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高中生简短有寓意

成语故事高中生简短有寓意

成语故事高中生简短有寓意1. 《画龙点睛》张僧繇画龙不点睛,一点睛龙就飞走啦!就像一场精彩的比赛,最后那关键的一脚射门,哇塞,那可真是画龙点睛啊!比如咱们校队的小王,在决赛中最后时刻的那一脚劲射,直接让球队赢得了冠军,这不是画龙点睛是什么呀!2. 《叶公好龙》叶公表面上喜欢龙,真龙来了却吓得不行,这多像有些人嘴上说喜欢某个东西,等真见到了又害怕啦!咱班那个小李,天天说喜欢小狗,结果看到大狗就躲得远远的,这不就是叶公好龙嘛!3. 《亡羊补牢》羊丢了才去补牢,虽然有点晚但总比不做强呀!就好比你考试没考好,赶紧努力学习下次考好,这就是亡羊补牢呀!你看隔壁的小张,上次考试不理想,后来奋起直追,现在成绩多好,这就是亡羊补牢的力量!4. 《狐假虎威》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唬人,这在生活中也常见啊!有些小混混仗着有厉害的大哥就嚣张跋扈,不就是狐假虎威嘛!就像街上那几个小青年,以为跟着个厉害角色就了不起了,其实啥也不是,哼!5.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耳朵偷铃铛,以为别人听不到,多可笑啊!这不就像那些自欺欺人的人嘛!咱班那个调皮的小赵,没写作业还说忘家里了,这不是掩耳盗铃是什么呢!6. 《画蛇添足》好好的蛇非要画上脚,真是多此一举!就像写作文,明明已经很完美了,非要加些多余的话,那不就是画蛇添足嘛!上次我的作文就犯了这个错,哎呀!7. 《自相矛盾》自己说的话前后矛盾,这不是搞笑嘛!就像有的人一会儿说这个好,一会儿又说这个不好,简直就是自相矛盾!你瞧那个卖东西的大叔,刚刚还说自己的东西质量超好,后面又说有点瑕疵,真逗!8. 《揠苗助长》急于让禾苗长高就去拔它,最后全死了,这多蠢呀!就跟有些家长拼命给孩子报各种班,也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不就是揠苗助长嘛!我邻居家就这样,孩子累得不行,何必呢!9. 《买椟还珠》只看重盒子不要里面的珍珠,这眼光也太差了吧!就像有的人只看外表不看内在,多傻呀!上次看到一个人选东西,只因为包装好看就买了,结果里面的东西很一般,这不就是买椟还珠嘛!10. 《滥竽充数》不会吹竽却混在里面充数,这也太糊弄人啦!就像有些学生在合唱团里不唱歌只张嘴,这不是滥竽充数是啥呀!咱学校合唱团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呀,嘿嘿!我的观点结论:这些成语故事真的很有意思,又简单又有道理,能让我们明白很多做人做事的真谛呀!。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类资料8k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类资料8k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类资料8k8、成语故事1.“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这三个成语都来自寓言,背诵它们的意思。

《自相矛盾》:形容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让人不可相信。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

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画龙点睛》:形容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2.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守株待兔狐假虎威拔苗助长杯弓蛇影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望梅止渴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纸上谈兵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大闹天宫火眼金睛精卫填海开天辟地9、推敲推敲指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是否恰当。

1、《推敲》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贾岛与孟郊、李贺等都被称为“苦吟诗人”。

我们从中也可以知道,要想写好作文,反复推敲、认真修改是非常重要的。

2、韩愈主张用“敲”字理由:(1)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2)用“敲”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3)用“敲”读起来也响亮些。

3、《推敲》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原先是“推”,因此,后人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6、背诵并默写《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0、嫦娥奔月1、《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是讲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仙药升天成仙的故事。

描写了三个个性色彩很浓的人物,分别是心地善良、舍己为民的嫦娥,力大无比、为民造福的后羿,奸诈贪婪的逢蒙。

中秋佳节的习俗是人们为了表达对嫦娥的思念。

2、带有“月”的古诗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数学成语故事30字左右

数学成语故事30字左右

数学成语故事30字左右
1. 《画蛇添足》:比赛画蛇,一人多事添足,输啦!就像跑步领先还乱蹦跶,结果悲剧咯!
2. 《狐假虎威》:狐狸借老虎威风吓人,这跟小瘦子借大块头逞强有啥区别呀!
3. 《叶公好龙》:叶公爱龙假得很,好比有人说爱学习却从不看书,可笑吧!
4. 《亡羊补牢》:羊丢了才补牢,不就像考试失利才努力,还不晚嘛!
5. 《滥竽充数》:南郭先生充数吹竽,跟混日子的人不是一样嘛,真糟糕!
6. 《买椟还珠》:买珠宝却只要盒子不要珠,多像舍本逐末的糊涂人呀!
7. 《自相矛盾》:卖矛又卖盾,夸得前后矛盾,这不是自己打脸嘛!
8. 《掩耳盗铃》:捂住耳朵偷铃铛,以为别人听不到,傻不傻呀!
9. 《三顾茅庐》:刘备多次请诸葛亮,那诚意,就像追喜欢的人一样执着呀!
10. 《朝三暮四》:猴子被耍得团团转,人要是这样变来变去也很讨厌吧!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数学成语故事都很有意思,能让人从中明白很多道理呢!。

成语的故事(精选15篇)

成语的故事(精选15篇)

成语的故事(精选15篇)成语的故事篇1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历史源远流长。

成语,大多是四个字构成的,它短小,但寓意深刻,大部分成语还有很有意思的来源和故事。

今天我们班里举行一次成语故事的比赛,比赛的内容是语文书上第8课成语故事: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自相矛盾三个故事。

首先,是我们的评委~大组长,总分为5分,给我们每个小组打分。

比赛开始了,第一个小组表演“自相矛盾”,一个男同学是卖矛和盾的人,还有两同学是旁白,另一个同学是围观的人。

这个男同学夸自己的盾,用什么样的矛都戳不穿它。

又夸自己的矛,用什么盾都能戳穿。

当围观的人问卖矛和盾的男同学说:“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是怎么样呢?”这个男同学说不出话来。

我觉得他们表演的很好,道具也做得不错,但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

下个小组表演“画龙点睛”,一个男同学演龙,另一个同学演主人公,另外两同学当游客观看龙。

主人公作画神妙,形象逼真,当游客观看龙时,觉得缺少神韵,就让主人公画上龙的眼睛,结果龙腾空飞去,游客惊叹不已。

这个故事说明在关键地方,用几句话或者几个词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传神。

这个组表演的也不错。

另一个小组表演“滥竽充数”,国王喜欢听许多人吹竽,就有人混在里面瞎吹,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国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王位,也爱听吹竽,但是他不喜欢许多人一起吹竽,而喜欢一个一个的吹,混在里面的人只好逃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真才干,不能蒙混充数。

这次比赛“自相矛盾”的小组赢得了最高分,他们不仅表演的好,道具做的也好。

其他小组也表演的不错。

我们都是非常棒的,也让我们轻松获得了更多知识。

成语的故事篇2齐大非耦[qí dà fēi ǒu]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就是指恋爱、婚姻里一方的背景和另一方相距甚远,高攀了的意思。

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

10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

10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
4.熟练地朗读课文。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成语】: 自相矛盾 【解释】: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
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 事前后抵触。 【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 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 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 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 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有个围观的 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 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 上来了。
自( )( )( )
自告奋勇 自力更生 自食其力 自强不息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不量力 自愧不如 自欺欺人 自以为是
作业:
1.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自相矛盾的 故事,编一个故事,题目为《新编 自相矛盾》。
2.读《语文读本》中的第49课《天 鹅和鸭子》。
“用你的矛戳你的盾, 会怎么样呢?
哑口无言
那个楚国人( ), 先夸口说( ),又夸口 说( ),围观的人问他 ( ),他( )。
思考题
1.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感受? 2.《自相矛盾》中的人可笑吗?可 笑在什么地方?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自相矛盾》
3、“张口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 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
“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 不一致,相抵触。
《自相矛盾》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 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古时候有一个人,一手拿着矛,一 手拿着盾,在街上叫卖。他举起矛, 向人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不 论什么盾都戳得穿!”接着又举起盾, 向人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不 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有人问他: “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那个人哑口无言,不知怎样回答。

10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

10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
矛--就是长毛,进攻时,用来刺杀敌人。
盾--就是盾牌,用来防御,可以保 护自己不被敌人刺伤。
自由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 顺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想想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字学习
矛盾卖戳
词语学习
楚国 夸口 戳穿 锐利 坚固
自相矛盾 张口结舌
思考:说说故事讲了什么?
写一个楚国人卖盾和矛,先夸盾 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 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 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张口结舌。
细读课文,看看卖 矛和盾的人是怎样说 大话的?找出相关的 句子并加以批注。
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 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 戳不穿它!”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 的矛锐利得很,随你用什么盾 都能戳穿!”
“我的盾坚固的很,我的 矛都戳不穿它!”
仔细体会这则成语故事说明了什么?
言行( 不 一 ) (前后矛盾) dǐchù (相互抵触)
现场,你会怎 样推销自己的矛和盾?
言行一致 实事求是
通过学习课文, 看了同学的表 演,你明白了一 个什么道理?
分角色朗读课文。
1.我最喜欢温柔可亲的小花猫,但 我更爱活泼淘气的小花狗. 2.今天我太累了,一躺下就睡着 了,但是想到作业还没完成,我哪里 还睡的着呢?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 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 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难一》)
把你平时收集到有关“自”的 成语放在成语百宝箱中。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

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字词部分妥帖贴补惊慌说谎一贯习惯贪婪贫穷机械戒心推敲礼貌多音字:济济南接济蒙蒙骗蒙蒙亮二、《成语故事》1 《成语故事》分别讲了_《自相矛盾》__、_《滥竽充数》_、_《画龙点睛》_。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告诉我们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身处世。

举例:“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2、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守株待兔狐假虎威拔苗助长杯弓蛇影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望梅止渴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纸上谈兵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大闹天宫火眼金睛精卫填海开天辟地3、总是……她大大咧咧的,做事总是不能让人放心。

不要……而要……我们不要过分地依赖父母,而要学会独立。

三、《推敲》1、《推敲》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原先是“推”,因此,后人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2、你认为用“推”,还是用“敲”好?请说明理由:(1)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2)用“敲”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3、本课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苦吟诗人”)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4、课后习题4推敲练习(1)“访问”与“拜访”。

“访问”是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

“拜访”也是访问,但对被访者包含了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

文中用“拜访”,说明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

(2)“即时”与“即兴”。

小学成语故事15篇

小学成语故事15篇

小学成语故事15篇小学成语故事1(一)【买椟还珠】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

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二)【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三)【拔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四)【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五)【黔驴技穷】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少儿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少儿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少儿成语故事大全1、滥竽充数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

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

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

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

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

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

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2、 画蛇添足战国时楚国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后把酒分给底下办事的人,但酒不够分,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其中一人画得最快,正打算拿酒来喝,因见其它人还未画好,他就再为蛇添上脚,此时另一人刚好画好了,便从他的手上把酒抢过来,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甚么要为它添上脚呢?”说完就把酒喝掉了。

3、守株待兔春秋时代有位宋国的农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里工作,一直到太阳下山才收拾农具准备回家。

有一天,农夫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突然却远远跑来一只兔子。

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一个不小心,兔子撞上稻田旁边的大树,这一撞,撞断了兔子的颈部,兔子当场倒地死亡。

一旁的农夫看到之后,急忙跑上前将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然后很开心的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把这只兔子煮来吃。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解读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解读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解读教材解读课文主要内容及寓意导读: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一定学会了不少成语。

其实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

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可笑之事……但它们都借助这些故事,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含义。

你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吗?课文《成语故事三则》,又向同学们讲述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

现在就让我们读一读,看看这些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它的寓意又是什么?《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

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

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

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

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主要讲的是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点上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

人们不相信,偏叫他点。

张僧繇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便乘风飞去。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二、益智园创新与实践成语是一个王国,是一个大千世界。

学习成语,不仅能让我们懂得很多的知识、道理,而且能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为我们的习作增添色彩。

同学们如果有时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成语故事,然后做一份成语小报,那会很有意思。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关成语的资料,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有关成语的趣味题目,当然你也可以自己依据成语想一些题目;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叫《成语王国》、《成语大冲浪》、《成语碰碰车》等等;最后开始制作。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成语故事:滥竽充数1战国时期,齐国出了一个很笨的君主——齐宣王。

他很爱听吹竽,于是下令召三百名吹竽手。

有个南郭先生,家中贫困,从来不会吹竽,他听说齐宣王要召吹竽手,心花怒放:三百人一齐吹,假装岂不是易如反掌吗?我不如去混混,弄个官做,多挣点钱,回去好孝敬老母。

他脑中已浮现出各种金银财宝。

看着告诉他这件事的朋友,想着做官时的逍遥,南郭先生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前住宫中。

大殿之上,墙壁都是金色的,雄伟壮观,金壁辉煌。

三百名吹竽手排队走上大殿,齐宣王端坐在宝座上,两旁站着仆人,四周排列着文武官员,门口站立着威风凛凛的卫兵。

齐宣王脸肥肥的,眼睛小小的,一副傻乎乎的样子,全身肥得简直像个大米缸。

南郭先生心中忐忑不安,正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但为了不让人发现,他克制住心中的紧张,装作镇定自若的样子,迈着小碎步走上大殿。

随着齐宣王一声令下,三百名吹竽手开始演奏。

南郭先生和别人一样,闭着双眼,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摇头晃脑,一副沉醉其中的样子。

可如果非常仔细地看,就能发现破绽:南郭先生只是在模仿别人罢了。

因为他总是比别人慢半拍,而且腮帮是一直是鼓的,别人是一收一鼓的,南郭先生怕发出声音,被别人发现,所以才这样。

演奏完了,南郭先生终于松了口气,装作镇定自若的样子走出大殿。

很难看出南郭先生心中在想什么。

他竟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就这样混了几十年。

齐宣王驾崩后,儿子齐湣王即位。

他也喜欢听吹竽,而且又召了三百名吹竽手,但他不要六百人一齐吹,觉得那样音太杂,而要他们一个一个单独吹。

南郭先生自知无法继续混下去了,只得偷偷摸黑,趁别人不注意,灰溜溜地爬狗洞溜之大吉。

后人用“滥竽充数”一词来形容以假乱真,浑水摸鱼。

我们可不能滥竽充数,要有真才实学。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2教材解读课文主要内容及寓意导读: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一定学会了不少成语。

其实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

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可笑之事。

五个成语故事

五个成语故事

五个成语小故事一、《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宣王死后,他的儿子湣王继位。

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是不会长久的。

二、《叶公好龙》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三、《自相矛盾》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矛盾。

四、《画龙点睛》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

”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

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

五、《掩耳盗铃》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偷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动静不就等于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五年级成语故事

五年级成语故事

五年级成语故事五年级成语故事五年级成语故事11、自相矛盾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

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了。

2、滥竽充数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3、画龙点睛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

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

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

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

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4、负隅顽抗出处《孟子·尽心下》则之野,有众逐虎。

虎负隅(即隅),莫之敢撄。

释义“负”,依靠;“隅”,山势险要的地方。

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

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

孟子的弟子陈臻(zhen)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来找老师,心情沉重他说:“老师,您听说了吗?齐国闹饥荒,人都快饿死了。

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地的谷仓救济百姓。

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

”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

冯妇是晋国的猎手,善于和老虎博斗。

后来他成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

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现了一只猛虎,常常伤害行人。

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教学设计1

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画龙点睛》,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2.在朗读中,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3. 练习以《南郭先生下岗后》为题,想想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呢?他会有怎样的命运?写一篇短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朗读中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从中学会做人。

难点:想象复述,课堂练笔,明白成语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板书课题,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些什么成语故事?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则成语故事,大家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给我们讲了哪三个故事。

2.检查预习一、二项学习任务。

(1)出示生字词语(课件:腾空、墙壁、张口结舌、自相矛盾、逼真、神韵、画龙点睛、惊叹不已)指名检查,注意把握能否读正确。

重点突出学生读错的字音,结合字形、组词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2)出示学生书写生字练习,纠正错字,有重点指导。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

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

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3)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重点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读错的地方纠正;不读流利的集体齐读。

(注意“楚”、“戳”是翘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三个人读三则成语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

成语故事大全集10个

成语故事大全集10个

成语故事大全集10个1、画蛇添足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贵族在祭祀完祖先之后,把一壶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

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于是,大家都拿起树枝在地上画了起来。

有一个人很快就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

那人把酒壶抢了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完,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2、掩耳盗铃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偷看见范氏门口有一口大钟,就想把它偷去。

可是这口钟太大了,他根本搬不动。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钟声了。

他开始砸钟,响亮的钟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赶来,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客观存在的事物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终究会自食苦果。

3、亡羊补牢从前,有个人养了一群羊。

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于是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4、狐假虎威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饥饿的老虎正在寻找食物。

这时,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立即扑上去抓住了狐狸,想吃掉它。

狐狸心慌面不慌,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问老虎:“你敢吃我?”老虎疑惑地问道:“为什么不敢?”狐狸不紧不慢地说:“我是上天派来管理百兽的,你要是吃了我,那就是违背了上天的旨意。

成语故事短篇20字50首

成语故事短篇20字50首

成语故事短篇20字50首1.自相矛盾有个人卖矛和盾。

他说盾最坚固,又说矛最锐利。

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怎样?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2.照葫芦画瓢宋朝初年,翰林学士陶谷自以为文笔高超,他劝宋太祖重视文字工作。

赵匡胤以为他的工作只是抄写而已,说是依样画葫芦,这是因为原经字小模糊,伪造者照葫芦画瓢地临摹,虽力图作到形似,但笔画已距真迹甚远。

3.卧薪尝胆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差战败,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天天吃苦胆,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

4.才高八斗南朝时期,文学家谢灵运做永嘉太守时,经常游山玩水,写诗作赋,深得文帝的赏识。

他因此骄傲地说:“天下的文才总共有一石,曹植占其中的八斗,我占一斗,其余的人合占一斗。

”5.雪中送炭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着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6、画饼充饥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

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7、囫囵吞枣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

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8、尔虞我诈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

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

于是两军讲和。

9、草船借箭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10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

10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
看图写成语
竽(yú )
我会认
南郭先生 吹竽
齐宣王 齐湣王
腮 帮 装腔作势
竽眼 滥竽充数? 2、为什么说他滥 竽充数? 3、他是怎样滥竽 充数的? 4、滥竽充数的结 果怎么样?
课文分为两部分: 先写————— —————-,南 郭先生———— —。 后写——------——-, 南郭先生只好—— ——。
课文分为两部分: 先写齐宣王喜欢— ———————, 后写齐湣王喜欢----——-, 南郭先生只好—— ——。
第一板块 学一学
思考:南郭先生 从来不会吹竽, 为什么也得到别人 一样的俸禄?
战国时候, 齐宣王喜欢听吹竽, 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 吹给他听。
造句 —————总是————-。
造句 —————总是————-。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 着竽眼儿,装出一副会吹的样子, 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 着竽眼儿,装出一副会吹的样子,
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
禄。
1.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混在会 吹竽的演奏人员中,就是—— 2.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 充数,就是——— 3.把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 面充数,也就是———
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②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③廪lǐn :粮食仓库。
作业超市:
1.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 郭先生”这样的人,写写他们 是怎样装出一副会的样子的。 2.续写故事: 南郭先生逃走以后……
1、做买卖要按质论价,讲究信誉,不能以次充好滥竽 充数( ) 2、不懂就不懂,不能在大伙儿里边滥竽充数不懂装懂。 () 3、班长小红谦虚地说:“这次被评为文明班级,都是 全体同 学干出来的,我不过是滥竽充数,挂个空名而 已。 ( )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教案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教案

10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内容分析:课文由两个成语故事组成。

《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

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

"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

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

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

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从一到二年级已经学过不少成语故事,所以对成语故事不陌生。

孩子们大都非常喜欢这些短小精悍的故事。

教学时注意:要加强朗读训练;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义。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语的意思。

学会用关联词语“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复述故事。

(二)过程和方法2.朗读课文,知道两则成语故事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两则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3.了解成语故事的特点,学习作者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根据《滥竽充数》的内容进行创编故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这二个成语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成语故事100字左右

成语故事100字左右

成语故事100字左右《刻舟求剑》这个成语讲的是有个人乘船时剑掉进水里,他就在船舷上刻个记号。

嘿,这人想等船靠岸了,按照记号去找剑呢。

这多傻呀,船一直在动,剑又不会跟着船走。

这成语意思就是办事刻板,不懂变通。

造句:你像那个刻舟求剑的人似的,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按照老方法做事,能行得通吗?《掩耳盗铃》说有个人想偷铃铛,怕铃铛响被人听见。

他就捂住自己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

这可太可笑了。

这个成语就是形容自欺欺人的人。

造句:你以为你做错事不承认就没事了?这不是掩耳盗铃嘛,大家心里都明白着呢!《守株待兔》有个农夫偶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之后他就天天守在树桩旁,等着兔子再来撞死。

这农夫也太懒了,哪能总那么好运呢。

这个成语表示想不劳而获。

造句:你天天在这守株待兔,啥也不干,就盼着好运降临,这可能吗?哼!《亡羊补牢》一个人养的羊丢了,他开始没管,后来发现羊丢得更多了,才去修补羊圈。

虽然开始有点傻,不过能及时补救还算不错。

这成语是说出了问题后想办法补救。

造句:哎呀,你之前犯了错,现在亡羊补牢还来得及,可别再拖着了。

《叶公好龙》叶公特别喜欢龙,家里到处画着龙刻着龙。

结果真龙一来,他吓得要死。

这人啊,只是表面喜欢,并不是真喜欢。

这成语就是指口头上喜欢,实际上并不喜欢。

造句:你说你喜欢运动,一到真要运动的时候就躲,你这不是叶公好龙嘛?《画蛇添足》几个人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喝酒。

有个人先画好了,他非得给蛇添上脚。

结果蛇不是蛇了,也输了比赛。

这成语就是说做了多余的事。

造句:你写文章本来已经很好了,非要加那些多余的话,这不是画蛇添足吗?《杯弓蛇影》有人到朋友家喝酒,看到杯子里有蛇影,吓得病了。

后来才知道是墙上弓的影子。

这成语形容疑神疑鬼的人。

造句:你别杯弓蛇影的了,那声音就是风声,哪有什么怪物啊。

《自相矛盾》一个人卖矛又卖盾,说自己的矛能刺穿所有盾,盾能挡住所有矛。

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嘛。

这个成语就是说言行相互抵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后把酒分给底下办事的人,但酒不够分,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其中一人画得最快,正打算拿酒来喝,因见其它人还未画好,他就再为蛇添上脚,此时另一人刚好画好了,便从他的手上把酒抢过来,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甚么要为它添上脚呢?”说完就把酒喝掉了。

叶公好龙
春秋时,有位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

他家的屋梁上、柱子上和门窗上都雕刻着龙的图案,墙上也绘着龙。

传说天上的真龙知道此事后很受感动,专程到叶公家里来,把头从窗口伸进屋子里,把尾巴横在客堂上。

叶公看到后,吓得面无血色,魂不附体,抱头就跑。

原来他并不是真正喜欢龙。

他爱的是假龙,怕的是真龙。

这个成语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一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它。

胸有成竹
北宋时有一位学问好、品格高尚的人叫文同,他很喜欢竹子,经常在竹林中散步,仔细观察竹子生长的情况、枝叶伸展的姿态、竹笋成长的细节以及在四季中的变化。

他对竹子非常熟悉,闭上眼都能想出竹子的样子,一有时间就在家里画竹。

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远近闻名,许多人千里迢迢地赶来请他画竹。

晁补之是文同的知心朋友,常和文同喝酒赏竹,最爱看他画竹。

有一位年轻人想向文同学习画竹,先向晁补之请教文同画竹的秘诀,晁补之说:当他画竹时,已经心里面有竹的影子了,这就是他独到的地方。

填一填:
1、小明平时学习很用功,每次考试都()。

2、小华学习语文就是(),只在嘴上说说,并不真的喜欢。

3、小东在作文的结尾硬加上一段不必要的文字,真是(),多此一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