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的一些常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油气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
二、主要问答题
1、简述石油、天然气的元素组成、化合物组成。
2、简述石油的物理性质。
颜色、相对密度、粘度、溶解性、荧光性、
旋光性、导电性、凝固点等
3、简述天然气的分类。
聚集型--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等
离散型--溶解气、固态气水合物、煤层气
4、简述油田水的来源及产出状态。
来源:沉积水、渗入水、深成水、转化水
油田水的产出状态:
与油气藏关系分—油层水、上层水、层间水、下层水;
存在状态分--超毛细管水、毛细管水、吸附水;
5、简述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油田水的苏林分类。
无机组成(各种离子成分)、有机组成(烃类、酚和有机酸)、溶解气及微量元素;
三个成因系数Na+ Na+ Cl Cl Na+
、
和
Cl SO24 Mg2 +
Na+>C1- 大陆水型:硫酸钠水型、重碳酸钠水型、
Na+<C1- 海洋水型:氯化镁水型、氯化钙水型;
油田水: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为次
第二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二、主要思考题
1、简述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主要依据及学派。
无机生成说--火山喷出气体中有甲烷、乙烷等烃类成分;
实验室中无机物可合成烃类;石油分布常常与深大断裂有关等。有机生成说--岩石类型分布上;地质时代分布上;
成分特征上;某些稀有金属特征;油层温度特征;
形成时间上;近代沉积物中观察等。
成因学派:泛宇宙说(宇宙说、地幔脱气说)
地球深部无机合成说(碳化物说、高温生成说、蛇纹石化说)
2、何谓沉积有机质,简述其来源及类型。
--是随无机质点一起沉积并保存下来的生物残留物质;
来源--原地有机质、异地有机质、再沉积的有机质。
3、何谓干酪根?试述干酪根的化学分类及主要特征。
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
分散有机质。
4、试述油气生成的条件。
地质条件:大地构造背景、岩相古地理条件、古气候条件
动力条件:温度与时间、催化剂、细菌作用、放射性作用等。
5、试述有机质向油气演化的过程(成烃模式)。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6、简述生油层的地质特征及主要地化特征。
地质特征:岩性特征、岩相特征等;
地化特征: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等。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
二、主要思考题
1、简述孔隙的分类(孔隙大小及对流体作用分类、成因分类)
2、图示说明典型毛管压力曲线类型及其意义。
铸体薄片法、扫描电镜法、图像分析法、毛管压力曲线法等
3、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及孔隙结构类型。
原生--原生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填隙物孔隙、成岩裂隙等
次生--孔、缝两类;
大孔粗喉型、大孔细喉型、小孔极细喉型微孔管束状型
4、试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性能的因素。
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粒度和分选程度、
排列方式和圆球度、胶结类型及成分、
成岩作用、层面与层理面发育程度、
构造作用影响、砂岩中泥质条带的影响等。
5、简述碎屑岩储集体的成因类型。(沉积环境分类)
6、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影响其发育的地质因素
原生孔隙、溶蚀孔隙(溶洞)、裂缝;
沉积环境、压实作用、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
重结晶作用、褶皱断裂作用等
7、试述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异同。
⑴相同点:成因上均有原生、次生分类。
⑵差异点:①孔隙类型差异:碎屑岩主要为粒间孔隙,碳酸盐
岩储集空间类型更具多样性,次生孔隙占据重要地位。
②孔隙形态及分布差异:碎屑岩储集空间形态较规则,分布较均一,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形态多样、变化大,分布不均一。
③控制孔隙发育因素差异:碎屑岩受岩石颗粒大小、形态、分选
等影响较大;碳酸盐岩受沉积环境、次生变化等影响。教材55页表
8、简述盖层的类型、封闭机理及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
岩性分类:膏盐类、泥质岩类、碳酸盐岩类;
封闭机理:物性封闭、异常压力封闭、烃浓度封闭;
影响因素:主要是岩性、韧性、厚度和连续性。
第四章油气运移
二、问答题(图示说明题)
1、图示说明静水及动水条件下的测压面及折算压力。
2、图示说明油气运移的过程。(初次运移及二次运移)
3、试述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途径、方向及时期。
压实作用、欠压实作用、蒙脱石脱水作用、流体热增压作用有机质的生烃作用、渗析作用、其他作用
孔隙微层理面微裂缝
4、试述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和阻力。
浮力、毛细管力、水动力、构造运动力
5、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运移方向及运移的主要时期。
储集层的孔隙和裂缝、断裂、地层不整合面
二次运移是初次运移的继续--连续的过程;
一般,大规模二次运移时期应该是主要生油期之后或同时
发生的第一次构造运动时期。
6、试述影响油气二次运移距离的主要因素。
区域构造背景;储集层的岩性、岩相变化;地层不整合
断层分布及其性质;水动力条件等。
第五章油气藏及油气聚集
二、问答题(图示说明题)
1、图示说明溢出点、闭合面积、闭合高度(构造幅度)、
油气边界与含油范围、油气藏(柱)高度。
2、图示说明油气的差异聚集(单一圈闭及系列圈闭)。
3、简述油气藏分类的基本原则及分类方案(图示说明)。
4、试述(大)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富集条件)。
油气来源条件(烃源条件);生储盖组合及运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