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初中语文情景导入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通过情景导入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 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对象:初中学生教学时长:1课时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好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2.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情景创设1.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
2.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情景发挥想象力,尝试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表达情景。
三、情景表演1. 各小组轮流进行情景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评价。
2. 教师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四、课文学习1. 教师根据情景表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课堂情景,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 学生撰写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评价情景导入的效果。
2. 评估学生在情景表演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反思情景导入法的运用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 教师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备注:1. 教师在情景创设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在情景表演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师在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环节,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精选12篇)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精选12篇)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
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精选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初中语文教学案例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能有意识地渗透二期课改的先进教学理念: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同时还将拓展设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举一反三;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反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但有些课堂,虽然授课教师也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也试图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改革,但还留有一定的遗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原因。
一、多媒体的运用:幻灯片上的内容等同于板书?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眼耳并用等特点,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优化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无疑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
如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展示音像资料,学生们可以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美妙自得。
在此基础上,老师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
聪明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制作一个课件,鼓励学生们进一步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课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
学生站在大屏幕前介绍,颇有新鲜感、成就感。
教《变色龙》时,如果将描写奥楚蔑洛夫的神态的文字变为一张张图片,将描写他的一系列动作的文字制作成一个个动画,学生就能在图片和动画的观察中更深刻地理解"变色龙'多变的性格。
《活板》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对活板的制作过程进行了一步步详尽的解释、说明。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10篇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10篇一、课文导入目标:通过导入形式激发学生对本课文的兴趣,提前调动学生的相关知识。
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与本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营造出课文的场景,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激发思考提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
3. 探究启发以问题和现象为线索,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探究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二、课文学习目标: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1. 预习导引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关背景知识、预测本课文内容等方式,引导学生完成预习。
2. 阅读理解指导学生正确阅读课文,了解词语意义,把握文段精神,进行逐段阅读,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核心要点。
3. 教师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语法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问题,澄清疑惑。
三、词语与句子目标:通过词语与句子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1. 词语学习指导学生查找并理解课文中的生词、词组,并进行词义解释、造句等练习。
2. 句子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包括句子成分、句法结构等,以及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语文知识目标:阐明、总结本课文所涉及的语文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 重点知识梳理梳理本课文中的重点语法、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语文知识点,并逐一进行解析。
2. 练习巩固通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五、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1. 听力训练通过听取与课文相关的录音、音频等素材,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听说能力。
2. 口语表达设计与课文相关的口语表达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阅读拓展提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写作题目、写作素材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初中课堂导入环节教案
初中课堂导入环节教案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理解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课堂参与意识。
教学内容:1. 散文《背影》的主题和结构。
2. 父亲形象的分析。
3. 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播放歌曲《父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父爱的伟大。
2. 话题引导: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父亲了解吗?他有哪些让你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篇关于父爱的散文——《背影》。
3. 作者介绍:朱自清,我国著名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等。
4. 作品背景介绍:《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在一次回家探亲的途中,看到父亲为他送行的背影,深感人世间父爱的伟大,于是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5. 课堂互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父爱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父亲是如何关爱自己的。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分析文章主题:通过讲述父亲为“我”送行的背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体现了人世间父爱的伟大。
2. 分析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背景,第二部分描述父亲送行的背影,第三部分抒发作者的思念之情。
3. 分析父亲形象:文章中的父亲关爱子女,无私奉献,同时又严于律己,勇于担当。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父爱的伟大。
三、课堂拓展(10分钟)1. 讨论:同学们认为父爱还有哪些表现形式?2. 分享:请同学们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父爱故事。
3. 写作练习:以“父爱如山”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文章主题和父爱的重要性。
2. 强调学会感恩,珍惜身边的父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话题引导、作者和作品背景介绍等多样化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课堂讲解中,注重对文章主题和父亲形象的剖析,使学生深刻理解父爱的伟大。
课堂拓展环节,通过讨论、分享和写作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珍惜身边的父爱。
初中语文情境导入教案
初中语文情境导入教案教案标题:初中语文情境导入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一篇与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如一首古诗、一篇小说片段等。
2. 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素材。
3. 学生的学习笔记本。
教学过程:导入部分:1. 创造情境: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展示一幅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图片,或播放一段与文学作品相关的音频或视频素材,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启发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听音频、观看视频,并思考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内容。
例如:“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关联?”3. 学生观察与思考:给学生一定时间观察和思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录下他们的观察和思考结果。
呈现部分:1. 分享观察结果:请学生依次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引导他们将观察到的内容与文学作品进行联系,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 引入学习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入今天要学习的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该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等相关信息。
3. 学习目标明确:教师明确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目标,例如:“通过学习这篇文学作品,我们将学会如何理解和欣赏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拓展部分:1. 阅读文学作品: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并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可以通过分析词语、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2. 学生表达与分享:教师鼓励学生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写作等方式进行。
3. 教师点评与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2. 组织文学作品朗诵或演出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篇1】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目标:2、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并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感受作品真诚坦然的美丽,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优美字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揣摩紫藤萝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1、走近宗璞让学生自由发言,饶有兴趣地说说自己预习查寻到的有关女作家的基本概况。
2、正音正字,扫除障碍检查字词是一个常规手段,它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过字词关,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节省时间。
(三)整体感知1、擂台大挑战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用“我认为,读得好,好在,—”和“我认为,读得不好,因为,—的形式“作出评价,并选取一段用你认为好的方式进行自读。
挑战老师,争当擂主。
[说明]通过这个环节初步把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2、全班齐读、并思考以下问题(四)合作探究先把全班分为八组,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并做好记录。
(1)、明确:绘色,绘形,绘神(2)、明确: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
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五)体验感悟教育家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最可怕的就是低估了学生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立足文本,畅所欲言)(六)拓展延伸(七)总结全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最后,我通过“这节课,学习这篇抒情散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我总结本次课的收获和不足,了解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而小结全文,并布置以下作业(八)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并加以赏析。
结束语:宗璞的这篇《紫藤萝瀑布》笔触生动而细腻,手法灵活而多变,它的意义真实而深远。
那盛开的紫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让我们感受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更让我们深刻体悟到了生命长河的永无止境。
初中语文教研课堂实录(3篇)
第1篇一、课堂背景本节课为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由我校资深语文教师张老师主讲。
参与教研活动的有我校语文组全体教师,旨在通过课堂观摩和研讨,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果。
二、课堂内容1. 课题:《荷塘月色》2.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2)掌握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
三、课堂实录1. 导入新课张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接着,张老师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张老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景物描写、抒情等;(3)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阅读课文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3. 小组讨论(1)讨论内容: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张老师逐一进行点评和总结。
(2)讨论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散文的写作特点,如景物描写、抒情等。
(3)讨论内容: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张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补充了自己的见解。
4. 教师讲解张老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讲解内容:景物描写。
张老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荷塘美景的喜爱之情。
(2)讲解内容:抒情。
张老师讲解散文的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抒情手法。
(3)讲解内容:主题思想。
张老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如赞美大自然、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等。
5. 课堂小结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散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张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题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初中语文模拟课堂教案
初中语文模拟课堂教案教案标题:初中语文模拟课堂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2.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情感。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教学内容:课文:《草房子》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主题。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教学准备:1. 课文《草房子》的复印件。
2.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3. 学生的课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田园生活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他们对农村生活的印象。
二、新课呈现(15分钟)1. 分发课文《草房子》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标出生词。
2. 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主题。
三、课文理解(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回答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如主要人物、故事背景等。
2.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四、语言运用(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与课文相关的短语和句子,让学生运用这些短语和句子造几个新的句子。
2. 学生分组进行句子的创作,并选择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成果。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观点和情感。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并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评论。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撰写读后感,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教案导入步骤模板语文
教案导入步骤模板(语文)教案名称:《xxx》年级学科:七年级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教学难点:1.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的能力。
导入步骤:一、激发兴趣(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本课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
2. 设计一个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标记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桌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 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设计一个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2. 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 设计一个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入步骤,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他们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中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在课堂讲解环节,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有了更好的理解,他们对作者的写作技巧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课堂练习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总之,本节课的导入步骤设计较为合理,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教学实践案例初中语文(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背影》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朱自清与父亲分别时的感人场景。
本文以朱自清的回忆为基础,描绘了父亲的形象,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本节课旨在通过阅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积累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和家人分别时,有哪些难忘的瞬间?2. 学生分享,教师总结:亲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它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力量。
(二)新课导入1. 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 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1. 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
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3.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1. 角色扮演,重现课文中的场景。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之情。
(五)总结全文1.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点:1. 注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 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1.《红楼梦》阅读教学案例。
本教学案例针对初中生阅读《红楼梦》进行指导。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导入课堂,介绍小说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可以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片段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最后,可以设计一些阅读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2.《岳阳楼记》写作教学案例。
本教学案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岳阳楼记》这篇经典文章,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教师可以先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然后逐段解读文章内容,分析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最后,可以设计一些写作任务,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3.《论语》思想教学案例。
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学习《论语》,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语录进行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孔子的思想内涵。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4.《木兰诗》诗歌鉴赏教学案例。
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学习《木兰诗》,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
教师可以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然后逐句解读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最后,可以设计一些诗歌朗诵和赏析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好。
5.《西游记》阅读教学案例。
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学习《西游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精彩的片段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和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6.《唐诗三百首》诗歌鉴赏教学案例。
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学习《唐诗三百首》,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诗歌朗诵和赏析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好。
7.《三国演义》阅读教学案例。
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学习《三国演义》,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精彩的片段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优秀9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优秀9篇)初中语文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学会景物描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
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1、出示课题:《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
板书:月夜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
板书:星天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板书:爱但也爱7、朗读总起句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板书:(从前)家乡庭院(三年前)南京菜园(如今)海上舱面9、学习第一段:(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10、学习第二段:(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案例第一篇范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这首诗,感受其中的意境。
教师:“请大家朗读一下孟浩然的《春晓》,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
”(学生们齐声朗读诗歌)教师:“很好,大家读得很有感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早晨,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教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中的‘春眠不觉晓’是什么意思?”学生甲:“这句话的意思是春天来了,人们睡得很好,不知不觉就天亮了。
”学生乙:“我也觉得是这个意思,因为春天天气暖和,人们睡得香,就不会被冷醒。
”教师:“大家分析得很好。
‘春眠不觉晓’确实描绘了春天人们美好的睡眠。
那么,‘处处闻啼鸟’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丙:“这句话的意思是春天来了,鸟儿都出来飞翔,到处都能听到它们的鸣叫声。
”教师:“对,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鸟儿啼叫,花草树木都在生长。
接下来,我们来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学生丁:“这句话的意思是夜晚听到了风雨声,的花朵一定有很多都凋谢了。
”教师:“大家分析得很好。
春天的天气多变,夜晚的风雨声也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希望大家能从这首诗中学到描绘生活和感悟大自然的方法。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二篇范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这首诗,感受其中的意境。
教师:“请大家朗读一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一下其中的哀愁。
”(学生们齐声朗读诗歌)教师:“很好,大家读得很有感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中秋佳节的夜晚,诗人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学案例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总结,它们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考。
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一些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希望能够给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优秀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在教学《草房子》这篇课文时,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们自主展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其次,我们来分享一个优秀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案例。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范文,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同时,教师还通过分层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逐步的写作指导,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逐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在批改作文时,教师注重给予学生及时、具体的反馈和建议,让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通过这样的作文教学方式,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最后,我们分享一个优秀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思考。
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思想启迪和情感体验。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活动,如朗读比赛、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总之,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可以为教师提供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启发和指导。
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不断总结和分享自己的教学案例,为语文教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学生们也要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主动思考和表达,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6篇】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6篇】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怎么写?看看吧。
中学语文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荷塘月色》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作者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本案例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体验、感悟,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美好时光,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荷塘月色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课文,勾画出描写荷塘月色的句子。
2. 小组讨论:这些句子是如何描写荷塘月色的?3.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
(三)合作探究1. 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方法。
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朱自清、荷塘、月色等角色,进行情景表演。
2. 学生自选一种描写荷塘月色的方法,进行创作,如写一首诗、一幅画或一篇短文。
(五)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点评。
2. 教师总结: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了解了描写荷塘月色的方法,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欣赏美景,珍惜美好时光。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中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对本次教学的反思:1.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
3. 教学评价应多元化,关注学生的过程和结果。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案例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案例本案例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互动方式进行探讨,通过引入具体案例来阐述不同的互动形式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
案例一:角色扮演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比如,在学习《红楼梦》时,教师可以扮演贾宝玉的角色,学生们可以分别扮演林黛玉、王熙凤等不同角色。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其与故事情感的关联。
教师可以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案例二:课堂讨论在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引入课堂讨论来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骆驼祥子》时,教师可以就主人公的行为动机、社会环境、作品主题等展开深入的探讨。
通过开放式的课堂讨论,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享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彼此的思维碰撞。
教师要提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同时也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评价。
案例三:小组合作在学习古文诗词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例如,教师可以将一首古文诗词分发给小组,要求学生们通过合作研读、分析和理解诗词的内涵,最后展示各组的成果。
小组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师要确保每个小组都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探讨,并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发现。
案例四:多媒体展示在学习现代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展示。
例如,在学习某一篇小说时,教师可以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背景和情感内涵。
多媒体展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视听感受,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多媒体素材,并加以适当的解读和引导。
以上仅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案例的一部分,这些案例旨在引发教师对于不同互动方式的思考和探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不同的互动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享与讨论实践经验分享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享与讨论实践经验分享一、案例分享:《红楼梦》角色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红楼梦》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一个案例分享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角色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首先,我让学生自主阅读《红楼梦》的相关章节,并挑选出感兴趣的角色。
然后,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深入分析。
例如,一组选择了贾宝玉这个角色,他们从贾宝玉的性格、行为、言论等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分析贾宝玉的角色特点,学生们深入了解了作者通过贾宝玉塑造出的一个人物形象,也领悟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另外一组选择了林黛玉这个角色,她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女性形象,也是贾宝玉的表妹。
学生们通过对林黛玉的形象描写和她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关系的分析,理解到了林黛玉作为一个矛盾性格的人物,对小说情节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这样的案例分享,学生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小说中的角色形象,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我还将学生们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汇总,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共同分享,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和思考角度。
二、实践经验分享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认为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案例分享和讨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们深入思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此外,我还注意在教学中注重开展一些启发式的问答和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诗词的时候,我会给学生一些与诗词内容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最后,我还鼓励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
通过写作的过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需要通过适当的案例分享和实践经验分享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只有在活动性的教学中,学生才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并且从中得到更深刻的体验和收获。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一、引言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将以一堂初中语文课为例,介绍一个有效的教学案例,旨在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课程背景本次课程的教材为《红楼梦》第五回,内容围绕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相遇展开,着重讲解红楼梦中的形象描写和意境表达。
三、教学目标1. 理解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特点,分析二人的相互作用。
2. 掌握关键词汇,如"宝黛相遇"、"芳草"、"对诗"等,通过词汇学习扩充词汇量。
3. 感受和欣赏红楼梦中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展示红楼梦人物形象画和插图,激发学生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兴趣。
2. 观片导入: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相遇的片段,让学生感受角色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3. 分析文本:与学生一起阅读、分析《红楼梦》第五回中宝黛相遇的片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形象描写手法。
4. 词汇学习:通过词义分析和词汇运用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词汇,并引导学生将词汇运用到具体的句子中。
5. 讨论互动: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相遇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相互交流观点。
6. 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每组撰写一首对诗,表达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内心感受。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形象独特。
7. 作品展示:每组选择一首对诗进行展示,通过欣赏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文学表达方式,并提供反馈和改进意见。
8. 总结回顾: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并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亮点,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贾宝玉和林黛玉形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检查学生对课堂重点词汇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的作业和小组活动表现进行评价。
3. 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建议,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初中语文案例征集
初中语文案例征集一、案例背景二、案例描述1. 导入环节我走进教室,故意一瘸一拐地走上讲台,然后装作很吃力地把书放在讲桌上。
同学们都用疑惑和好奇的眼神看着我。
我笑着说:“同学们,今天我来给你们模仿一下朱自清他爸,也就是文中那个去给儿子买橘子的父亲。
你们看我这走路姿势,是不是有点费劲?就像文中的父亲,他可是个胖子,还要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呢。
”这一下就把同学们的兴趣给勾起来了,大家都哄堂大笑,课堂气氛瞬间变得轻松活跃。
2. 初读课文我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完之后,找几个同学来分享一下他们读完后的初步感受。
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感觉这个父亲有点啰嗦,就为了点橘子,又是嘱托这个又是嘱托那个的。
”这时候我就知道,同学们还没有真正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父亲的爱。
我笑着说:“你这可就有点不懂这位老爸的心啦。
在那个时候,朱自清要出远门,交通又不方便,可能这一分别就是很久很久呢。
这老爸呀,是把对儿子的千般爱、万般牵挂都融进这些琐碎的叮嘱里啦。
”同学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3. 精读课文我开始引导同学们精读描写父亲背影的段落。
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我声情并茂地朗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读完后,我问同学们:“你们脑海里浮现出这个画面了吗?”很多同学都点头。
我接着说:“那你们看看,这里面哪些词语特别能表现出父亲的不容易啊?”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蹒跚”,有的说“探身”。
我顺势引导:“对喽,你们想啊,一个胖子,做这些动作得多吃力啊。
而且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就是因为他爱儿子,想让儿子在路上能有橘子吃。
这小小的橘子,可承载着大大的父爱呢。
”这时候,之前觉得父亲啰嗦的那个同学说:“老师,我现在好像有点理解了,这父亲的爱好深沉啊。
”4. 拓展环节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父子情,我让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和父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事情。
有个同学说:“我生病的时候,爸爸背着我去医院,当时我就觉得爸爸的背好温暖,就像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课堂教学的导入又被称为开讲,即每一节课开头的那几分钟。
在有限的几分钟里老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宗明义,言语力求简洁、生动,表达内容丰富,给学生新鲜感,使其注意力集中起来,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故开讲要注重艺术性。
听了同事一节公开课,课题为《夏感》,同事设计了这样一个创设情境的导入法:先是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然后打出一个演示图片,上面是一片荷花并配有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老师问学生:这两句诗描绘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物呢?学生答:夏天。
老师又说:正如作者所说夏天是一个‘收获已有知,而希望未尽’的季节,古往今来,历代的文人墨客,他们赞美百花争艳的春天,硕果累累的秋天,银装素裹的冬天,唯独很少有人赞美热情奔放的夏天。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梁衡一起走进夏天,欣赏夏天、品位夏天、感悟夏天。
这一设计若从与课文内容的紧密联系上看无可厚非。
但歌曲的选择和老师的语言表达上显得步骤繁琐。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了使儿童对人们交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你们要避免两个极端: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知道和不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那些他知道得并不次于教师,有时甚至胜过教师的东西。
”这位老师选用的歌曲没有发挥作用,出示杨万里的两句名诗问学生显然看低了学生的能力,此问不必设计。
再次,“正如作者所说夏天┅┅”的句子与学生回答的问题无关,显得唐突,随后又用对比手法写文人墨客写很少有写夏天的,末了才引出文题。
这个导入之长有些令人纠结,文题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听课老师感觉导入漫长,更何况学生呢。
同样是《夏感》一课,另一个老师没有使用多媒体,作为一节常态课其导入干脆利落:历代文人墨客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但是当代一位叫梁衡的作家独辟蹊径,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而且出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文无新意不出手”,想知道他的文章有着怎样的新意吗?不如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夏感》去找寻答案吧。
这个导语在设计上用设悬念的方法制造了一个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了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潜心学习文本。
可见,课堂导入不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还要讲求艺术性。
唯有这样才会使导入这个课堂第一环节绽放异彩,从而为后面的成功学习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