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山行》《夜书所见》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https://img.taocdn.com/s3/m/0cdc0c2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68.png)
4 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4 古诗三首
从哪里能看出这首诗写的是秋季?
荷尽
4 古诗三首
从哪里能看出这首诗写的是秋季?
残菊
4 古诗三首
傲霜枝
4 古诗三首
品读诗句
举,向上托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 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 花枝还傲寒斗霜。
4 古诗三首
石径
弯曲 绵长
4 古诗三首
人家
4 古诗三首
品读诗句
因为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来是因为这 深秋枫林晚景,经霜 的枫叶比江南二月春 花还要红。
4 古诗三首
红于: 比……还要红。
4 古诗三首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温馨提示: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
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也可以 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4 古诗三首
我会认
◇ 正字音
径斜赠残犹 傲君橙橘挑
4 古诗三首
我会认
◇ 识字方法
形近字认字组词: 熟字加偏旁: 顺口溜:
径( )
曾——赠
斜:余斗放歪斜
经( )
4 古诗三首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4 古诗三首
拓展学习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陶渊明
4 古诗三首
品读诗句
逗引
蟋蟀
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课件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九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课件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九](https://img.taocdn.com/s3/m/4675ed45c281e53a5802ff78.png)
挑:[ tiǎo ]挑逗 [ tiāo ]挑水
形近字组词:
傲:[ào]骄傲 遨:[áo]遨游
萧:[xīao]萧瑟 箫:[xīao]吹箫
挑:[tīao]挑水 逃:[táo]逃跑 桃:[táo]桃子
同学们,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古人 也有许多写秋季的诗篇,那么今天我们 就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吧!
课文早知道:
2.“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客”是什么谁?
答:指得是诗人自己。因为自己在外地, 就像客人一样,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
课文赏析:
3.作者在夜里见到了什么情景呢?
答: 夜色深了,还有几个小孩在篱笆 下点着灯斗蛐蛐 。
课堂小结:
同学们 : 这三首古诗,所写的季节虽然是一样的,但 所写的景物不同、内容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 同。希望大家熟背后用心体会。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 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 ,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文翻译:
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菊残犹有傲霜枝。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
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文翻译:
远上寒山石径斜,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石路上寒山, 白云生处有人家。 在白云生出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停下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晚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叶经过霜染比二月花儿还红啊。
课文赏析: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 漂亮的景色和事物呢? 你能在图中找出来吗?
①寒山 ⑥枫林
③白云 ④人家
诗文翻译:
萧萧梧叶送寒声,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江上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思念起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斗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b171773a300a6c30c229feb.png)
4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上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附课后习题答案
![三上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附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81b3514a7302768e9939d7.png)
橘子青绿
第3课时
夜书①所见
注释 ————— ①【书】写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 逸,南宋诗人。诗以七言绝 句最佳。主要作品有《游园 不值》《嘉兴界》《四朝闻 见录》等。
品读诗文
自由地大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夜书Fra bibliotek见shào
[宋]叶绍翁
xiāo
sònɡ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品读诗文
朗读古诗,说说古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山径
白云
人 家
枫 林
霜 叶
品读诗文
朗读古诗,品读诗意:
山路绵长 点明深秋季节
远上寒山石径斜
相呼应,写出了山 势的高而缓。
品读诗文 使人联想到炊烟
白云生处有人家 袅袅,鸡鸣犬吠,一
一个“生”字形 驱寒山清冷之意。 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 缭绕和飘浮等各种动 态美,也说明山很高。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菊 jú
结构:上下 部首:艹 书写指导:下边部分的“米”,左边有一部
分写在“勹”的外面,使整个字 重心更稳。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残 cán
结构:左右 部首:歹 书写指导:左边的“歹”不要多一点,起笔横的
长度不要超过竖中线。右边部分斜钩 要写得舒展,不要忘写右上角的点。
诗文解读
荷尽①已无擎②雨盖③, 菊残④犹⑤有傲霜⑥枝。
径 jìnɡ
左窄右宽,书写时注 意左部细长,右部稍宽。
霜
上下结构,书写 “霜” 时“雨”扁宽, 下部“木”“目”等分。
斜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字的?
一斗有余,就是不正。
看到“斜”可以联想到弯弯曲曲的 小路伸向远方的样子,所以“斜”的意 思就是弯曲不直。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8defb32bd15abe23492f4d67.png)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与反思《山行》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
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目标预设】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
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重点、难点】1、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设计思路】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习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让诗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
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全部
![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全部](https://img.taocdn.com/s3/m/4240c30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f.png)
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全部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为:《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具体内容如下:1、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2、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
词语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品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3、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词句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白话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PPT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60642b10661ed9ad51f369.png)
“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 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19
jìng xié
远上寒山石径斜
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伸向远方。
20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产生
房子 人家
你从这幅图中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
21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 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 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33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诗意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山花还要红艳。
34
山行 (唐)杜牧
37
读一读,记一记。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8
结构图示:
眺望远景
山 行
驻足观赏
寒山石径 白云人家
辽阔深远
晚秋枫林
叶红于花
秋比春美
色生 彩机 鲜盎 明然
40
41
秋天是丰收 的季节,请根据 下面的图片,描 写一下你眼中的 秋天。
白云生处
白云深处
产生,生出。
比较
浓厚,浓郁。
在古代越高的山越是人迹罕至,很少有人定居,所 以“白云深处”没有“白云生处”更贴切。并且一个 “生”字,更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 动态,所以“生”比“深”更具有深美的文学意境。 22
远上寒山石径斜, 照应了上句中的“石 径”,因为这“石径”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931791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4b.png)
4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一、教材分析本课3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通的佳作。
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励诗。
诗人一反常情,以“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物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的一首七言绝句。
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表清,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二、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山行》。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五、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课件,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古诗三首课后答案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古诗三首课后答案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https://img.taocdn.com/s3/m/e43e1c6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1.png)
古诗三首课后答案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答:秋季。
《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霜叶就说明是秋天。
《赠刘景文》中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中荷尽和菊残都点明是秋天。
《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中秋风一次便点出是秋天。
2、你的脑海中,大海的项链是什么?你的脑海中,大海的项链是什么?答:大海的项链是金色的项链,指的是小娃娃留在沙滩上的脚印。
3、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快乐的午餐》说一说,哪个最多?哪个最少?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快乐的午餐》说一说,哪个最多?哪个最少?杯子有7个勺子有5个盘子有6个杯子最多。
勺子最少。
4、人之初课后练习三题,看看你能完成吗?人之初课后练习三题,看看你能完成吗?5、小练笔:仿照课文四季写句子,说说你最喜欢的季节?小练笔:仿照课文四季写句子,说说你最喜欢的季节?示例一:桃花红红,他对蝴蝶说:我是春天。
西瓜甜甜,他对小朋友们说:我是夏天。
高粱红红,他红着脸说:我是秋天梅花香香,他对雪人说:我是冬天。
示例二:草坪绿绿,他对蝴蝶说:我是春天。
荷花红红,他对鱼儿说:我是夏天。
树叶飘飘,他对小朋友说:我是秋天。
雪人开心地说:我就是冬天。
示例三:柳枝嫩绿,他对小燕子说:我是春天。
烈日炎炎,他对禾苗说:我是夏天。
树叶黄黄,他对大雁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他高兴地说:我是冬天。
6、语文园地三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玩具。
你最喜爱的玩具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好玩在哪里?先和同学交流,在写下来。
写话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玩具。
你最喜爱的玩具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好玩在哪里?先和同学交流,在写下来。
点拨:首先要确定自己喜欢的玩具是什么,交代玩具的名字,然后把玩具介绍一下,再说说你的玩具有哪些玩法,怎么玩。
注意把话说完整。
例:我有好多玩具:布娃娃、变形金刚、赛车、积木、皮球、篮球在这些玩具中,我最喜欢变形金刚。
变形金刚是我今年过生日时爸爸给我买的礼物,每天作业写完我就开始玩变形金刚,有时我把变形金刚变成,有时我把变形金刚变成一个机器人,有时又把它变成一架大飞机。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ee985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19.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文共收录六首古诗。
其中第4课《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山行》)和两首宋诗(《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现对这三首古诗加以整理分享。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平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上4古诗三首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上4古诗三首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58f43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1.png)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上4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小学语文三上《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材解析:本课中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秋景的。
《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寒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突出了秋天景物的特点。
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概和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夜书所见》先是写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更加勾起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
三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学情解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三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而这三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
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和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积累。
教学理念1.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式。
教学本课,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诗的意境,从理解到感悟,到情感的升华,再到背诵。
2.理解诗歌意思是体会感情的前提。
诗的侧面提供了一些词语的注释,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提醒学生在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书写“寒、径、霜"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
3.学习运用借助插图、结合注释、查阅字典的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4.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秋天的美景。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感悟形成画面感,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1.揭示单元主题“金秋时节”。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03dbf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ea.png)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编写时间:AA编写人员:AAA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掌握多音字“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想学习古诗的兴趣,搜集,描写,秋天相关的古诗句。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诗歌意境。
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安全教育:宿舍生活安全教育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从秋天导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理解。
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秋天。
(学生自由发言)2.总结归纳学生的答案,导入:说到秋天,我们想到的是收获的季节,多姿多彩、色彩鲜明的季节,也是树叶枯落的季节……但是大家知道在古代诗人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三位诗人进入他们用诗歌给我们描绘的美丽的秋天中吧。
3.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并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作者资料: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著有《樊川文集》。
主要著作有《阿房宫赋》《遣怀》《樊川文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主要著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他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七位散文家并成为“唐宋八大家”。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属浙江)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江湖诗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代表作品有《游园不值》《夜书所见》三、出示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4028bdcfab069dc50220197.png)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
(学生自由交流)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护眼版】
![4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护眼版】](https://img.taocdn.com/s3/m/d06a81c6b84ae45c3a358c23.png)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两句诗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深秋虽然万物 零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 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 懈努力。
这首诗突出了秋季的什么特点?表现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赠刘景文》通过对“荷尽”“菊残” “橙黄橘绿”等秋景的描写,突出了菊花傲 霜凌寒的气概,以此勉励友人珍惜大好时光, 乐观向上,不懈努力,切不要意志消沉,看 轻自己。
反衬出秋 夜的寂静
梧叶摇落、江上秋风进一步 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秋 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 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萧瑟的秋风吹下梧桐树叶, 江边寒气逼人,作者孤独一人 行走在江畔,假如你就是这个 孤身在外的诗人,看到此情此 景,你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 又会想到什么呢?
蟋蟀,也叫 料想,猜想。 蛐蛐。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 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 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梧桐叶落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谁能给 我们模仿一下?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会有什 么感受?
悲凄
第二句诗中的“客”指的是谁? 诗人。
为什么说诗人是“客? 因为他身处异乡。
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怎样被勾起的?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表现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 径”“白云”“枫林”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的山林秋色 图,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寒山 石径
眺望远景
山
白云 人家
色彩鲜明
行
枫林
生机盎然
驻足欣赏 霜叶 秋比春美
[]
赠 刘 景 文 宋
苏 轼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知识点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0990914e518964bcf847cd1.png)
一、我会写: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赠zèng(赠言、赠送、回赠)刘liú(姓刘、刘海儿)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君jūn(君子、君臣、国君)橙chéng(橙红、橙色、鲜橙)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二、我会认: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傲ào(骄傲、傲骨、傲慢无礼)橘jú(橘子、橘红色、橙黄橘绿)三、多音字: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挑tiǎo(挑灯)tiāo(挑选)四、理解诗意: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介绍:杜牧 :(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字词解释:【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子小路。
【生】产生,生出。
“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
【坐】因为。
诗词大意: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诗歌主题:《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精彩赏析:《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生机盎然的。
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
三年级上册 语文 4 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 语文 4 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662dcd6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05.png)
三年级上册语文 4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山行》这首诗,背诵全诗。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含义,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深秋山林景色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枫林景色的喜爱。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理解诗人为什么会觉得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这种对比手法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秋天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季节,不同的人对秋天有着不同的感受。
今天,我们要走进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秋天,去领略那别具一格的秋景。
(板书课题:山行)2. 了解诗人杜牧(1)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杜牧的资料。
(2)教师补充:杜牧,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强调容易读错的字,如“径(jìng)”“斜(xiá)”。
3. 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互相检查。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1.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坐:因为。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2. 理解诗句大意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教师可以结合简笔画,画出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高山,山上有几处房屋被白云缭绕,帮助学生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含教学反思、备课素材)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二课时赠刘景文【课时目标】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
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30:)赠刘盖菊残君橙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皿”是“盖”。
减一减:“群—羊=君”。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课堂作业新设计】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枝。
..已无擎雨盖..犹有傲霜...,菊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1.(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菊残:菊花凋谢。
(4)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5)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6)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板书设计】赠刘景文荷花荷叶图菊花图橙黄橘绿图【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
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
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
古诗该如何进行教学,我想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提高!第三课时《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用自己的话写出《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1.(1)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4)篱落:篱笆。
2.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板书设计】夜书所见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课后反思】成功之处: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进行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
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
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
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
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作者介绍】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词《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