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介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反思

静海一中王雨池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大多是教师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导入自己事先预设好的轨道,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按照教师的思路解决问题,表面上看好像是发挥了主体性,其实质是教师的主导性占主流,学生能力提高缓慢。而“主体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教师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设计“好的问题”引导不同层次学生听讲、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给学生一个方向”,“让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模式概述

“主体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它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具有如下特点:(一)注重解题方法的获得(二)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三)注重全员互动、交流协作(四)注重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控制着学生活动的次序,控制着学生对问题由设想到本质的讨论,给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历。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寻求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种模式真正把“教”堂变为了“学”堂。

三、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

2.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是在活动中不断重组构建知识的体系。

四、模式流程图

五、模式流程介绍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把所要讲授的知识,通过设计转化为和学生生活情境联系密切的问题,引起有意注意,激发学习兴趣。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问题素材的选取要贴切、合理,通俗易懂。问题素材要贴近学生实际,要与学生生活经验、兴趣

爱好相联系,能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加以理解消化。问题素材要让学生明白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联系先前已有的知识,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2.教师善于诱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依据所探索问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巧妙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善于把要解决的大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易于突破;教师善于细心观察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变化,及时做指导和补充说明。

(二)学生探索、猜测

学生根据素材中提出的问题,按照自己设计的步骤和解决策略进行推理、总结和归纳,

论证自己的猜想。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发展创新意识。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醒学生要目标明确,要有信心,有勇气用自己预设的方

法解决问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结果做出大胆猜想和归纳,积极向他人讲清对问题的看法。鼓励学生积极向别人提问,养成追问问题的习惯。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多给学生思考、实践的时间,不急于求成,过早给学生支招、引路,

能由学生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能由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

(三)教师指点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错误或困难时,教师给于适当的指点、启发和帮助,让学生纠正

错误,顺利进行地进行后面的探索。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作为组织者,教师致力于组织学生发现、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对问题要深入研究,理解透彻,不可一知半解过关;作为引导者,教师致力于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作为合作者,教师致力于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四)得出结论,师生评价

师生对于探索方案和得到的结论进行评价,注重思想方法和探索过程的总结,调整、改进解决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回顾如何根据问题提出假设以及支持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在探索过程中如何抓住问题的本质、共采用了几种方法,几个步骤达到问题解决的。在评价过程中,如果发现结论是错误的,教师要分析学生出问题的本质原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理顺思路,重新探索,必要时再给出新的素材进行探索。

(五)论证反思开发

师生对正确结论进行再总结提炼,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开发二级结论,形成解题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索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是怎样联系新旧知识,如何由事实形成概念、形成解决问题的规则的。体会学习过程和结论中蕴含的数学思想,理顺思维顺序,从中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对结论

进行变形、开发、引申、拓展,形成基本技能和解题能力。此时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经历。

(六)应用与小结

利用例题和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程度,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树。

教师选取的例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能够最大限度的反馈教学效果,可通过题组形式给出,也可变式训练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例题、习题,挖掘例题、习题的作用和功能,开发二级结论。当学生的反馈信息不太好时,教师可对关键处再加以强调讲解。

对于课堂小结,教师可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你今天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形成解题能力。

六、教学效果与存在的不足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们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他们不但适应了此模式,而且乐于参与其中,表现出对问题的极高的探索热情,他们有问题不是马上去问老师,而是互相商讨,“内部问题内部解决”,形成了善于思考,积极探讨,解决问题不依不靠,求得实效的学习型群体。但是本模式对于基础太差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他们在对知识的理解和熟练应用上存在一定困难,一些难一点的知识的探索可能会有始无终,但我也深切感到,只要在教师正确指导帮助下,从易到难加以落实,就会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基本功训练,这是我们应该发扬的,新模式与旧模式不是格格不入,应视教学的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变迁,使它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同时,面对新出现的模式,不能生搬硬套,机械模仿,要正确选择,确立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二)新教学模式放开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学生们会不会因为没有了“管束”而为所欲为,视教学为儿戏,整堂课一无所获?教师会不会面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应对困难?本模式要求教师问题链的设计合乎认知规律,层层深入,要求教师掌控、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教学课例

等差数列

教学时间2007年12月9日上午第2节(借山西省长治第六中学的学生上课)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社2003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首先,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衣服的尺寸、鞋子的号码等。其次,数列在整个高中教学内容中,处于一个知识汇合点的地位,很多知识都与数列有着密切联系,如函数、方程等知识在这一章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应用,而且与极限密切相关。最后,一些综合性问题,如点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