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聚集

合集下载

第12章 油气藏及油气聚集

第12章 油气藏及油气聚集

油 气
二、油气藏
1、油气藏的定义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 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
只聚集了石油,则称油藏;
圈闭
只聚集了天然气,称之气藏;
油、气同时聚集,称之为油气藏。
三个储集层组成的三个油藏
同一套储层,三个油气藏
同一套储层,四个油气藏
⑴ 溢出点 溢出点:指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向外溢出的点。
200
100
平面图
300 200 100
闭合 高度
剖面图
构造 等高线
溢出点 闭合 面积
图5-1 背斜圈闭中度量最大有效容积的有关参数示意图
⑵ 闭合面积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封闭面积或其与断层线 、剥蚀线、尖灭线等所封闭的面积。闭合面积愈大,圈闭的有效容积 也愈大。一般由目的层顶面构造图量取。
油气(柱)藏高度:油水界面到油气藏最高点的高程差。
气含 顶油 高高 度度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油 气 藏 高 度
图5-5 背斜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示意图
注意:以上所指的是静水条件,若在动水条件下,情况有所不同。
气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气部分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 油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油部分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 油气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气部分最高点与含油部分最低点的高差。
2、圈闭的度量 圈闭的大小由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表示该圈闭能容纳油 气的最大体积,它往往决定着油气藏的储量大小。
V=F· H· P
式中:V--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 F--圈闭的闭合面积,m2;
H--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P--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取决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层有效厚度、有 效孔隙度。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气运移与聚集
• 油气运移概述 • 油气聚集概述 • 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关系 • 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实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油气运移概述
油气运移的定义
定义
油气运移是指油气从源岩向圈闭构造的迁移过程, 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初次运移
指油气在生成后从源岩向储层或运移通道的迁移 过程。
二次运移
指油气在储层中通过水动力或浮力作用向圈闭构 造的迁移过程。
总结油气运移与聚集的研究成果
成果一: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机理研究
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机理是油气地质学 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油气运移与 聚集机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油气 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 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总结油气运移与聚集的研究成果
成果二: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模拟方法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模拟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可以预测油气 的分布和运移规律,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该盆地的油气聚集模式呈现出多种聚集模式的复合特征。 在盆地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层位上,油气聚集的模式有所不 同。通过对盆地内各聚集模式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研 究,揭示了盆地内油气的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
总结词
烃源岩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详细描述
该盆地的烃源岩对油气的聚集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类型 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油气的 运移和聚集也有所不同。通过对烃源岩的分布、演化及生 烃过程的研究,揭示了烃源岩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04
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实例分析
实例一:某油田的油气运移路径
总结词
复杂的地质条件
详细描述
该油田位于一个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条油气运移路径。 通过分析地层和构造特征,确定了油气的主要运移方向和路径,为油田的开发 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五章 5.3 油气聚集原理

第五章 5.3  油气聚集原理

影响溢出型油气差异聚集的地质因素
运移路径上有支流油气源 温压变化——形成次生气顶,或原生气顶溶于油 后期地壳运动——圈闭条件改变 水压梯度及水运动方向
度较低,远源圈闭中油气的密度相对高。
油藏
构造名 称 李涅夫
三个构造的油气差异聚集特征
顶部标 高 -1091米 -1882米 含油气 情况 只含气 油藏有 气顶 油气藏 高度 14米 40米
0.840.85 0.8590.874
石油 比重
天然气含 CH4量 91.5巴赫麦 其也夫
第三阶段:石油被排出圈闭,天然 气充满圈闭,石油过溢出点向上倾 方向运移,无油水界面,只有气水 界面。
气 油 水
背斜油气藏的立体模型
2. 区域倾斜 带上、岩性稳 定的同一渗透 层内、一系列 溢出点依次抬 高的相邻圈闭
中的溢出型油
气差异聚集
3.系列圈闭中油气渗漏型差异聚集原理(Schowalter)
美国阿巴拉契亚盆地油气藏分布图 (A.I.L evorson)
油藏
油气藏
气藏
油气运移主要方向 俄罗斯台地斯大林格勒区下石炭统斯大林山层三个相联系 的构造中的圈闭中油气分布
三、油气的差异聚集
1. 单一圈闭中油气的差异聚集
第一阶段:水被排出,气在顶部, 油在中间,水在下面。(上气、中 油、下水)
第二阶段:气在上部,油在下部, 油水界面下降到溢出点。
-857米
油藏无 气顶
49米
气藏
油气运移主要方向 俄罗斯台地斯大林格勒区下石炭统斯大林山层三个相联系 的构造中的圈闭中油气差异聚集情况
。 。
澳大利亚埃罗曼加盆地中的差异聚
差异聚集的条件
(1) 区域性长距离运移,储层区域性倾斜,岩相岩性稳 定、渗透性好。 (2) 系列圈闭的溢出点 依次增高。 (3) 油气源充足,且来 自储层下倾方向。 (4) 储层充满水且处于 静水压力条件。

油气聚集与分布

油气聚集与分布

油气聚集与分布1油气聚集类型及分布特征1.1油气聚集主要类型油气聚集方式包括单体型、集群型、准连续型与连续型四种基本类型。

常规油气包括单体型和集群型,其中单体型主要为构造油气藏,油气聚集于构造高点,平面上呈孤立的单体式分布(图1);集群型主要为岩性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油气聚集于较难识别的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平面上呈较大范围的集群式分布。

图1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分布1.2油气分布特征常规油气藏主要发育在断陷盆地大型构造带、前陆冲断带大型构造、被动大陆边缘以及克拉通大型隆起等正向构造单元中,如中东地区前陆盆地山前大型构造,墨西哥湾等深水大型构造,中国松辽盆地白垩系长垣构造、库车前陆冲断带等,具有常规二级构造单元控制油气分布的特征。

油气或聚集于构造高点,平面上呈孤立的单体式分布;或聚集于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平面上呈较大规模的集群式分布(图1)。

流体分异作用强,具有统一的油气水界面和压力系统,储层物性好。

具有资源丰度较高,单井自然工业产量较高,开发难度低等特点。

2复式油气聚集带类型和分布特点在含油气盆地(凹陷)中油气生成、运移和富集的条件主要受断块活动、生油、沉积和圈闭等因素控制,在盆地的不同构造部位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油气聚集单元,相应地可区分为油气藏、油气聚集区(带)和油气富集区等。

2.1油气藏类型和分布特点油气藏是油气聚集的一个基本单元,而是且依附于一定的油气藏类型组合,并有一定的展布规律。

从勘探实际出发,渤海湾盆地油气藏分类应以圈闭形态为分类标准,大致可分为五大类。

这五大类油气藏是背斜构造型、断块构造型、岩性型、地层不整合型和复合型等。

其中同生断层逆牵引背斜、块断隆起披覆构造和古潜山等三种类型油气藏是本区的主要油气藏类型,油气富集程度高,这三种油气藏的地质储量占70%-75%左右。

渤海湾盆地油气藏类型分布特点是:(1)油气藏类型受盆地不同的含油气结构层系控制。

盆地各凹陷都具有三套含油气结构层系,即断陷前含油气层系、断陷期含油气层系和坳陷期含油气层系,相应地形成不同类型生储盖组合。

第三节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聚集

第三节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聚集

第三节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聚集
一、油气聚集带
含油气盆地是地壳中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最基本单元,而背斜、断层等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最小单元,在沉积盆地中,这些构造往往是成群成带出现的。

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或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称为油气聚集带。

常常用聚集带表示构造型的油气聚集,用油气趋向带表示地层型油气聚集。

油气聚集带的分类
根据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的地质因素进行分类,主要类型:
1、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强烈—中等褶皱的背斜油气聚集带;长垣、平缓褶皱的背斜油气聚集带;穹隆背斜型油气田群。

2、断裂型油气聚集带
断块型油气聚集带;
同生正断层—逆牵引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同生逆断层—挤压背斜油气聚集带;
逆冲断裂型油气聚集带。

3、礁型油气田带
二、油气田
油气田:在地表同一产油面积上地下所有油气藏的总和,我们称为油气田。

油气田的分类
按成因关系可把油气田分为三种类型:
构造油气田:受单一构造因素控制。

如背斜油气田、断块油气田。

地层油气田:受单一地层因素控制。

如上倾尖灭岩性油气田、礁型油气田、不整合油气田等。

复合油气田:受构造和地层等多因素控制。

如盐丘型复合油气田、礁型复合油气田、潜山型复合油气田、侧向叠合型复合油气田。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气田的盖层或圈闭遭到破坏,油气逸散到地表。有
的则保存至今,成为能源生产基地。
1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盖层 储油层
圈闭
四大要素 生油层
保存
油气田的形成 三个过程 运移
聚集
2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一、 生油气层
• 通常把能够生成油气的岩石,称为烃源岩(或 称为生油气母岩),由烃源岩组成的地层为生 油气层。
15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三、 油气的盖层
图 生储盖层纵向分布示意图 因为生油层一般都是暗色的泥岩,经地层压力压实后 是很致密、不渗透的岩层,大多数是实际油藏中的好盖层。
16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三、 油气的盖层
• 良好盖层具备的条件: • ①盖层要有一定的厚度,能承受地层巨
大的压力; • ②盖层的分布要稳定,防止储集层上方
下来的,它们可能是沙丘、海滩或沙漠,可能是珊瑚礁,也
可能是泥沙淤积的河流。这些沙子被掩埋后,受力被压缩,
沙粒结合在一起,最终被掩埋到地层深处,直到今天成为我
们发现石油的地方。
• 储集层出现在岩石中,在你我看来这种岩石似乎是实心的,
而事实上它具有非常微小的孔隙空间,这些微细孔隙正是石
油或气体郁积的地方。我们就是从这样的岩石中取出每天都
27
五、 油气运移 7. 构造运动力
28
五、 油气运移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
• 8. 浮力
• 当油气进入饱含水的储集 层之后,由于油、气、水 的密度不同而发生重力分 异作用,即气轻上浮,水 重下沉,油居中间。这种 促使油、气、水发生分异 作用并使油气上浮的力, 即为浮力。

油气聚集带名词解释

油气聚集带名词解释

油气聚集带名词解释
油气聚集带(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Zones)是指一种特殊
地质情况,其中油气以可开采量Cumulative形式聚集并储存在储层
岩石中。

一般来说,油气聚集带是由构造(包括构造正断层、正断裂、剪切带和构造隆起带等),沉积结构和相关岩石组成的,在特定的构
造-沉积结构水平上,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同时存在丰富的油气灌注
和分布形成的潜力。

油气聚集带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架构构造,热源,热水载体和
油气源。

架构构造是由构造构成的,主要影响油气的运行路径,可以
使油气和水在流体体系中形成聚集态。

热源可以使液体和气体温度增加,加速分子运动,直接影响油气聚集效果。

热水载体是油气运移的
重要物质,它能够将热源传递到油气储层中,有助于热量的传递和热
能的释放,从而促进油气的运动。

油气源是油气运移的物质,它可以
使油气运动聚集,也可以作为油气旁路渠道,使油气分散。

在特定地质条件下,油气聚集带受构造-沉积结构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它也被称为油气富集带或油气收集带。

它具有资源层状、垂向、
分布性好、储集能力高、厚度充足等特点。

这就是油气聚集带的基本
概念,它可以帮助人们发掘和开发油气资源。

6第六七章 油气聚集类型及分布规律

6第六七章 油气聚集类型及分布规律

二、构造油气藏:构造作用使地层发生变形
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构造圈 闭中聚集油气,称为构造油气藏。根据变形、 变位及储层的变化特点可分为:1、背斜油气 藏 2、断层油气藏 3、裂缝性油气藏 4、 剌穿接触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
刺穿接触油气藏
1、背斜油气藏 由于构造作用使地层发生弯曲
形成的背斜。聚集了油气,就是挤压背斜油气藏。
基本特征:
Ⅰ. 一般为不对称背斜,两翼地层倾角较大;挤压力 往往来源于褶皱山系一侧,常见于压陷盆地中,成组 成排出现。 Ⅱ.闭合高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 Ⅲ. 常常有逆断裂伴生。
② 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 在沉积过程中,由于盆底基 底的隆起或差异沉降作用而使沉积盖层发生弯曲变形 形成的平缓巨大的背斜构造。聚集了油气就是基底隆 升背斜油气藏。
①断鼻构造油气藏 ②弯曲断层与倾斜地层组成的油 气藏 ③两个弯曲断层组成的油气藏 ④断层、岩性尖灭及地层上倾组 成的油气藏 ①泥火山刺穿油气藏 ②盐体刺穿接触油气藏 ③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
2、断层油气藏 3、裂缝油气藏
4、岩体刺穿油气藏
(二)、地层油气藏 (三)、岩性油气藏 (四)、复合油气藏
(二)、地层油气藏
披覆背斜 油气藏
差异压 实现象
潜山
披覆背斜油气藏:与类型
(一)、构造油气藏:
1、背斜油气藏
①与褶皱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② 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 ③ 底辟背斜油气藏 ④披覆背斜油气藏 ⑤ 滚动背斜油气藏 ①断鼻构造油气藏
2、断层油气藏
②弯曲断层与倾斜地层组成的油气藏 ③两个弯曲断层组成的油气藏 ④复合断块油气藏
地下柔性物质的活动导致 上覆地层上拱形成的背斜。聚 集了油气形成油气藏。 沉积盆 地内巨厚的盐岩、石膏岩和泥 岩等可塑性地层在上覆不均衡 重力负荷及侧向水平应力作用 下,塑性层蠕动拱升,使上覆 地层变形形成。

第五章 油气聚集和油气藏的形成(2)

第五章 油气聚集和油气藏的形成(2)
第五章 油气聚集和油气藏的形成
一、圈闭与油气藏概述 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油气聚集机理 四、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概述
一、圈闭(Trap)的定义 • 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 • 圈闭:储集层中油、气物质自身势最小而其动能为零的 地方。
•圈闭两个基本要素:
tan
o
w w o
tan

w w o
i
油气界面倾角:tan
g
w w g
i
在水流活动加强时,背斜储集 层中油和气的移位和分离
(四)必要的保存条件
良好的保存条件
地壳运动不剧烈 水动力活动弱 岩浆活动有利
图5-18 辽河断陷新生代火山岩分布图
1—馆陶期 Ng,2—东营期 Ed,3—沙一期 Es1, 4—沙尔期 Es 2,5—沙三期 Es3 6—沙四期 Es4, 7—剖面位置
的高差。
3、 底水、边水
底水
边水
底水 边水
底水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油气成藏基本要素:生、储、盖、运、圈、保
二、油气富集条件: 充足的油气来源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良好的储层 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一)充足的油气来源
烃源岩体积大,有 机质丰度高、类型好、 转化程度高,烃源岩排 烃效率高,即可提供充 足的油气源。
——油藏破坏时间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烃源岩排烃通畅、效率高; 盖层的质量高、厚度大而稳定。
生油层与储集 层为互层组合 时,油气初次 运移和聚集示 意图
不同生储盖组合,具有不同的输送油气的通道和不同 的输导能力,油气富集的条件就不同。
◆石油多产自砂岩 与页岩之比例为 0.25的地区,而天 然气却聚集于砂岩 分布较多的地区。

油气聚集带名词解释

油气聚集带名词解释

油气聚集带名词解释
油气聚集带是一种天然的地质结构,它是对于大量油气资源聚集
而形成的地质区域。

其包括含油层、无油层、含气层及其他地质要素,是地层系统中一部分,一般油气聚集带发育在断裂带附近的高厚度构
造单元内,以及干旱沉积作用力的影响下,所以油气聚集带是由结构
构造、直接或间接的油气运移、油气富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油气聚集带一般包括晚三叠世到新石纪各个期间的含有油气的断
裂体系,古地貌、岩性、地层构造等多种要素共同影响其发育情况,
并起到控制油气富集、油气分布和油气产出等作用。

油气聚集带也是
油气勘探的重要依据,常常在此基础上发现较大的地面储层和藏量。

从油气聚集带来看,它还可以分为深水带油气聚集带、深水-中水带油
气聚集带、浅水带油气聚集带等几种类型,各自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发
育条件,可以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线索。

油气聚集带的形成一般是由于构造作用而造成的,它影响着油气
藏的形成,因此需要综合分析地层、断层、构造体等多种因素,以及
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以便更好地推断油气聚集带的分布特征。

一般
来说,油气聚集带发育越好、发育程度越高,油气藏的发现就越有利,相反,如果油气聚集带构造发育不良,则油气藏的发现就会受到限制。

石油天然气的聚集

石油天然气的聚集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1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一、圈闭(一)概念及其要素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经过运移后,在适宜的地方就会停下来,油气会随后不断地汇集而来,发生聚集。

我们把这种适合于油气聚集的场所,称为圈闭。

一个圈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或三要素):(1)容纳流体的储层;(2)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盖层;(3)在侧向上阻止油气继续运移的遮掩物。

它可以是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如背斜,也可以是断层、岩性变化等。

圈闭只是一个具备了捕获分散状烃类而使其发生聚集的能力的一个有效的地质体,它可以有油气,亦可以无油气,即与油气无关。

(二)圈闭的度量考查一个圈闭最大能聚集多少油气,要用一些参数来度量。

用来描述、评价、度量圈闭的主要参数如下(以背斜圈闭为例图5-1)。

剖面图溢出点闭合面积构造等高线闭合高度100200300100200平面图图5-1有效容积的有关参数示意图1.溢出点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溢出的点(注:它在剖面上是一点,在平面上是一条闭合线)。

2.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海拔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

3.闭合高度圈闭溢出点到储层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或圈闭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注:闭合度与构造幅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圈闭的类型多种多样,在圈定闭合面积时,要先找出溢出点遮挡条件的下限,然后根据形成圈闭遮挡物性质是断层、岩性尖灭线或盖层的弯曲,用断层线、岩性尖灭线、构造等高线,三者中的一、二或三,通过溢出点构成的一个闭合的回路或封闭线所圈出的面积。

(如图5-2、5-3所示)。

图5-2 图5-3(一)概念:运移着的油气,遇到了圈闭,在盖层和遮挡物的作用下,阻止了它们的继续运移,就会在其中的储层内聚集起来,就形成了油气藏。

油气藏是指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它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

如果圈闭中只聚集了油或只聚集了气就分别称为油藏或气藏,二者同时聚集就称为油气藏。

若油气聚集的数量足够大,达到了工业开采价值,则称为商业性油气藏,否则,聚集的数量少,不具备工业开采价值,则称为非商业性油气藏。

油气聚集带名词解释

油气聚集带名词解释

油气聚集带名词解释油气聚集带是指油气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在地层中聚集并形成可勘探可开发的区域,是油气资源富集的地质区域。

油气聚集带通常包括油气源岩、沉积盆地、沉积缝合带和沉积盖层等要素。

首先,油气源岩是油气聚集带形成的关键要素之一。

油气源岩是指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岩石,经过热解作用产生大量油气。

常见的油气源岩有页岩、泥页岩和煤系矿岩等。

油气源岩的含油气能力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类型、成熟度和岩石孔隙度等因素。

其次,沉积盆地是油气聚集带形成的基础条件之一。

沉积盆地是指地壳上形成的具有相对低洼的地质构造形态,是沉积物堆积的场所。

沉积盆地通常包括海洋盆地、湖盆、陆盆等,丰富的沉积物和适宜的沉积环境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条件。

沉积缝合带则是油气聚集带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沉积缝合带是指地质构造活动或岩层叠加作用形成的破裂带或接触带,常常具有良好的保存和储集条件。

在沉积缝合带中,岩层之间产生的构造裂隙、节理和岩层变形等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了通道和储集空间。

最后,沉积盖层是油气聚集带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沉积盖层是指沉积在油气源岩上方的覆盖层,其主要功能是保护和密封油气聚集带中的油气。

沉积盖层通常由密集致密的岩石组成,能够有效地阻止油气的向上渗漏,使得油气聚集在源岩中。

综上所述,油气聚集带是由油气源岩、沉积盆地、沉积缝合带和沉积盖层等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质区域,是富集油气资源的地质单元。

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来说,深入了解油气聚集带的形成机制和特征对于寻找新的油气田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勘探的效果和开发的成功率。

油气聚集带名词解释

油气聚集带名词解释

油气聚集带名词解释
油气聚集带是指在油气藏分布的某一部分地区,油气资源分布具
有聚集性质的地质构造。

它是一种特殊的油气藏特征,恰好位于油气
藏之间,油气迁移和扩大存储空间的限制分布处。

油气聚集带大多处于若干构造单元之间,形成一个油气聚集区。

在油气聚集区,油气藏因构造条件而在油气资源分布上形成聚合和汇集。

油气聚集带主要包括油气流经带、油气储存带和油气分布带。

油气流经带是指油气依据流体力学原理在构造单元之间形成的流
动保持带,是油气运动的主要路径,主要由泥岩、砂岩等夹层岩石组成。

油气储存带是指油气运动的主要停留地,即油气的主要储存部位,具有构造展布条件以及水力压力情况,能够适应油气的储存需求。

油气分布带是指油气在构造单元之间形成的分布关系,其构造单
元要素及其对油气的释放和储存条件对于油气聚集带的发育具有重要
意义。

油气聚集带作为油气资源聚集区,其发现和勘探开发将有助于油
气勘探和开发工作,同时为勘探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油气聚集与分布.

油气聚集与分布.

油气聚集与分布1油气聚集类型及分布特征1.1油气聚集主要类型油气聚集方式包括单体型、集群型、准连续型与连续型四种基本类型。

常规油气包括单体型和集群型,其中单体型主要为构造油气藏,油气聚集于构造高点,平面上呈孤立的单体式分布(图1);集群型主要为岩性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油气聚集于较难识别的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平面上呈较大范围的集群式分布。

图1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分布1.2油气分布特征常规油气藏主要发育在断陷盆地大型构造带、前陆冲断带大型构造、被动大陆边缘以及克拉通大型隆起等正向构造单元中,如中东地区前陆盆地山前大型构造,墨西哥湾等深水大型构造,中国松辽盆地白垩系长垣构造、库车前陆冲断带等,具有常规二级构造单元控制油气分布的特征。

油气或聚集于构造高点,平面上呈孤立的单体式分布;或聚集于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平面上呈较大规模的集群式分布(图1)。

流体分异作用强,具有统一的油气水界面和压力系统,储层物性好。

具有资源丰度较高,单井自然工业产量较高,开发难度低等特点。

2复式油气聚集带类型和分布特点在含油气盆地(凹陷)中油气生成、运移和富集的条件主要受断块活动、生油、沉积和圈闭等因素控制,在盆地的不同构造部位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油气聚集单元,相应地可区分为油气藏、油气聚集区(带)和油气富集区等。

2.1油气藏类型和分布特点油气藏是油气聚集的一个基本单元,而是且依附于一定的油气藏类型组合,并有一定的展布规律。

从勘探实际出发,渤海湾盆地油气藏分类应以圈闭形态为分类标准,大致可分为五大类。

这五大类油气藏是背斜构造型、断块构造型、岩性型、地层不整合型和复合型等。

其中同生断层逆牵引背斜、块断隆起披覆构造和古潜山等三种类型油气藏是本区的主要油气藏类型,油气富集程度高,这三种油气藏的地质储量占70%-75%左右。

渤海湾盆地油气藏类型分布特点是:(1)油气藏类型受盆地不同的含油气结构层系控制。

盆地各凹陷都具有三套含油气结构层系,即断陷前含油气层系、断陷期含油气层系和坳陷期含油气层系,相应地形成不同类型生储盖组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发现和勘探的速度。
7
2.油气聚集带的分类
大类 主要类型 (一)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具体型式
1. 中、强褶皱背斜带 2. 长垣、平缓背斜带.3. 穹窿背斜群
实 例 1. 扎格罗斯山前背斜,酒泉盆地山前带 2. 大庆长垣、加瓦尔长垣、杜依玛兹长垣、下普尔斯克长垣等 3. 罗马什金、苏尔古特隆起南部背斜群、扶余背斜群等 1. 2. 3. 克拉玛依断裂带西北侧的油田带 维尔克堡断裂带 落基山东侧逆掩断裂带
除了上述相互影响的三个地质因素,尚有两个重要的物理因素,即热流场和应力 场。同一盆地在演化的不同时期内是经历了不同的热流作用和应力作用。因此张 性盆地常可转化为压性盆地;反之,压性盆地可转化为张性盆地。这时构造样式 和沉积作用也随之变化。
3
构造环境与圈闭样式示意图
A-中国东部张性盆地中的圈闭样式;B-中国西部压性盆地中的圈闭样式
(一)潜山型油气聚集带
1. 与碳酸盐岩潜山有关的油气聚集带 2. 与碎屑岩潜山有关的油气聚集带 3. 与结晶基岩潜山有关的油气聚集带
(二)与碎屑岩有关的岩性油气藏趋 向带
1. 河道砂油气藏趋向带 2. 滨岸砂坝油气藏趋向带
1. 布奇、喀特班克等河道砂油气藏带 2. 绿林县契罗基组鞋带状油气藏带
地层 类 (三)与碳酸盐岩有关的岩性油气藏 趋向带 1. 上倾尖灭型油气藏趋向带 2. 溶蚀白云岩化型油气藏趋向 带 1. 霍戈登气田带 2. 春吞油气田带
6
1.油气聚集带的概念 考虑到地壳中油气田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成带、成群分 布的,而这些成带成群分布的油气田,往往具有相似的地质 构造和油气藏形成条件。因此,采用"油气聚集带"这个术语,
代表这种成带、成群分布的油气田这一级别的油气聚集单位,
是比较合适的。有了这一概念,在进行油气田勘探时,有助 于从总体上把握油气聚集带的分布特点,对油气聚集带进行 总体勘探,在较短的时间内查明该区域油气藏形成的地质、 地球化学条件确定最佳的油气富集条件和地段,加快大油气
第二部分
含油气盆地的油气聚集
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聚集
一、决定盆地中油气丰度的基本因素
二、盆地演化与油气聚集
三、油气聚集带 四、油气田
1
一、决定盆地中油气丰度的基本因素
一般说来,盆地中油气丰度直接由以下四个主要条件来决定:
1.在沉积层系中必须富含生油的有机物质(material),在氧化作用、稀释作用
13
3.地层型油气田
所谓地层型油气田,系指在区域倾斜 或单斜构造背景上,由地层(不整合和岩 性)因素所控制的含油面积。 地层型油气田中,油气藏类型以不整合 和岩性油气藏为主,亦可存在断层和复合 油气藏。不整合型油气藏包括不整合面上 的支撑砂岩和不整合面下的单斜型油气藏, 以及潜山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可以是碎屑 岩或碳酸盐岩中岩性(上倾尖灭和透镜体) 油气藏。由单一生物礁油气藏构成的礁型 油气田亦属地层型油气田。对一个地层型 油气田来说,油气藏可以全部或主要是不 整合油气藏组成的,如东得克萨斯油田 (图)。也可以完全是岩性油气藏,如霍 戈登气田,绿林县的鞋带状油田等。但也 有一些油气田是由不整合和岩性油气藏复 合而成的,如玻利瓦尔油田。
11
四、油气田
1.油气田的概念与分类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该产油气面积可以是受单 一的构造或地层因素所控制的地质单位,也可以是受多种因素所控制的复合的地 质单位。 所谓一定的产油面积,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层叠合连片的产油面积。在叠合 连片范围内不同层位的产油层,可以存在于同一构造或地层因素所控制的单一地 质体中,如背斜、断块、单斜构造中的地层不整合和岩性尖灭等;也可以存在于 受多种因素控制的复合地质体,如与礁型、盐(泥)丘及古潜山等与上覆地层的 背斜叠合所形成多因素控制的复合地质体。 根据控制产油面积的地质因素,油气田可分为下列三个类型,各类可进一步划分 为若干亚类: A、构造型油气田:a. 背斜型油气田;b. 断层型油气田。 B、地层型油气田:a. 不整合和岩性尖灭油气田;b. 透镜状和不规则岩性型 油气田;c. 礁型油气田(只有单一礁型油气藏)。 C、复合型油气田:a. 盐(泥)丘型油气田;b. 礁型油气田(存在多种类型 油气藏);c. 潜山复合型油气田;d. 侧向复合型油气田。
礁型油气藏带按其形成条件和展布特征,可分为:环礁、马蹄礁、线型
(或堤)礁和补丁(或点)礁。其中环礁、马蹄礁和点礁前已作过介绍。现 仅以加拿大的瑞姆彼-圣阿尔伯达线型礁为例(图7-20),简介如下。
10
瑞姆彼—圣. 阿尔伯达线状 礁带油田分布 及剖面图
该礁带是位于阿尔伯达盆地 南部,呈北北东向延伸,总 长达250km。地质储量 2.7×108t,可采储量 1.23×108t,是阿尔伯达的 主要产油气区之一。 该带的产油层有两个,弗 兰期的勒杜克和尼斯库组, 但以勒杜克为主。储集层的 孔隙类型是在原生礁格架及 粒间孔隙的基础上,加上强 烈的白云岩化和溶蚀作用所 形成的次生孔隙。孔隙性、 渗透性均较好。 多孔的勒杜克礁块周围和 上方被埃瑞唐页岩(上泥盆 统)所覆盖。上覆较年青的 上泥盆统到白垩系由于差异 压实作用,形成平缓的背斜 构造。因此,该带除以礁型 油气藏占优势外,在个别油 田(阿奇生)上覆白垩系砂 岩层中也形成背斜油气藏。
4.为了使油气聚集得以保持(maintenance)则多孔储集层必须为不渗透的盖层
所遮盖,并要有适宜的圈闭条件 在适宜的热流和应力条件下可以形成油气富集。
2
上述四个油气富集因素的有利配合,使生油层、运移通道和储集层互相接触,
二、盆地演化与油气聚集
沉积盆地在演化过程中主要受以下因素的相互影响: 1.构造环境常常控制盆地大小和几何形态,同时也控制构成盆地底板和侧翼的基 岩的特性。而基岩性质和轮廓又影响区域地层倾斜和局部构造特征,从而控制盆 地中流体的运移和聚集。 2.下沉速率和沉积速率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盆地的沉积特点,有时下 沉速率很大而沉积速率很小,这时就形成“饥饿盆地(或非补偿盆地)”。有时 下沉速率和沉积速率相等,这时由于沉积物大量堆积可以促使盆地进一步下沉。 3.圈闭样式的变化同样受构造环境所控制,在张性环境中盆地内主要出现掀斜断 块和铲形正断层,形成滚动背斜及挤入构造等。而在压性环境中盆地内主要出现 褶皱和冲断层等复杂构造等。
和簸选作用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可以形成有利的生油沉积。 所以要注意盆地热流值与埋藏时间和深度通道,因此油气运移是富
2.考虑到有机物转化为油气,必须有适当的热作用,以达到热成熟( maturity),
集的重要因素,倾斜的砂层或张性断层常为此提供良好的运移条件。
14
4.复合型油气田
复合型油气田,系指在油气田范围内不同层位和深度的油气藏不是受单一 (或占优势)构造或地层因素所控制,而是受构造和地层因素复合构成的综合 地质体所控制的油气田。 •盐(泥)丘型油气田 这里所谓的盐(泥)丘油气田,系指狭义的,即刺穿的盐(泥)丘油气田。 而盐(泥)底辟所形成的盐(泥)背斜油气田,则应归入背斜油气田内。 在刺穿的盐(泥)丘油气田中,进一步可分全剌穿和半刺穿两种。前者可以 刺穿所有含油层,盐泥核甚至出露地表,形成盐丘或泥火山;后者刺穿部分含 油层,在其上则为盐(泥)背斜构造。 在上述两种刺穿的盐(泥)丘油气田中,由于盐核刺穿储油层,除形成盐核、 盐帽遮挡以及盐帽内的透镜体油气藏外,常使储集层断裂、尖灭甚至削蚀,可 形成断层、不整合和岩性等多种油气藏。半刺穿的在盐(泥)刺穿上方还可以 形成生长背斜油气藏。因此,把这类油气田归入复合型油气田。 礁型油气田 世界上与生物礁有关的油气田分布较广泛,且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把那些深 部为礁型油气藏,浅层(礁上方)为礁生长而形成的压实生长背斜中的背斜油 气藏,或强烈褶皱背斜中的背斜油气藏称之为复合的礁型油气田;而把那些由 单一礁型油气藏组成的礁型油气田归入层型油气田中。复合的礁型油气田则以 美国二叠纪盆地中斯库瑞县的斯奈德-斯克雷礁型油气田最为典型。
•断层(断块)油气田
所谓断层(断块)油气田,系指在区域倾斜背景上,其上倾方向,或各个方向 都由断层控制所形成的油气田。这类油气田常见于: 1.地堑或半地堑型断陷(或裂谷)盆地,如苏伊士、红海、阿曼地堑、莱茵地堑、 马格达莱纳盆地以及我国的渤海湾盆地中的断层(断块)油气田; 2.盆地斜坡带或挠曲带,如墨西哥湾沿岸的断裂挠曲或同生断层带,尼日尔三角 洲的同生断层带。
(四)礁型油气藏趋向带
1. 环礁型 2. 马蹄礁型 3. 线状礁(堤礁)型4. 点礁型
1. 2. 3. 4.
黄金巷油气田带 二叠纪盆地的马蹄礁油气田(藏)带 瑞姆彼-圣· 阿尔伯达、乌拉尔西坡堤礁 雨虹区尖柱礁群、印尼拉瓦提盆地的怀洛-卡西姆礁群
8
3.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
(1)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强烈-中等褶皱的背斜油气聚集带
12
2.构造型油气田
•背斜油气田
背斜油气田中控制产油面积的地质单位,是褶皱变形所形成的背斜构造。背斜 的褶皱变形一般可以垂直穿过很厚的沉积岩层,在背斜范围内的储集层只要上 方被盖层所覆,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都可形成背斜圈闭。因此,多油层在垂 向上叠合,形成巨厚的含油层组常常是背斜油气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由于巨 厚的含油组可以补偿含油面积的不足,可使一些面积不太大的背斜油气田成为 大油气田。如果一个背斜油气田,同时兼有巨大的含油面积和较厚的含油组, 则常形成特大的油气田。但是,亦有少数背斜油气田的含油层数不多,厚度不 大,甚至是单油层的。
构造 类
(二)断裂型油气聚集带
1. 断块或断阶带 2. 同生断层和逆牵引背斜带 3. 逆掩断裂带
(三)盐(泥)丘型油气聚集带
1. 盐丘和盐背斜带 2. 泥火山和泥底辟背斜带
1. 滨墨西哥湾、吉恩霍夫坳陷、罗马尼亚等均有极发育的盐丘和背 斜油气田带 2. 阿普歇伦西部背斜带、特立尼达岛南的泥火山背斜带等 1. 任丘、铁尔斯顿等潜山油气藏(田)带 2. 哈西-迈萨乌德、厄尔加西-厄尔阿格莱布等潜山油气田(藏)带 3. 克拉夫特-普鲁萨基岩潜山油田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