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1)
细胞膜(1)
A.C、H、O、N
B. C、H、O、N、P
C. C、H、O、P D. C、H、O、Mg、Fe
2.细胞膜的功能是( D )
A.保护和支持作用 B.保护和分泌作用
C.保护和吸收
D.保护和物质交换作用
的结前细合胞,两膜将种信表息面方传的式递受给体都靶要依赖
细于胞。细胞膜上的受体
高等植物细胞之间 通过胞间连丝相互 连接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考虑诗歌讲的细胞 的一种结构并考虑其功能。
是你,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是你,为我日夜守卫边疆。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是你,为我传信报安康。——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啊!伟大的你呀! 没有你,我会是何等模样?
第3章 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滨海中学 周亮
探究一
科学家是怎样确定细胞膜的存在的?
科学家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做伊红 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 到整个细胞,却不能逸出细胞。
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用微针 触碰细胞表面时,细胞表面有弹性, 可以伸展;用微针插入细胞内,细 胞表面有一层结构被刺破;如果细 胞表面结构受损面过大,细胞会死 亡。
病菌、病毒 (控制具有相对性)
实验探究三:你能设计一组实验证 明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吗?
实验材料及用具: ①新鲜的喇叭花 ②烧杯 ③玻璃棒 ④沸水 ⑤清水 ⑥量筒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远距离传送交流 直接接触交流
通道连接交流
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如激素),随血液到 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
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直接 接触传递信息,如精卵识别。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 种类和数量越多。
【与生活的联系】
细胞发生癌变与细胞膜上的成分有什么关系? 如何进一步确认体内是否出现癌细胞?
[细胞生物学]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2) 内在膜蛋白:单次或多次穿过脂双分子层,与膜结合紧密。
21
膜蛋白的分离
内在膜蛋白:它与膜结合非常紧密,只有用去垢剂才能从
膜上洗涤下来,常用SDS和Triton-X100。
外在膜蛋白:靠离子键或其它较弱的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
分子或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因此只要改变溶液的离
子强度甚至提高温度就可以从膜上分离下来。
缺点:
忽视了蛋白质分子对脂类分子流动性的控制作用。 忽视了膜的各部分流动性的不均匀性。
50
3.流动镶嵌模型的补充模型 晶格镶嵌模型 1975年提出。
晶格 界面脂质
生物膜中的脂类是处在无序 (液态) 和有序( 晶态) 之间的 动态转变; 膜蛋白对脂类分子的运动具限制作用。
46
单位膜模型的进步之处:
第一次描述了膜的厚度 描述蛋白质是β折叠
以上两种学说的不足:
把所有的膜都视为千篇一律,
无法解释不同膜的不同功能。
47
(三)流动镶嵌模型
S. J. Singer & G. Nicolson 1972年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 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
53
鞘磷脂具有较长的饱和脂肪酸链,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较强 胆固醇与鞘磷脂的亲和力高(像胶水)
脂筏是蛋白质停泊聚集的平台,便于蛋白质相互作用; 也提供蛋白质变构环境,形成有效变构。
54
脂筏的功能与信号转导、蛋白质分选、物质内吞、胆固 醇代谢等有关; 脂筏功能的紊乱已涉及HIV、肿瘤、动脉粥样硬化、老年 痴呆、疯牛病等
19
(二) 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
生物膜所含的蛋白称膜蛋白。 是膜特定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和执行者。 种类: 外在膜蛋白;内在膜蛋白
003-细胞膜(1)(细胞-2012五)
Acetylcholine
Ca2+ result in contraction
(三).膜糖类:
动物细胞膜中的糖类有7种:D-葡萄糖、D-半乳糖、D甘露糖、L-岩藻糖、N-乙酰半乳糖、N-乙酰葡萄糖胺和 唾液酸。 (1). 糖蛋白(glycoprotein):糖与肽链的氨基端共价结合。 (2). 糖脂(glycolipid):糖与脂类分子亲水端共价结合。 依寡糖链的单糖的数量种类结合方式排列顺序及有无 分支,可构模型(The Lamella Structure Model) Danielli 于1935年提出: 细胞膜为“蛋白质-磷脂-蛋白 质” 的三夹层结构。
2.单位膜模型(The Unit Membrane Model) Robertson — 单位膜(1960)
3.液态镶嵌模型(The Fluid Mosaic Model) 细胞膜是镶嵌着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和不对称性。 该模型解释了膜的流动性是膜某些功能(受体的移动) 得以完成的前提,而膜表面物质(蛋白质)分布的不对称性 决定了膜表面功能的不对称性。
O型:细胞膜(蛋白)-葡萄糖-半乳糖-乙酰葡萄糖胺半乳糖-岩藻糖(构成H抗原) A型:细胞膜-H抗原(半乳糖)-乙酰氨基半乳糖 B型:细胞膜-H抗原(半乳糖)-D型半乳糖
三. 细胞膜的结构:
Overton — 质壁分离、膜的通透性 — 细胞膜由脂类 组成(1895)
Gorter — 膜为脂质双分子层(1925)
去垢剂(detergent):一端亲水另一端疏水的双极性小分子。
有离子去垢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使膜崩解,膜 蛋白变性)和非离子去垢剂(Triton X-100使膜崩解,但 不使蛋白质变性,常用于显示细胞骨架)两种。
新乡医学院最新医学细胞生物学简答题
最新精品供基础医学院临床17、20班参考使用医学细胞生物学简答题集锦第一章绪论1.简述细胞生物学形成与发展经历的阶段(1)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的建立:R.Hook最早发现细胞并命名为cell,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2)细胞学的经典时期:细胞学说的建立掀起了对多种细胞广泛的观察和描述的热潮,主要的细胞器和细胞分裂活动相继被发现。
(3)实验细胞学时期:人们广泛的应用实验的手段研究细胞的特性、形态结构和功能。
(4)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和细胞生物学的诞生:各个学科相互渗透,人们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二章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1.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差别第三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1.细胞膜的流动性有什么特点,膜脂有哪些运动方式,影响膜脂流动性的因素有哪些?(1)膜脂既具有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温度对膜的流动性有明显的影响,温度过低,膜脂转变为晶态,膜脂分子运动受到影响,温度升高,膜恢复到液晶态,此过程称为相变。
(2)膜脂的运动方式有:侧向扩散、旋转运动、摆动运动、翻转运动,其中翻转运动很少发生,侧向扩散是主要运动方式。
(3)影响流动性的因素:脂肪酸链的长短和饱和程度,胆固醇的双重调节作用,卵磷脂/鞘磷脂比值越大膜脂流动性越大,膜蛋白与周围脂质分子作用也会降低膜流动性。
此为环境因素(如温度)也会影响膜的流动性,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流动性增强。
2.简述膜蛋白的种类及其各自特点,并叙述膜的不对称性有哪些体现(1)膜蛋白分为膜外在蛋白、膜内在蛋白、脂锚定蛋白。
膜外在蛋白属于水溶性蛋白,分布在膜的两侧,与膜的结合松散,一般占20%-30%;膜内在蛋白属于双亲性分子,嵌入、穿膜,是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与膜结合紧密,占70%-80%。
脂锚定蛋白通过共价键与脂分子结合,分布在膜两侧,含量较低。
(2)膜的内外两侧结构和功能有很大差异,称为膜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决定了膜功能的方向性。
膜脂:磷脂和胆固醇数目分布不均匀,糖脂仅分布于脂双层的非胞质面。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图3-2 外周蛋白
第一节 细胞膜பைடு நூலகம்
二、细胞膜的结构
1.细胞膜结构的研究历史 2.流动镶嵌模型
图3-3 流动镶嵌模 型
单元9.1 西南三省旅游资源赏析与线 路设计
知识点
技能点
实训项目
西南地区旅游环境特 征;岩溶旅游资源的 概念;岩溶旅游资源 的价值;民俗旅游资 源的概念;民俗旅游 资源的价值;
岩溶旅游资源审美 针对岩溶/民俗 与解说;民俗旅游 旅游资源的游览 资源的审美与解说;与景观欣赏作
•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征与审美体验
– 围绕一个或几个文化习俗主题,体现审美意识; – 动静结合,民俗文化背景下的共同性审美、个性审美、
主观性审美相结合; – 民俗文化文化中寓教于乐,教育性强。 – 资源差异化明显,却十分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冲击。
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
– 资源条件地域性较强; – 旅游需求市场较大; – 旅游资源分布不平均; – 地区发展基础较弱; – 文化保护与利用并重;
细胞生物学基础
第三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第一节 细胞膜
一、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1.膜脂类 生物膜中的脂类约有100种,其中膜脂以磷脂和胆固醇 为主,有的膜还有糖脂。 磷脂构成了膜脂的基本成分,约占整个膜脂的50%以上, 几乎所有细胞膜都含有磷脂。磷脂分子的主要特征:具有一 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包括甘油磷脂和鞘磷脂。 胆固醇是中性脂类,在各种动物细胞膜中含量均较高。生物 膜中的胆固醇与磷脂的碳氢链相互作用,可阻止磷脂凝集成 晶体结构,对膜脂的物理状态具有调节作用。 糖脂是由脂类和寡糖构成,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的质 膜上,其含量约占膜脂总量的5%以下,在神经细胞膜上糖 脂含量较高。
细胞生物学课件第三章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
第三章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Plasma membrane and Sirface)第一节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又称细胞膜(cell membrane)、生物膜(biomembrane) 。
一、胞质膜的结构模型1、研究简史(见)(1) 1890 脂层(2)E.Gorter和F.Grendel(1925): “蛋白质-脂类-蛋白质”三夹板质膜结构模型(3)J.D.Robertson(1959年):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4)S.J.Singer和G.Nicolson(197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2、生物膜结构的特征(1)磷脂双分子层是基本结构成分,起主要功能作用,蛋白周边整合;(2)膜的流动性决定因素:脂肪链长短、不饱和程度、固醇含量、温度、细胞骨架荧光标记实验(3)膜的不对称性a、细胞质膜各部分的名称(见书图4-7 p83)b、膜脂与糖脂的不对称性(见书图4-8 p84)糖脂仅存在于质膜的ES面,是完成其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c、膜蛋白与糖蛋白的不对称性⏹方向性;⏹糖蛋白糖残基均分布在质膜的ES面;⏹不对称性是生理功能的保证。
(5) 分相现象二、膜脂——生物膜的基本组成成分1、成分: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
(1)磷脂:膜脂的基本成分(50%以上)a、分为二类: 甘油磷脂和鞘磷脂b、主要特征:①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心磷脂除外);②脂肪酸碳链碳原子为偶数;③有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两种;(2)膜脂的四种热运动方式:侧向自旋摆动flip-flop2、脂质体(liposome)及应用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1)脂质体的类型(见书图4-3 p77)。
(2)脂质体的应用a、研究膜脂与膜蛋白及其生物学性质;b、基因转移;c、在临床治疗中,脂质体作为药物或酶等载体三、膜蛋白1、基本类型(1)外在(外周)膜蛋白(extrinsic/peripheral membrane proteins );"水溶性蛋白,靠离子键或其它弱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结合,易分离。
第三章细胞膜
膜蛋白的运动 1970年Frye和 Edidin用细胞融合 的方法得到证明。
膜流动性的生理意义
保证其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 跨膜物质运输、细胞信息传递、细
胞识别、细胞免疫、细胞分化以及 激素的作用等都与膜的流动性密切 相关。
例如:小肠上皮细胞 顶部细胞膜 酶和运输蛋白不同
基底、侧面细胞膜 顶部细胞膜:吸收功能 功能不同
——细胞膜只允许特定分子以特定 方式通过。
运输方式
小分子物质穿膜运输 大分子物质膜泡运输
简单扩散 被动运输
易化扩散 主动运输
胞饮 内吞
吞噬 胞吐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小分子和离子的穿膜运输
一、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
——物质顺浓度梯度,即由浓度高的一 侧通过膜运输到浓度低的一侧的穿膜扩 散,不需要消耗代谢能量。 1、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不需能量,不需专一的膜蛋白分子, 顺浓度梯度的穿膜扩散,也称单纯扩散 或自由扩散。
载体介导扩散与简单扩散的动力学比较
(二)主动运输 (active transport)
——通过消耗能量,将物质逆浓度 梯度(低→高)运输。如葡萄糖、 金属离子等。 例:Na+-K+泵(Na+-K+-ATP酶) —镶嵌于细胞膜脂双分子层中 的逆浓度梯度运输钠钾离子的一种 运输蛋白质。
概念。 ② 膜脂兼具有序性和流动性。 ③ 蛋白质分布具有不对称性。
液态镶嵌模型的缺点:
① 忽视了蛋白质分子对脂质分子 的控制作用。
② 不能说明具有流动性的细胞膜 在变化中如何维持其相对完整和 稳定性。
晶格镶嵌模型
1975年Wallach提出 晶格镶嵌模型。其 论点是膜的流动性 是 由于脂质可逆地 进行无序(液态) 和有序(晶态)的 相变过程。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第1节细胞膜和细胞壁(共26张PPT)
细 胞 膜 的
脂质(磷脂最丰富) 大约占50%
蛋白质
大约占40%
主 要 成 分
成
分 糖类
大约占2%—10%
还有少量的固醇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52021/9/5Sunday, September 05,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52021/9/52021/9/59/5/2021 1:50:11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52021/9/52021/9/5Sep-215-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52021/9/52021/9/5Sunday, September 05, 2021
•谢 谢 大 家!
第1节 细胞膜与细胞壁
细胞膜是怎样发现的呢?
时间:1855年 人物:瑞典科学家奈利 实验:色素分子进入损伤的植物细胞速 度比完整的要快得多因此,他推测细胞表 面有一层膜。
大家想一想这样去证明他的推测是否成立呢
他的实验证明
在显微镜下用微细的探针刺入细胞内,发现表面 出现褶皱,同时感觉到有阻力,一旦刺破细胞, 阻力就会消失。
神经细胞之间 的联系
高等植物细胞之 间通过胞间连丝
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成分:纤维素和果胶 功能:支持和保护
细菌细胞壁成分 也是纤维素和果 胶吗?
细胞生物学 2.细胞膜和细胞表面
位于质膜内叶的的脂筏则含有较多的脂酰化和异戊二 烯化蛋白 特别是信号转导蛋白,如Src、G蛋白的Gα亚基、内 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等
二、生物膜的特性
(一)不对称性 •膜脂的不对称性
•膜蛋白的不对称性
•质膜上复合糖的不对称性 (二)流动性 • 膜脂分子的运动 • 膜蛋白分子的运动 (三)影响膜脂流动性和膜蛋白运动性的各种因素
3. 胆固醇(cholesterol)
♦ 中性脂,原核细胞膜上无胆固醇 ♦ 动物细胞中胆固醇构成质膜的主要成分,其摩尔数与 磷脂相同。 ♦ 特点是:两亲性分子:极性头为羟基,非极性疏水的 尾部为甾环和烃链。 ♦ 胆固醇分子散布于磷脂分子之间,其极性头部紧靠磷 脂分子的极性头部,其余部分游离。其甾环与磷脂分 子临近头部的脂肪酸链相互作用。 ♦ 调节膜的流动性,增加膜的稳定性,降低水溶性物质 的通透性等。
各种物质与离子的输送具有方向性
各种信号的接受与传递也按一定方向进行。
(二)流动性
1. 膜脂分子的运动
(1)侧向扩散 (2)旋转运动
(3)钟摆运动
(4)伸缩振荡 (5)烃链的旋转异构化运动 (6)翻转运动
2.膜蛋白分子的运动
(1)膜蛋白分子的侧向扩散 许多膜蛋白在膜脂中自由漂浮和在膜表面扩散
第一节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分子结构
♦ 质膜的主要成分:包括脂类、蛋白质、 糖类等 ♦ 膜脂与膜蛋白两类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 构成膜的主体
♦ 糖类多为复合糖,它与膜脂共价结合形 成糖脂,若与膜蛋白共价结合则形成糖 蛋白 ♦ 质膜上还含有水、无机盐和金属离子。
第一节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分子结构
膜脂的种类和结构 膜蛋白的种类、结构及功能
♦ 从生物大分子的热力学特性来考虑,以疏水性和亲 水性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流动镶嵌的生物膜结构。 –膜中的脂和内在蛋白分子的非极性部分与水相 隔而在疏水区紧密排成镶嵌结构
细胞生物学-细胞膜和细胞表面
在水溶液中形成微团或脂双分子层
磷脂单分子层
liposome
磷脂双分子层
胆固醇是兼性分子吗?
糖脂是兼性分子吗?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膜脂
磷脂、胆固醇、糖脂
❖膜蛋白 ❖膜糖类
1.2 膜蛋白
❖ 膜蛋白:外在蛋白 20-30% 内在蛋白 70-80%
❖膜脂
磷脂、胆固醇、糖脂
❖膜蛋白
外在蛋白 、内在蛋白
❖膜糖
1.3 膜糖类
❖ 膜糖类:糖脂、糖蛋白 糖脂和糖蛋白的糖链分布在膜的外表面 糖被除了具有保护和润滑作用外,与细胞 的抗原结构、受体、细胞免疫、细胞识别 以及细胞癌变都有密切关系
细胞被
糖脂和糖蛋白
跨膜糖蛋白 吸附的糖蛋白
磷脂双 分子层
糖脂
EXAMPLE :Human ABO bloodgroup antigens
胞间连丝(植物细胞)
3.1 紧密连接
❖ 将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密 切地连接在一起阻止溶 液中的分子沿细胞间隙 渗入体内,起隔离和支 持作用
❖ 上皮细胞层对小分子的 封闭程度与嵴线的数量 有关,嵴线由成串排列 的特殊跨膜蛋白组成
Tight junctions
3.2 锚定连接
❖ 锚定连接通过细胞骨架系统将细胞与相 邻细胞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连接起 来。
漂白区
时间
膜蛋白侧向移动实验
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有哪些?
❖ 胆固醇:保持膜的机械稳定性 ❖ 不饱和键含量和链的长度
不饱和脂肪酸的存在增加膜的流动性,短 链能降低脂肪酸链尾部的相互作用,使膜 流动性增强 ❖ 脂质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内在蛋白越多,界面脂越多,膜的流动性 降低
必修1细胞膜与细胞壁(共29张PPT)
A. C、H、O
B. C、H、O 、P
C. C、H、O 、N D. C、H、O 、N、P
2、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膜上的( B )
A.磷脂含量
B.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C.多糖的种类
D.水含量
3.细胞膜的功能是( A )
A.保护和支持作用
B.保护和分泌作用
C.保护和吸收
D.保护和物质交换作用
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E.Overton的推测:膜中含脂质。
●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
溶于脂质的物质
细胞膜
一、细胞膜的分子组成
通过生物学家的系列研究得
知,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磷 脂分子和蛋白质,除此之
外细胞膜中还要少量的胆固醇 和糖类
磷脂分子是一种甘油,脂肪 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 , 磷 酸 “头” 部是亲水的,脂肪 酸“尾”部是疏水的,其结 构模型可用右图示之。
约50%
磷脂是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细胞膜的成分, 此外还有胆固醇
约40% 约2%—10%
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功 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 多
与膜蛋白或膜脂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 在细胞膜的表面,起到保护和润滑作用,还与 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
(1)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_磷_脂____最丰富。 (2)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越多 。
细菌
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吸水涨破
等渗状 态
正常形态的红细胞
吸水后胀破后,红细胞 内的物质流出
实验原理:
细胞内的物质有一定的浓度的,如果把细 胞放在清水里,水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 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就可以得到细胞膜
分子细胞生物学——细胞膜及细胞表面
Molecular Cell Biology
(三)膜糖类
真核细胞的质膜表面都含有糖类化合物,它们共 价连接于膜脂或膜蛋白上,形成糖脂(glycolipids)或糖 蛋白(glycoproteins)。 生物膜上的糖类几乎总是被定位于膜的非胞质面。 在质膜上, 它们位于细胞质膜外侧,在细胞表面形
成细胞外被(cell coat)或糖萼(glycocalyx)。在细胞器膜
Molecular Cell Biology
细胞质膜
质膜(plasma membrane)是指包围在细胞外表、
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的一层生物膜,又称细胞膜 (cell membrane) 。 围绕各种细胞器的生物膜,称为细胞内膜。质膜 和内膜在起源、结构和化学组成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故总称为生物膜(biomembran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lian
Molecular Cell Biology
4、流动镶嵌模型
S. J. Singer & G. Nicolson 1972根据免疫荧光技术 和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在“单位膜”模型的基 础上提出 “流动镶嵌模型”。该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 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较好地体现细胞的功能 特点。
2、双分子片层/三明治结构模型
J. Danielli & H. Davson 1935 发现质膜的表面张力 比油-水界面的张力低得多,推测膜中含有蛋白质,提 出了“蛋白质-脂类-蛋白质”的三明治模型。该模型认 为质膜由双层脂类分子及其内外表面附着的蛋白质构成。 后又补充:膜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蛋白质通道,供亲 水物质通过。
脂质锚定蛋白
通过磷脂或脂肪酸锚定,共价结合。
高中生物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1教案1
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必修一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细胞的化学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的物质组成、细胞膜的探究历程、流动镶嵌模型等内容,这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细胞的代谢作好铺垫,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生命观念:说出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科学思维:理解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科学探究: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社会责任: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以及对科学的热爱.1.细胞膜的主要功能;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3.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PPT展示相关图片,引出问题:细胞中有无细胞膜的存在?材料:科学家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做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逸出细胞。
结论: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质膜)。
一、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坏境分隔开人们普遍认为生命起源于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逐渐聚集并且相互作用,演化出原始的生命。
在原始海洋这盆稀薄的热汤中,膜的出现是生命起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它将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产生了原始的细胞,并成为相对独立的秕,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实验分析:实验一:取A、B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清水和沸水,然后将新鲜的紫色苋菜叶分别浸入A、B两个烧杯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实验二:取数量相等的玉米粒两份,为A、B两组,将B组玉米粒煮熟,然后分别加入红墨水,几分钟后用缓水流冲洗两组玉米粒。
思考:实验一中B烧杯的水为什么变成紫红色?而A烧杯颜色不变?实验二中B组玉米粒为什么被染成红色,而A组的颜色不变?你能根据实验现象推测细胞膜的功能吗?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染色排除法"利用了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原理.台盼蓝染色剂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所以活细胞不被染色。
第三章 细胞膜
第三章细胞膜总述:细胞膜又称质膜,是包围在细胞质外面的一层生物膜细胞膜功能:1. 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2. 选择性的物质运输,包括代谢底物的输入与代谢产物的排出;3. 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息的跨膜传递;4. 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而有序地进行;5. 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6. 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细胞表面功能:①细胞的支持保护,②细胞各种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细胞识别/运动迁移/转运/信息转导/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癌变第一节脂类:30%~80%;蛋白质:20%~70%;糖类:2%~10%;无机盐+金属离子:少量膜脂:生物膜的基本结构膜糖类①约占膜总重量的2%~10%,②由各种己糖聚合成低聚糖或寡糖糖链与膜蛋白或膜脂结合,③丰富多样的结合方式和排列顺序是细胞之间相互识别的分子基础。
细胞膜的特性:(一)膜分子的运动一、膜脂的流动性①侧向扩散:同分子层内的脂类分子交换位置。
②旋转运动:膜脂分子绕着膜平面垂直纵轴快速旋转运动③弯曲运动:膜脂分子的烃链可作弯曲运动。
④翻转运动:在脂双层之间转移(需由专一的酶帮助)极少发生这种运动影响膜流动的因素:①固醇:含量增加会降低膜的流动性。
②肪酸链的饱和度:双键越多(不饱和),膜流动性增加。
③肪酸链链长:长链脂肪酸相变温度高,膜流动性降低。
④磷脂/鞘磷脂:该比例高则膜流动性增加(鞘磷脂粘度高于卵磷脂)。
⑤他因素:温度、酸碱度、离子强度等。
膜蛋白在膜内的运动:①侧向扩散②旋转扩散;可用光脱色恢复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检测侧向扩散;膜流动的生理意义:①是保证其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
例如跨膜物质运输、细胞信息传递、细胞识别、细胞免疫、细胞分化以及激素的作用等都与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②膜的流动性低于一定的阈值时,许多酶的活动和跨膜运输将停止,反之流动性过高,又会造成膜的溶解。
二、膜的不对称性第二节第三节细胞膜的物质运输活动分为两大类:小分子和离子的穿膜运输;大分子和颗粒的膜泡运输细胞膜对于物质进出细胞由选择性调节作用,保证渗透压平衡,维持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和膜电位,维持内环境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 细胞膜和细胞壁
★ 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 分离出来,化学分析发现:细胞不但会被溶解脂质 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从而说明了细胞 膜中不仅有脂质,还有蛋白质。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差速离心法
★ 1925年,E.Gorter and F.Grendel(戈特和格伦德尔)
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 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 的2倍,提出质膜是由双层脂分子构成的。
★ 1977年, M.K.Jain and H.B.White提出板块镶嵌模型:
Δ 在流动的类脂双分子层中存在许多大小不同,刚度较 大的彼此独立移动的类脂板块(有序结构板块)。 因此,膜平面实际上是由组织结构和物化性质不同 的许多板块组成。
Δ 膜功能的多样性可能与板块的性质和变化有关。
★ 1997年, K. Simons提出脂筏模型
lipid rafts model;
★1890s年,E.Overton(欧文顿)
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 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质膜是 由一层薄的类脂所组成。(相似相溶原理)
★ 1917年, Langmuir
发现磷脂在水和空气界面上形成单分子膜——
Langmuir film.
✓思考②:在推理分析后,还有必要对膜(成分) 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思考③:如何选材?如何提取?如何鉴定?
用问题解决问题:
题1:下列哪种细胞其生物膜中磷脂分子提取出来并铺展于空气
—水界面上时,单分子层面积可为原细胞表面积的2倍?请说明
理由。哪种细胞适合提取细胞膜?为什么?
lipid bilayer ▪ Cell physiologists(1920s and 1930s)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在膜蛋白
l.外在膜蛋白(external membrane protein) 或称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约占膜蛋白的20%~30%。 分布在膜的内外表面,为水溶性的。 通过静电作用及离子键、氢键与膜脂的极性头 部相结合,或通过与内在膜蛋白的相互作用,间接 与膜结合。 结合力较弱,一般用温和的方法即可将它们从 膜上分离下来。
低倍率电镜下:膜呈一致密的细线条。
高倍率电镜下:显示出“两暗一明” 的三层 结构——单位膜。
细胞表面(cell surface):
以质膜为主体,包括质膜和质膜外表面的细 胞被或糖被以及质膜内侧的膜下胞质溶胶,它们 共同组成了一个多功能复合体系。
细胞表面的功能:
对于维持细胞内微环境的稳定,与细胞外环 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以及 细胞间相互识别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细胞进行
性(fluidity)和膜蛋白的运动性(mobility)。
1.膜脂分子的运动
在相变温度以上的条件下,其运动方式有: ⑷伸缩振荡运动 ⑴横向扩散运动 ⑸翻转运动 ⑵旋转运动 ⑹旋转异构运动 ⑶摆动运动
2.膜蛋白的运动性
⑴横向扩散
(侧向扩散) 小鼠和人细胞 的融合实验 ⑵旋转扩散
荧光素 罗丹明
光致漂白荧光恢复法 (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FRAP)
察,发现膜都呈现“暗-明-暗”的三层结构,称
为单位膜。 内容: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极性 头部向外,疏水尾部向内,蛋白质以β折叠形式位于 两侧,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
暗层
亮层
暗层
特点:指出了各种生物膜在形态学上的共性。 不足:它把各种膜千篇一律。
㈢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特点:脂筏在膜内像一个蛋白质停泊的平台,
● ●
有两个特点:
许多蛋白质聚集在脂筏内,便于相互作用;
脂筏提供一个有利于蛋白质变构的环境,
形成有效的构象。
1925年,荷兰的两位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用有机溶剂提取了
进行了著名的铺展实验: 人类红细胞质膜的脂类
成分,在水面上铺成单 分子层,脂类分子聚拢 后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 表面积的两倍,因此,
他们提出细胞膜由双层
脂质分子组成。
片层结构模型 (1935)
单位膜模型
代表性的 生物膜结构模 型:
用荧光物质标记膜 蛋白; 用激光束照射细胞 表面某一区域,使被 照射区域的荧光淬灭 变暗形成一个漂白斑; 其他部位的膜蛋白 随之通过扩散运动进 入这个微区,荧光重 新恢复。
3. 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了解)
(l)脂肪酸链的长度和不饱和程度 长度的影响:较短的脂肪酸链将减弱脂类分 子尾区的相互作用,从而增进流动性。 不饱和程度的影响:饱和脂肪酸呈直形,排 列紧密。而不饱和脂肪酸链在双键处发生折屈, 侧弯,排列疏松,从而增加了膜的流动性。
膜糖脂
细胞质膜模式图
㈠膜脂(membrane lipid) 概念:生物膜上的脂类称为膜脂,是生物膜的 主要成分之一。 种类:主要有三类: 磷脂 胆固醇 以磷脂最为丰富 糖脂 特点:膜脂均为水、脂兼性分子,包括: 一个亲水的极性头部 一个疏水的非极性尾部
磷脂的分子结构模型
由于膜脂的这一结构特点,它们在水溶液中能
二、细胞膜的特性
生物膜具有两个明显的特性,即:
不对称性
流动性
㈠细胞膜的不对称性 概念:细胞膜内外两层的结构和功能有很大的 差异,我们称这种差异为细胞膜的不对称性 (asymmetry) 。
1. 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
膜脂的不对称性是相对的,表现在:膜内外 两层分布的脂类分子的含量和比例不同。 ⑴ 磷脂:含胆碱的磷脂大多分布在外层,而 含氨基的磷脂多分布在内层。 ⑵ 胆固醇:倾向集中于细胞膜的外层。 ⑶ 糖脂:也存在于外层细胞膜,并将糖基暴 露在细胞表面。
第三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Cell Membrane and Cell Surface
细胞膜(cell membrane):
也称质膜(plasma membrane),是细胞的重 要组分,是包围在细胞质外周的一层界膜,将细胞 与外界微环境分隔,从而形成一道特殊的屏障。
细胞膜的厚度约为7nm。 光镜下:看不到。
(2) 胆固醇 对膜的流动性有调节作用 在相变温度以上,限制膜的流动性;在相变温
度以下,增强膜的流动性。
增强脂类双分子层的稳定性
(3) 卵磷脂/鞘磷脂比值
卵磷脂所含脂肪酸链的不饱和程度高,相变温 度较低,而鞘磷脂则相反。37℃时,虽然二者均呈 流动状态,但后者的微粘度比前者大5~6倍。
生命活动的重要结构基础。
第一节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第二节 细胞膜与细胞内外物质转运
第三节 膜抗原和膜受体 第四节 细胞表面 第五节 细胞膜与疾病
第一节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一、细胞膜(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脂类 主体 蛋白质 膜糖蛋白 多以复合糖形式存在 糖类 结合态 水 无机盐 金属离子 与膜蛋白功能相关
跨膜蛋白可以分为:
单次穿膜(single pass):以单条α螺旋穿 过脂双层。
多次穿膜 (multiple pass):以 数条α螺旋数次折返穿 越脂双层。
㈢膜糖类
含量:占细胞膜重量的2%~10%。
种类:动物细胞膜中主要有7种:半乳糖、葡 萄糖、甘露糖、岩藻糖、半乳糖胺、葡萄糖胺、 唾液酸。 结构:与蛋白质或脂类分子以共价键相结合 的低聚糖,以糖蛋白或糖脂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 的外表面,在细胞表面形成细胞外衣(cell coat) 或称糖被。
外周蛋白
2.内在膜蛋白(internal membrane protein) 或称镶嵌蛋白(mosaic protein)
约占膜蛋白的70%~80%。
以不同程度嵌入脂质双分子层内部。有的贯穿
全膜,两端暴露于膜的内外表面,称跨膜蛋白
(transmembrane protein)。 主要以疏水键或疏水键和离子键两种作用与膜 较牢固地结合,不容易分离和纯化。
故细胞膜中卵磷脂 / 鞘磷脂的比值升高,膜流 动性增强;反之,则减弱。 (4)膜蛋白的影响 内在蛋白使膜脂微粘度增加,膜脂的流动性降 低,相变温度变宽。
三、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研究历史: 1890年,Overton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 胞膜,推测细胞膜是由一层脂类分子组成。初步明 确了细胞膜的化学性质。
内层表面:腺苷酸环化酶
⑶ 跨膜蛋白突出在膜内外表面的部分,长度、 氨基酸的种类与顺序差异悬殊。 3. 膜糖分布的不对称性
膜的不对称性
生物膜结构不对称性的生物学意义:
保证了膜功能的方向性。
如膜内、外两层的流动性不同,物质及离 子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信号的接受与传递也 具有方向性,使膜的两侧具有不同的功能。
3.糖脂(glycolipid)
概念:是含有1个或几个糖基的脂类。
结构:在动物细胞膜中的糖脂主要为鞘氨醇 的衍生物,结构与鞘磷脂相似,只是以糖基取代 了磷酸胆碱。 脑苷脂:
半乳糖脑苷脂和神经节苷脂
分布:膜的非胞质面单层。
㈡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
概念:生物膜所含的蛋白质叫膜蛋白,是生 物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是生物膜最为重要的组 成成分。 类型:根据蛋白分离的难易及其在膜中的位 置,分为两类: 外在膜蛋白
吸附,形成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夹板式结构。
片层结构模型
特点: 第一次用分子术语来描述膜的结构;
将膜的分子结构与所观察到的生物学理化性质 联系起来;
此模型中所提出的脂质双层排列方式一直沿用 至今。
㈡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
依据:20世纪50年代末,Robertson利用电镜观
于其腔内,用于治疗某
些遗传性代谢病。
1.磷脂
概念:是一类含有磷酸的脂类。
类型:
磷酸甘油酯
鞘磷脂 还有磷脂酰肌醇
(由甘油构成的) (由鞘胺醇构成)
⑴磷酸甘油酯
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
1 2
其磷酸基团可再与其他分
3
子如胆碱、乙醇胺、L-丝氨酸
等结合可形成多种磷脂。如: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磷脂的不对称性分布
2. 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膜蛋白在细胞膜内外两层中的分布是绝对不 对称的。主要表现在:
⑴ 内、外两层蛋白的数量不同
红细胞膜冰冻蚀刻技术:
靠细胞质的断裂面: 2800个/μm2
靠外表面的断裂面: 1400个/μm2
⑵ 内、外两层蛋白的种类不同
外表面:Mg2+- ATP酶、5’-核苷酸酶、磷酸二酯酶等
依据: 1972 年, Singer 和 Nicolson 总结了当时 有关膜结构模型及各种新技术研究的成果提出。
内容: 流动的脂类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连续主体, 蛋白质分子无规则地分散在脂类的海洋中。 依据蛋白质在脂双层中的位置,将其分为外在 蛋白和内在蛋白。 构成膜的脂双层具有液晶态的特性,它既有晶 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
内容:脂筏(lipid raft)即在生物膜上胆固醇 和鞘磷脂富集而形成的有序脂相,如同脂筏一样载 着各种蛋白,是一种动态结构。
脂筏的结构:
● ● ●
直径约70~100nm,是一种动态结构; 是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结构域; 介于无序液体与液晶之间,称为有序液体。
●
其上载有数百个蛋白质分子。(600个/100nm)
自动聚拢,使亲水的头部暴露在外边,与水接触,
疏水的尾部埋藏在里边,并可形成两种形式: 胶态分子团 脂质双分子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