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02d152e95ef7ba0d4a733b4d.png)
海洋科学导论一、绪论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海洋中的(海水、营养盐、生物),海底的(海洋沉积、海底岩石圈),海口的(河口、海岸带),海面的(大气边界层)。
特点:特殊性和复杂性、综合性,海洋中的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作为自然系统的多层次耦合性。
研究内容:海水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的基础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有关海洋军事活动迫切需要的应用研究。
海洋科学的发展史:第一阶段:海洋知识的积累;第二阶段:海洋科学的奠基与形成;第三阶段:现代海洋科学时期;最后,海洋科学的未来。
二、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地表陆海分布: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陆地占29.2%,海洋占70.8%,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
地球上海洋相互连通,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则相互分离,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海洋不仅面积超过陆地,其深度也超过陆地高度。
3000m以上深海洋占其总面积的75%;而高度不足1000m 的陆地占其总面积的71%。
海洋平均深度达3795m,而陆地平均高度只有875m。
如果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削平,则地球表面将被约2646m 厚的海水均匀覆盖。
海洋的划分: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分为主要部分——洋和附属部分海、海湾和海峡。
(大)洋,远离大陆,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全世界共有54 个海,其面积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
海的深度较浅,平均在2000m以内。
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狂背.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狂背.](https://img.taocdn.com/s3/m/5a5f437ff5335a8102d2208c.png)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这个是我整理出来的可能会考的名词解释,括号里是历年出过的题目)第三章1.海水:是一种溶解有多种无机盐、有机物质和气体以及含有许多悬浮物质的混合液体。
1902年盐度定义(07、09):1kg海水中的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体物质的总克数。
”单位是g/kg,用符号‰表示。
2.海水组成恒定性:海水中的主要成分在水样中的含量虽然不同,但它们之间的比值是近似恒定的。
3.氯度(08):1kg海水中的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氯离子的总克数。
单位是g/kg以符号‰来表示。
4.标准海水(09):氯度值为19.374‰,对应盐度值为35.000‰。
5.盐度与氯度关系式(07):S‰=0.030+1.8050Cl‰6.热容:海水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J/K,J/℃。
7.比热容:单位质量海水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J/Kg/K,J/Kg/℃。
8.热膨胀系数:海水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时,若再吸收热量,除增加其内能使温度升高外,还会发生体积热膨胀,其相对变化率称为海水的热膨胀系数。
9.比容:单位体积的质量。
10.位温(08):海水中某一深度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
此时的相应密度称为位密。
11.比蒸发潜热:使单位质量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称为海水的比蒸发潜热。
12.绝热变化(15):在海水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大使其体积缩小,外力对海水微团做功,增加了其内能导致温度升高;反之当绝热上升时体积膨胀,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
上述海水微团的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变化。
13.饱和水汽压:对纯水而言,所谓饱和水汽压,是指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14.海水渗透压:如果在海水和淡水之间放置一个半透膜,水分子可以透过。
但盐分子不能透过。
那么淡水一侧的水就会慢慢渗向海水一侧,使海水一侧压力增大,直到达到平衡状态,此时膜两边的压力差,称为渗透压。
海洋科学导论-海洋学基础-重点知识
![海洋科学导论-海洋学基础-重点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45ce97d2e3f5727a5e96299.png)
海洋科学导论重点知识第一章1.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以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海洋---海水、海水的组成、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的边界(海洋沉积、海底岩石圈,河口、海岸带,海面上的大气等)。
研究内容: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军事活动应用研究等。
2. 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1)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相似问题:海洋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①海洋科学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②海洋中水---汽---冰的转化时刻都在进行;③海洋作为一个自然体系,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 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类型?·分布特点:深海锰结核以锰和铁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为主要组分,富含锰、铜、镍、钴等多种元素。
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其次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水深超过3000米的深海底部。
以太平洋中部北纬6°30′~20°、西经110°~180°海区最为富集。
世界96%的锆石和90%的金红石产自海滨砂矿。
复合型砂矿多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斯里兰卡、巴西及美国沿岸。
金刚石砂矿主要产于非洲南部纳米比亚、南非和安哥拉沿岸;砂锡矿主要分布于缅甸经泰国、马来西亚至印度尼西亚的沿岸海域。
中国近海水深小于200米的大陆架面积有100多万公里,某中含油气远景的沉积盆地有7个:渤海、南黄海、东海、台湾、珠江口、莺歌海及北部湾盆地,总面积约70万公里,并相继在渤海、北部湾、莺歌海和珠江口等获得工业油流。
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广东和台湾沿岸有丰富的海滨砂矿,主要有金、钛铁矿、磁铁矿、锆石、独居石和金红石等。
·主要类型:滨海砂矿、海底石油、磷钙石和海绿石、锰结核和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等4. 海的主要特点1)深度较浅,一般在2000m以内;2)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水色低,透明度小,无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汐由大洋传入,潮差显著;4)有自己的海流环流形式。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17e04443968011ca30091c0.png)
1.水团;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
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称为水团。
2.饱和水汽压:是指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
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3.溶解氧的补偿深度:从海水的一个水柱来看,光合作用的强弱取决于光线的强弱,在
近表层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随着深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增强,在某一个深度下,溶解氧的生产量恰好等于消耗量时,该深度称为溶解氧的补偿深度4、碳酸盐补偿深度:海洋中碳酸钙输入海底的补给速率与溶解速率相等的深度面,也称碳酸钙补偿深度。
5、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气间存在着持续的动量、热量和物质的交换,彼此互为影响的过程。
6、浓缩系数:指的是某种污染物质在生物体(或某个组织)内的浓度与相同重量海水污染物质浓度的比值。
7、海洋生产力:海洋生物通过同化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
8、气压梯度力:作用在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净压力,分为垂直和水平分量。
9、两极同源:主要指同一属种两个极为相近的种类分别分布在南极(温带)和北极(温带)海域,而不见于低纬度海域的动物。
10、死水”现象:船只在极地融冰区通过时,不能前进或进速甚为缓慢,这就是”死水”现象.其原因是在淡咸水的界面上产生内波。
11、涌浪:风平息后海面上仍然存在的波浪或风浪移动到风区以外的波浪。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567fbcf5f90f76c661371ab5.png)
海洋科学导论第二章1.大地水准面的概念全球静止海面是既不考虑地表海陆差异、也不考虑陆、海地势起伏时的海面。
它在海洋中是不考虑波浪、潮汐和海流的存在、海水完全静止时的海面;它在大陆上是静止海面向大陆之下延伸的遐想”海面”。
两者总称大地水准面,是陆上高程的起算面。
2.海洋的划分,海与洋的区别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
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区别: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事海洋的边缘部分,全世界共有54个海,其面积只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
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
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洋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
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相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
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
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
3.大陆边缘概念: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
①稳定型大路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大陆架是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
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
611海洋科学导论
![611海洋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8fc6fd3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b.png)
611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及其相关环境和资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在611海洋科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等方面的科学。
它涉及海洋的物理特性、化学组成、生物多样性以及海洋地质等方面的研究。
海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借助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二、海洋科学的研究领域海洋科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
海洋物理学主要研究海洋的运动和动力学特性,包括海洋流、海洋波、海洋循环等;海洋化学主要研究海洋的化学成分和化学过程,包括海洋盐度、海洋酸化等;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海洋地质学主要研究海洋地质过程和地质构造。
三、海洋科学的重要性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库之一,对调节全球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海洋科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系统,还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海洋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海洋科学在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海洋科学研究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和创新,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研究。
同时,海洋科学还需要关注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些全球性挑战提供科学支持。
611海洋科学导论是一门介绍海洋科学基本概念、研究领域、重要性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海洋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为未来的海洋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3e3817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8f.png)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第⼀章绪论海洋学(oceanography):海洋学是研究在海洋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发⽣、发展和演化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相互影响的规律的⼀门综合性科学。
海洋学研究的对象:地球上70.8%的海⽔属地学分⽀。
海洋学的特征:1、海洋是环境的产物在地球上,通过能量、物质的相互传递与环境相互作⽤。
传递⽅式:通过边界:海⾯、海底和沿岸带。
不通过边界:辐射和地球及天体对海⽔的引⼒。
A)海⽔特性:混合溶液:⽔、盐分、⽓体、悬浮有机物、悬浮⽆机物。
2、海洋形态的固有特性:(1)⼴漠⽽有垠:占地球表⾯积70.8%,被陆地分隔。
(2)深⼜浅:两层含义。
其⼀指海洋平均深度为3800⽶,最深为11034m(陆地海拔最⾼为8848⽶),但地球半径为6371千⽶,因此海洋只是地球上⼀薄层;其⼆指海洋垂直尺度与⽔平尺度⽐为10-3的量级,因此海洋中海⽔的运动以⽔平运动为主。
(3)连通⼜阻隔:各⼤洋⽔域连成⼀体,可以充分进⾏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北半球陆地⼏乎连成⼀体,阻挡了北冰洋与其他⼤洋的⽔交换,使北冰洋底层⽔⽆法流出进⼊其他⼤洋。
其他⼤洋底层⽔均来⾃于南极⼤陆附近的边缘海。
海洋学研究意义1、海洋与⼈类⽣存环境关系密切1)是蛋⽩质主要来源;运输和贸易的中介—航运(密度⼤);国际冲突的焦点…2)影响⽓候环境:①环流--向⾼纬输送热量;②对⽓温起调节作⽤(海⽔热容量⼤)3)海—⽓相互作⽤:4)海洋灾害:风暴潮、⾚潮、海冰、海⽔倒灌、海岸侵蚀、海底地震等5)污染:排污与海洋⾃净能⼒关系。
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化学资源、⽣物资源、动⼒资源1)矿产资源⽯油:半数以上在海底。
估计海洋⽯油储量为(1100-2500亿吨),我国⼤约100亿吨。
锰结核:年再⽣1000万吨,可提炼锰、铁、铜、镭等。
此外,⾦刚⽯、重晶⽯、⾦、锡都在矿砂中找到。
2)化学资源⼤量⽆机盐:海⽔中含80多种元素。
1kg海⽔含35g⽆机盐。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d4f4b44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3.png)
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科学是以海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它与陆地科学、大气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共同构成了当今科学技术体系的基础。
在地球上,从远古到今天,海洋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这个地球上,海洋对于生命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同时,海洋也可以孕育新的生命。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海洋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高,其资源也越来越多,如果再不好好利用的话,那么只能够被淘汰。
因此,必须发挥好海洋科学的作用,才能够使得沿海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而海洋污染问题则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每年都有很多污水流入大海,造成了严重的海洋污染。
而且,近几年来,还有越来越多的污水流入海洋,导致海洋动植物受到严重破坏,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首先,我们必须对我国海洋的污染情况加以了解,对海洋污染的原因也要充分认识。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并且随意排放,使得海洋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不少水产品都受到了污染,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另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导致海洋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还有,船舶和航运事故等也会给海洋带来污染。
由于污染范围较广,所以要对各种污染情况进行全面治理。
第二,要严格执行《海洋环境保护法》。
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海洋知识,提高公民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并建立起长效机制。
对于已经造成的海洋污染,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海洋环境继续遭到破坏。
如今,不少沿海城市都推行了“退养”政策,不仅可以降低渔民的损失,还能够减轻海洋污染,不过,要想彻底根除海洋污染,仅靠“退养”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加强监督和管理。
人类最大的生存威胁就是气候变暖。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科学导论讲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科学导论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914beae99e3143323968935f.png)
海洋科学导论真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大陆架(05、06A、09A)(P28)大陆架是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
最大特点是坡度平缓,平均0°07′,深度变化较大,其深度取决于陆架坡折处的深度。
2、海洋污染(05)人类直接或间接向大洋和河口排放各种废物或废热,以至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其它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坏海水使用质量和伤及环境美观等现象。
3、潮坪(05、07B、08A)(P41)潮坪是以潮汐作用为主要动力,坡度极其乎缓(0°03′~0°17′),由细碎屑物质(粘土、粉砂)组成的近岸带。
潮坪多呈带状延伸.潮坪的宽度主要取决于潮差,潮差大则潮坪宽。
潮坪可分为潮上坪,潮间坪,潮下带。
4、海沟(05、07B、08A)(P29)海沟是由于板块的俯冲作用而形成的深水(>6000m)狭长洼地,往往作为俯冲带的标志。
海沟长数百至数千干米,宽数千米至数十千米,横剖面呈不对称的“v”形,一般是陆侧坡陡而洋侧坡缓,两侧均不是均一的单斜面,往往具有平坦或不平坦的阶地面。
5、转换断层(05、06A)转换断层是连接洋脊与洋脊、海沟与海沟、海沟与洋脊的走滑断层,是洋中脊向两侧扩张速度不同而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是板块边界的一种类型。
一系列转换断层切割大洋中脊,使两侧洋中脊水平错动。
6、浊积扇(05、06B、07A)又叫海底扇,是在大陆坡与盆地平原间,由再沉积作用形成的锥状和扇状堆积体,主要由泥石流、浊流沉积及远洋沉积组成。
7、初级生产力(05、06B、07A、08B)(P314)浮游植物、底栖植物(包括定生海藻和红树、海草等植物)以及自养细菌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制造有机物和固定能量的能力,称为初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包括总初级生产力和净初级生产力。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52b6ae5524de518964b7dfd.png)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Lithosphere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刚性固体物质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岩层,地壳与地幔的M面夹在岩石圈内部。
2.Mid-ocean ridge and rise systems洋中脊及隆起系统:贯穿洋盆的一系列海底山脉,延伸可达65000km,比临近的隆起高2-3km,一般宽1000-3000km。
若这些山脉陡峭狭窄则称为洋中脊,若平缓且宽则为隆起。
洋中脊有中央裂,而隆起则没有中央裂谷而是延中央抬升。
延洋中脊及隆起轴向有宽约2km的狭窄火山带。
洋中脊是离散型板块边界,板块相互远离形成新的地壳。
3.Ocean trenches海沟:海底狭窄陡峭的深沟。
深6000-11000km,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一些海沟在火山岛链附近,一些则分布在中美及南美边缘。
海沟是汇聚型板块边界,相向运动形成消减带消灭旧地壳。
4.Transform fault(转换断层)Fault with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connecting the ends of an offset in a mid-ocean ridge. Some plates slide past each other along a transform fault.The opposite sides of a transform fault are two different plates that are mov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5.Divergent plate boundaries(离散板块边界):plate boundaries diverge or move apart at the mid-ocean ridge where new lithosphere is formed. Convergent plate boundaries(汇聚板块边界): At the trenches, plate converge, or move toward each other, destroying old lithosphere at subduction zones.6. Hot Spots(热点)Scattered around the Earth are approximately forty fixed areas of isolated volcanic activity.Hot Spots periodically channel hot material to the surface from deep within the mantle, and may form a volcanic peak, or seamount, directly above, or may produce a broad swelling of the ocean floor or the continent.Hot spots may also resupply the asthenosphere, which is constantly cooling and becoming attached to the base of the lithosphere, thickening the plates.7.Rift valleyTrough formed by faulting along a zone in which plates move apart and new crust is created, such as along the crest of a ridge system.8.Rift zoneA region where the lithosphere splits and separates allowing new crustal material to intrude into the crack or rift.9. polar wandering curveA plot of the apparent location of the Earth’s north magnetic pole as a function of geologic time.10.Turbidity currentMoving flows of sediment and water.Travel at speeds up to 90km per hour and carry in suspension up to 300kg of sediment per cubic meterFast-moving avalanches of mud, sand, and water that flow down the slop, eroding and picking up sediment as they gain speed.11.TurbiditeSediment deposited by a turbidity current, showing a pattern of coarse particles at the bottom, grading gradually upward to fine silt.12. GuyotsSubmerged, flat-toped seamounts.Seamounts, Steep-sided volcanoes rising abruptly and sometimes piercing the surface to become islands13. Atoll(环礁)When a seamount pierces the sea surface to form an island, it provides a base on which the coral can grow.If the seamount sinks of subsides slowly enough, the coral continues to grow upward at a rate that is not exceeded by the rising water.If the process continues, eventually the seamount disappears below the surface and the coral reef is left as a ring, or atoll.D (carbonate compensate depth碳酸盐补偿深度)深海底分布着大面积的碳酸盐沉积,但碳酸盐随着水深溶解度加大,在一定的深度上,从上覆水层沉降而供应的碳酸盐和溶解而失去的碳酸盐数量相等,这个深度就称为碳酸盐补偿界面。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总结(全)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总结(全)](https://img.taocdn.com/s3/m/ccbe159e0912a2161579297f.png)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一、名词解释洋:地球上连续巨大的咸水体。
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平均2-3千米)。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海:占总面积9.7%;位于大陆边缘,被陆地、岛弧分割的许多形态各异的小水体;深度浅(<2000米)。
按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陆海和边缘海。
陆间海: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内陆海:伸入大陆,面积较小,受大陆影响大,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
海湾(gulf ):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
海峡(strait):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墨卡托投影:又称正轴等角圆柱投影,设想一个与地轴方向一致的圆柱切于或割于地球,按等角条件将经纬网投影到圆柱面上,将圆柱面展为平面后,得平面经纬线网。
二、简答、分析海陆分布:海陆分布在各纬度上是不均匀的,在南纬56°~65°之间,几乎没有陆地;在北纬65°附近,大陆却几乎连成一片。
在纬度高于80°的南极地区,主要被陆地占据;而在北极则是一片广阔的水域。
洋的水文特征:远离大陆,受陆地影响小;水文要素稳定;盐度平均35,且年变化小;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的水文特征:温、盐等水文要素受陆地影响大,季节变化明显;透明度小;潮汐系统受大洋支配海湾的水文特征:水文要素特征一般与其相邻的海或大洋相似,在海湾中常有大潮差。
海峡水文特征:流速很大,尤其潮流流速很大。
太平洋:面积最大:占地表总面积1/3,海洋表面积的1/2;平均深度4028m,东西最宽达半个赤道;体积最大:水量约等于全球水量的一半;岛屿很多,特别是在中西部。
大西洋:占世界大洋面积1/4,平均深度3627m。
东西狭窄,赤道最窄,分南北大西洋,有一”S“形洋中脊横贯南北;海岸形态:南:平直无附属海;北:迂回曲折,多岛屿、港湾和附属海。
转海洋学导论重点名词解释汇总
![转海洋学导论重点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7cbbe0128ea81c759f57826.png)
转海洋学导论重点名词解释汇总海洋学导论名词解释1、海洋科学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2、水半球、陆半球如果以经度0度北纬38度的一点和经度180度南纬47度的一点为南北两极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海陆面积的对比达到最大程度,两者分别成为陆半球和水半球。
3、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体系。
4、中央裂谷大洋中脊的轴部都发育有延其走向延伸的断裂谷地称为中央裂谷。
是海洋扩张中心和海洋岩石圈增生的场所,沿裂谷带有广泛的火山活动着。
5、水团源地和形成机制相似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其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6、水团变化水团从源地所获得的各种特征在运动过程中收到环境变化影相与周围海水交换混合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7、水色、透明度将透明度盘提升至透明度的一半深度时,俯视透明度盘之上水柱的颜色8、午后效应声呐的性能有时候早晨较好到了下午性能变得很快,尤其在夏季的午后最差9、科氏力由于地球自转运动的海水将受到因此而产生的惯性力的作用,是海水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这个使水质点运动放相改变的惯性力叫做地砖偏向力10、地转流若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他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则这种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取得平衡时的定常流动11、小振幅重力波指波动振幅相对波长为无限小,重力是其唯一外力的简单海面波动12、开尔文波这是一种长周期重力即它同时收到重力和科氏力的作用波罗斯贝波它是一种远远小于惯性频率的低频波。
它的恢复力不是重力也不是科氏力,而是科氏力随着纬度的变化率13、潮汐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铅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
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14、朔望大潮当太阴,太阳时角相差零度或180度时潮差最大是朔望大潮15、方照小潮当太阴太阳时角相差90度或者270度的潮差最小16、温带气旋依流场的观点,称低压系统为气旋,带有锋面的气旋称为锋面气旋。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46f5d6665ce0508763213e2.png)
最新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考研整理-超全版)(每章都分为重要部分和非重要部分(重要部分考的几率70%,非重要30%))第三章重要部分1.海水:是一种溶解有多种无机盐、有机物质和气体以及含有许多悬浮物质的混合液体。
1902年盐度定义(07、09):1kg海水中的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体物质的总克数。
”单位是g/kg,用符号‰表示。
2.海水组成恒定性:海水中的主要成分在水样中的含量虽然不同,但它们之间的比值是近似恒定的。
3.氯度(08):1kg海水中的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氯离子的总克数。
单位是g/kg以符号‰来表示。
4.标准海水(09):氯度值为‰,对应盐度值为‰。
5.盐度与氯度关系式(07):S‰=+‰6.热容:海水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J/K,J/℃。
7.比热容:单位质量海水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J/Kg/K,J/Kg/℃。
8.热膨胀系数:海水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时,若再吸收热量,除增加其内能使温度升高外,还会发生体积热膨胀,其相对变化率称为海水的热膨胀系数。
9.比容:单位体积的质量。
10.位温(08):海水中某一深度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
此时的相应密度称为位密。
11.比蒸发潜热:使单位质量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称为海水的比蒸发潜热。
12.绝热变化(15):在海水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大使其体积缩小,外力对海水微团做功,增加了其内能导致温度升高;反之当绝热上升时体积膨胀,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
上述海水微团的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变化。
13.饱和水汽压:对纯水而言,所谓饱和水汽压,是指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14.海水渗透压:如果在海水和淡水之间放置一个半透膜,水分子可以透过。
611海洋科学导论
![611海洋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04dd96d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1.png)
611海洋科学导论导言: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及其相关领域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海洋科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发展历程以及其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海洋科学的定义海洋科学是对海洋及其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学科。
它包括对海洋环境、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物理等各个方面的研究。
海洋科学旨在揭示海洋的起源、演化、变化规律,为人类认识和利用海洋提供科学依据。
二、海洋科学的研究内容1. 海洋物理学:研究海洋的物理性质和过程,包括海洋的水文、海流、海洋波浪等。
2. 海洋化学:研究海洋中的化学成分和变化规律,包括海水的组成、溶解物质、营养盐等。
3. 海洋生物学:研究海洋中的生物种类、分布、数量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4. 海洋地质学:研究海洋底部的岩石、地形、地貌以及海底地震、地热等地质现象。
5. 海洋工程学:研究海洋工程技术和方法,包括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
三、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海洋科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过海洋是地球上的一部分,但对海洋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表面观察阶段。
直到18世纪末,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对海洋进行深入研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海洋科学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海洋科学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四、海洋科学的重要性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70%以上,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
海洋不仅对地球的气候、气象等起着重要影响,还是人类的重要资源库。
海洋科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的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等重要问题,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海洋科学还与气象、地质、生物等学科相互交叉,对于人类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611海洋科学导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d0b37c1f79563c1ec5da7118.png)
海洋科学与当今世界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它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活于海洋中的生物、海底沉积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和河口海岸带。
因此,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以及大气科学、水文科学等密切相关。
海洋科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于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和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海上军事活动等的应用研究。
由于海洋本身的整体性、海洋中各种自然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主要研究方法、手段的共同性而统一起来,使海洋科学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海洋科学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门学科。
海洋科学专业实际是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形成了海洋气象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地质学等专业。
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和开发高度关注,不断强化海洋发展战略,运用高科技进行海洋的开发与管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己经来临。
在开发海洋中,人们将更有效地从海洋中取得更多财富。
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筹划建立或已经建立了海底田园和海底牧场,人们正在从过去单纯的海洋捕捞时代,逐渐过渡到未来的“耕海”时代。
开发海洋必须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并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这是当代人类面临的双重历史使命,是人类经历了痛苦的磨难,总结正反两反面的经验的出来的,应当成为人类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必须遵循的规律。
海洋是浩瀚的,它的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0%以上,海洋资源极其丰富,是资源的宝库,生命的源泉。
但实践还告诉我们,海洋资源也是有限的。
总所周知,对海上倾废造成了海洋污染,无限量的捕捞造成了渔业资源枯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造成了全球变暖。
海洋科学导论题目+答案
![海洋科学导论题目+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ec1e31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13.png)
海洋科学导论题⽬+答案⼀、填空题1、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据此则东海属于边缘海,渤海属于内海,地中海属于陆间海海。
2、⼀只船在极地融冰区通过时, 船只不能前进或进速甚为缓慢,这就是”死⽔”现象.其原因是在淡咸⽔的界⾯上产⽣内波。
3、海⽔的沸点和冰点与盐度有关,即随盐度的增⼤,沸点升⾼⽽冰点下降。
4、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物特征及⼤体⼀致的变化趋势,⽽与周围海⽔存在明显差异的宏⼤⽔体称为⽔团,温-盐特性作为分析⽔团的主要指标。
5、根据经典性观点,现代陆架上主要分布着三种沉积物:现代沉积、残留沉积、准残留沉积。
6、海⽔中由氮、磷、硅等元素组成的某些盐类,是海洋植物⽣长必需的营养盐,通常称为植物营养盐。
7、地球绕地⽉公共质⼼公转所产⽣的公转惯性离⼼⼒与⽉球引⼒的合⼒称为引潮⼒。
8、海洋⽣物通过同化作⽤⽣产有机物的能⼒称为海洋⽣产⼒。
9、海洋中⽔的收⼊主要靠降⽔、径流和融冰;⽀出主要有蒸发和结冰10、⼤洋西岸流线密集、流速⼤;⽽⼤洋东岸稀疏、流速⼩,这种现象被称为洋流西向强化。
11、深⽔波的群速为波速的⼀半;浅⽔波的群速与波速相等,群速也可视为波动能量的传递速度。
12、根据潮汐静⼒理论,在⾚道上永远出现正规半⽇潮;当⽉⾚纬不等于0时,两极⾼纬地区出现正规⽇潮;当⽉⾚纬不等于0时,在其他纬度上出现⽇不等现象,越靠近⾚道,半⽇潮的成分越⼤,反之,越靠近南、北极⽇潮的成分越显著。
⼆、名词解释1、饱和⽔汽压: ⽔分⼦由⽔⾯逃出和同时回到⽔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上⽔汽所具有的压⼒称为饱和⽔汽压2、两极同源:主要是指同⼀属中两个极为相近的种类分别分布在南、北半球⾼纬度海域,⽽不出现于低纬度海域。
3、地转流:在不考虑海⽔的湍应⼒和其它能够影响海⽔流动的因素时,在⽔平压强梯度⼒作⽤下运动的海⽔,当其⽔平压强梯度⼒与科⽒⼒⼤⼩相等⽅向相反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4、科⽒⼒:由于地球⾃转所产⽣的作⽤于运动物体的⼒称为地转偏向⼒或科⽒⼒5、⽣物多样性:⽣物多样性是所有⽣物种类,种内遗产变异和它们的⽣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存环境所组成的⽣态系统。
611海洋科学导论
![611海洋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eab3246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6.png)
611海洋科学导论导论是一门学科的入门,是学习和研究该学科的基础。
611海洋科学导论作为一门本科导论课程,是海洋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
本文将从海洋科学导论的定义、研究内容、学科特点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海洋科学导论的定义海洋科学导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海洋科学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海洋科学导论,学生将了解海洋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二、海洋科学导论的研究内容海洋科学导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海洋科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海洋科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和主要学派,使学生了解海洋科学的发展脉络和重要里程碑。
2. 海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介绍海洋的定义、分类、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使学生对海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探讨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影响,包括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4. 海洋科学的研究领域:介绍海洋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使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内容有所了解。
5. 海洋科学的研究方法:介绍海洋科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数值模拟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海洋科学导论的学科特点海洋科学导论作为一门导论课程,具有以下学科特点:1. 综合性:海洋科学导论涉及海洋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
2. 基础性:海洋科学导论作为一门导论课程,是学习和研究海洋科学的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3. 系统性:海洋科学导论以系统的方式介绍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对海洋科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4. 实践性:海洋科学导论通过实验、观测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考研整理-超全版)(每章都分为重要部分和非重要部分(重要部分考的几率70%,非重要30%))第三章重要部分1.海水:是一种溶解有多种无机盐、有机物质和气体以及含有许多悬浮物质的混合液体。
1902年盐度定义(07、09):1kg海水中的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体物质的总克数。
”单位是g/kg,用符号‰表示。
2.海水组成恒定性:海水中的主要成分在水样中的含量虽然不同,但它们之间的比值是近似恒定的。
3.氯度(08):1kg海水中的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氯离子的总克数。
单位是g/kg以符号‰来表示。
4.标准海水(09):氯度值为19.374‰,对应盐度值为35.000‰。
5.盐度与氯度关系式(07):S‰=0.030+1.8050Cl‰6.热容:海水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J/K,J/℃。
7.比热容:单位质量海水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J/Kg/K,J/Kg/℃。
8.热膨胀系数:海水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时,若再吸收热量,除增加其内能使温度升高外,还会发生体积热膨胀,其相对变化率称为海水的热膨胀系数。
9.比容:单位体积的质量。
10.位温(08):海水中某一深度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
此时的相应密度称为位密。
11.比蒸发潜热:使单位质量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称为海水的比蒸发潜热。
12.绝热变化(15):在海水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大使其体积缩小,外力对海水微团做功,增加了其内能导致温度升高;反之当绝热上升时体积膨胀,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
上述海水微团的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变化。
13.饱和水汽压:对纯水而言,所谓饱和水汽压,是指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14.海水渗透压:如果在海水和淡水之间放置一个半透膜,水分子可以透过。
但盐分子不能透过。
那么淡水一侧的水就会慢慢渗向海水一侧,使海水一侧压力增大,直到达到平衡状态,此时膜两边的压力差,称为渗透压。
15.表面张力:在液体的自由表面上,由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形成的合力,使自由表面趋向最小,这就是表面张力。
16.海水状态方程:海水状态方程是指海水状态参数温度、压力与密度或比容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可根据此用现场实测的温度、盐度及压力来计算海水的现场密度。
17.海冰: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冰称为海冰,但在海洋中所见到的冰除海冰之外,还有大陆冰川、河流及湖泊流滑入海水中的淡水冰,广义上都统称为海冰。
18.极锋(12):大洋冷暖水区在亚极地海面的交汇处,水温水平梯度很大,形成极锋。
19.大洋主温跃层“永久性跃层”(13):海水温度一般随深度而递减,在递减率(或温度梯度)最大处的一定厚度的水层称为“温跃层”。
大洋中低纬度和中纬度的海域,大约在200米和1000米水层之间的温跃层,由于它不随季节而变,故称之为“永久性温跃层”或“主温跃层”。
20.上均匀层“上混合层”:暖水区的表面,由于受动力及热力因素的作用,引起强烈的湍流混合,从而在其上部形成一个温度铅直梯度很小,几近均匀的水层,常称为上均匀层或上混合层。
21.季节性跃层:在混合层下界,特别是夏季,由于表层增温,可形成很强的跃层,称为季节性跃层。
冬季,由于表层降温,对流过程发展,混合层向下发展,导致季节性跃层消失。
22.密跃层:在赤道至副热带的低中纬度海域,与温度上均匀层相应的一层内,密度基本是均匀的。
向下,与大洋主温跃层相对应,对应的密度铅直梯度也很大,称为密跃层。
23.水团(08):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
24.水型:指性质完全相同的水体元的集合。
25.水系:符合一个给定条件的水团的集合,水系的划分只考虑一种性质相近即可。
26.海洋混合(13):在海洋中各种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海水不断的发生混合。
混合是海水的一种普遍运动形式。
混合过程就是海水的各种特性逐件趋向均匀的过程。
第三章非重要部分1.水分子缔合:各水分子之间因极性又互相结合,形成比较复杂的水分子,但水的化学性质并未改变,这种现象成为水分子的缔合。
2.反常膨胀:在4°C以上时,密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但在4°C 以下时却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即所谓的反常膨胀。
3.压缩系数:单位体积的海水,当压力增加1Pa时,其体积的负增量称为压缩系数。
海水的压缩系数随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减小等温压缩:海水微团在被压缩时,因和周围海水有热量交换而得以维持其水温不变,则称为等温压缩。
绝热压缩:海水微团在被压缩过程中,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则称为绝热压缩。
4.绝热温度梯度:海水绝热温度变化随压力的变化率称为绝热温度梯度。
5.位温:海洋中某一深度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具有的温度/密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位密。
6.热传导:相邻海水温度不同时,由于海水分子或海水块体的交换,会使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这就是热传导。
7.涡动热传导/湍流热传导:海水的热传导是由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而引起,则称为涡动热传导或者湍流热传导。
8.切应力:当相邻两层海水作相对运动时,由于水分子的不规则运动或者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在两层海水之间便有动量传递,从而产生切应力。
9.海冰的盐度:海冰的盐度是指其融化后海水的盐度,一般为3~7左右。
10.南极底层水:在南极大陆架上海水的大量冻结,使冰下海水具有增盐、低温而具高密的特性,它沿陆架向下滑沉可至底层,形成所谓南极底层水。
11.海面有效回辐射:海面的长波辐射与大气回辐射之差。
12.辐射平衡:平均而言,全球的太阳辐射Q S比海面有效回辐射Q b大,故QS-Qb>0,这部分热盈余称为辐射平衡。
13.大洋次表层水:在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海水只涉及不大的深度,其下便是由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下沉后向赤道方向拓展的高盐水,它分布在表层之下,故称为大洋次表层水,具有大洋铅直方向上最高的盐度。
大洋(低盐)中层水:在高盐次表层水以下,是由南北半球中高纬度表层下沉的低盐水层,故称大洋中层水。
14.层流:层流是一种十分规则的流动,在两层流体之间只能通过分子的随机运动进行特性交换。
15.湍流运动:湍流运动是在平均运动的基础上,又叠加上了一种以流体微团的形式作紊乱的、毫无秩序的随机运动。
第四章重要部分1、海水主要成分“大量,常量元素”(08):指海水中浓度大于1*10-6 mg/kg的成分。
属于此类阳离子:Na 、Ka 、Ca 、Mg 和Sr 五种,阴离子有Cl 、SO4 、Br 、HCO3 (CO3 )离子、氟离子五种,还有以分子形式存在的H3BO3。
其总和占海水盐分的99.9%,称为主要成分。
2、保守元素(12):成分在海水中含量较大,各成分浓度比例近似恒定,生物活动和总盐度变化对其影响不大,所以称为保守元素。
3、非保守元素:浓度受生物活动影响较大,性质不稳定,属于保守元素。
4、营养元素“营养盐”“生源要素”(08):主要是与海洋植物生长有关的要素,通常指N、P、Si,这些要素在海水中的含量经常受植物活动的影响,其含量很低时,会限制植物的正常生长,这些要素对生物有重要意义。
5、微量元素:在海水中含量很低,浓度小于0.05微摩尔每千克,但又不属于营养元素者。
6、元素在海水中逗留时间(07、08):元素以固定速率向海洋输送,如果要把全部海水中该元素置换出来的平均时间。
T=海水中某元素的含量/该元素每年进入海洋的量=1/k k是输出速率常数7、缓冲容量:海水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这种缓冲能力主要是受二氧化碳系统控制的,缓冲能力可以用数值表示,称为缓冲容量,定义为使PH值变化一个单位所需加入的酸或碱的量。
8、总碱度(09):海水中氢离子的接受体的净浓度总和称为碱度或总碱度。
9、碳酸盐碱度(09):碳酸盐碱度是HCO3 和CO3 对碱度的贡献,海水中碳酸氢盐和两倍碳酸根离子摩尔浓度的总和即为海水的碳酸盐碱度单位是mol/dm2 用CA表示。
10、总溶解无机碳(12):海水中各种碳无机形态浓度之和称为总二氧化碳或总溶解无机碳。
11、游离的CO2、(11):在海洋二氧化碳体系中,CO2+H2CO3的含量很低,常把CO2+H2CO3称为游离的CO212、保守气体:海水中不参加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气体,叫做保守气体。
如惰性气体和氮气等。
保守气体在海水中的分布仅受海水物理过程的影响。
13、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水体产生有机碳的量。
14、生化需氧量BOD(11):在需氧条件下水体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所消耗氧气的量。
BOD5指在20度下培养5天,称为5日生化需氧量。
15、5日生化需氧量(BOD5):在需氧条件下,20摄氏度,培养五天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而消耗氧气的量16、化学耗氧量COD(13):向水体中加入一定的氧化剂,氧化后把消耗氧化剂的量换算为氧的毫克数。
COD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有机物含量。
17、表观耗氧量 AOU(15)假设海表面水体与大气处于平衡,水体的含氧量达到饱和,水体下沉后,由于有机物等的分解,溶解氧的含量发生了变化,两者差称为AOU。
18、海水中碳酸钙的的饱和深度(15):在海水中,CO32-饱和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实测的海水中CO32-浓度垂直分布曲线将与CO32-饱和浓度的垂直分布曲线产生交点,该交点对应的深度即称为饱和深度。
19、碳酸钙的表观溶度积:当达到热力学平衡的时候,碳酸钙的溶解速率等于沉淀速率,海水中各离子组分的含量将保持恒定。
通常用碳酸钙的表观溶度积(K*SP)来表示碳酸钙的沉淀与溶解平衡:K*SP=[Ca2+]sat .[CO32-]sat 其中[Ca2+]sat 和 [CO32-]sat 分别表示碳酸钙在海水中达到饱和时的Ca2+和CO32-的浓度。
20、营养盐再生“再矿化”:有机物氧化分解最终将氮、磷、碳等主要营养盐重新返回海水之中,称为营养盐再生或再矿化。
21、营养盐(08)(生源要素):海水中N、P、Si等元素组成的某种盐类,是海洋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盐,通常称为植物营养盐、微量营养盐、生源要素。
22、痕量营养元素:海水中Fe、Mn、Cu、Zn、Mo、Co、B等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很低,但也与生物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称为痕量营养元素。
23、水体临界深度:是指水体中单位体积24小时内藻类的总生产量等于总呼吸量的水层深度,即净生产量等于零的深度。
24、生物固氮作用(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分子态氮(N2)在海洋某些细菌和蓝藻的作用下还原为NH3,NH4+或有机氮化合物的过程;25、氮的同化(Ammonia assimilation):NH4+或NH3被生物体吸收合成有机氮化合物,构成生物体一部分的过程;27. 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在某些微生物类群的作用下,NH3或NH4+氧化为NO3-或NO2-的过程;28.硝酸盐的还原作用(A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被生物摄取的NO3-被还原为生物体内有机氮化合物的过程;29. 氨化(Ammoniafication):有机氮化合物经微生物分解产生NH3或NH4+ 的过程;30. 反硝化(Denitrification):NO3-在某些脱氮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气态氮化合物(N2或N2O)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