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学案-2021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学案

核心考点1 消费及其类型(高考指数:★★★★

)

一、全面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

影响因素对消费的影响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经济发展水

平(根本因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

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

居民收入

居民收入

(主要因素直接因素)收入是消费的

基础和前提

当前可支配收入

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断提高人们的

收入水平,完善分配制度

未来收入预期

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预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收入差距

维护收入分配公平,落实分配政策,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统

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

物价变动

(重要因素)物价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引起消费量的变化

加强宏观调控,保持供需平衡,稳定

物价。疏通流通环节,促进消费

消费观念

(主观因素)消费行为受到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的制约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

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

苦奋斗

宏观政策

财政、货币政策影响社会总需求和居民消费

需求

适当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其他因素

商品的质量、服务水平、市场环境等企业要研发新产品,培育新的消费热

点,重视产品质量,树立信誉形象。

消费与生产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拉动经

知识拓展缩小收入差距能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原因: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一般高于高收入者),因此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平“语”近人我国拥有巨大的发展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我国有13亿多人口的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阶段,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孕育着大量消费升级需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蕴藏着可观发展空间。

[状元笔记]

1.注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并不意味着消费水平会提高,因为消费水平还受消费心理、物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与消费相关的提法

(1)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2)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3)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4)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5)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二、消费类型及其特点

[状元笔记]

1.①消费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②衣食住行的消费≠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精神文化消费。

③不能认为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可以取代生存资料消费。

2.正确认识贷款消费:①从消费对象看,贷款消费主要用于购买大宗高档耐用消费品以及大额服务。

②从消费群体看,贷款消费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③从注意的问题看,贷款消费应坚持适度原则,充分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避免因贷款消费而影响未来生活。④从意义角度看,合理的贷款消费既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

生活需要,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又有利于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3.注意:①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能将投资支出(如购买股票、基金、债券、保险等)看作消费支出。

②恩格尔系数是一个相对量,是一个比例数,不是一个绝对量。恩格尔系数降低不等于食品支出金额的减少。

新型消费业态时政热词

“新型消费业态”具体是指“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和旅游”等方面的体验式消费。在人均收入进入4 000美元至2万美元之间时,群众的消费层次就发生显著变化,进入新型消费业态。

核心考点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高考指数:★★★★)

一、[状元笔记]

1.如何区分四种不同的消费心理

(1)人有我有是从众心理,人有我异是求异心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攀比心理,注重实用是求实心理。

(2)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标新吓死人,虚荣攀比活受罪,理智求实乐融融。

(3)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的区别。

①实质不同:从众心理的实质是“从”,消费者受到别人的意见和行为的影响,出现“随大流”的现象;攀比心理的实质是“攀”和“比”,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模仿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

②目的不同:从众心理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是缺乏主见的表现;攀比心理的目的是炫耀。

③态度不同:从众心理消费可以“从”,但不能盲从;攀比是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不能“攀”和“比”。消费心理具有复杂性,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都会影响个人的消费心理,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多种心理综合影响消费行为。

2.各种消费心理的影响都是利弊共存吗

不是。攀比心理的“攀”和“比”,往往是低收入消费者模仿高收入消费者,目的在于炫耀。攀比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我们一定反对;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有利,我们大力提倡;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的影响则有利有弊,应具体分析。

二、[状元笔记]

(1)适度消费、超前消费、滞后消费与正确的消费观。

适度消费是理性消费,避免了盲目性和攀比性;超前消费是具有盲目性和攀比性的非理性消费;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