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合理推进解决问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合理推进解决问题能力
--------------大堡头中学朱晓伟
一、研究背景
《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思和创新意识。比如“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总目标从四个方面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要求“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从原先的“过程与方法”演化成“数学思考、问题解决”,这样子的提法更加凸显出数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对学生要进行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比如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对问题的逆推思想,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要求,能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是一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学科,不能若干年后忘记了公式,而是应该理解其推导过程,将知识内化成数学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去体验数学语言。教学中解决问题如果只讲一种方法,这样子是不能够充分发散孩子们的思维的,对于“问题解决”贯彻不透,应该是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中,发现这样的教学问题:做题时学生能够猜测出结果,或者能做对,但是在给别的学生讲时总是不能理由充分地非常的说服别人,听者也就是懵懵懂懂,逻辑性不够,数学表达能力欠缺;做题时知识点知道,知识总是死的,比如求圆弧时只知道公式,来个成比例就不会了,接着钟表指针旋转角度就不会,比如题中给出了中点,不知道如何去应用,几何不会逆推,教材上的知识能够掌握,但是实际问题的解决缺乏联系,相对缺乏数学思想。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合理推进解决问题能力”这一课题。
二、概念界定
数学语言:是一种符号和图形语言,以人工符号和图形来表示数学中的各种量、量的关系、量的变化,在量之间进行推导和验算,以及图形和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解决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三、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规范答题的习惯。
2.通过调查和研究,找出影响我校学生数学语言准确表达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及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困惑,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3.通过培养学生数学语言,使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增强学生思维的交流,思考的碰撞,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使学生掌握两种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将普通语言译为数学符号语言,例如列算式是把文字表达的条件改为用符号语言展示出来;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例如学生通过口头表达把解题过程用普通语言展示出来,即普通语言使之“通俗化”,以便让其他学生充分了解他的方法和思路。
四、研究内容
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合理推进解决问题能力
小组成员:小五哥小六哥小七妹朱晓伟
分工:小五哥为组长,负责整体的把握,组织此次研究活动,督导研究的跟进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管理。朱晓伟负责133班实验实施操作,并负责记录。其他人负责查找资料。
本课题系大堡头中学小课题。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0月)
(1)学习和掌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要求,研究课标,就如何有效用数学思考方式将知识技能加以应用,最终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理论准备;
(2)建立指导老师组,并且进行分工,确定133班为实验对象,设置研究方案及实施计划;
(3)查看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4)调查学生学习数学读不懂题的现状及分析,及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困惑。
2.试验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1)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记录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2)进行校内听课、评课、议课教学活动,听取其他教师的建议,进行外出听课、交流和观摩活动;
(3)理论学习,不断反思,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适调整。
3.总结阶段:(2015年1月)
(1)根据课题研究,观察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变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发展状况;
(2)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数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思考和记忆知识之母。”数学的教学亦是如此,教师的教学也受此启发,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来进行研究。
首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采取谈话法和问卷法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主要总结出四大成因:一是心理素质差,虚荣心强,怕答错或答不好而被同学或老师笑话。二是对知识缺乏根本性的理解,公式只是死记,不能够运用前后知识互相推导,不能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或者不能有效和生活联系。三是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小组学习中学生容易缺失必要的独立思考时间和空间,缺乏毅力,数学学习上耐不住“寂寞”……
其次,教师积极示范。正人先正己,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认真备课,课堂语言力争不拖泥带水,做到正确、科学、简练、规范、有条理,逻辑清晰,连贯。坚持使用数学语言授课,不口语化。板书示范有针对性,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做起,逐步认识到答题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板书设计要美观大方、简洁规范,让板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不由自主的模仿。再者学会等待,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表达他们的思维、想法,尽量按学生的想法进行引导、推进解决问题,绝不将自己的方法强加于学生,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再次,为学生创设语言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根据教学需要,及时进行角色的转换,继续深化课改,发挥学生“兵教兵”的效力。在探究问题中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阐述自己的观点。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