签名14. [单选]非对称加密的特点是:()A.安全性更高B.公钥公开,私钥仅自己保留C.加密和解密花费时间长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15. [单选]CA中心的特点是:()A.具权威性B.依赖度极高的第三方C.其资格证书经国家颁发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16. [单选]区块链主要运用数字证书技术的是:()A.公链B.比特币C.联盟链(正确答案)D.以上都是17. [多选]P2P(peer-to-peer)又称为:()A.对等式网络(正确答案)B.非对等式网络C.中心化网络D.点对点网络(正确答案)18. [多选]P2P 网络有那些分类:()A.中心化 P2P 网络(正确答案)B.全分布式非结构化 P2P 网络(正确答案)C.全分布式结构化 P2P 网络(正确答案)D.半分布式 P2P 网络(正确答案)19. [多选]分布式存储分类:()A.分布式文件系统(正确答案)B.分布式Key-Value系统(正确答案)C.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系统(正确答案)D.数据仓库20. [多选]关于比特币挖矿的说法正确的是:()A.挖矿相当于做数学题(正确答案)B.经过大量的计算(哈希碰撞),试出一个正确的区块哈希值(正确答案)C.矿工用来争夺记账权的手段(正确答案)D.是矿工的工作量证明(PoW)方式(正确答案)21. [多选]区块链的特性有哪些?()A.去中心化(正确答案)B.集体维护(正确答案)C.系统透明(正确答案)D.不可篡改(正确答案)22. [多选]区块链不是一项新技术,而是新的技术组合,其关键技术包括:()A.分布式(正确答案)B.共识机制(正确答案)C.密码学(正确答案)D.智能合约(正确答案)23. [多选]区块由什么组成?A.区块头(正确答案)B.前续哈希C.区块体(正确答案)D.默克尔树根24. [多选]区块链的哪些表现体现了其集体维护的特性:()A.每个节点只保留部分数据副本B.去中心化使所有节点都有数据副本(正确答案)C.每个区块都存有前续哈希(正确答案)D.前续区块哈希与其自身区块交易数据无关25. [多选]对称加密算法相比非对称加密算法:()A.对称加密算法加解密效率更高(正确答案)B.对称加密算法加解密速度更快(正确答案)C.对称加密算法密钥只有一个(正确答案)D.对称加密算法的密钥分发和管理比较困难(正确答案)26. [多选]哈希算法特性包含以下哪几种?()A.不可逆(正确答案)B.任意长度输入(正确答案)C.固定长度输出(正确答案)D.每个输入对应唯一的输出(正确答案)27. [多选]以下哪些是密码学中的常见术语?()A.密钥(正确答案)B.明文(正确答案)C.密文(正确答案)D.分布式网络28. [多选]哈希算法又叫做:()A.散列函数(正确答案)B.对称加密函数C.杂凑函数(正确答案)D.椭圆曲线函数29. [多选]以下哪些是哈希算法的应用场景:()A.对称加密B.数字签名(正确答案)C.防篡改验证(正确答案)D.保存用户密码(正确答案)30. [多选]公钥和私钥成对使用的描述正确的是:()A.公钥加密,公钥解密B.私钥签名,私钥验签C.私钥签名,公钥验签(正确答案)D.公钥加密,私钥解密(正确答案)31. [多选]下面有关数字签名的描述正确的是:()A.数字签名技术融合了非对称加密技术和数字摘要(哈希算法)技术(正确答案)B.数字签名是对发送者发送信息的有效证明(正确答案)C.接收者使用发送者的公钥才能查看信息(正确答案)D.通过数字签名可以验证消息发出者身份和消息是否被篡改(正确答案)32. [多选]下面有关数字证书的描述正确的是:()A.数字证书是由CA机构颁发的数字认证(正确答案)B.数字证书用来识别网络上的用户身份(正确答案)C.数字证书颁发、验证环节需要CA机构的私钥签名和对明文进行哈希运算(正确答案)D.联盟链中的CA节点负责数字认证(正确答案)33. [多选]数字证书的特性表现在:()A.用户可即时申请和开通(正确答案)B.用户不需要掌握加密技术(正确答案)C.数字证书由CA中心签发(正确答案)D.数字证书是唯一的(正确答案)34. [多选]零知识证明的特点是:()A.证明者不向验证者提供任何有用信息,使验证者相信某个论断是正确的(正确答案)B.在泄露极少量数据的情况下,使验证者相信某个论断是正确的C.零知识证明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证明(正确答案)D.零知识证明是概率证明而不是确定性证明(正确答案)35. [判断]非对称加密比对称加密更高效。

网络摄像头 p2p原理

网络摄像头 p2p原理

网络摄像头 p2p原理网络摄像头p2p原理是指网络摄像头通过点对点(peer-to-peer)技术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传统的IP摄像头通常需要连接到一台中央服务器,用户通过该服务器访问和控制摄像头。

而基于p2p技术的网络摄像头则可以直接通过摄像头与用户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的连接,实现视频的实时传输和互动。

网络摄像头p2p原理的实现依赖于三个关键的元素:摄像头设备、服务器和用户设备。

首先,摄像头设备需要支持p2p连接技术,并且具有数据传输和编码的功能。

其次,服务器作为p2p连接的中继节点,协助设备之间建立连接,并提供注册和登录服务。

最后,用户设备通过p2p协议与摄像头设备直接通信,实现视频的实时传输和操作。

在建立p2p连接的过程中,摄像头设备首先向服务器注册并获取唯一标识符(ID),该标识符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然后,用户设备通过输入摄像头的标识符来请求连接,服务器将请求转发给目标摄像头设备。

一旦目标摄像头设备接受连接请求,设备之间将建立起p2p连接,数据可以直接在设备之间传输,而不需要经过中央服务器。

在p2p连接建立后,用户可以通过摄像头设备实时获取视频流,并进行远程操作,如旋转、放大、录制等。

用户设备可以通过请求发送控制命令到摄像头设备,并接收来自摄像头设备的视频数据流。

同时,摄像头设备也可以将视频数据流直接传输给用户设备,实现实时监控和远程访问。

网络摄像头p2p技术相比传统的IP摄像头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p2p连接提供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因为数据无需经过中央服务器中转,直接在设备之间传输。

其次,p2p连接更加安全可靠,不易受到攻击和干扰,因为连接是点对点的,而不是通过一个中央节点传输。

最后,p2p连接提供了更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用户可以方便地添加和管理多个摄像头设备,实现更全面的监控和控制。

P2P技术及其应用

P2P技术及其应用
2.请求peer -list 返回peer-l ist
client
载 传,下 4. 上 件 请求文
3.请 上传 求文件 ,下 载
tracker服务器
client client
2013-7-31
11
BT的工作原理:
• 客户端从Web服务器或者其他传统服务器下载种子
文件,种子文件中存储了某文件资源对应的 TRACKER IP地址和服务端口号、部分Peer节点IP地 址和服务端口号、文件名称、文件分片的长度以及 片数、文件创建者信息。客户端解析种子文件后连 接TRACKER服务器,请求Peer列表和文件分片信息, 获取Peer列表后,客户端顺次与Peer建立连接获取 其需要的文件或片段,本地客户端从数十数百个远 程客户端获取某一文件的各个分片,在下载完成后 将其组装还原为一个完整的文件。在文件下载过程 中,客户端始终保持与TRACKER服务器的连接,交 互本地客户端已经上传或者下载的字节数、文件分 片信息,方便其他客户端连接本地客户端获取该文 件资源。
2013-7-31
17
中移动的雄心

中国移动这一次高调推出DSN,可谓“雄心勃勃”。黄晓庆告诉记者,如果说以往 是设备厂商在推动通信行业的技术进步,那么,未来运营商将成为新的创新中心, “因为只有用户的需求才是创新之源,而我们是产业链上离用户更近的一环。” 黄晓庆介绍,DSN构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尽管目前这一技术架构并没有进 入实用阶段,但中国移动想推动其成为未来核心网架构的技术演进方向。 中科院声学所侯自强教授告诉记者:“DSN并不是首先研究怎么收钱,怎么分类, 而是要通过一个重叠网来提供多样化服务,比如做P2P,像电信网一样,可以控制优化 数据流,可以监管内容,实现过去在互联网上做不到的事情。” 与传统的电信网络相比,互联网无论从业务提供范围,业务推出周期,还是网络架 构的简单、可维护等方面,都显示出巨大的优势。这就要求运营商跟踪先进技术发展, 结合应用实际,拿出新的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方案,DSN可谓应运而生。

p2p流量识别

p2p流量识别

3、peer交换数据识别
Peer之间的若干种消息交互中,唯一可被用来 作为识别依据的是握手消息。
0x13 BitTorrent protocl Reserved(8) Info_hash(20) Peer_id(20)
握手时互发的TCP包
分析TCP数据流的第一个包含有效数据的TCP数据 包,如果它的TCP负载部分第一个字节是0x13(十进制 的19),第2到20字节为字符串“BitTorrent protocol”, 则可以认为此数据包是一个BitTorrent握手消息。
DHT数据包识别关键字
消息 find_node get_peers announce_pee r ping
请求关键字 “find_node” “target” “find_hash” “Info_hash” “token” “ping”
回应关键字 “nodes” “token””values” “nodes” _ _
种子文件
通过分析发现,种子文件通常以“d8:announce” 开始,之后紧跟tracker URL,并且在之后的某位置 会出现“info”和“piece”(用于计算文件的HASH校验)。 通过扫描以上特征足以精确的发现种子下载的传输 过程。
2、peer和tracker交互识别
提交状态报告(HTTP GET请求)
.torrent
发送请求 响应 pieces
A
Peer(leecher)
pieces piece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eer(seed)
C
B
Peer(leecher)
1、种子文件传输识别
HTTP GET 请求 用户 HTTP 回应 在回应的头部会出现种子传输的特征值。 Content-Type字段的值是application/x-bittorrent或者 是application/bittorrent,则表明该HTTP会话传输的是种子 文件。 出现漏识:如它的值会为text/plain。 种子下载服务器

什么是P2P

什么是P2P

什么是P2P1点对点技术(peer-to-peer,简称P2P)又称对等互联网络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

P2P 网络通常用于通过Ad Hoc连接来连接节点。

这类网络可以用于多种用途,各种档案分享软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P2P技术也被使用在类似VoIP等实时媒体业务的数据通信中。

2 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

这样一来,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

目前人们认为其在加强网络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简单的说,P2P直接将人们联系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

P2P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间商。

P2P就是人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

P2P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互联网现在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

P2P看起来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将现实世界中很平常的东西移植到互联网上一样,P2P并不是什么新东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按照P2P模式面对面地或者通过电话交流和沟通。

P2P的发展简史1999年,文件共享系统Napster诞生。

Napster是最早的P2P实用系统,参与系统的是大量个人计算机用户,每个用户将自己愿意共享的文件提供出来,同时可以下载其他用户共享的文件。

Napster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必须知道哪些机器上有哪些文件,这样当用户提出文件搜索请求时才可以得到正确的匹配结果。

在Napster中使用一个中心服务器,称为目录服务器,存放所有文件的元数据信息(文件的标题和一些简单的描述信息)以及其存放结点的IP地址。

结点加入系统时首先要连接目录服务器并报告自身地址及共享的文件列表。

DPI技术

DPI技术

D P I技术(总1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1DPI技术介绍1.1DPI技术产生的背景近年来,网络新业务层出不穷,有对等网络(Peer-to-Peer,简称P2P)、VoIP、流媒体、Web TV、音视频聊天、互动在线游戏和虚拟现实等。

这些新业务的普及为运营商吸纳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同时也对网络的底层流量模型和上层应用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带来带宽管理、内容计费、信息安全、舆论管控等一系列新的问题。

尤其是P2P、VoIP、流媒体等业务,当前P2P业务的流量已是相当巨大的,这打破了以往“高带宽、低负载”的IP网络QoS提供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网络拥塞,降低了网络性能,劣化了网络服务质量,妨碍了正常的网络业务的开展和关键应用的普及。

同时,P2P的广泛使用也给网络的信息安全监测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由于P2P流量的带宽吞噬特性,简单的网络升级扩容是无法满足运营商数据流量增长需要的,加上网络设备缺乏有效的技术监管手段,不能实现对P2P/WEB TV等新兴业务的感知和识别,导致网络运营商对网络的运行情况无法有效管理。

传统的网络运维管理,往往通过设备网管实现对网元级的管理,后来发展至网络级管理,可以对上层的简单应用进行管控,而这些应用级管控技术大多采用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或者基于端口的流量识别进行进行分析和管理。

因此,如何深度感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业务,提供应用级管控手段,构建“可运营、可管理”的网络,成为运营商关注的焦点。

1.2DPI能够为运营商解决什么问题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面临大量“高消耗、低价值”的业务对带宽的吞噬压力,网络安全和服务质量问题亟待解决,主要面临如下问题:网络出口带宽增加了一倍,可没几天还有大量用户投诉上网慢,收邮件慢,流媒体缓冲时间长,为什么?不断升级换代交换机、路由器等核心网设备,投资不少可网络设备的性能总是无法跟上带宽的增长速度。

P2P网络技术及其应用

P2P网络技术及其应用

P2P网络技术及其应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P2P(Peer-to-Peer,对等网络)技术成为了互联网上最流行的技术之一。

P2P网络是指由许多计算机相互连接组成的网络,这些计算机共享自己的资源,如文件、带宽等,以便其他用户可以访问这些资源。

P2P网络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文件共享、在线视频和音频流、在线游戏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P2P网络技术及其应用。

一、P2P网络技术的原理P2P网络是点对点通信网络的一种。

它的基本原理是,每个设备都可以充当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客户端,也就是说,每个设备都能够向其他设备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从其他设备获取服务。

在P2P网络中,没有一个特定的计算机扮演中央控制器的角色,因此,所有计算机都具有相同级别的位置,彼此之间互相连接、通信,共同组成P2P网络。

二、P2P网络技术的优缺点与传统的中央服务器架构相比,P2P网络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 分布式架构:由于P2P网络没有中央服务器,每台计算机都可以向其他计算机上传和下载数据,因此P2P网络具有高度的分布性和可扩展性。

2. 高可用性:由于P2P网络中的任何设备都可以扮演服务器的角色,因此即使其中某些设备出现问题,网络通信依然可以正常进行。

3. 低成本:P2P网络不需要中央服务器,只需要每台计算机都拥有相应的软件,因此可以降低服务器和网络的成本。

但与此同时,P2P网络也有以下几个缺点:1. 安全性差:由于P2P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具有上传和下载文件的权限,因此容易受到恶意软件和黑客的攻击。

2. 可靠性差:由于P2P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是相互连接的,因此一些节点的故障或离线可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稳定性。

3. 干扰网络:P2P网络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带宽和系统资源,可能会对网络的整体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三、P2P网络技术的应用1. 文件共享P2P网络最广泛的应用之一是文件共享。

通过P2P网络,用户可以轻松自如地分享和下载文件。

传统的文件共享方式需要使用FTP、HTTP等传输协议,而这些协议依赖于中央服务器,无法满足大规模文件共享的需求。

Android端P2P通信的实现方式

Android端P2P通信的实现方式

Android端P2P通信的实现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实时通信和数据传输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P2P(Peer-to-Peer)通信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通信模式,它能够直接将数据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而无需借助中心服务器。

在Android端,要实现P2P通信,有以下几种方式:一、Wi-Fi DirectWi-Fi Direct是一种能够直接在设备之间建立Wi-Fi连接的技术。

通过Wi-Fi Direct,Android设备可以直接与其他支持Wi-Fi Direct的设备进行通信,而无需连接到中心服务器。

使用Wi-Fi Direct,我们可以实现点对点的P2P通信,可以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建立连接,并进行数据传输。

需要注意的是,Wi-Fi Direct在Android 4.0及以上版本的系统中才被支持。

二、Bluetooth除了Wi-Fi Direct,我们还可以使用蓝牙技术实现Android端的P2P通信。

蓝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技术,它可以在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的连接。

Android设备可以通过蓝牙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并实现数据的传输。

蓝牙通信的优势在于低耗电、成本低廉,但是传输速度相对较慢。

三、NFC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是一种短距离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近场通信。

Android设备可以利用NFC模块进行通信,从而实现P2P通信。

使用NFC,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数据的读取、写入和传输。

NFC技术在移动支付、数据传输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Socket编程除了以上介绍的无线通信技术,我们还可以使用Socket编程来实现Android端的P2P通信。

Socket是一种能够在网络中进行数据传输的编程接口,使用Socket编程,我们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连接和数据传输。

通过建立Socket连接,我们可以实现稳定和高效的P2P通信,不受网络环境限制。

P2P网络借贷的原理与应用

P2P网络借贷的原理与应用

P2P网络借贷的原理与应用P2P网络借贷(Peer-to-Peer Lending)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借款人和出借人直接连接起来,实现借贷交易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

它的出现,使得借贷活动更加便利、高效,并且给予了普通人更多的借贷和投资机会。

本文将详细介绍P2P网络借贷的原理与应用。

一、P2P网络借贷的原理P2P网络借贷的原理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对称,通过借贷平台将借款人和出借人进行撮合,实现无中介的借贷交易。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平台建立与管理:P2P借贷平台通过建立一个在线的交易平台,提供借贷信息发布、风险评估、交易撮合、合同管理等功能。

平台会对借款人进行审核,对出借人进行风险评估,并对借贷合同进行管理和监督。

2. 借款人和出借人的注册与认证:借款人和出借人需要在平台上注册账号,并进行身份认证。

借款人需要提供个人信息、借款用途等相关资料,而出借人则需要提供个人资产和风险承受能力等信息。

3. 借贷信息发布与匹配:借款人在平台上发布借款需求,包括借款金额、借款期限、利率等。

出借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和风险偏好,在平台上选择合适的借款项目进行投资。

4. 风险评估与信用评级:P2P借贷平台会对借款人进行风险评估,包括个人征信、还款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平台会给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以帮助出借人更好地选择借款项目。

5. 合同签订与资金流转:借款人和出借人达成借贷协议后,通过平台进行合同签订。

出借人将资金转入平台的资金池,平台再将资金划转给借款人。

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的还款方式和期限进行还款。

6. 风险控制与催收管理:P2P借贷平台会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对借款人进行还款监督和催收管理,确保借贷资金的安全性和借贷交易的顺利进行。

二、P2P网络借贷的应用P2P网络借贷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个人借贷、小微企业融资、消费金融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P2P网络借贷的几种常见应用:1. 个人借贷:P2P网络借贷为个人提供了更加便捷和灵活的借贷渠道。

一种基于Peer_to_Peer技术的Web缓存共享系统研究

一种基于Peer_to_Peer技术的Web缓存共享系统研究

第28卷 第2期2005年2月计 算 机 学 报C HIN ESE J OU RNAL OF COM PU TERSVol.28No.2Feb.2005一种基于Peer 2to 2Peer 技术的W eb 缓存共享系统研究凌 波1) 王晓宇2) 周傲英2) Ng Wee 2Siong3)1)(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上海 200233)2)(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上海 200433)3)(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新加坡 117576)收稿日期:2003204224;修改稿收到日期:2004210208.凌 波,男,1974年生,博士,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对等计算、基于对等计算的数据管理和信息检索、信息经济和领导科学等.E 2mail :bling @.王晓宇,男,1975年生,博士,主要研究兴趣包括Web 数据管理、对等计算和嵌入式系统等.周傲英,男,1965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Web 数据管理、数据挖掘、数据流管理与分析、对等计算、金融数据管理与分析等.N g Wee 2Siong ,男,1973年生,马来西亚人,2004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数据库性能、对等计算和基于Internet 的应用等.摘 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peer 2to 2peer 技术的分布式Web 缓存共享系统:BuddyWeb.该系统的核心理念是让企业网络中的所有PC 能够相互共享浏览器中的本地缓存,从而形成一个高效的、大规模的分布式缓存共享系统,并使系统具备易管理、易实现、低成本等优点;接着详细阐述了BuddyWeb 的工作原理和算法策略;然后,针对Buddy 2Web 系统的特性提出了仿真实验模型和评估方法.实验结果证明了BuddyWeb 在命中率、网络通信流量负荷、系统响应延迟等诸方面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关键词 peer 2to 2peer Web 缓存;动态自配置;自适应跳步中图法分类号TP303A Collaborative Web C aching SystemB ased on Peer 2to 2Peer ArchitectureL IN G Bo 1) WAN G Xiao 2Yu 2) ZHOU Ao 2Y ing 2) Ng Wee 2Siong 3)1)(China Executive L eadershi p A cadem y Pu dong ,S hanghai 200233)2)(Depart ment of Com p 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Fu dan Universit y ,S hanghai 200433)3)(Depart ment of Com puter Science ,N ational Universit y of S ingapore ,S ingapore 117576)Abstract In t his paper ,a collaborative P2P 2based Web caching system ,named BuddyWeb ,has been p roposed ,whose underlying ideology is t hat all t he PCs in an Int ranet are able to share t heir local caching to constit ute a large 2scale ,effective collaborative Web caching system.BuddyWeb distinguishes it self from ot hers wit h t he advantages of scalability ,effectiveness and low cost.Furt hermore ,t he working mechanism and t he algorit hm of t he system have also been detailed.In addition ,a simulation model has been devised to evaluate such a system.And t he evaluation re 2sult s show BuddyWeb achieves a satisfied performance in hit s 2ratio ,t raffic 2load and latency of re 2sponse.K eyw ords peer 2to 2peer Web caching ;dynamic self 2reco nfiguration ;self 2adaptive hopping1 引 言Peer 2to 2Peer (简称P2P )计算模型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数据挖掘、资源交换、数据管理、文件共享等领域.P2P 技术得以风行的最初动机是人们希望创建属于自己的在线通信通道,以实时地访问和交换信息,典型的P2P 系统有Napster 和Gnutella 等.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P2P 应用:Web 缓存共享.不同于以往基于proxy 端的Web 缓存技术,本文着眼于如何在一个企业局域网环境中利用所有节点(PC) (浏览器中)的本地缓存.企业环境P2P模型与互联网资源共享模型的主要区别为:(1)连结节点(peer)间的带宽不同,企业局域网的带宽比广域网带宽高得多;(2)企业局域网的安全性好,因为局域网中的所有节点都受防火墙保护;(3)企业环境中整个网络都是可控制和可管理的.为了更好地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动机,让我们考虑复旦大学校园网这样一个企业级局域网.在这类网络中,有成千台PC相互连接在一起,每台PC都有一个Web浏览器.这里,防火墙把校园网与“外面的世界”隔离开,任何进入和外出的请求都要通过一个中心p roxy;另外,中心proxy还承担数据流量“计费器”的角色,每个通过它出入的字节都要收费.在当前的计算模式下,用户不能相互共享节点浏览器中的缓存内容,即使正查找的信息已缓存在校园网(L AN)内的其它节点,也不能在L AN内获得.所有查询不得不通过中心proxy发送到远程服务器,这样既导致了较长的响应时间,又增加了额外的费用.相反,如果能利用P2P技术使L AN内所有PC共享本地缓存,则不但能缩短响应时间,而且能节省费用.带着这样的动机,本文设计了基于P2P技术的Web缓存共享系统:BuddyWeb.在BuddyWeb中,所有参与节点的本地缓存都可共享,在触发外部(到Int ranet之外的)访问之前,首先搜索L AN内节点的缓存.总之,BuddyWeb具有以下独特性:(1)网络的拓扑结构可以依据节点的兴趣而自调整.运行一段时间后,网络中将形成不同兴趣的虚拟社区.例如,数据库研究社区,生物信息研究社区等.(2)采用了基于节点缓存内容相似度的路由策略.基于相似度的判断,查询将从一个节点路由到和该节点具有较高相似度的相邻节点.(3)实现了基于兴趣相似度的自适应跳步策略(self2adaptive hopping st rategy),每个查询消息的T TL值(Time2To2Live,生命周期)会自动调整,从而实现最大化搜索结果和最小化带宽消耗的优化目标.本文第2节介绍BuddyWeb的体系结构,首先回顾实现系统的P2P系统平台Best Peer,然后描述BuddyWeb节点的体系结构;第3节介绍Buddy2 Web的特性和算法,包括基于兴趣相似度的动态自配置策略以及基于兴趣相似度的路由策略与自适应跳步机制;第4节提出仿真实验模型并展示实验结果;第5节讨论相关的工作;第6节总结全文.2 BuddyWeb系统体系结构本节首先介绍实现BuddyWeb系统的P2P平台,以更好地理解系统的工作机制,然后详细描述BuddyWeb节点的体系结构和工作流程.2.1 B estPeer平台BuddyWeb是在Best Peer[1]平台上实现的. Best Peer是集成了移动Agent技术的通用P2P平台,可以在它上面有效地开发各种P2P应用.平台系统由两类实体组成:大量的对等节点和少量的位置独立全局名查找服务器(L IG LO).每个对等节点都运行一个基于J ava的Best Peer软件,并能互相通信和共享资源.L IG LO服务器是有固定IP地址并运行着L IG LO软件的特殊节点,主要有两个功能: (1)为每个对等节点分配全局唯一的标识符(BPID),即使一个节点以不同IP地址登录,也能被唯一地识别出来;(2)维护自己所管辖的对等节点的当前状态信息,包括在线与否及当前IP地址等元数据.图1 Best Peer节点自配置过程在传统的P2P系统(如Gnutella)中,邻居节点(直接相连的节点)一般是人工静态指定或随机决定的,而Best Peer的节点可以动态地重新配置自己的邻居.该机制基于以下简单假设:对于任意一个给定的节点,曾经对它有益的节点,在以后的查询中很可能仍然有益.因此,Best Peer的节点会把曾经对自己最有益的节点维护成直接邻居;由于自身资源的限制,每个节点的邻居数量受限.图1展示了节点重新配置邻居的过程.在图1(a)中,Peer X发出的请求直接发送给Peer B和Peer A.但是,只有Peer C和Peer E才有Peer X当前请求的对象.那么Peer X 从Peer C和Peer E获得结果;并且,Peer X发现虽然Peer C和Peer E对它有益,却不是直接邻居,因此,Peer X重新配置自己的邻居节点,将Peer C和Peer E节点加入自己的邻居列表中,结果网络拓扑1712期凌 波等:一种基于Peer2to2Peer技术的Web缓存共享系统研究结构如图1(b ).自配置策略的实质就是将最有益的节点保持在近邻位置上,以便为自己提供更好的服务.Best Peer 支持两种缺省动态自配置策略[1]:(1)MaxCount ,以提供有效查询结果数最大化为基准;(2)Min Hop ,以获得相同查询结果所历经的跳数(hop )最少为基准.2.2 BuddyWeb 节点体系结构BuddyWeb 节点的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Web 浏览器充当前端用户界面,采用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IE ).在BuddyWeb 支持的浏览器中由一个本地proxy 来操纵本地Web 缓存;用一个H T TP 后台线程支持H T TP 请求.底层数据通信由Best Peer 平台管理.BuddyWeb 节点正是借助于Best Peer 平台与其它节点共享缓存内容.对用户而言,这种设置是透明的,用户觉察不到BuddyWeb 浏览器和普通浏览器的差别.图2 BuddyWeb 节点体系结构当用户从浏览器提交一个U RL 查询,本地p roxy 将其改写成Best Peer 平台可以接受的输入形式并传送给底层Best Peer 平台.接着,Best Peer 产生一个移动Agent 并将其派到BuddyWeb 网络中搜寻匹配结果.一旦查找到匹配结果,Best Peer 将结果的位置等元数据返回给发出查询的本地p roxy ;本地p roxy 立刻使H T TP 后台线程直接向存有匹配文档的节点发出H T TP 连接请求;一旦收到H T TP 连接请求,被请求节点上的H T TP 后台线程立即处理该请求,并传送被请求的结果.3 BuddyWeb 的特性与算法本节详细介绍BuddyWeb 的特性与算法,包括基于兴趣相似度的自配置策略、基于兴趣相似度路由策略和自适应跳步,并展示了L IG LO 和对等节点的工作算法.3.1 基于兴趣相似度的动态自配置策略由于Best Peer 的缺省自配置策略是基于查询行为的,不能有效利用共享内容的语义信息.在BuddyWeb 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兴趣(或内容语义)相似度的动态配置策略.该策略充分利用了Best Peer 中的L IG LO 服务器.即每个注册的节点不仅要将当前IP 地址传送给管辖它的L IG LO 服务器,同时还要定期向L IG LO 发送关于自己浏览兴趣的信息.节点浏览兴趣是通过它浏览过的网页信息来提取的.虽然具体方法很多,但抽取的浏览兴趣信息必须同时满足代表性和简练性的要求.BuddyWeb 通过节点浏览过网页的部分元数据(meta 2data ,例如〈TITL E 〉〈/TITL E 〉)来定义节点的浏览兴趣.每个节点的浏览兴趣会在管辖它的L IG LO 服务器用一组词列表的形式来表示.本文提出的动态自配置策略就是基于这些词列表进行的.我们可以把所有词列表中的词看作一个词袋(wordbag ),并用这个词袋构造一个向量空间.基于向量空间,每个词列表可以依据某种权重方案映射为该向量空间中的向量,最简单的权重方案是布尔权重.这样,每个节点的浏览兴趣就由向量表示.由于BuddyWeb 有多个L IG LO 服务器,每个L IG LO 服务器中仅保存了在它登记的节点浏览兴趣词列表.因此,所有L IG LO 必须相互协商,从而决定由谁接收其它L IG LO 所保存的兴趣词列表信息.解决该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哈希影射的方法,这样可以避免所有的向量计算在一个服务器上进行.但由于在企业网环境中,BuddyWeb 的L IG LO 服务器数量有限,而且L IG LO 服务器间传输的词列表只是一些“轻量级”文件,因此采用协商方法.基于上述定义的向量空间,节点可以采用余弦相似度函数来计算它们之间的兴趣相似度.为了使浏览兴趣最相近的节点直接连接在一起,每个节点都仅将跟自己具有最高相似度的数个节点维护为邻居.当网络中很多节点时,计算节点浏览兴趣向量的两两相似度非常耗时.解决这个问题的简单方法是将相似度的计算分布到每个节点.这样,负责计算的L IG LO 服务器只要计算向量空间及每个节点在该空间中的向量.计算完成后,这些向量会传发网络中的所有L IG LO 服务器.基于兴趣相似度的动态自配置的具体过程如下:(1)经过一个指定的时间周期(如一天)后,L IG LO 在特定时间(如午夜)相互协商并推举一台L IG LO 计算向量空间和所有登记节点的向量.(2)当一个节点登陆时,首先跟它登记的L IG LO 通信,上传其当前IP 地址,并接收当前网络中所有271计 算 机 学 报2005年节点(包括该登陆节点本身)的浏览兴趣向量.该节点与其它节点间的两两相似度就在登陆节点本地计算出来,并按由高到低排序.(3)k个具有最高相似度的节点将保持为直接连接邻居,k是一个指定的系统参数.采用基于兴趣的自配置策略,BuddyWeb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形成特定的(节点)虚拟社区. 3.2 基于兴趣相似度的路由与自适应跳步目前,大多数P2P系统(如Gnutella)的查询采用广播路由策略,即查询节点把查询广播给所有邻居,邻居收到查询后在本地检索的同时,继续把查询转发给它们的所有邻居,直到查询转发次数达到限制值(T TL).这种广播路由策略导致了很高的网络通信流量负担.在BuddyWeb中,每个节点都保存自配置过程中计算得到的节点间兴趣相似度值.由于该值实际上是节点缓存内容的相似度,因而,当节点转发查询时,只需转发至和该节点具有很高相似度值的邻居,而不是转发给所有邻居.注意,查询提交节点将查询传播给所有邻居.利用节点间的兴趣相似性度,BuddyWeb还实现了一种自适应查询跳步策略.以往的P2P系统(包括Best Peer)都预先设定查询跳数(T TL值).如果T TL值设得太小,那么查询处理被限制在很小范围,查全率低;反之,如果T TL设得过大,网络的通信流量负担非常沉重.因此,不可能事先为不同的查询设定一个相同的T TL值,并同时达到上面两种考虑的折衷.BuddyWeb充分利用了Best Peer提供的Agent 机制,所有查询被封装在Agent中,Agent在路由途中记录一些“历史”信息.为了更直观地阐述自适应跳步策略,我们用距离(跟相似度本质相同)来描述节点间的关系.在网络中,两节点间最长的距离被看作BuddyWeb概念空间的直径,即所有节点的兴趣所覆盖范围.自适应跳步策略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1)节点发起一个携带一个参数s(而不是T TL 定值)的查询Agent.这里参数s是一个由P2P网络预先设定值,称为概念空间参数.网络直径用D表示,其值在动态自配置的过程中计算出.(2)当查询Agent被转发到邻居节点,Agent记录下当前节点与其邻近节点间的“距离”.并且,该距离跟以前路由路径上的距离值累加.(3)如果累加值超过s・D的值,那么查询路由终止(查询Agent不再被转发).否则,节点继续将查询Agent向其直接相连的节点转发.采用该策略,每个查询的T TL会依据它所搜索的概念空间范围而自适应调整.概念空间参数s 反映了系统希望节点在概念空间中搜索的范围.通过设定参数s可以使BuddyWeb在通信量和查全率两方面动态实现折衷.BuddyWeb系统中的L IG LO服务器和对等节点的工作算法分别如算法1与算法2所示.算法1. L IG LO工作算法.For L IG LO server:void ProcessPeerLogin() //等待Peer登陆{while(true){if(AnyPeerRequest ToLogin())//是否有Peer请求登陆{Accept PeerRequest();//接受登陆请求Get PeerIP();//获得登陆节点IPSendCurrent RegisteredPeersInterest();//将当前所有登陆节点的兴趣向量发给请求节点}else{Sleep(WA IT_IN TERVAL);}}}算法2. 对等节点的工作算法.For each peer:bool Login(){bool bRet=Connect ToL IG LOServer();//请求连接到L IG LO服务器if(bRet){SendCurrent IPAddress();//将当前IP地址发送给L IG LO服务器G et RegisteredPeer Interests();//获得当前登记的所有节点的兴趣向量ComputeSimlarities();//计算同其它节点的相似度RankSimilarities();//对兴趣相似度排序Connet To KNeighbors();//同相似度最高的k个节点建立连接}return bRet;}//发起查询void Query(StringList str Keys,float s)//StringList为关键字组,s为概念空间参数3712期凌 波等:一种基于Peer2to2Peer技术的Web缓存共享系统研究{int D=G etCurrentNetworkDiameter();//获得或者计算当前网络的近似直径int T TL=D×s;SendCurrentQueryToNeibs(str Keys,T TL,0);//将当前查询发送到邻居节点开始查询,0表示当前查询经过的距离为0int i Total W ait Time=0;while(i Total W ait Time<MAX_WA IT_TIM E){G otQueryResult();//取得当前返回的查询结果DisplayResults();//将查询结果显示给用户Sleep(WA IT_IN TERVAL);i Total W ait Time+=WAIT_IN TERVAL;}}//收到查询请求的节点处理查询void ProcessQuery(StringList str Keys,int T TL,intcurS te ps){Result Info result=SearchIn ThisPeer(str Keys);//在当前节点上查找查询结果ReturnResults To InitialPeer(result);//将查询结果返回给查询节点if(curS teps<T TL)SendCurrentQueryT oNeibs(str K eys,T TL,curSteps+1);//将当前查询发送到邻居节点开始查询}4 系统评估4.1 仿真评估模型Web缓存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际环境的工作负荷.因此,为了比较客观地评估Bud2 dyWeb系统算法的有效性,本文采用仿真模拟的方法,并建立一个可控的仿真环境.并且,可假设Bud2 dyWeb节点所请求的都是静态可缓存对象.虽然这和实际环境存在差异,但由于不可缓存的对象对于任何缓存方法的影响都是同样的(H T TP请求都被直接发至原始站点),所以并不影响仿真的有效性.实际上,仿真实验的目的是验证BuddyWeb在一般情况下的行为特征,而不是具体模拟某种现实的Web缓存实例.4.1.1 仿真模型初始数据集的构造假设在某段时间内BuddyWeb所有节点所请求的Internet对象集合为Q={q1,q2,…,q n},被定义为仿真试验对象全集.设对象集合Q一共包含u 个不同的主题,每个主题的对象集合用Q T表示.为简化仿真过程,可假设不同主题的对象集合间不存在交集,即Q T1∪Q T2∪…∪Q T u=Q;Q T i∩Q T j= ,其中i,j∈{1,2,…,u}.因为仿真过程并不需要真实存在可缓存对象集合Q,因而可用一组映射关系来模拟从对象的元数据中抽取关键词的过程.设从每个主题集中的对象的元数据中抽取的关键词集为T,那么,对象主题集Q T 与其相应的关键词集T之间的抽取关系可以通过一个映射来表达,F(Q T i)→T i,其中i∈{1,2,…,u}.通过映射F可以为每个主题对象集Q T与其相应的关键词集T之间建立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为简化仿真过程,可设每个关键词集T中含有同样数目的关键词m个,且T i∩T j= ,其中i,j∈{1,2,…,u}.另外,对于Internet对象实验全集Q中的对象,我们将为其中每一个对象的大小分配一个值.其分布符合在[1K,1M]上的正态分布.4.1.2 BuddyWeb仿真网络节点的构造创建一个BuddyWeb的仿真网络,设网络一共有w个节点,每个节点由一个BuddyWeb本地proxy操纵该节点的缓存、发送H T TP请求及响应其它节点的H T TP请求.每个节点的本地缓存能保存k兆的可缓存静态对象.在仿真实验之前,首先为每个节点初始化本地缓存内容,具体过程如下:从u个主题对象集合{Q T1,Q T2,…,Q T u}中随机地挑选1~p个主题集合(p为仿真实验参数,称为最大主题浏览数).然后从挑中的主体集合中随机选取其中的静态可缓存对象,直至达到该节点本地缓存容量,即k MB.BuddyWeb仿真网络的每个节点在选择了x(1ΦxΦp)个主题对象集合后,就依据映射F得到x个相应的关键词集合.按照该节点从这x个不同的主题对象集合中随机选取的对象数目的比例,可从相应的x个关键词集合中随机地挑选出q个不同的关键词构成该节点的浏览兴趣词列表.如果该节点的本地缓存中存有y个对象,则q=Δ・y,Δ是仿真实验参数,该参数定义为节点浏览兴趣词列表生成系数. 4.1.3 BuddyWeb网络行为的模拟为了比较全面模拟BuddyWeb网络的实际运作过程,仿真模型需要确定以下两个因素:(1)每个节点发出的H T TP所请求的对象;(2)每个节点发出H T TP请求的时间间隔.设节点i为BuddyWeb中的任意一个节点,它本地缓存中的Internet对象所涉及的主题对象集合的并集为N Q T i.节点的浏览过程(发出H T TP请求的过程)直接受到浏览者浏览兴趣的影响.浏览者既会保持一定的浏览兴趣连续性(继续浏览和其缓471计 算 机 学 报2005年存中对象主题相同的主题),也会浏览一些以前没有浏览过的主题,后一种现象称为浏览者的浏览兴趣漂移.因此,仿真模型引入了浏览兴趣飘移系数μ来刻画这种现象.μ=1表示节点浏览的Internet对象和它本地缓存中的对象完全没有重合的主题,μ=0表示节点浏览的Internet对象和它本地缓存中对象的主题完全重合.节点i所产生的H TTP请求对象有100μ%从集合N Q T i中随机地产生,有1-100μ%从Q-NQ T i中随机产生.节点产生H T TP请求的时间间隔直接影响整个BuddyWeb网络中通信流量的负荷.如果节点发出请求的时间间隔很短,那么网络的信息流量负荷就会很重,否则,流量负荷就很轻.为此,仿真模型引入请求间隔参数t,节点产生H T TP请求的时间间隔将从[0,t]范围内随机地产生一个值来确定.由于实验对象全集是所有网络中的节点所发出的H TTP 请求对象,因此实验结束时,实验对象全集Q中所有对象都被仿真网络的节点请求过.最后,因为每个节点的缓存容量都是有限的,所以仿真实验还要为网络节点所缓存的对象确定替换策略,本研究采用L RU缓存替换策略.表1展示了仿真模型参数的预设定值.表1 仿真模型参数缺省值仿真模型参数代表符号设定值BuddyWeb网络中的节点数目w2000实验对象全集Q中的对象数目n1000000实验对象中包含的主题数目u20每个节点本地缓存中包括的最大主题数目p8节点浏览兴趣词列表生成系数Δ3每个主题关键词集合中含有的关键词数目m500表1中未被列出的参数为评估实验参变量,用于研究BuddyWeb网络的行为特征.参变量的具体设定将在评估实验过程中详细说明.4.2 仿真实验评估本节评估BuddyWeb系统的基于相似度的动态自配置策略以及路由与自适应动态跳步方法的有效性.实验评估主要基于以下度量指标:系统性能(外部带宽或命中率,系统响应延迟或跳步数)和网络通信流量负荷.实验比较了加入动态自配置策略的BuddyWeb系统和没有自配置的策略的静态BuddyWeb系统,评估了自适应动态跳步算法对系统性能和网络通信负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了基于兴趣相似度的动态自配置策略的优越性;同时也证明了自适应动态跳步算法在没有牺牲系统性能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了网络的通信流量负荷.4.2.1 命中率与外部带宽命中率定义为网络中所有节点发出的请求被BuddyWeb网络中缓存所响应的百分比.本小节首先研究基于相似度的动态自配置策略对BuddyWeb 命中率的影响以及节点缓存对提高整个系统命中率的贡献;接着研究浏览者行为(不同的浏览兴趣漂移系数)对整个系统的命中率的影响;最后比较自适应跳步算法与路对系统命中率的影响.未加入动态自配置策略的BuddyWeb系统等同于一个传统的静态P2P系统,称为静态Buddy2 Web系统(简称SBW);采用了动态自配置策略的BuddyWeb系统称为动态BuddyWeb系统(简称DBW).为了研究自适应跳步算法与路由策略的影响,动态BuddyWeb系统分为加入自适应跳步算法与路由策略的动态BuddyWeb系统(简称ADBW)和未加入的动态BuddyWeb系统(DBW).DBW采用传统P2P系统的广播策略,每个消息的T TL=7.图3横坐标为每个节点的本地缓存的容量,纵坐标为系统的命中率.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动态配置策略的BuddyWeb系统(DBW)的命中率明显高于静态BuddyWeb系统(SBW).并且,随着本地缓存容量的增加,DBW越来越优于SBW.这充分说明了动态自配置策略对有效利用本地缓存的作用.图3 加入动态自配置策略前后系统的命中率另外,由图3可知,在较为合理的缓存容量上(例如100MB),动态自配置的BuddyWeb系统能获得满意的命中率,这说明有基于兴趣相似的动态自配置策略的BuddyWeb系统能有效利用网络中每个节点的本地缓存.所以随着每个本地节点本地缓存的增加,命中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注意到水平坐标的刻度是对数级的.这也说明即使每个节点的本地缓存容量很小,大量节点的协作能够取得较高较好的命中率.图4展示了在不同浏览兴趣漂移系数下,Buddy2 Web的命中率(节点缓存容量为100MB).5712期凌 波等:一种基于Peer2to2Peer技术的Web缓存共享系统研究图4 不同浏览兴趣漂移系数下的命中率 由图4可见,无动态自配置策略的BuddyWeb系统几乎不受浏览漂移系数变化的影响,而动态自配置系统则随着浏览漂移系数增加,系统的命中率呈下降趋势,并且浏览漂移系数超过0.6时,动态自配置策略下的BuddyWeb 系统的命中率开始低于不采用自配置策略的系统.接下来评价自适应跳步算法与路由策略.加入自适应跳步算法与路由算法后,BuddyWeb 可以依据预设定的概念空间参数s 自适应地决定跳步的数目.实验中,s =0.7.图5 加入自适应跳步算法与路由策略前后DBW 系统的命中率由图5可见在较小的节点本地缓存容量下,ADBW 系统的命中率较低于DBW 系统.当节点本地缓存达到或超过10MB 时,ADBW 系统的命中率开始接近甚至优于DBW 系统.该结果说明了自适应跳步算法与路由策略在本地缓存达到一定的容量时,不会降低系统命中率,但有效地下降了整个网络的通信流量负荷(见4.2.2节).现在研究概念空间参数s 对于系统命中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随着概念空间参数s 的增加,系统的命中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s 超过017时,它对系统命中率的提高作用开始减缓.但随着s 的增大,网络的通信流量负荷也会相应地增加.4.2.2节将图6 概念空间参数s 在ADBW 系统中对于命中率的影响会进一步研究概念空间参数s 对网络流量负荷的影响.并且,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BuddyWeb 系统的缓存命中率已经和集中式的proxy 缓存系统相当.4.2.2 网络通信流量负荷网络通信流量负荷定义为单位时间内Buddy 2Web 网络中传输字节数量的总和.表2列出了估算通信流量参数.表2 通信流量相关信息字节数的估计值请求头(Request headers )信息字节数350字节(估计值)响应头(Response headers )信息字节数150字节(估计值)传输的对象字节数在实验对象全集中相应对象的大小接下来研究自适应跳步算法与路由策略对减轻BuddyWeb 网络通信流量负荷的作用以及参数s 对网络通信流量负荷的影响.图7给出了在不同的请求间隔参数t 下,ADBW 与DBW 系统在单位时间内的通信流量.实验随机地选取了10个单位采样时间段,每个采样时间段设为1min.实验中节点本地缓存容量设为100MB ,DBW 的T TL =7,ADBW 系统的概念空间参数s 设为017.图7 不同请求间隔参数下,BuddyWeb 网络通信流量负荷由图7可知,采用自适应跳步算法和路由策略的BuddyWeb 系统的网络通信流量负荷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传统的P2P 系统的广播式路由机制导671计 算 机 学 报2005年。

新媒介概论名词解释

新媒介概论名词解释

新媒体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

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新媒体必须有革新的一面,技术上革新,形式上革新,理念上革新。

同时,“新媒体”必须具备价值、原创性、效应和生命力。

特性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

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

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特点: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也可理解为:)1.科技推动2.以人为本3.虚实相间4.互动包容5.市场主导优势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多媒体传播超文本互动性要素1 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2 以多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形式3 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性的特征4 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5 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

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0074)
Peer-to-Peer Key Technologies in Mobile Internet
LI Wei1,2, XU Zheng-Quan3+, YANG Zhu1
1(Optical Communication & Network State Key Laboratory (Preparing), Wuh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Wuhan 430074, China)
1.4 P2P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模式
基于移动终端提供 P2P 业务可以包括以下两种模式:1) 移动终端可以通过移动网络连接到互联网中的 P2P 系统,为移动用户提供 P2P 业务.在该模式下,需要针对移动终端的特点进行相应的优化,而在网络体系架 构、资源定位算法等关键技术方面主要延续互联网中的 P2P 网络拓扑结构和算法.2) 距离较近的移动终端之 间也可以组成自组织网络(ad hoc),在自组织网络上实现 P2P 覆盖网(即移动 P2P),进行资源共享.
ISSN 1000-9825, CODEN RUXUEW Journal of Software, Vol.20, No.8, August 2009, pp.2199−2213 doi: 10.3724/SP.J.1001.2009.03639 © by Institute of Softwar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ll rights reserved.
1.3 P2P技术应用于移动互联网所面临的挑战
与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一些独特的机制和特点,它们将会极大地影响 P2P 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 应用,甚至需要针对移动网络对 P2P 系统进行专门的优化和设计.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业务流量.对于移动通信网络而言,无线资源非常宝贵.传统的各种 P2P 应用需要消耗大量的网络资源, 如何在 P2P 业务和无线资源消耗之间取得一种新的平衡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另外,移动互联网中的 数据传输采用上、下行非对称的方式,也影响了 P2P 业务的应用.
李伟 等: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 Peer-to-Peer 关键技术
2201
网络基础之上,属于应用层.
研究者已经对移动 P2P 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文献[6]通过屏蔽底层网络技术,研究通用的移动 P2P
技术.而我们则认为,移动终端基于移动网络接入互联 网 P2P 系统和基于移动 ad hoc 网络的 P2P 系统之间在 体系架构、算法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本文针
2(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3(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Surveying, 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4,
定位算法和跨层优化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对各关键技术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最后,对未
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peer-to-peer;mobile ad hoc;资源定位
中图法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under Grant No.2006CB30310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Received 2008-10-10; Accepted 2009-04-27
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mobile P2P and ad hoc 图 1 移动 P2P 与 ad hoc 之间的关系
2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网络体系结构
根据 P2P 网络拓扑结构划分,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 P2P 网络体系结构可以分为集中式架构、半分布式架构 和面向 ad hoc 网络的全分布式架构.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vious study of applying P2P technology in mobile Internet. It first introduces the P2P technology and the conception of mobile Internet, and presents the challenges and service pattern of P2P technology in mobile Internet. Second, the architectures of P2P technology in mobile Internet are described in terms of centralized architecture, super node architecture and ad hoc architecture, respectively. Further more, the resource location algorisms and cross-layer optimizations are introduced based on two different terminal access patterns. Detailed analyses of different key technologies are presented and the disadvantages are pointed out. At last, this paper outline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Key words: mobile Internet; peer-to-peer; mobile ad hoc; resource location
Ad hoc 网络一直是业界研究的重点,将 P2P 技术应用于 ad hoc 网络之上来提供新的 P2P 应用具有巨大的 吸引力.网络路由算法是 ad hoc 网络的主要研究内容,它可以分为主动(proactive)路由算法和被动(reactive)路由 算法.P2P 和 ad hoc 有很多相似性,也有很多不同点[4].图 1 描述了 ad hoc 网络和移动 P2P 之间的关系:ad hoc 网 络主要解决移动终端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相关的路由协议[5],相当于互联网中的 IP 层;移动 P2P 叠加在 ad hoc
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xuzq@
Li W, Xu ZQ, Yang Z. Peer-to-Peer key technologies in mobile Internet. Journal of Software, 2009,20(8): 2199−2213. /1000-9825/3639.htm
E-mail: jos@
Tel/Fax: +86-10-62562563
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Peer-to-Peer关键技术∗
李 伟 1,2, 徐正全 3+, 杨 铸 1
1(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光纤通信与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筹),湖北 武汉 2(武汉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3(武汉大学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4)
Mobile P2P
P2P algorithm research and optimization
对移动终端的两种应用模式分别进行了研究. 本文第 2 节介绍移动 P2P 系统的网络架构,其中包
Ad hoc
Self organized routing protocol research
括集中式架构、半分布式架构和面向 ad hoc 网络的全
• 移动性.在移动环境下,节点的频繁移动性对现有的 P2P 业务产生巨大的挑战,会造成一系列的技术问 题.尤其对移动 ad hoc 网络,会导致拓扑的频繁变化,甚至导致网络不可用.
• 终端操作 系统 不统一.目前,移动终端 的操 作系统很 多,主流操作 系统 包括 Symbian,Linux,Windows Mobile 等.如果要在移动终端上提供 P2P 应用,则必须在不同操作系统上开发多种不同版本的应用程序 或者客户端软件.
1.2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已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随时随地通过互联 网获取信息.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融合,有研究者将其定义为通过无线接入设备(包括手机、 PDA 等)访问互联网[3].也有研究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是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交换.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移 动互联网的主要载体是移动终端设备.
2.1 集中式架构
由 NTT DoCoMo 和爱立信的研究人员共同提出了一个用于移动 P2P 通信的业务平台[7,8].该平台结合了集 中式架构和全分布式 P2P 架构,通过网关节点(gateway node)将全分布式 P2P 架构的节点连接到集中式架构中, 系统网络拓扑如图 2 所示.由控制节点(control node)和一般节点(peer node)组成的集中式架构位于系统的核心. 当移动终端通过 WiFi、蓝牙等连接方式组成 Ad-hoc 网络时,以全分布式 P2P 网络拓扑的形式通过网关节点连 接到集中式 P2P 系统中.当移动终端通过 GPRS/HSDPA 等移动网络接入到互联网时,通过移动代理(mobile proxy)连接到集中式 P2P 系统中.
Mac
分布式架构.第 3 节、第 4 节分别针对移动终端的两种
Mac layer protocol optimized for ad ho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