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分叉病变术式概要

合集下载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领域中,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目前具有挑战性的病变类型之一。

冠状动脉分叉部位血液形成湍流且局部剪切力高,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冠脉分叉病变占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总量的15%-20%[2]。

冠脉分叉病变解剖结构千变万化,且治疗过程中也会随时改变,目前尚无适用于所有分叉病变的手术方法。

尽管近年来进展非常大,其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论。

通常分叉病变的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六类:(1)单支架技术(one-stent technique,OST);(2)支架球囊技术(stent with balloon technique,SBT);(3)支架对吻技术(kissing stent technique,KST);(4)T支架技术(T stenting technique.TST);(5)支架挤压技术(crush stenting technique,CRT);(6)Cullotte支架技术(Cullotte stenting technique,CUT)。

与简单冠状动脉病变的PCI治疗相比,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手术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术后再狭窄率及手术费用较高, 而临床预后较差、手术成功率较低[2]。

因此,冠脉分叉病变最合适的策略、最优化的技术策略不只是要达到最佳的即刻临床效果,更重要的是要获得最佳的长期预后效果:较低的再狭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率等。

1.分叉病变的定义冠脉分叉病变是指冠脉主支、分支部位分别或同时存在的严重狭窄的病变,主要包括前降支一对角支病变,其次为回旋支一钝缘支病变、右冠状动脉远段病变和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

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BCI)是指分叉部位2支血管均有>50%的狭窄病变,且病变累及分支(side branch,SB)血管开口。

分叉病变Provisional术式介绍及支架选择

分叉病变Provisional术式介绍及支架选择

分叉病变Provisional术式介绍及支架选择分叉病变(bifurcation lesion)是冠状动脉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中冠状动脉血管分叉处存在狭窄或闭塞。

治疗分叉病变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利用支架植入来扩张狭窄的血管。

分叉病变的治疗较为复杂,所以对术式选择和支架选择有一定的要求。

在处理分叉病变时,有几种不同的PCI术式可供选择,包括Provisional术式、2叶术式和Provisional 分屈支架术式等。

其中Provisional术式是最常用的一种。

Provisional术式的操作步骤如下:1. 首先,导丝(guide wire)通过冠状动脉分叉处的狭窄或闭塞段,进入较大的主动脉血管。

2. 随后,一根扩张球囊导管(balloon catheter)通过导丝进入分叉处的狭窄或闭塞段,将球囊扩张,扩张血管。

3.接下来,扩张球囊导管被撤回,测量它的直径,以便选择合适尺寸的支架。

4. 此时,选择一根合适尺寸的支架导管(stent catheter)放置在主动脉血管的主干或较大分支内。

然后,支架释放,使之植入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分支。

5.最后,撤回支架导管,完成手术。

在选择支架时应当根据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病变类型以及患者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目前,常见的支架类型有药物洗脱支架和自膨胀支架。

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是一种涂有药物的金属支架,通过药物释放来抑制新生血管内膜增生,减少再狭窄几率。

DES通常是首选的支架类型,因为它能够减少后续再狭窄可能性,有较好的长期效果。

自膨胀支架(self-expanding stent)是一种金属支架,采用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自行膨胀支撑起血管,不需要球囊扩张。

自膨胀支架适用于分叉病变中较小的支架通道,因为它可以更好地顺应分叉处的形状。

冠脉分叉病变术式

冠脉分叉病变术式

随机临床试验和注册研究结果

确立了单支架技术或必要时边支支架技术 在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地位 目前在双支架技术中尚缺乏证据能够证明 其中一种双支架技术要优于其他技术 双支架技术中所有患者应当尝试最终对吻 扩张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可采取单支架植入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冠脉分叉病变:单支架 & 双支架
单支架–Provisional支架术
双支架–Culottes术式
双支架–Crush术式
Price MJ. Coronary Stenting: A Companion to Topol's Textbook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Philadelphia, PA; 2014. Chapter 15: Stenting approaches to the bifurcation lesions
双支架术式策略
• 双支架术式推荐先置入主支支架
• 如下情况时,可考虑先置入边支支架
• 边支难进入 • 预扩张后出现夹层 • 边支远端狭窄,需要置入支架
▪ 在所有的双支架术式中,Final kissing balloon Technique(FKBT)是必须的 操作步骤
EuroIntervention 2016;12:38-46.
of bifurcation lesions.
Price MJ. Coronary Stenting: A Companion to Topol's Textbook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Philadelphia, PA; 2014. Chapter 15: Stenting approaches to the bifurcation lesions; Hildick-Smith D et al, EuroIntervention 2010;6:34-8; European Bifurcation Club
European Bifurcation Club EuroIntervention 2014;10:545-560

冠脉分叉病变的处理策略PDF版另有word版

冠脉分叉病变的处理策略PDF版另有word版

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目录➢分叉病变的基本概念➢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基本方法➢分叉病变的评估及治疗策略➢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问题及技术细节➢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新型辅助技术一、分叉病变的基本概念➢分叉病变占所有PCI的15%-20%, 30%-45%是真分叉病变;PMV:主干血管近段;MB:主干血管远段;SB:分支血管;POC:汇合多边区;Carina:分叉嵴➢冠脉分叉部血流方向发生改变,导致局部形成涡流或湍流;➢分叉嵴对侧低剪切应力区易形成斑块;➢分叉嵴对侧低剪切应力区湍流场可抑制药物支架再内膜化和损伤新生内膜,高剪切应力区则容易激活血小板。

1, 1, 1 1 , 1, 01, 0 , 10, 1, 11, 0, 00, 1, 00, 0, 1MBDistalMBProximal SB分叉病变的分型Medina 分型分叉病变的分型陈氏分型二、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基本方法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基本方法➢单支架技术✓Crossover✓开口精确定位➢双支架技术✓C rush✓C ulotte✓T支架✓V支架➢必要时支架技术单支架技术➢单支架Crossover✓简单Crossover✓支架过渡Crossover➢分支开口精确定位:✓常见用于前降支开口精确定位,也可用于其他分叉病变。

找到真正的开口是关键!✓Szabo技术单支架技术的主要难点在于分支保护!双支架技术➢Crush技术:包括经典Crush、Mini-Crush、DK-Crush 、Step-Crush、Rreversed-Crush等;➢Culotte技术:包括经典Culotte、Mini- Culotte、DK-Culotte等;➢T支架技术:包括经典T支架及改良T支架;➢V支架技术:包括V支架以及Kissing-Stent(SKS )。

Crush技术经典Crush技术Crush技术➢适应症:✓需双支架策略及分支与主支夹角<70°。

分叉病变支架术式讲义

分叉病变支架术式讲义

Reverse Crush技术
Reverse Crush技术:Reverse Crush技术 也称Inner Crush技术,主要用于必要性支 架术。当MB置入支架后SB情况不理想时可 选择Reverse Crush技术。首先释放MB支 架,将导丝沿MB支架侧孔送入SB,沿导丝 送入SB支架且支架近端突入MB3~5mm, 暂不释放;再将球囊送至MB并覆盖SB支架 突入MB部分;释放SB支架并回撤支架球囊 ;随后MB球囊高压扩张挤压SB支架;交换 导丝后分别送球囊至MB、SB行对吻扩张。
率。
标准Crush-Stent
主分支先后放入导丝,给PTCA主分狭窄血管,留 置主支支架与主支狭窄远段,进入边支支架,边 支支架突入主支血管内3-4mm,先释放边支支架 ,退出边支球囊及导丝,再释放主支支架挤压边 支支架贴壁,交换导丝,主支导丝通过主支架网 眼进入边支,引入小球囊进入主支网眼扩张,再 更换边支球囊,后撤的边支导丝再进入主支,选 择好合适球囊进行final kissing。
TAP式支架
TAP技术操作相对简单,在边支支架释放 后,只需将原支架球囊部分回撤至主支后 即可与主支预置球囊完成对吻扩张,因此 相比于Crush技术省去了再次送入边支导 丝的操作,而且能够明显地提高球囊对吻 扩张的成功率。
TAP式支架
TAP技术在确保支架完全覆盖边支开口的基 础上能够避免多层支架局部重叠的问题,此 理论上讲TAP技术应该具有较好的术后效果 。根据多中心的经验,应用TAP技术处理冠 脉分叉病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成功率高的 特点,术后效果尚有待于正在进行的随访研 究来评。
Balloon Crush技术
也称Step Crush技术,与标准Crush技术的唯一区别在于 支架的输送与释放均独立进行。首先在边支血管(SB) 预置支架并突入主支血管(MB)3~5mm,MB放置球囊 并覆盖SB支架突入MB部分;随后释放SB支架回撤பைடு நூலகம்囊及 导丝,扩张MB球囊挤压分支支架突入MB部分;将导丝通 过支架侧孔送入SB,沿导丝送球囊至SB开口部扩张;送 入MB支架并完全覆盖SB支架突入MB部分,随后释放支 架;再次送导丝通过MB支架侧孔入SB,沿导丝送入球囊 扩张SB开口部MB支架网眼;最后分别送球囊至MB、SB 行球囊对吻扩张。Balloon Crush技术仅要求指引导管能 同时容纳1个球囊和支架,因此可经6F导引导管完成。 Balloon Crush技术与标准Crush技术相比,MB支架植入 后导丝再次进入SB相对容易,且降低开口部再狭窄率。

冠脉分叉病变支架术式

冠脉分叉病变支架术式

分叉病变双支架术式介绍冠脉分叉病变并非少见,约占所有PCI的10%~15%。

与非分叉病变比较,分叉病变PCI成功率低,手术并发症明显增加,围术期心肌梗死增加,远期再狭窄发生率显著增高。

在BMS时代,分叉病变PCI再狭窄率甚至高达60%。

即便进入DES时代,临床和造影再狭窄率仍居高不下,而且双支架技术是支架内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

多个临床研究显示,采用单支架或Provisional策略处理分叉病变,其效果优于双支架策略。

但是,并非所有分叉病变均适合单支架策略。

对于边支血管直径≥2.5 mm,边支开口病变负荷重且涉及近段5 mm 以上,边支难于再次进入的情况下,包括Medina分型(1,1,1)、(0,1,1)、(1,0,1)等真性分叉病变,不可避免需要采用双支架策略,以保护边支血管,避免急性闭塞。

一、常用分叉支架术式按照边支开口覆盖情况,主要的双支架术式包括:T或TAP(T and Protrusion)、Crush或mini-Crush、Culotte、SKS(Simultaneous Kissing Stent)(图1)。

T或改良T技术不能保证边支开口的充分覆盖。

标准T技术,先置入边支支架,然后置入主支支架;而改良T技术,则先置入主支支架,然后通过网眼,置入边支支架。

TAP技术的要点是边支支架定位时,比标准T技术略为回拉支架,部分突入主支,以确保边支覆盖。

T支架常用于主支和边支夹角大于70度时,能较好的覆盖分支开口。

采用Provisional策略时,常选择此技术。

但是,无论是标准或改良T 支架,还是TAP技术,边支开口残余狭窄和再狭窄问题仍未解决。

在过去10年中,Crush支架技术被广泛采用,包括标准Crush、reverse-Crush、mini-Crush、DK-Crush等。

适用于主支和边支夹角小,且血管直径不匹配。

同步置入主支和边支支架,先扩张边支支架,然后撤出边支球囊和导丝,主支支架挤压边支支架,并进行对吻扩张。

分叉病变术式选择

分叉病变术式选择

分叉病变PCI基本技术
投照体位的选择 指引导管的选择 边支保护基本原则 导引导丝的选择 导引导丝的基本操作 球囊预扩张 支架选择与置入 消斑术在分叉病变的应用
分叉病变PCI基本技术
投照体位的选择
投照角度对确定边支开口位置和准确植入边支支架有重要意义。
分叉病变
前降支-对角支 回旋支-钝圆支 右冠远端分叉
标准挤压后对吻扩张
Ormiston等进行的桌上研究显示,为矫正支架变形和良好贴壁,挤压支架 后仍应进行对吻扩张,这对于药物洗脱支架至关重要。然而,对吻扩张又 使得原本简单的技术变得格外复杂。 标准挤压(外挤压)后重新送入边支导丝,行对吻扩张边支开口贴附往往 更好,能修复支架变形。但在挤压支架后对吻扩张难度极大。 对吻扩张时主支球囊直径至关重要,球囊大小适中可修复支架变形。 Colombo等研究显示,2003年来挤压支架后对吻扩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在2004年的PCR会议上,Colombo报告了59例共67处分叉病变(真性分叉病 变占71%)采用Cypher行挤压支架术的6个月结果。在59例患者中共有20例 挤压后对吻扩张。结果显示,挤压后对吻扩张的患者造影主支和边支即刻 管腔增加更多,后期管腔丢失更少。对吻扩张后边支再狭窄率也有降低的 趋势。
主支和边支的界定:当解剖边支供血意义超过主支 时,应以解剖边支当主支对待,这种情况多见于回 旋支-钝缘支分叉病变。
边支直径和重要性:需要保护的边支没有明确的直 径界限,直径为2.0~2.2mm的边支一般列入考虑之 内,直径<2mm的边支一般不需要保护。是否需要保 护应结合边支供血范围和重要性具体分析,估计边 支闭塞会有严重后果者应保护边支。
分叉病变夹角 分型
分叉病变夹角类型 A、B分别为分叉近端和远端成角。 LAD-对角支Y型分叉病变(左,角B<70度)和T型分叉病 变(右,角B>70度)(引自PCR)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术式演变与进展(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术式演变与进展(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术式演变与进展(全文)冠状动脉叉病变(简称叉病变)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所有病变的15%~20%。

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低、存在远期心血管事件、靶病变再血管化、再狭窄以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等。

在分叉病变术式改良的过程中,出现了T支架系列术式、CRUSH系列术式、Culotte 系列术式等等,本文就分叉病变术式的演变及进展做一阐述。

1.分叉病变的定义与分型欧洲分叉病变俱乐部(EBC)对分叉病变的定义:冠状动脉病变邻近或累及较大分支开口处,该分支血管对于患者有明显的功能价值。

分支血管与缺血部位相关。

其支配大量存活心肌,提供侧支循环等,在PCI治疗过程中不可以丢失。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中,斑块的具体解剖位置及延续范围,目前对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已有多种不同的分型,如Duke分型、Lefevre 分型、Safian分型、Medina分型、Movahe分型、陈氏分型等从临床角度看分叉病变应分为两类:即病变累及分支开口部的真分叉病变和病变不累及分叉开口部的非真分叉病变,前者在主支支架后分支急性闭塞风险大,故适宜双支架策略和技术,后者则分支急性闭塞风险小,PCI宜采用单支架策略。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再狭窄率仍较高。

主要原因有:(1)支架在分叉病变血管开口处贴壁不良,未能完全覆盖开口。

(2)侧支血管的斑块“铲雪效应”或嵴移位导致其闭塞或明显狭窄。

(3)分叉部位的金属重叠,内皮覆盖缓慢,易出现晚期血栓事件。

NORDIC等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相对于复杂的介入治疗策略,采用必要时支架置入术处理冠脉分叉病变具有操作简单、术后效果好的特点,因此对于边支开口部受累较轻或边支直径较小的分叉病变,目前主张首选必要时支架置入术治疗,但是对于主支和分支血管直径均≥2.5mm的真性分叉病变或预计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发生闭塞或严重狭窄者,应选择复杂治疗策略。

2.单支架技术单支架技术操作简单、对于适合的病变,近、远期疗效不劣于甚至优于双支架技术。

分叉病变Provisional术式介绍及支架选择

分叉病变Provisional术式介绍及支架选择

EuroIntervention 2016;12:38-46
术式要点 4.1、主支支架近端优化技术(POT)
POT应作为分叉病变处理的标准操作
应选用稍大号的短球囊
从支架近端边缘至嵴的近端
MV Stenting with POT
POT可以重构分叉病变的生理学特性,方便交换导丝并避免导丝通过 支架与血管之间进入分支,增加分支开口部位பைடு நூலகம்结构性支撑
危险因素有:
斑块分布 主支支架置入前TIMI血流 分叉核直径狭窄程度 分叉角度,主支/分支直径比 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狭窄程度
Dou K, Zhang D, Xu B, et al.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15;8(1):39-46.
CN01-0036-01-03/17
术式要点 4.5、氟化共聚物涂层的XIENCE也比BP-DES更 加安全(涂层可降解DES)
基于一项RCT网络荟萃分析确定 ARC明确支架内血栓形成:XIENCE对比可生物降解聚合物DES
RCT NMA
研究规模
时间点
优势比/比值比 (95% CI)
Bangalore等人 n=106,427 (BMJ,2013年11月)1 (126项RCT)
CN01-0036-01-03/17
主要内容
分叉病变处理概述 Provisional术式要点及对支架的要求 总结
CN01-0036-01-03/17
分叉病变概述
分叉病变 约占整个PCI的
15-20%
在即刻手术成功 率及远期心脏事 件方面,仍然是 最有挑战的冠脉 病变之一
单支架策略选择 Provisional术式, 双支架仍有很多 术式选择

浅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类型与术式分析

浅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类型与术式分析

浅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类型与术式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介入治疗的冠脉病变15%~20%。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是每个术者首要面临的问题。

每一个分叉病变都有其独特的分叉角度、血管尺径、斑块分布等特征,因此“没有两个分叉病变是完全一样的”。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需要个体化介入处理,表现在治疗策略上就是必要性支架术或双支架术的选择。

一、分叉病变的分类如果想处理好分叉病变,我们应该首先理解和明白分叉病变,顾名思义,分叉就是主支发出分支,且主支被分支分为:主支近端、主支远端。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1. Duke 分型A型:病变只涉及主支近侧。

B型:只累及分叉后的主支。

C型:病变涉及主支近侧和远侧,分支未涉及。

D型:最常见,占40%,病变累及主支近侧和远侧及分支开口,形成倒“Y”形。

E型:只累及分支。

F型:累及主支近侧和分支开口处。

2. Lefevre分类1型:病变涉及主支近侧和远侧及分支开口。

2型:累及主支,但未累及分支开口。

3型:病变位于主支的分叉近侧。

4型:病变累及分叉的各分支开口,而不累积主支分叉的近侧。

4a型:是病变累及主支的分叉远侧。

4b型:是病变累及分支开口处。

3. Medina分类依据主支近、远侧及分支顺序,按有(1)无(0)病变显示,如1,0,1即为主支近侧和分支有病变,主支远侧无病变。

这种方法简单易记被多数人采用。

4. 其他,如Movahed分类,Safian分类,陈氏分类等等。

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现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需要个体化介入处理,依据分叉病变分型标准,可确定为真性分叉病变和非真性分叉病变,表现在治疗策略上就是简单支架策略(单支架crossover或必要性provisional支架术)或复杂支架策略(双支架术)的选择。

㈠、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式——单支架或必要性双支架术多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Nordic、CACTUS、BBC-ONE 等研究结果提示必要性支架术临床结果优于双支架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处理越简单越好。

分叉病变的冠脉介入治疗(全文)

分叉病变的冠脉介入治疗(全文)

分叉病变的冠脉介入治疗(全文)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病变类型,具有难度大、耗时长和并发症多的特点。

必要时双支架术式为基础的介入处理策略是目前的主流观点。

当边支血流受损或出现其他需要处理的边支改变时,需转换术式,这是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难点所在。

1. 分叉病变关键解剖结构和分型血管分叉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分叉嵴远端因近端分流而形成低剪切应力区域,通常是斑块首先出现的区域。

分叉嵴近端迎血流面因为高血流剪切应力存在,通常不是动脉粥样硬化首先出现的部位,但当斑块发展至此区域时,高剪切应力则是促进后期斑块破裂的主要因素。

角度是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首先应当关注的解剖结构。

角度是指血管分叉部多边汇合区域中近端主干(PM)和主支(MB)或分支(SB)开口之间的角度。

分叉血管角度是实施双支架术式难度和术式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角度过大者,可能给器械通过带来一定困难。

嵴是导致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变得具有挑战性的核心解剖结构。

嵴一个明显特点是容易被推移,这也是分叉病变处理过程中出现主支远端或分支开口狭窄的主要原因。

当边支开口需要处理时,嵴的重建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有许多学者对分叉病变提出不同分型方法,Medina分型虽然存在不能体现分叉血管角度、直径和指导术式等不足,但简单易记,而且容易区分真假分叉病变,仍然是目前实用性最强的分型方法。

Medina以3个的数字代表PM、MB和SB,其中“1”代表存在病变(狭窄≥50%),“0”代表不存在病变(狭窄<50%)。

当MB和SB开口均存在病变时定义为真性分叉病变(即1,1,1或0,1,1分型)。

在MB和SB的区分中,除了考虑血管直径外,还要考虑远端血管床数量和支配区域的对心功能影响。

2. 必要时分支支架(PS)策略虽然争论不断,但PS策略仍是目前多数学者接受的处理分叉病变的主要方法。

PS策略必须配合分支保护技术,球囊拘禁(JBT)技术是理想方法。

球囊浅埋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止嵴推移,而球囊深埋则可更容易地评估MB处理后SB血流,再决定是否扩张SB开口,同时不会增加撤出保护球囊前rewire的困难,是笔者最常使用的SB保护技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保护策略及操作技巧(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保护策略及操作技巧(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保护策略及操作技巧(全文)一、分叉病变概述及Provisional术式简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整个PCI的15-20%,其即刻手术成功率及远期心脏事件方面,仍然是最有挑战的冠状动脉病变之一,支架策略选择包括Provisional术式和Clinical术式。

分叉病变Medina分型,依据主支近、远侧、分支顺序,按有(1)无(0)病变显示:欧洲分叉病变俱乐部(EBC)对于分叉病变处理策略的推荐—对于绝大多数分叉病变推荐的策略是:主支支架置入+近端优化技术,必要时分支支架置入(MV Stenting with POT and Provisional SB Stenting )。

主支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存在一定几率发生闭塞的风险。

其危险因素包括:斑块分布、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TIMI血流、分叉核直径狭窄程度、分叉角度、主支/分支直径比、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狭窄程度。

分支闭塞的机理包括:主支支架置入后,斑块的铲雪效应、分支开口痉挛、分支开口斑块出现夹层、主支斑块出现夹层。

分支闭塞是PCI围术期MI最常见的原因,而围术期MI将增加患者死亡率。

所以,Provisional术式分支血管需要保护。

二、分支保护技术—导丝保护EBC专家共识推荐:分支导丝保护应作为分叉病变的常规操作,除非术者认为分支即使闭塞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操作时应注意(1)导丝头端塑形,做好交换导丝的准备,(2)第二根导丝进入时,尽量减少旋转以避免导丝缠绕影响后续操作。

但分支导丝有时进入困难,影响因素包括:(1)主支近端严重狭窄,(2)分支开口部位狭窄,(3)分叉钝角且TIMI<3。

如果分支导丝进入困难,可使用特殊导丝技术:(1)可考虑使用亲水涂层导丝,但会增加夹层的风险,(2)特殊的导丝头端塑性,包括“导丝反转技术”,(3)可考虑使用单腔或双腔微导管,(4)如果导丝仍无法进入分支,可考虑使用球囊重塑斑块或者使用旋磨技术(最后使用,慎重使用)。

陈良龙: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与术式优化

陈良龙: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与术式优化

陈良龙: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与术式优化尽管现行的专家共识及PCI指南都倾向于采用单支架术治疗冠脉分叉病变,但对于严重真分叉病变、主要血管分叉病变等,为了避免术中重要血管的闭塞丢失、提高PCI术的安全性,双支架术治疗策略依然是临床医生的常用选项。

目前,主要双支架术式可概括为“CCTV”:C挤压系列支架术(经典crush、DK-crush、mini-crush、stepcrush)及C裤裙系列支架术(经典及改良裤裙支架术)、T系列支架术(经典及改良T支架术)、V系列支架术(经典及SKS支架术))—•双支架术式及技术要领一旦临床上需要并采用了双支架术,就务必要将其做细做好。

为此,掌握下列各种双支架术式及其技术要领就尤为重要。

要点1.根据病变解剖特点,区别选择最优术式毫无疑问,目前尚无—种双支架术式可适应所有分叉病变的PCI治疗。

无论采用何种双支架术,都要考虑到不同分叉病变的解剖特点,个性化地选择最优术式。

其中,影响术式选择最主要的因素是血管分叉成角及分支血管口径差异。

术式选择原则是:两分支血管成角较大、大于70°、血管大小差别较大者T系列支架术;两分支血管成角较小、小于70°及接近平行、血管大小差别较小者——C 裤裙系列支架术;两分支血管成角较小、血管内径差别较大者C挤压系列支架术如DK-crush术、改良裤裙式支架术ModifiedDK-culottes术(图1)。

要点2.精确操纵指引钢丝,准确穿越支架网孔娴熟的钢丝操作技术特别重要。

术者应做到能按术式需要,操纵钢丝准确穿越所需的支架网孔:T系列支架术——钢丝应穿越主支支架中心网孔进入边支支架,再行最终球囊对吻;C裤裙系列支架术——首个支架释放后,操纵钢丝穿越首个(边支。

支架下缘网孔进入另一分支(主支。

,然后植入第个二支架,第二个支架释放后操纵钢丝穿越第二(主支。

支架中-下缘网孔进入分支,再完成最终球囊对吻;C挤压系列支架术——植入第个二支架(主支。

分叉病变

分叉病变

第一部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现状据ARTS、SYNTAX等研究统计,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介入治疗的冠脉病变15%~20%。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是每个术者首要面临的问题。

每一个分叉病变都有其独特的分叉角度、血管尺径、斑块分布等特征,因此“没有两个分叉病变是完全一样的”。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需要个体化介入处理,表现在治疗策略上就是必要性支架术或双支架术的选择。

一、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双支架术式进入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后,既往的一些术式有些被淘汰,有些又焕发新生,同时也涌现一些针对药物洗脱支架的新术式。

T支架术是一项较为“古老”的术式,由于该术式存在边支开口覆盖不完全的缺点,因此只能应用在一些分叉角度较大的病变中。

Culotte术式很好弥补了T技术的缺陷,边支开口覆盖完全,适用范围广泛。

但此术式血管内支架金属负荷较重,且操作较为繁琐,在金属裸支架时代其6个月TLR事件发生率可高达24%,因此此术式应用较少。

应用药物洗脱支架后,Culotte术式其结果产生极大改善,Hoye等研究显示MACE 事件5.3%、TLR15.4%。

不仅如此,Culotte术式在和T支架术、Crush技术比较时也毫不逊色。

Nordic bifurcation Ⅱ研究评价了药物支架时代Culotte技术处理冠脉分叉病变方面的临床效果。

与Crush技术作对比,研究显示术后8月造影显示节段内狭窄方面Culotte技术占优,支架再狭窄方面此优势仍然存在,且有统计学意义。

造影显示Crush技术边支开口再狭窄率高于Culotte技术(9.8%vs. 3.8%,P=0.04)。

SKS双支架术式目前也得到广泛应用,其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但此术式在主支内两支架对吻处所形成的金属嵴是一个支架血栓形成的隐患,对此还需要进一步长期的研究。

Crush技术是为药物洗脱支架处理分叉病变所发明,该术式通过边支支架突入主支内3~5 mm以达到充分覆盖边支开口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型依据2—斑块分布


1, Leferve分型 2, Duke 分型 3, Safian分型 4, Medina分型
Leferve分型
Duke 分型
Safian分型
I型 A
I型 B
II型 A
II型 B
III型 A
III型 B
IV型
Medina分型
分叉病变分型实例

Leferve分型


首先将导引钢丝送入较难进的血管 第二根导丝进入时尽量减少旋转,避免大 幅度或单方向过度旋转 操作台上两根导引钢丝不要相互缠绕,且 应作记号(不同颜色的转动器或不同类型的导丝

球囊选择

穿越支架网眼的球囊建议选用尖端病变入 口外径及球囊通过外径较小,整体穿越性 能好的球囊
支架选择


1,开放网孔设计 2,侧孔网眼大小
Reverse Crush(Provisional Crush)



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开口或近端部分血 管不理想 在主支放一直径相当的球囊至分叉处 向主支方向回抽分支支架2-3mm,并释放 撤出分支导丝,主支球囊以高压扩张 其他技术同标准Crush技术
Reverse Crush(Provisional Crush)
Inverted Crush




当两支血管直径相同且分支与主支角度不 利于导丝再次通过分支时选用 首先释放主支支架 撤走主支导丝及球囊 释放分支支架同时利用分支支架挤压主支 支架突出主支血管部分 其余步骤同标准Crush
Modified Crush(Step Crush)



Classic Crush
Crush技术的优缺点
优点 确保分叉病变血管的立即开通 支架对分支开口覆盖率高 缺点 主支内三层支架钢梁贴壁不良 再次通过多层支架网眼施行球囊对吻扩张费 时费力

DK Crush
DK crush与Classic crush比较

6F指引导管即可完成操作 提高对吻成功率 提高对吻质量
Provisional T Stenting
T Stenting
T-Stenting



相较crush技术省时省力 可以较好覆盖分叉近端病变 不能完全覆盖分支开口病变
Culotte Technique
Sources: Louvard 2004
Culotte Technique


角度大的分支置入支架 通过分支支架网眼放入导丝到主支 主支置入支架 球囊对吻



指引导管 指引导丝 球囊 支架
导引导管的选择



必要时支架术:6F大腔(美敦力公司的Launcher系列) 双支架术:7F 考虑斑块旋磨、定向旋切等特殊操作:8F 左冠:XB3.5、AL、XB-LAD、EBU 右冠:JR、AL、AR、XBRCA
导引导丝的选择

选择可控性好和操作性能良好的导引钢丝

支架的输送与释放均独立进行 分支置入支架并突出主支数mm 主支植入球囊并跨过分叉口 释放分支支架,造影满意撤出分支导丝 主支球囊挤压突出主支部分的支架 主支置入支架 其余步骤同标准Crush
Modified Crush (Step Crush)
V型支架及SKS
V型支架及SKS

分支置入支架,然后主支置入支架,两支 架相互贴靠形成近端突出;当近端突出 5mm或更多时称作同步支架对吻技术( Simultaneous Kissing Stent,SKS)
(BMW,Traverse,ATW)
弯曲血管、钙化病变及进入分支困难可选择亲水 涂层的导引钢丝 (PT Choice,PT2LS,Runthrough) 根据分支发出角度确定导引钢丝头端成形角度, 再根据主支的直径确定导引钢丝头端成形长度 避免将亲水涂层的导引钢丝作为保护钢丝放在分 支中
避免导丝缠绕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双支架术式
挑战



1,分叉病变分型 2,器械选择 3,技术策略 4,常用术式 5,有创性辅助检查的应用 6,随机临床试验和注册研究结果
分型依据1—血管夹角
Y-Shaped T-Shaped
Side Branch
Main Vessel
<70
Main Vessel
>70
Culotte Technique

分支血管内支架的侧孔必须足够大,以保 证和主干支架完全贴合 主支支架膨胀受限于分支支架直径
Y型和Skirt支架
Y型和Skirt支架
பைடு நூலகம்

Y型支架:导丝通过容易,操作简单,但是 主支支架贴近先释放在分叉的支架困难, 部分血管无支架覆盖 Skirt支架:操作复杂需双球囊固定支架,再 狭窄率较高,血管近远端易出现夹层

I D I 型A 111

Duke 分型


Safian分型


Medina分型

投照体位的选择


左主干末端分叉:RAO10-15+CAU20结合蜘蛛位 前降支-对角支: LAO30+CRA30结合蜘蛛位 回旋支-钝缘支: CAU30结合蜘蛛位 右冠后三叉: CRA3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分叉病变处理策略
有创性辅助检查-IVUS
V型支架及SKS




保证两分支的通畅,最后球囊扩张时不需 要导丝再通过支架网眼 V支架分叉部分存在无支架覆盖缝隙 SKS术式要求分叉前主干血管的直径足够大 SKS主干血管分为两个管腔,重叠段有二层 金属钢梁 处理SKS术后再狭窄,导丝选择性进入困难
T-Stenting
1st Stent 2nd Stent 2nd if needed 1st Stent
Firebird2>Partner>Taxus Liberty>Excel>Endeavor >Xience V>Cypher Select>Yinyi

3,新型分叉病变专用支架
分叉Y型支架,边支可通过的主支支架,边支支架, 嵴部支架
双支架术式



1,Crush(Classic crush,DK crush, Reverse Crush , Inverted Crush, Modified Crush) 2, V型支架及SKS 3, T-Stenting(T tenting,Provisional T tenting) 4,Culotter 5, Y型和Skirt支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