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终结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老公八荣八耻
• • • • • • • • 以关心老婆为荣,以忽视老婆为耻; 以伺候老婆为荣,以麻烦老婆为耻; 以赞美老婆为荣,以批评老婆为耻; 以抢干家务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下班回家为荣,以夜不归宿为耻; 以诚实专一为荣,以拈花惹草为耻; 以遵守家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上缴工资为荣,以窝藏奖金为耻。
德与道
• 道:道家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大道无言 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 去认识和感知它。 • 德: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 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 业。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内心的情感或者信 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 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 徳与道: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是道 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 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 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一章
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概述
第一节 道德与品德
一、道德的定义
• • • • • • 典型道德例子:上海青年女工陈飞燕 对待有人落水的三种不同态度: 不顾危险,见义勇为救人 见死不救,围观看热闹 趁机偷救人者的东西 三个特点
身份确认,角色定位
• • • • • • • • • • 陈于清 副教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高级考评员 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分会理事 浙江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评审专家 台州市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评审专家 台州市心理学会理事 台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 E-mail:Chyq@tzc.edu.cn Tel:660098
做人之道
• 1.儿子道:从小要学好道德,学好本领、技能,长大才能够去施 展发挥,才能报效祖国和父母的养育之恩。 • 2.姑娘道:女人是世界的源头,是齐家之本,清国之源,必须要 从姑娘做起,姑娘性格要温柔,要像棉花一样,即温暖又洁白又 柔软,要平等待人,没有分别心,要自爱,应洁身如玉。 • 3.丈夫道:男人是一家之主,是社会的栋梁,要构建一个幸福美 满的家庭,要领妻子孝敬父母走正道。男人要立足三刚,性刚无 脾气,心刚无私欲,身刚无嗜好,给家庭成员做出好榜样,使好 的家风代代相传。 • 4.妻子道:女人要明确重任,要上敬下和,要用感恩的心孝敬父 母公婆,尊敬丈夫,助夫成德,慈爱儿女教子成长,为人类培育 出好的种子是善的人根。这是女人应该做的责任。 • 5.老人道:老年温和性如灰(过了火的木头),家务皆宜推,引 导子女入正轨,清闲入庭围,养心性,讲道德,莫说是和非,无 忧无虑笑嘻嘻,人称有福气。
三)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
• 区别: • 1.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属社会范畴,是共 性,需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道德的存在、发展、 变化依赖于社会;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规 范在一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属个体范畴,是个性,存 在个别差异性,品德依赖于个体的生长发展。 • 2.内容不同:社会道德内容是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完整 体系,个体品德内容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部分表现。 • 3.制约因素不同:道德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不 以个人品德有无为转移,具有明显的社会历史性和阶级 性,它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的形成发展 不仅受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还要受个人生理、心理发 展规律的制约,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道德教化
• 各时期的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对老百姓的教化, 制定出很多的道德规范让人们遵守,希望成为 顺民。 • 以封建社会为例 • 一是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 • 二是提出“三纲”,三条最根本的道德规范 • 孝与忠
道德教化
• • • • • • • 一整套束缚妇女的规范 三从四德: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新编三从四德: 三从:出门要跟从,命令要服从,错了要盲从 四得:化妆要等得,生日要记得,打骂要忍得, 花钱要舍得。 • 新编八荣八耻:
• 本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选修课程,是教师专 业素养的重要来源。 • 台州学院德业大讲堂 校训 • 做人与做事的问题 • 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 • 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 人。 • 本课程主要是讨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
做一个怎样的人?
• • • • • • • 1.做一个“大写”的人 叱咤风云?轰轰烈烈?顶天立地? 1)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踏踏实实…… 2)传递正能量的人;真善美充分发扬的人 2.要有一颗“平常心” 1)无非分之想 2)平凡、平淡才是真
第二节 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的关系分析
道德教育过程
• 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 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 社会的道德规范

个体的思想品德
七情六欲
• 出处:《礼记· 礼运》:“七情:喜怒哀惧爱 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 七情六欲的现代理解 : • 七情,即七种情绪:喜怒哀惧爱恨怜。 • 七情:1)喜,即快乐、愉悦;2)怒,即发 怒、气愤;3)哀,即忧伤、悲痛;4)惧, 即害怕、担忧;5)爱,即喜欢、钟情;6) 恨,即讨厌、憎恨;7)怜,即怜悯,同情。 • 六欲,即六种欲望: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 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得道与失道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孟子· 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 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 正能量
做人之道与八德
• 每个家庭从老至小,要各正本为,各行其善道, 是人类本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好途径。男女各 以八德为做人的规范。 • 男子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 女子八德:孝、顺、和、睦、慈、良、贞、静。 • 儿子道、姑娘道、丈夫道、妻子道、老人道
• 终身教育的特点:终身性、广泛性、全民性、灵 活性、实用性
身份确认,角色定位
• 3.师范生职前培养
• • • • • 岗前培训:先培训,后就业 “有资格成为教师”与“可以成为合格教师” 教师的基本素质: (1)文化素质 (2)教育素质
• ①教育理论知识;②教育实践能力
• (3)职业道德素质
课程性质
道德楷模
• • • • • • 一心为工作的典范 周恩来,焦裕禄,孔繁森,陈金水…… 一心为他人的典范 雷锋,黄继光,董存瑞…… 一心为集体的典范 蔡永祥,刘英俊,向秀丽,刘玲英,赖 宁……
道德教育意义
• 孟子: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 张焕庭: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 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 是人类的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 的。
三)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
• 联系: • 1.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表现,离开社 会道德就谈不上品德; • 2.品德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主要在社会道德 舆论、家庭成员与学校教育的影响下),通过 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而形成发展的; • 3.个人品德也影响社会道德,特别是优秀人物 的品德,作为一种典范,往往会对社会道德风 气产生深远的影响。
身份确认,角色定位
• 2.职后提高
• 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 • “终身教育”: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
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 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 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 式提出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著名报告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特别强调两 个基本观念:“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1996年, 另一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藏于其中》,进一步强 化。
调节三种关系
• 人与人 • 个人与社会 • 人与自然
蓝天绿地丛书(1998)
• • • • • • • 人类的家园——地球 地球的外衣——大气 生命的源泉——水 绿色的宝库——植物 我们的朋友——动物 生存的威胁——污染 永恒的追求——可持续发展
国际大专辩论:
温饱是讲道德的必要条件
• • • • • 正方:抢食,人吃人现象 反方:舍生取义,不吃嗟来之食;守节 上甘岭上传苹果 “足下”、“寒食节”的来历:割股奉君 春秋时期:晋献公、骊姬、奚齐、申生、重耳(晋文 公)、介之推 •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 之推绵山焚身,悲哉足下 • 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冬至后105天,清明节前1天)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身份确认,角色定位
• • • • • • 我是谁? 帅与师 教师的三种境界: 糊口型 竞争型 求道型
身份确认,角色定位
• 鲁迅:“小溪虽浅,但清澈见底;倘若是烂泥 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 • 解读:小溪与烂泥塘,是鲁迅先生对两种人所 打的比方。如小溪者,他的地位可能是渺小的, 学问也可能是肤浅的,但是他却真诚,纯洁, 素面朝天,原生状态。如烂泥塘者,看上去深 不可测,其实只不过是一肚子的垃圾! •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 昏使人昭昭 。” 以己之昏昏,焉使人昭昭 ?
二、品德的定义
• 一)什么是品德 • 即道德品质,也称思想品德;在我国又称为德 性或德行、品行、操行等。 • 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言 行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 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 人的道德面貌,是个体现象。
二、品德的定义
• 二)品德的特点 • 1.与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 法表现和判断个人的品德。 • 2.以某种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并在此 基础上进行道德判断,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 为。 • 3.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征,即成为一个人稳固 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人的品德不是表现在一时 一事中,而是表现于一系列行为的各个方面。
身份确认,角色定位
• 我们是谁?要到哪里去?
• 大学生——师范生——实习生——教师
• 教师教育一体化:
• 职前教育——职后教育(在职教育) • 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 • 台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变迁(2009年)
身份确认,角色定位
• 1.新教师入职教育(1~3年)
• 教师发展阶段划分 • 五阶段理论(国外): 新手——高级新手——胜任者——精熟者——专家 • 四阶段理论(国内): 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 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
德之联想
• 古义:
• “德”的字形由 “彳”、“直” 、“心”三个部件 组成。 “彳”在古文中表示道路、也表示行动的符 号,表示与行走、行为有关; “直”是一只眼睛,
表示目光直射之意;“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
• “德”的含义: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目正、 心正才算“德”。
•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周礼· 地官》
德之联想
• 今义:
•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 品~。公~。~行。道~。~性。~育。~才兼备。 度~量力。~高望重。 • 1.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例:品德|公德|德育|德 才兼备 • 2.情义;恩惠。例:功德|积德|感恩戴德 • 3.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离心离德。
一、道德的定义
• 通过社会舆论、个人的内心信念,调节
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
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社会舆论
• 1)报刊、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的评 论(官方) • 2)群众的议论、评论(民间): • ①私下议论 • ②公开场合的评论:街谈巷议
个人内心信念
• 良心:内心对是非观念的正确认识,特 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 • 是非善恶观念 • 荣辱观念
身份确认,角色定位来自百度文库
• 新教师入职教育的“转化”:
• (1)角色转化:学生转到老师 • (2)能力转化:学习能力转到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内容处理、方法手段运用、组织管理、 教育机智、师生交往等能力 • (3)知识体系转化:所学的转到所教的 ——师德修养、职业规范、教育教学技能、仿 真性情景模拟、多向性案例分析等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