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刚度调平原理
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在机床基础设计中的应用

刚度和基础的厚度 , 在集 中力作 用处加 大, 在无集 中力作 用处减 小, 使 基础沿长度设计成 变刚度 , 就 可减 少重 型机床基础工程量 , 方法 简单 易行。
【 关键词】 变刚度; 调平设计; 变刚度调平设计
度, 既可以满足机床基础的变形要求 , 也可减少基础工程量。
图1 实例一地基 梁的计 算简图( 单位 : m)
方案二 : 变地基刚度方案 。 设第 一段 、 四段 、 五段的地基基床系数为 1 ×1 0 k N / m , 第二段 、 第三段经人工处理后 的地 基基床 系数为 K= 4 x 1 0
梁 的断面 1 5 . 0 T I I 宽X 3 . 3 9 n l 厚 ×3 0 . 0 m长 。混 凝土 C 3 5 :弹性 模 量 E:3 . 1 5×1 0 k N / m , 梁 的惯 性 矩 =4 8 . 7 i n , 梁 的计算简 图见 图 3 。 解一 : 天然地基 方案 。 天然地基基床系数 K : 4 . 5×1 0 k N / m ,
【 中图分 类号】 T U 3 1 8 . 1
【 文献标志码】 A
l 2 OU KN
7 \ \
1 设计 方法 简述
“ 变刚度调平设计 ”的概念和方法是 在桩基设计 应用 中 发展起来的 , 是 国家行业标 准 … 中肯定 的方法 , 对 于解 决高
/
l 2U UkN
7 \ \ \
4×1 0
0 . 0 0 5 4 7 7 9 7
6 1 3 . 53
1×1 0
O . o o 5 7 8 3 6 9
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分析

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分析摘要: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明确指出,要减少差异沉降和承台内力的变刚度调平设计是重要修订内容之一,通过调整桩基布置,使得基底反力分布模式与上部结构的荷载分布一致,可减小筏板内力,实现差异沉降、筏板内力的最小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探讨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了高层建筑桩基变刚度调平中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
关键字: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我国高层建筑当中很大部分的上部结构为框剪、框筒结构,其刚度相对较弱、荷载不均,整个高层建筑的基础多采用桩筏、桩箱的类型进行基础施工,建成后很容易出现碟形沉降。
而高层建筑的桩基变刚度调平优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基础优化形式,高层建筑桩基变刚度调平通过调整桩基竖向支承刚度,促使桩基沉降趋向均匀,显著降低基础、承台内力,上部结构次应力。
变刚度调平需要优化桩土支承刚度分布,实施强化与弱化结合,减沉与增沉结合,长桩与短桩并用,刚性桩复合地基与天然地基并用。
1高层建筑桩基变刚度调平中的问题与分析通过大量高层建筑的实际观测发现仅加大基础抗弯刚度是不能有效减小差异沉降的效4年最大差异沉降为0.0041m,超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的0.002m要求,出现差异化变形、结构开裂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还是传统设计方式中的理念问题,一般原因是: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过分注重了天然地基的利用;在设计桩筏过程中,未能及时注意到桩型、结构等问题,荷载大小分布存在不匹配的情况,未能充分利用复合桩基对系统的刚度分布进行调整,以便减小差异沉降,或对桩反力分布、利用筏板刚度调整荷载减小差异沉降的期望过高。
2减沉设计(1)桩长及桩身断面选择:选择桩长应尽可能穿过压缩性高的土层,桩端持力层压缩性应相对较低,在承台产生一定沉降时桩仍可充分发挥并能继续保持其全部极限承载力;选择桩身断面应使桩身结构强度确定的单桩容许承载力与地基土对桩的极限承载力二者匹配,以充分发挥桩身材料的承载能力。
桩基变刚度调平设计研究成果综述

桩基变刚度调平设计研究成果综述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桩基变刚度调平的设计原理、设计原则,并简要介绍了目前使用较多的几种桩基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
关键词:基坑桩基础变刚度调平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出现在城市中,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上部结构为刚度相对较弱、荷载不均的框剪、框筒结构,基础多采用桩筏,桩箱基础,且采用均匀布桩或厚筏(或箱型承台)。
由于地基是一个完整地三位体,作用在某点处的荷载在其余各点处也会产生位移,各点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基础中间部分的沉降最大,而角点沉降相对较小,即碟形分布。
同时桩顶的反力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其呈现出内部桩的反力小于边桩反力,边桩反力小于角桩反力的特点,即桩顶反力呈马鞍形分布(图1)。
图1 框筒、框剪结构均匀布桩反力及沉降图而由于碟形沉降而差生的沉降差,会导致基础自身以及上部结构出现附加弯矩、附加剪力乃至开裂;桩顶反力的马鞍形分布会导致基础整体弯矩增加。
这些负面效应都对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增加了施工中的钢筋用量。
二.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在常规的桩基计算方法中,通常只考虑静力平衡条件,没有考虑接触面的变形协调,也没有考虑上部结构、基础、桩土的共同作用及群桩效应,是造成碟形沉降的主要因素。
而沉降差是导致基础内力和上部结构次应力、板厚增加、配筋增多的根源。
这主要是由于传统设计理念存在认识误差造成的,主要表现在:(1)设计中过分追求高层建筑基础利用天然地基;(2)桩筏设计中,忽视桩的选型和结构形式,荷载大小与分布相匹配;(3)桩筏设计中,忽视合理利用复合桩基调整刚度分布减小差异沉降的作用;(4)桩筏设计中对利用筏板刚度调整荷载.桩反力分布及减小差异沉降的期望值过高。
如何避免传统设计方法的缺陷,如何有效地控制沉降差的产生成为工程师们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由于对桩筏基础沉降,尤其是沉降差计算结果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方面的运算困难,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人们大多是被动地增加筏板厚度,这对相对较小的筏板有效;或增加筏底布桩的数量、几何尺度(桩长与桩径)、增大桩筏基础的整体刚度,通过降低沉降的绝对值而满足对沉降差的设计标准。
挡土墙位移控制与变刚度调平设计

挡土墙位移控制与变刚度调平设计唐明科【摘要】根据“变刚度调平设计”原理,针对墙底压力的不同,介绍了利用树根桩进行地基处理的具体方案,并对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和变形计算方法进行了阐述,指出在场地小,空间变形大的情况下,采用树根桩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3(039)027【总页数】2页(P52-53)【关键词】挡土墙;位移;承载力;变形计算【作者】唐明科【作者单位】西安浐灞城市投资建设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76.40 引言在支挡工程中,高挡土墙(超过8 m)对墙身水平位移很敏感,在墙身无变形的情况下,地基变形是影响水平位移的根本原因。
由于挡土墙基底压力不均,墙趾压应力大,墙踵小,就会出现地基变形有差异,墙身向外倾斜的情况。
根据“变刚度调平设计”原理,针对墙底压应力的不同,通过对地基不同区域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达到调整地基刚度的目的,从而解决差异变形问题,使墙身的水平位移得到控制,墙体不再倾斜。
地基处理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一般都有条件限制。
在施工场地狭窄,空间限制大,大型机械无法就位且处理后承载力要求较高时,可用的处理方法就更是屈指可数。
在这个时候,树根桩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既有建筑地基加固规范》规定“树根桩适合于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及人工填土等地基土上的既有建筑的修复和增层、古建筑的整修、地下铁道的穿越等加固工程”。
树根桩施工程序简单,场地和空间限制小,机械搬运方便,且施打方向受限制小,所以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法。
1 工程概况珠海市绿洋山庄二期道路工程为一块板式道路,宽10 m,中间为机动车道,外侧为人行道,内侧为绿化带;全路段人行道外侧设路肩挡土墙。
路肩墙高3.94 m~11.65 m,为衡重式砌石挡土墙。
挡土墙下地基土为花岗岩残积土,为了满足承载力要求,墙下设素混凝土基础。
但是,由于施工过程中排水不利,导致大量雨水从路面经挡土墙顶部越过,冲刷挡土墙地基土并渗入其中。
变刚度调平在大型储罐基础设计中的应用

(5)桩基础 :该方法安全性高 ,适合于各类罐基础。
1 变刚度调平设计的基本原理
按传统基础的概念设计采用均匀布桩 (相同桩 距 、相同桩长 )基础 ,初始竖向支承刚度是均匀分布 的 。设置于其上的刚度有限的基础 (承台 )受均布荷 载作用时 ,由于土与土、桩与桩、土与桩的相互作用导 致地基或桩群的竖向支承刚度分布发生内弱外强变 化 ,会导致罐基础出现内大外小的蝶形沉降和内小外 大的马鞍形反力分布 。而这种变形与反力分布模式 必然导致底板整体弯矩、冲切力和剪力增大 ,引发上 部结构的过大次应力 ,降低使用寿命。为此本文提出 了按照变刚度调平的原理进行大型储罐基础设计 。
3 结 论
变刚度调平概念设计改变了传统地基基础设计 中只重视满足总体承载力和沉降要求 ,忽略上部结 构 、承台 、桩 、土的共同工作特性 。若采用均匀布桩 , 由此导致基础沉降呈蝶形分布 、反力呈马鞍形分布 , 基础整体弯矩和核心区冲切力过大 。不但基础板配 筋较多 ,而且还会造成基础板和上部结构裂缝的出 现乃至影响正常使用 。文中通过增加罐区中心区域 的桩长来抵消由于土与土 、桩与桩 、土与桩的相互作 用而对中心区域竖向支承刚度的弱化效应 ,从而使 沉降等值线的梯度减小 ,以免在使用中这种不均匀 变形对储罐的破坏 。实践证明了变刚度调平在大型 储罐基础设计中可以起到调整不均匀沉降 ,进而达 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
164-詹永勤、王杨-达美中心广场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

达美中心广场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詹永勤,王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摘要:本文介绍了达美中心广场大底盘多塔楼连体结构的基础设计。
在基础设计时,采用协同分析计算的手段,运用变刚度调平的设计理念,增强塔楼基础弱化裙房基础,两栋150米高塔楼采用桩基础,两栋100米高塔楼采用CFG桩复合地基,裙房采用天然地基。
塔楼核心筒下和外框架柱下分别布桩,桩长及桩间距不同,实现不同的承载能力和支撑刚度,减小了差异沉降,缩小了反力分布的不均匀。
同时,将核心筒底板适当外扩,使核心筒下的布桩数足以承担核心筒的竖向荷载,因此,底板厚度大大降低,底板的配筋率也降低。
关键词 :基础设计、协同分析、变刚度调平1工程概况北京达美中心广场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总建筑面积334483m2。
包括四座主楼、裙房和地下车库,形成大底盘多塔楼联体结构。
四座主楼均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主楼A、B座地上分别为34层、32层,高度均为150m;主楼C、D座地上为23层,高度均为100m;裙房E座地上为四层,高度为24.0m,主楼、裙房及纯地下车库均为地下4层,高度17.6m。
平面尺寸:148.9m×150.8m,基础埋深约为20m。
建筑平面布置见图1,建筑剖面图见图2。
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
2地基基础方案分析2.1场区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拟建场地标高介于33.289m~34.083m,根据现场钻探与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波速试验成果的综合分析,按地层沉积年代、成因类型将拟建场区地面以下80.0m深度范围内的地层划分为人工填土层、新近沉积层、一般第四纪沉积层三大类,并按地层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一步划分为8个大层,有关各土层基本岩性特征及分布情况见表1。
本工程场地土类别:III类。
图1 首层建筑平面图图2 建筑剖面图2.2本工程地基基础的技术特点达美中心广场工程为大底盘四塔结构,塔楼均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基础埋深约为20m,根据结构形式和功能要求,该建筑结构具有如下特点:(1)、高层及超高层塔楼自身荷载及刚度分布不均匀。
地基基础设计常见问题的总结及关注

经常有设计人员询问如下问题:1、筏板有限元设计为什么反力小的地方设计通不过,反力大的地方反而计算结果正常?对于计算结果不过的网格区域该如何处理?2、基床反力系数K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其取值范围如此宽广?比如在5000~20000之间,而不同的取值对基础沉降和内力计算影响很大? 该如何取值?3、采用基础软件设计的结果为什么与经验差异那么大?其计算结果靠谱吗?能作为基础设计依据吗?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该如何判断?4、地基或桩基规范提供的各种算法到底是怎么回事?比如什么叫文克尔地基模型?什么叫布辛奈斯克解?什么叫明德林解?什么叫等效作用法?什么叫实体深基础法?这一系列名词到底在说什么?有没有更加通俗易懂的理解方式?试想,如果连规范所说的这些名词都不清楚,基础设计又该从何谈起?5、基础设计软件中的许多参数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该如何填写?用缺省值行吗?等等以上很多类似的问题经常困扰着广大设计人员。
本人以为,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围绕着基础设计的两大特点,从地基基础的基本概念出发,充分了解和掌握基础设计的基本方法,才能对设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完成符合实际工程要求的地基基础设计。
本次讲座,将结合工程实例,主要讲解地基基础的基本原理在基础设计中的应用、地基基础规范的正确理解;运用目前工程界广泛应用的基础设计软件,阐述独基、条形基础、弹性地基梁基础、筏板基础、桩基等各种基础形式的正确设计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基础设计软件各种参数详解、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判断。
1、基础设计正确性判断的一般原则(1)刚性基础与柔性基础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如何运用刚性基础与柔性基础这些基本特点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3)如何运用刚性基础与柔性基础这些基本特点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比如:a、某主裙楼结构,采用筏板基础,筏板有限元设计为什么反力小的地方设计通不过,反力大的地方反而计算结果正常?对于计算结果不过的网格区域该如何处理?b、主裙楼结构,裙楼部分抗浮不满足要求可以打抗浮桩吗?2、什么叫文克尔地基模型?什么叫弹性半空间体?什么叫布辛奈斯克解?什么叫明德林解?明德林解为什么要修正?地基规范里提的这些名词最通俗易懂的理解方式是什么?这些计算模式的优缺点是什么?采用这些方法设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基床反力系数K的确定(1)基床反力系数K到底是什么?(2)确定基床反力系数K到底有哪些方法?(3)基床反力系数K的分布原则是什么?4、关于地基承载力修正的常见问题(1)通过载荷试验得到的地基承载力为什么可以修正?(2)地基承载力能够通过修正而提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3)对于主裙楼一体的结构,当超载宽度大于基础宽度两倍时,为什么规范规定可将超载折算成土层厚度作为基础埋深,对主体结构地基承载力进行深度修正?(4)确定地基承载力修正用基础埋深d时都会遇到哪些问题?a、基础两侧土埋深不一样时,可以取平均值吗?b、主裙楼一体结构,主楼采用筏板基础,裙楼采用柱下独立柱基或条基,主体结构下承载力可以按两侧超载进行深度修正吗?如果是裙房采用独基加止水板呢?(5)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用勘察报告给出的载荷试验值进行深度修正吗?有没有不可以的时候?(6)深度修正和宽度修正,哪一个影响大?为什么规范规定当b>6m取6m?而深度修正却没有要求?(7)满足《地基规范》的5.1.4就等于满足5.1.3吗?规范规定的基础埋深的本质是什么?规范对回填土的要求是什么?设计人员在采用软件进行上部结构和基础设计时,最容易填错的参数是哪一个?(8)根据《地基规范》表5.2.4,宽度修正系数取0,深度修正系数取1.5或2.0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什么情况下会不符合实际?(9)地基变形和基础底面积计算时,荷载组合要如何考虑?(10)原有建筑上进行增层改造的项目,其地基承载力在估算时该提高多少?(11)基础考虑抗震设计时,抗震调整系数该如何填?(12)如何考虑基础拉梁承担的弯矩比例?5、柱下独立基础设计(1)柱下独立基础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2)什么样的地质和工程条件适用于柱下独基?(3)这样的基础形式抗震性能好吗?(4)如何正确考虑基础底标高在基础设计时所起的作用?(5)新《地基规范》对最小配筋率是如何考虑的?采用最小配筋率计算配筋面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6)在考虑基础底面受拉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什么样的荷载组合可以考虑基础底面受拉?(7)什么情况下需要考虑独立基础的受剪承载力V s≤0.7βhs f t A0?(8)为什么独立柱基础增大地基承载力后基础面积基本不变?(9)双柱基础设计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10)多柱基础的设计,其计算结果靠谱吗?(11)为什么独基地基承载力手工校核结果与软件计算结果不一致?(12)独立基础配筋计算公式能用于所有的独立基础形式吗?哪些比较常见的独基形式不能用独基配筋计算公式?6、砌体结构墙下条形基础设计(1)砌体结构墙下条形基础都有哪些特点?(2)进行基础设计时,如何正确考虑砌体结构荷载的分布?(3)砌体结构构造柱荷载如何考虑?(4)砌体结构中存在框架柱时,柱下独基面积计算时应考虑哪些因素?(5)考虑墙下条基相交处基础面积重叠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7、弹性地基梁基础设计(1)这样的基础形式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2)什么原因会导致弹性地基梁翼缘宽度过大?(3)弹性地基梁地基承载力是如何确定的?(4)采用软件计算弹性地基梁地基承载力时什么情况下会出问题?(5)用软件计算弹性地基梁覆土重时应注意什么问题?(6)是否要考虑弹性地基梁基础底面积重复利用?(7)弹性地基梁配筋计算考虑柱宽而折减会有问题吗?(8)梁计算时考虑柱刚度的影响能够解决什么问题?(9)如何考虑软件提供的弹性地基梁五种计算方法?(10)弹性地基梁基础的沉降计算中什么样的基础采用刚性沉降?(11)软件提供的”沉降计算地基模型系数”到底是什么?该如何考虑?(12)“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如何考虑?(13)沉降计算压缩层深度该如何确定?如何进行人为修正?(14)“考虑回弹影响的沉降计算经验系数”该填多少?(15)广义文克尔假定对基床反力系数K的调整会有哪些启示?(16)柔性沉降计算都有哪些特点?(17)如何根据地基基础的基本概念判断柔性沉降或刚性沉降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19)弹性地基梁配筋计算时如何正确考虑地基反力的分布特点?(20)结合工程实例,介绍弹性地基梁计算结果不过的主要原因及调整方法8、筏板基础设计(1)筏板基础都有哪些主要形式?(2)墙体对筏板的冲切计算规范有公式吗?(3)如何正确理解软件提供的多墙冲板和单墙冲板的计算结果?(4)软件提供的内筒冲剪计算不满足要求一定要增加筏板厚度吗?合理的计算区域如何确定?(5)筏板基础中设计柱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6)筏板重心校核中偏心率不满足该如何调整?(7)对于裙房偏置的主裙楼结构,筏板重心无法满足要求,能仅满足主体结构的筏板重心校核就行了吗?(8)JCCAD软件在筏板“重心校核”中显示的底板平均反力与程序退出时提示的底板平均反力为什么不一致?(9)当结构的局部坐标与整体坐标不一致时,如何考虑筏板的配筋?(10)《地基规范》第5.4.3规定简单抗浮计算时,按照其相应条文所列公式进行抗浮计算。
柱脚做法及变刚度调平

柱脚做法及变刚度调平一、柱脚一般有哪几种类型,柱脚设计时应符合哪些要求?钢支承结构与基础的连接应牢固可靠。
其柱脚可采用能保证传递柱身承载力的埋入式、插入式或外包式柱脚。
6、7 度时,也可采用外露式刚接柱脚。
柱脚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采用埋入式、插入式柱脚时,钢柱的埋入深度不得小于单肢截面高度(或外径)的3 倍;2. 采用外包式柱脚时,实腹H 形截面柱的钢筋混凝土外包高度不宜小于2.5 倍的钢柱截面高度,箱型截面柱或圆管截面柱的钢筋混凝土外包高度不宜小于3.0 倍的钢柱截面高度或圆管截面直径;3. 当采用外露式柱脚时,柱脚锚栓不得用来承受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柱底水平剪力,柱底剪力应由钢底板与基础间的摩擦力或设置抗剪键承担。
柱脚直埋锚栓应设置弯勾(或以锚板代替弯勾),其埋置深度不应小于式(16.3.5)的要求,且当采用Q235 钢材时,其埋置深度不得小于20D;当采用Q345 钢材时,不得小于25D。
二、变刚调平设计原则总体思路,以往做过的工程中有哪些采用过变刚调平设计?建筑桩基技术规范P221根据上部结构布局、荷载和地质特征,考虑相互作用效应,采取增强与弱化结合,减沉增沉结合,整体平整,实现差异沉降最小化,基础内力最小化和资源消耗最小化。
1. 根据建筑物体型、结构、荷载和地质条件,选择桩基、复合桩基、刚性桩复合地基,合理布局,调整桩土支承刚度,使之与荷载相匹配。
2. 为减小各区位应力场的相互重叠堆核心区有效刚度的削弱,桩土支承体布局宜做到竖向错位或水平向拉开距离。
3. 考虑桩土的相互作用效应,支承刚度的调整宜采用强化指数进行控制。
核心区强化指数宜为1.05~1.30,外框区弱化指数宜为0.95~0.85。
4. 对于主裙连体建筑,应按增强主体,弱化裙房的原则进行设计。
5. 桩基的桩选型和桩端持力层的确定,应有利于应用后注浆技术,应确保单桩承载力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基桩宜集中布置于柱墙下,以降低承台内力,最大限度发挥承台底地基土分担荷载的作用,减小柱下桩基与核心筒桩基的相互作用。
刚性桩复合地基空间变刚度调平设计的开题报告

刚性桩复合地基空间变刚度调平设计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物的高度和规模不断增大,给地基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刚性桩复合地基是一种新型的地基加固方法,它将刚性桩和土体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较高刚度和强度的复合体系。
相比于传统的地基加固方法,刚性桩复合地基具有施工简便、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建筑物、桥梁等工程中。
然而,由于土层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在刚性桩复合地基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刚性桩与地基土体之间的空隙,导致地基整体刚度不均匀甚至出现局部软弱层,从而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因此,针对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空间变刚度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空间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空间变刚度机理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探讨刚性桩与地基土体之间的空隙对地基整体刚度的影响机理,以及空隙大小、位置和分布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2. 空间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研究:基于空间变刚度机理,提出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空间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包括空隙检测、空隙填充、调平层施工等步骤,通过计算分析,确定合理的调平方案,提高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 实验验证和应用:通过室内和现场试验,验证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空间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为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施工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计算模拟、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空间变刚度问题进行研究。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文的预期成果包括:1. 探讨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空间变刚度机理,揭示空隙对地基整体刚度的影响规律。
2. 提出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空间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为地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3. 通过室内和现场试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推广应用该方法,提高地基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变刚度调平法设计原理探究

变刚度调平法设计原理探究0 引言現如今超高层建筑经常附带底层裙房结构或大面积的地下室结构,主楼与裙房间高差差别较大,由于建筑功能多要求采用整体筏型基础。
对于地基基础,往往造成基础内力和地基沉降的差异及变化大,如果只是增加桩长或者板厚,基础造价过高,不仅经济上浪费,也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差异沉降问题。
因此如何经济、安全又合理的选用主楼与裙房的基础形式,如何利用主楼与裙房荷载的差异来优化基础设计,即桩基变刚度调平法在工程运用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 变刚度调平法设计原理对于传统的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均匀布桩及筏板厚度,由于天然地基和均匀布桩的初始支承刚度是均匀分布的,设置于其上的刚度有限的基础(承台)受均布荷载作用时,由于桩、土相互作用导致地基或桩群的竖向支承刚度分布发生内弱外强变化,沉降变形出现内大外小的蝶形分布,而基底反力出现内小外大的马鞍形分布。
如图1所示。
当上部结构为荷载与刚度内大外小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时,蝶形沉降会更趋明显,为避免上述负面效应,通过调整地基或基桩的竖向支承刚度分布,促使差异沉降到最小,基础或承台内力和上部结构次应力显著降低。
这就是变刚度调平概念设计的原理。
2工程运用实例--某商业办公楼基础设计2.1工程概况某34层商业办公楼,主楼总高度143.45m,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裙房为三层,高度15.4m,地下室共三层,地下建筑面积约22500m2 ,为典型的大底盘带裙房框架-核心筒超高层建筑。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防,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设计特征周期0.65s,场地类别为IV类软土地基。
2.2 基础设计本工程基础底板结构顶标高均为-16.150m,主楼采用桩筏基础,板厚2300mm,裙房及地下室采用防水板加承台桩基结构,防水板厚800mm。
基础底板模板图如图2所示。
考虑到为了减少主楼与裙房及地下室的沉降差异,在28轴~29轴主楼与裙房之间设有一道沉降后浇带,待主楼沉降基本完成后在封闭。
刚度协调原理

刚度协调原理机械设计中的刚度协调是指通过设计和计算使零件的刚度协调一致,保证零件在某一规定区域内实现平衡的设计思想。
为了提高模具结构的适应性和效率,模具刚度协调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其基本思想是将模具设计放在一个平面上,以平面为基准,在平面内施加一个或几个轴对其刚度的约束,使它们具有相对于基准轴不发生变化的平衡关系。
这种方法是采用平面内施加的外力与基准轴向位置的偏转角来确定刚度。
因此为了获得协调的几何形状和工作方式的要求,模具的刚度协调工作必须在平面内施加一个或几个轴向位移(一般是刚度变化时的位移)或偏转角(一般有旋转位移)要求而进行。
1、对称轴理论所谓对称轴理论是指在结构中对称地将平面分为两部分,即一部分为对称轴线,另一部分为对称轴线与水平轴线相交的点,称为对称轴。
在对称轴上施加一个或几个轴向位移或偏转角可以使对称轴相对于平行于轴线位置变化的点发生位置不变,并与轴线垂直。
对称轴中两个方向不同的轴向位移称为偏扭矩或偏角度,这些轴在对称轴上也称为对称轴。
当对称轴位移较大时,可使刚度相对于倾斜轴有较大变化;当对称轴位移较小时可使倾斜轴有较大变化。
2、刚度函数在一个平面内施加了一个轴向位移或偏转角,而不能在中心区域进行偏转的平面称中心约束面(通常称为中心点)。
在这一点施加轴向位移或偏转角,则称为中心约束面内的刚度函数。
这是一种理想形式的平面约束面时称为中心约束面,它具有很大的变形能力。
当中心约束面内具有某种偏转角时,此时该点刚度函数称为圆心约束面的刚度函数。
当中心约束面外存在一个轴向位移时,中心约束面中圆半径为t+m= f (x), f (x)就是中心约束面内零件的中心约束面的刚度函数。
3、平行四边形零件理论当在四边形或矩形零件中将任意两个平行四边形或矩形分别成两条直角和三条平行四边形的平面作为基准面时,可称为平行四边形零件理论。
它是指在基准面上只需要施加一个偏转角就能满足协调一致要求的四边形零件。
在平行四边形平面中任意两个平行方向都要施加一个偏转角。
地基基础设计概述和桩基础变刚度调平

一、基础设计概述
• • • • • • • • • 1、基础和地基 基础 地基 2、桩基础 3、荷载 1)JCCAD中荷载的选择 a)平面荷载 b)上部结构三维计算软件(如sa2012/2/18
• • • • • • • • • •2012/2/18 “三人行结构”访问博客及官网 10
• 7) 承台间连接: • (1) 单桩承台,在桩顶两个主轴方向设置连系 梁;当桩径≥2倍柱径时,可不设。 • (2) 两桩承台,在其短向设置连系梁。 • (3) 有抗震要求的独立承台,宜在两个主轴方 向设置连系梁。 • (4) 连系梁顶面与承台面宜位于同一标高;梁 宽宜≥250,高度取承台中心距的 • 1/10~1/15,且≥400mm。 • (5) 连系梁配筋应按计算确定,上下纵筋均不 少于2根,直径≥12,同一轴线12/2/18
6
• 4)桩体配筋: • (1) 灌注桩最小配筋率:非地震区≥0.2%;地 震区≥0.3%~0.65%(大直径取低值,小直径取高 值,中间可按线性插值);抗拔桩及承受水平力 为主的桩应 • 计算确定配筋。 • (2) 通长配置:不少于6根且不少于桩纵向钢筋 的1/2,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不宜大于300, 净距不应小于60mm。 • (3) 大直径桩(d>800)桩顶嵌入承台不宜小 于100mm;中小直径桩(d≤800) • 桩顶嵌入承台不宜小于50mm;桩顶主筋锚入承 台不宜小于35d。
2)荷载的组合:与上部结构不完全相同 a)基本组合:基础内力、配筋计算 b)标准组合:地基承载力、裂缝 c)准永久组合:沉降计算 对应《地规》P.9 3.0.4 3)活荷载的折减:三种方式 4、基础的埋置深度 1)埋置深度的确定 a)一般子室外地面算起 b)填方整平区:上部结构施工完成前、上部结构 施工完成后 • c)有地下室的情况:箱型基础和筏型基础、独立 基础和条形基础2012/2/18 “三人行结构”访问博客及官网 19
《高层建筑基础分析与设计》高层建筑基础的变刚度调平设计

14
二、试验验证
粉质粘土地基,20层框筒结构1/10现场模型试验
等桩长与变桩长模型试验(JGJ94-2008)
15
➢ 从图中可看出,等桩长布桩与变桩长布桩相比,在 总 荷 载 F=3250kN 下 , 其 最 大 沉 降 由 smax = 6mm , 减至smax=2.5mm,最大沉降差由Δsmax≤0.012L0(L0 为二测点距离)减至Δsmax ≤0.0005L0。
美国石油学会建议*,在桩距小于8d时,群桩效应必 须考虑,大于8d时群桩效应不明显。
上海试桩结果表明**,群桩效应范围约在6d; 对于伦敦土群桩效应范围约为12d。 为了更好反映实际情况,可以限定桩的有效影响范围
为12d以内,具体应根据地基土的特性而定。
*API Recommended Practice for Plan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ng Fixed Offshore Platforms, 11th Ed.Jan. 1980
一、地基模型——桩-土体系模型
➢ 合理地选择地基模型是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计算的 一个重要问题。
➢ 常用的地基模型有: 文克尔(winkler)模型 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 分层地基模型 非线性模型,等
➢ 桩-土体系弹性模型: 桩土体系的影响系数法 桩土体系的Mindlin-Geddes方法
23
(一) 单桩刚度的计算
6
➢对于高层建筑的桩基刚度,一般有以下调整方法: 1)根据荷载密度的差异变桩长 在荷载密度大的地方一般会发生较大的变形(沉
降),因此采用具用较大刚度的长桩,而在荷载集 度小的地方变形也较小,因此采用刚度较小的短桩 ,以达到基础刚度调平的目的,见图10-2 (a)。
变刚度调平在塔台桩基设计中的应用

'概述 影响桩基沉降的因素包括!+$, 土层参数* 土质固结程度 越高沉降越少* +), 上部结构荷载* 上部结构荷载越高#承台 底有效应力越大#沉降越大* +(, 桩基布置形式#群桩需考虑 桩2土协同作用* +3, 承台尺寸#承台或筏板面积大可以有效减 少建筑物各部分不均匀沉降* 传统的桩基设计桩基布置大体 均匀#均匀布桩的地基变形特征为中间变形大#外围变形小#呈 明显的碟形* 桩顶反力则表现为马鞍形分布#在此类型的受力 系统中的不均匀地基变形与结构所受到外部力同样也是一种 主动作用#土体在该主动作用下会产生有效应力* 在严重变形 筏板基础或桩基布置不合理的桩承台的土体下面的变形呈碟 形分布#土体的变形又进一步引起结构基础和结构主体的额外 底部反力#整个结构呈进一步变形破坏趋势* 我们在结构设计 思路中通常只考虑静力平衡#往往会忽略建筑主体.桩基.地基 土协同受力* 变刚度调平设计理念提出的目的就是用来改变 上述不利因素的* !基本原理 变刚度调平概念设计旨在根据建筑主体.桩基.地基土协 同受力规律人为的调整桩基布置间距.长度.桩径等来减小房 屋建筑下土体的不均匀变形.同时有效使用承台内部应力和削 弱上部结构额外内力#以节约资源#突破传统#提高建筑物受力 合理性以延长其安全寿命* 在不做任何处理的情况下#荷载均匀分布的上部结构和桩 基均匀分布的下部结构其变形方式是内大外小的规律#这是因 为由于土与土.桩之间.土与桩的相互作用导致同样的地基土 在地板的不同位置其抵抗变形的能力也就是刚度产生了明显 差异#即外强内弱* 这种效应实质是一种场效应#也可称之为 群桩效应#是不利于建筑结构本身的* 对于框剪.框架核心筒 结构这种结构荷载分布外小内大的情况尤为明显#若还采用传 统设计方法布置桩基#则碟形变形会被放大#需修改* 为避免上述不利因素#现引入变刚度调平设计理念#合理 布置基础与桩基可以使差异沉降减到最小#使得基地反力分布 模式与上部结构荷载分布相适应* 实现变形.内力.资源消耗 更加优化* 具体做法有! $,局部加密加强布置基础或桩基* 每个结构对土体的作 用根据结构类型不尽相同#具体体现在结构的对土体作用的重 心位置不同#在结构对土体作用的重心部位#可对其下的基础 或者桩基做一个加密处理或者加大桩径或加长等方式处理* 特殊情况下还可使用复合地基* ),主楼与裙楼相连情况下变刚度调整* 对于主楼与裙楼 或此楼连体的建筑基础#同样可以根据变刚度调平理念原则来 强化主楼弱化裙楼的基础或桩基达到效果* 必要时可采用增 沉措施以达到两者间差异沉降小于安全值* "工程案例 随着我国机场建设步伐加快#各种大跨度.大偏心.高耸结 构相继涌现* 其中又以空管工程中的高耸构筑物塔台为典型 代表* 本文计算模型采用武汉新塔台!建筑高度 $$8 米#地下 $
PKPM-基础常见问题

一、标高 二、覆土 三、荷载 四、冲剪计算 五、筏板 六、桩、土刚度 七、后浇带 八、防水 板计算 九、变刚度调平 十、地基梁计算相关问题 十一、板元法计算模型 十二、沉降计算
标高
相对标高方式
绝对标高方式
相对标高方式
绝对标高方式
【孔点土层参数表】
相对标高方式 绝对标高方式
【点柱状图】
按原规范程序计算高度500mm
按新规范程序计算高度700mm
(2)独基剪切计算(地基规范8.2.8)
独基剪切计算何时考虑? 一般情况下,当基础底面短边尺寸大于或等于柱宽加
两倍基础有效宽度时,属于双向受力独基,其剪切面积是 能够满足要求的,无需进行受剪承载力计算。但是当基础 的受力状态接近于单向受力时(柱下独基底面两个方向的 边长大于2时),则柱与基础的交接处不存在冲切问题,仅 需要进行受剪承载力计算。
F按规范第8.2.7的第3条的要求验算台阶的宽高比,如果 宽高比大于2.5则增加基础高度。
F规范规定锥形基础坡度不宜大于1:3; F框架柱筋
新《基础规范》8.2.3当基础高度小于la(laE)时,纵向受力钢筋的 锚固总长度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其最小直锚段的长度不应小于20d,弯折
段的长度不应小于150mm。(软件在施工图中实现)
JCCAD
风荷载
《抗规》5.4.1条规定:一般结构风荷载不参与地震荷载 组合,仅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风荷载才参与地震 作用组合,其组合值系数为0.2.
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产生的总剪力和倾覆力矩相当
• 常规风荷载:基本风压、体型系数
• 特殊风荷载:JCCAD程序将分别统计各 构件X向剪力和Y向剪力和,并把剪力最 大的两组当作X方向风荷载和Y向风荷载。
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的应用

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的应用薛婷怡【摘要】阐述了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概念与原则,在框筒结构基础设计中,采用增大内部桩长,缩小内部桩距的措施,可以实现强化内部及高荷载区,弱化外围区的设计原则,达到减少差异沉降,减小基础内力、基础厚度、基础用钢量,减少桩数、总桩长,大大降低基础造价.【期刊名称】《福建建筑》【年(卷),期】2017(000)007【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变刚度调平;基础设计;框筒结构;高层建筑【作者】薛婷怡【作者单位】莆田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莆田 3511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73+.35《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以下简称《抗规》),3.3.4.2“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高层建筑中,在主楼和裙房不分缝的情况下,不满足该条规定时,就必须考虑不同地基的变形差异。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以下简称《桩基》),提出了在基础设计中可采用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概念,突破了《抗规》的这条规则。
变刚度调平的基本原则就是控制沉降差,“抑强补弱”促使沉降趋向均匀。
因为如果沉降不均匀,基础将产生附加应力,基础的内力增大,会导致基础面积和配筋的增大,也会使上部结构内力重分布,引起构件的开裂或破坏,甚至建筑物的倾斜。
基础设计应考虑地基(桩土)—基础—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调整地基(桩土)刚度,使反力同荷载分布相协调,沉降变形趋向均匀。
《桩基》3.1.8.1条:对于主裙楼连体建筑,当高层主体采用桩基时,裙房(含纯地下室)的地基或桩基刚度宜相对弱化,可采用天然地基、复合地基、疏桩或短桩基础。
超大商业综合体项目一般由多栋塔楼、裙楼、大底盘地下室组成。
在传统的桩基设计中,在同一结构单元下,布置等长等间距等直径的桩,这种“等刚度”布置原则,会造成地基或桩群的竖向支承刚度分布发生内弱外强的变化,沉降变形出现内大外小的蝶形分布,基底反力出现内小外大的马鞍形分布,如图1a所示。
桩筏基础优化设计

桩筏基础的优化设计摘要: 作者结合工作实践,主要探讨了桩筏基础的设计。
供大家一起学习。
关键词: 桩筏基础, 设计方法, 数值分析,减沉设计, 变刚度调平设计1.引言桩筏基础顾名思义是由桩基和筏基共同组成,属于混合基础型式,在软土地区使用较多,桩筏基础传统的计算方法是采用结构力学的方法,将整个静力平衡体系分割成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三个部分,各自独立求解。
对筏板一般采用倒梁法或倒楼盖法,显然这样各自独立求解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工作状态是不相符的,忽视了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以及基础与地基之间的变形连续条件, 造成了计算的偏差。
因此,寻求桩基础设计的简化和优化方法,是设计人员的迫切课题,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提出了各种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优化设计方法,有的方法己经应用于实际工程,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2.桩筏基础设计思路对于摩擦群桩或端承摩擦群桩的桩筏基础,其主控因素一是建筑物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二是地基的承载力。
目前常见的设计思想是按承载力控制设计思路和按沉降控制设计的思路。
在深厚土层特别是深厚软土层中的桩筏基础的失效,绝大多数是由于总体沉降或差异沉降过大造成的。
这种情况下,采用以沉降控制设计的思路较为合适。
而在土质坚硬,压缩性较小的地区,显然按承载力控制设计较为合理。
桩筏基础优化设计的发展方向是考虑了桩土的共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3.桩筏基础优化设计的几种方法3.1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分析法共同作用分析的方法就是把上部结构、地基和基础看成一个彼此协调的工作整体, 在满足边界变形的情况下得到各部分的内力和变形, 从而较真实地反映建筑物的实际工作状态。
jgj 699 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中采用了等代刚度的计算公式,适当考虑了上部结构刚度的贡献, 这还是不够的。
由于桩筏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分析是一个复杂的力学问题, 解析法和半解析法很难得到应用。
因此, 数值方法成为筏板分析的首选方法, 一般以有限元法为基础。
变刚度调平原理范文

变刚度调平原理范文弹性体的性质之一是变形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而刚体的性质是变形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而变刚度调平原理(Stiffness Matching Principle)是指通过选择合适的刚度来实现变形能量的传递和调平。
在弹性体系统中,变形能量会从一个部分传递到另一个部分,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能量的损耗和分散。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能量损耗和分散,需要保持系统各个部分的刚度匹配,即保持系统中不同部分的刚度相近。
这样,变形能量在系统内部传递时,能够以最小的损耗进行传递,并平均分散到各个部分中。
1.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在设计结构体系时,需要考虑材料的刚度匹配。
如果结构中的各个构件的刚度不匹配,容易导致应力集中和能量损耗。
例如,在建筑物中,如果一些构件的刚度远大于其他构件,那么在荷载作用下,这些构件将承受更大的变形和应力,从而导致系统的不稳定。
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需要合理选择构件的刚度,保持各个构件的刚度相近,以实现变形能量的平衡传递。
2.力学系统中的应用:在力学系统中,各个部分的刚度也需要进行匹配。
例如,在振动系统中,如果系统中的质量和刚度不匹配,容易导致共振现象。
共振是指当系统的固有频率和外界激励频率相等时,系统会发生剧烈振动。
当系统中的质量和刚度匹配时,系统将能够有效地吸收激励能量并抑制共振现象。
变刚度调平原理在材料科学、结构设计、力学系统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合理选择材料的刚度,可以实现能量的有效传递和调平,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要求,对刚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匹配,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总之,变刚度调平原理指出,在弹性体系统中,为了实现变形能量的传递和平衡,需要保持系统各个部分的刚度匹配。
通过合理选择材料的刚度,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能量损耗和分散,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这一原理在材料科学和工程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工程的可行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层剪力墙结构桩基沉降控制

高层剪力墙结构桩基沉降控制
1、变刚度调平设计原理
剪力墙结构整体刚度好,荷载由墙体传递于基础,分布较均匀。
一般情况下差异沉降较小,但当上部荷载较大,分布不均匀,单桩承载力取值较高时,差异沉降也会变大,设计时应把握桩基变刚度调平优化设计方法。
2、变刚度调平设计思路
以调整桩土支承刚度分布为主线,根据荷载、地质特征和上部结构布局,考虑相互作用效应,采取增强与弱化结合,减沉与增沉结合,刚柔并济,局部平衡,整体协调,实现差异沉降、承台(基础)内力和资源消耗的最小化
3、变刚度调平设计细则
剪力墙结构不仅整体刚度好,且荷载直接由墙体传递给基桩,荷载分布比较均匀。
对于荷载集度较高的电梯井和楼梯间应强化布桩。
基桩宜布置于墙下,对于墙体交叉、转角处应予以布桩,最大限度发挥承台低地基土分担荷载作用。
建筑两端布置的剪力墙地震力作用下弯矩较大,也是布桩的重点部位,布桩应提供较大的抵抗矩。
并注意边桩效应下桩承载力是否达到规范要求。
1。
变刚度调平原理

高层建筑有相当比例的上部结构为刚度相对较弱、荷载不均的框剪、框筒结构,其基础采用桩筏、桩箱基础,建成后其沉降呈蝶形分布,桩顶反力呈马鞍形分布.这些工程的基础设计多数沿用传统理念,采用均匀布桩与厚筏(或箱形承台)。
这种传统理念可以概括为四点:1、基桩的总承载力不小于总荷载,桩群形心与荷载重心重合或接近;即满足力和力矩的平衡。
2、桩的布置大体均匀,有的还主张在角部和边部适当加密;因为实测桩顶反力角部最大,边部次之,中部最小;3、沉降量和整体倾斜满足规范要求;4、筏板厚度在满足抗冲切的前提下随建筑物层数和高度成正比增大,厚度达3-4m者鲜见,或为增加刚度而采用箱形承台;常规设计计算方法只考虑静力平衡条件,而没有考虑上部结构、筏板、桩土的共同作用。
而实际情况中,群桩效应将导致桩的支承刚度由外向内递减;对于框剪、框筒结构,荷载集度是内大外小,而其上部结构的刚度对变形的制约能力相对较弱。
若采用传统设计方法,则碟形差异沉降较明显,易引起开裂,影响正常使用的要求。
而采用变刚度调平设计理论调整桩基布置,使得基底反力分布模式与上部结构的荷载分布一致,可减小筏板内力,实现差异沉降、承台(基础)内力和资源消耗的最小化。
二、传统设计理念的盲区传统设计理念的盲区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1、设计中过分追求高层建筑基础利用天然地基将箱基或厚筏应用于荷载与结构刚度极度不均的超高层框筒结构天然地基,由此导致基础的整体弯矩和挠曲变形过大,差异变形超标,甚至出现基础开裂.2、桩筏基础中,忽视桩的选型应与结构形式、荷载大小相匹配的原则将小承载力挤土桩用于大荷载高层建筑的情况,由此导致超规范密布大面积挤土桩,既不能有效减小差异沉降和承台内力,又极易引发成桩质量事故.3、桩筏基础中,忽视合理利用复合桩基调整刚度分布、减小差异沉降的作用由于荷载分布不均,布桩必然稀密不一,承台分担荷载作用在疏桩区不予利用,必然导致该部分支承刚度偏高,既不利于调平,又不利于节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建筑有相当比例的上部结构为刚度相对较弱、荷载不均的框剪、框筒结构,其基础采用桩筏、桩箱基础,建成后其沉降呈蝶形分布,桩顶反力呈马鞍形分布。
这些工程的基础设计多数沿用传统理念,采用均匀布桩与厚筏(或箱形承台)。
这种传统理念可以概括为四点:1、基桩的总承载力不小于总荷载,桩群形心与荷载重心重合或接近;即满足力和力矩的平衡。
2、桩的布置大体均匀,有的还主张在角部和边部适当加密;因为实测桩顶反力角部最大,边部次之,中部最小;3、沉降量和整体倾斜满足规范要求;4、筏板厚度在满足抗冲切的前提下随建筑物层数和高度成正比增大,厚度达3-4m者鲜见,或为增加刚度而采用箱形承台;常规设计计算方法只考虑静力平衡条件,而没有考虑上部结构、筏板、桩土的共同作用。
而实际情况中,群桩效应将导致桩的支承刚度由外向内递减;对于框剪、框筒结构,荷载集度是内大外小,而其上部结构的刚度对变形的制约能力相对较弱。
若采用传统设计方法,则碟形差异沉降较明显,易引起开裂,影响正常使用的要求。
而采用变刚度调平设计理论调整桩基布置,使得基底反力分布模式与上部结构的荷载分布一致,可减小筏板内力,实现差异沉降、承台(基础)内力和资源消耗的最小化。
二、传统设计理念的盲区传统设计理念的盲区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1、设计中过分追求高层建筑基础利用天然地基将箱基或厚筏应用于荷载与结构刚度极度不均的超高层框筒结构天然地基,由此导致基础的整体弯矩和挠曲变形过大,差异变形超标,甚至出现基础开裂。
2、桩筏基础中,忽视桩的选型应与结构形式、荷载大小相匹配的原则将小承载力挤土桩用于大荷载高层建筑的情况,由此导致超规范密布大面积挤土桩,既不能有效减小差异沉降和承台内力,又极易引发成桩质量事故。
3、桩筏基础中,忽视合理利用复合桩基调整刚度分布、减小差异沉降的作用由于荷载分布不均,布桩必然稀密不一,承台分担荷载作用在疏桩区不予利用,必然导致该部分支承刚度偏高,既不利于调平,又不利于节材。
4、桩筏设计中,对利用筏板刚度“调整荷载、桩反力分布及减小差异沉降”的期望值过高筏板对调整荷载和桩反力、减小差异沉降可起到一定作用,但这是以高投入为代价,且效果不理想。
三、基本概念住宅建筑多采用剪力墙结构;办公楼等公共高层建筑主要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部分采用框架-剪力墙、筒中筒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
这两大类结构体系的力学特性有很大差别。
第二类结构的整体刚度差,刚度与荷载分布不均,上部结构与基础、基础相互作用特性更复杂。
就设计而言,第二类更复杂,工程实际中由于设计不当而引发的问题更多。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提出变刚度调平设计理念,其基本思路是: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对影响沉降变形场的主导因素——桩土支承刚度分布实施调整,“抑强补弱”,促使沉降趋向均匀。
具体包括:1、高层建筑内部的变刚度调平;2、主裙房间的变刚度调平。
对于前者,主导原则是强化中央,弱化外围。
对于荷载集中、相互影响大的核心区,实施增大桩长(当有两个以上相对坚硬持力层时)或调整桩径、桩距;对于外围区,实施少布桩、布较短桩,发挥承台承载作用。
对于主裙房间的变刚度调平,主导原则是强化主体,弱化裙房。
裙房采用天然地基时首选方案,必要时采取增沉措施。
当主裙房差异沉降小于规范容许值,不必设沉降缝,连后浇带也可取消。
最终达到筏板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与桩土反力不仅整体平衡,而且实现局部平衡。
由此,最大限度地减小筏板内力,使其厚度减薄变为柔性薄板。
调平设计过程就是调整布桩,进行共同作用迭代计算的过程。
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标准定义是:通过调整基桩的竖向支承刚度分布,使桩基沉降趋于均匀,基础或承台内力和上部结构次应力显著降低的设计方法。
四、变刚度调平的基本原理高层建筑地基(桩土)作为上部结构-基础-地基(桩土)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其沉降受三者共同的制约。
共同作用的总体平衡方程为:要使沉降趋于均匀,唯有依靠调整桩土支承刚度[K]s(p,s),使之与荷载分布和相互作用效应相匹配。
这也是优化高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减少乃至消除差异沉降的有效、可行而又经济的途径。
五、影响差异沉降的因素1、荷载大小及分布(1)对相同地质、基础尺寸和埋深条件,沉降量随荷载增大而增加,差异沉降随之增大。
对高层建筑而言,其差异沉降问题较多层建筑更为突出。
(2)荷载分布的不均,导致沉降分布不均;而且往往成为差异沉降的主因。
(3)荷载分布特征,与高层建筑主体的结构形式及建筑体型有关,而且这两者是决定荷载分布的主要因素。
体型变化包含:建筑主体的体型,主体与裙房相连形成主裙连体体型;而主裙连体是荷载差异最大的建筑体型。
2、上部结构刚度上部结构刚度主要指结构的整体刚度,最制约差异沉降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就是所谓对基础刚度的贡献。
(1)落地剪力墙体系(简称剪力墙结构)由于其刚度大且分布均匀连续,对基础刚度的贡献最大;(2)框架-核心筒(简称框筒)体系,虽然核心筒的刚度很大,但外围框架的刚度相对较小,因而对制约基础内外差异变形的刚度贡献不大。
(3)筒中筒结构体系,其外筒为密集框架(间距不大于4m)构成,主要目的在于增强结构的抗侧力性能,对基础的刚度贡献略大于框筒结构。
3、地基、桩基条件对于天然地基上筏板基础,地基的均匀性是制约差异沉降的关键因素,地基土的压缩性是影响沉降量和差异沉降的主要因素。
天然地基承载力满足建筑物荷载要求,但沉降变形不见得满足,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变形控制分析十分重要。
桩基是高层建筑的主要基础形式,然而不是桩基就能圆满解决差异沉降问题。
【但桩是调整支承刚度分布的、灵活有效的竖向支承体,因此变刚度调平设计是桩基础优化设计的核心内容】4、相互作用效应承台-桩-土的相互作用效应导致:(1)均布荷载下桩、土反力分布呈内小外大的马鞍形分布;(2)基础应力场随面积增大而加深;(3)群桩沉降随桩距减小和桩数增加而增大;(4)基础或承台的沉降呈中部大外围小的蝶形分布;(5)相邻基础因相互影响而倾斜;(6)核心筒不仅因荷载集度高而且受外围框架区应力场的相互影响而导致沉降加大;等等。
六、变刚度调平设计原则总体思路:以调整“桩土支承刚度分布”为主线,根据荷载、地质特征和上部结构布局,考虑相互作用影响,采取增强与弱化结合,减沉与增沉结合,刚柔并济,局部平衡,整体协调,实现差异沉降、承台(基础)内力和资源消耗的最小化。
1、调整桩土支承刚度,使之与荷载匹配•根据建筑物体型、结构、荷载及地质条件,选择桩基、复合桩基、刚性桩复合地基,合理布局,调整桩土支承刚度,使之与荷载匹配。
•对于荷载分布极度不均的框筒结构,核心筒区宜采用常规桩基,外框架区宜采用复合桩基;•对于中低压缩性地基,高度不超过60m的框筒结构,高度不超过100m 的剪力墙结构,可采用刚性桩复合地基或核心筒区局部刚性桩复合地基;•通过变化桩长、桩距调整刚度分布。
2、减小各区位应力场影响为减小各区位应力场的相互重叠对核心区有效刚度的削弱,桩土支承体布局宜做到竖向错位或水平向拉开。
采取长短桩结合、桩基与复合桩基结合、复合地基与天然地基结合以减小相互影响,优化刚度分布。
3、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影响,采取强化指数考虑桩土的相互作用效应,支承刚度的调整宜采用强化指数进行控制。
(1)核心区强化指数宜为1.05~1.30;外框为二排柱者应大于一排柱,满堂布桩者应大于柱下和筒下布桩,内外桩长相同者应大于桩长不同、桩底竖向错位、水平间距较大的布局。
(2)外框区的弱化指数宜为0.95~0.85;外框区的弱化指数根据核心区强化指数越大,相应的弱化指数越小的关系确定。
在全筏总承载力特征值与总荷载标准值平衡的条件下,控制核心区强化指数,外框区的弱化指数随之实现。
核心区强化指数:为核心区【抗力比】与【荷载比】之比:4、主裙连体设计原则对主裙连体建筑,应按增强主体、弱化裙房的原则设计,裙房宜优先采用天然地基、疏短桩基;对于较坚硬地基,可采用改变基础形式加大基底压力、设置软垫等增沉措施。
5、基桩选型和桩端持力层的确定桩基的基桩选型和桩端持力层确定,应有利于应用后注浆增强技术,应确保单桩承载力具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基桩宜集中布置于柱、墙下,以降低承台内力,最大限度发挥承台底地基土分担荷载作用,减小柱下桩基与核心筒桩基的相互作用。
6、共同作用分析宜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上部结构-基础(承台)-桩土的共同作用分析,优化细化设计;差异沉降控制宜严于规范值,以提高耐久性可靠度,延长建筑物正常使用寿命。
七、桩基变刚度设计细则1、框筒结构(1)核心筒和外框柱的基桩宜按集团式布置于核心筒和柱下,以减小承台内力和减小各部分的相互影响。
荷载高集度区得核心筒,桩数多,桩距小,不考虑承台分担荷载效应。
对于非软土地基,外框区应按复合桩基设计,既充分发挥承台分担荷载效应,减少用桩量,又可降低内外差异沉降。
当存在2个以上桩端持力层时,宜加大核心筒桩长,减小外框区桩长,形成内外桩基应力场竖向错位,以减小相互影响,降低差异沉降。
(2)以桩筏总承载力特征值与总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平衡为前提,强化核心区,弱化外框区。
核心区强化指数:对于核心区与外框区桩端平面竖向错位或外框区柱下桩数不超过5根时,宜取1.05~1.15,外框架为一排柱取低值,二排柱取高值;对于桩端平面处在同一标高且柱下桩数超过5根时,核心区强化指数宜取1.2~1.3,一排柱取低值。
外框区弱化指数根据核心区强化指数越高、弱化指数越低的关系确定;或按总承载力特征值与总荷载标准值平衡,由单独控制核心区强化指数,使外框区相应弱化。
(3)对于框剪、框支剪力墙、筒中筒结构形式,可参照框筒结构变刚度调平原则布桩。
对荷载集度高的电梯井、楼梯间予以强化,其强化指数按其荷载分布特征确定。
2、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不仅整体刚度好,且荷载由墙体传递于基础,分布较均匀。
对于荷载集度较高的电梯井和楼梯间应强化布桩。
基桩宜布置在墙下,对于墙体交叉、转角处应予以布桩。
当单桩承载力较小,按满堂布桩时,应适当强化内部、弱化外围。
3、桩基承台设计由于按前述变刚度调平原则优化布桩,各分区自身实现抗力与荷载平衡,促使承台所受冲切力、剪切力和整体弯矩降至最小,因而承台厚度可相应减小。
【按传统设计理念,桩筏基础的筏式承台往往采用与天然地基相同要求确定其最小板厚、梁高等】对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承台,应按计算结果确定截面和配筋。
最小板厚和梁高:(1)对于柱下梁板式承台,梁的高跨比和平板式承台板的厚跨比,宜取1/8(相当于天然地基最小板厚1/6的3/4);(2)梁板式筏式承台的板厚与最大双向板格短边净跨之比,不宜小于1/16,且不小于400mm;(3)对于墙下平板式承台,厚跨比不宜小于1/20,且厚度不小于400mm。
(4)筏板最小配筋率应符合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