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传统曲目《高山流水》演奏要点

合集下载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作者:张珂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1期【摘要】古筝曲《高山流水》具有清新脱俗的音乐风格,以及空幻悠扬的审美意蕴,能够起到戒骄戒躁、净化心灵的作用。

本文先简要介绍了古筝曲《高山流水》的主要内容与艺术价值,然后从多角度品鉴了浙江筝曲《高山流水》的艺术内涵,综合论述了审美意蕴,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让更多人了解该曲目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古筝曲;《高山流水》;浙江筝曲;艺术内涵【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古筝曲《高山流水》是我国传统音乐曲目的典型代表,也是十大古筝名曲之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高山流水》之所以受到艺术家的推崇与青睐,不仅仅在于其具有质朴而脱俗的风格、委婉而细腻的情感,还在于其浓缩了我国古代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此,中华儿女应当传承与弘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证民族文化火种的经久不息。

一、古筝曲《高山流水》的曲艺内容与艺术价值(一)古筝曲《高山流水》的曲艺组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研究热潮成为当时文化生活的主流,在该时期古筝文化进入其鼎盛发展时期。

在乐曲方面,也涌现出一批享誉盛名的音乐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名曲《高山流水》的创作者俞伯牙。

“相逢有酒且教斜,高山流水遇知音”已不仅代表着寻觅知音,把酒言欢,而是对古典艺术的崇敬与赞扬。

《高山流水》作为传统音乐曲目,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与文化沉淀,仍然蕴含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二)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艺术文化价值继承传统音乐精髓是推动古筝艺术发展的核心力量,要想深入了解我国古典民族音乐,首要前提是从多角度分析像《高山流水》这样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音乐作品,并从中汲取充足的文化滋养,探寻创作灵感。

三大古筝流派使《高山流水》更具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众所周知,古筝是传统民族乐器的代表,蕴含着独特的文化韵味。

无论是民族乐器还是古典乐曲,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需要人们不断传承与传播。

二、多角度分析浙江筝曲《高山流水》的艺术内涵“高山流水”本义是指大自然的壮丽,而古筝曲《高山流水》不仅凭借抑扬顿挫的曲调突显了秀丽山水的自然意境,也表达弹奏者寻觅知音的内心情感。

浙派传统曲目《高山流水》演奏要点

浙派传统曲目《高山流水》演奏要点

浙派传统曲目《高山流水》的演奏要点《高山流水》总体上分为“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但在实际弹奏中可分为三个部分,五个乐段。

第一乐段至第三乐段为“高山”部分,第四乐段为“流水”部分,第五乐段为结束的尾声部分。

对乐曲的整体把握要有分有合:首先,就是要在乐曲的理解上把“高山”和“流水”这两部分分开,具体加以分析,借助音乐形象化的思维方式获取关于乐曲直观的感觉;然后把“高山”和“流水”合在一起,达到演奏风格和表现情感的一致,完善整体音乐效果,充分表现乐曲内容,深化音乐主题。

演奏该曲需要有较好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对音准、节奏的把握,以及颤弦、揉弦等一些基本技巧的处理。

颤弦在乐曲中相当常见,但揉弦更为重要。

因为乐曲速度比较慢,所以几乎对每一个音都可能使用揉弦技巧,而实际上此曲中大多数音也的确需要揉弦技巧加以修饰。

因为揉弦技巧没有硬性规定,自由度较高,这就给演奏者提出了要求: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多运用揉弦技巧。

第一乐段,乐曲以较缓慢的速度开始。

缓慢的节奏,给人以稳重的感觉,暗含着“不动如山”的哲学思想。

稳定,但不呆滞;行进,但不轻佻。

这便是对演奏者的要求。

此乐段中运用了大量的抓弦套同度按弦技巧,尤其是跨八度的抓弦,有力地突出了古筝低音浑厚,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写意的手法,将山峦起伏的远景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们首先感到的,就是高山大川那雄伟的气势,从而联想到人们应该具备的宽广胸怀。

深沉,但是毫不闭塞的音乐似乎让人有一种融入其中的冲动。

起始一句,便将人拉入到乐曲的意境之中,我们好像已经神游在三山五岳,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一切。

所以,抓弦的低音部分要空旷,具有深度和广度,突出空间感和稳定性。

滑音要中正平和,使古风古韵油然而生。

抓弦中间的同度按弦弹奏,左手下按速度不宜过快,应徐徐而进,好似看到雄伟的山峰时的内心感受。

第一乐段中的颤弦技巧,在乐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

成功的颤音,具有极强的弹性和质感,似乎触手可及,它会使人感觉到山谷中若隐若现的云雾就在身边盘绕。

浙派筝曲《高山流水》演奏风格略谈

浙派筝曲《高山流水》演奏风格略谈

浙派筝曲《高山流水》演奏风格略谈作者:马艺宁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11期摘要:浙江筝派代表曲目《高山流水》在传承的过程中,演奏方法上相比乐曲问世之初产生了一些不同。

本文通过对比浙筝传人王昌元先生的演奏版本及大陆现行演奏版本的不同之处,对该曲的演奏方法及风格特色做简要论述,并指出演奏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以供习筝者参考。

关键词:浙江筝派;高山流水;王昌元;演奏风格“高山流水”这一典故在战国典籍中已有记载,如《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的著名琴家,相传子期为一名樵夫,两人地位、文化相差甚远,却通过音乐相知遇,被传为千古佳话。

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原本为古琴曲的《高山流水》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他乐器如箫笛、古筝等也出现同名乐曲,虽然其音乐与琴曲相比已然相差迥异,但均借其义来表现知己友情的可贵。

古筝同古琴一样,亦属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盛行。

长期流传之中,形成了众多流派。

其中浙江派、山东派、河南派这三个流派都有以《高山流水》命名的筝曲。

而最常用到、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筝派的传谱,分别对“高山”及“流水”的形象进行勾勒,颇具山水之貌。

下文将对浙派《高山流水》的演奏方法及风格特色做探讨性论述。

1 浙派筝派与《高山流水》浙派筝,又称武林筝①,兴于浙江,而盛于上海。

说起近代浙江筝派,不得不提起王巽之先生。

王巽之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有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积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向杭州艺人蒋荫椿学习进而整理记录了许多古筝作品,使得古筝从民间合奏乐中分离出来,并“在提高和扩展浙江筝曲演奏技法上作了卓有成效地研究和探索”[1]。

该曲原系浙江桐庐县关帝庙用于水陆道场所吹奏的笛曲,由王巽之根据工尺谱传谱整理而成筝曲。

1956年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成立,王巽之先生被聘为教师,《高山流水》也被列为学院的古筝教材[2]。

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曲式特征与演唱技巧探究

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曲式特征与演唱技巧探究

相对全面和宏观。

因此针对某个作品的曲式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作品,掌握不同乐段的组合规律,可以为音乐的运动发展提供动力,有助于表演者的语气和线条相互呼应。

另外,详细且具体的曲式结构可以帮助演唱者正确联系不同乐段的内容,确保作品表达相对全面。

该作品为带引子以及尾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在使用传统民族调式的前提下新增转调,1-28小节属于引子,可以划分为两方面,首先是1-12小节,其中1-4小节使用纯四度的和弦叠置,左右手的节奏旋律模仿交替,自由的速度为听众带来一定的幻想空间,仿佛进入到山谷之间驰骋,呈现出古筝曲的韵味和音色,创造出空谷回声的感觉。

5-12小节基于3-2-1.-6的主要旋律使用琶音呈现,节奏从慢到快,仿佛伴随江水不断向前运动,巍峨高大的山川与江河彼此映衬,展现出自然的美好。

最后两小节使用音阶式的上行琶音和属和弦的震音到主和弦的处理引发作品的高潮,转移到第二个引子,也就是12-28小节。

整个部分依旧使用较多的琶音与左右手交替呈现的八度和弦,促使音乐意蕴丰富和饱满,节奏宏大,彰显出整个作品的调性、主题、节奏以及感情。

基于之前的遐想,此部分促使观众感受到山川的巍峨与涓涓溪流时,脑中自动呈现出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故事,甚至引导观众勇敢追寻知音。

第一部分重点是创造意境,在人世间寻找知音;第二部分展现出整个作品的主旨,寻觅知音且相伴到永远。

A段(29-46)主要包含四部分乐句,也是4+4+4+6的非方整性乐段,D大调。

第一部分可以分为2+2两个乐节,在属音上完结。

第二部分是2+2两个乐节,和第一部分保持平行关系,在节奏以及伴奏织体方面和第一部分的变化基本相同,第二部分的第一乐节存在一个六度的跳进和第一部分的第一乐节进行比较不断加深,告诉听众怎样找到知音。

第三部分在节奏型与伴奏织体方面和前两部分产生清晰的对比,稀疏的节奏型促使旋律相对舒缓,和前两部分紧密的节奏型产生对比,如同在感慨知音难寻。

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曲式特征与演唱技巧探究

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曲式特征与演唱技巧探究

17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8了考验与演变。

古琴,作为中国古代的弦乐器,以其音乐韵味深沉与结构严谨著称。

原曲中的每一音符与每段旋律皆似在细述伯牙与钟子期之深厚情谊以及高山流水之壮丽景色。

特定的弹奏技法,如滑音、泛音等,赋予作品独特的神韵。

而声乐作品的出现,则意味着古琴的音乐特质需转化为人声的演唱。

涉及旋律的重新编排、和声的调整以及节奏的重新构思。

对于声乐作品,歌词为其赋予情感的载体,因此,《高山流水》不仅是音乐的再现,也是情感与文化的融合。

在转化过程中,尽管曲式的核心得以保留,但其在形式上确实经历了扩展,以满足声乐的需求。

(二)曲调与结构分析《高山流水》的曲调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风格,融合了宁静与动感,体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雅致与深沉。

每一段旋律,都仿佛是对大自然、情感和生命的颂扬,充满了对自然与人文的崇敬。

该作品的结构严谨,由简至繁,再由繁至简,表现了一种生命循环的哲学思考。

在整个作品中,音乐的起伏变化与情感的高潮与低谷相互映照,为听者带来了一种宛如山水之间、古今之间的时空穿越之感。

旋律的流动性与连贯性特别显著,仿佛清泉从山间流淌而下,每一个音符都是水滴,组成了一条美丽的音乐河流。

在和声的处理上,完美地平衡了各个音区的音色与和声的张力,使得整个作品在听起来时既有张力又不失和谐。

(三)音乐中的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高山流水》的音乐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展示了其深邃的内涵。

在整个作品中,音乐所传递的情感深沉而真挚,犹如大自然的恒久力量与纯净之美。

情感的传达并非简单地通过明快或低沉的旋律,而是通过音乐的整体结构、和声处理及节奏的变化来细致地描绘。

例如,厚重的和声与沉稳的旋律相结合,给人一种宁静与沉思的感觉;而轻盈、飘逸的部分则如同山间的轻风,悠然自得。

意境营造在此作品中显得尤为精妙。

通过独特的音乐语言,为听者勾勒出一幅宏大的自然景象。

山川、流水、古树、碧竹,都似乎隐约在音乐的每一处细节中。

浅谈浙江筝曲《高山流水》

浅谈浙江筝曲《高山流水》

浅谈浙江筝曲《高山流水》作者:姜洁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摘要:《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取材于典故“伯牙鼓琴遇知音”。

有多种谱本,其中浙江筝曲近人研弹,表演最多,流传较为广泛。

其曲调优美,韵味深长,八度,花指,刮奏等演奏技巧,描绘出一幅“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的美丽景象。

关键词:古筝曲;浙江;高山流水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134-01《高山流水》这首乐曲,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该书在题解中说:“《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二曲,不分段数。

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这首曲子取材于《吕氏春秋》中伯牙鼓琴的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他精通音律,并且有着高超的琴艺,但是身为楚人却侍奉晋主。

有一次,他在路过汉江时,看见当时的景色,忽然有感而发,拿出琴开始弹奏,未曾料想到,一曲未了,却弹断了琴弦。

其实,当他抚琴的时候,就发现不远处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一直在观望,他便走过去和那人交谈,在言谈话语之间,伯牙发现那个衣衫褴褛的人其实修道很高,于是,他俩相谈甚欢。

这个人便是钟子期。

俞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琴。

随后,伯牙又开始弹琴,当琴声低沉有力的时候,子期说:“巍峨壮丽的高山绵延不绝”,当琴声清淡舒缓的时候,子期又说:“涓涓细淌的流水蜿蜒不断。

伯牙为遇到这样一位懂他的知音而感到非常的激动。

两人相约第二年再次相会。

可是,当俞伯牙如期来到相约地点的时候,却迟迟不见子期的身影,后经打听,才知道子期在不久前不幸去世,悲痛欲绝的伯牙来到子期坟前,弹琴一曲以告慰知音的亡灵,随后他砸断琴弦,发誓再也不弹琴。

自此之后,便有了“高山流水觅知音”这样的说法。

《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有琴曲和筝曲两种,虽然名称相同,也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觅知音”,但却是完全不同的曲子,本文着重谈论的是浙江筝曲《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方法指导策略

《高山流水》方法指导策略

怎样演奏好《高山流水》方法指导策略《高山流水》总体上分为“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但在实际弹奏中可分为三个部分,五个乐段。

第一乐段至第三乐段为“高山”部分,第四乐段为“流水”部分,第五乐段为结束的尾声部分。

对乐曲的整体把握要有分有合:首先,就是要在乐曲的理解上把“高山”和“流水”这两部分分开,具体加以分析,借助音乐形象化的思维方式获取关于乐曲直观的感觉;然后把“高山”和“流水”合在一起,达到演奏风格和表现情感的一致,完善整体音乐效果,充分表现乐曲内容,深化音乐主题。

演奏该曲需要有较好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对音准、节奏的把握,以及颤弦、揉弦等一些基本技巧的处理。

颤弦在乐曲中相当常见,但揉弦更为重要。

因为乐曲速度比较慢,所以几乎对每一个音都可能使用揉弦技巧,而实际上此曲中大多数音也的确需要揉弦技巧加以修饰。

因为揉弦技巧没有硬性规定,自由度较高,这就给演奏者提出了要求: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多运用揉弦技巧。

第一乐段,乐曲以较缓慢的速度开始。

缓慢的节奏,给人以稳重的感觉,暗含着“不动如山”的哲学思想。

稳定,但不呆滞;行进,但不轻佻。

这便是对演奏者的要求。

此乐段中运用了大量的抓弦套同度按弦技巧,尤其是跨八度的抓弦,有力地突出了古筝低音浑厚,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写意的手法,将山峦起伏的远景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们首先感到的,就是高山大川那雄伟的气势,从而联想到人们应该具备的宽广胸怀。

深沉,但是毫不闭塞的音乐似乎让人有一种融入其中的冲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起始一句,便将人拉入到乐曲的意境之中,我们好像已经神游在三山五岳,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一切。

所以,抓弦的低音部分要空旷,具有深度和广度,突出空间感和稳定性。

滑音要中正平和,使古风古韵油然而生。

抓弦中间的同度按弦弹奏,左手下按速度不宜过快,应徐徐而进,好似看到雄伟的山峰时的内心感受。

第一乐段中的颤弦技巧,在乐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

成功的颤音,具有极强的弹性和质感,似乎触手可及,它会使人感觉到山谷中若隐若现的云雾就在身边盘绕。

传统筝曲《高山流水》

传统筝曲《高山流水》

传统筝曲《高山流水》作者:韩晶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2期摘要:《高山流水》作为古筝曲的代表曲目,其演奏技法有三个流派的诸多版本。

文章以具有代表性的浙江派和山东派的《高山流水》作为代表,探析不同风格流派的差异性,以及意境和内涵的不同,以期古筝学习者正确把握不同流派《高山流水》的演奏风格,以及音乐欣赏者对不同流派《高山流水》的辨别。

关键词:高山流水;浙江筝派;山东筝派;风格《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有多种谱本,并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筝曲《高山流水》是独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现有浙江、山东、河南三个流派的版本。

河南筝派《高山流水》在教学和演奏中使用较少,因此在文章中不作分析。

现以具有代表性的浙江派和山东派为例,就《高山流水》的演奏风格进行比较。

一、演奏技法的不同1.浙江派《高山流水》全曲以清弹为主,前半部分“高山”中,技巧上面主要是运用了相隔两个八度带按滑的“大撮”,突出浑厚而优美的音色,用“摇指”来表现长音。

在这段音乐中,要求把音“拉”得很长,这就要在手指上加以控制,还要用气息来贯穿,因此在演奏中需要把心情控制得沉稳,这样才能表现出空灵悠远的感觉。

中间段落的指法技巧较简单,多用“勾”、“抹”、“托”,要注意的就是速度的把握,不要太慢,要让音乐流动起来,在演奏上随时调整速度。

如果感到开始的速度起慢了,一定要在后面的演奏中提上来。

另一方面,在乐曲的音乐处理上要有很多情绪变化,时而柔和、时而流畅、时而跳跃、时而活泼,总之要让流动的音乐有一定的变化,其中“流水”部分的前一句,应加重右手中指的力度,向下压弹,左手不断的上下滑音,听上去就象是把石子丢在水中,形成了层层的水波,使音乐形象更加生动。

乐曲后半部分“流水”一段,在按滑的同时大量而连续地使用了上下行刮奏手法,细腻地刻画了流水的不同形态,展现了流水由细流涓涓低迴婉转直至汇流成河的壮丽景象。

在演奏中,首先要求刮奏时要突出旋律音,在技巧和指法运用上要注意食指的用力,刮奏要轻,旋律音突出,左手的上滑音配合也是很重要的。

三大流派筝曲_高山流水_简论

三大流派筝曲_高山流水_简论

∀ 70∀
浙江艺术 职业学院学报
第 5卷
而 且曲式结 构也不 似 # 大八 板 ∃ 之格 律。乐曲 集清、奇 、淡、雅 于一身 , 格调高 雅。 浙 江筝曲 高山流水 ! 的形成 和发展 , 呈现出 移植过 程中 的糅 合、吸 收、创 造以 及再 创造 的过 程。 该 曲最初系 浙江桐 庐县俞 兆 镇关 帝 庙虚 灵 和 尚 用于 水 陆 道场 所 吹 奏 的笛 曲, 后 移植 到 杭 州丝 竹 乐 中。 19 25年后 , 此曲 与 小霓 裳 !、 刺 绣鞋 ! 等 民间乐 曲随王 巽之 先生 移居 上海 后传 入上 海丝 竹界。 1961 年 8月 高山 流水 ! 正 式用五线 谱订筝 谱编入上 海音乐 学院 浙 江传统筝 曲教程 !, 作为 向 # 全国 教材 会 议 ∃ 交流 的曲目。 而后于 1963 年, 王 巽之和 他的部 分学 生又 对其进 行了 新的 诠释 与扩 充, 基 本形 成 了 现今版本 。 浙 江筝曲 高山流水 ! 的音 乐, 与 同名 的 河南 筝曲 、山 东筝 曲并 不相 同。 但 其结 构 还是 有 八板 体 的明 显痕迹 , 即, 其 间的每一 个乐句 由对称呼 应的上 下乐节组 成, 全曲 为 8 个 乐句 ( 另加 尾声 ) 。 可见 其 仍具有我 国著名 的民 间 传统 曲 乐曲 牌 老 八板 ! 的 结构 特 征。然 而 它突 破 了 八板 体 的 方整 小 节 数, 句 尾落音也 不一样 。此 外从 演 奏手 法 的特 点 看, 它 与 杭州 的 一种 说 唱 艺术 # 滩 簧 ∃ 有 着 密切 的 联 系。 筝 是 # 杭州 滩簧 ∃ 的 主要伴 奏 乐器, 其演 奏 上要 求以 右手 为 主, 讲 究 勾、托 、抹、 托 的快 速 组合 , 其 音 乐上的体 现, 与浙 江筝曲 高山流 水 ! 的淡 雅、含蓄 、清丽、 秀美的 风格相一 致。 在 音乐形象 的表现 上, 浙江 筝曲的 高山 流水 ! 由 # 高山 ∃、 # 流 水 ∃ 两部 分 构成 , 共 五个 乐 段。 # 高山 ∃ 部 分运用 双 八度 大 抓 套同 度 按 弦、 低 音区 打 弦 等 手 法, 绘声 绘 色 描 摹 高 山 之巍 峨 雄 伟 壮 丽。 # 流水 ∃ 部 分在连续 使用 上 下行 刮 奏等 技 法的 同 时, 着 重 在刮 奏 音中 突 出旋 律 音, 并结 合 左 手的 按 颤 弦 、同度按 弦等技法 , 描绘 流水的 # 一泄千 里 ∃、 # 泉水叮 冬 ∃、 # 涓涓流 水 ∃ % %使人 如临 其境, 如闻 其 声。王巽 之先 生传 谱的 ( 即现 今广 为流 传的 演变 谱 ) 高 山流 水 ! 为 G 宫 D 调, 乐曲 分两 部分 。第 一部 分, 曲 情平稳雅 致, 有小 调色彩 。旋律由 M i 、 So 、 l La 三个 音展 开, 以 五声 音阶 级进 的音 程关 系向 上 行、下行 作缓慢的 扩展。 在音乐表 现手法 上, 用绵 绵不 断的 音的流 淌来 描摹 流水 在江 河中 流 淌不 息, 音 调柔美抒 情。乐曲 的第二 部分则 以 大 调 色 彩为 主 , 乐 句 之 间 音程 做 跳 进 式 进 行, 并用 了 很 多 叠 句, 曲 情高亢又 富有激 情, 展现 了巍 巍 高山 之 雄伟 宏 大。 1963 年, 王巽 之 和他 的 部分 学 生对 高 山 流水 ! 进 行了新的 诠释与 扩充。乐 曲开始部 分运用 十六度音 程 ( 两 个 八度 ) 合 音 与滑 音 结合 的 声响 模 拟古 琴 浑 厚古朴的 音色与 音响, 以 显现标题 高 山 流 水 ! 中 # 高山 ∃ 的 雄 伟 气 势; 乐 曲 还 借用 了 古 琴 # 滚、 拂 ∃ 技法, 模拟出 # 流水 ∃ 的 不同形态 及声音 。此曲徒 非一 般 意义 的 写实 作 品, 不仅 是 单纯 的 模拟 自 然 景物; 在 抒情述志 方面似 有更深层 次的表 现力。

浅析与比较三大流派筝曲《高山流水》

浅析与比较三大流派筝曲《高山流水》

浅析与比较三大流派筝曲《高山流水》作者:殷瑞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9期摘要:中国传统筝曲《高山流水》源自同名古琴曲,现今广泛流传的《高山流水》主要有三种同名不同曲版本。

它们的音乐来源、内容各不相同,分别属于山东、河南、浙江三大筝派。

通过比较三首同名古筝曲在曲调、演奏技法及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浅析三大古筝流派形成《高山流水》的背景,体现了三派筝曲《高山流水》的强烈地域性特色及鲜明的音乐风格特征。

这三大筝派《高山流水》作品的比较与分析对于理解我国地方筝曲的音乐特点和推动传统筝乐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关键词:高山流水;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比较古筝的历史已两千多年,从古代到近现代流传的乐曲多是中国传统筝曲,即右手弹旋律,左手滑、颤、按弦等。

在众多传统筝曲中,《高山流水》因俞伯牙和钟子期的“遇知音”故事而广泛流传。

当前知名的《高山流水》有三首异曲同名筝曲。

不同流派的《高山流水》虽同名,但相互之间的韵味、风格及旋律却大不相同,具有地方古筝派别的特色。

对三派《高山流水》的比较研究,可以让我们对传统地方筝曲的风格有深层理解,而不仅仅局限于分析《高山流水》这一作品,也为古筝演奏及爱好者学习传统筝曲起到一点益处。

一、筝曲《高山流水》的历史文化探源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古琴家俞伯牙在船上弹琴时,遇见樵夫钟子期。

伯牙弹奏“高山”及“流水”景象时,子期都能领悟他表达的内容。

对此,伯牙很兴奋,认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知己。

子期去世,伯牙把琴摔坏,发誓再不碰琴,不会有子期一样听懂他音乐的人。

从此“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高山流水》最初是古琴曲,后来筝曲也出现以《高山流水》命名的乐曲。

古筝在千年来结合各地风土人情,逐渐形成极具地域特色、风格迥异的各流派,比如客家、山东等筝派。

经过流传发展,《高山流水》被主要分山东、河南、浙江三版。

尽管在题目上与古琴曲相同,但在音乐上却完全不同。

三大派筝曲《高山流水》在曲调上各具特色,却也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有一定联系。

古筝曲《高山流水》的演奏技法

古筝曲《高山流水》的演奏技法

走进《高山流水》
授课老师:
学校:
授课对象:
【课型】
古筝演奏课
【教材分析】
本曲为浙江派的《高山流水》,此曲流传最广,表演最多,曲调优美、典雅,韵味十足,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的韵味。

全曲共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表现了高山的雄伟苍劲,后半部分细腻地刻画了流水的不同形态,展现了流水由细流涓涓低迴婉转。

本课通过对古筝名曲的了解,观其形,听其声,品其韵,结合相关音乐文化和演奏技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古筝的独特音韵。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学唱、探究、交流、实践创作等活动,了解古筝,并学习古筝技巧中小指弹奏低音浑厚优美的音色以及长音的摇指演奏技法,表现出高山部分空灵悠远的感觉。

2.通过古筝曲流水部分的赏析,认识、体验演奏技法与音乐意境表现的关系。

3.通过本课学习,引发对古筝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兴趣与关注。

【教学重点】
对古筝及相关文化的学习,对古筝曲《高山流水》演奏技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
聆听流水部分,掌握其演奏技法
【教学用具】
古筝、多媒体、平板电脑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古筝曲《高山流水的演奏技法》观琴:天、地、山、水
实践:按音一波三折
泛音玲珑剔透
刮奏回旋跌宕
品琴:《刮奏流水》。

2024年《高山流水》优秀教案

2024年《高山流水》优秀教案

2024年《高山流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高山流水》这首古曲的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厚底蕴。

掌握《高山流水》的基本演奏技巧和表现方法,能够演奏出曲目的主要旋律和节奏。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高山流水》曲目的演奏技巧,包括指法、音准、节奏等。

对曲目情感的把握和表现,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传达出曲目的意境。

教学难点:曲目中复杂多变的旋律和节奏,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演奏能力。

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简要介绍曲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高山流水》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技巧,包括指法、音准、节奏等。

通过对曲目旋律和节奏的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曲目的音乐特点。

3. 示范演奏教师现场演奏《高山流水》,展示正确的演奏方法和技巧。

学生观看示范演奏,加深对曲目演奏技巧的理解。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相互交流和切磋演奏技巧。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

5. 互动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曲目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价值。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6.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高山流水》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多学、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音乐播放设备:用于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曲目的音乐特点。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艺术特色与演唱技巧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艺术特色与演唱技巧

12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3风景之美,表达了人们对广袤自然的热爱之情。

它将大自然的各种景象人性化地展现出来,是对人性感情更深层次提升的表达。

这首乐曲以其新颖的音乐风格和典雅的演奏形式,成为琴家们追逐和学习的对象。

《高山流水》在几代琴师的加工和再创作下,逐渐成为中国乐谱中的珍品。

它被古代琴家们视为寻找友情的象征,在演奏过程中传递出深厚的情感。

这首乐曲的流传至今,得益于琴家们的传承和保护,使其成为中国音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2]。

2、古筝曲《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与古琴版本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二者不可混淆。

前文提到的古琴曲目指的是古代文人和朋友们共同演奏的音乐作品,用以表达高尚情感。

而古筝曲则更多地在民众中发展,其曲体和演奏方式也更为多样,成为独具特色的古筝名曲之一。

《高山流水》是山东筝派、河南筝派和浙江筝派三个流派中最为广泛传承的一首乐曲。

河南筝曲《高山流水》被认为是河南音乐中的第一部作品。

它在《老六板》和《老八板》两个音乐形式中既延续了传统音乐的特点,又对其句法结构、曲调、声韵等方面进行了丰富和改变。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河南筝曲《高山流水》与琴曲《高山流水》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仅在意境表达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

山东派琴曲《高山流水》与河南派琴曲《高山流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组相关的琴曲作品。

它在主旋律上继承了《八板》的变奏,并受到山东琴书、琴曲和民歌的深刻影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同时,来自浙江的《高山流水》也具有相当的艺术造诣,是该流派的代表作品。

浙江派《高山流水》源于江南民乐,与前两派迥然不同,其旋律婉转清丽,具备江南民乐的特点,独具音乐特色。

总而言之,这三首琴曲在山东、河南和浙江三个地区、三个流派中都有相应的发展。

虽然它们名称不同,但密不可分地相互关联。

这些音乐作品被广泛认为是各自流派中的经典之作。

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优秀传统的不断丰富、变化和发展,还传递了典故中有关人间真情、友情和爱的主题,具有相似的表达效果[3]。

古筝《高山流水》不同版本的对比研究

古筝《高山流水》不同版本的对比研究

SONG OF YELLOW RIVER2022/ 16流水》受到民俗的影响,表现得十分优美淡雅。

受地方创新理念的影响,它与山东、河南筝派的《高山流水》大不相同。

它突破了民间乐曲的桎梏,展现了民间乐曲的魅力。

(二)技法特点不同1、山东派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因此也称四段曲。

第一首《琴韵》,音区多为低音区,演奏上主要是模仿古琴的演奏手法和音色。

第二首《风摆翠竹》,演奏技法上运用右手托劈,左手按弦和揉弦,音乐轻巧而有活力,体现风吹翠竹时的形态。

第三首《夜静銮铃》,演奏时快速托劈和中指配合使用加上花指的运用,别有一番风味。

《书韵》这一首主要是指法上以抹和托为主。

山东筝派演奏时,左手的揉按刚柔并蓄,大手指使用频繁且十分有力,演奏风格淳朴典雅。

2、河南派河南派《高山流水》节奏清新明快。

是在民间《老六板》的板头曲中取材而来。

民间艺人在初次见面时为了表示互相尊重和深厚的友谊,常常会演奏此曲。

河南筝派《高山流水》在演奏上也具有不一样的特点,经过不断地变换弹奏,乐曲的表现形式也十分丰富,具有非常强烈和震撼的效果。

其中,左手滑按、滑颤、大颤等技法十分有特点,右手的快速托劈与左手的润色相辅相成。

3、浙江派浙江筝派主要演奏特点是“大指摇”、“夹弹”、“提弦”“快四点”等技法,并且借鉴了琵琶、扬琴、三弦还有西洋乐器的演奏技巧。

浙江筝派《高山流水》其风格和曲调都更符合大部分人的品位,听起来更加生动活泼、热情优美。

在曲子表现的最开始,右手横跨三个八度,既显示了山的尊严,也显示了水的清澈。

在歌曲的中间,右手像水一样光滑,左手像山一样低沉。

在乐曲后面部分,花指在不断流淌的水中撞上了高高的山势。

最后,用泛音收尾,表现出像水滴石一样清澈柔和的感觉。

《高山流水》已有很多谱本在民间流传,其中散布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还是浙江武林派的筝曲,旋律变化无穷,充满韵味。

(三)艺术风格不同《高山流水》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古代琴曲。

《高山流水》教案

《高山流水》教案

《高山流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高山流水》这首古琴曲的背景、创作意义及音乐特点。

2. 通过学习《高山流水》,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山水意境,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高山流水》的背景介绍:传说中的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古琴曲的产生。

2. 《高山流水》的音乐特点:旋律、节奏、音色、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3. 《高山流水》的演奏技巧:右手弹拨、左手按弦、滑音、泛音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高山流水》的旋律、节奏及音乐特点。

2. 教学难点:《高山流水》的演奏技巧及音乐表现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特点及演奏技巧。

2. 示范法:演奏《高山流水》,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的美妙。

3. 练习法:分组练习,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演奏能力。

4. 欣赏法:组织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感受音乐的魅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高山流水》的背景及创作意义。

2. 分析《高山流水》的音乐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旋律、节奏等。

3. 讲解《高山流水》的演奏技巧,并进行示范。

4. 分组练习,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会演奏《高山流水》的乐趣。

5. 组织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感受音乐中的山水意境。

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品,对学生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解进行评价。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改进方向。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古琴演奏家进行讲座或演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琴艺术。

2. 组织学生参观古琴制作过程,增加对古琴文化的了解。

3. 推荐学生参加古琴培训班或比赛,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八、教学资源1. 古琴曲《高山流水》音频资料。

2. 古琴演奏视频资料。

3. 古琴曲谱及相关乐理资料。

4. 教学PPT。

九、教学建议1. 建议在音乐教室进行教学,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演奏练习。

《高 山 流 水》弹奏难点、技巧讲解

《高 山 流 水》弹奏难点、技巧讲解

《高山流水》弹奏讲解一区:(1-18小节)二区:(19-50小节)高山三区:(51-95小节)四区:(96-128小节)——流水五区:(129-146小节)——尾声一区:1、 第1小节的“跨八度双托”应注意:①大指与无名指应采用压弹的方法;②大指弹奏双托时,义甲要以正面来触弦;③大指与无名指在弹奏时要保持一定的张力;④不能单纯依靠手指的力量去弹奏,适当加臂、手腕的力量;⑤左手的上滑间不要太快、太猛。

2、 第3小节“4”—“3”要干净、自然。

3、 第10小节和第11小节的第一拍是“一个八度的双托”,区分之前的“跨八度双托”。

4、 第10小节的花指与第11小节的八度双托衔接要连贯,大指刮奏到低音“6”上直接弹奏八度双托,中间不要有断开的痕迹,这里的花指不要过于短促,奏满整个半拍,音色要柔和一些。

5、 第15小节的弹奏: 是延长符号,“2”音可适当延长。

二区:相比一区流动些、快些。

1、 第19小节和20小节的旋律是一样的,但音区不一样,注意强弱符号,1小节为“mf”,2小节为“mp”,低音区弹奏靠中部,除力度对比,也做音色对比;2、 很多上滑音接下滑音,要注意音准;3、 第25、26小节,花指要把握准,前是板前花,后是正板花;4、 第29-36小节,小指拨弦弹奏,双手力度要一致,把握节奏,左手拨弦可加入手臂带动。

三区:1、 第51小节“6”不占用“5”时值,不要衔接太紧、太强;接下来滑音加摇指要把握音准,摇指由强至弱,结束音自然、没有中断感;2、 第68小节的倚音也不占用“5”的时值,切分节奏把握准确;3、 多处“4”“7”音,要音准才颤音;4、 第79小节一拍回滑音,注意音准;5、 第86、87小节,右手花指的弹奏要占满时值,与食指抹连接要连贯,不要断,左手大撮可用大指和小指弹;6、 第90-95小节注意重间记号,采用压弹法;93-95的上滑音要快些。

《高 山 流 水》弹奏难点、技巧讲解

《高 山 流 水》弹奏难点、技巧讲解

《高山流水》弹奏讲解一区:(1-18小节)二区:(19-50小节)高山三区:(51-95小节)四区:(96-128小节)——流水五区:(129-146小节)——尾声一区:1、第1小节的“跨八度双托”应注意:①大指与无名指应采用压弹的方法;②大指弹奏双托时,义甲要以正面来触弦;③大指与无名指在弹奏时要保持一定的张力;④不能单纯依靠手指的力量去弹奏,适当加臂、手腕的力量;⑤左手的上滑间不要太快、太猛。

2、第3小节“4”—“3”要干净、自然。

3、第10小节和第11小节的第一拍是“一个八度的双托”,区分之前的“跨八度双托”。

4、第10小节的花指与第11小节的八度双托衔接要连贯,大指刮奏到低音“6”上直接弹奏八度双托,中间不要有断开的痕迹,这里的花指不要过于短促,奏满整个半拍,音色要柔和一些。

5、第15小节的弹奏:是延长符号,“2”音可适当延长。

二区:相比一区流动些、快些。

1、第19小节和20小节的旋律是一样的,但音区不一样,注意强弱符号,1小节为“mf”,2小节为“mp”,低音区弹奏靠中部,除力度对比,也做音色对比;2、很多上滑音接下滑音,要注意音准;3、第25、26小节,花指要把握准,前是板前花,后是正板花;4、第29-36小节,小指拨弦弹奏,双手力度要一致,把握节奏,左手拨弦可加入手臂带动。

三区:1、第51小节“6”不占用“5”时值,不要衔接太紧、太强;接下来滑音加摇指要把握音准,摇指由强至弱,结束音自然、没有中断感;2、第68小节的倚音也不占用“5”的时值,切分节奏把握准确;3、多处“4”“7”音,要音准才颤音;4、第79小节一拍回滑音,注意音准;5、第86、87小节,右手花指的弹奏要占满时值,与食指抹连接要连贯,不要断,左手大撮可用大指和小指弹;6、第90-95小节注意重间记号,采用压弹法;93-95的上滑音要快些。

中国古典乐器鉴赏论文

中国古典乐器鉴赏论文

中国古典乐器鉴赏论文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为大家分享了中国古典乐器的鉴赏论文,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古筝是我国最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浑厚明亮、优美华丽,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

文章主要探讨古筝的起源,各个时代筝的发展,筝的流派,并以浙江筝曲《高山流水》进行分析。

关键词:筝的起源;筝的流派;筝曲结构古筝是我国最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浑厚明亮、优美华丽。

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

演奏上既擅长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又可抒发慷慨激扬、气贯长虹的豪情。

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

自古以来,人们把弹奏古筝作为高雅圣洁的象征和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对古筝进行分析。

一、古筝的起源早在西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秦、越等国。

古筝真正的起源,具有许多种版本。

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1.筝源于瑟在史料中,可看到多处皆有因争瑟一分为二而成筝的记载。

2.筝筑同源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记录指筝和筑皆是由简单的竹制乐器所演进而生的。

3.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而成的。

二、各个时代筝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筝已经在秦、越等许多地区流传。

到秦、汉两代,古筝已经有相当普遍的发展。

三国时期,筝作为一种相当高尚的乐器,受到朝野学者、文人雅士的普遍重视。

东晋、南北朝相继和乐而起的清商乐中,筝更为广泛的用于演奏吴歌和荆楚西曲。

隋唐,筝乐艺术在中原地区呈现出“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琴筝”的繁荣景象。

虽然宋、辽、金、元时期历经战乱,而唐代的许多传统音乐也都已散亡,但宫廷燕乐中仍有筝独奏、领奏、合奏等多种形式。

明代,筝作为主奏乐器参与诸宫调、杂剧等综合性艺术。

清代,筝的音域扩大。

三、古筝的种类1.《传统筝》按用弦数量而区分的传统筝有:十二弦筝、十三弦筝、十四弦这、十五弦筝、十六弦这。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高山流水》概述 • 曲目的音乐结构 • 演奏技巧分析 • 《高山流水》的文化内涵 • 曲目欣赏与感受
01
《高山流水》概述
作品背景
传统文化背景
《高山流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 然山水的崇敬和热爱。
历史背景
《高山流水》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后经唐代文人韩愈的推崇而广为流传, 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代表作之一。
感悟《高山流水》的艺术魅力
01
音乐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高山流水》以音乐的方式诠释了自然的韵味,让人们能够在音乐中感
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与辽阔。
02 03
意境深远,引人深思
《高山流水》的旋律变化丰富,既有高山的峻峭,又有流水的柔美,这 种对比与融合使得曲目意境深远,让人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够思考 人生的哲理。
艺术特色
《高山流水》以清新自然、意境深邃而闻名,它通过音乐的手段,生动地表现了 山水之美,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恢弘和美丽。同时,这首曲 目还体现了古琴音乐的独特魅力,如音色清脆悠扬、演奏技巧高超等。
02
曲目的音乐结构
引子:山水之韵
01
02
03
悠扬笛声
引子 。
琴瑟和鸣
接着,古琴与瑟进入,与 笛声相互呼应,共同描绘 出山水之间的和谐气息。
旋律起伏
通过旋律的起伏和音色的 变化,引子部分表现出山 水的辽阔与壮美,为后续 的主题做铺垫。
主题一:高山之巍峨
节奏稳健
主题一开始,通常使用较低沉、 稳健的节奏,表现高山的坚实与
稳重。
音区低沉
音乐多在中低音区进行,通过深厚 、有力的音色,塑造高山的巍峨形 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派传统曲目《高山流水》的演奏要点《高山流水》总体上分为“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但在实际弹奏中可分为三个部分,五个乐段。

第一乐段至第三乐段为“高山”部分,第四乐段为“流水”部分,第五乐段为结束的尾声部分。

对乐曲的整体把握要有分有合:首先,就是要在乐曲的理解上把“高山”和“流水”这两部分分开,具体加以分析,借助音乐形象化的思维方式获取关于乐曲直观的感觉;然后把“高山”和“流水”合在一起,达到演奏风格和表现情感的一致,完善整体音乐效果,充分表现乐曲内容,深化音乐主题。

演奏该曲需要有较好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对音准、节奏的把握,以及颤弦、揉弦等一些基本技巧的处理。

颤弦在乐曲中相当常见,但揉弦更为重要。

因为乐曲速度比较慢,所以几乎对每一个音都可能使用揉弦技巧,而实际上此曲中大多数音也的确需要揉弦技巧加以修饰。

因为揉弦技巧没有硬性规定,自由度较高,这就给演奏者提出了要求: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多运用揉弦技巧。

第一乐段,乐曲以较缓慢的速度开始。

缓慢的节奏,给人以稳重的感觉,暗含着“不动如山”的哲学思想。

稳定,但不呆滞;行进,但不轻佻。

这便是对演奏者的要求。

此乐段中运用了大量的抓弦套同度按弦技巧,尤其是跨八度的抓弦,有力地突出了古筝低音浑厚,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写意的手法,将山峦起伏的远景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们首先感到的,就是高山大川那雄伟的气势,从而联想到人们应该具备的宽广胸怀。

深沉,但是毫不闭塞的音乐似乎让人有一种融入其中的冲动。

起始一句,便将人拉入到乐曲的意境之中,我们好像已经神游在三山五岳,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一切。

所以,抓弦的低音部分要空旷,具有深度和广度,突出空间感和稳定性。

滑音要中正平和,使古风古韵油然而生。

抓弦中间的同度按弦弹奏,左手下按速度不宜过快,应徐徐而进,好似看到雄伟的山峰时的内心感受。

第一乐段中的颤弦技巧,在乐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

成功的颤音,具有极强的弹性和质感,似乎触手可及,它会使人感觉到山谷中若隐若现的云雾就在身边盘绕。

所以,演奏者应该对颤弦技巧加以重视,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

花指轻轻带过,好似一阵清风扶摇直上,又好似仙乐飘飘,让人感觉好像已经来到了神仙府第,人世间一切烦恼忧愁都已经烟消云散了。

至此,无论是演奏者还是观众听众,都应该感受到古人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回归自然,是人类的本能,是深层的欲望。

在乐曲中,应该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一乐段第一小节至第五小节的弹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一是起始速度的掌握。

此处弹奏速度大致为每分钟三十二到四十四小节。

不能过慢,否则就会由于音的延续性衰减而影响音乐效果;也不能过快,过快会导致对乐曲的整体感觉发生变化。

如果对于速度的感觉不够清晰导致难于判断,可以借助节拍器等辅助工具。

根据以往的经验,年龄较小,或者对乐曲理解不深的演奏者,在弹奏时速度会相对快一些,并且经常有速度失控的倾向。

当然,这并不是表明速度越慢,演奏者就越成熟,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

一切应以和谐自然为标准。

二是抓弦套同度按弦的弹奏。

此五小节中,有五处抓弦套同度按弦弹奏,均在每小节的开始处。

这一部分的抓弦为双八度抓弦,或称跨八度大抓,是相当罕见的特殊抓弦技巧。

顾名思义,这种抓弦所奏出的两个音相隔两个八度,而不是一般大抓的一个八度。

此技巧的弹奏,可用拇指和中指来完成,亦可用拇指和无名指来完成。

这可以根据弹奏者的手指长短情况和弹奏习惯来确定。

不过从完成乐曲的角度来考虑,利用拇指和未戴假甲的无名指来演奏会获得更好的音乐效果。

跨八度大抓这种技巧,是为了利用古筝低音的色彩和力度,表现出高山的雄伟气势,增加乐曲的感染力。

所以,抓弦中的低音需要浑厚以及纯净的音色,这就要求演奏者必须尽可能减少低音中杂音的比例。

用肉指来拨弦,产生的杂音最少,可以获得相当纯净的乐音,并且也不会影响到力度。

只有无名指可以不带指甲做到这一点,所以,如果可能,应该利用无名指来完成此抓弦弹奏。

弹奏时,要注意抓弦的准确,尤其是中指或无名指抓弦的准确。

中指或无名指要真正把弦拨动起来,而不是僵硬地去“勾”弦或僵硬地去挤压筝弦。

必要时调整手臂或者身体姿势来使手指始终处在合适的弹奏位置。

在完成抓弦的同时,还要注意同度按弦的弹奏。

同度按弦,是左手在筝码左侧下按筝弦,从自然音上取得与其上方相邻自然音同度相合的人为音的一种基本弹奏技法。

它的弹奏方法是,首先右手同时拨响相邻的两根筝弦,在右手弹奏的同时,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尖,在筝码左侧离筝码十六七公分处迅速下按相邻筝弦中音高较低的筝弦,使所按弦的原音高上升为其下方相邻弦的音高,构成同度和声。

总结同度按弦的弹奏特点,有三个“同”字:右手同时弹响相邻的两根筝弦;在右手拨弦的同时左手下按;产生的按音要和其上方相邻音相同。

同度按弦所产生的音不是单纯的单音,而是具有一定的上滑音效果,这一点应该注意。

在拇指双托时,指甲要以正面来触弦,面积要稍大一些,角度要合适,避免假甲平面与筝弦所在直线相交。

拇指假甲应严实地接触要托奏的两根弦,不能用假甲侧面“锯弦”。

整个抓弦套同度按弦的弹奏,两种技巧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弹奏要坚定有力,音要饱满浑厚,粗犷奔放,余韵无穷,表达出高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和无以伦比的气势。

三是颤弦的弹奏。

此几小节中,有三处颤弦弹奏,此三处颤弦均处在弱拍位置上。

弹奏时,要注意颤弦要领,弹奏出高质量的颤音。

尤其是最后一处颤弦的弹奏,不同于前两处颤弦。

此颤音为十六分音符,比前面的颤音时值要短得多。

为了取得更好的弹奏效果,这个颤音应该运用持续颤弦的技巧来完成。

颤弦要持续下去,而不是像一般颤弦那样在下一个音产生之后就停止颤弦动作。

此颤弦持续到此小节结束比较合适。

四是按后滑弦的弹奏。

第三小节中,有一处按后滑弦的弹奏。

此技巧弹奏可分为两步来完成:第一步是按弦,第二步是滑弦。

左手按弦要果断,要保证音准;右手的弹奏与左手的按弦配合要默契,不能抢先弹奏而产生不必要的滑音,影响整体音乐效果。

弹奏出来的按音应该饱满,音质要纯净,音高准确。

然后,在按弦的基础上进行滑弦。

滑弦一定要在固定按音4的音位上进行,从4音滑至3音。

此处弹奏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将3音的下滑音死板地理解为从5音滑到3音,左手在滑弦进行之前重新下按,导致杂音产生。

第一乐段第六小节至第十一小节的弹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一是大抓套同度按弦的弹奏。

在第十小节中,出现了大抓套同度按弦弹奏。

此处大抓属于八度抓弦,低音的处理以饱满浑厚为原则,可以利用中弹来得到需要的音色。

同度按弦要注意“三同”。

其他小节中出现的都是跨八度大抓套同度按弦,其弹奏要点按照前面的讲解处理即可。

二是相邻下滑弦技巧的运用。

在第六小节和第七小节中,都出现了两个相邻的上滑音,在弹奏时要注意控制左手的动作,不要为了准备下一次滑弦而过早抬起,以至于产生滑音性质的杂音。

要在下一个音弹响之后,再将左手抬起,准备下一个音的处理。

这样,产生的杂音由于音量较小,就会被刚产生的音所覆盖,对整体效果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是下滑弦和上滑弦的相邻衔接弹奏。

在第六小节和第七小节中,都存在下滑弦和上滑弦相邻衔接的情况。

滑弦两两相连,并且滑音的时值不等,具有一定难度。

在弹奏时,首先要注意时值的控制,保证时值的准确;然后在上滑音结束时将音保持在止音音位,左手要稳定,不要缓腕,以免造成二次按弦;最后按照上滑弦的弹奏要领完成下滑音的弹奏。

基本功不是很扎实的演奏者,往往由于控制不住左手的上抬节奏而导致过渡音时值较短,此处应特别注意。

上滑音和下滑音的衔接应该形成一个整体,滑音之间的衔接要紧密,过渡要自然,以圆滑优美、余音绵长为标准。

四是颤弦的弹奏。

第八小节中的颤弦弹奏较为普通,注意技巧要点即可。

第十小节的颤弦是针对低音5的颤弦,而且后面接续花指弹奏,容易被忽视,所以在弹奏时要引起重视。

五是定时滑弦的弹奏。

第九小节中有两处定时滑弦弹奏。

定时滑弦是基于下滑弦和上滑弦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记谱与弹奏技巧相结合的滑弦技巧,这种技巧产生的音为定时滑音。

定时滑弦与下滑弦或者上滑弦非常相似,但定时滑弦对技术细节的描述比下滑弦或者上滑弦更为详细。

它详细地记载了定时滑音起音、止音的音高以及其时值。

定时滑弦的基本要领是:先确定音高的变化趋势、时值、音程等细节问题,据此选择适当的滑弦技巧,即确定先弹后按还是先按后弹;然后在曲谱所要求的时值基础上,左手进行滑弦动作,将定时滑音的起音滑至止音音高;要保证过渡音的全部放开,形成明显的滑音效果;滑音的各部分时值根据曲谱要求确定。

弹奏时,注意按照定时滑弦的弹奏要领来处理,奏出高质量的定时滑音。

根据乐谱,此处定时滑音本音和滑音6的时值要各占一半。

六是花指的弹奏。

在第十小节中,有一处花指弹奏。

这个花指的作用是衔接过渡,使后面的弹奏不至于太突然。

此花指的起音大体为倍高音1,止音大体为1。

在弹奏时要注意触弦点,不要靠近前岳山,也不要过于靠近筝码,基本控制在中弹位置附近。

整体的弹奏遵循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的原则,以连贯流畅,饱满扎实,清晰明快,悦耳动听为标准。

第一乐段第十二小节至第十八小节的弹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一是抓弦套同度按弦的弹奏,二是颤弦的弹奏,三是花指的弹奏。

此三个问题在前面均已讲过,演奏者在演奏时按照前面的讲解处理即可。

四是前倚音下滑弦和本音按弦上滑弦的弹奏。

前倚音下滑弦的拨弦点要在中弹位置,要奏得柔和舒缓,滑音绵长,饱满浑厚,音色纯正。

摇弦要细腻柔和,连贯流畅,密度要大,各音连缀成一条线。

在摇弦进行一拍时,进行上滑弦,上滑弦在摇弦中进行。

上滑弦时,要注意上滑的速度,要缓慢圆滑,逐渐复原。

要注意下滑弦、摇弦、上滑弦之间的衔接,奏出完美的整体音乐效果。

此处前倚音的时值是一个容易引起困惑的问题。

一般此类性质的前倚音,其时值都非常短,但是这里有一个例外。

此处的前倚音是一个滑音,要占用后面主音时值的四分之一,也就是半拍左右。

完成此下滑弦的弹奏之后,左手将音保持在2音上,右手转入摇弦弹奏。

注意在摇弦过程中,左手一定不要受右手动作的影响而不够稳定,要控制住音准。

当音进行到最后半拍时,右手仍然保持摇弦,左手开始进行上滑弦,将音还原到本音音位。

第二乐段,乐曲的感觉和第一乐段已经有所不同。

第一乐段速度较慢,运用了大量的跨八度抓弦来渲染高山雄伟的姿态,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而在第二乐段,速度有所提升,并且加强了旋律性,整体感觉类似白描,从另一个角度来描绘山峰山谷的景色。

一开始的两个小节,旋律上完全相同,只是在音高上相差了一个八度。

这种不同音高的对比,好似回声,在山谷之间回荡。

给人的感觉要如身临其境一般,应该仔细分析体会。

上滑音与下滑音的结合,好像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左手在低音区的打弦,凝重有力,深沉浑厚,更深化了高山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对比强调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