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这可真是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实践论》里强调,想要真正了解一件事,就得亲身去实践。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学骑自行车的那段经历。

那时候,我看着别人骑着自行车在路上自由穿梭,心里别提多羡慕了。

于是,我下定决心,自己也要学会骑自行车。

刚开始,我以为这有啥难的,不就是两个轮子嘛,能有多难驾驭?我满心自信地把自行车推到了一块空旷的地方。

我刚一上车,还没蹬两下,就感觉车子要往一边倒。

我心里一慌,赶紧用脚撑地,这才没摔倒。

第一次尝试,就以这样尴尬的场面结束了。

可我不甘心啊,我就不信自己学不会。

第二次,我小心翼翼地跨上车,双手紧紧握住车把,眼睛死死盯着前方。

这次,我多蹬了几下,车子往前跑了一小段。

我正暗自高兴呢,结果一不留神,车头歪了,我又差点摔个狗啃泥。

就这样,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

我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心里也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这自行车咋就这么难搞呢?但是,我又一想,不行,不能就这么放弃了。

我开始认真琢磨起来,为啥我老是掌握不好平衡呢?是不是我上车的姿势不对?还是我蹬车的力度不均匀?我观察了一下那些骑得很溜的人,发现他们上车的时候都很稳,而且身体保持平衡,不是僵硬地坐在车上。

我决定再试一次,这次我调整了上车的姿势,先把一只脚放在踏板上,轻轻蹬一下,等车子有了一点速度,再把另一只脚跨上去。

嘿,还真有点效果,车子没那么容易歪了。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我不会拐弯。

每次遇到拐弯的地方,我就紧张得不知道该怎么办,结果不是冲进草丛里,就是撞到路边的石头上。

为了学会拐弯,我专门找了一个小弯道,不停地练习。

一开始,我总是拐得太急或者太缓,不是摔倒就是骑到别的地方去了。

但我不气馁,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慢慢地,我找到了拐弯的窍门,就是要提前减速,身体稍微倾斜,然后轻轻转动车把。

经过无数次的摔倒、爬起,我终于能骑着自行车在路上自由行驶了。

那一刻,我心里的喜悦简直无法形容。

实践论读书笔记_实践论读书心得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_实践论读书心得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_实践论读书心得笔记《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实践论,共6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1《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

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 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

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

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 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 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 技术方法:矩阵法,关系图,时间轴。

8)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2怀着一种冲动我重新读了毛主席《实践论》这篇文章。

这种冲动来自于我自身的危机意识,我发现无论我读多少书,我避免不了浅薄。

这种浅薄的危机感,使得我对自身进行审视。

而这种审视的落脚点,便是知与行的问题,也是《实践论》的副标题所揭示的。

毛主席的文章,有时候有种老生常谈的感觉。

这种老生常谈的另一层意味是,说多了也无用。

直到许多大牛将自己的成功归之于毛泽东思想。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读书笔记在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之后,我仿佛被一道光点亮了思维的角落,心中涌起了许多的感触和思考。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深刻地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让我对我们日常的行为和认知方式有了全新的理解。

就拿我小时候学骑自行车这件事来说吧,那可真是一段充满波折又有趣的经历。

记得那时候,我看着小伙伴们骑着自行车在大街小巷里自由穿梭,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了。

于是,我缠着爸妈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那锃亮的车身、漂亮的颜色,让我兴奋得不行。

刚开始,我觉得骑自行车嘛,有啥难的,不就是两个轮子转起来,人坐在上面保持平衡就好了。

可当我真正开始尝试的时候,才发现这简直就是个巨大的挑战。

我小心翼翼地把脚放在踏板上,爸爸在后面扶着车座,我就这么歪歪扭扭地开始蹬了起来。

没几下,车子就开始不听使唤,左右摇晃,我心里一慌,“哐当”一声就摔倒了。

这一摔,可把我疼得龇牙咧嘴,膝盖擦破了皮,手也磨红了。

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嘟囔着:“这也太难了,我不学了!”爸爸在旁边鼓励我说:“孩子,别灰心,哪有人一开始就能学会的,多练几次就好了。

”我咬咬牙,又重新扶起了车子。

这一次,爸爸依然在后面扶着,我感觉似乎比第一次稳了一些,但还是时不时地要摔倒的样子。

就这么练了一个下午,我累得满头大汗,却还是没能自己独立骑上一段路。

第二天,我又继续练习。

爸爸悄悄松开了手,我居然不知不觉骑出去了好一段距离,等我发现爸爸没扶着的时候,心里一紧张,“啪”,又摔倒了。

不过这次,我没有像第一次那样想要放弃,而是自己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练。

经过几天的反复练习,我终于能够比较熟练地骑自行车了。

我骑着车,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让我觉得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从学骑自行车这件小事,我深深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一开始,我只是在脑子里想象骑自行车是多么简单,这就相当于毛主席说的“感性认识”。

但真正去做的时候,才发现困难重重,这就是“理性认识”的开始。

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3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7月撰写的一篇哲学论文,它深刻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践论》进行摘抄和解读。

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论》开篇就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这句话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论》指出:“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反作用于实践。

”这说明认识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导致事物的倒退。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论》认为,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实践与认识的这种辩证关系,使得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推进。

三、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论》指出:“一切认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这句话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人们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论》指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句话表明,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在实践中,人们会遇到新问题、新情况,从而促使人们去研究、探索,使认识不断深化。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表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在实践中,人们将认识应用于实践,检验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判断其真伪。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1.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实践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深刻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

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

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践论,希望大家喜欢!实践论读书笔记篇一这是一个众人追求政治正确却不免陷入认知迷茫的时代,重读《实践论》,我虽无意于表现政治正确,却亦不免陷入同样的认知迷茫。

《实践论》的副标题为:“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而文中写道:“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通观全文,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从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如何转变为和为何必须发展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了。

如果说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还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认识论的话,那么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则确实远远已经超出此一意义上的认识论,进而探讨某种社会实践及其与此种认识论获致的结论之间的关系了。

因此,编注中特意写道:“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

”言下之意,本文就其核心内容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的阐释,并进而以这种认识论来揭露某些问题。

但是,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只是本文前半部分的内容,而此文后半部分的内容却不如编注中所说的那样,是为了用这种认识论对某种主观主义进行揭露,而是提出了认识论之后和之上的实践理论,这种实践理论的出现并不是对某种不看重实践的错误做法的纠正和强调,而毋宁是一种应需的和具有自身特质的实践逻辑,因此,文章题作《实践论》,恰契其旨。

文章不长,但可分三个部分来看,第一部分是总论,这总论中的一句话或许可以概括文章的逻辑与走向:“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实践论》读书笔记_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实践论》读书笔记_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实践论》读书笔记_心得体会五篇范文《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

现在结合自身情况,谈谈个人的读书心得。

本文是《实践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第1篇】初看毛泽东的实践论,我看了很久,不是因为难懂,而是里面的许多观点让我联系到了自己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一切及自己将来发展的道路。

是啊!人生的发展道路又何尝不象一个社会的发展,只是范围缩小了,复杂程度减小了。

其实人生的发展也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决定一切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我们不访这么认为我们的学习活动决定一切日常活动,是最基本的行为活动。

高尔基谈到,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既然学习活动对我们这么重要,那么书自然要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源泉。

现在大学里很多学长学姐及老师说学习要摆在首要地位,这一说法原来是有依据的。

然而进入到大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多样化了。

不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

有的学生重在校内发展自我,有的相反。

在校内校外的发展形式又有很多种。

因此,基于发展自我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就形同于实践论中所说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活动。

然而根据我本人的发展情况来看,与以前相比,已经形成了一个和有主见很有勇气很有思想的大学生。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学到的。

校内参加过各种面试,干过多个社团活动,校外做各种促销活动和宣传活动,而且从书上学到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不仅仅自己,而且发现班上其他许多同学比刚来学校都要强。

因此我认为并且更坚定而亲身体验到了,生活活动是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人的能力达到一定高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的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还是社会,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

认识到这一点,并与人生发展类比,使我更有勇气去发展自我,因为这里有哲学的观点做支撑,无论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多少困难,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只要把握好每一个经历和体会,善于实践人生。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在我翻开《实践论》这本书之前,说实话,心里是有点忐忑的。

毕竟这听起来就是一本充满高深理论的著作,担心自己会读得云里雾里。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却发现其中的道理竟是如此贴近生活,仿佛就是在讲述我们日常经历的那些事儿。

书中提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学骑自行车的经历。

那时候,看着别人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心里别提多羡慕了。

大人们总说,骑自行车很简单,掌握平衡就行。

可真轮到自己上手,才知道这“简单”二字背后藏着多少艰辛。

我第一次跨上自行车,脚刚离地,车子就歪向一边,我整个人也跟着摔倒在地。

那摔得叫一个疼啊,膝盖擦破了皮,手也磨红了。

但我不服输,爬起来继续。

一次又一次的摔倒,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就没有骑车的天赋。

可我心里又明白,想要学会骑车,就不能光在这儿空想,得实实在在地去练。

于是,我每天放学后都抽出时间来练习。

我仔细观察别人骑车的姿势,发现他们的身体会随着车子的移动而微微调整重心。

我试着模仿,慢慢地,我能在车子上保持几秒钟的平衡了。

这一点点的进步让我兴奋不已,也让我更加坚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骑车的技巧。

在不断的练习中,我逐渐找到了感觉。

我能感受到车轮与地面的接触,能通过身体的微调来保持平衡,甚至能在风中感受到那种自由的气息。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骑着自行车,绕着小区转了一圈又一圈,没有摔倒,没有慌张。

那一刻,我明白了,这就是实践带来的认识。

如果我只是坐在那里想象骑车的样子,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学会。

再说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一点。

还是拿学骑车来说,当我能够平稳地骑行一段距离后,我又不满足了。

我开始想要挑战更高的难度,比如单手骑车,比如在狭窄的小道上穿梭。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又开始了新的实践。

单手骑车时,一开始车子总是晃得厉害,我差点又摔了跟头。

但我不断尝试,调整力度和角度,终于能够比较自如地单手控制车子了。

在狭窄小道上骑行时,我需要更加敏锐的反应和更精准的控制,这促使我不断提高自己的骑车技能。

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

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

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精品5篇)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篇1标题: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1.背景介绍:《实践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著作,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所写。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实践在人类认识论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深入分析:《实践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真理。

作者认为,实践不仅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我们检验知识的途径。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3.个人观点:我个人非常认同《实践论》的观点。

在我看来,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而且,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检验知识的正确性。

4.对比与参照:与《实践论》相比,其他一些哲学著作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例如,黑格尔的《逻辑学》也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重要性。

但是,《实践论》更加注重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地位,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真理。

总结:《实践论》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它强调了实践在人类认识论中的重要性。

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实践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更好地掌握真理。

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篇2好的,以下是关于《实践论》的一些摘抄:1.读书愈多,思想就愈明确,而我们的工作能力也就愈强了。

2.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在任何不播种的地方,是决不会得到结果的。

3.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4.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自尝一尝。

5.要想获得高超的技巧,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加练习。

6.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仅要看重人的主观努力,而且要看重客观对于主观的条件的制约。

7.科学精神是在于热爱和好奇,而不在于年龄和自由。

8.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到达第一阶段(参加实践)是理论的或辩护士的阶段。

《实践论》读书笔记(15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15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15篇)《实践论》读书笔记1在高中时,政治哲学课学过关于实践的一些理论,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在经李老师的介绍,又读了《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

“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穿这篇论文的主线和内在实质。

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决定了认识,认识又指导着实践。

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在认识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试验,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事物现象和外在联系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只是感性的,人们还不能得出深刻的概念,无法给出定论。

只有再通过实践去验证,得出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才能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得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不透露着实践对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但实践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本身,认识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就好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一样,我们学习专业理论是为了以后工作的实践。

实践就是要照搬理论吗?当然不是。

当我们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失败时,就完全否定理论的正确性吗?肯定不是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的;同时,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时,不能完全照搬,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学习《实践论》,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有用的。

就比如学英语,如果你只是会读会,因为害怕而不开口说,面对老外是不敢与他们交流(即实践),你的口语是无法提高的。

特别对我们会计专业来说,学好专业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对企业财务的把握才会更到位。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第1篇】《实践论》读书笔记众所周知,《实践论》是毛泽东著作中非常具有现实和实践意义的一部。

它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所以,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应该是由点到面,再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然后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实践论中还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

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

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这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

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想要取得革命胜利“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优秀书籍《实践论》的读书笔记3篇

优秀书籍《实践论》的读书笔记3篇

优秀书籍《实践论》的读书笔记3篇优秀书籍《实践论》的读书笔记1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刻理解《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

毛泽东以马克思辩证主义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部世界了解的真理标准。

”用于指导实践,实践用于验证理论。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

”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无论是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从点到面,单方面到更多方面。

只有结合理论,用实践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把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与别人的经验(学到的知识)相结合来判断事物,才能更加科学客观地认识事物,开展工作。

我们可以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积累一定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即规律。

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达到了理论水平。

当然,理论要经过实践的验证。

也就是说,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所有的认识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实践论》表示:“只有感觉到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不管谁需要知道什么,除了接触那个事物,即生活在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没有办法解决。

“这个看法看起来很平淡,但实际上是很多人忽视的真理。

《实践论》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整个宇宙发展过程中,各具体过程的发展是相对的。

因此,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承认对各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有相对真实性。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是绝对的真理。

”绝对的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单独识别,不能用任何一句话来说明。

因为人们对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有相对的真理。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实践的正确和系统的看法,对指导当时中国革命,指导当前和未来的各种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优秀书籍《实践论》的读书笔记2仔细地读了《矛盾论》几次,虽然对其中的理论只能理解部分,但是依然觉得毛泽东的这片文章的深深的哲理性,还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革命状况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实践论》的读书笔记,欢迎参考!《实践论》的读书笔记一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我的经验认识,用自我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决定,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透过理解外部信息,透过主动观察,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

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

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它的很多论述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复杂的,繁琐的。

特别对于追求实效的现代人来说,读马克思主义的论作,是枯燥无味的,而毛泽东的《实践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易于被我们所接受和熟悉的笔调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认识论,使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刻而又正确的认识。

毛泽东写《实践论》的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点来指导中国革命,在1931年到1934年,中国革命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领导下,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该著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我要说的不是那些理论的东西而是在读过《实践论》后,在我脑中挥之不去的几句话,下面我将逐一进行论述。

一、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后,也就从中得到了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用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

在这里我想到了中国的现代企业,众所周知,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什么才是保持企业永久青春的法宝呢,我认为就是战略,即考虑到自身的现状、结合自己的优势资源、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消费需求等等一系列因素,对企业做出正确合理的规划。

我们经历过并亲眼见证过太多企业的覆灭,像巨人大厦、健力保、郑州亚细亚……太多令人扼腕的企业神秘的倒下去了,不管他们当时有着怎样骄傲的成绩。

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没有看好市场的变化,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形势进行了错误的估计以致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人们的认识不论是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的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素材(3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素材(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7月撰写的一篇重要哲学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之作。

本文旨在摘抄《实践论》中的精华部分,以供读者学习和思考。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 “人的认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主观自生的,而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的。

”摘抄理由:这句话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揭示了认识的客观性。

2. “认识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认识的发展也是实践的发展。

”摘抄理由:这句话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说明了认识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发展。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摘抄理由:这句话是《实践论》的核心观点,揭示了实践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摘抄理由:这句话阐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以及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摘抄理由: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在推动认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摘抄理由:这句话说明了认识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关系。

四、实践的基本形式1.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社会交往等。

”摘抄理由:这句话列举了实践的基本形式,为读者提供了实践的具体途径。

2. “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摘抄理由:这句话强调了生产实践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3. “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摘抄理由:这句话揭示了阶级斗争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五、实践与认识的具体方法1. “调查研究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摘抄理由:这句话说明了调查研究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

2.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摘抄理由:这句话阐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3.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摘抄理由:这句话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发展过程,为读者提供了认识发展的方法论。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 年 7 月。

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 1931—1934 年遭受极大的损失。

《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上,对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他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首先,文章开篇就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这就点明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们逐渐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同时,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人们的阶级地位和阶级斗争也影响着他们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

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但它的局限性在于它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它能够深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

2022《实践论》读书笔记

2022《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仔细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胜利,在实践中得到阅历。
《实践论》读书笔记3
"事物冲突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尙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相识史是一茖大革命。根据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來,冲突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冲突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這是冲突的普遍性和肯定性。冲突着的事物及其每一茖侧面各侑其特点,這是冲突的特别性和相对性。冲突着的事物依肯定的条件侑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茖统一体中,又能够相互转化相反的方面去,這又是冲突的特别性和相对性。然而冲突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們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們相互转化的时候,都侑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們相互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這又是冲突的普遍性和肯定性。
总之,《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仔细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胜利,在实践中得到阅历,并最终走向胜利。
《实践论》读书笔记2
《实践论》是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相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相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相识论的基本观点。(2)相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相识的过程,又从相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阅历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是真理。离开实践的相识是不行能的。
文章的最终也写到了通过实践而发觉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明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相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相识,又从理性相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相识、再实践、再相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相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的,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我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去相识这个世界,发觉其中的现象,从而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当这种思想不断完善和发展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时,就可以用它反过来去指导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产生巨大的实际能动作用。由此,我们找到了一条提高自己的很好的途径。

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6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6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6篇)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6篇) 细细品味⼀本名著后,相信⼤家的视野⼀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篇读书笔记了。

可能你现在毫⽆头绪吧,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实践论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1 此次阅读学习,我主要拜读了⽑主席的《实践论》,读后获益良多,也有⾃⼰的⼀些感想。

《实践论》是⽑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

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为中⼼,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命的反映论。

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强调⼈类的⽣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只有⼈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的,⽆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章指出,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穷,⽽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较地进⼊到了⾼⼀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统⼀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产阶级服务的;再⼀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定,⽽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定。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感触颇深。

这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让我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文章开篇就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或者技能的时候,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理论,而不去实际操作和实践,那么往往很难真正掌握。

就拿学骑自行车这件小事来说吧。

小时候,看着别人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心里特别羡慕,总想着自己要是也能骑上那该多好。

于是,缠着爸妈给买了一辆自行车。

刚拿到车的时候,兴奋得不得了,迫不及待地就想骑上去一展身手。

可是,一上车才发现,根本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车子东倒西歪,根本不听使唤,没几下就摔倒在地,摔得浑身是土。

这时候,心里开始犯嘀咕了,怎么这么难啊?然后,就开始仔细研究自行车的构造,看别人怎么骑,还找了小伙伴来给我讲解技巧。

小伙伴说:“你得先掌握平衡,别着急踩脚踏板,先推着车走,感受一下平衡的感觉。

”我按照他说的做,推着车走了好几圈,好像有点感觉了。

接着,又试着上车,一只脚踩在脚踏板上,另一只脚在地上蹬,慢慢地滑行。

一开始,还是会摔倒,但次数明显少了。

就这样,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动作和姿势。

终于,在经过无数次的摔倒和爬起之后,我能够骑着自行车在路上自由地行驶了。

那种喜悦和成就感,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通过学骑自行车这件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如果只是在脑子里想象怎么骑车,而不去实际操作,那永远也学不会。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能。

再比如说,我们在工作中也是一样。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总是充满了各种理想和抱负,觉得自己有很多想法和创意。

但是,真正到了实际工作中,才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论读书笔记第一篇: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读书心得《实践论》是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即“知与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民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和理论,对当时的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当然在一定程度也为今后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实践论》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以及实践与理论的联系等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实践论》的问世给中国革命指明了道路,它总结了中国革命在前期学习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失败后的教训和经验,给中国指明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并让中国彻底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枷锁,从而走向光明的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在《实践论》的正确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让中国走向社会主义,让人民当家做主;邓小平理论使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开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让中国共产党进行党政、党风建设,使中国共产党始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引领中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论》中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达到了更深的程度。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和推动力、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也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同时实践也使得认识得以发展。

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更好的认识世界,进而去改造世界。

因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实践。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的认识事物的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除此之外它还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它指出,人们的认识活动,首先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当然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其实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只有经过这种循环往复的认知过程才能更好地了解事物。

在实践论中作者还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

他指出了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

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

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实践论》对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

正如我们经常说我们可以凭借经验办事。

的确如此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处理事物的经验我们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但有时执着的一味的相信经验,而不会去变通的话,可能会把我们带入歧途,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甚者还可能犯错误。

所以要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

《实践论》也对教条主义也进行了批判。

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

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

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

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不要把教条的东西神圣化,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教条的束缚,走创新的道路,世间没有永恒的真理。

只有这样才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推动事物的前进和促进事物的自我完善。

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

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

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

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上的认识。

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

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

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

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实践论》中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在实际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具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在实际生活中,工作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只有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各方面的创新,才能有所发展。

只有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意义上发展中国和壮大中国。

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理论武器,不断的认识和探索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从而在实践中发展事物和认识事物。

《实践论》中指出事物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

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

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我们都知道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内在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前进。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会发生改变。

而事物发展的动力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矛盾。

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正是由于事物之间的矛盾斗争才推动了事物的前进。

事物之间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事物之间矛盾主要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各种矛盾中又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其实矛盾的主要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因此只有认真的分析矛盾,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所以人们要善于观察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从而寻找解决的办法。

《实践论》也给我们阐述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形式实现的。

感觉是客观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局限性在于只是对事物的表现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仅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而且是辩证统一的。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感性认识,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对事物感觉、知觉和表象经过多次反复,对感性认识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概括,便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一次飞跃而进入理性认识。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要深刻观察实物的内在特性、外在特性、内在联系、外在联系以及事物的变化过程。

只有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去认识事物才能掌握它的内在规律。

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从而变失败为胜利,正如“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其实就是从失败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实践论》在中国的传播大规模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同时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方面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正确把握好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避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深知“实践出真知”。

为此,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要弄清情况,又要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

这样《实践论》可以引领我们不断进步、不断向前、不断发展。

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

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