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带凸缘筒形件首次拉深的拉深模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带凸缘筒形件首次拉深的拉深模设计
一、工艺分析
1,冲压工艺方案的设定:考虑到零件的生产批量,经过分析得采用反拉深复合膜生产。
2,先剪切条料→落料→第一次拉深→……第四次拉深→修边。
二、工艺参数的计算 。
如上右图所示的拉深件。
(1) 查表4-6选取修边余量Δd 由
d 凸d
=7529=2.6 、 d 凸=75mm 得出Δd=2.2
实际d 凸=75+2×2.2=79.4≈79 (2),初算毛坯直径。
根据公式(4-9a )得出:
D =√d 12+4d 2h +2πr (d 1+d 2)+4πr 2+d 42−d 32
,将d 1=20 d 2=29 d 3=38
d 4=79 h=40 r=4 代入上式得出
D=√202+4×29×40+2×3.14×4(20+29)+4×3.14×42+792−382 =√6472+4797≈106,其中6472为工件不包含凸缘部分的表面积,即零件实际需要拉深部分的面积。
(3),判断能否一次拉出。
由h d =49
29=1.69 、
d 凸d
=7929=2.72 、 t D ×100=1
106x100=0.94
查表4-14得出h
1d 1
=0.17﹣0.21、而零件实际需要的为1.69、因此不能一次拉深完
成。
(4),计算拉深次数及各工序的拉深直径。
,因此需要用试凑法计算利用表4-14来进行计算,但由于有两个未知数m和d t
d1
拉深直径。
下面用逼近法来确定第一的拉深直径。
的值为由于实际拉深系数应该比极限拉伸系数稍大,才符合要求,所以上表中d t
d1
1.5、1.6、1.7的不合适。
因为当d t
的值取1.4的时候,实际拉深系数与极限拉深系数接近。
故初定第一次d1
拉深直径d1=56.
因以后各次拉深,按表4-8选取。
故查表4-8选取以后各次的拉深系数为
当m2=0.77时d2=d1×m2=56×0.77=43mm
当m2=0.79时d3=d2×m3=43×0.79=34mm
当m3=0.81时d4=d3×m4=34×0.81=27mm<29mm
因此以上各次拉程度分配不合理,需要进行如下调整。
由于拉深系数差值比较接近,因此各次拉深变形程度比较合理。
(5),由筒形件首次拉深,凹模圆角半径确定公式R 凹1=0.8√(D −D 凹)×t 得出R 凹1=6mm
以后各次拉深时,凹模圆角半径应逐渐减小、其关系为R 凹n =(0.6-0.8)R n−1,故R 凹2=5.5mm R 凹3=4.5mm R 凹4=4mm
又根据公式R 凸n =(0.7-1)R 凸n ,故每次拉深凸模圆角半径取值为R 凸1=5.5mm R 凸2=5mm R 凸3=4.5mm R 凸4=4mm
(6),调整毛坯直径。
设第一次拉入凹模的材料比实际需要要多5%,故修正后的毛坯直径为D 1=√6472×1.05+4797=108mm 由公式得出第一次拉深高度为:h 1=
0.25(D 12−d t 2)
d 1
+0.43(r 1+R 1) +
0.14﹙r 12-R 12﹚
d 1
将
D 1=108mm 、d t =79mm 、d 1=58mm 、r 1=6mm 、R 1=6.5mm 代入上式得h 1=30mm
注:R 为凹模的圆角半径,R 为工件半径。
(7),校核第一次相对高度。
查表4-14得出,由d t d 1
=7958=1.36 t D ×100=1
108×100=0.93 得出许可的最大高
度为[h 1d 1
]=0.53﹥h 1d 1
=30
58=0.51,符合要求。
(8),计算以后各次的拉深高度。
设第二次多拉入3%的材料(其余2%的材料返回到凸缘上),先求假想毛坯直径。
D 2=√6472×1.03+4797=107mm h 2=
0.25(D 22-d t 2
)
d 2
+0.43(r 2+R 2) +
0.14﹙r 22-R 22﹚
d 2
将D 2=107mm 、d t =79mm 、d 2=44mm 、
r 2=6mm 、R 2=6mm,代入上式求得h 2=34.75mm 。
设多第三次拉入1.5%的材料(其余0.5%返回到凸缘上),先假想求出毛坯直径。
D 3=√6742×1.03+4797=106.4mm h 3=
0.25(D 32-d t 2
)
d 3
+0.43(r 3+R 3) +
0.14﹙r 32-R 32﹚
d 3
将D 3=106.4mm 、d t =79mm 、d 2=35mm 、
r 3=5mm 、R 3=5mm ,带入上式得出h 3=36.3mm 、h 4=49mm.
(9),画出各次拉深的工序图。
按照以上冲裁、第一次拉深、第二次拉深、第三次拉深、第四次拉深完成后,在经过修正得到自重需要的尺寸,即完成所需工件的加工。
三,零件的排样及压力机吨位的选择。
1, 零件的排样。
① ,经过计算得出毛坯的直径为Φ108,考虑到操作的安全与方便,采用如下单排方式。
零件的排样图如下。
其中搭边值由表2-8选取,则工件间搭边a 1=0.08mm 侧搭边a=1mm 、歩距L=d+a 1=108mm,条料宽b=D+2a=108+2=110mm 。
② ,计算一个歩距范围内的材料利用率。
由η=A
BS 其中A 为一个歩距内冲裁件的实际面积,S 为进料进距(即为相邻两个制件对应点的距离,这里的S 为相邻两圆圆心间的距离,B 为条料宽度。
由排样图中所标数据故
η=πR 2
108.8×110×100%=3.14×542
108.8×110×100%=9156.24
11968×100%=76.5% 2, 压力机吨位的选择。
① ,冲裁力的计算。
由公式(2-24)、F =ktL τ其中L 为冲裁边周长、t 为材料厚度、τ为抗剪强度、K 为系数,系数K 在实际生产中一般取K =1.3
这里t =1mm 、L=2πR 、R=54mm 、τ查附录表一取τ=300MPa 故F 落=1.3×2×3.14×54×1×300=132256.8N ② ,压边力的计算。
由t
D ×100=0.94,查表4-1得,拉深的时候需要采用压边圈。
由表4-16得出拉深时首次拉深压边力的计算公式为F 压=π
4[d 02-(d 1﹢2r 凹)
2
] Ρ
注:r 凹为筒形件首次拉深时凹模圆角半径、d 1为首次拉深直径。
由题已知得出r 凹=6、d 0=79、d 1=58、又因材料为08钢,P 的取值范围为1.5-3,这里P 取2.6代入上式计算得出首次拉深时压边力F 压=π
4[792+(58+2×6﹚2
] ×2.6≈3000N
以后各次压边力按F
压=π
4
[d n−1
2−(d n+2r
凹
)
2
]Ρ来计算。
③,拉深力的计算。
由公式(4-21)、(4-22)当筒形件首次拉深采用压边圈时拉深力F max=π
d1tσ
b k1,以后各次拉深F max=πd n tσ
b
K n
注:d1为拉深时凸模的直径、σ
b
为材料的抗拉强度、K为系数,查表4-19、4-20得出k1=0.9
查附录表一σ
b =324-441这里去350MPa、t=1mm、d1=58mm故F
拉
=
3.14×58×1×350×0.9=57367.8N
④,卸料力的计算。
F 卸=K
卸
×F
落
=0.04×132256.8N=5290N
注:K为卸料系数,其值为0.02-0.06(薄料取大值,厚料取小值)。
⑤,总压力。
F 总=F
落
+F
压
+F
拉
+F
卸
=132256.8+3000+57367.8+5290≈200KN
综合上述考虑到公称压力、滑块行程、工作台尺寸得出初选压力机的吨位为250KN压力机型号为J23-25。
四,模具的结构形式及模具工作部分尺寸的计算。
1,模具的结构
采用落料拉深复合膜时,模具的凸凹模壁厚不能太薄,否则零件的强度不够。
当落料直径一定时,确定凸凹模薄厚的关键在于拉深件的高度。
拉深件的高度越大则说明拉深成型的直径比越大,凸凹模的壁厚就越后。
而拉深太浅时凸凹模壁厚可能太薄。
该模具凸凹模壁厚b=108-28
2
=25mm
2,卸料弹簧的选取。
在前面的工艺计算中已经算出F
卸
=5294N,这里拟选用四根碟形弹簧则每根
碟形弹簧负担的卸料力为F
卸
4
=1322.5N
(1),弹簧压缩量得计算。
h
工
=工件第一次的拉深量+料厚度=30+1=31mm (2),弹簧规格的确定。
由于采用碟形弹簧,查≤冲压模设计手册≥根据已知F
卸、h
工
,因为由于一般
按20%弹簧压缩为弹簧的最大允许符合,所以最大允许负荷F=1322.5×5=6610N
查得D ×d ×h 0为45×22.4×3.6,其中h 0为一个碟形弹簧片的自由高度。
因为一般一个碟形弹簧片的预压缩量为一个自由高度的20%故一个蝶形弹簧片得预压缩量为3.6×20%=0.72
3.6-0.72-h ≈1.9 h 为弹簧的极限行程。
则规定行程内弹簧的个数n =31
1.9=16个,在这里取20个弹簧片。
则一根弹簧的自由高度为20×3.6=72mm,一般一根弹簧工作中的高度占自由高度的80%则72×80%≈60mm ,则弹簧的预压缩量为72-60=12mm 总上所述:选用的碟形弹簧的规格为45×22.4×72,其中72为规定行程内弹簧的自由高度。
3,模具工作部分尺寸的计算。
(1),落料模
经分析得出采用凸模和凹模分开加工。
落料尺寸按IT14级,因此落料尺寸为Φ108−0.870,查表得出磨损系数为x=0.5 按照式2-6计算 D 凹=(D -X Δ)0
+δ凹
=(108-0.5×0.87)0
+0.035
式中X=0.5、δ凹=0.035
分别由表2-5和表2-6查得,并按照IT7制造精度制造。
D 凸=(D −X Δ-Z min )
−δ凸
0=(108−0.5×0.87-0.1)−0.0250
=107.46−0.0250式中
Z min )=0.1、δ凸=0.025分别由表2-4和2-6查得,用时查得Z max =0.14
校核:|δ凹|+|δ凸|=0.035+0.025=0.06>Z min )-Z max =0.04,故不可以分开加工。
由此可知只有缩小δ凹、δ凸(即提高制造精度)才能保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此时可取δ凹=0.6×0.04=0.024mm 、δ凸=0.4×0.04=0.016mm 故D 凹=107.560+0.024
mm 、D 凸=107.46−0.0160mm 。
(2),拉深模
第一拉深的尺寸公差等级按IT14级计算,则工件的尺寸为Φ580+0.52
,按式(4-38)
计算有D 凹=(d +0.4Δ+2Z)+δ凹
=(0.58+0.4×052+2×1.2)0
+0.07
=
60.6080
+0.07
mm 式中Z =1.2t 、由表4-24查得δ凹=+0.07
则D 凸=(d +0.4Δ)δ凸0=(58+0.4×0.52﹚-0.040
=58.208-0.04
0mm 、式中δ凸=-0.04由表4-24查得。
4,其它零件结构尺寸的计算。
(1),闭合高度
H 模=下模座厚度+上模座厚度+凸凹模高度+凹模高度-﹙凸模与凹模刃面高
度差+拉深件的深度-才来哦厚度t﹚=40+35+60+50-﹙1+30-1﹚=155 根据设备的符合状况,选用J23-25的压力机,其闭合高度为215-270mm、故要在下模座上增加70mm的垫板。
(2),上模座弹簧沉孔的深度。
根据选取弹簧的自由高度为72mm、预压缩量为12mm,卸料板得厚度为15mm,卸料板和上模座上的弹簧沉孔的深度都为5mm。
(3),上模座上卸料螺钉沉孔的深度。
h≧卸料板工作行程+螺钉头部高度=15+8=23mm、实际选取25.5mm、预留2.5mm的安全余量。
当凸凹模的修模容量超过2.5mm时,需要加深沉孔的深度。
(4),卸料螺钉的长度。
卸料螺钉的长度为L=﹙60+1-12﹚﹢﹙30-25.5﹚=58.5mm
(5),推杆长度。
L1=模柄总长+凸凹模的高度+推件块厚度=70+60+20=150mm、实际选取170mm。
五,模具总装图与落料拉深模零件明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