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合集下载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人类进行有效率的生产和持续 性生活所必需的社会秩序状态 可以称为常态,国家的民主决 策制度和人民的自由权利在很 大程度上都是为常态社会安排 的。因此各国在宪政之初,于 制宪时都会规定“非常状态” 的条款,以便回答常态法律制 度失灵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常 态立法称为“晴天法案”,大 多数立法属于“晴天法案”。 一般而言,有关公民权利和国 家制度的现行法都是按常态在 经常性秩序的前提下设计制定。
什么是《突发事件应对法》
02
03
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理念
04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
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
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 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
四大类
件。
对应条文:《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
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冰雹、雷电等气象灾害;破坏性地震,山体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森林灾害和重大生 物灾害。
(二)什么是《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为了预防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 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 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 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 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 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1 2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 该法律共七章、七十条。
2007年1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效实施,这是 中国公共危机立法从单项治理过渡到综合治理的历史 性标志,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应急行为的合法性、正 当性和合理性问题。
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体制
意识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PPT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PPT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应对的自然灾害、事 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 件。
对应条文:《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
四大类
突发 事件
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冰雹、雷电等气象灾害;破坏性地震,山体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森林灾害和重大生 物灾害。
2007年1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效实施,这是 中国公共危机立法从单项治理过渡到综合治理的历史 性标志,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应急行为的合法性、正 当性和合理性问题。
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1体制
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 敏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尚未形成
2意识
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 危机意识不够高,同时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 处置措施也不够充分、有力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二)什么是《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为了预防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 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 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 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 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 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一部“基本法”
预防
恢复 重建
预备
建立了一个完备、系 统的应急框架体系, 是与应急管理的全过 程相适应的
处置
监测
预警
从内容上看,它覆盖 了“预防、预备、监测、 预警、处置、恢复重建” 的全过程,实现了“从 预防开始到重建结束” 的整体覆盖,提供了一 个系统、完备的权利、 义务框架。
3制度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 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制度、机制不完善,导致 一些能够预防的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

突发事件应对法总结

突发事件应对法总结

突发事件应对法总结突发事件指的是无法预见的、突然发生的灾难或危机事件,如地震、火灾、爆炸、恐怖袭击等。

突发事件的发生通常会造成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给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各国都有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进行规范,以下是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总结。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1.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概念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应对突发事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措施,目的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

2.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原则(1)生命至上原则:在突发事件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任何其他利益都不能凌驾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之上。

(2)快速反应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当迅速采取行动,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防止损失的扩大。

(3)科学决策原则:应当根据科学数据和专业分析做出各项决策,做到因地制宜、因事制宜。

(4)统一指挥原则: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需建立统一的指挥体系,统一调度、指导和协调各方的应对行动。

(5)信息公开原则:应及时向公众发布准确、全面的信息,增加透明度,避免谣言的传播。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法律体系1.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层次结构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由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组成。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制定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相关法律法规是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具体细化和补充,文件则是具体事件中的指导和措施。

2.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内容(1)突发事件的定义和分类突发事件应对法一般会对突发事件进行定义,明确突发事件的范围和分类。

不同的突发事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应对措施,所以对突发事件的分类非常重要。

(2)应急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应对法一般会明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制度,包括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责、组成及工作程序等。

应急管理制度是突发事件应对的基础,规定了各方的责任和任务。

(3)应对措施和资源调配突发事件应对法一般会明确各方的应对措施和资源调配机制。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维护社会稳定
突发事件往往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应对法可以规范政府和社会 各方面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03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应对突发事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对法可以规范政府
和社会各方面的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应对法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意义上的 应对法是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开始制定的。
监测与预警
监测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预警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避免事态扩大。
应急处置与救援
处置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应急处置。
救援
根据需要,及时调拨救援物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救援,全力控制事态发展。
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应急管理 中的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提高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和演 练,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实战能力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应
急救援体系。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 ,明确应对突发事件 的具体措施和流程。
恐怖袭击事件
在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政府迅速启动了反恐应急机制,调动了公安、武警等力量进行 处置,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群体性事件
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政府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疏导和处置,保障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
06
总结与展望
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总结评价
完善了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体系
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明确的 指导和规范,完善了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体系。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亚洲防灾减灾合作计划
该计划旨在加强亚洲各国在防灾减灾领 域的合作,通过技术交流、人员培训和 项目合作等方式,提高各国应对突发事 件的能力。
VS
欧盟民防机制
该机制是欧盟成员国之间开展民防合作的 平台,通过信息共享、联合行动和协调配 合,提高欧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监督与问责机制
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其依 法履行职责。
问责机制
对于在突发事件中失职渎职、滥用职权等行为,应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进行问 责处理。同时,建立健全的问责机制,明确问责程序和方式,确保问责的公正性和透明
度。
06
突发事件应对的国际合作
应急预案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责任 人。
预案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 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 确性。
预案更新与完善
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反馈 ,及时更新和完善应急预 案,确保预案的针对性和 有效性。
应急队伍与物资储备
建立应急队伍
组建专业的应急队伍,包括救援、医 疗、通讯、交通等各方面专业人员, 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 。
信息发布
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突发事件 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减少恐 慌情绪。
应急决策与协调
应急决策
根据突发事件性质和影响范围,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决策方 案。
协调联动
加强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应对 突发事件。
现场处置与救援
现场处置
迅速组织专业力量对突发事件现 场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解析
五是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有的突发事 件的应对还无法可依。
主页 上页 下页
二、立法宗旨和适用范围
立法宗旨是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 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 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 安全和社会秩序。 适用范围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 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 建等应对活动。
(一)突发事件的内涵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 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 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 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主页
上页
下页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 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目的是加强有效管理。 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过程和机理的不同进 行区分,分为四类:
一是自然灾害 二是事故灾难 三是公共卫生事件 四是社会安全事件
主页
上页
下页
(七)法律责任制度
1、不作为的责任。 2、乱作为的法律责任。 处理: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 改正;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 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主页
上页
下页
谢谢大家!
主页
上页
下页
(三)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后应当采取的措施: 最重要的有三项: ①风险评估措施,即做好突发事件发展态势的 预测; ②向公众发布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 识,公布咨询电话; ③对相关信息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四)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后应当采取的措施。
主页
上页
下页
(五)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制度
(三)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
1、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①信息收集制度。 ②信息的分析、会商和评估制度。 ③上下左右互联互通和信息及时交流制度。 2、建立健全监测网络。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ppt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ppt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
02
完善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
及时研判和发布预警信息
03
根据监测和预警信息,及时研判和发布预警信息,采取必要措
施防范风险。
应急处置与救援
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调动各种资源进行应急处置。
积极开展救援工作
根据救援方案,积极开展救援工作,全力救治伤员、搜救被困人员等。
在法律框架内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遵 循科学决策程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针对 性和有效性。
02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背景
应对法的立法过程
2003年至2007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 作,建立健全了应急预案、体制和机制,并不断完善。
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 施行。
应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对应对法的修订和完善,推进相关 法律法规的衔接和协调。
加强预防和预警
注重预防和预警,加强对应对全过程的 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强化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推进科学决策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应对突 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决策的科学性。
应对法的配套法规与政策
制定实施细则
强化资金投入
根据应对法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和相关配 套规定,明确具体操作流程和责任主体。
增加对应对法实施和应急管理的资金投入, 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推进政策落实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对应对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各 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应对原则和责任
应对原则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 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 合作的原则。
VS
责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突 发事件应对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 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应的突发事件应 对工作。企事业单位应当落实主体责任, 制定应急预案,并按照规定报当地人民政 府或者有关部门备案。公民应当增强应急 意识,依法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行政处罚
针对不同的违法行为,分别课 以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吊销许可证、撤销荣誉称号
等行政处罚。
刑事处罚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民事赔偿
因突发事件应对不当而给个人和组 织造成损失的,应予以民事赔偿。
THANKS
制定恢复重建计划
在突发事件应对结束后,政府部门应制定恢复重建计划,明确重建目标、措施、 时间和资金等。
资金保障
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基金或通过其他方式筹集资金,保障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
恢复生产和重建工作
生产恢复
政府部门应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生产,包括农业、工业、 服务业等。
基础设施重建
应加快道路、桥梁、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的修复和重建工 作,以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突发事件应对法总则 • 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 •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救援 • 事后恢复和重建 • 法律责任
01
突发事件应对法总则
立法目的和依据
目的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 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 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环 境安全而制定的法律。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解读与反思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解读与反思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解读与反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也日益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和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加强突发事件的应对和管理,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突发事件应对法进行解读,并对其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定义和意义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指用来应对和管理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体系。

它主要包括了突发事件的发生预警、组织指挥、救援处理、善后处理等方面的规定和措施。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对于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现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应急管理和救援力量的组织和协调,减少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它为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了明确的权责边界和操作指南,促进了突发事件的及时、科学、有序处理。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内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预警机制、组织指挥、救援处理和善后处理等方面。

1. 预警机制预警机制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及时发现和预测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的支持。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预警,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2. 组织指挥组织指挥是突发事件应对的核心环节。

它包括了指挥体系的建立和应急指挥中心的组织和运行。

指挥体系的建立需要明确各级指挥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各个参与单位的职责和协作关系。

应急指挥中心的组织和运行需要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专业的指挥人员。

3. 救援处理救援处理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救援和处理工作。

救援处理需要依靠专业的救援队伍和装备设备,对受灾人员进行救援和抢救,并及时组织疏散和安置。

同时,对于涉及到污染和危害的突发事件,还需要进行应急环境保护和治理。

4. 善后处理善后处理是指突发事件结束后的后续工作。

它主要包括了事故调查、责任追究、赔偿救助和重建工作等方面。

善后处理需要依靠专业的调查和评估机构,对突发事件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彻底的调查和分析,对受灾人员进行合理的赔偿救助,对受灾区域进行重建和恢复。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pptcontents •突发事件应对法总则•突发事件应对组织体系•突发事件应对预防与应急准备•突发事件应对响应与处置•突发事件应对善后与恢复•突发事件应对法律责任•突发事件应对国际合作目录01突发事件应对法总则提供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法律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使应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突发事件往往会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造成威胁,该法通过规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旨在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目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地震、洪涝、台风、暴雪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包括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等;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包括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等。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原则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首要任务,积极开展救援和恢复工作。

以人为本注重预防,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应急准备和宣传教育,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预防为主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合力。

分级负责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引导和支持,促进社会协同合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社会参与02突发事件应对组织体系国务院设立国家应急管理机构,统筹全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或者确定本级应急管理机构,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国家应急管理机构依法对全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

VS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指挥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或者确定负责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业务机构,承担具体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或者确定本行政区域内各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或者确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业务机构,承担具体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简要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简要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简要版一、前言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引起或可能引起重大社会影响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

为了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2007年8月1日正式施行。

该法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利益和文明秩序。

本文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二、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基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该法共分9章83条,主要包括了总则、预防和准备、应急救援和恢复等内容。

根据该法,还颁布了突发事件应对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应急预案,以更好地指导和规范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三、主要内容1. 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了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即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应对、社会救助、综合施策、保护生态环境、人民军队、民兵参与、国际合作等原则。

该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的应对体系,统一指挥、科学决策,确保应对措施的及时、科学和有效。

2. 预防和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了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准备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建立健全预警、监测、预测、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突发事件应对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 应急救援针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该法规定了相应的应急救援措施。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还要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和器材,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展开救援工作。

4. 恢复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了突发事件后的恢复重建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协调受灾裙众的生产和生活,加强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促进受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适用客体
本法适用于突发事件预防 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 、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 恢复与重建等全过程。
适用例外
国家安全、军队等特殊领 域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不 适用本法。
02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内 容
预防与应急准备
预防措施
制定预防突发事件的策略,包括 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制定应急 预案等,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
的法律责任。
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突发事件 应对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问责制度
实行问责制度,对在应对突发事件 中失职、渎职的公职人员进行问责 处理。
04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案例分 析
案例一:某市地震应对案例
总结词
科学有序、高效协同
详细描述
某市在应对地震时,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各部门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科学有序地开 展抢险救援工作。救援队伍高效协同,充分利用资源,确保了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灾后重建的有序 进行。
社会参与与支持
社会力量动员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的 应对工作,提高社会整体应对能力。
志愿服务体系
信息公开与透明
及时公开突发事件相关信息,保障公 众的知情权,提高社会信任度和支持 度。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规范志愿者 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参与和支持。
法律责任与监督
法律责任追究
对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违反法律法 规的行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
03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与 监督
政府职责与协调机制
政府主导
各级政府在《突发事件应 对法》实施中承担主导职 责,负责组织协调各方资 源应对突发事件。
跨部门协调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限制和保护相统一:最大限度保护公民 权利和自由
以人为本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目的,就是 使宪法民主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 由,在非正常情况下得以保持和维系, 使宪法基本价值不陷入危机。
《突发事件应对法》秉承一个原则:突 发事件发生后,保护人民的生命与财产 安全、救助百姓,是政府的第一要务。
3. 着眼应急管理合法性:提高应对突发事 件的法律能力
有效性
兼顾
合法性
政府的应急能力分为危机克服能力和法律能力。危机克服能力。是在面 对突发公共事件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和威胁,采 取有效措施控制、减轻和消除社会危害,尽快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 主要内容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原则
人类进行有效率的生产和持续 性生活所必需的社会秩序状态 可以称为常态,国家的民主决 策制度和人民的自由权利在很 大程度上都是为常态社会安排 的。因此各国在宪政之初,于 制宪时都会规定“非常状态” 的条款,以便回答常态法律制 度失灵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常 态立法称为“晴天法案”,大 多数立法属于“晴天法案”。 一般而言,有关公民权利和国 家制度的现行法都是按常态在 经常性秩序的前提下设计制定。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一部“基本法”
预防
恢复 重建
预备
建立了一个完备、系 统的应急框架体系, 是与应急管理的全过 程相适应的
处置
监测
预警
从内容上看,它覆盖 了“预防、预备、监测、 预警、处置、恢复重建” 的全过程,实现了“从 预防开始到重建结束” 的整体覆盖,提供了一 个系统、完备的权利、 义务框架。
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法律、法规、规章和应急预案规定的其它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详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详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详解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或正在发生,并且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正常秩序等方面造成或者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为了保障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安全,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而制定的法律。

本文将详细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内容。

一、突发事件的分类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影响,可以将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几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政策。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原则1. 预防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强调预测、预警、预防和控制,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2. 协同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3. 社会共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强调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号召全社会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和防范。

4. 依法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突发事件应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应对,依法处置突发事件,并为相关责任追究提供依据。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内容1. 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机制: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监测、预测、评估、应急管理等机制,并加强突发事件监测和预警能力的建设。

2.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应急处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提高救援能力,确保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突发事件的救援工作。

4.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要及时、准确地发布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加强舆情监测和应对,防止谣言的传播,保持社会稳定。

5. 突发事件后续处理与救助: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要加强事后处理和救助工作,对受灾人员进行及时的救助和安置,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正常社会运行。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ppt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ppt
救援制度
应急处置与救援制度
恢复制度
在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应采取措施进行恢复和重建工作,包括清理现场、修复受损设施、重建房屋等。
重建制度
在恢复的基础上,对受灾地区进行全面的重建工作,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促进受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点问题解读
03
01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践应用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实践中有哪些具体应用场景?
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实践中的问题
02
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虽然该法律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03
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该法律与其他相关法律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需要了解。
1
突发事件应对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
2
3
与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协调如何协调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之间的关系?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ppt
CATALOGUE
目录
突发事件应对法总述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制度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点问题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案例分析总结
突发事件应对法总述
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逐渐增加,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规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高应对效率和降低损失,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
预警制度
根据监测结果,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监测与预警制度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包括现场管控、紧急救援、信息报告等,控制事态的发展。
应急处置制度
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有关方面应积极组织协调救援力量,提供必要的救援物资和技术支持,全力搜救失踪人员。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提供心理援助
组建心理援助队伍,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减轻其心 理压力和创伤。
06
后期恢复重建及总结评估工作 安排
受影响区域恢复重建规划编制
评估损失与需求
全面评估突发事件对受 影响区域造成的损失, 明确恢复重建的需求和
优先级。
制定重建策略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 对性的重建策略,包括 重建目标、时间表和资
基本原则与方针
以人为本,减轻危害
预防为主,防控结合
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 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 人员伤亡和危害。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 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 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 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01
02
03
应急预案体系
包括总体预案、专项预案 和现场处置方案,明确应 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基本流 程和措施。
预案制定与更新
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风险 评估结果,定期制定和更 新应急预案,确保其针对 性和实效性。
应急演练实施
定期组织各类应急演练, 包括桌面推演、实战演练 等,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应急物资储备与调配机制
立法目的
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 ,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 、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适用范围与对象
适用范围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 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 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适用对象
国家、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 组织和公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市卫生监督所 罗贵武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背景和总体思路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在党和国家推动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深 刻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 望,顺应了党和政府工作与时俱进的要求 和政府管理特点新变化,集中体现了我们 对应急管理工作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一)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 的位臵。 (二)坚持有效控制危机和最小代价原则。 (三)对公民权利依法予以限制和保护相统一。 (四)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和综合协调的 突发事件应对体制。
4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 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所谓统一领导,是指在各级党委领导下, 在中央,国务院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在地方,地方各级 政府是本地区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 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 理工作,是负责此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在 突发事件应对中,领导权主要表现为以相 应责任为前提的指挥权、协调权。

(二)加大培训力度。根据政府工作人员、 有关专业人员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 的培训。培训工作重在提高有关人员应对 突发事件的能力。
11
三、关于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应当抓紧做好的工作

(三)完善制度和机制。根据这部法律规 定对相关的法规、规章和规定进行清理, 同时抓紧制定相关的配套规定,如预警的 分级标准、城市规划如何落实突发事件应 对的要求等。实施好突发事件应对法还要 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对的领导体制和工 作机制,为应对好突发事件提供组织保证。
23
突发事件应对法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 造成的危害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的规定
第四十五条 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除采 取本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措施外,还应当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 的危害,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 (一)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 参加应急救援和处臵工作的准备; (二)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并确保其处 于良好状态、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三)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四)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 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五)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 (六)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臵,转移重要财产; (七)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 的公共场所的活动;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的防范性、保护性措施。
5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 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所谓综合协调,有两层含义,一是政府对 所属各有关部门、上级政府对下级各有关 政府、政府与社会各有关组织、团体的协 调;二是各级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的办事机构进行的日常协调。综合协调的 本质和取向是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强化 统一指挥、协同联动,以减少运行环节、 降低效预防和及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已 经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 (二)应对突发事件需要从依靠经验向依靠 法制转变。 (三)现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亟待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四)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要求突发事件应对 工作做到权力有规、行为有序。
3
二、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总体思路
9
三、关于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应当抓紧做好的工作

(一)认真宣传这部法律,做到家喻 户晓。这是一部涉及到全体社会成员 的法,要贯彻好这部法律,首要的就 是要让社会公众了解这部法律确立的 原则和主要制度。宣传这部法律重在 提高全社会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10
三、关于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应当抓紧做好的工作
24
授权+限权:突发事件应对法着力规范政府应急行为



这似乎是一对矛盾:应对处臵突发事件时,如何 做到既赋予政府强制权力,保证其有必要的、足 够的应急措施,同时又坚持在特殊状态下依法办 事,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行使应急措施而对公民合 法权益造成的损害? 显然,全国人大常委会8月30日下午表决通 过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从立法层面对这一问题给 予了审慎的平衡。 “保护公民权利是任何一项立法都必须坚持的 基本原则,突发事件应对法也不例外。”国务院 法制办公室副主任汪永清表示。
8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 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所谓属地管理为主,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突发事件应急 处臵工作原则上由地方负责,即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级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二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国务 院有关部门对特定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的,就应当由 国务院有关部门管理为主。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 商业银行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的 利益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该银行实行接管,采取必要措 施,以保护存款人利益,恢复商业银行正常经营能力。再 比如,《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规定,全国的核事 故应急管理工作由国务院指定的部门负责。
授权+限权:突发事件应对法着力规范政府应急行为 而保护公民权利,首先是要保护公民的生命 财产安全。从这个角度看,联系到当前突发 事件频发的严峻形势,这部法律的出台显得 尤为必要。 来自民政部的统计数据称,今年以来,全国 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3.1亿人次受灾,因 灾直接经济损失1264亿元;安监总局的 最新统计说,截至8月25日,今年全国因 事故灾难死亡60370人;环保总局较早 前的一份报告显示,2005年全国共发生 环境污染事故1406起,其中水污染事故 693起。
20
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规定 第三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 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 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 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专业机构、监测网点 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 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 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 报、漏报。
7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 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所谓分级负责,主要是根据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和突发事件的级别不 同,确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由不同层级的政府负责。一般来说,一般 和较大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臵工作分别由 发生地县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由 省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其中影响全国、跨省级行政区域或者超出省 级人民政府处臵能力的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由国务院统一 领导。社会安全事件由于其特殊性,原则上,也是由发生地的县级人 民政府组织处臵,但必要时上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处臵。需要指出,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地方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 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请求支持。 接到下级人民政府的报告后,上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下级 人民政府提供人力、财力支持和技术指导,必要时可以启用储备的应 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臵装备;有关突发事件升级的,应 当由相应的上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应急处臵工作。
6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 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所谓分类管理,是指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突发事件的不 同特性实施应急管理,具体包括:根据不同类型 的突发事件,确定管理规则,明确分级标准,开 展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臵与救 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此外,由于一 类突发事件往往有一个或者几个相关部门牵头负 责,因此分类管理实际上就是分类负责,以充分 发挥诸如防汛抗旱、核应急、防震减灾、反恐等 指挥机构及其办公室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事件中 的作用。
15
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学校的规定

第三十条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 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 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 能力。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 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16
突发事件应对法对财政支持突发事件应对 工作所需经费的规定
第三十一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 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18
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 系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 国家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 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与无线 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 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突发事件应对 工作的通信畅通。
19
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国家鼓励、扶持具备 相应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的规定 第三十六条 国家鼓励、扶持具 备相应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培养 应急管理专门人才,鼓励、扶持 教学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研究开 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 警、应急处臵与救援的新技术、 新设备和新工具。
14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执法主体 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中 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 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 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 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 相关类别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 指挥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17
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 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 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 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 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突发事件易 发、多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 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臵装备 的储备制度。
12
三、关于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应当抓紧做好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