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课后思考题
人文地理课后思考题
![人文地理课后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3773e73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99.png)
人文地理课后思考题第1章绪论1.名词: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2.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横断学科。
3.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一)社会性人文地理学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人类活动在地球上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人文活动,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这些人文活动抽象成人文现象,从作为一门空间科学的地理科学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只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所以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即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
虽然人文现象受到其他诸多因素如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影响,但最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社会性更突出地表现在历史性上,各类人文现象都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离开了历史研究人文现象只能得到某个时期的片段,而不能从历史角度抽象出一般规律。
(二)区域性人文地理学重在研究区域特性,从而得出不同区域的特征差异性,相似性,这正吻合了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这一事实。
我们在学习人口迁移时,会从国际人口迁移到国内人口迁移,在学习种族,民俗,民族时,划分不同的区域,探讨分布范围,界限,规律无一离不开区域。
其本质原因就是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区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各成分之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三)综合性人文现象繁多复杂,彼此之间及它们与其它因素的联系错综复杂,这就是需要从综合的角度,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整合,它们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得出本质的一般规律,正因为这样,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门横断学科,与其它一些研究地表人文要素的科学有密切关系4.讨论人文地理学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19b6e34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5.png)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3. 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5. 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6. 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 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2. 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3.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4.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5.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6. 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 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3. 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 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 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根据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图,并分析不同阶段的成因。
2. 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
3. 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4. 民族对地理景观有什么影响。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 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2. 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地理环境原因,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复习.doc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复习.doc](https://img.taocdn.com/s3/m/c8c2afd35022aaea998f0f84.png)
《人文地理学》课件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阐述人地关系的内涵?答:人地关系具体表现为人与土地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两个基本要素或基本资源。
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主体,为土地的利用与生产提供人力资源;而土地则是客体,为发展生产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
这种土地利用和生产过程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可称为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
再者,在人利用土地的生产过程中又必然发生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之为衍生的间接的人地关系。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地关系的两种内涵。
2、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是什么?答:1)社会历史性,注重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人文现象;2)区域性,注重从区域角度研究人文现象;3)综合性,注重从多方面考察研究人文现象。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总体特征有哪些?答: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势。
4、通过查阅资料,论述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答:人文地理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认识活动,不仅具有科学认知的价值,而且还能直接指导和参与社会实践。
人文地理学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科学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存在肯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当今地理学的研究始终离不开地球表层,离不开人类环境,离不开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时候,以人居环境为例,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认为只要是大城市就适合居住,而是认为当今最适宜的居住环境是综合各方面来看的,如近几个月进行的中国十大宜居城市的评选以及幸福城市的评选,这些都体现了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
在如今人文地理学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起初的经济建设方面,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扩展到了环境保护民族关系等方面,以环境保护为例,中国飞速发展的GDP有一部分是建立在以牺牲环境的代价上的,有了环境保护等政策的陪伴,经济会更加健康的发展。
2)、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发展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其发展形成的理论是对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的总结,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决策者正确进行决策。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4cff0721dd36a32d73758144.png)
课后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2021-6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2021-6](https://img.taocdn.com/s3/m/747a6de00912a216147929f9.png)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2021-6《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总分20分,共5题,每题4分)二、填空题:(总分20分,每空1分)三、判断改错题:(总分10分,共5题,每题2分。
首先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然后将错误的说法改正过来。
)四、简述题:(总分30分,共3题,每题10分) 五、分析论述题:(总分20分,共1题)《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第1章绪论1. 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2. 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 名词解释:文化区、文化生态学、文化景观、地理环境决定论。
2.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和核心思想是什么?3. 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4. 简述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名词解释: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2.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与四个哲学方法流派有关,它们是什么?3.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 什么是人口转变?简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人口转变模式。
2.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简述世界及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 历史以来,世界范围内民族的迁移与集聚主要有哪些?4. 结合人口转变理论,谈谈你对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特点,以及人口政策的看法。
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 名词解释:现代农业、观光农业。
2. 分析农业形成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3. 农业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共经历了哪些阶段,各有什么特点?4. 简述世界主要农业生产的布局。
第6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1. 名词解释: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12. 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地带有哪些?当前全球工业分布发生了哪些新变化?3.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有哪些?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1. 名词解释: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体系、等级规模法则、首位城市法则。
2. 以你熟悉的城市为例,分析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
![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ee01b0db360cba1aa811da7a.png)
《现代人文地理学》思考题1、谈谈对“区域空间结构竞争力”的理解2、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3、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其在人口集聚、非农产业扩大、城镇空间扩张和城镇观念意识转化4个方面与“传统的”城镇化概念并无显著差异,但在实现这种过程的内涵、目标、内容与方式上有所区别。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实现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其包括人口的城镇化、空间的城镇化、经济的城镇化、产业的城镇化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
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解决城镇化自身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出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同时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也有利于认识城市发展的有限承载力与空问定向扩展规律以及节能、节地、节水,充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在我国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必要性:我国国土辽阔,在这片广阔的国土上,真正可供开发利用、适宜人们生活居住和生产的空间有限;同时,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但是人均量低,再加上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还占有相当比例。
人文地理学课本课后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课本课后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164daa7e7fd5360cba1adbfe.png)
7.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P20
第二章
1.关于人地关系有哪几种理论?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P35,36,40
3.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P26
4.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P29
第三章
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选题及着手拟定研究方案?P47
2.简述不同的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P50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收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P55
4.检索并阅读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方面的文献,并作一个综合评述?
1.人文地理学研究领域和方向
(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
吴传钧先生明确指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指出人地关系的重点领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全球化、地区自然资源系统、中国重点区域及农业等方面。因此,人文地理学首先要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P3和P18
3.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P1
6.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P15 我国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个总任务的前提下,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必要要求因地制宜具有中国特色,这也要求开展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首先要根据中的国情特点,适应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改革,开放的需要,要就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具有明显地域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重大问题,要把解决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现实问题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这样既可以满足客观的需要,又具备其实现的可能,同时由于历史发展和客观形势需求的不同,我国人文地理学内部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发展最好的,如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历史人文地理学,今后要求一方面根据形式开展。开拓新的课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以往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性总结,还有一些发展差的如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和乡村地理学,需要我们组织力量,加强研究,填补空白。最后要本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和使人文地理学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一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要基于我国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民族特征和文化素质, 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在人多地少, 资源相对不足的特定条件下, 协调好人地关系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这无疑将有助于对国硕情的清楚认识, 也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有益于对国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8d3eeaf90f76c661371a74.png)
中国地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王静爱主编)课后思考题答案(个人总结版)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参考书目中国地理(专业课1)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编辑出版学陈世超2015.08.07第一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1、对比中国与美国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特征的异同点。
思考下列问题。
(本题课本上无答案答案来源:网络+自己总结)(1)为什么美国东部的亚热带较中国的亚热带位置偏北?(2)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荒漠区位置都在西部,而且中国的荒漠位置区偏北,美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南?中美地理位置的异同点:①相同点:a:两国都位于北半球,中国的纬度范围为4°N~53°N,美国的本土纬度为20°N~47°N,两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
b:两国都是太平洋沿岸国家,海岸线漫长,沿海都有许多优良港湾。
c:两国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②不同点:a: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经度范围大致为73°E~135°E,美国经度范围为70°W~180°W。
b:从所属大洲来看,中国属于亚洲东部,美国属于北美洲,位于北美洲南部。
c:两国虽都属于太平洋沿岸国家,但分别从属于太平洋两岸,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美国则位于太平洋东岸,同时位于大西洋西岸。
d:中国纬度范围更广,接近50度,美国本土纬度不到30度。
e: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一面沿海,大陆海岸线是一条完整的相连的,美国三面临海,大陆海岸线分成三段不相邻的部分。
f:从邻国角度看,中国邻国众多,美国北部只有加拿大,南部只有墨西哥,邻国较少。
g:两国内陆山脉走向不同,中国山脉走向多种多样,而美国主要为南北走向的落基山脉。
h:山地格局及面积不同,中国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山地面积较大,距海较远,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呈阶梯状分布,美国山地主要在大西洋沿岸,高度不及中国,山地占有面积也比较少。
(1)美国东部受墨西哥暖流影响,水热条件好,且一路向北,故亚热带位置更偏北。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579e3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4.png)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认识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人文地理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关于人文地理学的课后答案。
一、选择题1. 人文地理学主要关注的是以下哪个方面?A. 自然环境B.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C. 地理环境变化的原因D. 地球表面特征答案:B.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2. 以下哪个学科不属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畴?A. 历史学B. 社会学C. 经济学D. 生态学答案:D. 生态学3.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哪些?A. 实地考察B. 文献研究C. 统计分析D. 以上都是答案:D. 以上都是二、判断题1.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领域较广。
答案:√(正确)2. 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答案:×(错误)3.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答案: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涉及人类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索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通过研究人文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请举例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案: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
实地考察是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获取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直接数据,可以深入了解地理现象的形成、演变和影响因素。
文献研究是通过阅读文献资料,了解历史和现实情况,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
统计分析是对人文地理学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通过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推测,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论述题请论述人文地理学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人文地理学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文地理最终版思考题及答案
![人文地理最终版思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b6b4f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a.png)
人文地理最终版思考题及答案经济地理分支的思考题:思考题:1.根据核心边缘理论,论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2.探讨如何改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A.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区域经济核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功能性相互依赖以及集聚效应,即使一个国家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强劲,相对和绝对的贫困仍然会长期存在。
初始条件是区域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短缺的资源、被忽略的历史、投资的缺乏以及集聚的低技能员工等因素足以解释特定地区的落后的经济状况。
以核心边缘理论来看待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则中国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存在差距自实行改革开放策略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存在差距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B.想要改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关键在于:1)政府干预通过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稳定并重组区域经济,增强整体竞争力,通过承担基础设施投资、为私人投资提供补贴、减免税收等政策来缩小核心—边缘的差距。
人文地理学思考题答案
![人文地理学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91a5bb524de518964b7da0.png)
思考题1.什么是人文地理学?学科特点,特性?○1概括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2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 , 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 , 又有地理学的特点。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 一 ) 社会性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 , 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 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 ,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 ,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 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 , 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 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 ,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 二 ) 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 , 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人文地理学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差异 , 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 , 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 三 ) 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
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关以后 , 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 , 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 , 它与研究地球表面人文要素的学科 , 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人口学 , 甚至心理学、行为科学等 , 都有密切关系 , 人文地理学从这些学科吸取有关各种要素的专门知识 ,反过来又为这些学科提供关于各种要素及其它现象间空间联系的知识。
2.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1. 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 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3. 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化○4. 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3.人地关系失调,人类发展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人地关系的一个最常用的衡量办法是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呈现史无前例的高峰状态。
人文地理学课后问题详解【全】
![人文地理学课后问题详解【全】](https://img.taocdn.com/s3/m/c94dc347b8f67c1cfbd6b853.png)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涵是什么?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的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瘦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针织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当然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部的结构,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区域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3)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合性。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这些人文现象容繁多,碧玺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键,如果仅就个别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可能无确理解现象的本质和问细致地分析题的关键。
只有对所有关键因素进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2020
![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2020](https://img.taocdn.com/s3/m/da0812f5b307e87101f696df.png)
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20201、近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2、全球化进程中城市体系的发展与规划动态。
3、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及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意义。
4、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和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
5、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
6、我国城中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7、脆弱性分析方法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W eason第一题:近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既注重秉持“理论检证消化应用消化抵抗市场重视市场”的过程,这种趋势仍将延续3、面临的问题3、1 主要问题我国的城镇体系规划虽然已有20 年的历史,但仍然存在需要改善的地方。
张勤等[21]认为城镇体系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1)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目的性不明确;(2)规划思路和内容基本停留在“三5 期谢涤湘等:1990 年以来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研究述评463结构”(人口与城市化空间结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层面上;(3)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4)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不完善。
3、1 内部短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城镇体系规划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日益增加。
城镇体系规划自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行政力量,忽视市场力量。
我国城镇体系规划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政治使命是规划的第一要务。
最初的城镇体系规划基本上以落实行政命令为宗旨,对市场的考虑很少,有时甚至试图阻止市场力量。
直到20 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制度得到确立,城镇体系规划才开始逐步接纳市场,城镇体系规划也出现了对城市发展条件的评价,以及对市场塑造城市体系的机制、规律的研究内容。
(2)以静态规划为主,动态弹性不足。
规划技术和能力的不足导致规划编制的成果多以展现规划末期发展图景的静态规划为主,规划对市场考虑不够,缺乏规划期内多种发展路径的探索和对规划期末多种发展情景的模拟。
人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人文课后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90632ccfc789eb172dc892.png)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有6个程序,分别是: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主要有四种,其中,经验主义方法论的方法论基础是归纳法,它的缺陷是局限性、片面性。
3.当代科学哲学中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形态(学派)是逻辑实证主义。
4.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理是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是有意义的。
5.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各举一例。
人文地理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地理社会调查,如人口普查。
②科技文献资料法,如期刊资料、因特网。
③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如3s技术。
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归纳。
6.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指的是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
典型模式: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一、确定研究课题:按课题研究目的分:应用性课题、理论性课题、综合性课题。
根据课题的来源分:国家计划科研项目、个人自拟选题、应用性协作项目。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对策性研究。
二、制定研究计划:个人进行的论文型课题,计划方案包括三项内容:研究步骤、资料调查大纲、论文内容分析框架。
申报研究课题具体内容包括: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经费预算说明。
三、收集、整理资料:广泛收集、辨别真伪、兼收并蓄、分类清晰。
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是资料收集工作,调查研究主要方式: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实地调查有参与观察、直接观察、个案研究等方法。
第一手资料是只有通过研究者的野外考察、实地观察、调查访问才能获得,第二手资料是一次文献加工整理并使之有序化的文献。
实地考察可以加深对简介资料的认识,弥补其时效性缺陷,获得直观印象。
第13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13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课后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06037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c8.png)
第13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课后思考题答案1、人口迅速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方面。
1.土地资源退化:人为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由于过渡放牧、森林砍伐、不适当的农业利用造成的。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坡耕地土壤具有低产性状,肥力下降。
人类农业活动的加强和过度的垦殖使可耕地土壤侵蚀问题日趋严重。
土地荒漠化改变了陆地表面的物理特征,破坏了地表辐射平衡,诱发气候和环境变化。
2.水资源短缺: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导致水资源短缺。
“淡水贵如油”现象从中东沙漠和干旱的非洲大陆扩展至欧洲、拉丁美洲、亚洲。
大量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
为解决淡水不足,采取的限量供水、提高水价使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
局部地区的淡水资源紧张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引起地区冲突。
3.生物资源破坏严重:人口爆炸、工业污染、滥垦滥伐、过渡放牧、工矿城镇发展以及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病虫害等因素对动植物环境的极大破坏。
世界森林的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生物品种多样化的消失和物种的灭绝。
4.矿产资源消耗剧增:世界工业化速度的加快矿产资源的开采加速进行。
含碳矿物燃料的使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二氧化硫导致酸雨。
2、人口迅速增长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一是人类无限制的追求更高生活标准的欲望,二是环境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基础的能力是有限的,三是自然环境对废弃物的降解能力和恢复自身平衡发展的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具体表现:1.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汽车的普及使排放的烟尘和有毒气体猛增。
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有较大幅度增加,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略降但总量未减。
发达国家由于南北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不同故城市上空臭氧含量低。
拉丁美洲由于工业废料增多等因素使其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酸雨现象的普遍。
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工业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增多,对森林的破坏使其对碳循环的制约作用减弱,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人文地理学》各章思考题及习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思考题及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65d69e73186bceb19e8bbcf.png)
《人文地理学》各章思考题及习题第一章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第二章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第四章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第五章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第七章1、比较分析东西方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差异。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4056cca98271fe910ef9ea.png)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解析——适用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专业1、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的复习建议(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中国地理》( 1) 侧重于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因此平时复习要认真全面;( 2) 喜欢在某些领域出些综合性题目, 需要你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解, 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因此在看课本时候, 一定要理解其含义。
不能只局限于一本书, 还应看其它相关书籍。
………………( 7) 中国地理方面, 华大出题并不完全来自该书, 这与地理科学导论方面不同。
因此, 建议大家有时间时, 还应参考李振泉版《中国经济地理》, 如各种经济地理区方面, 该书介绍更为详细。
( 8) 《中国地理》更加注重对运用地理学知识来分析、解释、解决当前与地理学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地理学能力的考察。
8道题目中, 有5道题目在教材中都没有答案。
因此对于中国地理的复习, 一方面要把握教材重点, 特别是往年真题经常考察的理论、规律、特征等内容。
另一方面, 要在平时培养地理思维, 用地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要关注当前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往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低碳经济, 和今年的循环经济、城市群发展战略, 其它的如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的最新发展规划, 特别是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
, 国家及湖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将出台, 这里面凡是牵涉到地理学的内容都要格外重视。
平时能够针对这些热点问题, 找一些相关的地理学期刊论文, 归纳其中的要点, 使自己对这些热点问题有总体上的认识。
总之, 中国地理的复习单看教材是不够的, 地理学知识在现实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中国地理考察的是大家的地理学能力, 而并不再是记忆力。
总之, 从基础开始, 在看书背诵的时候多多地思考, 要求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储备, 但并不是脱离课本, 而是要把热点知识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
人文地理复习思考题 张敏
![人文地理复习思考题 张敏](https://img.taocdn.com/s3/m/c55717707e21af45b307a82d.png)
复习思考题第二章人文地理学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1)阐述空间概念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发展:①偏向形态学和几何学的空间结构概念。
空间结构常被解释成数学空间中的抽象序列。
②反结构概念,趋于独特空间现象和过程研究。
③极端的空间概念趋于缓和与互相渗透。
(2)辨析空间和地方的含义:见下。
(3)结合实际,简述区位分析的要素:①运动:区域间要素流动和相互作用的模式;②路径:要素运动的路径或运动网络模式;③节点:网络节点空间布局模式;④节点层次:节点的等级结构模式;⑤域面:结点和网络所形成的地面空间组织模式,如不同的土地利用形式和程度;⑥空间扩散模式,反映人类占据地表模式的时空变化过程.(4)阐述距离概念的发展演变。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在以空间为核心的人文地理学领域内,距离作为空间构成部分,曾经是研究的重要内容直线距离、时间距离、心理距离、社会距离(5)阐述区域的类型:①形式区:以某种区别性特征的存在或缺失为基础进行界定的区域。
②功能区(functional region)又称为节点区,由功能中心和外围地带构成,并且在功能辐射或联系强度上具有明显距离递减规律,有清晰的边界。
市场区、经济区、行政区都属于功能区。
(6)分析信息时代到来所出现新型时空关系:信息网络时代,颠覆了传统的空间相互作用法则,同一网络内各点间的距离被消除,相互作用的强弱不受传统的距离因素影响,而取决于对网络的可接入性。
(7)简述影响可达性的主要因素可达性:是指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是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前提条件,也是空间联系网络形成的基础①要考察某一地点在研究区域的区位,区位的差异对可达性影响很大;②交通运输系统的形式、结构、质量对可达性影响也很大。
(8)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现象的空间述扩散类型。
①迁移扩散:又称重新区位扩散,是指事物或特质随着接受者或承载者的位移而产生的扩散。
E.g. 移民过程中,语言、宗教、习俗随人口一同扩散到其他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1.名词: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2.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横断学科。
3.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一)社会性人文地理学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人类活动在地球上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人文活动,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这些人文活动抽象成人文现象,从作为一门空间科学的地理科学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只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所以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即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
虽然人文现象受到其他诸多因素如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影响,但最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社会性更突出地表现在历史性上,各类人文现象都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离开了历史研究人文现象只能得到某个时期的片段,而不能从历史角度抽象出一般规律。
(二)区域性人文地理学重在研究区域特性,从而得出不同区域的特征差异性,相似性,这正吻合了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这一事实。
我们在学习人口迁移时,会从国际人口迁移到国内人口迁移,在学习种族,民俗,民族时,划分不同的区域,探讨分布范围,界限,规律无一离不开区域。
其本质原因就是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区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各成分之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三)综合性人文现象繁多复杂,彼此之间及它们与其它因素的联系错综复杂,这就是需要从综合的角度,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整合,它们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得出本质的一般规律,正因为这样,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门横断学科,与其它一些研究地表人文要素的科学有密切关系4.讨论人文地理学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人文地理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认识活动,不仅具有科学认知的价值,而且还能直接知道和参与社会实践。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社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2、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3、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 名词:形式文化: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功能文化区:根据政治、经济或社会上的某种机能(机制)而组织起来的地区。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情感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思除灾感情上有所反应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接触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刺激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迁移扩散:人是文化的载体。
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
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体系中,各文化综合体,各综合体的文化特征在功能上形成协调2.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和基础理论(P36)3. 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扩展扩散的特点:①空间上的连续性。
②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③不同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不同。
迁移特征◆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的,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即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客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色、香、味、火候);◆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区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即空间上不连续,呈“点”状分布。
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说明人文地理的调查研究方法。
1地理社会调查2科技文献资料法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方法与新技术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2. 说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指的是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
虽然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课题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阶段与一般的科学研究程序一样,其典型模式是: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制定研究计划:1、立论依据与研究内容;3、经费预算的说明;2、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三、收集、整理资料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五、分析研究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3. 请你拟定一个研究课题的题目,说明你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 名词: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民俗(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文娱活动、节庆、利益禁忌等方面。
)2. 试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答:(一)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体、矿产资源。
水是人类生存必要的物质条件之一,因此某些大河领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等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地区,然而某些大河领域也并非如此,如亚马孙河、刚果河领域却是人口不多或人口较稀少的地区。
(二)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经济活动方式、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通常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如美国的东北部地区,日本的“三湾一海”地区。
但是,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例如,印度的人口密度比美国大,但其经济发展水平比美国低得多。
因此,人口分布的疏密可作为判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参考指标之一(三)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一般情况下,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较为密集,如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
相比之下,开拓历史较短的国家或地区,如澳大利亚等人口则较稀疏3. 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的未来影响。
: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财富、政治势力、分配不公平、管理和组织不善、资源浪费以及军事活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发展,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以上因素产生的问题更加恶化,更激化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不过,从正面来看,大量的人口带来了充足的人力资源的保证,可以大力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把人口的劣势转为优势,扬长避短。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导致人才和劳动力的外流。
从迁入地来看,综合环境的改善或者导致生态环境问题。
4 人为什么要迁移?(人口迁移的机制?)5. 举例说明地理人种的分类。
人种6. 简述民族的特征/////简述民族的特征及分布。
答、民族的特点:1、共同语言;2、共同的地域;3、共同经济生活;4、共同的心理素质。
民族的分布区可分为形式分布区和机能分布区两种。
形式分布区:对大多数民族来说,其民族形式分布区是一个集中的、相连成片的地域,即地域上的聚居,主体所占的面积大、人口多,占该人口较大比重,民族机能分布区: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区。
分散居住在其他民族形式分布区的少数民族分布区面积有大有小,面积大的可以称为民族省,小的则可称为民族岛。
(18)试说明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域上的差异和地带上的差异两个方面。
(1)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2)人口分布的地带性差异水平地带上的差异垂直地带上的差异A水平方向上:A)世界人口分布的中低纬指向;B)世界人口分布的近海岸指向。
B世界人口垂直分布趋势:平原指向。
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1、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人口极为稀疏;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3、人口的低地指向性7. 何谓民族的形式分布区?何谓民族机能分布区?8. 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9. 在文化景观中,民居、饮食、服饰最容易辨认,也最能反映民俗与环境的关系。
试分别举例说明。
第5 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 名词:观光农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
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观光农业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分布在城市周围地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为主2.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①现代农业的农产口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所消费。
这些人居住在城镇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所以,现代农业是商品农业。
②从事现代农业人口比重低。
从事现代农业的农场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所以从事现代农业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传统农业区低得多。
③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
④现代农业的农场规模大,比一家一户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大得多。
这是因为规模大的农场的获利比规模小的多,所以这种趋势仍在增加。
⑤现代农业的生产往往与其它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其产品从原料、半成品到成品,从运输到成品包装和销售,也就是从农场生产的粮食到餐桌的食品形成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程度高。
第6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1. 资源条件是如何影响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的?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1. 名词:城市:作为人口的集中地,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与转化的场所,是复杂的社会经济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