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503947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c.png)
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古今异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平常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事故
非常好 十分
于是余有叹焉 对于这种情况
于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此
是 请他,于是他来了 顺承连词
至于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于——引出地方 到了…的结局;以致于
至于小李,你就别管了 另提一事
褒禅山(华山)
西
慧空禅院
华山洞
东
石碑
作者行踪
东行5里
后洞
慧空禅院
前洞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研读课文
研读课文第一段
一、重点字词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
文章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 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 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寻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的道理。
写作特色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山→ 略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碑 → 详
→
略
前洞和后洞概况Βιβλιοθήκη 前洞 → 略课堂小结
本文把___游__山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 系起来,借__游_山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 学都要“__尽__吾__志__”和“__寻__思__”的道理。
课堂练习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作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 3.距其院东五里 名作状,往东 4.有泉侧出 名作状,从旁边 5.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作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7.火尚足以明也 形作动,照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古今异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平常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事故
非常好 十分
于是余有叹焉 对于这种情况
于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此
是 请他,于是他来了 顺承连词
至于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于——引出地方 到了…的结局;以致于
至于小李,你就别管了 另提一事
褒禅山(华山)
西
慧空禅院
华山洞
东
石碑
作者行踪
东行5里
后洞
慧空禅院
前洞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研读课文
研读课文第一段
一、重点字词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
文章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 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 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寻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的道理。
写作特色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山→ 略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碑 → 详
→
略
前洞和后洞概况Βιβλιοθήκη 前洞 → 略课堂小结
本文把___游__山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 系起来,借__游_山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 学都要“__尽__吾__志__”和“__寻__思__”的道理。
课堂练习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作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 3.距其院东五里 名作状,往东 4.有泉侧出 名作状,从旁边 5.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作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7.火尚足以明也 形作动,照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游褒禅山记》复习汇总.ppt
![《游褒禅山记》复习汇总.ppt](https://img.taocdn.com/s3/m/5c5d899a5a8102d276a22fe1.png)
“ 其”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2、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那,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指仆碑
4、问其深, 代词,它,指洞穴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5、盖其又深,代词,它,指后洞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那些,指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代词,他们,指古人
指 代 对
指示代词
这(里),那(些) 其中
象
连词
副词 助词
表选择:是…还是… 表假设:如果,假如
助词,不翻译
优选文档
表商量:还是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大概 表祈使:一定
12
三、词类活用 1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作动,筑舍定居] 2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作动,命名] 3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侧,名作状,从旁边] 4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形作动,走到尽头] 5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见,动作名,前进的道路,见到的景象] 6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作名,到达的人]
14
四、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优选文档
15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 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 件事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 ppt课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4586b0d80eb6294dc886c2d.png)
后(1070年)拜相。
作。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9 ,
解题
•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 记。
•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 本朝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10
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褒bāo禅chán山 卒zú 庐冢 zhǒng 谬miù 窈yǎo然 怠dài 咎jiù 瑰guī怪 无物以相xiàng 之 慎shèn取 深父fǔ 今言“华(huā )”如“华(huá ) 实”之“华(huá )”者
34
整体感知
中心句——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 悔矣。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慎取之
35
游山而有顿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
在,往往有所得。借此将议论层层披露:人
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有“物”
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研究学问要
“深思慎取”。 感慨既发,瞬间纵横古今,
所悟哲理也就和盘托出。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 当 于“我”、“我们”、“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乐也”
43
2 语气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 例:“吾其还也”
44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名→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 3、有泉侧出 名→状,从侧面 4、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名,深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走到尽头 6、则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7、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问:这样说来,这观点是 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 “花山”被误传为“华山” 这两件事说的呢?
《游褒禅山记》课件[
![《游褒禅山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39a7bd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12.png)
感谢您的观看
演讲完毕,感谢聆听
WATCHING
THANKS FOR
演讲人姓名
背景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游褒禅山记》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目的
《游褒禅山记》简介
王安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在游览褒禅山时,因见山中景色秀美,洞穴幽深,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游记。
本文采用散文形式,笔触细腻,语言简练,寓意深刻。
对王安石的评价
王安石作为一位改革家,在游山过程中展现出的坚毅果敢、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他的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游山过程中,也贯穿于他的政治改革实践中。
01
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和启示
章节五
文中景物描写技巧及作用
CHAPTER ONE
景物描写手法举例说明
对比烘托 文中通过对比不同景点的景象,烘托出褒禅山的独特之处,如将前洞与后洞的景象进行对比,突出了后洞的幽深和神秘。 细腻描绘 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洞深处的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拟人化手法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山洞赋予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未能尽兴游览的遗憾之情。
章节六
课后思考与拓展延伸
CHAPTER ONE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梳理文章结构,概述各部分内容。 解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领悟其艺术魅力。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探讨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启示意义。 【答案解析】 文章结构梳理: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先写未游之前的所见所闻,再写游历经过和感受,最后写游后的感慨和启示。
演讲完毕,感谢聆听
WATCHING
THANKS FOR
演讲人姓名
背景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游褒禅山记》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目的
《游褒禅山记》简介
王安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在游览褒禅山时,因见山中景色秀美,洞穴幽深,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游记。
本文采用散文形式,笔触细腻,语言简练,寓意深刻。
对王安石的评价
王安石作为一位改革家,在游山过程中展现出的坚毅果敢、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他的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游山过程中,也贯穿于他的政治改革实践中。
01
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和启示
章节五
文中景物描写技巧及作用
CHAPTER ONE
景物描写手法举例说明
对比烘托 文中通过对比不同景点的景象,烘托出褒禅山的独特之处,如将前洞与后洞的景象进行对比,突出了后洞的幽深和神秘。 细腻描绘 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洞深处的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拟人化手法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山洞赋予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未能尽兴游览的遗憾之情。
章节六
课后思考与拓展延伸
CHAPTER ONE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梳理文章结构,概述各部分内容。 解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领悟其艺术魅力。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探讨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启示意义。 【答案解析】 文章结构梳理: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先写未游之前的所见所闻,再写游历经过和感受,最后写游后的感慨和启示。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7151a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ba.png)
他们;它们的 你们;你们的 我们;自己的
这里;那些 其中
连词
副词 助词
表选择:是…还是… 表假设:如果;假如
调节音节;不翻译
表商量:还是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大概 表祈使:一定
其字的用法
1 以故其后名之曰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2 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 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指仆碑
3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到的人又更加少了
知识归纳 ——语句翻译
4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 到他们的十分之一
5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去洞里越深;那前进的事就越困难;可是那见到 的景象就越奇特
6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进入;火把也 还足够继续照明
记叙 洞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随怠者出;所以
记少 乐少
悔:不得 极游之乐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Biblioteka 整体感知中心句——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理固宜然 代词;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 形容词;对;正确 然 有穴窈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 连词;但;但是
此余之所得也 动词;得到 古人…往往有得名词;心得;收获 得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动词;能够 此言得之 形容词;适宜;正确
《游褒禅山记》复习PPT文档25页
![《游褒禅山记》复习PPT文档25页](https://img.taocdn.com/s3/m/21bfe896f242336c1fb95e79.png)
。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游褒禅山记》复习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游褒禅山记》复习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课件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课件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622e6b1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11.png)
名作动, 筑屋定居
死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和尚
当初
死后葬在那里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因为(这 名作动, 命 个)缘故 名, 称
……者……也, 判断句
那禅院
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
指慧褒的弟子 在慧褒墓旁盖 的房舍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南面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
至: 到达;于: 介词,引进处所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 幽深昏暗, 叫人迷惑的
懈
地方, 形容词作名词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帮助
足够用来 那里 在
嘲笑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疑畏卒不敢取
终究
卒然边境有急
同猝, 突然
五万兵难卒合
同猝, 仓促
重点字词
• 舍: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 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 东: 名词作状语,往东 。 •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
之意。
特殊句式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褒之庐冢也。 • 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
温故知新:由“记”谈起
“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 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 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
我们接触过的与 “记”有关的文章
游 褒 禅 王山 安记
石
列宁称其为 “中国十一 世纪的改革 家”
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
王安石(1021-1089), 北宋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 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 “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 1061年上万言书, 提出变法主张, 1070年任宰相, 推行新法, 后因遭 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 于1074年 罢相, 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 去相位, 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 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 又 改封荆国公, 故世称“王荆公”。 1086年司马光执政, 废尽新法, 王 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 故又称 “王文公”。
游褒禅山记复习-课件
![游褒禅山记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d8f168960590c69fc376cf.png)
()
A.作者以游山为喻,强调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
志、力、物三要素,缺一不可,“志”在其中起着主
导作用。
B.文章意在强调,要游山览胜,必须具备坚强的
意志和足够的力量,同时还须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
C.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 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明作者下面说的 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 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
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
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解析:C项,没有体现出对古人没有得出深刻结论 的惋惜之情。
答案:C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C.文章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 证关系。认为“力”与“物”是客观条件,“志”是主 观因素,起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即使不能达 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
D.这篇游记散文叙议结合,叙是议的基础,议是 叙的提升。文章第三节议的部分紧扣第一节展开,说理 透彻令人信服;第四节又紧承第二节展开,言简意赅, 发人深思。
答案:A
4.下列不属于“此予之所得也”的“得”的内容的是 Nhomakorabea()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
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解析:A项还仅仅是局限于登山这件事,没有 进行深层次地阐发。
答案:A
5.对第三段文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结构概览]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4张PPT)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506143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a.png)
对比
悔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疏通文意
这时
感慨 语气助词 观察
对于
在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
动作名,
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心得
表原因 因为 他们 探求 思考 深入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平坦 表并列,而
险阻
表转折 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景,则至者少。而
奇丽 雄伟 珍贵奇特 不同寻常 古今异 象 形作名 险阻偏远的地方
探究文本
三个条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个?
思考
“志”是最重要的条件,起决定作用。 1、作者在阐述“力”与“物”两个条件时,分别把
“有志”作为前提,再次强调了“志”。这就揭示了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先有志再有力还要有物,把
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一定的物质条件的重
要性依次排列,逻辑缜密。
2、“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讥之乎?”作者通过对比“力足以至”
明确字音
华山 (huā) 春华秋实 (huá) 咎其欲出者(jiù) 于人为可讥(wéi) 庐冢 (zhǒng) 王回深父 (fǔ)
舍于其址(shè) 好游者 (hào) 瑰怪 (guī) 谬其传(miù)(chuán) 何可胜道也哉(shēng) 无物以相之(xiàng)
疏通文意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
者尽 ,吾 可志 以而 无不 悔能 矣至
不 可 不 深 思 而 慎
记
借仆碑抒发感慨
取
之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文章主旨
本文把_游__山__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 起来,借__游__山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 要“__尽__吾__志__”和“深__思___慎__取_ ”的道理。
《游褒禅山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游褒禅山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9316e14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8.png)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 张文章应“有补于世”。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 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
创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 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 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有“天变不足畏,祖 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 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 的发展。
重点梳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叙
前洞 记游洞经过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悔
重点梳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叙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照?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照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褒禅山,古称华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其东有 灵芝山,山上树木参天,古以盛产灵芝得名;中有起云峰, 高耸入云,“天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有碗儿岭,相传 一罗汉诞生于此,饮食后投碗于岭上,至今仍见坐卧痕迹。 登褒禅山极目远眺,四周青峰环绕,山野之趣,赏玩之乐, 探幽之险,登临之兴,令人流连忘返。
文学常识
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 恤。
位于褒禅山华阳洞,华阳洞自1999年春节对外开放以 来,吸引了上海(上海新闻,上海说吧)、南京、合肥、马鞍 山、滁州图库、巢湖等大中城市游客,同时还接待了美国、 德国、日本等外国游客。褒禅山风景区已被定为省级旅游 名胜,列入巢湖大旅游重点开发景区之一。
创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 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 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有“天变不足畏,祖 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 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 的发展。
重点梳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叙
前洞 记游洞经过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悔
重点梳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叙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照?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照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褒禅山,古称华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其东有 灵芝山,山上树木参天,古以盛产灵芝得名;中有起云峰, 高耸入云,“天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有碗儿岭,相传 一罗汉诞生于此,饮食后投碗于岭上,至今仍见坐卧痕迹。 登褒禅山极目远眺,四周青峰环绕,山野之趣,赏玩之乐, 探幽之险,登临之兴,令人流连忘返。
文学常识
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 恤。
位于褒禅山华阳洞,华阳洞自1999年春节对外开放以 来,吸引了上海(上海新闻,上海说吧)、南京、合肥、马鞍 山、滁州图库、巢湖等大中城市游客,同时还接待了美国、 德国、日本等外国游客。褒禅山风景区已被定为省级旅游 名胜,列入巢湖大旅游重点开发景区之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PPT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460b172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a.png)
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3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4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
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
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 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自然段结构
古人求思之深
余 之
有
所
志
得 奇观常 有
在险远 力
尽吾志 无 悔矣
有
物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有志无力
志
有志有力而无物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 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 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 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 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 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记叙 洞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
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庆历二年
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
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
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国家积弱贫
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
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变法措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游 褒
随怠者出所以
记少 悔:不得 乐少 极游之乐
禅 山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记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作者游山似并不沉醉于山水风光而更 留意于事物原委先为华山正名顺势引出华 山洞是埋一伏笔考证花山看似多余却自有 一番用意是再着一点底墨
4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
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
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 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自然段结构
古人求思之深
余 之
有
所
志
得 奇观常 有
在险远 力
尽吾志 无 悔矣
有
物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有志无力
志
有志有力而无物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 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 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 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 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 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记叙 洞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
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庆历二年
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
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
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国家积弱贫
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
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变法措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游 褒
随怠者出所以
记少 悔:不得 乐少 极游之乐
禅 山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记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作者游山似并不沉醉于山水风光而更 留意于事物原委先为华山正名顺势引出华 山洞是埋一伏笔考证花山看似多余却自有 一番用意是再着一点底墨
《游褒禅山记》复习课件
![《游褒禅山记》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87e6e5a90c69ec3d4bb7526.png)
句,似乎才思枯竭、没有写完,苏学士就提笔接着写道: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见了苏轼如此
说,并没有辩白,而是将苏轼贬至黄州作官,直至苏轼亲
自看到了重九之后,秋风大作,将菊花吹得落满地,枝上
全无一朵,方才目瞪口呆,才晓得终究王安石是对的,自
己错了。
精品课件
• 王安石作了一本书《字说》,一个字解一 个意思,如天虫为蚕,四马曰驷。苏学士 嘲讽道:照这样说来,鸠字九鸟,鸣鸠在 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共是九个。弄 得王安石回答不上来,很尴尬,同时苏学 士也是对王安石极大地嘲讽,可谓尖酸刻 薄,导致王安石恼羞成怒,很讨厌苏学士, 贬了他的官。
语气词 做兼词,于是,于之
夫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发语词,引起议论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指示代词,
•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这,那
精品课件
特殊句式
•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 状语后置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到达(的人)又更加少了。
精品课件
•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义。 •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精品课件
感悟与积累
1、成功需要志、力、物。 2、无限风光在险峰。 3、学习要深思、慎取.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精品课件
(二)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其意义和用法。 1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作动,筑舍定居] 2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作动,命名] 3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侧,名作状,从旁边] 4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形作动,走到尽头] 5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见,动作名,前进的道路,见到的景象] 6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作名,到达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复习
点击高考
(一)名句默写 1.(2012年湖南卷)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 ,而人之所罕至 焉, 。 2.(2011年天津卷)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_____ ,亦不能至也。 3. (08年浙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 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 4 . (08年湖南)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07年天津)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 “余于仆碑,______,______,何可胜道也哉!”
之
• • • • • • • • • 而卒葬之 代词,它 来而记之者已少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此予之所得也 助词,的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而人之所罕至焉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的独立性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于
• • • • • • • • 始舍于其址 在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于人为可讥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于是予有叹焉 对于 余于仆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二)文言虚词 1、(08年浙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2、(08年福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08年湖南)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4、(09年天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5、(09年安徽)其孰能讥之乎!
复习要求(文言知识)
1、重读课文,结合注释逐句口译。 2、积累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例子。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根据句式特点及语境翻译句子。
• 王安石作了一本书《字说》,一个字解一 个意思,如天虫为蚕,四马曰驷。苏学士 嘲讽道:照这样说来,鸠字九鸟,鸣鸠在 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共是九个。弄 得王安石回答不上来,很尴尬,同时苏学 士也是对王安石极大地嘲讽,可谓尖酸刻 薄,导致王安石恼羞成怒,很讨厌苏学士, 贬了他的官。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二)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其意义和用法。
1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作动,筑舍定居] 2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4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名,名作动,命名] [侧,名作状,从旁边] [穷,形作动,走到尽头]
1 .以故其后名之褒禅
因为,介词 是、为,表判断。
2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 .盖音谬也
大概,承接上文,表示推测
4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5 .来而记之者已少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6 .于是余有叹焉 语气助词
7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用在主谓之间,助词
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 .夫夷以近
•
王安石作了一首《咏菊》诗,开头两句为:西风昨夜 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学士看了之后,认为王安石 胡说八道、江郎才尽,贻笑大方。苏学士凭借自己的人生 阅历、见解推断:西风是秋风,而菊花正是开在深秋,敢 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即便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 哪有被吹落变成满地金之说?因见王安石诗只写了开头两 句,似乎才思枯竭、没有写完,苏学士就提笔接着写道: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见了苏轼如此 说,并没有辩白,而是将苏轼贬至黄州作官,直至苏轼亲 自看到了重九之后,秋风大作,将菊花吹得落满地,枝上 全无一朵,方才目瞪口呆,才晓得终究王安石是对的,自 己错了。
3 .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景象 4 .胜 何可胜道也哉 尽 高处不胜寒 承担,承受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 称焉 尽 5 .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辅助 伯乐相马 仔细看,审查 儿已薄禄相 相貌
(四)说明句中加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语句翻译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思慎取的原因啊。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问起它的深度,就(连)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 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到达(的人)又更加少了。
• • • •
“ 其”字用法归纳
人称代词 代词 指示代词
他(们),它(们)(的) 你(们),你(们)的 我(们),自己(的) 这(里),那(些) 其中
指 代 对 象
连词 副词 助词
表选择:是„还是„ 表假设:如果,假如
助词,不翻译
表商量:还是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大概 表祈使:一定
而
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来而记之者已少 有怠而欲出者 表承接,于是,就,因而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而卒葬之 而人之所罕至焉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表转折,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表并列,而且,并且 此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岂, 难道
“其”字意义用法归纳
一、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物,用在名 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它) 的” 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我的”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 王安石与苏学士(苏轼,字子瞻,别号东 坡)均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就文学成就而言,苏 学士要高过王安石,就政治地位而言,王 安石又高过了苏学士。他们的政治见解不 同,也很难评断,他们两人之间于见识、 文学上发生的小故事,在《警世通言》之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作了很有意思的描 绘,读了令人捧腹大笑、发人深省,受益 不浅。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 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 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 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复习三:(一)请列举课文中古今异义的句子
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十分之一 今:数词,十一
2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不同寻常、不平凡 今:表程度的副词,很, 十分
连词,表并列
因为,连词
10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连词,表顺承
11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转折连词
“ 其”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2、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那,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指仆碑 4、问其深, 代词,它,指洞穴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5、盖其又深, 代词,它,指后洞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那些,指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 作者简介 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 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 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 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 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 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 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 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 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 列宁称其为 公,故世称“荆公”。1086年司 “中国十一世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 纪的改革家”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 公”。
记叙 褒禅山命名的 由来 者尽 ,吾 可志 以而 无不 悔能 矣至
游 (议论的 褒 基础) 借仆碑抒发感慨 深化)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学 者 不 可 不 深 思 而 慎 取 之
复习二:归纳主题
治学 两个不同的事物联 本文把______ 游山 和______ 游山 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 系起来,借______ 尽吾志 深思慎取 ”的道理。 学都要“________” 和“________
4、指示 代词,译为“那”“那(个、些、 里)”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 例:其一犬坐于前 《狼》 二、语气词,放在句首或句中 1、表猜测、揣度语气,译为“大概、恐怕” 例: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2、表劝勉、期望、命令或加强祈使语气 例: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3、用于反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 4、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三、连词,表假设,译为“假若、如果”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 四、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到
焉
于是余有叹焉 语气词 做兼词,于是,于之
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
夫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发语词,引起议论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指示代词, •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这 ,那
特殊句式
• • • • • • • • •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 状语后置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判断句 此予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有碑仆道 省略句
10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用法,使……错,弄错。传,动作名, 流传文字。名,名作动,称说,说出]
(三)解释下列实词的意思 1 .得 此余之所得也 心得,收获 古人之于天地、……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能够 可以 2 .道 有碑仆道 路 何可胜道也哉 说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原因,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由山以上五六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通“而”,表承接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险以远,则至者少 通“而”,表并列 夷以近,则游者众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用来 火尚足以明也,力足以至焉
点击高考
(一)名句默写 1.(2012年湖南卷)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 ,而人之所罕至 焉, 。 2.(2011年天津卷)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_____ ,亦不能至也。 3. (08年浙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 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 4 . (08年湖南)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07年天津)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 “余于仆碑,______,______,何可胜道也哉!”
之
• • • • • • • • • 而卒葬之 代词,它 来而记之者已少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此予之所得也 助词,的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而人之所罕至焉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的独立性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于
• • • • • • • • 始舍于其址 在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于人为可讥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于是予有叹焉 对于 余于仆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二)文言虚词 1、(08年浙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2、(08年福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08年湖南)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4、(09年天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5、(09年安徽)其孰能讥之乎!
复习要求(文言知识)
1、重读课文,结合注释逐句口译。 2、积累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例子。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根据句式特点及语境翻译句子。
• 王安石作了一本书《字说》,一个字解一 个意思,如天虫为蚕,四马曰驷。苏学士 嘲讽道:照这样说来,鸠字九鸟,鸣鸠在 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共是九个。弄 得王安石回答不上来,很尴尬,同时苏学 士也是对王安石极大地嘲讽,可谓尖酸刻 薄,导致王安石恼羞成怒,很讨厌苏学士, 贬了他的官。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二)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其意义和用法。
1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作动,筑舍定居] 2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4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名,名作动,命名] [侧,名作状,从旁边] [穷,形作动,走到尽头]
1 .以故其后名之褒禅
因为,介词 是、为,表判断。
2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 .盖音谬也
大概,承接上文,表示推测
4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5 .来而记之者已少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6 .于是余有叹焉 语气助词
7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用在主谓之间,助词
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 .夫夷以近
•
王安石作了一首《咏菊》诗,开头两句为:西风昨夜 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学士看了之后,认为王安石 胡说八道、江郎才尽,贻笑大方。苏学士凭借自己的人生 阅历、见解推断:西风是秋风,而菊花正是开在深秋,敢 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即便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 哪有被吹落变成满地金之说?因见王安石诗只写了开头两 句,似乎才思枯竭、没有写完,苏学士就提笔接着写道: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见了苏轼如此 说,并没有辩白,而是将苏轼贬至黄州作官,直至苏轼亲 自看到了重九之后,秋风大作,将菊花吹得落满地,枝上 全无一朵,方才目瞪口呆,才晓得终究王安石是对的,自 己错了。
3 .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景象 4 .胜 何可胜道也哉 尽 高处不胜寒 承担,承受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 称焉 尽 5 .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辅助 伯乐相马 仔细看,审查 儿已薄禄相 相貌
(四)说明句中加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语句翻译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思慎取的原因啊。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问起它的深度,就(连)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 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到达(的人)又更加少了。
• • • •
“ 其”字用法归纳
人称代词 代词 指示代词
他(们),它(们)(的) 你(们),你(们)的 我(们),自己(的) 这(里),那(些) 其中
指 代 对 象
连词 副词 助词
表选择:是„还是„ 表假设:如果,假如
助词,不翻译
表商量:还是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大概 表祈使:一定
而
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来而记之者已少 有怠而欲出者 表承接,于是,就,因而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而卒葬之 而人之所罕至焉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表转折,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表并列,而且,并且 此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岂, 难道
“其”字意义用法归纳
一、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物,用在名 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它) 的” 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我的”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 王安石与苏学士(苏轼,字子瞻,别号东 坡)均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就文学成就而言,苏 学士要高过王安石,就政治地位而言,王 安石又高过了苏学士。他们的政治见解不 同,也很难评断,他们两人之间于见识、 文学上发生的小故事,在《警世通言》之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作了很有意思的描 绘,读了令人捧腹大笑、发人深省,受益 不浅。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 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 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 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复习三:(一)请列举课文中古今异义的句子
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十分之一 今:数词,十一
2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不同寻常、不平凡 今:表程度的副词,很, 十分
连词,表并列
因为,连词
10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连词,表顺承
11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转折连词
“ 其”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2、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那,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指仆碑 4、问其深, 代词,它,指洞穴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5、盖其又深, 代词,它,指后洞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那些,指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 作者简介 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 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 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 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 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 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 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 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 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 列宁称其为 公,故世称“荆公”。1086年司 “中国十一世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 纪的改革家”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 公”。
记叙 褒禅山命名的 由来 者尽 ,吾 可志 以而 无不 悔能 矣至
游 (议论的 褒 基础) 借仆碑抒发感慨 深化)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学 者 不 可 不 深 思 而 慎 取 之
复习二:归纳主题
治学 两个不同的事物联 本文把______ 游山 和______ 游山 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 系起来,借______ 尽吾志 深思慎取 ”的道理。 学都要“________” 和“________
4、指示 代词,译为“那”“那(个、些、 里)”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 例:其一犬坐于前 《狼》 二、语气词,放在句首或句中 1、表猜测、揣度语气,译为“大概、恐怕” 例: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2、表劝勉、期望、命令或加强祈使语气 例: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3、用于反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 4、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三、连词,表假设,译为“假若、如果”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 四、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到
焉
于是余有叹焉 语气词 做兼词,于是,于之
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
夫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发语词,引起议论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指示代词, •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这 ,那
特殊句式
• • • • • • • • •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 状语后置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判断句 此予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有碑仆道 省略句
10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用法,使……错,弄错。传,动作名, 流传文字。名,名作动,称说,说出]
(三)解释下列实词的意思 1 .得 此余之所得也 心得,收获 古人之于天地、……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能够 可以 2 .道 有碑仆道 路 何可胜道也哉 说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原因,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由山以上五六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通“而”,表承接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险以远,则至者少 通“而”,表并列 夷以近,则游者众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用来 火尚足以明也,力足以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