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地球仪教案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导学案(含2课时)

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区域认知: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综合思维:列举简单的证据证实地球的形状,描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能够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理实践力: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用途,并通过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学习导航】学习活动一:地球在宇宙中 【自主学习】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1.地球是宇宙中一颗蔚蓝色的星球,是目前已知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更是适合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唯一 。
2.月球是 的卫星,两者一起组成了地月系。
与太阳以及其他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
3.地月系是太阳系的一部分,而太阳系又是银河系中的一个星系。
银河系和 共同组成了目前人类可观测到的宇宙。
学习活动二:地球的形状 【自主学习】知道地球的形状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 认识阶段 结论盖天说天圆像张开的伞,地方像棋盘,后来改为天像一个斗笠,地像覆着的盘,日月星辰随天盖而运动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即天地的关系犹如蛋壳包着蛋黄船队的环球航行 首次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长期精密测量地球是一个 、 的不规则球体出示地球大小的图片,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方面描述地球的大小多媒体播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出示地球仪,说出地球仪的作用,以及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由“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验证地球是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合作探究】地球的形状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2.麦哲伦环球航行说明了什么?学习活动三:地球的大小【自主学习】地球有多大【合作探究】地球的大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中国陆地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地球表面积大约是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多少倍?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是8 848.86米,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珠穆朗玛峰海拔的多少倍?3.若某同学步行速度为4千米/小时,每天行走5小时,不考虑海洋因素,当他绕地球赤道一周后,他的年龄大约会增加多少年?学习活动四:地球仪【自主学习】了解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概念:人们将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后,制作成地球模型,也就是地球仪。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第1篇: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过程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学生:活动,讨论等(略)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
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小结: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
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含三课时)

第二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3.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重点)4.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5.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导入一联系生活经验导入:盛夏的夜晚,当我们在院子里或者广场上纳凉的时候,仰望星空,我们都会看到些什么呢?教师:那么大家知道它们都由什么组成?具有什么特点吗?学生:月球、流星、恒星、星云等等(教师在黑板激发兴趣和探索欲望,明确学习内容。
通过观看视频,为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提供感性素材。
上板书这些学生看到的天体)导入二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它到底有多大?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播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
导入三教师展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
”教师:还记得这首儿歌吗?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教师: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天体之间不是孤立的,有相互绕转关系;二是在宇宙中,质量决定谁是中心。
师生交流地球在宇宙中多媒体展示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图片,介绍这些天体的相关知识。
展示:天体系统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2-2、图2-3)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地心说”与“日心说”。
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是有层次和结构的,最低级别的是地月系,最高级别的是总星系,同时人们认识宇宙是先小后大,先近后远的。
通过探讨,训练学生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并感受古人对大自然探索的细心和执着。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14-16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的运动 ,同时包含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3.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并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外表任意一点的位置。
4.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 ,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引导学生对地球形状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
采取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 ,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过程 ,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 ,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同时注意强调科学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示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建议通过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所了解的信息 ,最终汇总出教学结论。
设置一些启发性强的问题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如:假设你是一个2019年前的古代学者 ,你会如何去猜想和验证地球的形状?通过什么方法来测量“天有多大?地有多厚?〞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和经纬网 ,之所以成为难点 ,主要因为学生对立体几何知识还未深入接触 ,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尚有缺乏 ,所以需要利用实物地球仪进行难点突破 ,最终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包含主要要素的地球仪模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 ,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学生每人发放一个小地球仪 ,教师准备大地球仪 ,并在赤道处利用透明胶固定红色线绳 ,在南北极点间连接两条黑色线绳 ,并使之可以根据需要转动位置。
地球与地球仪2(原创完整教学案附答案)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半球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经纬线,逐步建立地球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教学思路: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
本节内容抽象,同时又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故可以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
本节课采用分组观察、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观察、合作互助中学习。
教学过程:一、让学生感受到要在地球上确定位置,需要借助经纬线。
二、认识经线、纬线。
2、各小组讨论,分工记录各部分内容。
教师指导,帮助解答问题。
3、15~20分钟后,各小组汇报结果。
4、指导学生认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巩固知识点问题设计:1、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2、纬线的长度变化有什么规律?3、经线是什么形状的?4、经线的长度有什么规律?5、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6、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7、找出位于南、北半球的大洲?8、找出位于东西半球的大洲?总结:根据各小组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给予鼓励性评价。
四、强化训练师生共评总结:根据各小组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给予鼓励性评价。
课堂达标一、选择题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经线总共有360条B.纬线总共有180条C.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D.经线和纬线都是斜交的2.关于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相邻的经线都是相互平行的B.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C.从某地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朝前走,最后能回到出发的地点D.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任何一条经线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3.关于纬线的说法,错误的是()A.纬度越高,纬线越短B.纬线指示东西方向C.纬线是与经线垂直相交的整圆D.任何一条纬线圈,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4.下列关于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①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线,是90°纬线②赤道是划分经度的起点线,是0°经线③赤道是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④赤道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5.关于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正确说法是()A.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西、向东愈来愈大B.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C.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180 D.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90 6.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这样在南北极点各有()A.一个方向B.两个方向C.三个方向D.四个方向7.表示东经的代号是()A.E B.W C.N D.S8.习惯上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A.0°经线和180°经线B.20°E,160°WC.0°经线和0°纬线D.20°W,160°E9.中纬度是指()A.0°~30°B.23.5°~66.5°C.30°~60°D.60°~90°10.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某人从赤道以北40千米处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各走100千米,最后他位于()A.出发点B.出发点以北C.出发点以西D出发点以东二、读图题1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1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1.经纬度的划分。
三、教材设计思路根据课表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本节的重点不在于单纯地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而经纬网,是学生建立地球空间概念的基础。
让学生通过学习有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知识,认识地球仪,使学生学会比较和归纳等地理学习的常用方法,逐步地建立地球空间概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问题引领:中国某商船在索马里海域遇袭,应该如何在求救电报中说明自己的位置,才能让我军护航编队迅速准确找到。
教师讲述:这就需要知道如何在地球上准确定位。
【讲述新课】忆一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习活动一:再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纬度。
方法指引(1):阅读图1.6,仔细观察地球仪,结合课本第6 页有关文字描述。
问题引领:1.找出地球上最长的纬线。
2.纬线的定义。
3.纬线的特点(形状、位置关系、变化趋势、指示方向)。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一点;纬线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纬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互平行,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同一条纬线上只存在东西位置关系。
(转承)纬线有无数条,那怎样区分不同的纬线呢?于是人们给不同的纬线标上度数,就有了纬度。
教师讲解:纬度是指地球仪上某点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构成的夹角(线面角)。
方法指引(2):阅读图1.6 并结合下图。
问题引领:1.赤道的纬度是多少。
2.南北纬的分界线及代号。
3.纬度的范围是多少。
4.A 、B 、C 三点的纬度是多少。
5.低纬、中纬、高纬如何划分?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赤道的纬度是0°是纬度的起始点,也是南北纬的分界线,南纬(赤道以南)用S 表示,北纬(赤道以北)用N表示,纬度的范围是0°-90°。
七年级地理(上)《认识地球》(第二课时)教案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巩固以下概念: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重点知识——经纬线的理解。利用地球仪,并在黑板上板画,对经纬线知识进行逐一的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掌握。
(一)纬线和纬度
1、通过版画说明什么是纬线。
2、在版画上确定赤道、南纬、北纬和南北半球划分。
3、利用版画确定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个案)
新课引入:
情景模拟引入:假如我们去航海旅行,在海中突然遇到困难要向地面援救中心求救,我们怎么说出自己的位置呢?——经纬网确定位置。学习经纬网,首先要认识地球仪。
课堂小结: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同学们难于理解,因此应该利用好地球仪,结合板书,同时借助多媒体平台的辅助,化抽象为形象,并且多加练习,熟能生巧。
布置作业:
课本第19页活动题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纬度
1、纬线:形状、指示方向、长度
2、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3、北纬N和南纬S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中学集体备课课时设计活页纸
学科
地理
年级
初一
授课时间
主备人:
总课题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课时
第2课时
课 题
第一节认识地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教学方案)

( 地理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方案)Distinguish the location of things, learn geography, give you an outline, let you imagine, learn geography, you can know things and the world.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方案)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教学过程】(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小学地理教案 地球仪2课时

小学地理教案地球仪2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 掌握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定位和测量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空间认知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地理书籍和参考资料3. 图片和视频资源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地球仪1.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外观和构造。
2. 向学生介绍地球仪的主要部件,例如地球仪底座、支架、赤道环、经纬网等。
3.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4. 让学生试着转动地球仪,体验其中的旋转和翻转。
第二课时:地球仪的使用1. 通过图示和示范,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定位。
2. 让学生试着寻找并指出特定地点的位置,例如自己的家、学校等。
3. 引导学生测量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并让他们比较结果。
4. 结合地理知识,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地球仪可以用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距离。
四、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使用地球仪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例如找寻不同国家、大洲的位置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存在的局限性,例如无法显示地球上的实际地貌和海洋深度等。
3. 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推荐相关书籍和资源供他们进一步探索。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两节课的研究,学生们了解了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功能,掌握了使用地球仪进行定位和测量的方法。
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观察和空间认知能力。
通过继续探索地球仪的使用,学生们可以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找出并标记自己所在城市的位置,并写一篇短文介绍该城市的地理特点和风景名胜。
以上是《小学地理教案地球仪2课时》的教学内容,请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实施。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地球仪第二
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地球仪是什么,它的作用和用途
- 通过观察和探索地球仪,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 学会使用地球仪找到不同国家和地区
教学重点
- 认识地球仪的结构和部分
- 学会使用地球仪找到不同国家和地区
教学准备
- 一块大地球仪
- 图片或卡片,上面标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名称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卡片展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名称,引导学生对地球的了解。
2. 引入:向学生展示地球仪,并解释它的作用和用途。
帮助学生认识地球仪的结构和部分,如赤道、南北极等。
3. 操作:让学生每人轮流操作地球仪,找到老师给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并说出该国家或地区的名称。
4. 练: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由操作地球仪,尝试找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找到的国家和地区。
5. 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地球仪的作用,复刚刚学到的国家和地区的名称。
拓展思考
让学生自由提问并回答一些跟地球仪有关的问题,如为什么地球仪是球形的?有哪些国家和地区离我们更远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找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并对地理知识产生了兴趣。
课后作业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用地球仪找到它并写出一些简单的介绍。
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下面两幅图片中,左图是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本初子午线标志,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线,右图是南美洲厄瓜多尔的赤道纪念碑。
据此完成1~2题。
1.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与本初子午线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A.0°经线B.180°经线C.90°W经线D.160°E经线2.一名同学面朝南站在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左侧东半球,右侧西半球B.左侧西半球,右侧东半球C.左侧东经度,右侧西经度D.左侧西经度,右侧东经度某班级在学习地球仪时,用剥开的橘子模拟地球仪。
右图是同学们使用的橘子,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a线用来模拟地球仪上的()A.赤道B.回归线C.极圈D.极点4.图中b线模拟的线,最大的度数是()A.90°B.180°C.270°D.360°能力提升5.(选做题)读右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阴影①和阴影②都位于低纬度地区B.阴影①位于西半球,阴影②位于东半球C.阴影①的面积小于阴影②的面积D.阴影①位于南半球,阴影②位于北半球6.(选做题)读地球局部地区的经纬网图,完成下列各题。
(1)A点的经纬度是。
(2)与图中A点所在的经线可以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沿B点所在经线一直往北移动,(填“能”或“不能”)回到原点。
(3)从低、中、高纬度地区看,A点位于纬度地区;C点位于B点的方向。
(4)图中三块阴影区域中,位于低纬度地区的是,完全位于东半球的是,跨东西半球的是,存在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填数码)(5)关于图中C点所在的经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B.是东西经的分界线C.又被称为赤道D.是最长的经线思维拓展7.读某学习小组举行的“认识、绘制经纬线”实践活动报告,完成下列各题。
实践主题:认识、绘制经纬线。
实践所需材料:彩笔、白纸、橘子、小刀。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程,对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地理知识充满了好奇。
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是,他们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等知识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基本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网的构成。
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通过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地理的视角看待世界,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3.经纬网的构成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来得出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学生分组名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呈现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分发一个地球仪,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进行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经纬网的看法。
2.学会依据经纬网确立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
3.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过读图法、谈论法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
【感情态度价值观】增强比较解析思想的训练,培育读图识图能力。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学会依据经纬网确立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教课难点】依据经纬网确立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课过程一、复习导入1、什么是经线?它指示什么方向?什么是纬线?它指示什么方向?2、指示东西方向的纬线与指示南北方向的经线互订交错所成的网络叫做什么?(经纬网)(出示课题)二、课前热身教师设问:假如一艘船在海上遭灾,如何向外人告诉自己所在的地址?睁开小组谈论,而后选两三名学生报告。
教师点拨:报告自己所在地址的经度和纬度三、合作研究1、发问:假如有一位同志要找到某位学生的座位,先找到了教室而后怎么找?生答:而后找出该学生在第几组第几个。
点拨:要确立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也是近似的道理,找出该点所在的经度和纬度,就得知该点的地理坐标。
2、四边互动互动 1:出示经纬网图,要修业生说出各点的地理坐标。
在经纬网上要读出某一点经纬度,要先读出或解析该点是南纬还是北纬,是东经还是西经(说明:向东增添为东经,向西增添为西经),假如是 0°经线或 0°纬线,应写成 0°经线或 0°纬线。
相同, 180°经线不要写成东经 180°或西经 180°。
互动 2:投影显示以下经纬网图,要修业生不但说出各点的经度,并且还找出各点所属的半球。
重申:向东增添为东经,向西增添为西经。
(使学生在会读经纬网上某点的地理坐标的基础上,会鉴识该点所属半球,懂得经纬网可以确立各点之间的地址关系。
互动 3:投影出示以下一幅经纬网图,说出图中各点的经度和所属半球。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的特点以及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学会描述经、纬线的特点,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描述家乡的经纬度、所处半球位置,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经纬线的特点,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难点:根据经度和纬度判断其所处的半球位置。
[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知识基础,它将会渗透到今后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之中。
同时,经纬线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细化和深化地球仪的过程,也是后面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地球的运动、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等知识的基础。
而对于刚学习地理的七年级学生而言,这节知识难度较大,突破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突破难点,对本节课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开始系统的学习地理知识,没有系统的地理学习方法,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还没有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读图能力较差,同时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教学时尽量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学生:彩色贴纸[教学过程]形状[板书设计]纬度的划分纬线的特点纬线和纬度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特殊的纬线:图1.4 南北半球的划分:图1.8 低、中、高纬度地区的划分:北纬(N ):北增北纬南纬(S ):南增南纬经度的划分经线的特点经线和经度形状长度 指示方向东西半球的划分:图1.11东经(E ):东增东经西经(W ):西增西经。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3.什么是地球仪?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
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
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学生思考并回答.板书:1.纬线(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
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二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教学目标】1.观察地球仪,找出纬线和经线,明确经纬线的概念。
2.学会运用经纬线图,从形状、长度、指示方向三方面分析总结经纬线的特点。
(重点)3.在纬线图上找出特殊的纬线和极点,能够分析总结纬线长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重点)4.在经纬线图上找出特殊的经线,能够分析总结经度的变化规律。
(重点)5.观察地球仪,借助板图,理解、掌握半球的划分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地球仪。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模式一猜谜语(各打一地理事物)谜面:(1)东西方向无数线,围着地球包成圈,顺着此线向东(西)走,无穷无尽无终点。
谜底:纬线(2)横横竖竖织张网,全面包在地图上,一横一竖定位置,你在哪里我知道。
谜底:经纬网分析经纬线的特点导入新课。
设置合适的情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模式二新闻材料北京时间2024年3月22日12时22分,在印度尼西亚爪哇海发生5.3级地震,震中为南纬5.90度,东经112.30度,震源深度50千米。
你能从经纬网地图上找到这个地点吗?观察与思考步骤结论一、纬线和纬度1.纬线:多媒体展示:《纬线与纬度》视频,学生观看,并结合感受,完成观察地球仪活动。
第一、观察地球仪,指出上面哪些是纬线,总结出纬线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形状,并在图中画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列表回答:(1)什么是纬线?1.定义: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2.特点:纬线的形状是圆圈。
3.长度:长度不相等,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变短。
4.条数无数条。
5.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通过正确摆放、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观察记录结论并列表比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能力。
通过绘制纬线,将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
通过列表比较,掌握比较法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认识地球教学设计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和意义地球仪设计说明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等方法组织教学。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采用角色扮演、资料分析等方法,完成课标要求。
2.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后,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实验验证,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采用数据类比的方法,感受地球的大小。
3.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展示,最后分类梳理、总结。
4.地球仪部分,采用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模型组织教学,学生通过评价、修改自己制作的地球仪,手脑并用,了解地球仪上的点和线、特点、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将地理知识内化,提升地理实践力。
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人地协调观)2.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区域认知)3.使用表面积、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等数据及类比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综合思维)4.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人地协调观)5.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人地协调观)6.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地理实践力)7.在地球仪上识别地轴、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
(区域认知)重点难点重点:1.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3.制作地球仪模型。
难点: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资料收集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道、经纬线定义和特点,经纬线分布和变化规律,在地球仪上准确找出赤道、经纬线。
[难点]
掌握经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环境设计与教具选择]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方法]
1、提问复习上节内容
2、展示地球仪,组织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级、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了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提示:地轴是一个假想轴。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加强直观印象。
1、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完成经纬网表格
经线
纬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
半圆
圆
长度
一样长
赤道最长,南北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短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特殊线
0度经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
分布规律
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
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
半球划分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课件展示表格,随学生讨论逐渐显示答案,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2、组织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标出主要经纬线。
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3、总结
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
半球划分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作业计划]
《知识与能力训练》11-12页1-12题
[板书计划]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轴是假象轴
(2)、南极S,北极N
(3)、纬线和经线
[课后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知识点]
1、
经线
纬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
半圆
圆
长度
一样长
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特殊线
0度经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
分布规律
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
深圳市高峰学校【高效教学】
课时计划
学科
地理
课题名称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地球仪
课时安排
1
课型与教学模式
直观法
课标、
教材及学情分析
[课程标准]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经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掌握经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