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初中阶段重要文言文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5)仁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说。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文言文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文言文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文言文一.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初中文言文核心知识归纳(表格版)(1)

初中文言文核心知识归纳(表格版)(1)

初中语文全册文言文核心知识归纳(44页表格版)文言文通假字归纳中考通假字归纳例句本字通假字解释七年级项为之强《童趣》强僵僵硬不亦说乎《论语》说悦高兴诲女知之乎! 《论语》女汝你是知也《论语》知智聪明一切乌有《山市》乌无没有裁如星点《山市》裁才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否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攀牵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材才才能对镜帖花黄帖贴粘贴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伙伙伴满坐寂然《口技》坐座宾客止有剩骨。

《狼》止只只有八年级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邀邀请诎其右臂《核舟记》诎屈弯曲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拣挑选上册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横与竖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又奇《核舟记》又有连接整数和零数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父男子美称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与举选拔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矜鳏老而无妻的人荡胸生曾云《望岳》曾层略无阙处《三峡》阙缺中断八年级下册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转啭鸟叫声窥谷忘返《与朱元思书》反返返回才美不外见《马说》见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马说》邪耶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饲喂养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夷怡和善愉快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披穿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嘱嘱托,嘱咐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俱都恶能无纪。

《满井游记》纪记记载九年发闾左戍渔阳《陈涉世家》適谪被流放为天下唱《陈涉世家》唱倡首发级上册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已已经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披穿秦王不说《唐雎不辱使命》说悦高兴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措置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苍青色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伸伸张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以必得裨补阙漏《出师表》阙缺缺点九年级下册公输盘不说《公输》说悦高兴子墨子九距之《公输》距拒阻挡公输盘诎《公输》诎屈理屈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圉御抵挡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叛背叛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增增加困于心,横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横不顺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忍韧使……坚韧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弼辅佐故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患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辨分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得德感激也》乡为身死而不受。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归纳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为大家梳理归纳初中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词义转移:如“走”,古代指跑,现在指行走。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个意思,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例如“故”,有“旧的、原来的”“原因、缘故”“所以、因此”等意思。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高兴。

4、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如“鞭数十”中的“鞭”,原意为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动词用作名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原意为奔跑,这里指飞奔的马。

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形容词用作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分别指亲近、疏远。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在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之作代词,代人、事、物。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作助词,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用法。

作动词,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去、到的意思。

2、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

作语气助词,表推测、反问等语气。

3、而表并列,如“敏而好学”。

表承接,如“温故而知新”。

表转折,如“人不知而不愠”。

表修饰,如“吾恂恂而起”。

4、以作介词,有“用、凭借、因为”等意思。

作连词,表目的,如“以光先帝遗德”。

5、于作介词,表地点、时间、对象等。

如“战于长勺”中的“于”,在的意思。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标志有“……者,……也”“……,……也”“乃”“为”等。

初一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一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一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知识1. 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古代汉语文学语言,广泛应用于先秦时期至清朝末年的文学著作及日常书信、诗歌等文本中。

它是中国现代汉语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 文言文的特点(1)字词繁多:文言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十分繁复,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阅读来掌握。

(2)语法严谨: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严谨,需要注意动宾结构、定中结构等基本语法知识。

(3)注重修辞: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夸张、反复等,需要通过阅读来培养对修辞的理解能力。

(4)文意深奥:文言文作品通常含义深奥,需要通过深入的阅读和理解来把握其中的含义。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 主谓宾句主谓宾句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其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

例如:儒家重孝道。

2. 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是用来修饰名词的句子,其结构为“关系词+主句”。

例如:孔子所言皆智慧之言。

3.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用来说明动作发生情况的句子,其结构为“连词+主句”。

例如: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 引导句型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型,如“虽…,(-) 然…”,“何以…,(-) 乃…”例如:虽闻其生乎四时,而法菲乎三王。

三、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相比较,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鲁迅的“光天化日之下,它们正在解决人民实际问题”中的“光天化日”就是一种比喻。

2. 夸张夸张是指用夸大的方式来描述事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红楼梦》中的“枣红绿核樱桃饼”就是一种夸张的描写。

3. 反复反复是指利用语言重复来加强表达的力度,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例如:《红楼梦》中的“不是不可能,是不应该”就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理解字词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和古字,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熟练来掌握。

2. 领会句意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通过理解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和修辞手法来把握句意。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必考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必考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必考点】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

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

形容人多,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初中常用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常用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常用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不同于口语。

其基本特点包括:1. 用字繁多,常用的汉字有两千多个。

2. 多用双音词和多音词。

3. 词语混淆,有一些字在文言文中是相通的,所以阅读时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义。

4. 语法复杂,需要掌握大量的语法规则和句型结构。

5. 用词规范,需要特别注意虚词的使用和语序的变化。

二、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1. 文言文的词类文言文的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等。

名词比较容易识别,常见的名词有人名、地名、时间等。

动词在句子中起着谓语的作用,常见的动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

形容词和副词是修饰名词和动词的词语,用来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连词用来连接句子或句子成分,包括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等。

助词是用来构成动词或助动词的词语,用来表达语气、时态等。

2. 文言文的句法文言文的句法主要包括主谓宾结构、前后定语结构、状语结构、主谓补结构等。

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句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

前后定语结构是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等关系的修饰语结构。

状语结构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修饰语结构。

主谓补结构是用来表示动作的结果或状态的补语结构。

3. 文言文的常用成语文言文中有很多成语,这些成语在古代文学和现代汉语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常见的文言文成语有四字成语、六字成语、八字成语等,这些成语在表达含义和修辞手法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4.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要想读懂文言文,就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

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词义,要注重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境。

其次要注意虚词的使用和语序的变化,不能将文言文看成口语或现代汉语的直译。

最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语法错误,如主谓不一致、逻辑不通等。

三、文言文的实际应用虽然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被汉语、普通话所取代,但它仍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而且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初中文言文重要篇目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重要篇目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重要篇目知识点归纳出师表通假字必能裨补阙漏(通缺,缺点)古今异义诚宜开张圣听(古义:开放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由是感激:古义:感慨而激动;今义:感谢)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憎恨)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今义:品质恶劣不道德)词类活用光: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恢宏:形容词作动词,鼓舞忠善:形容词作名词,忠善之事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有所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优劣:形容词作名词,能力强的人和能力差的人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毛:名词作动词,生长草木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臣贼党一词多义1、遗:以遗陛下也(动词,留给)/先帝遗诏(死去的人留下的)2、效:恐托付不效(动词,有成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任务)3、胜:臣不胜受恩感激/驴不胜怒(禁得住)/巴陵盛状(优美的)4、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灭亡)/今亡亦死(逃亡)/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5、于: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对于)/积于今六十岁矣(到)/此次所谓战胜于朝廷(在)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比)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向)管夷吾举于次士(从) 重要词语(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留下)(3)猥自枉屈(辱,有身份低微的意思)(4)庶竭驽钝(才能平庸)(5)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浅陋)(6)引喻失义(适宜,恰当)(7)攘除奸凶(排除,铲除)(8)以彰其咎(表明,显扬)重要句子(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评定(人物)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违犯科条法令以及做了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去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5)亲贤臣,远小人,此后汉所以兴隆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文意提示文中作者向后主着提出了三条修明政治的主张: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人资料链接(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3)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4)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中考链接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群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比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9下面各组句子中有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B曹操比于袁绍信义著于四海C此用武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百姓孰敢不箪食浆以迎将君者乎10解释句中加点词(1)此诚不可与争锋争强(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资助(3)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兴旺(4)总揽英雄招致11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概括对曹操’不可与争锋’```邹忌讽齐王纳谏通假字(1)邹忌修八尺(通’又’)(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通’熟’仔细)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4)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一词多义朝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B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C朝服衣冠(早晨)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孰视之(通熟,熟悉)若:不若徐公美(及,比得上)/门庭若市(如,象)刺: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非显者刺(名帖,投名帖)方: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方出神(正在)/有朋自远方来(地方)私:A莫不私王(偏爱) B.每归私第(自己的)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私下) 重点句式(1)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2)倒装句A.忌不自信(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自.做信的宾语,宾语前置)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结构后置)(3)省略句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主语,宾语(邹忌)与(之)坐谈]重点词语(1)孰视之(同熟,仔细)(2)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4)皆朝于齐(朝拜)重点句子(1)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晚上睡觉时想这件事,(恍然大悟)说: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对我有所求.](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是下等赏赐)中考链接邹忌八尺有余,而行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巨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竟之内莫不有求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黎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本文选自__________,它是西汉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整理的,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国次序编订而成的.7解释加点字.(1)朝服衣冠( )(2)今齐地方千里( )(3)妻私臣( )(4)王之蔽甚矣( )8下列意思相同的是( )A徐公何能及君也及郡下,诣太守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C徐公不若君之美更若役,复若赋D能谤讥于市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翻译句子(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下列对相关课文分析,有误的是( )A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喻治国安邦之道,对齐王进谏,终使齐国大治B曹刿劝谏鲁庄公取信于民,终使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齐国C墨子巧言善辩,成功的劝阻楚王放弃攻打宋国D诸葛亮直言进谏,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人曹刿论战通假字小惠未偏(同遍,遍及,普遍)古今异义(1)小大之狱(古:案件;今:监狱)(2)肉食者鄙(古:目光短浅;今:卑鄙,品行恶劣)(3)必以情(古:实情;今感情)词类活用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下车)一词多义(1)而:A.登轼而望之(表修饰)B.再而衰,三而竭(表顺承)(2)焉:A.惧有伏焉(兼词,于之,在这里)B.又何间焉(“呢”,表疑问)(3)夫: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表议论或说明)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那)(4)间:又何间焉(参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5)师:齐师伐我(军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重要句式(1)倒装句何以战?(即以何战?”)古汉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在谓语前)(2)省略句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即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后省略了代词之)重要词语(1)肉食者鄙(目光短浅)(2)望其旗靡(倒下)(3)弗敢专也(独自专有)(4)公将鼓之(击鼓)(5)弗敢加也(以少报多)(6)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7)神弗福也(赐福,保佑)(8)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事)重要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要按实情处理.](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衰竭了.]文意提示本文运用对比衬托,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谋,无能,鲁莽草率;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

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通过初二语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提高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初二的学习中,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文言文的语法、阅读和鉴赏,下面将对初二语文文言文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点1. 文言文的五种基本句式:(1) 主谓句:主语+谓语。

例如:“康熙元年,祝由传檄征讨”。

(2) 主谓宾句:主语+谓语+宾语。

例如:“岂因祸福避趋之”。

(3) 主系表句:主语+系动词+表语。

例如:“玄德大事已成备”。

(4) 主谓双宾句: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例如:“将军何不辞冗往就思良策?”(5) 复合句:由两个或多个句子组成的句子。

例如:“进谏如流,出使如神。

”2. 文言文的典型连接词:古文中常见的连接词有:“而、乃、故、则、若、为、以、因、若、虽然、然则”等。

3. 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仗、反问等。

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多读文言文经典散文和篇目,加强阅读。

通过多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散文和篇目,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注意文言文中的成语、典故等。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典故等,需要注重理解和记忆。

3. 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通过理解句子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文言文的鉴赏技巧1. 注意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把握作品的主旨。

2. 注意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注意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鉴赏文言文作品。

3. 善于运用词语词性、句子成分等知识。

在鉴赏文言文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词性、句子成分等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更好地鉴赏作品。

通过初二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对文言文的语法、阅读和鉴赏等方面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字和语言知识(一)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1. 书写工具的演变2.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二)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的编纂和作用2. 常用字的解释和示例(三) 语言的分类和特点1. 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2. 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和联系二、古代诗词鉴赏(一) 古诗的体裁和特点1. 诗的体裁2. 古诗的形式特点(二) 古诗的鉴赏1. 古诗的表达手法2. 古诗的意境和思想三、古代散文鉴赏(一) 散文的体裁和特点1. 散文的体裁2. 散文的写作技巧(二) 散文的鉴赏1. 散文的文学价值2. 散文的表现手法四、古代戏剧及戏曲(一) 戏剧的体裁和特点1. 戏剧的分类2. 戏剧的表现方式(二) 戏曲的体裁和特点1. 戏曲的类型2. 戏曲的表演形式五、古代文学名著(一) 《三字经》1. 《三字经》的作者和作用2. 《三字经》的内容和价值(二) 《百家姓》1. 《百家姓》的作者和作用2. 《百家姓》的内容和价值(三) 《弟子规》1. 《弟子规》的作者和作用2. 《弟子规》的内容和价值(四) 《论语》1. 《论语》的作者和作用2. 《论语》的内容和价值(五) 《孟子》1. 《孟子》的作者和作用2. 《孟子》的内容和价值六、古代传统文化(一) 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儒家思想的影响(二) 道家思想1.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道家思想的影响(三)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和联系1.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观点2.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点和区别七、中国古代历史(一) 夏、商、周三代1. 夏代的建立2. 商代的兴起3. 周代的鼎盛(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1. 秦朝的统一2. 汉朝的繁荣3. 魏晋南北朝的兴衰八、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一) 孔子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影响(二) 孟子1.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影响(三) 范仲淹1. 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2.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九、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1.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2. 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二)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古代文化的传统特色2. 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总结: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包括文字和语言知识、古代诗词鉴赏、古代散文鉴赏、古代戏剧及戏曲、古代文学名著、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等九个方面。

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初中语文课程中,学习文言文是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汇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内容。

一、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文言文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言,主要流传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中。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有着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其主要特点包括典雅、凝练、含蓄、比喻性强等。

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其基本语法和词汇用法。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知识1. 名词:文言文中名词的变化主要包括单数与复数、格调与格仗的变化。

在文言文中,名词多用来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

2. 动词:文言文中的动词包括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而系动词主要用于连接主语与表语。

文言文中的动词变化形式较多,需要注意时态、语气和语态等方面的变化。

3. 介词:文言文中的介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常用的介词有“于”、“以”、“为”等。

学习文言文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介词的含义和用法。

4. 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多为主谓宾,常用的句型包括平行句、倒装句、比拟句等。

通过学习不同的句式,可以提高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文言文的常用修辞手法1. 比喻:文言文中常用的比喻手法有直喻、隐喻和借代等。

比喻可以使文章的意思更加生动形象,增加修辞效果。

2. 夸张:夸张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夸大的说法,强调事物的特点,产生鲜明的反差。

3. 对仗:对仗是文言文中另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通过平行的句式或对偶的词语,形成音韵、意义的对应关系。

四、文言文常见古诗词形式与技巧1. 古诗的体裁:文言文中常见的古诗体裁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每种体裁有其独特的格律和韵律要求。

2. 韵律与押韵:古诗中的韵律和押韵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的韵律和押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文诗歌。

3. 比喻与意境:古诗中的比喻常用于表达人物、自然景物或抽象概念,通过比喻手法可以生成意境,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整理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整理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整理一、初中1-6册文言文通假字七年级(上册)1、项为之强《童趣》——强通僵,僵硬。

2、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高兴。

3、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知通智,智慧、聪明。

5、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见通现,出现。

6、一切乌有《山市》——乌通无。

7、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

8、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七年级(下册)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0、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材通才,才能。

11、对镜帖花环《木兰诗》——帖通贴,粘贴。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邪通耶,语气词。

13、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聪明。

14、满坐寂然《口技》——坐通座,座位,此处指座上的人。

15、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八年级(上册)16、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18、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诎通屈,弯曲。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20、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22、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与通举,举荐。

23、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矜通鳏老而无妻之人。

25、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缺口。

八年级(下册)26、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转通啭,鸟叫声。

27、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反通返,返回。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饲养,喂养。

29、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出现,表现。

30、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才能。

31、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语气词。

32、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四肢。

33、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此处是穿的意思。

语文文言文初中知识点整理

语文文言文初中知识点整理

语文文言文初中知识点整理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文言文的开始,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概述。

一、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点1. 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文言文是指汉语的早期文字,是一种古代的文字形式。

其特点是古雅、简练、含蓄。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2. 文言文的标点符号:文言文使用的标点符号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常见的文言文标点符号有顿号、句号、问号、叹号等。

3. 文言文的常用辞句: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常用辞句对于阅读理解和写作非常重要。

包括典故、成语、俗语、谚语等。

4. 文言文的组句方式:文言文的组句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文言文中常用的句式结构有简单句、并列句、状语从句等。

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文言文词语的解释:文言文中使用的词语大部分是古代汉语,理解词语的意思是阅读的重要前提。

可以通过上下文、常识、词源等方式来推测词义。

2. 上下文的推理:文言文的语言结构相对复杂,需要通过上下文来进行推理和理解。

通过抓住关键词,分析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理解全文的意思。

3. 典故的理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来表达意思,了解典故的来源和含义对于理解全文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历史背景来理解典故的含义。

4. 句子结构的分析: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多样,需要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可以根据主谓宾的关系、修饰语的位置等来分析句子结构。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1. 用词的准确性:文言文写作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需要选择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词语。

2. 句式的多样性:文言文写作注重句子的多样性和语言的变化。

可以运用不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来丰富文章的表达效果。

3. 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写作技巧,如比喻、夸张等。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文言文对于初中生而言,既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一部分,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下面,将对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一、文言文词汇和短语1. 代词:吾、尔、彼、斯、是、之等。

示例句子:吾之友彼尔,可谓是真诚之人也。

2. 情态动词:甚、必、得、宜、可以等。

示例句子:学生应该勤奋敏学,方可得以取得好成绩。

3. 介词及双音短语:于、以、为、之。

示例句子:身处文言文的学习之中,我们应以兴趣为动力。

4. 方位词:内、外、东、南、西、北等。

示例句子:东风化雨,滋润万物。

5. 同义词及近义词:欲、愿;将、贤;行、往。

示例句子:志欲高飞,奋斗不止。

二、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1. 并列句和复句:使用逗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连接句子。

示例句子:山高水长,雄鸟飞翔;花开花谢,一切随缘。

2. 照应和省略:通过词语的顺序和上下文暗示前后关系。

示例句子:春风吹动柳树,使其摇曳生姿;暖阳洒满大地,使人心旷神怡。

3. 倍数修饰:用“几何”、“若干”等词语修饰数量词。

示例句子:百里挑一,千军万马。

4. 夸张和比喻:通过夸张表达和比喻形象化描述。

示例句子:山巨巨,人微微。

三、文言文的常见句式1. 主谓宾结构:主语(名词)、谓语(动词)、宾语(名词或代词)。

示例句子:风吹着树叶,叶子在阳光下摇曳生姿。

2. 倒装句:动词或谓语前倒装,以达到修辞或强调的目的。

示例句子: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3. 手抄报句:形容词、名词或动词的短语被插入到动词之后。

示例句子:他喜欢的是读书写字,而不是玩耍消遣。

4. 伪装句:通过语法结构的变化,隐藏句子的真实含义。

示例句子:以卵击石,无异自取灭亡。

四、文言文作文的写作技巧1. 建立主题:文章开头要明确表达文章的主题,并通过承接句和概括句引出内容。

示例句子:论述文言文对于初中生的重要性是本文的主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一、《论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篇章有《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等。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学习他的为人处世之道。

二、《孟子》《孟子》是孟轲(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的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经典之一。

这部书是关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等方面的论述,通过对孟子的思想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修养。

三、《庄子》《庄子》是古代哲学家庄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的著作,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

这部书中超越了常规的人类逻辑,思考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

通过阅读《庄子》,我们可以领会到对自然、生命和人性深入的思考和领悟,启发我们对世界的思考方式。

四、《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首。

这部小说描绘了贾府的兴衰和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深刻描写,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阅读《红楼梦》,我们可以领略到其丰富的情节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五、《水浒传》《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主要描写了一群梁山好汉的英雄事迹。

这部小说以英雄豪杰为主题,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呼声。

通过阅读《水浒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可以体味到野心壮志和正义感的力量。

六、《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优美的诗句著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人民的生活。

阅读《诗经》,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的真情实感,领悟到古代文化的深远意义。

七、《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著作中的经典之一,由司马迁所著。

这部书中详细记述了中国从上古到秦朝的历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诸侯国的兴衰、各类人物事迹等。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二学生而言,掌握其基础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初二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首先,文言文的词汇特点需深刻理解。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都是阅读文言文时必须掌握的。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则包括助词、介词、连词等。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字中,由于音同或形近而互相代替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则是指古代汉字与现代汉字在意义上的差异。

其次,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也是学习的重点。

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判断句通常以“者”、“也”等词结尾,表示判断;被动句则多用“为”、“被”等词表示被动;倒装句是将句子的某个成分提前或后置,以强调或调整语序;省略句则是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省略某些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

再者,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也需掌握。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比喻是通过类比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拟人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排比是通过并列相似的句子来增强语气;对偶则是通过对称的句式来表达完整的意义。

此外,文言文的篇章结构也不可忽视。

文言文的篇章结构通常包括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起是文章的开头,承是承接起的部分,转是文章的转折,合则是文章的结尾。

理解篇章结构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脉络。

最后,对文言文的翻译和鉴赏能力也需培养。

翻译文言文时,要注意忠实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同时注意语言的流畅和通顺。

鉴赏文言文则需要从内容、形式、语言、修辞等方面进行,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和魅力。

综上所述,初二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应重点掌握词汇特点、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的知识点,并通过不断的阅读、翻译和鉴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纳】初中阶段重要文言文知识梳理01孔子语录(论语十则)一、通假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3、是知也。

知通智,智慧。

二、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形容词用作名词。

3、传: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三、古今异义1、朋: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一般的朋友。

四、一般实词1、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愠(yùn):生气,发怒。

3、日:每天。

4、谋:谋划,指办事。

5、忠:尽心竭力。

6、交:结交,交往。

7、信:真诚,诚实。

8、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9、殆(dài):有害。

10、弘(hóng)毅:刚强,勇毅。

11、已:停止。

12、其:大概。

13、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14、欲:想,希望。

15、勿(wù):不要16、施:加。

02鱼我所欲也孟子一、通假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回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二、古今异义1、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是:非独贤者有心也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3、豆: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今义:豆类名称三、重点实词1.欲:想要,喜欢。

所欲:喜爱的东西。

2.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

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

得:得到。

3.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于:比。

4.苟得:苟且取得。

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5.患:祸患,灾难。

6.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7.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

者,……的办法。

8.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可译为“篮”9.豆:古代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

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0.蹴:用脚踢。

11.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2.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则,连词,却。

13.何加:有什么益处。

加:好处。

14.奉:侍奉。

15.本心:天性,天良。

16.是故:因此。

0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一、通假1、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3、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

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二、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乱,使------颠倒错乱,动,使------惊动,忍,使------坚韧,使动用法。

2、人恒过。

"过","犯过失"。

名词活用为动词三、古今异义1、发:发于声。

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2、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古义,被起用;今义,举起。

3、征:征于色。

征:古义,表现,征给;今义,征求,象征。

4、喻:而后喻。

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5、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6、入:入则无法家拂。

入:古义,国内;今义,进入。

7、饿其体肤(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

今义:与“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词义与古义相比变弱)四、重点实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4、征于色征:征验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8、国恒亡恒:常9、生于忧患生:生存发展。

10、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11、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12、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13、百里奚举于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14、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方法。

15、人恒过:常。

//犯过失。

16、衡于虑:思虑堵塞。

17、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04曹刿论战左传一、通假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

二、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

"福":"保佑,赐福,名词活用为动词"。

2、公将鼓之。

"鼓":"击鼓",名词活用为动词三、古今异义1、狱:小大之狱。

狱: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再: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3、忠: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4、鄙: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间: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中间,空间,或时间。

6、可以: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7、情:虽不能察,必以情。

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8、牺牲: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9、师:十年春,齐师伐我)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或军队中一种编制。

10、齐师伐我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11、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12、虽不能察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3、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书信四、重点实词1、既克,公问其故:已经。

//战胜。

//原因,缘故。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可以:可凭借4、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5、望其旗靡靡:倒下6、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7、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8、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服9、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以:用、凭。

对曰:回答。

10、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不;//独占。

11、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12、虽不能察:弄清楚。

13、齐师败绩:溃败。

14、下视其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15、遂逐齐师:就,于是。

//追击。

16、一鼓作气:振作。

17、彼竭我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8、难测也,惧有伏焉:推测,估计;///埋伏。

05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词类活用1、吾妻之美我者。

"美"是"以我美"。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2、私我也∶私:偏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3、面刺∶面:当面,名词活用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使动用法5、朝服衣冠∶朝:在早晨,,名词作状语。

服:穿戴,名词活用为动词6、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二、古今异义1、地方: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2、左右: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位词。

3、明日:明日,徐公来。

古义:“旦日”的后一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谤: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指责别人的过错。

今义:诽谤。

5、窥:窥镜而自视。

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6、寝:暮寝而思之。

古义:躺着。

今义:睡觉地方。

三、重点实词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接受。

2、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用于比较。

孰,谁,哪一个。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

5、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

7、能谤讥于市朝:公众场合。

8、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

//偶然进谏。

间,间或、偶尔。

9、期年之后:满一年。

06出师表诸葛亮一、通假1、必能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

二、词类活用1、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名词用作动词。

2、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毛,长庄稼(长草木),名词用作动词。

3、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恢弘,发扬,形容词用作动词。

4、亲贤臣,远小人。

亲,和……亲近;远,和……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5、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良实,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6、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三、古今异义1、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时。

今义:四季中的秋季2、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3、涕:临表涕零。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4、感激:由是感激。

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感谢。

5、奖:当奖率三军。

奖:古义,勉励,鼓励;今义,奖励,嘉奖。

6、开张: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始营业。

7、义:引喻失义。

义: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意义,含义。

8、异同:不宜异同。

异同:古义,差异,偏义复词;今义,不同与相同。

9、所以: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古义,用来……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10、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11、否:陟罚臧否古义:恶,坏。

今义:表示否定12、猥:猥自枉屈古义:辱,有降低身份之意。

今义:卑鄙下流13、庶:庶竭驽钝古义:希望,期望。

今义:众多1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古义:扩大。

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15、晓畅:晓畅军事古义:精通,熟练。

今义:通顺16、布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古义:平民。

今义:用布做的衣服17、谨慎:先帝知臣谨慎古义:严谨而慎重。

今义:小心慎重四、重点实词1、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2、当奖帅三军(激励)3、臣本布衣:平民。

4、躬耕于南阳躬:亲自。

5、后值倾覆值:遇,遇到。

(恰逢,适逢,碰到)倾覆:兵败。

6、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7、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发扬扩大。

8、引喻失义义:适当,恰当。

9、宫中府中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

10、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

11、论其刑赏刑:罚。

1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给予。

13、夙夜忧叹夙夜:早晚。

14、庶竭驽钝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15、攘除奸凶攘除:排除、铲除。

16、以彰其咎彰:表明。

17、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慢:怠慢、疏忽。

18、以咨诹善道咨诹:询问19、察纳雅言雅言:正言2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理:治。

07桃花源记陶潜一、通假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二、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异,以……为异或认为……奇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此中人语云。

语:告诉,名作动三、古今异义1、此: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就是“这样”的意思。

2、无论: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3、鲜美:芳草鲜美。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