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心理学考卷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谈谈你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看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可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其次则有霍尔特、拉施里·亨特和魏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则为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这是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否认意识的必然结论。

2、谈谈你对心理学人格理论的看。

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人格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

人格理论肩负着的主要任务是: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对所有的人来说,在哪些方面是相同的,以及相同的程度如何?例如,人天生就有攻击性吗?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人们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例如,人们在社会性上的个体差异有哪些主要维度?如何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即如何把生物学的、认知的、情感的、学习的、发展的和社会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对一个现实的人进行描述和解释?在人格心理学中主要的大理论有精神分析论、人本论、特质论和学习论。由于人格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人格心理学家研究取向的不同,这四种主要研究取向的人格理论都各有其优缺点。每一种研究取向的人格理论都能为我们提供观察人格的一条途径。我们应博采众长,加以综合,从而达到对人格有一种较完整的认识。人格特质论

主张人各有其性格上的特质,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特质不因情境不同而有所改变,俗语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正可用来支持特质论的见解。

人格学习论:主张人的所有性格都是受环境影响学习获得的。古之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说法,正可用来支持学习论的见解。

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被称为“大五人格”。这五种人格特质是:

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外向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开放性: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

随和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

谨慎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

从心理学上说就是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部

人格,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名词,但实际上,如果对人格略有所知的话,我们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人格”。一个孩子乐观自信,不怕失败,活跃而有创造力,我们会说:“这个

孩子具有健康人格”;若一个孩子没有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动攻击他人,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碍”。

二、案例分析

1、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几次劝说、威胁无效后,于是等孩子再来吵闹时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角钱,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了更多人嬉闹。老人给了他们每人3角。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给这么多了。第三天时,老人每位给了1角。孩子们不高兴了:我们累了半天,才1角钱,不干了!。于是事情解决了。请试用动机理论予以说明。

德西效应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

2、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市地铁中央路站发生火灾,造成135人死亡,137人受伤,318人失踪。当时有很多人静静等待,错失逃生良机,请用群体心理学中的原理给予说明。他们认为,群众是冲动的,无理性的,缺乏责任感的、愚蠢的,个体一旦参加到群众之中,由于匿名、感染、暗示等因素的作用,就会丧失理性和责任感,表现出冲动的。凶残的反社会行为。

三、运用心理学理论的原理解释电影40%

德国心理学家麦克斯·威特海默、M.科勒、K.考夫卡等人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研究意识经验和人的行为,认为意识经验自成“格式塔”——完形,强调感知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反对心理现象的元素分析、刺激—反应公式和反射论,提出“心理场”、“物理场”和“行为场”等新概念。格式塔心理学重视研究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1916)和威特海默的《运动影像的实验研究》(1917),以格式塔的“整体构成”原理解释影像的似动现象和深度感的幻觉,认为似动现象和深度感不仅产生于生理的视觉暂留现象,而且依赖于把影像组织成更高层次的动作整体的“特殊的内心体验”——“完形”过程,是大脑的积极参与“添加给静止影像”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还用注意、记忆、想象、情感等心理范畴对应说明电影的特写镜头、视角变化、剪辑形式和叙事结构,用“自愿受骗”解释观众认同银幕形象的“心理学游戏”。德国心理学家鲁道夫·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1932)一书中系统研究了视觉表现手段的发生学元素,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心理结构能力说”提出“局部幻象论”,鼓吹无声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参见“局部幻象论”)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也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审美知觉整体论原理研究影像、全景镜头、主观镜头、景深镜头、移动镜头、彩色、蒙太奇和音乐诸电影元素。

特点

格式塔心理学电影美学过分强调主体的能动性,突出整体性的意义,把它抬高到与事物的本来感知不甚符合的抽象地位,作为变形、失真等艺术形式的依据,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们从心理学角度对电影现象的审视开拓了电影研究的视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