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相关资料解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侯乙墓编钟

曾侯乙墓是公元前5世纪一位曾国国君的墓葬,墓主人叫“乙”。所谓曾国,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根据性质明确的曾国青铜器推断,曾国存续于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期之间。1曾侯乙墓出土的楚王熊章镈有明确纪年,相当于公元前433年,属于战国早期偏晚。2400年后,曾侯乙(公元前478—433年)墓内出土了许多无与伦比的瑰宝,那些瑰宝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曾侯乙编钟。

编钟是由64件钟按音高秩序编排在一起的打击乐器。曾侯乙编钟是迄今所知先秦时期件数最多的一套编钟,全套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长架长748、高265厘米;短架长335、高273厘米。上层分三组悬挂钮钟,中层分三组悬挂甬钟,下层则依长、短架分两组悬挂大甬钟。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总重5000公斤。编钟制作精良,全部用浑铸、分铸法铸成,并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曾侯乙编钟每件钟均具备两个不同的音高,全套编钟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墓中还出土了用于演奏编钟的木槌和木棒。

这套编钟的钟及钟架、挂钩上共有3755字的铭文,内容为记录诸如音名、阶名、八度组等方面的乐律理论。中国青铜钟的铭刻自商铙开始,整段成篇的钟铭最早见于西周钟,往往以单件铭和多件组合铭的方式,记录着祭祀、征伐、赏赐、册命、婚媾等事件,以彰显业绩和功勋,并明著后世。在现知五百多件有铭文青铜钟里,绝大多数的铭文都与音乐无关。如西周晚期南宫乎钟,甬部铭记:“司徒南宫乎作大林协钟。兹钟名曰‘无射’”属于鲜见的实例。曾侯乙编钟则出乎常规,其钟铭的内容除少量为记事之外,绝大多数是直接与编钟及其音乐相关的编号、标音及乐律理论,并有钟声应证和诠注,还有同墓所出的磬铭互通互证。这是一部声、文对应,文、文相合,内容丰富、金光闪烁的乐律经典,一部迄今仅见的先秦乐律专著。其铭文的全部内容,在传世的文献中绝无仅有。

一钟双音

曾侯乙编钟的一种双音是我对它最为好奇的地方,在被古人的才智所折服的同时更想一探究竟。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钟多为圆钟。圆钟的横截面为圆形,钟壳为圆锥形,但中国先秦编钟的外形特征是瓦合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讲过“古乐钟皆扁如合瓦”。对于合瓦形的钟来讲,敲击它的鼓部正面和侧面可以各发出一个音,这种现象就叫“一钟双音”。早先黄翔鹏等学者在对出土编钟的测音研究中,发现了合瓦形的钟具有一钟双音的声学特征。2无论是西方的教堂钟还是东方的梵钟,“嗡—嗡”之声,缭绕不绝于耳,诉诸于人以声音的美感。但是将它作为乐器使用,却有难于克服的严重缺点。一首美妙的乐曲,在多数时候音高总是依节奏而变换着的,但如果前一个音的音响不能马上结束,势必影响下一个音的效果。在欧洲也有把大小不同的圆钟编成序列用于音乐演奏的,通常演奏极为平缓的慢节奏的乐曲。而曾侯乙编钟不存在其他钟难以控制的余音干扰问题,它能够演奏较快速度的音乐。并且音乐音高清晰、音色优美,在乐团中也能很好的与乐队融合。

合瓦形钟

合瓦形钟天然具有“一钟双音”的特质。相关人士科学的解释了它的原理。可以用节线和声弓原理来认识这种现象。

当一条弦线,两端A、B固定,弹拨其上某一点C,它会发生如图的振动。上图为基频振动,下二图为泛音或谐波振动,A、B、C、D,这些点就称为“节点”或“波节”。3

膜和板的振动模态比弦要复杂一些。下图是一块正方形铜板,其中心点为支撑点,用弓弦拉动其任一边的中央,振动模态如a;用弓弦拉动其四角之任一角,

其振动模态如b;若弦拉动其边上某一点A,又用另一手按住A旁之一点B,则振动模态如c。图中粗黑线称为“节线”(modal lines)。所谓节线,可以理解为节点的集合,也就是振幅为0的区域。单纯的膜和板的振动模态的特征就是有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出4条节线。

圆钟属于所谓圆锥壳体振动。比照板的振动模态,圆钟可以被看做是复杂化了的板振动。如果把圆钟看成是把板敲打成中心为顶四边为底而中空的圆锥,板振动里的那4条节线在这里就成了所谓“经向”节线,即从钟顶到钟口的竖直方向的节线。如果把圆钟看成是把板折合围成的中空的圆锥,板振动里的部分节线在这里就成了所谓“纬向”节线。事实上,圆钟的振动模态里既有“经向”节线也有“纬向”节线,这就是圆钟振动模态的复杂所在。

真实的圆钟纵截面,内壁由钟顶到钟口成一弓弧形,到钟口形成唇状,这称

之为“声弓”,声弓厚薄决定频率的高低。声弓的横截面是正圆形,敲击任何一点所产生的振动模态都相同,当然其频率也相同。合瓦形钟的节线有其显著的特征。敲击正鼓部显现的是一组节线;敲击侧鼓部则显现的是另外一组节线。两组节线分布的位置不同,如果对应起来看,它们在相位上正好成90°。

瓦形钟会有“一钟双音”,也因为现实中的钟并非像理论模型那样规范,包括那些声弓不明显的钟其声弓的差异也是绝对的,多种因素的综合造成了这种复杂的声音现象。被垂直分割开来,钟口内侧被分为若干个声弓域。这些声弓域对应着正、背两面的六个激发区。测音显示,正、背面两个正鼓部是同一音高,四个侧鼓部则是另外一个音高。人们可以通过打磨不同部位的声弓,来调节相关鼓部的音高,使正、侧鼓音的两组声弓拥有不同的固有频率。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声弓都被设计在基频节线的对应位置上,从而使不同频率的正、侧鼓音能分别不受干扰地被激发出来,此即“一钟双音”。

12类钟

此外我还了解到《周礼》记载的各类不同形状的钟及其音响效果。《周礼》是记载西周典章制度的一部古籍,说明古人很早就在探索钟的最佳型式。如“以为乐器,凡声,高声昆,正声缓,下声肆,陂声散,险声敛,达声羸,微声黯,回声衍,侈声筰,弇声郁,薄声播,厚声石。”这意思是,以钟为乐器,大凡钟形与其声音有以下12种情形:4

“高声昆”:钟的上部口径太大,声音在钟里回旋不出。

“正声缓”:钟的上下口径相当,声音缓慢地荡漾而出。

“下声肆”:钟的下部口径太大,声音很快放出。

“陂声散”:钟的一边往外偏斜,声音离散不正。

“险声敛”:钟的一边往内偏斜,声音不外扬。

“达声羸”:钟体太大,声音洪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