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县级石漠化监测成果图规范
关于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监测的工作意见

贵阳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工作技术大纲(试行)为开展好我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明确工程监测方法及各项规范监测技术标准,对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详实有效地综合评估,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等五部委《关于印发<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评价指标框架>的通知》(林沙发〔2009〕172号)要求,结合水利部发布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制定本大纲。
一、监测依据1、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评价指标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3、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4、农用地定级规程5、其他相关规范等。
二、监测目的通过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真实地反映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发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动态掌握相关数据,优化治理措施,提出防治对策,提供监督管理技术依据和公众监督基础信息,促进工程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和保护。
三、监测内容和监测重点工程监测分为石漠化状况宏观监测、定位监测和工程建设情况监测。
宏观监测的主要内容是:水土流失面积、石漠化土地治理面积、工程建设扰动土地面积、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隐患情况、环境质量状况(大气、酸雨等污染发生次数)。
定位监测的主要内容是:工程区林草覆盖率、新增有效灌溉面积、新增坡改梯面积、新增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新增经济林产量、新增草地面积和产量、耕地质量等级等。
工程建设情况监测的主要内容是:治理任务完成情况、工程建设情况、工程管理情况。
四、监测要求监测单位开展监测前需编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实施方案》,根据主体设计内容确定监测点,监测时段,整理好工作的思路和行动方案,确定监测人员,提出预期监测成果,编制时参考附件一。
工程完工后,须出具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阶段报告,此报告作为综合验收的必备条件之一,阶段报告的撰写参考附件二。
贵州石漠化治理的历程、成效、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贵州石漠化治理的历程、成效、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张信宝【摘要】Guizhou has the largest area and highest proportion of karst desertification areas as well as the most poor population in China,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great efforts have been made on control of karst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Although remarkable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this century,desertification acceleration has not been well suppressed,even reversed.This paper reviews the aims,measures and achievements of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since 1949 and analyzes the processe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dministrative system change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gresses,and points out existing problems in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projects.Then the suggestions on future projects are proposed.which may benefit predicting the change trend of desertific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on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the future.%贵州省是我国石漠化面积最大、比例最高、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建国以来,贵州省一直坚持不解地开展石漠化治理.本世纪以来,治理成效显著,石漠化加剧的势头得到抑制并出现了逆转的趋势.文章对建国以来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目标、措施与成效进行了阐述,并对变化发生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管理体制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进行了粗浅分析;指出了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期对今后石漠化治理的决策和石漠化发展趋势的预测有所稗益.【期刊名称】《中国岩溶》【年(卷),期】2016(035)005【总页数】6页(P497-502)【关键词】贵州省;石漠化;治理效果;存在问题;对策建议【作者】张信宝【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贵州普定56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地区。
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技术规程

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技术规程第一部分:引言石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叠加作用,导致土地植被丧失、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石漠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监测石漠化的情况十分重要。
本技术规程旨在指导第三次石漠化监测工作的开展,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部分:监测目的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国内石漠化的分布状况、演变趋势和影响程度,为制定相关治理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标包括:1.全面掌握石漠化分布情况,包括面积、分布范围、土地类型等信息;2.分析石漠化的演变趋势,研究其影响因素和成因;3.评估石漠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4.提出针对性的治理建议,促进石漠化的治理和生态恢复。
第三部分:监测方法1.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石漠化区域的卫星影像数据,通过遥感解译技术,对石漠化地区进行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盖变化的监测和分析。
2.野外调查: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在不同地点设置样地,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壤、植被、水土流失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测量。
3.气象监测:对石漠化地区的气候情况进行监测,包括降水量、气温、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监测和分析。
第四部分:监测内容1.地类分布:根据遥感影像数据,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和分布分析,包括裸地、草地、耕地等土地类型的分布情况。
2.植被覆盖度:根据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结果,对石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度进行监测,并制作植被覆盖度分布图。
3.土地退化程度:通过野外调查和实地测量,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地退化状况进行评估,包括土壤贫瘠程度、水土流失情况等。
4.石漠化影响评估:根据监测结果,对石漠化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评估,包括水资源供应、农作物产量、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影响。
第五部分:监测报告监测单位应根据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包括监测区域的地理位置、面积、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植被覆盖度分布图、土地退化程度评估结果、石漠化影响评估结果以及治理建议等内容,并提出可行的治理方案和措施。
全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报告通过评审

全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报告通过评审
关健超;许仕道
【期刊名称】《广西林业》
【年(卷),期】2017(0)9
【摘要】2017年8月25日,全区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报告通过专家评审。
专家认为,监测成果客观反映了广西石漠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科学分析了动态变化原因,总结了石漠化治理成效和经验,提出了防治建议,可为自治区制定石漠化治理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1页(P27-27)
【关键词】石漠化土地;专家评审;监测报告;动态变化;石漠化治理;岩溶地区;监测成果;治理成效
【作者】关健超;许仕道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1
【相关文献】
1.南方石漠化变化影响因素分析:县域石漠化治理视角——基于第二次石漠化监测
并以贵州省为例 [J], 蔡志坚;蒋瞻;陈岩;张黎明
2.曲靖市岩溶地区第二、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J], 赵玲华;太佩荣
3.从环境社会学的角度看石漠化监测调查——以巴东县的石漠化监测调查为例 [J],
晏小红;谭文赤
4.第三次石漠化监测主要技术特点与存在问题分析 [J], 李梦先;但新球;吴协保;吴照柏
5.我国石漠化土地扩展趋势实现逆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 [J], 耿国彪(文/摄)[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贵州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部分条款的决定

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贵州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部分条款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11.29•【字号】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23第14号•【施行日期】2024.0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立法工作正文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23第14号《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贵州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部分条款的决定》已于2023年11月29日经贵州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3年11月29日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贵州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部分条款的决定(2023年11月29日贵州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贵州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对下列地方性法规部分条款作出修改:一、对《贵州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作出修改(一)增加一条作为第三条,内容为:“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使职权。
”(二)增加一条作为第四条,内容为:“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三)第五条改为第七条,第一款中的“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每年至少举行2次会议”修改为“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一般每年举行2次”。
(四)第六条改为第八条,“听取和审查”修改为“听取和审议”,“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后增加“监督本级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建设计划”修改为“建设计划和项目”。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7.08•【字号】黔府发[2011]21号•【施行日期】2011.07.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的通知(黔府发〔2011〕21号)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行文组织实施。
现将《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一、充分认识《规划》实施的重大意义。
水利建设滞后、生态环境脆弱是长期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规划》的实施,对于提高我省水利支撑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确保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从现在开始,全面启动实施《规划》,集中人力物力,全力以赴抓好落实。
二、狠抓《规划》项目和资金落实。
实施好《规划》,项目是载体,资金是保障。
要坚持一边全面启动实施、一边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抓紧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一批重点工程。
在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拓宽融资渠道、落实配套资金的同时,切实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衔接,争取国家不断加大对我省的支持力度。
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工程质量监管,确保建成优质工程、廉洁工程。
三、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组织协调到位、资金投入到位、项目管理到位。
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省林业厅要尽快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各地各有关部门,制定和细化年度实施计划,加强督促检查,严格兑现奖惩,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贵州省石漠化现状及治理研究

DOI:10.16661/ki.1672-3791.2104-5042-1010贵州省石漠化现状及治理研究①马云1 代稳1,2唐彬1(1.六盘水师范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2.六盘水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贵州六盘水 553004)摘 要:该文从石漠化的成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大点)出发,分析贵州省石漠化的内涵以及现状(无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这4个方面),分析石漠化4种不同程度的具体预防措施与治理措施;在明确了贵州省各个地区石漠化程度的基础之上,结合各个地区石漠化等级的不同,分析不同等级程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状况,以期为减轻贵州省的石漠化程度一定的借鉴及意义。
关键词:石漠化 现状 防治 措施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3(a)-0253-04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ntrol of Rocky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MA Yun 1 DAI Wen 1,2TANG Bin 1(1.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ourist and Historical Culture College; 2.Liupanshui Culture and Tourism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 Liupanshui, Guizhou Province, 553004 China)Abstract : Based on the causes of rocky desertif ication (including natural causes and human cau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no rocky desertification, mild rocky desertification, moderate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severe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analyzes four specif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different degre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degre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each region of guizhou province, combining with the different grad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each reg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status of different grad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significance for reducing the degre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Key Words : Rocky desertification; Stastu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①基金项目:六盘水师范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编号:LPSSYKJTD201701);六盘水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 (项目编号:LPSSYDXS18028)。
2004—2016年贵州省石漠化状况及动态演变特征

第40卷第17期2020年9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40,No.17Sep.,20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6012)收稿日期:2019⁃06⁃25;㊀㊀修订日期:2020⁃03⁃10∗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lizhongfei2016@163.comDOI:10.5846/stxb201906251343文林琴,栗忠飞.2004 2016年贵州省石漠化状况及动态演变特征.生态学报,2020,40(17):5928⁃5939.WenLQ,LiZF.Evolutioncharacteristicsofrockydesertificationduring2004 2016inGuizhouProvince,China.ActaEcologicaSinica,2020,40(17):5928⁃5939.2004 2016年贵州省石漠化状况及动态演变特征文林琴,栗忠飞∗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昆明㊀650224摘要:石漠化是制约我国西南地区社会㊁经济㊁生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及时监测评估其演变状况,对区域石漠化防治及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科学意义㊂选取2004 2016年间4期TM影像,研究贵州省域尺度上㊁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㊂结果显示:1)2004 2016年间,贵州省78.3%的区域植被覆盖度上升,平均增加了19.1%,达到63.4%,有55.4%的区域岩石裸露率下降;2)贵州省石漠化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北到西南渐次加重的特征,西部毕节市中㊁重度石漠化面积占该区域面积仍达62.0% 86.4%,而东部黔东南州约为18.4% 33.0%;3)2004 2016年间,贵州省石漠化状况呈现总体持续好转态势,以轻㊁中度石漠化转入为主体的无石漠化面积增加了1.1倍,轻度石漠化增加了20.0%左右,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减少了40.0%左右;4)截止到2016年,贵州省无石漠化㊁轻㊁中㊁重度石漠化区域分别占比约42.0%㊁24.1%㊁23.5%㊁10.4%;5)未来2020年及2024年,贵州省石漠化仍将持续改善,石漠化面积占比将分别减少8.9%和12.2%㊂过去十多年间,贵州省石漠化状况得到基本遏制,但局部区域仍存在高度的不稳定性,或趋于恶化的风险,未来在各类政策措施的支持下,贵州省石漠化状况仍将继续好转,但部分重度石漠化区域的治理将更为复杂而艰难㊂关键词:贵州省;石漠化;时空演变;现状与趋势Evolutioncharacteristicsofrockydesertificationduring2004 2016inGuizhouProvince,ChinaWENLinqin,LIZhongfei∗CollegeofEcologyandEnvironment,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Kunming650224,ChinaAbstract:Therockdesertificationisoneoftheimportantfactorsrestrictingth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icandecologyinSouthwestChina.Timelymonitoringandevaluationhavegreatscientificsignificanceforthepreventionandcontrolofregionalrockdesertificationandtheconstructionoftheecologicalenvironment.Inthisstudy,theTMimageoffourperiodsfrom2004to2016wereselectedforevaluatingthedynamicevolutionofrockydesertificationintheregionofGuizhouProvince.Theresultsshowed:1)ThevegetationcoverageProvincewentupin78.3%ofGuizhou,withanaverageof19.1%to63.4%,butbarerockratedecreasedin55.4%ofthisregionbetween2004and2006.2)ThespatialdistributionofrockydesertificationinGuizhouProvincepresentsthecharacteristicsofgradualaggravationfromnortheasttosouthwest.TheareasofmoderateandsevererockydesertificationinBijieCitywesternGuizhouProvincestillaccountedfor62.0% 86.4%,whileinQiandongnaneasternGuizhouProvince,itwasonly18.4% 33.0%.3)From2004to2016,thesituationofrockydesertificationinGuizhouProvinceshowedageneraltrendofcontinuousimprovement.Theareanil⁃rockydesertificationincreasedby1.1times,derivingfromthetransitionoflightandmoderaterockydesertificationmainly,Theslightrockydesertificationincreasedbyaround20.0%,andthemoderateandsevererockydesertificationdecreasedbyaround40.0%respectively.4)Bytheendof2016,theareasofnil⁃rockdesertification,lightrockdesertification,mediumandsevererockdesertificationinGuizhouProvinceaccountedforabout42.0%,24.1%,23.5%,and10.4%respectively.5)In2020and2024,therockdesertificationwouldcontinuetobeimprovedinGuizhouProvince,andtheareasofrockdesertificationwoulddecreaseby8.9%and12.2%respectively.Inthepastdecadeormore,thesatuationofrockdesertificationinGuizhouProvincehasbeenbasicallycontained,buttherewasstillahighdegreeofinstabilityorriskofdeteriorationinsomeregions.Inthefuture,withthesupportofvariouspoliciesandmeasures,thesituationofrockdesertificationinGuizhouProvincewillcontinuetoimprove,butthecontrollingofsomesevererockydesertificationareaswillbemorecomplicatedanddifficult.KeyWords:GuizhouProvince;rockydesertification;space⁃timeevolvement;statusandtrends石漠化是一种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干扰和破坏而造成的土壤严重侵蚀㊁基岩大面积裸露㊁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㊁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1]㊂我国石漠化主要分布于贵州㊁云南㊁广西㊁湖南㊁四川㊁重庆㊁湖北和广东等8个省份[2⁃3],其中尤以西南区域的贵州㊁云南为重,已经成为困扰我国西南区域生态建设的重大环境问题[4⁃6]㊂地处我国西南区域的贵州省,位于长江中上游与珠江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区位[7]㊂贵州省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全国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㊁类型最全㊁形成最强烈的高原山区[8]㊂贵州省严重的石漠化问题,导致区域水土流失加剧㊁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江河湖库泥沙淤积,严重威胁着长江㊁珠江等江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9],一直以来都是区域内研究的热点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10⁃12]㊂诸多学者针对贵州省石漠化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包括石漠化时空演变[10,13⁃14]㊁动态变化及成因[15⁃16]㊁驱动机制[17]㊁生态恢复与治理[18⁃19]以及监测技术及评价方法[20⁃21]等㊂对石漠化的研究中,分析石漠化格局变化过程是认识石漠化发生㊁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2]㊂但由于研究目的㊁数据来源及研究区自然环境状况等条件的差异与制约,当前针对贵州省石漠化的各类研究,总体上呈现:1)研究区多为石漠化治理试点区域㊁县域及地州区域等中小区域,未能体现贵州省域尺度上石漠化空间格局状况;2)研究时间序列较短,未能体现近二十多年来贵州全省石漠化治理㊁演变的过程及发展态势㊂因此,长时间序列下㊁贵州省域尺度的石漠化演变状态及未来趋势变化的相关研究,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㊂本文基于TM遥感影像数据,以贵州全省为研究区,对贵州省2004 2016年间4个不同时段的石漠化演变状况,开展动态化的定量分析,揭示贵州省近些年来,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大背景下,其石漠化状态的发展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布格局,与此同时,进而模拟预测其未来演变趋势㊂研究对未来贵州省乃至整个西南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下的石漠化治理提供现实的科学指导依据㊂1㊀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1.1㊀研究区概况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腹地(103ʎ36ᶄ 109ʎ35ᶄE㊁24ʎ37ᶄ 29ʎ13ᶄN),地貌类型属于中国西南喀斯特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㊁东㊁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m左右㊂西部高海拔区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中部㊁东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气温和降水分布差异显著,年平均降水量682 1134mm,年均气温14 16ħ,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㊂全省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其中黄壤面积最多,主要分布于中部区域,是全省土壤类型的主体部分㊂境内还广泛发育石灰土和紫色土等岩性土[23]㊂全省植被类型主要包括栽培植被㊁灌丛㊁草丛㊁草甸㊁针叶林㊁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24],其东南部㊁南部㊁西北部植被类型以阔叶林㊁针阔混交林㊁竹林为主,而西部㊁西南部㊁东北部以灌丛㊁灌草丛为主[25]㊂9295㊀17期㊀㊀㊀文林琴㊀等:2004 2016年贵州省石漠化状况及动态演变特征㊀0395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0卷㊀1.2㊀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的遥感影像数据及DEM数字高程数据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共享平台(http://www.gscloud.cn/)㊂其中2004年和2008年数据为LandsatTM影像数据,2012年和2016年数据为Landsat8的OLI_TIRS影像数据,数据空间分辨率均为30mˑ30m,时间频率为16d㊂2㊀研究方法2.1㊀数据处理首先对原始影像数据进行投影转换为UTM(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坐标系),采用WGS_84坐标系;采用信息较丰富的TM5㊁4㊁3和OLI_TIRS6㊁5㊁4三个波段进行彩色合成图像㊂利用ENVI5.3对数据进行辐射定标(Radiometric)和FLAASH大气校正,校正后采用三次卷积法将研究区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镶嵌,以贵州省地图为底图,进行裁剪以待信息提取㊂2.2㊀石漠化程度等级划分2.2.1㊀评价指标的选取石漠化信息提取㊁空间分布研究以GIS技术结合遥感数据为基础[26⁃30],评价指标一般根据景观特征和主要成因加以选择[31]㊂植被覆盖度下降,大面积岩石裸露是石漠化最直接的景观标志[32⁃35],成为石漠化研究选用最多的分级指标[36]㊂也是石漠化调查㊁评估和等级划分的重要依据[37]㊂诸多研究以及全国石漠化公报㊁贵州省石漠化公报等都将这两个指标列为评价指标体系[12⁃13,38⁃39]㊂此外,坡度是影响石漠化变化的自然条件[40],坡度越大,地表结构不稳定性就越强,越容易发生石漠化,是石漠化演变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41],故而也常被作为石漠化的分级指标[12,42]㊂综上情况,本文结合当前石漠化空间遥感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现状[12⁃13,29⁃30,39],结合石漠化遥感监测指标选取的目的性㊁可操作性和代表性等原则[43⁃44],同时,考虑影响贵州省石漠化演变的主导因素㊁空间尺度大小㊁地理环境状况等特征,最终选取植被覆盖度㊁岩石裸露率㊁坡度等3个指标作为本研究中石漠化空间格局演变的评价指标(表1)㊂2.2.2㊀石漠化等级的划分对于较大区域的石漠化监测研究,常采用3 4级的划分方法[37]㊂国家林业局制定‘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2011年修订),将石漠化划分为轻㊁中㊁强和极强度4个等级,也有学者将石漠化划分为分为重㊁中㊁轻度和无石漠化4个等级[12,45]㊂也有研究依据岩石裸露率和植被覆盖度指标,划分出无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及强度或极强度石漠化等[38⁃39,42]㊂指标的阈值主要根据空间尺度㊁分级目标以及遥感影像的解译方法等因素确定[46]㊂本文基于数据可得性㊁主要研究目等,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等[47⁃49],将石漠化等级划分为为无石漠化㊁轻度㊁中度和重度石漠化4个等级(表1)㊂表1㊀喀斯特石漠化等级分级标准Table1㊀Classificationstandardofrockydesertification程度AreaofbarerockForestcoveragerate岩石裸露率/%Slope植被覆盖度/%Degree坡度/(ʎ)无石漠化Nilrockdesertificationɤ15>65ɤ30轻度石漠化Slightrockdesertification>1550 65>30中度石漠化Mediumrockdesertification>2525 50>50重度石漠化Severerockdesertification>35<25>702.3㊀各指标信息提取2.3.1㊀坡度提取选取DEM数据(http://www.gscloud.cn),利用ENVI5.3软件经融合裁剪㊁投影转换并转成Tif格式,得到研究区DEM,然后利用ArcGIS10.4软件SpatialAnalystTools工具箱中Surface工具集,进行Slope坡度计算[50]㊂2.3.2㊀植被覆盖度提取运用Gutman像元二分模型[51],以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估算植被覆盖度的模型为基础,参照李苗苗等[52]所改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定量估算植被覆盖度的模型,进行植被覆盖度(FVc)估算㊂其表达式为:NDVI=(NIR-RED)/(NIR+RED)(1)式中NIR和RED分别为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㊂FVc=(NDVI-NDVIsoil)/(NDVIveg-NDVIsoil)(2)其中,NDVIsoil为完全是裸土或无植被覆盖区域的NDVI值,NDVIveg则代表完全被植被所覆盖的像元的NDVI值,即纯植被像元的NDVI值㊂研究中NDVIveg与NDVIsoil取值分别为图像中置信度为95%置信区间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㊂2.3.3㊀岩石裸露率提取在NDVI估算植被覆盖度的基础上,参照张晓伦[44]归一化岩石指数(NDRI)估算岩石裸露率(Fr)㊂其表达式为:NDRI=(SWIR-NIR)/(SWIR+NIR)(3)式中,SWIR和NIR分别为短波红外与近红外波段㊂Fr=(NDRI-NDRIrock)/(NDRIrock-NDRIn)(4)式中,NDRIrock为完全岩石覆盖区域NDRI值,NDRIn为完全非岩石覆盖时像元的NDRI值㊂研究中NDRIrock与NDRIn取值分别为图像中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㊂2.3.4㊀实测数据的获取选择贵州省石漠化等级分布较全的黔西南州为野外抽样调查区域,于2018年8月中旬,在该区域内进行空间抽样调查共计36个样地,记录样地经纬度㊁石漠化程度㊁植被类型㊁植被覆盖度㊁岩石裸露率等指标㊂2.3.5㊀石漠化动态度与未来预测分析为定量分析贵州省石漠化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和预测未来变化趋势,本文引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研究单一等级石漠化动态度,利用综合石漠化动态度表示各石漠化类型总的变化幅度与速度[10],同时利用ArcGIS对4期石漠化数据进行融合和叠加,得到石漠化转移矩阵,定量解释各石漠化类型间转移特征,运用马尔科夫模型[53⁃54],通过马尔科夫过程转移概率,预测2020年和2024年贵州省石漠化演变趋势㊂(1)单一等级石漠化动态度计算公式:K=Ub-UaUaˑ1Tˑ100%(5)式中,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石漠化类型动态度;Ua和Ub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该类石漠化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段长㊂(2)综合石漠化动态度计算公式:K=ðni=1(|Uai-Ubi|)Sˑ1T(6)式中,K为综合石漠化动态度;Uai为研究区域内第i类石漠化类型在研究起始年的统计面积;Ubi为研究区内第i类石漠化类型在研究终止年的统计面积;S为研究区总的国土面积;T为研究年数;n为石漠化类型数㊂3㊀结果3.1㊀贵州省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分析3.1.1㊀植被覆盖度精度检验㊀㊀图1显示,实测的植被覆盖度与遥感解译的植被覆盖度,两者相关性系数R2达到0.87,精度良好㊂1395㊀17期㊀㊀㊀文林琴㊀等:2004 2016年贵州省石漠化状况及动态演变特征㊀图1㊀植被覆盖度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回归关系㊀Fig.1㊀Regressionrelationshipbetweenvegetationcoveragepredictionvalueandmeasuredvalue3.1.2㊀贵州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贵州省植被覆盖度各时期总体上均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西北部毕节市平均植被盖度仅为23.2% 49.1%,而东南部黔东南州达到64.8% 75.6%(图2)㊂2004 2016年间,贵州省植被覆盖度总体呈持续上升趋势(图2),全省平均植被覆盖度从44.3%增加到63.4%;尤其是2004年到2008年间,贵州西部毕节市㊁安顺市㊁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等地出现显著增高趋势,分别从23.2% 36.9%增加到了46.4% 59.3%㊂2008 2012年间,西南部的黔西南州和西部的六盘水市植被盖度平均下降了9.6%和11.5%㊂2012 2016年间,贵州全省平均植被覆盖度从57.3%增加到63.4%,但毕节市地区仍呈3.1%的局部下降趋势(图2)㊂图2㊀贵州省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Fig.2㊀DistributionofvegetationcoverageinGuizhouProvince3.2㊀贵州省岩石裸露率时空变化特征贵州省岩石裸露率各个时期同样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西部毕节市平均岩石裸露率高达65.1% 65.6%,而东部黔东南州仅为30.1% 40.5%(图3)㊂2395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0卷㊀2008年到2012年,西北毕节市呈上升趋势㊂2012 2016年间,全省平均岩石裸露率下降了2.4%㊂图3㊀贵州省岩石裸露率空间分布Fig.3㊀DistributionofrockyexposurerateinGuizhouProvince3.3㊀贵州省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3.3.1㊀贵州省石漠化空间分布格局贵州省石漠化状况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西部重㊁东部轻的特征(图4)㊂4个时期中,西北部毕节市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占该区域的62.0% 86.4%,东南部黔东南州仅为18.4% 33.0%(图4)㊂贵州石漠化的主要分布区域是毕节市㊁黔南州㊁黔西南州㊁六盘水市和安顺市等5个地州市,4个时期中,其石漠化面积分别占区域国土面积的46.2%㊁40.8%㊁41.2%和35.7%,而无石漠化分布较多的为铜仁市和黔东南州,石漠化面积分别占区域国土面积的16.3%㊁18.3%㊁13.6%和11.6%(图4)㊂3.3.2㊀贵州省石漠化时间演变特征2004 2016年间,贵州省石漠化面积占比从81.7%下降到61.4%,其中,中㊁重度石漠化面积从61.4%下降到了38.1%(表2)㊂从绝对面积看,12年间,无石漠化面积从32176.4km2增加至67893.9km2;重度石漠化区域从34011.9km2下降至20407.0km2,截止到2016年,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仍有108161.9km2㊂从单一等级动态度看,无石漠化动态度一直呈正值变化,面积持续增加,而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则呈相反的变化特征(表2)㊂2004 2008年和2012 2016年2个时段,是贵州省石漠化显著好转时期,无石漠化面积分别增加了40.1%和30.1%,动态度分别为10.0%和7.5%;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减少了20.4%和10.7%,动态度分别为-5.1%和-2.7%㊂值得注意的是,2012 2016年间的中度石漠化减少较为显著,年均减少3873.6km2,动态度为-6.4%㊂2008 2012年间,总体上也呈改善状态,无石漠化面积增加了1780.8km2,动态度为4.0%,轻度㊁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年均分别减少176.8km2㊁544.8km2和1055.6km2(表2)㊂3395㊀17期㊀㊀㊀文林琴㊀等:2004 2016年贵州省石漠化状况及动态演变特征㊀图4㊀贵州省石漠化空间分布Fig.4㊀DistributionofrockydesertificationinGuizhouProvince2004 2008年,2008 2012年,2012 2016年3个时段的综合石漠化动态度分别为5.2%,2.2%,5.1%,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石漠化总面积持续减少㊂2008 2012年时段变化面积最小,动态度最低,其他两个时段面积变化相当,变化速度较快(表3)㊂表2㊀贵州省2004 2016年不同类型石漠化动态度Table2㊀DynamicdegreeofdifferenttypesofrockydesertificationofGuizhouprovincefrom2004to2016类型Type面积Area/km22004 20082008 20122012 20162004200820122016变化面积Areaofchange/km2动态度Dynamicdegree变化面积Areaofchange/km2动态度Dynamicdegree变化面积Areaofchange/km2动态度DynamicdegreeⅠ32176.444169.852192.867893.912893.310.0%7123.14.0%15701.17.5%Ⅱ35740.441399.840692.742896.45659.34.0%-707.1-0.4%2203.71.4%Ⅲ74127.862833.560354.544860-11594.3-3.9%-2179-0.9%-15494.5-6.4%Ⅳ34011.927068.22284620407-6943.7-5.1%-4222.2-3.9%-2439-2.7%㊀㊀Ⅰ:无石漠化Nilrockdesertification;Ⅱ:轻度石漠化Slightrockdesertification;Ⅲ:中度石漠化Mediumrockdesertification;Ⅳ:重度石漠化Severerockdesertification表3㊀贵州省2004 2016年石漠化综合动态度Table3㊀IntegratedthedynamicdegreeofrockydesertificationofGuizhouprovincefrom2004to20162004 2008年2008 2012年2012 2016年变化面积Areaofchange/km2动态度Dynamicdegree变化面积Areaofchange/km2动态度Dynamicdegree变化面积Areaofchange/km2动态度Dynamicdegree37090.65.20%14231.32.0%35838.35.1%4395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0卷㊀3.4㊀贵州省2004 2016年石漠化转移过程2004 2008年时段,轻㊁中度石漠化向无石漠化分别转化了16048.1km2和15455.0km2;重度石漠化在贵州省安顺市㊁黔西南州及遵义市增加较多,主要贡献是中度石漠化,贡献了8557.7km2(图5)㊂2008 2012年时段,石漠化改善主体仍然是轻㊁中度,分别转化13714.3km2和27938.2km2;重度石漠化增加的部分有56.3%来源于中度石漠化,集中在毕节市和六盘水区域(图5)㊂2012 2016年时段,轻㊁中度石漠化分别向无石漠化转化16374.3km2和15735.7km2,主要分布于贵阳市㊁安顺市和黔南州(图5)㊂2004 2016年的12年间,无石漠化主要向轻㊁中度分别转化4833.6km2和3346.2km2,而石漠化状况改善的主体也是轻㊁中度,分别转化16855.3km2和22996.0km2;中㊁重度石漠化的转入和转出面积分别为31613.9km2和74486.9km2,比值为42.4%,其中,中度石漠化增加的主要贡献是轻度和重度石漠化,分别贡献6193.1km2和12012.2km2,由轻度向中度石漠化转移恶化的区域主要出现在毕节市㊁黔西南州及遵义市的西北部(图5d)㊂近12年间,贵州省无石漠化面积净增加35717.4km2,增速为2976.5km2/a,无石漠化转入和转出速率分别为3743.6km2/a和767.1km2/a;中度以上石漠化的转入和转出速率分别为2634.5km2/a和56207.2km2/a㊂从各石漠化等级的转入和转出速率看,轻度和中度石漠化转化较为活跃,而重度石漠化和无石漠化较为稳定(图5)㊂图5㊀石漠化空间转化Fig.5㊀Spatialtransformationmapofrockydesertification3.5㊀贵州省石漠化状况预测表4显示,到2020年,贵州省无石漠化面积将从2016年的67893.9km2上升到73915.8km2,石漠化面积5395㊀17期㊀㊀㊀文林琴㊀等:2004 2016年贵州省石漠化状况及动态演变特征㊀将减少6023.4km2,达8.9%,其中中度石漠化面积减少最多,达7.6%㊂到2024年,无石漠化面积将增加到76155.4km2,将增加12.2%,石漠化面积将减少8263.0km2,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减少较多,分别下降10.0%和15.3%㊂表4㊀贵州省2020年和2024年石漠化类型预测结果Tab4㊀PredictionresultsofrockydesertificationtypesofGuizhouProvincein2020and2024年份YearsⅠⅡⅢⅣ面积Area/km2比重Proportion面积Area/km2比重Proportion面积Area/km2比重Proportion面积Area/km2比重Proportion202073915.842.0%42446.724.1%41459.623.6%18232.210.4%202476155.443.3%42231.224.0%40375.822.9%17291.99.8%㊀㊀Ⅰ:无石漠化Nilrockdesertification;Ⅱ:轻度石漠化Slightrockdesertification;Ⅲ:中度石漠化Mediumrockdesertification;Ⅳ:重度石漠化Severerockdesertification4㊀讨论4.1㊀贵州省石漠化空间分布格局植被覆盖度是评价石漠化的关键指标,与石漠化等级呈现负向关系[55]㊂本研究中,贵州省植被覆盖度与石漠化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图2㊁图4),相关学者基于MODIS-NDVI数据的研究也呈现出基本一致的结果[56⁃58]㊂贵州省黔东南区域,少数民族聚集,人类活动相对较少,自然植被相对优越[59],西北部毕节市和六盘水市区域,地处贵州典型岩溶山区,岩石裸露碎裂㊁岩溶发育强烈[16],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㊂贵州中部的安顺㊁贵阳及北部的遵义等区域,由于城市快速发展㊁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影响相对强烈,致使其植被覆盖也相对较低[56]㊂岩石裸露是石漠化最直观的表现,岩石裸露率的高低与石漠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显示贵州省岩石裸露率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图3)㊂贵州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中山区,多岩溶峡谷发育,地表物质不稳定,土被破碎,长期冲刷再加上人为因素破坏极易造成基岩裸露,中㊁东部海拔相对较低,为中㊁低山区,坡度相对较缓,地表物质相对稳定[60]㊂本研究也相应显示,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岩石裸露率低㊁西部地区岩石裸露率较高(图2,图3)㊂由此可见,生态建设中,提高区域植被盖度㊁降低岩石裸露率,是石漠化防治首要任务㊂石漠化的分布与发展不仅与植被盖度㊁岩石裸露率直接相关,还受坡度㊁岩性㊁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关键驱动因子的影响[61⁃62]㊂㊁人口密集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本研究及相关研究[42]所呈现的贵州省石漠化空间分布呈西部重㊁东部轻㊁南部重㊁北部轻的空间格局,显著受到驱动因素的影响㊂贵州省碳酸盐岩空间分布为南部富石灰岩㊁北部富白云岩,受岩性制约的地貌形态也具南部多峰丛洼地㊁北部多丘丛的分布特征[63],同时也形成与地形坡度特征相应的石漠化分布特征[55]㊂此外,贵州省人口分布同样呈现西部地区较东部密集的特征,经济密度相对较高[64],人口密集㊁频繁的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及土地利用负担加重,加之西北部密集分布的矿产资源,导致西北部经济密度明显高于东南部[65],所有这些均加剧了相应区域的石漠化发展㊂4.2㊀2004 2016年间贵州省石漠化演变特征本研究显示,2004 2016年间,贵州省植被覆盖度持续增加,达到了63.4%,岩石裸露率持续下降(图2,图3)㊂相关研究也显示2004 2008年间,甚至到2016年间,贵州全省植被覆盖度呈现持续增加趋势[58]㊂相应地,贵州省2004 2016年间石漠化程度持续下降,尤其是2004 2008年间,其下降程度最为显著(图5)㊂根据石漠化公报[2⁃3]显示,2005 2011年和2011 2016年贵州省石漠化面积分别减少8.8%和18.3%㊂本研究中,贵州省石漠化面积在2004 2012年和2012 2016年分别下降13.9%和14.5%,与全国石漠化公报基本一致㊂6395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0卷㊀近年来,相关研究均显示了贵州石漠化好转的趋势,诸如贵州晴隆县[10]㊁贵州省普定县[11],贵州省花江㊁朗溪㊁后寨河㊁王家寨㊁花江等5个典型岩溶山地[49],乃至贵州全省[42]等区域㊂究其原因,一方面,近年来,贵州省结合国务院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 2015)“以及‘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规划(2011 2020)“等,把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㊁石漠化综合治理,三位一体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加快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㊁退耕还林㊁长江和珠江防护林等工程,促进了石漠化综合治理,使石漠化扩展趋势得以遏制㊂另一方面,自2008年以来,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贵州省55个县列为第一批试点县,2011年,贵州78个石漠化县全部纳入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范围,石漠化治理步伐进一步加快[3]㊂本研究结果直接显示出2004 2016年石漠化程度显著好转的演变特征(图4㊁表2)㊂相关政策措施对石漠化的治理起到了显著效应,但贵州省局部区域内石漠化仍继续恶化(图5)㊁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石漠化防治形势依然严峻㊂4.3㊀贵州省石漠化等级转换及未来演变态势石漠化的演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而循序渐进的过程㊂本研究显示,在石漠化转换过程中,全省石漠化转入类型集中在无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这两大类中(图5)㊂相关研究也显示出,石漠化的转化以高等级向低等级转化为主,而低等级向高等级的转化面积越来越少的特征[42]㊂无石漠化和重度石漠化相对稳定,一方面体现贵州石漠化治理与防护取得一定成效,另一方面也反应出重度石漠化在治理过程中的难度㊂基于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预测显示(表5),到2020年及2024年,贵州省石漠化状况将持续好转㊂由于预测值是以现有的石漠化综合治理为基础,随着治理年限的延续,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会越来越显著,石漠化改善状况应比预测结果更为显著㊂但是,随着各治理措施的推进,余留区域的石漠化立地条件越来越差,治理成本越来越高,治理难度将越来越大[3]㊂为加快石漠化改善进程,实现2035年和2050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在初步遏制石漠化发展后,仍需大力实施以植被恢复为重点的生态工程,结合国务院批复的‘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2011 2020)“明确的目标,提高工程投资标准,加大投资力度,优化结构,全面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持续跟踪监测石漠化的动态变化㊂快速准确地监测石漠化状况是石漠化治理的关键,传统的石漠化调查方法周期很长,难以达到监测目标,而遥感技术具备大范围㊁综合性㊁动态性观测能力和宏观㊁快捷㊁经济以及信息综合等优势[66],是石漠化遥感信息提取不可或缺的手段㊂本研究结果证明该方法适用于贵州全省大尺度时空范围内石漠化状况的提取和分析,是该研究领域内,采用多种影像特征及多源数据进行石漠化遥感信息提取的科学而必要的补充,有助于对贵州省石漠化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㊂但在研究中分级指标及指标阈值不具有统一性,定量化困难,对影像处理㊁提取技术等仍需进一步提高㊂5㊀结论(1)贵州省石漠化空间格局呈西重㊁东轻的分布特征,其中尤以毕节市㊁黔南州㊁黔西南州㊁六盘水市和安顺市等区域为重,一方面与其区域地质地貌相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相关区域密集的人类活动及相对活跃的社会经济活动对石漠化演变的驱动作用㊂(2)截止2016年,贵州省植被覆盖度呈现持续增加,石漠化面积呈现持续减少的演变趋势,近十多年来,贵州省石漠化状况已经得到遏制,石漠化治理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但局部区域诸如毕节市㊁黔西南州等石漠化分布较多的区域仍存在高度的不稳定性,或趋于恶化的态势,尤其是重度石漠化区域,其治理尤为复杂而艰难㊂(3)预测显示的到2020年及2024年贵州省石漠化将继续保持改善的态势,表明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所显示出改善速度较慢的特征,也表明石漠化防治形势的严峻性,当地政府应结合当前发展背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系统,在继续推进各项重点工程的同时,应切实提高石漠化区域的生态环境自然修复能力㊂7395㊀17期㊀㊀㊀文林琴㊀等:2004 2016年贵州省石漠化状况及动态演变特征㊀。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重点小流域监测实施方案的批复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重点小流域监测实施方案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09.11.25•【字号】•【施行日期】2009.11.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重点小流域监测实施方案的批复省水利厅:送来的《关于报送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重点小流域监测方案的函》及相关材料已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为科学评价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治理成效,分析我省各石漠化区域治理前后的动态变化趋势,以及为提炼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开展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重点小流域监测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基本同意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重点小流域监测实施方案。
二、同意选择盘县啸天龙、清镇簸箩、毕节石桥、普定号云河、晴隆孟寨、关岭享乐、平塘苗二河、凤冈穿阡和岑巩于河等9条小流域作我省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重点监测小流域,并建立石漠化监测信息与管理系统、贵州省石漠化网站。
三、重点小流域的监测内容、指标及频次:同意监测内容包括林草植被恢复状况、石漠化状况、耕地质量、水土流失状况、蓄水保土状况、环境和灾害及社会经济情况等7项监测内容,以此确定的监测指标48个、评价指标42个。
同意对各项指标制定的监测频次。
四、主要监测设施和设备: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测设施的基础上,新建观测房3座、卡口站3个、径流小区40个、简易雨量观测场6个,布设林业样地135个(样方540个),畜牧业样地54个(样方162个);购置皮尺、环刀、取样瓶、土样盒、烘箱、烧杯、量杯、电子天平、漏斗、比重瓶、自记雨量计、自记水位计、人工雨量计等监测设备,和建立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石漠化网站所需的服务器、工作站、防火墙和交换机等设备。
五、监测经费概算总投资:总投资788.9万元。
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技术规程

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技术规程1.背景介绍石漠化是指因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存在着严重的石漠化问题。
石漠化的严重程度对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石漠化进行监测和防治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为了更好地监测石漠化的情况,制定了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技术规程,以便更好地掌握石漠化的动态变化,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监测对象本次监测的对象主要是指定的石漠化监测区域,根据地势和石漠化程度的不同,将监测区域进行划分,并且对每个监测点进行详细的监测和记录。
3.监测参数本次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参数:-石漠化程度: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观测,对监测点的石漠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和分级;-土壤水分含量: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监测和记录;-植被覆盖度: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对监测点的植被覆盖情况进行定量评估;-土壤侵蚀程度:通过定位监测和遥感技术,对土壤的侵蚀程度进行监测和记录。
4.监测方法本次监测主要采用遥感技术、实地调查和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具体操作方法包括:-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监测区域的石漠化情况进行定量化分析,并绘制石漠化分布图;-实地调查:对监测点进行实地调查,包括石漠化程度、植被覆盖度等参数进行测量和记录;-定位监测:利用GPS等定位技术,对监测点的坐标进行测量和记录,保证监测数据的地理位置准确。
5.数据处理监测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整合:将遥感、实地调查和定位监测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监测报告;-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评估石漠化的严重程度和分布特点;-结果呈现:将监测结果以图表形式呈现,便于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和理解。
6.结论和建议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合理的结论和建议,包括石漠化区域的治理方案和措施,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建议。
7.总结本次石漠化监测技术规程的制定,为更好地监测和治理石漠化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于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省石漠化监测省级质量检查验收办法

贵州省第二次石漠化监测质量检查验收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的质量管理,规范质量检查验收标准,建立健全监测质量监管制度,强化质量检查与监督,确保监测成果质量,根据国家局制定的检查验收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检查验收制度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实行“三查一验”的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即在调查工组自查、省级质量检查和国家级质量检查的基础上,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监测成果验收。
省级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工作由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负责;调查工组自查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条检查内容1、外业调查质量主要包括图斑区划、因子调查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图斑GPS特征点设置的可靠性。
2、内业成果质量主要包括资料收集、图斑区划与解译、图斑空间与属性数据、调查卡片填写、调查数据录入与修正、统计汇总、监测成果报告、质量检查报告、地理信息数据、统计表、专题图、工作报告、图斑GPS特征点等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第二章质量检查标准第四条外业检查合格标准1、图斑合格标准(1)图斑区划条件与要求符合《贵州省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实施细则》,图斑界线与现地相符,因图斑划分引起的面积误差不超过5%;(2)基岩裸露度、植被综合盖度、植被类型、土层厚度与实际相差不超过一个评分级距;(3)主要因子(土地利用类型、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石漠化程度、石漠化演变类型)判断无差错;(4)其它调查因子错误项次不超过5项。
2、图斑GPS特征点合格标准(1)图斑GPS特征点设置位置能代表图斑基本特征、照片真实清晰,且照片信息与图斑GPS特征点实际相互吻合;(2)其它因子出错项不超过3项。
3、被抽查单位的图斑个数合格率和面积合格率以及GPS特征点个数和准确率均大于或等于85%时,则所检查单位的外业质量为合格。
第五条内业检查合格标准1、前期数据整理规范、准确,对备注的前期字段属性值没有修改,新增因子填写完整;2、调查统计表填写完整、规范,数据来源可靠、准确;3、解译标志卡片与图斑GPS特征点数据格式与要求一致,数量与质量达到规定要求,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4、图斑区划界线与遥感影像相吻合,偏移量图面误差小于0.5毫米,按照图斑区划条件要求对图斑进行了区划;5、调查因子填写不完整的图斑数量不超过抽查图斑总数的1%;6、调查因子出现逻辑错误的图斑数量不超过抽查图斑总数的1%;7、被抽查单位内业质量评分值大于或等于85分时,则所检查单位内业质量为合格。
贵州高原喀斯特石漠化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贵州高原喀斯特石漠化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曹水;周忠发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通报》
【年(卷),期】2013(33)4
【摘要】根据喀斯特生态环境系统的演变过程及其引起石漠化灾害的成因,通过监测预警评价因子,确立了喀斯特石漠化监测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该系统依据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在石漠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设计了喀斯特石漠化监测预警系统,利用GIS技术与数学模型,在计算机语言环境下进行了编译,可对生态系统和各种资源环境问题及时地进行监测预警分析,研究结果可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总页数】4页(P221-223)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监测预警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曹水;周忠发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1;X171
【相关文献】
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潜力分析——以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为例 [J], 陈伟杰;任晓冬;熊康宁
2.南方石漠化变化影响因素分析:县域石漠化治理视角——基于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并以贵州省为例 [J], 蔡志坚;蒋瞻;陈岩;张黎明
3.贵州省兴仁县喀斯特石漠化情况的变化及原因——基于像二元分法与LUCC修正的石漠化数据提取 [J], 洪名勇;张绍阳;何金福
4.喀斯特石漠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地貌分异特征--以贵州省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综合示范区为例 [J], 尹林江;周忠发;朱昌丽;尚梦佳
5.贵州高原喀斯特石漠化遥感调查研究——以贵州省清镇市为例 [J], 周忠发;黄路迦;肖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点布局规划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点布局规划
杨光檄;杨勇;顾再柯;刘瑞禄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通报》
【年(卷),期】2009(0)2
【摘要】石漠化监测是石漠化治理工程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分析和评价工程实施效果,考核各地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手段。
搞好监测点规划布局对开展石漠化监测十分重要。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点布局规划以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为基础,整合水文、林业、国土、农业、环保等部门现有监测资源组建石漠化监测网络体系,科学划分监测分区,合理布设监测站点。
石漠化监测能及时掌握石漠化动态变化情况和治理效果,以探索石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
【总页数】4页(P11-14)
【关键词】石漠化;监测点布局
【作者】杨光檄;杨勇;顾再柯;刘瑞禄
【作者单位】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
【相关文献】
1.贵州省石漠化治理植被恢复效益监测点布局研究——以晴隆县为例 [J], 宋林;殷天卉
2.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构建与技术支撑研究——以贵州省毕节
市朝营小流域为例 [J], 韦清章;高守荣;焦丽
3.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经验与启示——以贵州省赫章县石漠化治理工程为例 [J], 肖时珍;肖华
4.喀斯特峡谷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应——以贵州省花江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为例 [J], 陈洪云;熊康宁;兰安军;贺祥;常黎
5.喀斯特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石桥小流域为例 [J], 高渐飞;熊康宁;苏孝良;周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省石漠化监测细则

贵州省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实施细则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11年6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技术标准 (2)第三章监测方法 (16)第四章监测成果 (32)第五章检查验收 (34)附件一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附件二其它统计或调查表(表1~表6)附件三石漠化监测结果统计表(表1~表9)附件四代码表(调查因子、植物名称和流域代码)附件五贵州省各县(市、区、特区)行政代码表附件六数据库结构说明附件七石漠化图斑GPS特征点卡片、数据库属性及填表说明附件八贵州省石漠化监测遥感判读标志记录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土地石漠化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生态问题,遏制土地石漠化已成为我省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
至2011年止,国家相继启动了我省78个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
为掌握我省石漠化土地分布现状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统一和规范监测(调查)的技术标准、方法和成果要求,保证我省石漠化监测(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2011修订)》,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监测(调查)目的定期掌握我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地方制定石漠化防治政策和措施,加快石漠化土地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第三条监测(调查)内容1. 石漠化土地的分布、程度、面积及土壤侵蚀状况。
2. 石漠化土地的动态变化及演变情况。
3. 石漠化有关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因素。
第四条组织管理在国家林业局的统一组织下,由省林业厅负责组织实施并向国家林业局提交监测成果。
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负责前期数据准备、图斑区划解译的技术指导及全省数据汇总,各市(州、地)林业(绿化)局负责本地区的调查组织,各县林业部门负责组织本县范围内外业调查核实和资料收集,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向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提交监测成果。
第五条监测(调查)范围本次监测(调查)范围与前期保持一致,见附件五。
贵州省县级石漠化监测成果图规范

县级石漠化监测成果图规范按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成果要求,县级石漠化监测成果图件根据各县石漠化监测数据库制作五张图,分别是:1.基本图2.石漠化状况分布图3.石漠化程度分布图4.石漠化动态变化分布图5.石漠化演变类型分布图以上各图以县为单位分别制作成A3(29mm×42mm,彩色打印作为规划文本附图)和A0(841mm×1189mm,彩色打印作为挂图)幅面。
图幅配置内容包括:图名、图廓、地理位置示意图、指北针、比例尺、图例、图签、成图说明等要素。
一、图幅整饰图内、外要素的颜色、图案、线型等表示要符合《林业地图图式(LY/T1821-2009)》。
比例尺大小自定义,以满幅美观为宜,相关制图要求如下:1.外图廓线粗细:2mm,A3:自定义;颜色(RGB):34,24,21。
2. 内图廓线粗细:1mm,A3:自定义;颜色(RGB):34,24,21。
3. 公里网坐标内图廓四角标注经纬度,经纬度为度、分、秒格式;外图廓与内图廓之间添加公里网,并注明公里数。
颜色(RGB):34,24,21。
4. 指北针颜色(RGB):34,24,21,采用指北针式:,置于图幅内右上角或左上角。
5. 比例尺采用直线比例尺的形式,绘于图幅内正下方,总长度为10cm,尺头长2cm。
颜色(RGB):34,24,21,如下图:。
6. 图名由两排名称构成:第一排:贵州省XX市(州、地区)XX县(市、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颜色(RGB):34,24,21,宋体,字号根据各调查单位图面比例情况自定;第二排:专题图名,颜色(RGB):34,24,21,黑体,字号根据各调查单位图面比例情况自定。
7. 晕线采用双层晕线模式,以县界缓冲而成,第一层颜色(RGB):132,0,168,第二层颜色(RGB):255,115,223,如:;8. 图例图例由图形(线条、色块和符号)与文字组成,文字颜色(RGB):34,24,21,标题文字黑体,其它文字宋体,字号根据各调查单位图面比例情况自定,置于图幅内左下方或右下方。
贵州省石漠化分布特征

贵州省石漠化分布特征(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地矿局)一、贵州石漠化分布特征(一)概况贵州省调查区面积159200.27km2,涉及73个县区,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的省,石漠化面积有32476.73km2,占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面积的31%,占贵州省出露碳酸盐岩总面积的21.51%,占贵州省调查区总面积的18.54%。
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为5249.58 km2,中度石漠化面积11895.93 km2,轻度石漠化分布面积15331.22 km2(如图7.27)。
石漠化主要沿北盘江、乌江上图7.27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比重游的三岔河及六冲河分布。
贵州省各县市石漠化面积及分布如表7.10、贵州省石漠化现状图所示。
在调查的73个县市中,如图7.28所示,石漠化面积大于100 km 2的县有61个,石漠化面积大于200 km 2的县为52个,石漠化面积大于300km 2的县为42个,石漠化面积大于500km 2的县为26个,石漠化面积大于700km 2的县为12个,石漠化面积大于1000km 2的县为5个。
图7.28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与县市个数统计石漠化(km 2)个石漠化分布面积列前十位的县依次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806.18 km 2)、六盘水市(1658.86km 2)、大方县(1612.46 km 2)、黔西县(1504.79 km 2)、盘县特区(1072.63 km 2)、独山县(997.32 km 2)、安顺市(907.82 km 2)、兴义市(845.14 km 2)、织金县(769.84 km 2)、长顺县(766.25km 2),其石漠化面积之和为11941.30 km 2,占贵州省石漠化面积的36.77%,石漠化分布面积列前20个县的石漠化面积之和为18338.95 km 2,占贵州省石漠化面积的56.47%。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占行政区面积的20.40%,高于此水平的县有32个,大于30%的县有14个,大于40%的县有8个,如图7.29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级石漠化监测成果图规范
按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成果要求,县级石漠化监测成果图件根据各县石漠化监测数据库制作五张图,分别是:
1.基本图
2.石漠化状况分布图
3.石漠化程度分布图
4.石漠化动态变化分布图
5.石漠化演变类型分布图
以上各图以县为单位分别制作成A3(29mm×42mm,彩色打印作为规划文本附图)和A0(841mm×1189mm,彩色打印作为挂图)幅面。
图幅配置内容包括:图名、图廓、地理位置示意图、指北针、比例尺、图例、图签、成图说明等要素。
一、图幅整饰
图内、外要素的颜色、图案、线型等表示要符合《林业地图图式(LY/T1821-2009)》。
比例尺大小自定义,以满幅美观为宜,相关制图要求如下:
1.外图廓线
粗细:2mm,A3:自定义;
颜色(RGB):34,24,21。
2. 内图廓线
粗细:1mm,A3:自定义;
颜色(RGB):34,24,21。
3. 公里网坐标
内图廓四角标注经纬度,经纬度为度、分、秒格式;外图廓与内图廓之间添加公里网,并注明公里数。
颜色(RGB):34,24,21。
4. 指北针
颜色(RGB):34,24,21,采用指北针式:,置于图幅内右上角或左上角。
5. 比例尺
采用直线比例尺的形式,绘于图幅内正下方,总长度为10cm,尺头长2cm。
颜色(RGB):34,24,21,如下图:。
6. 图名
由两排名称构成:
第一排:贵州省XX市(州、地区)XX县(市、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颜色(RGB):34,24,21,宋体,字号根
据各调查单位图面比例情况自定;
第二排:专题图名,颜色(RGB):34,24,21,黑体,字号根据各调查单位图面比例情况自定。
7. 晕线
采用双层晕线模式,以县界缓冲而成,第一层颜色(RGB):132,
0,168,第二层颜色(RGB):255,115,223,如:;
8. 图例
图例由图形(线条、色块和符号)与文字组成,文字颜色(RGB):34,24,21,标题文字黑体,其它文字宋体,字号根据各调查单位图面比例情况自定,置于图幅内左下方或右下方。
9. 图签
颜色(RGB):34,24,21,宋体字,字号根据各调查单位图面比例情况自定;图签填记石漠化监测单位、制图单位的正式名称和监测、制图完成日期。
图签置于图幅内右下角。
10. 成图说明
颜色(RGB):34,24,21,采用宋体字,字号根据各调查单位图面比例情况自定。
参考内容如下:
根据2007-2010年SPOT5和AIOS卫星影像数据调绘成图北京1954坐标系
置于图幅外左下角处。
二、境界与政区
1. 省界
粗细:A0:0.5mm,A3:自定义;
颜色(RGB):34,24,21;
线型:一横两点,间距自定义,如:。
2. 市(州、地)界
粗细:A0:0.4mm,A3:自定义;
颜色(RGB):34,24,21;
线型:两横一点,间距自定义,如:。
3. 县(市、区)界
粗细:A0:0.3mm,A3:自定义;
颜色(RGB):34,24,21;
线型:一横一点,间距自定义,如:。
4. 乡镇界
粗细:A0:0.2mm,A3:自定义;
颜色(RGB):34,24,21;
线型:两横两点,间距自定义,如:。
三、交通
1. 公路
粗细:A0:1.5mm,A3:自定义;
颜色(RGB):255,0,0,如:;
线型:实线。
2. 铁路
粗细:A0:2.2mm,A3:自定义;
颜色(RGB):34,24,21;
线型:实线与空心实线相间,间距自定义,如:。
四、水系
1. 线状水系
粗细:A0:0.57mm,A3:自定义;
颜色(RGB):0,160,233。
2. 面状水系
颜色(RGB):211,237,251。
五、居民地
1. 省址
颜色(RGB):34,24,21,如:。
2. 市(州、地)址
颜色(RGB):34,24,21,如:。
3. 县址
颜色(RGB):34,24,21,如:。
4. 乡址
颜色(RGB):34,24,21,如:。
六、注记
1. 省
颜色(RGB):230,0,17,黑体,大小4.5mm。
2. 市(地、州)
颜色(RGB):34,24,21,黑体,大小4mm。
3. 县
颜色(RGB):34,24,21,黑体,大小3.5mm。
4. 乡(镇)
颜色(RGB):34,24,21,黑体,大小3.0mm。
5. 四邻字
颜色(RGB):34,24,21,黑体,大小4.5mm。
6. 河流
颜色(RGB):0,160,233,左斜宋体,大小自定。
7. 湖泊、水库
颜色(RGB):0,160,233,左斜宋体,大小自定。
七、石漠化基本图
1、地理底图
1)行政界线
2)政府驻地
3)水系
4)公路、铁路
2、专题要素图式
3、图层控制
制图要素采用分层方式组织和绘制,图层压盖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为:注记、行政界线、其它基础地理要素、石漠化小斑地类区域分布。
八、石漠化状况分布图
1、地理底图
1)行政界线
2)政府驻地
3)水系
4)公路、铁路
2、专题要素图式
3、图层控制
制图要素采用分层方式组织和绘制,图层压盖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为:注记、行政界线、其它基础地理要素、石漠化小斑石漠化状况区域分布。
九、石漠化程度分布图
1、地理底图
1)行政界线
2)政府驻地
3)水系
4)公路、铁路
2、专题要素图式
3、图层控制
制图要素采用分层方式组织和绘制,图层压盖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为:注记、行政界线、其它基础地理要素、石漠化小斑石漠化程度区域分布。
十、石漠化演变类型分布图
1、地理底图
1)行政界线
2)政府驻地
3)水系
4)公路、铁路
2、专题要素图式
3、图层控制
制图要素采用分层方式组织和绘制,图层压盖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为:注记、行政界线、其它基础地理要素、石漠化小斑石漠化演变类型区域分布。
十一、石漠化动态变化分布图
1、地理底图
1)行政界线
2)政府驻地
3)水系
4)公路、铁路
2、专题要素图式
3、图层控制
制图要素采用分层方式组织和绘制,图层压盖从上至下的顺序依
次为:注记、行政界线、其它基础地理要素、石漠化小斑石漠化动态变化区域分布。
十二、图例、图签示例:
十三、成果图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