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逻辑》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编写组《普通逻辑》(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编写组《普通逻辑》(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编写组《普通逻辑》(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目录内容简介目录第1章引论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命题的判定与自然推理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简单命题的基本要素——概念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性质命题及其推理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关系命题及其推理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谓词自然推理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模态命题及其推理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归纳推理第第1章引论1.1复习笔记一、“逻辑”辨义在现代汉语里,“逻辑”是个多义词。

1.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3.指人们思维的规律、规则;4.指一门学问,即逻辑学。

二、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按其历史发展阶段和类型的不同,逻辑学可分为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

(一)传统逻辑的产生1.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逻辑思想就有很大发展,随之产生逻辑学说,史称“名辩之学”。

主要内容表现在惠施、公孙龙、后期墨家、韩非等人的著述中。

其中对逻辑学贡献最大的为《墨经》和《正名篇》。

2.古代印度古代印度的逻辑学说被称为“因明”。

“因”是指推理的依据,“明”是指“学说”,“因明”就是古代印度关于推理的学说。

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等是主要的代表作。

3.古代希腊古希腊是逻辑学的主要诞生地。

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在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演绎逻辑系统,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和《辨谬篇》,这些著作合称为《工具论》。

他对逻辑学的重大贡献,奠定了西方逻辑学发展的基础。

(二)传统逻辑的发展1.斯多葛学派该学派着重研究假言命题、选言命题、联言命题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推理形式,并且提出不同类型的推理规则和逻辑公式,后人称之为“命题逻辑”。

编写组《普通逻辑》(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模态命题及其推理)【圣才出品】

编写组《普通逻辑》(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模态命题及其推理)【圣才出品】

第8章模态命题及其推理8.1 复习笔记一、模态命题(一)什么是模态命题广义的模态命题,是指一切包含有模态词的命题;狭义的模态命题,是指反映事物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命题。

它可以是简单命题,也可以是复合命题。

复合的模态命题总是以简单的模态命题为其基础的。

(二)模态命题的种类根据命题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可能性还是必然性,可以把模态命题分为:1.可能命题(1)定义可能命题是反映事物情况可能性的命题。

(2)分类①肯定可能命题肯定可能命题是反映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命题。

公式表示为:“S可能是P”或“S是P 是可能的”,即“可能P”或“”(“P”表示命题,“”是表示“可能”模态词的符号)。

②否定可能命题否定可能命题是反映事物情况可能不存在的命题。

公式表示为:“S可能不是P”或“S不是P是可能的”,即“可能”(即“可能非P”)或“”。

2.必然命题(1)定义必然命题是指反映事物情况必然性的命题。

(2)分类①肯定必然命题肯定必然命题是反映事物情况必然存在的命题。

公式表示为:“S必然是P”或“S是P是必然的”,即“必然P”或“”(“”是表示“必然”模态词的符号)。

②否定必然命题否定必然命题是反映事物情况必然不存在的命题。

公式表示为:“S必然不是P”或“S 不是P是必然的”,即“必然”(即“必然非P”)或“”。

(三)模态命题之间的关系1.图形表示四种模态命题之间的关系如图8-1所示:图8-1 四种模态命题的关系2.图形含义(1)必然P与必然¬p之间的关系是反对关系。

(2)可能P与可能¬p之间的关系是下反对关系。

(3)必然P与可能¬p、必然¬p与可能p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

(4)必然P与可能P、必然¬p与可能¬p之间的关系是差等关系。

(四)事物的模态和认识的模态1.事物的模态事物的模态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实际情况,是不依人们的认识,从而也不依人们认识的模态为转移的。

2.认识的模态认识的模态是由于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事物情况认识的不同程度而形成的,它是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制约的。

普通逻辑参考答案

普通逻辑参考答案

《普通逻辑》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引论一、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逻辑”一词的含义:1.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2.指逻辑学。

3.“逻辑修养”指把握、运用逻辑知识的能力,或在逻辑学上的造诣。

显然,这里的“逻辑”一词,指的是逻辑学。

4.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5.“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一词用来形容思维清晰,论证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这里,“逻辑”一词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6.指某种特殊的立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7.“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意指马克思没有写过逻辑学的专门著作,这里的“逻辑”指逻辑学;“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意指马克思留下了体现在《资本论》中的逻辑思想,这里的“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规则。

8.指逻辑学。

二、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或推理,并用公式表示之。

答:①1、10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所有M是P;所有S 是M;所以,所有S是P。

”②2、4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

”③3、11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只有p,才q。

”④5、12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p并且q,而且r。

”⑤6、8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或者p,或者q。

”⑥7、9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p;所以,q。

”☞第二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一、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命题?为什么?1.不表达命题,因为它只是提出疑问,没有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2.表达命题,因为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即“没有耕耘是不会有收获的。

”3.不表达命题,它只表达一种良好的祝愿,并未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4.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

5.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要想加罪于人,就不愁找不到借口”的命题。

普通逻辑课后练习答案

普通逻辑课后练习答案

第二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一、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命题?为什么?1.不表达命题,因为它只是提出疑问,没有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2.表达命题,因为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即“没有耕耘是不会有收获的。

”3.不表达命题,它只表达一种良好的祝愿,并未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4.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

5.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要想加罪于人,就不愁找不到借口”的命题。

6.表达命题。

虽然它使用的是感叹句,但反映还是十分明确的。

7.不表达命题。

8.不表达命题。

9.不表达命题。

10.表达命题。

二、下列命题各属何种选言命题?1.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在自然语言中,“或者……或者……或者”这个逻辑联结词是有歧义的。

在某种语境中,它可以用来作为相容选言命题的联结词;在另一种语境中,它也可能用来作为不相容选言命题的联结词。

在这个命题中,根据它的语境,它作为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联结词。

因为这个命题的三个选言肢实际反映了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这些作品政治上有错误但艺术上没有缺点;第二种可能是这些作品艺术上有缺点但政治上没有错误;第三种可能是这些作品政治上有错误而且艺术上有缺点。

在这三种情况中,有而且只有一种情况是真的,所以,它是不相容选言命题。

(注:学术界也有人认为是表达相容选言命题)2.相容的选言命题。

3.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4.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5.相容的选言命题。

6. 不相容选言命题。

三、指出下列各题中,A是B的什么条件(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1.充分条件。

2. 充分必要条件。

3.充分必要条件。

4.必要条件。

5. 必要条件。

6.必要条件。

7.充分条件。

8.充分条件。

9.充分必要条件。

10.充分条件。

四、用p、q、r……等分别表示不同内容的简单命题,并用符号表示其逻辑联结词,写出下列复合命题的逻辑形式。

1.用p表示“曹丕是文学家”,用q表示“曹植是文学家”,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

《普通逻辑》(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9-13章)【圣才出品】

《普通逻辑》(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9-13章)【圣才出品】

《普通逻辑》(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9-13章)【圣才出品】第9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9.1 复习笔记一、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概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它们基本上概括了逻辑思维的特征,在各类逻辑形式中普遍起作用,是正确思维所遵循的基本前提。

逻辑规律具有客观性质,它对人类思维活动具有强制性。

二、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1.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

2.公式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即“A→A”。

“A”表示任一思想,或者说表示任一概念或命题,“A是A”即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命题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

3.真假值从逻辑的真假值来说,“A→A”表示的实际是“A=A”。

如果A 是真的,则它是真的;如果A是假的,则它是假的。

即其真假值是相等的。

4.性质同一律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它并不是人们主观制定的,是客观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1.概念必须保持同一(1)含义概念保持同一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内容不变,决不能随便变换某一概念的含义,也不能把不同的概念加以混淆。

(2)逻辑错误违反概念同一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

2.命题必须保持同一(1)含义在运用命题进行推理的时候,或者在论证某一问题时,人们所使用的命题,必须保持它自身的同一,不能用另外的命题代替它。

(2)逻辑错误违反这一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偷换论题”或“转移论点”。

(三)同一律的作用1.作用同一律在思维中的作用,就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思维只有具有确定性才能正确反映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交流。

2.注意事项(1)同一律要求人们使用概念、命题保持自身同一,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于同一对象而言的。

(2)同一律只是思维的规律,它仅仅在思维的领域里起作用。

(3)同一律仅仅是普通逻辑的规律,不是辩证逻辑的规律。

普通逻辑练习题和参考答案.pdf

普通逻辑练习题和参考答案.pdf

普通逻辑练习题和参考答案.pdf普通逻辑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请指出下列各段议论“逻辑”一词的含义1、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致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中国革命合乎逻辑的民展。

2、虚构、夸张是文学创作必要手段,但它不曾离开现实生活的逻辑,其目的在于更概括、更真实、更典型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答案:1和2中的逻辑分别指中国革命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生活的客观规律。

3、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像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信.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

4、写文章要讲逻辑。

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的结构.开头、中间、线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在联系.不要互相冲突。

5、出现重复,部分是由于术语上的缺点,部分是由于缺乏逻辑修养.6、从中学时期就训练好一种逻辑的头脑,以后无论学什么、做什么.都将受益无穷。

3、4、5、6中的逻辑均指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7、普及逻辑应以而广量大的中学生为重点。

他们年纪轻.精力旺盛.记忆力和接受力强.在他们中普及逻辑收效较大。

8、逻辑并不难于理解.也有办法将所谓的难化为易。

7和8中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即普通逻辑)。

二、在下列判断或推理中.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请用公式表示:1)一切真知都是来源于实践。

2)一切交通事故都是违章造成。

3)一切国有的企业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1、6、10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即:一切S都是P。

4)一个统计数字的错误.或者由于材料不可靠.或者由于计算有偏差。

5)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

4和5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即:或者P.或者Q。

6)一切鸟都是卵生的.一切蝙蝠都不是卵生的.所以一切蝙蝠都不是鸟。

7)一切偶数都能被2整除.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所以一切奇数都不是偶数。

6和7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即:一切P都是M.一切S都不是M.所以.一切S都不是P。

8)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

9)只有充分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我国的四个现代化才能实现。

编写组《普通逻辑》(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归纳推理)【圣才出品】

编写组《普通逻辑》(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归纳推理)【圣才出品】

第10章归纳推理10.1 复习笔记一、归纳推理概述(一)相关概念1.归纳推理按照逻辑学的传统观点,凡是从个别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知识的结论的推理,称之为归纳推理。

2.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是指考察一类的全部个体对象,根据它们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概括出关于该类全部对象的一般结论。

3.不完全归纳推理(1)概念不完全归纳推理是只考察一类中的部分个体对象,根据它们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概括出关于该类全部对象的一般结论。

(2)分类不完全归纳推理按其导出结论的性质不同而区分为:①全称归纳如果概括出的结论是全称命题,则称之为全称归纳。

②统计归纳如果概括出的结论是概率命题,则称之为统计归纳。

4.典型归纳推理典型归纳推理是考察某类的一个典型对象,根据这个典型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概括出关于该类全部对象的一般结论。

(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在认识现实的思维过程中,归纳推理与科学分析是紧密联系的,没有演绎推理,就不可能实现认识的归纳过程。

单纯用归纳推理或单纯用演绎推理,都不足以建立任何一门科学理论。

(三)相关要求1.观察和实验人们先要搜集到一定的事实材料,有了个别的知识作为前提,然后才能进行归纳推理。

而搜集事实材料,必须依靠经验的认识方法即观察和实验等。

2.科学仪器为了扩大观察的范围和提高观察的精确度,人们在观察中就愈来愈多地利用科学仪器。

3.科学实验人们还需要用人工条件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纯化”被研究的现象,以物质手段去控制和变更自然的现象,即进行科学实验。

4.比较、分析、综合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人们还要对其进行思维加工,这就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方法,即比较、分析、综合等。

二、完全归纳推理(一)概念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的每一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一个关于某类的一般性知识的结论。

(二)公式S1是(或不是)P,S2是(或不是)P,S3是(或不是)P,S4是(或不是)P,S1、S2、S3……S n是S类的全部个体对象。

《实用逻辑教程》第五版课后练习题标准答案详解最新完整版-第2章

《实用逻辑教程》第五版课后练习题标准答案详解最新完整版-第2章

《实用逻辑教程》第五版课后练习题标准答案详解最新完整版-第2章第二章练习题答案一、1、国家是指以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强力机关为支撑的政权体系,它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对自己统辖的所有领域和整个社会,实行管制、治理和建设。

如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如商店中准备出售的食品、衣物等。

3、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如唯物主义世界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国家其他一切立法的根据。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燃烧是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如烧柴烧煤。

6、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任意延长而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如长方形桌子的两对边。

二、1、从内涵方面。

2、从内涵方面。

3、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4、从外延方面。

5、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三、1、单独概念;单独概念。

2、单独概念;普遍概念。

3、单独概念;普遍概念。

4、单独概念;普遍概念;普遍概念。

5、普遍概念;普遍概念;普遍概念。

6、单独概念;普遍概念。

四1、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

2、集合概念。

3、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

4、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

5、集合概念;集合概念。

6、集合概念;集合概念。

五、1、丛书;书籍。

2、花卉;车辆。

3、山脉;鸟类。

4、人口;词汇。

六1、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

2、非正义战争;侵略战争。

3、非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4、未成年人;儿童。

5、非亚洲国家;欧洲国家。

6、非优等;中等。

七、1、使用不当。

2、使用不当。

3、使用不当。

4、使用不当。

八、1、非种属概括(“蔬菜”不是“鱼虾”的属概念)。

2、属种不当并列(“子女”与“亲属”是种属关系)。

3、属种不当并列(“国内用户”与“本市用户”是属种关系)。

4、“古典文学”与“小说”是交叉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

5、“行凶”与“用刀捅人”是属种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

6、“颐和园”与“万寿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分不当并列。

《普通逻辑》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已整理)

《普通逻辑》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已整理)

《普通逻辑》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引论 (1)第二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2)第四章概念 (13)第五章性质命题 (22)第六章关系命题 (33)第八章模态命题 (35)第九章逻辑规律 (35)第十章归纳推理 (42)第十一章类比推理 (43)第十三章论证 (45)综合练习题 (47)第一章引论一、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逻辑”一词的含义:1、写文章要讲逻辑。

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讲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

2、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

3、……出现重复,部分是由于术语上的缺点,部分是由于缺乏逻辑修养。

4、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5、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一步地感染听众,然后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

6、在这些人看来,清官比贪官还要坏,这真是个奇怪的逻辑。

7、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

8、语法、逻辑、修辞、音韵等等都是没有阶级性的。

二、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或推理,并用公式表示之。

1、鸟都是有脊椎骨的,天鹅是鸟,所以天鹅是有脊椎骨的。

2、如果火箭的速度超过9.8公里/秒,那么它就会飞出地球的引力场。

3、只有历史清楚,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

4、如果人们要使工作得到预想的结果,那么就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

5、玛丽喜欢滑冰,而且喜欢打网球,而且喜欢游泳。

6、或者张明去年参观画展,或者李玲去参观画展。

7、如果一部作品获奖,那么,它一定是优秀作命;《芙蓉镇》是获奖作品,所以它是一部优秀作品。

8、汤姆或者获得数学竞赛第一名,或者获得化学竞赛第一名。

9、如果世界上还有帝国主义,那么就还存在着产生战争的更远;现在世界上还有帝国主义;所以。

普通逻辑课后练习答案

普通逻辑课后练习答案

《普通逻辑》练习题参考答案五、下列联言推理是什么式?1、黄中平是个军人;同时,黄中平是个医生;所以,黄中平是个军医。

(联言推理的组合式)2、某人是历史学家又是诗人;所以某人是诗人。

(联言推理的分解式)3、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所以,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联言推理的组合式)4、我们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因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联言推理的分解式)5、我们的干部要有德;我们的干部要有才;所以我们的干部要德才兼备。

(联言推理的组合式)六、请运用选言推理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由“一部作品有问题,或者政治上有错误,或者艺术上有缺点”作前提,再———加上前提(A)“某部作品政治上有错误”能否得出“某部作品不是艺术上有缺点”的结论?为什么?加上前提(B)“某部作品政治上没有错误”能否得出“某部作品是艺术上有缺点”的结论?为什么?答:加上前提(A)不能得结论,因为相容选言推理不能用肯定否定式。

加上前提(B)可得出“艺术上有缺点”的结论,因为否定肯定式是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

4、某界“百花奖”评选结束了。

甲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黄河》获得最佳故事片奖,乙电影拍摄《孙悟空》获得最佳美术片奖,丙拍摄的《白娘子》获得最佳戏曲片奖,授奖大会以后丁电影制片厂邀请这三部片子的导演前去介绍经验。

在火车上,假导演说:“真是有趣的很我们三个人的性分别是片名的第一个字,再说,我们每个人的姓同自己所拍的片子片名的第一个字又不一样。

”这时另一个姓孙的导演说真是这样。

请问这三部片子的导演各姓什么?答:《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导演姓白,《孙悟空和小猴子》的导演姓黄,《白娘子》的导演姓孙。

这个结论是通过选言推理得出的。

因为《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导演或姓孙、或姓白;而姓孙的导演曾同他对过话,可见他不姓孙。

根据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可得结论:《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导演姓。

编写组《普通逻辑》(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谓词自然推理)【圣才出品】

编写组《普通逻辑》(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谓词自然推理)【圣才出品】

3.特称命题
(1)特称命题
特称命题又叫存在命题,
是特称命题中的特殊形式。
(2)一般特称命题
一般特称命题表示为:

(3)特称否定命题
特称否定命题的符号表达式为:

(4)共有形式
全称命题以蕴涵式表示,特称命题以合取式表示,且须分别加上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
可用下列共有形式来表示这两种命题的逻辑结构:
前者是全称命题的逻辑结构,后者是特称(存在)命题的逻辑结构。其中,声和≯是谓 词变项,表示仸一性质。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7 章 谓词自然推理
7.1 复习笔记
一、性质命题内部结构的逻辑分析 (一)性质命题的逻辑结构及其符号式 1.单称命题 (1)概念 单称命题是反映某个个体具有(或丌具有)某性质的命题,个体是指单个的对象。个体 既包括具体的单个事物,也包括抽象的单个事物。 (2)个体词 表示个体的语词叫做个体词。代表个体词的符号有: ①个体常项 它是表示确定的个体的符号,以小写字母 a、b、c 来表示。 ②个体变项 它是表示丌确定个体的符号,以 x、y、x、x1、x2 等来表示。 (3)谓词 谓词是用来说明个体的语词,它表示的是性质或关系。以大写字母 E、F、G、H 等代 表谓词。 (4)逻辑结构
(二)量词的辖域及约束变项和自由变项 1.量词的辖域
2 / 1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量词的辖域是该量词以及紧接该量词的最短公式。在量词的辖域里,一切和量词里变项 相同的变项都受此量词的约束。
2.自由变项和约束变项 (1)约束变项 约束变项是出现亍采用该变项的量词的辖域内的变项。只含约束变项,丌含自由变项的 公式则是命题。 (2)自由变项 自由变项是丌受量词约束的变项。含有自由变项的公式是命题函项,因自由变项的值未 定,往往无法断定公式的真假。 (三)传统逻辑中 A、E、I、O 乊间的对当关系 1.图形表示 传统逻辑中 A、E、I、O 乊间存在着一种对当关系,即反对关系、差等关系、矛盾关系、 下反对关系。把 A、E、I、O 换写成蕴涵式和合取式的符号表达式,如图 7-1 所示:

编写组《普通逻辑》(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论证与谬误)【圣才出品】

编写组《普通逻辑》(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论证与谬误)【圣才出品】

第13章论证与谬误13.1 复习笔记一、论证的概述(一)论证的含义1.论证的概念论证就是用一个(或一些)真实命题确定另一命题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在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中,在认识的各种场合,经常需要确定某一命题的真实性,为此,人们引用某个(或某些)真实命题作为根据,从这个(或这些)命题中推出所要确定的命题的真实性,这就是论证。

2.论证的组成要素(1)论题论题是通过论证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命题。

①论题可以是科学上已被证明的命题,这类论证在于通过论证使读者或听众确信论题的真实性。

②论题也可以是科学上尚待证明的命题,这类论证在于探求论题的真实性。

但是论题不应是确知为假的命题。

③论题是通过论证确定其真实性的命题,而一个假命题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确定其真实性的。

只有那些蓄意骗人的人才会把确知为假的命题作为论题。

(2)论据①概念论据是被引用来作为论题真实性的根据的命题。

在一个论证中,论题只有一个,论据可以有许多个。

②分类论据有两类:a.真实性明显的命题真实性明显的命题是指那些无需为它们提供论据即被人们承认其真实性的命题。

真实性明显的命题作为论据不必再为它提供论据。

b.非真实性明显的命题对于这类论据在论证中必须进一步为它们提供论据(后者称为第二层论据)。

如果这些论据的论据仍然不是真实性明显的命题,则对这些论据的论据仍应提供论据(后者称为第三层论据)……直到最后一层论据为真实性明显的命题为止。

③基本论据在论证中凡本身不再带有论据的论据叫基本论据,凡本身带有论据的论据叫非基本论据。

所有基本论据都应是真实性明显的命题。

④论证形式在一个较为复杂的论证中,往往有多级论证关系,有多级论据存在,一个复杂论证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其中P为总论题,q、r是总论题的第一级论据,s、t是总论题的第二级论据,u、v则是总论题的第三级论据,其中q、s、u、v为基本论据,r、t为非基本论据。

由这一公式可以看出,论题与论据的区分具有相对性。

因此,也可以把r称为二级论题(或叫分论题),t 称为三级论题(或叫分分论题)。

《普通逻辑》(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9-13章)【圣才出品】

《普通逻辑》(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9-13章)【圣才出品】

第9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9.1 复习笔记一、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概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它们基本上概括了逻辑思维的特征,在各类逻辑形式中普遍起作用,是正确思维所遵循的基本前提。

逻辑规律具有客观性质,它对人类思维活动具有强制性。

二、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1.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

2.公式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即“A→A”。

“A”表示任一思想,或者说表示任一概念或命题,“A是A”即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命题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

3.真假值从逻辑的真假值来说,“A→A”表示的实际是“A=A”。

如果A是真的,则它是真的;如果A是假的,则它是假的。

即其真假值是相等的。

4.性质同一律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它并不是人们主观制定的,是客观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1.概念必须保持同一(1)含义概念保持同一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内容不变,决不能随便变换某一概念的含义,也不能把不同的概念加以混淆。

(2)逻辑错误违反概念同一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

2.命题必须保持同一(1)含义在运用命题进行推理的时候,或者在论证某一问题时,人们所使用的命题,必须保持它自身的同一,不能用另外的命题代替它。

(2)逻辑错误违反这一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偷换论题”或“转移论点”。

(三)同一律的作用1.作用同一律在思维中的作用,就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思维只有具有确定性才能正确反映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交流。

2.注意事项(1)同一律要求人们使用概念、命题保持自身同一,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于同一对象而言的。

(2)同一律只是思维的规律,它仅仅在思维的领域里起作用。

(3)同一律仅仅是普通逻辑的规律,不是辩证逻辑的规律。

三、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1.基本内容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

普通逻辑第5版考研课后题和答案

普通逻辑第5版考研课后题和答案

普通逻辑第5版考研课后题和答案普通逻辑编写组《普通逻辑》(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目录第1章引论第2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第3章命题的判定与自然推理第4章简单命题的基本要素——概念第5章性质命题及其推理第6章关系命题及其推理第7章谓词自然推理第8章模态命题及其推理第9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第10章归纳推理第11章类比推理第12章假说第13章论证与谬误•试看部分内容引论思考题1普通逻辑的对象是什么?答:从宏观上看,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需经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阶段即思维的阶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有抽象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普通逻辑主要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

2逻辑与语言有何关系?答:逻辑形式是指不同思维内容所具有的共同结构;语言形式是指某种语言的具体表达方式。

两者的关系如下:(1)联系逻辑与语言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具体地表现为思维的逻辑形式与语言形式的紧密联系:概念、命题和推理的存在与表达要借助于语词和语句,否则就无法存在和表达。

(2)区别①同样一种逻辑形式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②同样一个语言形式在不同的场合能够表达不同的逻辑形式。

3学习普通逻辑有什么意义?答: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在于:(1)根本意义通过对普通逻辑的学习与应用,培养、训练和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发人们的智能,进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与综合素质,促进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具体意义①学习普通逻辑能够给人们探求新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工具。

②学习普通逻辑能帮助人们准确、严密地表述和论证思想。

③学习普通逻辑对于人们反驳谬误、揭露诡辩十分必要。

④学习普通逻辑有利于人们学习、理解和掌握其他各门具体科学知识。

4怎样学好普通逻辑?答:学好普通逻辑需要:(1)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学习普通逻辑可以把自发地运用逻辑变为自觉地运用逻辑,提高逻辑表达能力。

《普通逻辑》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逻辑》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逻辑》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一、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逻辑”一词的含义:1.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2.指逻辑学。

3.“逻辑修养”指把握、运用逻辑知识的能力,或在逻辑学上的造诣。

显然,这里的“逻辑”一词,指的是逻辑学。

4.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5.“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一词用来形容思维清晰,论证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这里,“逻辑”一词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6.指某种特殊的立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7.“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意指马克思没有写过逻辑学的专门著作,这里的“逻辑”指逻辑学;“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意指马克思留下了体现在《资本论》中的逻辑思想,这里的“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规则。

8.指逻辑学。

二、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或推理,并用公式表示之。

答:①1、10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

”②2、4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

”③3、11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只有p,才q。

”④5、12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p并且q,而且r。

”⑤6、8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或者p,或者q。

”⑥7、9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p;所以,q。

”第二章一、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命题?为什么?1.不表达命题,因为它只是提出疑问,没有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2.表达命题,因为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即“没有耕耘是不会有收获的。

”3.不表达命题。

4.表达命题。

5.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要想加罪于人,就不愁找不到借口”的命题。

6.表达命题。

7.不表达命题。

8.不表达命题。

9.不表达命题。

10.表达命题。

二、下列命题各属何种选言命题?1.相容的选言命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