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人性观

合集下载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东西方思想的比较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话题。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东西方思想,并探讨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差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东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追求道德和精神的完善。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强调个人权利和自我实现。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成功。

二、人性观的差异东方哲学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东方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满足。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更加悲观,认为人性本恶。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欲望和个人的追求,追求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成功。

三、知识观的差异东方哲学强调经验和直觉的重要性,注重实践和体验。

东方文化注重传统和经验的积累,追求智慧和内在的领悟。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科学的发展,追求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西方文化注重创新和变革,追求现代化和进步。

四、时间观的差异东方文化注重长期的发展和持久的价值,强调历史和传统的重要性。

东方哲学强调人生的循环和无常,追求生命的平衡和和谐。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短期的效益和即时的满足,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成功。

西方哲学强调人生的线性和有限性,追求个人的成就和进步。

五、社会观的差异东方文化注重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强调社会的和谐和团结。

东方哲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责任。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个人的独立和竞争。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综上所述,东西方思想在价值观、人性观、知识观、时间观和社会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比较东西方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同时,也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西方人性观

中西方人性观

(二)什么是人性:对“善”与“恶” 的认识 什么是人性: 1、马克思对人性的认识 、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 (2)现实的本质是受社会关系决定的 ) (3)社会关系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 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 经济的社会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经济的社会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思想的社会关系:政治、法律、道德、宗教… 思想的社会关系:政治、法律、道德、宗教 情感的社会关系:家庭的、地缘的、业缘的… 情感的社会关系:家庭的、地缘的、业缘的 ……
加尔文(1509 —1564): 加尔文(1509 1564): 1564) “全部本性就好像一粒 罪恶的种子” 罪恶的种子” “在人身上的每样东 西—理智与意志,心灵 理智与意志, 与肉体— 与肉体—都为贪欲沾污 和浸透; 和浸透;或者更简短地 说人本身不是别的, 说人本身不是别的,就 只是贪欲……” 只是贪欲……”
三、社会的“人性”表现:“善”与“恶” 社会的“人性”表现: (一)善与恶是一个相对的、变化的观念 善与恶是一个相对的、 一 善与恶是一个相对的 (二)人性本善 导致人治社会和封建专制 人性本善—导致人治社会和封建专制 二 人性本善 观念 (三)人性本恶 导致法治社会和人人平等 人性本恶—导致法治社会和人人平等 三 人性本恶 的观念
(1)古希腊 苏格拉底 469—前399): (前469 前399): “智慧是唯一的善,无 智慧是唯一的善, 知是唯一的恶” 知是唯一的恶” “应该认识你自己” 应该认识你自己”
Hale Waihona Puke 柏拉图(前427—前347) 前 前 “凡进入存在者必定要腐 败”
亚里士多德 (前384—前322): 前 前 : 人更近野兽而远离神灵, “人更近野兽而远离神灵, 多数人生来愚昧、贪婪残忍” 多数人生来愚昧、

中西人性观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中西人性观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中西人性观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1.中西方文化在请客吃饭方面的差异:中餐通常先上菜,后上汤,西餐相反;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莱,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西餐主人通常不会坚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动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2.电影文化差异:美国人喜欢调侃总统,英国人喜欢调侃一些暴力机构,比如监狱。

中国人最喜欢调侃老百姓。

3.文化性质差异: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型”文化。

中国文化从“性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张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教化来使人形成自律意识,自觉克服人的动物性本能,自觉克服个人的私欲,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西方文化从“性恶”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原罪说”,认为人生下来就有罪,主张建立严密的法律来抑制个人的私欲和动物性本能.以“他律”来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4.文化性格差异:中国文化属于内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

5.思维方式差异:人的思维通常可分为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和个体性思维。

一般而言,中国人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不发达,西方人则逻辑思维较强。

中国人整体性思维较强,而西方人个体性思维较强。

6.文化取向差异:中国是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

陈独秀曾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

“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彻头彻尾,个人主义之民族也。

”7.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在新闻人物的报道上,中国的新闻报道侧重于抽象思维,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细节性的内容,因此形象性较差,往往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

因而报道强调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一般会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加以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优点是容易抓人眼球,产生阅读兴趣,但有时也会出现夸大宣传、以偏盖全的后果。

中西方善恶观的比较-精选文档

中西方善恶观的比较-精选文档

加尔文(1509 —1564): “全部本性就好像一 粒罪恶的种子” “在人身上的每样东 西—理智与意志,心灵 与肉体—都为贪欲沾污 和浸透;或者更简短地 说人本身不是别的,就 只是贪欲……”
中国 “性本善”思想的影响
• 中国人一直在人性本善的梦话中,期盼 明君贤相,自欺欺人,任专制主义的传 统源源流长。 • 人性本善的儒家思想为历代统治者编织 了一块既厚实又华丽的遮羞布,这块布 蒙住了中国人的眼睛竟长达两千多年, 至今人们对这块布华丽的“人文”仍赞 不绝口
儒家的人性观
• 儒家的人性论中同时具有人性善和人性 恶的论说但主流是人性善的思想
• 儒家思想中明确主张性善论的是孟子, 对于人性本善孟子有着大量的论述。
孟子断言“人性本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 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 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 之也,弗思耳矣。” “人皆可以为尧舜”
朱 熹:天命之性是理,理则无有不善。 明代心学 王阳明 :“心之本体,性也,性无不 善”。
基督教的人性观
• 儒家思想以人性善为主流,而基督教的 主流思想则主张人性恶
• 众所周知“原罪”是基督教的核心问题。 基督Βιβλιοθήκη 的人性理论是与原罪说联系在一 起的
根据圣经旧约“创世纪”的叙述, 耶和华在创造 了世界后, 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了亚当, 把他安置在 伊甸园中, 并吩咐他不可吃“知善恶树”上的果子。 上帝又从亚当的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出了夏娃, 使 她成为亚当的配偶。在化身为蛇的魔鬼的引诱下, 夏娃和亚当偷吃了“知善恶树”上的禁果,“他们两 人的眼睛就明亮了, 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 便拿 无花果树的叶子, 为自己编作裙子。”耶和华知道 他们偷吃了禁果, 变得和自己一样能分辨善恶, 便 把他们逐出了伊甸园, 任凭他们在大地上繁衍。后 来, 他又发现,“人在地上罪恶很大, 终日所思想的 尽都是恶”, 甚至“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于 是, 耶和华后悔了, 决定用洪水把人类消灭掉, 只 把挪亚及其后代保留下来。

浅谈中西方人性观

浅谈中西方人性观

浅谈中西方人性观一、中国文化中的人性观人性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代表人物有孔子,他把仁作为人之根本属性,且其政治主张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整部《论语》更充满了圣人、君子、仁义。

另一个代表是孟子,他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人性善的思想。

如,他说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人之初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说明一个人是否会是恶人还是好人,关键在你是否能“尽心”、“知性”,挖掘、培养这些善的萌芽。

因为认为的是人性善,所以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

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就是说,光靠政令与刑法来约束民众,那么即使大众不敢违法乱纪,也会虚应故事,没有真正地建立廉耻之心。

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

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

从“性善论”出发,还很容易导致这样的结论:人性都是善的,那么,被神化为天子的君主、皇帝,他的人性本善,就更不必说了。

因此,人性本善论成了皇帝君临天下的“合法”根据。

君王专权在手,本来就很容易干坏事,本该受到比常人更严格的监督,但山于他的人性本善,全国人民都深信他一定会大公无私,绝不会担忧他会干什么坏事了。

皇帝只须监督下属,用不着谁来监督他。

这就理所当然地导致等级森严的人治社会。

“人性善”给专制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给专制者披上了伪善的合法外衣,钳制了中国人的思想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别的关于人性的理念。

浅谈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浅谈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浅谈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中西方社会在价值观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异,而且也是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文主要从社会结构、个人权利、家庭和婚姻、宗教、人际关系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

对于西方社会来说,个人自由是最关键的价值观念之一,西方社会是以平等、自由、民主等公民权利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而中国的社会则注重集体利益,因此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有“天下为公”的观念,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中更为明显。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非常重视“礼”,通过“礼”的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

而在西方社会,由于强调个人自由、平等,因此很少看到类似于“礼”的规范约束,但是也会有必要的规范。

其次,西方社会注重个人权利,个人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都享有很高的自由,这与中国传统的家长制度比较相反。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中,子女即使已经成年,他们的行为和生活也需要得到父母的允许和指导,这种家庭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个体的自由。

然而,在西方社会中,个人的自由更受重视,关注的是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对于父母的控制就会有所减弱。

西方社会更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传统的父权制度已经逐渐被打破。

第三,家庭和婚姻也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表现。

中国婚姻家庭主要是以传承家业、发扬家风和维护家族利益为主,家庭成员和家族成员的利益至上,个人情感在其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而在西方家庭中,个人的感情和独立性更受重视,婚姻成为了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联盟,更多强调感情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第四,宗教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社会中天主教教会和新教教会对社会的影响力非常大,因为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基础。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不仅仅是信仰,更是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而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广义的宗教、哲学、道德和人文精神的传承,更强调的是灵魂的成长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最后,中西方社会中人际关系也存在差异。

浅谈中西方政治文化中的人性假设

浅谈中西方政治文化中的人性假设

浅谈中西方政治文化中的人性假设摘要:中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安排,基于各自对人性的不同假设,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建立在其人性恶的理论基础之上,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一直将人性善作为基本框架,通过对比中西方政治制度中不同的人性假设,深入了解中西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才能为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政治制度;人性假设;性善论;性恶论一、西方政治制度中的人性假设(一)理论基础性恶论的传统在西方文化中源远流长,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始终是性恶论。

受基督教“原罪说”的影响,在古罗马时期,罗马帝国的教父学的主要代表人之一奥斯古丁就曾提出“原罪性恶论”认为由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犯了罪,所以造成人的本性都是堕落的,人是有原罪的,人性是邪恶的,只有通过教会,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才能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名,其目的在于维护教会的权威。

与此同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性总是把人类拉向贪婪的私欲,逃避痛苦而毫无理性地去追求快乐”,也支持性恶论。

一直到中世纪末的宗教改革,德国的马丁路德和法国的法文尔又改造了奥斯古丁的“原罪性恶论”,否定了教会的权威,但依旧坚持“原罪人性恶论”,他们认为,原罪是由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带来的,人人都有原罪,堕落和邪恶渗透到所有人的灵魂的每一部分,即“所有的人都包括在原罪之中,所有的人都受到了原罪的污染。

因为婴儿是带着他们的罪一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所以,他们就是由于他们自己的罪而不是由于别人的罪而应该受到惩罚。

虽然他们没有做出他们的罪的结果,但在他们自身之中有着罪的种子;他们的全部本性就好像是一粒罪的种子”。

在马基雅弗利在其代表作《君主论》里也说道,“一般说来,人类的本性总是忘恩负义的,是变化多端、弄虚作假、怯懦软弱、生性贪婪的”。

霍布斯也认为人是相互为战的,人与人之间是像狼一样的状态。

在近代,这种“原罪人性恶论”依旧是社会文化主流,阿克顿认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中西人性论之比较doc

中西人性论之比较doc

中西人性论之比较.doc 中西人性论之比较人性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的是人的本质、特性及其与宇宙、社会、文化等之间的关系。

中西方文化对于人性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这些不同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特色。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观点和现代影响三个方面对中西方人性论进行比较。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人性论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尤其是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对于人性的探讨。

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并通过道德教化和规范来引导人们行为。

道家则更加注重人的自然性,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

墨家则提出了“兼爱”的思想,认为人应该互相爱护、关心和帮助。

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的人性论奠定了基础。

西方的人性论则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

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认为人应该通过反思和自省来认识自己的本质。

柏拉图则将人性分为三个部分:欲望、意志和理性,认为人应该通过理性和道德教化来控制自己的欲望。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本质上是政治动物,并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社会秩序。

这些思想为西方的人性论奠定了基础。

二、基本观点中国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教化来达到圣人的境界。

其中,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和道德责任感,主张通过道德规范和教育来引导人们行为。

道家则更加注重人的自然性和超脱性,认为人应该通过内心的平静和自省来达到自由和无为的境界。

墨家则强调人的平等和互助,主张通过“兼爱”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西方的人性论则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一些哲学家认为人本质上是自私、贪婪和残暴的,需要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来限制人的行为。

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人本质上是理性和善良的,应该通过理性和道德教化来引导人们行为。

例如,尼采提出了“超人”的概念,认为人应该通过超越自身限制来达到更高的境界。

马斯洛则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们行为的动机是源于内心需求的满足。

三、现代影响中西方的人性论思想对于现代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西方人性论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人性论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人性论的比较研究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在人性论方面以儒家孟子“性善”观点,荀子首创韩非子传承的“性恶”为主。

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论,伦理道德思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

西方文化中的原罪论是基督教思想精华之一,也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西方各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心理以及文化色彩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圣经》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础,西方文明的价值理念、政治、经济、文学以及法律等各个方面都带有《圣经》的明显烙印。

标签:性善,性恶,原罪,中西文化。

引言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化不断地碰撞融合,体现在东西方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

究其根源是中西方传统文化思想的差异,探究这些异同则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研究人性。

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对人性概念作出了各自的论述,存在着既对立又互补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且对后世儒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的人性观对人性的起源、结构、价值观、及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多是从性善、性恶等易于为当时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角度出来分析的。

西方之于人性论的探索在古希腊时期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对西方文化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的当属基督教的《圣经》中著名的“原罪说”——人生来有罪,罪恶。

真正确立了“性恶论”在西方哲学,文学,政治学等方面不可摇撼的地位。

本文就中西方主流人性論观点进行比较,以及不同的人性观对中西方人文科学造成的影响进行简要研究。

一、中国古今人性观(一)孟子的“性本善”论。

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揭示了关于人性的新的观念。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他认为人具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性”,即“仁、义、礼、智”,“四性”经过外界环境影响和个人的主观改变即成为“善性”。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中西方人性论比较摘要:中国和西方人性论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能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中人性论分野的是整体和谐论与二元对立论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以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相信“人皆可成尧舜”,认为人的灵与肉是和谐统一的,人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和等级主义、专制人治、清官情结、明君情结。

西方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天使的一面与野兽的一面,两者常常冲突,人并不必然趋善,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外在的他律性,从而直接导致西方文化的自然主义,并成为西方平等、民主、法治思想的基础。

关键词:人性论整体和谐二元对立法国18世纪着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曾指出的,“适合于人的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它应当告诉人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给自己提出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

而对你的目的,这就是全部道德学的撮要。

”因此,人性问题对于伦理学的特殊意义就在于人性理论是任何道德学说的理论前提。

一、中国人性论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人性善恶上,其观点繁纷复杂,张岱年先生把我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划分为六种:“( 1)性善论———孟子,后来的宋明理学以及王夫之、颜元、戴震都主性善论。

(2)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后来王安石亦主性无善恶。

( 3)性恶论———荀子。

(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

后来董仲舒、扬雄亦主此说。

(5)性三品论———王充、韩愈。

(6)性二元论———张载讲天地与气质之性,程颢、程颐讲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朱熹讲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朱门弟子讲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

”把这些观点归纳一下,实际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

后来关于人性善恶的思想都是对这三种观点的发挥或综合。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性善论。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人性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探讨的是人类本质和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

中西方哲学传统中,人性论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取向,本文将就此对中西方人性论进行比较分析。

1. 中西方人性论的概述1.1 中方人性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性论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中,如《论语》、《孟子》等。

儒家有说“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认为人性有本善之说。

儒家强调的是不断学习和实践,而不是内在本质的发掘,人的性格、素养是需要不断培育的。

1.2 西方人性论西方人性论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哲学。

柏拉图认为人类是由于原型类似的灵魂降临而成,是伟大而高尚的。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性有理性、欲望和感性三个部分。

基督教修行的人性论则认为人性本来就是罪恶的,需要通过信仰、教育和行为实践来改变。

2. 中西方人性论的比较2.1 对于人性本质的看法中西方人性论存在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对于人性本质的看法。

中国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天生自然,让每个人的性格得到完美的发展。

而西方人性论则认为人性本来是有问题的,需要改变和修正。

它一直认为人性应该被塑造和完善。

2.2 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中西方人性论之间的比较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儒家哲学中,教育是提高人品和行为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素质的提高。

而在古希腊哲学中,教育是对理智和天赋才华的发掘,强调人才选拔和培养。

2.3 对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当谈到个体和社会关系时,中西方人性论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显著的。

在中国儒家哲学中,个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分子,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哲学中,个人的利益常常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之间的交易关系。

3.本文比较了中西方哲学传统中人性论的发展历程和取向。

中西方人性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包括人性本质、教育、个体和社会关系等,这些观点都对于诠释人类行为和心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理解中西方人性论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人类行为和社会体系的发展。

浅谈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浅谈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浅谈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综观西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管理者价值观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对人性的认识问题,西方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也是围绕着人性假设而展开的。

人性假设理论是进行员工关系管理的理论基础与重要前提。

在西方管理史上,先后出现的重要的人性假设理论有:“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成就人”假设、“复杂人”假设、“文化人”假设。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直译为“理性—经济人”,又称“实利人”。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和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产生于早期管理学阶段。

该假设认为,人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报酬。

"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理论曾风行于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

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这对我国目前的管理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

但"经济人"假设及X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

a、"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

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

b、"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

c、“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2 、“社会人”假设。

为了消除“经济人”假设理论的不良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副教授梅约, 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 并在其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也称“社交人”,其基本观点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工作积极性的决定因素。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劳资关系的紧张,使得管理者开始重新认识"人性"问题。

浅谈西方思想中的人性论观点

浅谈西方思想中的人性论观点

浅谈西方思想中的人性论观点我们经常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希望得到什么?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人性。

有些人认为人是恶的,他就会主用强制惩治手段治理社会,而认为人性善的人则会主人们修身养性,以善治国。

我们也经常问别人:“幸福是什么?”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说情欲的满足就是幸福,有的会说理性目的达到后的精神快乐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其实,前者就是自然人性论者,而后者则是诉诸人的精神本质的理想人性论者。

关于人性,古往今来有很多有名的学者讨论过。

卢梭说过:“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我敢说,德尔菲城神庙里惟一碑铭上的那句箴言的意义,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

”其实,对人性的探究未必只是思想家们应当考虑的事。

因为,有人就有人性,就有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的需要。

我们只有了解自己存在的真相,理解人性,才可能更好地生存于社会并改造人类社会。

由于有了这样的需要,就产生了许多关于人的、人性的理论和观念。

所谓人性论,无非是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们对自己的本质及特性认识和理解的理论形式。

在种种我们看到的人性解释中,我们将感受到闪烁于其中的“认识你自己”的人类智慧,将会感知到伟大人类认识自我的发展脉络和时间尺度,感受到人性理论如何从蒙昧时期带有猜测性的宗教知识,向现实性和科学性系统理论进化。

自然人性论。

古希腊最初的思想家把人看成是具有感性的自然物。

他们对万物的始基和生命的源泉作了探究,觉得人和世界上万物一样,都是由某种自然物质产生和构成的,而不是由神灵创造的。

米利都学派是自然人性论最早的派别。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产生于火,又复归于火”。

这些思想家把人的本源归结为某种自然物质,当然也就把人性看成是自然性了。

古代自然哲学家最大的贡献,恐怕就在于把包括人在的自然,从原始的神话观念中独立出来,这是人类获得觉醒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性论述

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性论述

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性论述人性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话题,西方哲学对于人性的探讨也非常深入。

在西方哲学中,人性常常被描述为一种基本属性,通过它我们可以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性论述,从古代到现代,从理性主义到现象学,深入了解人性的多种角度。

古希腊哲学中的人性论述古希腊哲学中,人性被描述为一种理性的本质,通过合理的思考和哲学探讨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柏拉图的《国家》中,人性被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意志和欲望。

柏拉图认为,合理的人应当通过理性来控制欲望和意志,以达到理想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类似的分析,认为人性由三个可分的部分组成:理性、欲望以及情感。

他强调,理性和道德品质是人性中最高贵的部分,并认为人类的理性是其与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基督教哲学中的人性论述基督教哲学认为人性是神灵的造物,由荣耀、美德和罪恶组成。

在神学思想中,罪恶是来自于亚当、夏娃偷食禁果所招致的,同时也是人性中的一部分。

基督教哲学认为,通过信仰和关注神的光芒,人类可以走出罪恶的阴影,重获荣耀和美德。

人类的灵魂和它所拥有的智慧将为之开启道路。

现代哲学中的人性论述现代哲学中,人性的探讨无论是从方法或是结论的角度都有了不同的取向。

理性主义者认为,人性是通过合理思考和神圣的信念而得到的。

笛卡尔认为,人性是由思考所构成的。

与此不同,经验主义者强调人性是通过感性和体验而得到的。

洛克认为,人是一张白纸,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感官上的经验。

同时,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中有一种无意识的力量,它可以用来排斥和抵制结构化的权力。

西门斯认为,人可以积极地选择自己的生活,但这种选择通常是虚无的。

林德贝克则认为,人性的真实面貌可以通过对人性的拒绝和存在的反思而得到。

现代哲学中有一种极端的观点,它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动物,没有任何的神性或本质,这种观点被称为物种主义。

物种主义者认为,我们应该将人看作是另一种普通动物,不应该对人类赋予任何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我认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如果说东方的文化是偏于精神的,则西方文化更偏于物质,这也是造成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巨大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东方的历史文化似乎比西方长得多,也可以说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因此东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较比于西方人来说更多元。

从地域的角度来看,东方大陆比较封闭,对于长期生活在这片封闭土地上的人来说,封闭容易使他们的世界观变得狭小,而西方人则更善于向外探索,所以他们的世界观更为广阔。

我认为造成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文化取向不同。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而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

这文化内涵的差异,对东西方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很多方面上,东方人的价值观都极趋向于精神,而西方人趋向于物质。

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在到科学,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基础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

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这在一定程度也在诱导着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

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君主已开始在思考,是以儒家思想、法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治国,这不仅是管理者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探究,也是对其以另一种方式的诱导。

二.中西方传统文化取向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种旨在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知性哲学,而是把人作为主要对象,以整合社会为目的,阐明人生精义为要旨的德性哲学。

中西方人性论_教育实践

中西方人性论_教育实践

摘要:人性论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中西方在人性论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实践。

本文从中西方人性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分析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旨在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引言人性论是探讨人的本质、本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实践,在人性论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实践。

本文将从中西方人性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分析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中西方人性论的基本观点1. 中国人性论(1)儒家人性论: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道德教化和仁爱精神。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通过教育可以发扬光大。

荀子则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礼乐教化来约束和改造。

(2)道家人性论:道家认为人性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提出“真人”概念,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2. 西方人性论(1)古希腊人性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人具有理性,通过教育可以使人追求真理。

柏拉图提出“理念论”,认为人的灵魂永恒,通过教育可以使人回归理念世界。

(2)文艺复兴时期人性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具有自由意志和创造力。

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理论,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通过自然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中西方人性论教育实践1. 中国人性论教育实践(1)儒家教育实践:儒家教育注重道德教化和仁爱精神,强调孝道、礼仪、诚信等道德规范。

在古代,学校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如《四书》、《五经》等。

(2)道家教育实践:道家教育主张顺应自然,强调身心和谐。

在古代,道家教育主要体现在养生、修炼等方面,如太极拳、气功等。

2. 西方人性论教育实践(1)古希腊教育实践:古希腊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品质。

学校教育以培养公民为目标,如柏拉图的学院、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等。

(2)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实践: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

现代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思想

现代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思想

现代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思想西方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涉及的领域和内容非常广泛。

但是,在这复杂的文化交流中,人性思想一直是关注和讨论的一个中心问题。

本文将以现代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思想为主题,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和观点。

一、人性的自由和尊严人性思想中最为显而易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认可。

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西方文化中的自由主义、人本主义、人权主义等思潮,都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是不可逼迫的、有自我决定权的、自由意志的存在。

这种观点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它确立了人的自由和尊严是不可侵犯的原则,为个体权益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其次,它反对任何形式的压制和奴役,留下了历史上不少反暴力斗争的思想资源。

最后,它启示了人类社会对于理智思考和自由探索的尊重和支持,对于创新和进步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人性的理性和自我意识现代西方人性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主旨就是理性和自我意识。

这种观点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命体和物种,是因为人拥有自我意识和智慧,具有思考、表达、判断、决定和选择的能力和意识。

这种观点的影响主要是在哲学、科学、教育和艺术等领域。

在哲学上,这种思想为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奠定了基础,成为很多思想流派的根基。

在科学上,它使得人们能够利用和创造科学技术,探究人类身体、心理和社会问题的本质。

在教育和艺术上,它启示了人们追求人文精神、自我完善和创造的内在动力。

三、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有一种富有启示性的思想是,人性是复杂和多样的,从而需要我们用更广阔和更复杂的视角去理解和解释人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性不仅是上面提到的理性、自由和尊严,同时也包括情感、欲望、文化、历史、社会以及其他因素的交织。

这种观点的理解和应用十分广泛。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一刀切的、简单化的看待人性问题,需要更具体和复杂的关注和理解。

其次,它为人们寻找解决复杂问题的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思路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人性观一、中国文化中的人性观人性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代表人物有孔子,他把仁作为人之根本属性,且其政治主张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整部《论语》更充满了圣人、君子、仁义。

另一个代表是孟子,他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人性善的思想。

如,他说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人之初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说明一个人是否会是恶人还是好人,关键在你是否能“尽心”、“知性”,挖掘、培养这些善的萌芽。

因为认为的是人性善,所以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

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就是说,光靠政令与刑法来约束民众,那么即使大众不敢违法乱纪,也会虚应故事,没有真正地建立廉耻之心。

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

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

从“性善论”出发,还很容易导致这样的结论:人性都是善的,那么,被神化为天子的君主、皇帝,他的人性本善,就更不必说了。

因此,人性本善论成了皇帝君临天下的“合法”根据。

君王专权在手,本来就很容易干坏事,本该受到比常人更严格的监督,但山于他的人性本善,全国人民都深信他一定会大公无私,绝不会担忧他会干什么坏事了。

皇帝只须监督下属,用不着谁来监督他。

这就理所当然地导致等级森严的人治社会。

“人性善”给专制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给专制者披上了伪善的合法外衣,钳制了中国人的思想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别的关于人性的理念。

比如性恶论,其代表人物便是荀子,他的基本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能导致人求私存利,而个人追求私利物欲是社会纷争和动乱的根源。

因此,社会才有必要建立起严密的礼法制度来改造约束人性之恶。

还有就是人性自然论,如老子的人性自然——主张无为、寡欲、绝圣、弃智、不争不言;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将一切权力集中到“善为道”的圣贤手中。

还有韩非子,他说:“……故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慢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韩非子》),因此韩非子主张顺着人性自然而然地发展,他认为正因为人具有好利恶害的本性,所以就要因循人性,利用法律制度的赏罚机制来控制引导人的行为。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在孔孟之后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他们的人性善的思想主导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成为历代帝王将相治国安邦之道。

直至现在,它对中国人的习惯、法律和世界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观同样西方对人性也有比较多的思考,但是真正对西方人的人性观点起到普遍、巨大、长久影响的应是基督教教义。

在基督教思想中,“原罪”是理论核心。

《圣经》中所揭示的“原罪”是人类脱离自然状态走入社会时所带有的“罪”,此罪将永远与人类同在,直到获得上帝的拯救。

[2]在圣经中有一些经典的描述,“我是在罪孽里生的。

在我母胎的时候,就有了罪。

”[3]。

可以看出基督教认为的是,人生来就是有罪的。

所以,人们必须接受耶苏基督,必须要向主忏悔,然后就可以上天堂,而避免受地狱里的各种磨炼之苦。

文艺复兴时期,马丁·路德(1483年——1546年)总结道:“我们所有的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在罪恶中被孕育和被产生出来;罪恶把我们从头到脚都浸渍了。

”加尔文更是激烈地说:“人类全部本性就好像是一粒罪恶的种子,在人身上的每样东西—理智与意志,心灵与肉体—都为贪欲砧污和浸透;或者更简短地说,人本身不是别的,就是贪欲……”。

柏拉图认为“没有法律,人们将无法区别于野蛮人”。

西方人深信人性是本恶的,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选择了超越一切人的法律。

社会就必须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各种规章制度,来预先设立行为规范。

无论君主或臣民,无论对圣贤或凡人,谁都没有资格凌驾于法律之上置身监督之外。

而且,按照这一理论推而广之,一个人的权力越大,其可能造成的危害也越大,也就越需要严格的约束。

正是基于以上人性观,西方中世纪基督教以压制和排斥人的自然欲望和利益需求为核心,以丑化和否定人性的利益原则为宗旨。

[4]三、中西人性观互补性由于对人性的善恶这两种不同观点,造成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文化重礼制,西方文化重法制。

客观地说,这两种思维其实都不是完善的,各自都有缺点。

中国的人性观虽然能给人以某种希望与尊严,也能造就少数的清官明君,但其明显缺陷在于脱离现实违背人性压抑人性,其必然结果是使人性扭曲而变得虚伪,并为封建专制等级的人治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础;而西方的人性观是人性本恶、和平等化,它更为客观,自然能赋予个人和社会以强大的发展动力,并为其制度化、法治化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础。

但同时也使其缺少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也在某些程度上导致人的物欲膨胀,并直接助长了人们之间的争勇斗狠。

由此可见,中西方的人性观是异质的,两者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的今天,中国应保持客观理智、开放的态度,善于扬弃,学习创新。

既要继承中国人性观的优良传统精神,又要对传统人性观进行反思,更要积极吸取西方人性观的精华。

当国家利益遭遇人性吴敏霞与何姿夺得冠军后,吴敏霞的父母透露了她的家事:吴敏霞的母亲患上乳腺肿瘤已有八年,而外公外婆已去世,家里对她封锁了这两条消息。

无独有偶,在2008年奥运会上,曹磊夺得了女子75公斤级举重冠军,而在奥运会前两个月,她的母亲去世,举重队和她的家人对她封锁消息,她夺冠后才被告知。

于是曹磊痛哭。

从狂喜到痛哭,这种情绪上的激烈变化和生命面前荣誉的脆弱,却被理解为另一种意思。

那就是为国家利益的付出。

不过这个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又只存在于体育界。

为了保证学子心态的平稳,家人去世的消息直到高考结束后才被告知;为了工作,有些人不顾家人的病情,全心投入工作。

这些普通人没有国家利益光环的保护,当他们的行为同样令人不解,一场高考,一份工作,真的比亲情和人性更重要吗?2008年奥运会前,曹磊母亲去世,直到奥运会比赛曹磊肯定夺得金牌后,教练才将这个消息告诉曹磊。

由于曹磊在领奖时痛哭。

在2008年那个爱国主义高扬的年份,曹磊母亲去世后消息的封锁,被认为是一种高度爱国主义价值的体现。

在2012年5月的尤伯杯上,王晓理外婆去世,中国羽毛球队的教练和领导决定封锁消息。

直到尤伯杯结束后,才将这个消息告诉王晓理。

这一次,媒体同样进行了报道,中国羽毛球队也将此事作为正面事迹向媒体做了通报。

可惜的是,网友反应强烈,大部分网友认为这是对王晓理的伤害,对王晓理外婆去世一事的隐瞒,任何借口都不能掩饰其理由的卑劣性,这种事情更谈不上伟大。

吴敏霞的新闻中,吴敏霞的父母做出的决定是孤立的,并没有受到教练的干扰。

她的父母决定隐瞒消息时,基本上属于自由行为,未受到教练的影响。

这种行为比曹磊教练和羽毛球队教练们的行为更合理,因为作为吴敏霞的直系亲属,他们比教练更有权力剥夺女儿的知情权,但是否合适,我们会在下面的章节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曹磊,还是王晓理,在痛哭过后,并没有觉得教练有错的地方,她们甚至认为教练这样做是为自己好,是为了帮助自己夺取好的成绩,减少了必要的心理干扰。

她们从进入体校的那一刻起,就被告知两点,第一为国争光,第二以谁谁为榜样去成功。

为国争光与成功间划上了一个等号,成功代表着拥有地位、权力与金钱。

尽管为国争光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但为国争光的理由无法抵御权力与金钱的诱惑,这是人性的弱点。

没有任何人可以摆脱这个弱点,人可以减少自己对欲望的渴求,但人性弱点是天生的。

最有代表性的是2012奥运会男子56公斤级的举重比赛中,朝鲜的欧云哲夺冠,中国的吴景彪意外失冠。

夺冠后,欧云哲立即将功劳归于“伟大领袖的指导”,伟大领袖是战无不胜的金正日同志,而吴景彪则“有愧祖国,有愧举重队”。

竞技体育,展现的是人的体育行为和活动,因此存在着不确定性,输赢往往一线间,与领袖和祖国没有关系,只有运动员在比赛中对于弱点的控制和优点的发挥。

吴敏霞父母没有将其母的病情以及外公外婆去世的消息告知吴敏霞,原因很简单,他们觉得,这种事情会让孩子的心情出现波动,从而影响到训练和比赛的质量。

对于很多运动员来说,因为金牌政绩的存在,他们的价值对主教练和直管领导也有利。

运动员的成绩成为这个链条中所有人的财富。

吴敏霞父母的行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的,如果他们将病情以及家人去世的消息告知女儿,受影响的不仅是吴敏霞一人。

所有关于家人去世消息被封锁的事件里,运动员家人的心态最为矛盾,他们想让孩子知道真相,又害怕这个真相带来的伤害,这种伤害足以影响孩子的职业生涯。

孔子在与其弟子宰我的辩论中提出,父母死后,子女必须守丧三年,孔子认为,这是孩子对父母养育恩情的一种回报。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孔子的话在当时具有正面意义,比如提倡“仁与孝”,某种意义上告诉别人知恩要回报。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为封建帝王服务,学说的目的不再是提倡仁和孝的观点,而是打着仁和孝幌子,对臣民们进行洗脑式教育。

今天,中国人对孝的态度似乎又有了变化。

以运动员为例,家人死亡的消息需要为比赛让路,并以国家荣誉为借口,这个借口至少还能放在桌面上。

而现实生活中,另外一些借口就让人无法理解。

安徽芜湖有一名高中生,父母因为参加其家长会遭遇车祸,母亲死亡,为了让其参加高考时心态不受影响,一直对他封锁了母亲死亡的消息,直到完成高考后才告知。

这种事情被媒体渲染报道,在报道中烙有悲情的标签,但细数下来,这件事情没有太多正面内容。

在现有的环境下获得成功,必须遵守现有社会的规则。

这个规则就是把人的感情放在第二位,把成功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儒家思想的成功学.同样,国外运动员也会在大赛期间遭遇到家人去世的情况,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英国著名歌手罗比-威廉姆斯本要参加2012年奥运会闭幕式,但因为闭幕式那天是其妻子的预产期,他最终放弃参加奥运会闭幕式的机会,他要陪伴即将生产的妻子。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这是不可理解的决定,你一生有几次参加奥运会闭幕式的机会啊,那是多大的荣誉啊,你怎么可以随便放弃。

有没有人想过,在人的一生中,当你尘归尘,土归土的一刻,你会对你未能陪伴你的妻子生育遗憾,还是对未能参加奥运会闭幕式遗憾。

是你的妻子孩子重要,还是你在奥运会闭幕式台上的表演重要?在闭幕式上出镜可以带来短暂的荣誉,陪妻子则会让自己的心灵感到安慰和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