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优质课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 (方案二:自主)
由课代表组织各组选派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本词。
学生活动: 自由朗读 全班朗读 个别朗读
教师活动: 教师范读
五、品析鉴赏《醉 花阴》 (方案一)
(1)瑞.脑.销金兽:
(2)佳节又重.阳.:
(3)有暗香盈.袖:
(4)凄凄惨惨戚戚:
参考答案: 1(1)一种香料。 (2)我国传统节 日,农 历九 月初 九。在 这一 天有 登高的风 俗。
(5)乍.暖.还.寒.时候:
(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充满。
2.从唐五代兴起,而在宋代兴盛的一种新体诗是_____。前人评论宋词有“婉 ( 4 )寒 冷 萧
那我们同学也来品品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我们先看,这三句中哪句是重点?这句中哪个字是重点? 好,那我们就结合全篇来品品这个“瘦 ”字的妙处。
①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 腰肢瘦损;
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 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 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 写,都是表达 这刻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瘦”字恰是 全词的“词眼” 愁——凉——瘦三 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 接紧密。 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 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我们知道了, 词人的愁是一种闺 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通过对这两个字的品读,我们要能明确,在 一首诗 或某联、某句中往往 都有那种 最能体现作者 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 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 词或句。这 些词句往往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活用字词,多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生动传 学生活动: 神地刻画出景物,使得情感表达得更淋漓尽致。它们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我 吟咏诵读 们在鉴赏一首诗歌 时,要特别注意从这些词、句入手深 入肌里,去理解诗歌情感。 好,明白了诗人具体的情感,那接下来 ,我们就再次通过朗读进入 到诗人敏感多 情的内心世界。此时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 要读出一种女子的慵懒,娇柔 。读出她的闺 怨这愁。因相思而致的寂寞之意,忧郁 之情 。 全班再次朗读,找个别学生朗读。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联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诗;(2)理解两首诗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2)学会比较阅读,从不同角度分析两首诗的异同;(3)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欣赏美文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关注自然,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2. 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3. 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古代诗词的专业术语和修辞手法;2. 深入剖析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中的意境美;3. 如何运用比较阅读方法,发现两首诗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醉花阴》和《声声慢》,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补充,重点解析两首诗的难点问题。
5.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深入挖掘两首诗的内在联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参与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及心得体会的质量;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程度;4. 能力提升:评估学生在比较阅读、鉴赏方面的能力提升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参考资料:有关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诗词赏析的文章;3. 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背景、注释、译文的网站;4. 音频资料:两首诗的朗读音频。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联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联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作者背景比较1.1 介绍李清照与李煜的作者背景及生平经历1.2 分析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1.3 探讨两位作者的个人遭遇对诗词创作的影响第二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主题思想比较2.1 分析《醉花阴》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2.2 分析《声声慢》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2.3 比较两首诗词主题思想的异同,探讨其原因第三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诗词结构比较3.1 分析《醉花阴》的诗词结构及其特点3.2 分析《声声慢》的诗词结构及其特点3.3 比较两首诗词结构的异同,探讨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第四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词句艺术比较4.1 分析《醉花阴》的词句艺术及其特点4.2 分析《声声慢》的词句艺术及其特点4.3 比较两首诗词词句艺术的异同,探讨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第五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意象运用比较5.1 分析《醉花阴》的意象运用及其特点5.2 分析《声声慢》的意象运用及其特点5.3 比较两首诗词意象运用的异同,探讨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第六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情感表达比较6.1 分析《醉花阴》中的情感表达及其特点6.2 分析《声声慢》中的情感表达及其特点6.3 比较两首诗词情感表达的异同,探讨其对主题的作用第七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审美风格比较7.1 分析《醉花阴》的审美风格及其特点7.2 分析《声声慢》的审美风格及其特点7.3 比较两首诗词审美风格的异同,探讨其对读者的影响第八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文化内涵比较8.1 分析《醉花阴》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8.2 分析《声声慢》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8.3 比较两首诗词文化内涵的异同,探讨其对传承文化的作用第九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文学价值比较9.1 分析《醉花阴》的文学价值及其表现9.2 分析《声声慢》的文学价值及其表现9.3 比较两首诗词文学价值的异同,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第十章:《醉花阴》《声声慢》教学实践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实践运用10.2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与反思10.3 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作者背景比较解析:在比较《醉花阴》与《声声慢》的作者背景时,需要重点关注李清照与李煜的作者背景及生平经历。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年级,必修4)江西景德镇昌河中学蔡兰芳一、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能够当堂成诵;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与风格;3、结合词人前后期创作背景,品味词中词人不同的愁苦,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4、从文本细读入手,使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诗词比较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比较词人在两首词中的不同的愁情及愁得原因,是学习两首词的重点;难点: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来达到对词人的创作与思想情感有个全面的了解,是高一的学生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比较鉴赏(文本比较、知人论世比较)、讨论、点拨、多媒体课件四、学法:让学生学会从朗诵中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学生自主鉴赏为主,探究文本,根据所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比较鉴赏和知人论世鉴赏方法。
五、教学思路:人教版必修四的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是在不同年龄阶段写的,加之年代的特殊性,处于北宋与南宋交替、外族入侵的时间。
是颇能代表她前后期的创作。
李清照,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李清照,前期享受过与丈夫相亲相爱的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美中不足却是两地分居,因此前期的作品大多在诉说对丈夫的相思之愁。
后期,北宋灭亡,李清照遭受夫死、国破、家亡,经受颠沛流离、形单影只等不幸,后期的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比前期要深、广。
为此,教授这两首词,主要抓住词的感情变化入手。
以回忆写愁的诗词来导入;再以朗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对两首词的情感进行初步感知;又从两首词所表达的“愁”情的相同和不同入手,来引导学生对两首词进行比较鉴赏,并让学生学会文本比较鉴赏和知人论世鉴赏两种方法,从而对李清照前后期创作的相同与不同,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六、课时设计: 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愁”,自古以来是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萍乡三中:刘长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李清照在早期和晚期作品的不同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③品味鉴赏词中的名句,把握词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习词人把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深刻的思想性。
②领悟婉约派词的情调,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李清照前期后期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 探讨法: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3. 多媒体辅助法:PowerPoint演示文稿,感知、品读、印证。
【学法】诵读、讨论、展示、评价。
【朗读方式】1、自由朗读2、齐声朗读3、指名朗读4、熟读背诵5、配乐朗诵6、范读。
【教具准备】 CAI课件 MP3朗读文件纸质学案【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学案(学习活动)二、自由朗读“参考译文”。
(早读或课外)1.《醉花阴》译文: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2.《声声慢》译文: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醉花阴声声慢教案
醉花阴·声声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声声慢》。
(2)理解词牌《醉花阴》的格式和特点。
(3)分析李清照的创作背景及其词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醉花阴·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李清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醉花阴·声声慢》。
(2)理解词牌《醉花阴》的格式和特点。
(3)分析李清照的创作背景及其词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把握《醉花阴·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及其词作风格。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哪些关于花的成语或诗句?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醉花阴·声声慢》,感受词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醉花阴·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醉花阴·声声慢》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对这首词的理解。
5. 拓展延伸(1)提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花的古诗词?(2)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交流分享。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醉花阴·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以及李清照的词作风格。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醉花阴·声声慢》。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意境和情感,下周分享给同学。
3. 调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花的诗词、成语等,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联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联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和艺术特色。
(2)能够分析两首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文本比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内容和背景。
2. 分析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两首词的意象和手法。
2. 学会比较分析不同文本,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作者背景。
(2)简单介绍两首词的题材和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理解词意,体会作者情感。
(2)让学生分析两首词的意象、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发现两首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比较:(1)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比较两首词。
(2)教师点评并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首词。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两首词,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分析《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两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3. 推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词,简要介绍其内容、作者和艺术特色,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反馈与评估:1. 在课后通过作业、提问和课堂表现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比较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文本解读能力。
3. 关注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反馈,了解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七、教学调整与改进: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1)
《醉花阴》教学目标1、着重引导学生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
达到背诵的目标。
2、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味其婉约风格的柔美。
3、探索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出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2、探讨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作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3、如何在“简单”中体悟出“复杂”来,把握“人性”之美,“诗情”之妙。
教法建议1、朗读;2、讨论;3、比较拓展;4、多媒体技术支持。
教学过程一、导入郭沫若先生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大家知道郭老这幅对联写的是谁吗?李清照!我们从对联中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来?1、金石录是李清照和他的丈夫赵明诚一起写的一本研究考古金石的论著。
2、漱玉集是李清照的作品集。
后主,南唐后主李煜,沈谦《古今词话》里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是说二李是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来学习《漱玉集》中一篇重要作品《醉花阴》。
二、组织诵读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可以男女学生比较诵读,齐读,老师示范朗读。
三、切入提问1、找出全诗的词眼——愁“愁”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好一个“凉”字,是心凉吧。
2、李清照表达的什么愁?从何处看出来?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即“佳节”“独处”的“少妇”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3、李清照是如何表达她的闺中之愁的?讨论。
把握表达手段:细节,形象,意象运用,情境,高超的表达技巧(不说而说的含蓄之美;真个事俗而词雅)。
进而品词句,品意境。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紧紧扣住一个“愁”字分析。
季节:佳节又重阳点出愁的原因。
一个“又”字说出了与亲人分别的时间长。
时间:永昼、半夜、黄昏后用时间的推移写出在家的空虚,无聊。
细节:愁永昼(时间长)、销金兽(空虚、无聊)、凉初透(不但写出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寒冷,彻夜难眠)、把酒(借酒消愁)意象:人比黄花瘦A、用人瘦胜似花瘦,含蓄表达离思之重。
李清照词《醉花阴》阅读教案——与《声声慢》比较阅读
李清照词《醉花阴》阅读教案——与《声声慢》比较阅读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宋词文化背景;3.对比两首词的不同之处,并能对两首词进行批评鉴赏;4.大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1.唐宋词的文化背景和特点2.李清照词的主题、风格和意向3.《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比较阅读1)意象和主题2)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4.审美鉴赏2)理解词中的意象、悟出其中的情感和意义3)说出自己对词作的感受和体会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2.讲授法3.问答法4.讨论法5.分析法6.比较法7.鉴赏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古代文人的兴趣爱好2)唐宋词文化背景二、讲解与分析1)李清照词的主题、风格和意向2)《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比较阅读1.意象和主题2.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3.对比和分析两首词之间的不同之处三、鉴赏和讨论2.理解词中的意象、悟出其中的情感和意义3.说出自己对词作的感受和体会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宋词的文化背景和特点、李清照词的主题、风格和意向,以及《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比较阅读。
同时,我们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全部完成,但在授课过程中,许多学生的文学背景知识和文学素养欠缺,导致理解和鉴赏上都出现了一些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再次强调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觉地去研究和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
此外,还可以采取更多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演讲和写作等,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醉花阴、声声慢 》优质课 教案
人教版《醉花阴、声声慢》优质课教案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二.赏析词文: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
“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
“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
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这说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
3.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
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4.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
加深了凉意。
总结:上片写秋凉,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
这是下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5.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怎样的形象。
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
6.烘云托月的手法。
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
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
“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
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
“黄花”,也就是“菊花”。
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7.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A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通用8篇)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通用8篇)优质课《声声慢》教案篇1学习目标:1、把握词中意象,鉴赏叠词等艺术手法。
2、了解词人生平,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赏析叠词等艺术手法,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才情出众,一生写过无数美妙的词作,让我们铭记在心。
据说李清照一生没有孩子,曾为此深感愧疚,可是丈夫赵明诚却说:“诗词就是我们的子女,《金石录》就是我们生命的结晶。
”足见他们夫妻二人伉俪情深,也正因为此,在丈夫去世以后,李清照一个人更觉孤苦,晚年生活凄凉无依。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她晚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明确目标:我们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诵读感知: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2、个别同学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提示从字音和节奏两个方面。
)师: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情感基调是什么?生:诗歌的情感集中在一个“愁”字,这也是这首词的词眼。
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哀婉的、凄凉的、愁苦的。
师:应该怎么读呢?生: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忧伤、悲哀意。
3、自由诵读体会:就让我们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4、个别同学读:师生共评,从语速、语调两方面评价。
四、品读赏析:(一)、词人的”愁”表现在哪里?1、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愁”的?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1)、淡酒、急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写出了词人因苦闷而借酒浇愁,却抵不住傍晚时分急速而至的寒风的侵袭。
师:为什么“淡酒”而不是“浓酒”?生:不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浓酒也成淡酒。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子。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联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联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诗;(2)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和写作背景;(3)分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诵读等方式,感受两首诗的音韵美;(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理解诗文的思想价值;(2)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两首诗;(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和写作背景;(3)分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两首诗中的生僻字词、古文知识点;(2)分析比较两首诗的艺术手法、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题目,思考题目中的“比较”二字如何体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两首诗,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并借助工具书解决;(2)组内交流,讨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合作探究:(1)对比两首诗的题材、体裁、意象、情感等,分析其异同;(2)分享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诵读品味:(1)采取个人、小组或全班的形式,诵读两首诗;(2)感受两首诗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拓展延伸:(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两首诗的感悟;(2)推荐其他关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两首诗;3.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比较联读《醉花阴》和《声声慢》,让学生了解了李清照的创作背景,掌握了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探究两首诗的异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版《醉花阴、声声慢 》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醉花阴、声声慢》优质课教案学生年级:初中课程名称:音乐教学主题:人教版《醉花阴、声声慢》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词《醉花阴、声声慢》的背景、作者、意义和诗歌体裁;2. 理解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蕴和美学特征;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古诗词《醉花阴、声声慢》的背景、作者、意义和诗歌体裁;2. 探究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蕴和美学特征;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探究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蕴和美学特征;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合作探究法;3. 比较分析法;4. 合唱表演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1. 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首顺口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2. 第二部分:学习(30分钟)①邀请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醉花阴、声声慢》的背景、作者、意义和诗歌体裁。
请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分享学习成果。
②学生分组探究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蕴和美学特征,学生采用讨论、发言、文献读取等方式。
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引导,确保学生的讨论的方向正确。
③合唱表演篇章,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共同合唱一遍《醉花阴、声声慢》中的一小段。
3. 第三部分:辅助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准备并演唱这一段,可以自己编写伴奏,可以进行小组演唱比赛。
教师在紧密监控的同时,对于每个小组个别指导和细节调整。
4. 第四部分:总结(5分钟)学生小组之间进行演唱展示,教师全程监控及总结。
通过本次演唱评选出最佳演唱小组,并评选出作品和个人的得分。
六、作业布置1. 学生可以在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领悟方面,结合音乐进行深入探究和自主创作;2.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写出心得体会。
七、教学反思本堂课带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入了解古诗词《醉花阴、声声慢》的背景、作者、意义和诗歌体裁,培养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醉花阴声声慢教案
醉花阴·声声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醉花阴·声声慢》这首词;(2)了解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这首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醉花阴·声声慢》;(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会珍惜当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醉花阴·声声慢》的内容;(2)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词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意境的把握;(2)李清照词风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2.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3. 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醉花阴·声声慢》的内容,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醉花阴·声声慢》,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2)展示《醉花阴·声声慢》的词牌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醉花阴·声声慢》,理解词的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教育(1)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忧国忧民之情;(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布置课后作业:背诵《醉花阴·声声慢》,写一篇赏析文章。
醉花阴声声慢教案
醉花阴·声声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声声慢》。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
(3)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词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分析诗词的句式和意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醉花阴·声声慢》。
(2)理解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词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
(2)体会诗词的美感和哲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醉花阴·声声慢》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醉花阴·声声慢》。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醉花阴·声声慢》,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帮助记忆和理解。
3. 字词解析:(1)解释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如“醉花阴”、“声声慢”等。
(2)解析诗词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
4. 意象与意境:(1)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等。
(2)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读和背诵。
(2)请学生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醉花阴·声声慢》的理解和感悟。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发音和表达准确性。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优质课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公开课教案一、学习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了解个人生活遭遇和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掌握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②过程与方法:学习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学习方法:比较阅读课时安排:两课时二、教学过程1:对联导入:郭沫若先生有一幅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写的是谁?就是李清照,一位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女性。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指李清照故乡在山东济南;《漱玉集》是她的词集;《金石录》是她和丈夫赵明诚以毕生心血而成的集子(清照和明诚都酷爱收集古玩字画);“文采有后主遗风”指她文风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风格。
那么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哪些作品呢?请大家一起来背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在李清照少女时期,从词作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少女时代常常和朋友一起饮酒游玩,过着幸福无忧的快乐生活。
是呀,生活是那么美好,年轻是那么可爱。
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值得怀恋!然而,法国作家缪塞却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眼泪和愁情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漫步文学的殿堂,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
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但读到了千古文人的真性情,也读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而被词评家誉为“写愁第一高手”的李清照尤其善于写愁、写悲,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李清照,走进她的情感世界,用心灵来聆听、来感受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吧!2:易安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今山东济南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公开课教案一、学习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了解个人生活遭遇和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掌握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②过程与方法:学习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学习方法:比较阅读课时安排:两课时二、教学过程1:对联导入:郭沫若先生有一幅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写的是谁?就是李清照,一位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女性。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指李清照故乡在山东济南;《漱玉集》是她的词集;《金石录》是她和丈夫赵明诚以毕生心血而成的集子(清照和明诚都酷爱收集古玩字画);“文采有后主遗风”指她文风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风格。
那么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哪些作品呢?请大家一起来背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在李清照少女时期,从词作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少女时代常常和朋友一起饮酒游玩,过着幸福无忧的快乐生活。
是呀,生活是那么美好,年轻是那么可爱。
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值得怀恋!然而,法国作家缪塞却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眼泪和愁情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漫步文学的殿堂,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
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但读到了千古文人的真性情,也读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而被词评家誉为“写愁第一高手”的李清照尤其善于写愁、写悲,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李清照,走进她的情感世界,用心灵来聆听、来感受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吧!2:易安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今山东济南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
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南渡前:南渡后:内容——闺怨离愁内容——怀旧悼亡词风——清丽柔媚词风——凄婉哀怨3:初读整体感知:自学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结合课下注释,试粗略说出你对词的感受。
时间为3分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懂词的大意,并简单概括词的内容,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参考回答:《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夫妻暂离但又彼此眷恋的幸福生活的写照,是一首惆怅幽怨的抒发相思之愁的思夫绝唱;《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家破夫亡受尽折磨颠沛流离的生活缩影,诗一首沉重哀伤的表达忧患之愁的生死恋歌。
4:补充背景:《醉花阴》写于前期。
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
漫长的白日里,诗人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声声慢》写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后。
1129年,丈夫赵明诚在赴官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词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5:再读,鉴赏异同,品味词情。
自学指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再读李清照作于不同时期的两首词,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找出两首词在情感,意象,意境,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时间为6分钟。
设计意图1、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内涵的挖掘积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2、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的身世经历把握作者的情感3、引导学生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含蓄、蕴藉的特点①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明确:两首词抒发的都是愁绪。
《醉花阴》表达的只是离别相思之愁,《声声慢》则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
(拓展: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杜甫“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秦观“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 李煜说,愁像一江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绵绵不尽的春江之水;秦观说飞红万点愁如海,不仅有数量,还有深度。
有如此众多的写愁高手站在李清照的面前,她是如何写愁思的?“薄雾浓云愁永昼,半夜凉初透,佳节又重阳”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②、两首词选取的意象有什么异同?明确:两首词都选取了酒、黄花、秋风、黄昏几个意象。
《醉》词中还选取了瑞脑、重阳两个意象,《慢》词中还选取了雁、梧桐、雨等意象。
这些意象都是能够烘托愁绪典型意象。
《醉》词中的意象够组成的画面是:白天漫长,气候变凉,夜里寒凉,西风不断吹卷窗帘,菊花正放的典型秋季自然现象突出秋的节令特点,含蓄表达自己的愁情。
《慢》词中的意象组成的画面是:风急欺人,酒淡难敌寒意,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梧桐落叶,细雨霏霏,伤心人更遇凄凉景,涩景苦情交融在一起。
《醉》词中的黄花,取其外形上雅淡,清秀义,与消瘦的体态相近,品格上酷似作者清高、淡泊、高雅的精神。
《慢》词中的黄花取其衰败之像,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之义。
《醉》词中的酒取其借酒浇愁之意,《慢》词中得酒除此意外还有御寒之意。
两词中都有风,然而意境则不尽同,《慢》词中的风较《醉》词中的风更为紧急,猛烈,并且是晚上的风。
相比之下,《醉》词中的风多了几分闲情。
[酒的意象]: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古人借酒消愁,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
“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
酒是“愁”的象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酒是离愁的化身。
][秋风]意象渲染愁情: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细雨意象是哀伤、愁丝的象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离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梧桐意象]: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结论:过雁象征离愁[黄花]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结论: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③、两首词的意境有什么异同?明确:《醉花阴》呈现的是一种青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
《声声慢》词中则营造的是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
④、两首词表达感情的方法有什么异同?明确:《醉花阴》间接抒情,多白描:表达感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声声慢》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用叠词:直接抒情:如: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叠词:叠词艺术效果: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富有音乐美。
(此类诗歌容易记诵。
)2、摹状生动。
使有声者如在耳边;有形、有色者如在目前,总之可使意象鲜明生动。
3 、渲染氛围,表达感情。
反反复复之用意,不但富有音乐美和韵律美,而且表达词人对于晚年孀居之苦。
丧夫之痛,亡国之恨的淋漓尽致挥洒,一生在寻寻觅觅,只落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吟永此句。
不仅使人感同身受。
6、总结本课《声声慢》《醉花阴》的不同愁情:词名人生经历意象意境愁情手法《醉花阴》前期:丈夫游宦在外,百无聊赖酒、黄花、秋风、黄昏+瑞脑、重阳清新寂静别离相思之闲愁”寓情于景白描《声声慢》后期:北宋灭亡,丈夫去世,颠沛流离酒、黄花、秋风、黄昏+雁、梧桐、雨凄惨悲凉国破家亡夫死之悲愁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叠词7:当堂训练1: 南乡子[唐·李王旬]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2分)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