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

合集下载

个体行为规律

个体行为规律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行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弄清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人会更愿意投入工作,会更愿意留在分派的岗位上,会工作得更有效率。

行为管理还要求找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劳动者会把工作自己看作一种享受。

行为管理,就是要造成这样一种尽可能理想的环境,是人工作得更有效率。

第一节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讲解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反对自察法,倡议客观察见解,主张心理学应该有两种根本功能:一是正确展望人的活动;二是依赖各种规律和原那么,组织控制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

1.见解认为:抛弃了心理学中认知、感情、意志对人行为的影响,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必然的刺激必然引起必然的反响。

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响,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响。

公式 :S —R( 刺激—反响〕2.意义 : 华生的这些见解关于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研究如何改变和调治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拥有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这个理论没有全面的说明人的行为的全过程,把人看作是对外界其反响的机器人,所以致使了此后新行为主义的责怪。

二、新华生主义主流内容:个体里面包括需要变因如认识变因。

个体行为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情况不同样,表现出不同样的反响。

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斯金纳公式: S— O— R 中间增加思想加工系统。

意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想加工系统办理,输出的是行为。

这个思想加工系统即心理加工过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重点。

三、勒温的见解借用物理学“磁场〞见解,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作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作是外在的心理力场。

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定认识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函数关系式: B=f(p.E) B 、P、E 分别代表:人的行为、个体特点、环境特点勒温认为,个体特点和环境特点不是孤立的两个因素,而是亲近有关、相互作用。

第三章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

第三章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

• A科长忿忿不平,认为自己无论从工作能力、工作经 验都比B同志强,凭什么被他领导?
• 然而A科长没有想到的是,更倒霉的事情在后头。上 级的年轻化精神要贯彻到底,科室负责人似乎也要年 轻化,A科长甚至还听到谣言,说他的这个科长是肯 定要被别人取代了。A科长有些坐不住了,连夜去找 厂长,没想到厂长也是含含糊糊,不作正面回答,只 是说安心干好工作,厂里暂时不会调整人事,即使有 调整也是微调。
• A 长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微调不就是冲我来的 吗?A科长想到自己上初中的小孩、在车间三班倒的 老婆、在农村的老母亲;想到自己经常为工作加班加 点,吃了晚饭还常到办公室里转悠;想到前几年有机 会跳槽到外资企业而被自己放弃;......A科长困惑不 解,事到如今我该怎么办?
• A 科长开始经常不按时上班,常出去很久也不 回办公室,有时甚至不来办公室,只是打两个 电话问问科里的情况。科员向他请示工作,他 总是马马乎乎就行了。
• 梅耶和艾伦: • 情感承诺 • 连续承诺 Biblioteka 规范承诺三、组织承诺的测量
四、其它概念
• (一)职业承诺 • 对职业的认同和情感依赖 • 对职业的投入和转职业的难度 • 由于社会规范而导致的不愿意变更职业的程度。
• 如何保持职业承诺与组织承诺的一致?
• (二)上司承诺 • 对上司的认同和情感依赖 • 变更上司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损失 • 由于社会规范而导致的不愿变更上司的程度
• (四)组织认同
• 组织认同是个体获得组织中的“我们感”的经 历和过程。
• 当员工离开组织的时候,组织认同仍然存在。
中年人的失落
• 俗话说,四十不惑,可是对A科长来说近来却是常常 有很多困惑埋在心头,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该各何 处理。A科长今年四十又六,在这个国营大企业里已 经有二十二年的工龄了,没有大起在落,一切按部就 班。从实习生到科员再到副科长干了十年,副科长任 上六年,如今在科长任上又是近六年了。虽然算不上 企业元老,却也是将青春奉献给了企业。A科长本以 为按资历可以向副厂长的职位作点想象,没想到上级 的精神却是要年轻化、高学历,新提拔副厂级以上干 部年龄不得超过四十五岁,学历不得低于本科。A科 长倒是正规本科毕业,倒霉就在于年龄问题。最后, 经过考察,另一位年轻的拥有硕士文凭的五年工作经 验的B同志被上级看中并得到提拔。

组织行为学-第3章-个体行为分析与管理课件

组织行为学-第3章-个体行为分析与管理课件

韦克斯勒智力分布表
IQ
类别
百分比 (%)
IQ
类别
百分比 (%)
130以上
超常
2.2
120~129
优秀
6.7
110~119 中上(聪明)
16.1
90~109
中等
50.0
80~89
中下(迟钝)
16.1
70~79
低能边缘
6.2
69以下
智力缺陷
2.2
----情绪智力的测量
情绪智力测试中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一 是乐观测试;一是PONS测试。
例如:-----是这种车突然间增多了吗? -----大班课好还是小班课好? -----我们关注的焦点一样吗?
实验1:
让23个经理人员(财务、销售、技术人员、 后勤等)阅读一份介绍一家钢铁厂全面情况的 材料,阅读后要求他们写出各自认为最主要的 问题。这23个经理人员中,有6个负责销售,5 个负责生产,4个负责会计,8个负责其他部门。 结果每个人所写的主要问题都是与自己业务有 关的问题,而不反映这家工厂的全貌。
态度的成分组成 :
认知——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 情感——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行为(意向)——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 准备状态。
2. 态度的特征
态度的社会性 -----不是生而就有的,是后天习得的。 向和 态度的针对性
-----态度具有特定对象
态度的协调性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图三种因素组成,这三种因素常常是 协调一致的。
实验2: 让一组被试者在实验1小时前进餐,另一组
被试者在实验16小时内不准吃东西,然后,让 这两组人看一些模糊不清的图片,要求他们说 出图片的内容,结果那些16小时未吃东西的人 中,很多人都把图片的内容说成是食物。这说 明随着饥饿程度的增加,被试者更有可能把模 凌两可的图形当成是与食品有关的东西。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案例阅读:“她为什么下班总是最后走?”资料来源:《检 查日报》 05.5.18
重庆市某县国税局原干部左某,近日被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零6个月。 1995年,重庆市税务机关实行“金税工程”,以计算机联网的方法征收税款。当时左
某任某县国税局下属的一个征收所的征收员,承担用电脑对税款解缴汇总入库的职责。 做某给人的印象是:为人谦和,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上班最先到办公室打扫卫生, 下班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并经常帮助同事收缴税款,因“表现出色”,左某连续 几年被该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二、新华生主义
主流内容: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 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公式:S—O—R 中间增加思维加工系统 意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维加工系统处理,输出
的是行为。
三、勒温的观点
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 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 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 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 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
第一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抛弃了心理学中认知、情感、意志对
人行为的影响) 1.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
一定的反应。 公式:S_R(刺激—反应) 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
2.说明的问题 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刺激) 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 缺陷:把人看成是对外界刺激起反应的机械人。
目标导向行为:为谋求实现某种目标而做准备的行为,即寻求目标的过程。 通俗讲是为干某种事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目标行为是直接满足目标实现 需要的行动,或者叫从事目标本身的行为。

《个体行为规律》课件

《个体行为规律》课件

未来研究的方向
进一步研究个体行为规律的动态变化、遗传基础和进化 机制,探索更多生物多样性的奥秘。
生态工程
2要参考,深入了解物种间的 Nhomakorabea互作用和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
根据个体行为规律,可以制定合理的生态工
程措施,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3
自然灾害防控
个体行为规律的研究有助于预测和干预自然 灾害,减少灾害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结论
个体行为规律的重要性
个体行为规律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物种生存、适应 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个体行为规律的形成原因
个体行为规律是生物在适应环境、获取资源和避免危险的基础上形成的。
个体行为规律的种类
1 空间分布规律
研究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模式,如聚集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2 时间分布规律
研究个体在时间上的活动规律,如日活动节律、季节性活动和年度迁徙。
3 行为组织规律
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行为,如社会结构、合作繁育和捕食行为。
《个体行为规律》PPT课 件
欢迎来到《个体行为规律》PPT课件!本课件将介绍个体行为规律的定义、种 类、研究方法、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让我们一起探索个体行为的奥 秘吧!
什么是个体行为规律
个体行为规律的定义
个体行为规律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个体(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的一系列重复性和可 预测性的行为模式。
个体行为规律的研究方法
观察方法
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表现和环境 条件来推断规律,并进行统计分 析。
实验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和控制变量,研究 个体行为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和 响应。
数学模型方法
使用数学模型来描述个体行为规 律,并进行模拟和预测。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

宏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总的条件和背 景,制约其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微观社会环境——是指人的生活活动圈。由 家庭、邻里、亲友、伙伴、娱乐场所、工作 单位等构成。微观社会环境随时随地都在发 出一定信息给人以影响,这种影响是广泛而 直接的。 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影响
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 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 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 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影响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类特有的意识特征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 展
1、人的哪些方面能通过遗传传递,哪些不 能? • 一般而言,人的形态特征如外貌、身高、 体重、骨骼构造以及神经组织的类型等是 通过遗传传递的。 • 生物学家的研究和人类生活的经验到目前 为止证明:获得性行为是不能通过遗传传 递的。人的知识、道德意识与行为等都是 靠后天学习得来的。
2、人因遗传而造成的先天性差异有多大? • 现有研究的结果表明: • 在常态下,人在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能力 的强度与反应的灵活程度上有类型的差异; 脑在大小、体积上有差异但并不显著;脑在 结构上的差异较大,如左脑与右脑的结构, 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在人脑的微观结构上。但 这种差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人的智力差 异,还是一个有待科学家揭破的“谜”。 • 总体而言,常态下遗传带来的差异并不显著。
• 不同个体的具体发展既受个体发展的基本 规律制约,又纷呈差异与独特。个体发展 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 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 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 实个性的过程。

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章节重点复习资料

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章节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绪论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重点第三章 群体行为基础 重点第四章 沟通 重点 难点第五章 团队第六章 冲突与冲突管理 重点第七章 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 重点第八章 组织文化 重点第九章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第十章 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难点第十一章 激励 难点 重点题量分值25×1F25 5×2F10 5×3F15 5×6F30 2×10F20本章重难点分析本章目录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名解)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包括: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提升员工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选择)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选择/简答)(1)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选择/简答)(2)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3)组织行为研究(4)领导行为研究【答案:ABCE】【答案:ABCD】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选择)1.心理学:测量、解释、引导及改变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研究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

3.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4.人类学: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5.政治学: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包括冲突的结构、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闵斯特伯格,1912年《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工业心理学创始人,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发“人际关系学说”。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莱维特,1958年,《管理心理学》,如何引导、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20世纪60年代起,从各大学的心理学系转入管理学院、系,又吸命名为“组织行为学”。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选择)四个阶段: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封闭的理性模式。

组织行为学 陈春花 03 第三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第3版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组织行为学 陈春花 03 第三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第3版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知觉对象特征
e.转换律 格式塔可以经历广泛的改变而不失其本 身的特性。
【举例】一个曲调变调后仍可保持同样的曲调,尽 管组成曲子的音符全都不同。一个不大会歌唱的人 走调了,听者通过转换仍能知觉到他在唱什么曲子。
组织 行 为学
知觉发生的情境
一、知觉
知觉者自身
对象的某些特征与知觉组织 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
知识和经验 自我概念
的事物则往往被排除,出现
熟视无睹的情形。
知觉发生的情境
认知结构
组织 行 为学
一、知觉
知觉者自身 兴趣和爱好 需要和动机
知觉对象特征
未满足的需要或动机能 够对人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
【实验】 A小组的人在试验的一个小时 前吃了东西,B小组的人则已经16个小
知识和经验 自我概念
时没有进食。给他们呈现一组主题模糊 的图片,结果饥饿的B小组成员把这些
二、归因
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就是解释我们如 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论。 根据归因理论,影响人的行为的是对事件原因的知觉, 而不是实际事件本身。
组织 行 为学
二、归因
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内的内部责任来源, 例如个体的能力、技术、内部激励、性 格等
组织 行 为学
一、知觉
2.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
选择性知觉 首因效应
知 觉 偏 差 效 应
近因效应 刻板印象 参照框架 虚假同感效应 晕轮效应 期望效应
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 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 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用两段文字作为试 验材料,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一个热情、 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把他描写成一个冷 淡、内向的人。在实验中把两段文字加以组 合„„实验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 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 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组织行为学》温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温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览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使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1、学科基础——行为科学2、理论基础3、方法基础四、”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1、发展背景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管理对象、工作条件和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科技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公正、自由和竞争的社会原则相结合,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施展的空间更大。

这种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互相影响、推动而形成的新的经济形态,既不是知识经济,也不是市场经济,它叫做新商业经济。

2、发展内容(1)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对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只关注人类机能和行为中负性、病态方面,而人们自身的优点和积极特性等能使生活有意义的方面未得到足够关注的倾向的反应,它关注于力量和美德等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2)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它是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

主要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恢复力等。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1、个体行为规律(1)人的行为模式:♪ a. 刺激反应机理♪ b.个体行为和绩效模式♪ c.组织中个体行为、绩效和有效性模型(2)个体行为特征:目的性、社会性、自主性、连续性、持久性、可塑性。

2.知觉与行为♪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中产生只属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中产生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应。

引起知觉差异的因素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知觉对象的组织结构主观因素♪选择性♪需要♪成见♪思想方法的错误(第一印象作用、晕轮效应、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定型的作用)1.华生主义与新华生主义各有什么特点?♪华生认为,行为受到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即刺激—反应(行为)公式。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个体行为规律

个体行为规律

个体行为规律人类早在古代就开始思考和研究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行为规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形成了一套专门的行为科学体系。

其中,个体行为规律是行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是以个体的行为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行为的原因、结果以及其中的影响因素,从而推断出其中的规律。

在行为科学中,个体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行为,即基于个体学习中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可以在同一种情况下产生概率相同的行为;另一种是生物行为,即基于个体受到环境刺激或感知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行为,其行为可能受到个体的心理、智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从行为的原因和特点方面看,个体行为规律可以分为三类,即行为认知规律、行为情感规律和行为反应规律。

其中,行为认知规律是思维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是基于个体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影响个体对某事物的认知水平,以及其对所处现实的理解能力等。

行为情感规律指的是个体在面对情境或问题时所产生的情绪及情感,它会对其行为产生结果有从微到重大的影响。

行为反应规律则指的是个体在某一情境或问题下所做出的反应,包括其表现、说话、举动等,它会受到个体知识、情绪、能力、能力以及素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行为规律,也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首先,个体的年龄对其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年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比如,幼儿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好奇、反复、循环、社交等;而成年人的行为则更加成熟,表现为理性和批判性思考。

其次,个体的社会、文化等背景也影响着其行为,由此而产生的文化行为规律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个体行为规律是行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行为研究和分析的重要基础。

现代行为心理学家已经从多种分析角度研究了人类行为,给了人们更深入的认识。

解析个体行为规律是进一步加深对个体行为的理解,为个体调整行为、改善性格等提供理论依据,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

29
30
20

招聘面试
面试官常常做出不正确的知觉判断,并且形成迅速稳固的早
期印象。第一眼(0.1秒)即形成对别人的印象。

面试中,如第一印象是负面的,它们会比后面出现的相同 (类似)信息获得更大的权重。 面试开始四、五分钟后,大多数面试官的决策几乎不会再发 生变化。即,面试中早期的信息远比后期信息权重高。 “优秀的求职者”,更可能因为他没有令人不满意的特点被 录取,而不是因为他具有令人赞赏的特点而被录取。
10



(3)赫尔从方法着手,抛弃“观察—归纳”法, 采用“假设—演绎”法,以期把心理学改造成近 似几何学的演绎科学。他认为,一种合乎要求的 科学理论必须从一整套表述方式清晰的假设(公理) 出发,并对所采用的重要术语下具体明确的定义。 他提出了6条假设并依据这些假设提出了11条定 理。

11
3、勒温的观点
小罚不如不罚
能用的不如不能用的
11、鼓励什么就表扬什么
12、禁止什么就批评什么
26
鼓励什么就表扬什么

鸽子的秘密
1、管理人员看不到员工的优点,只盯着员工的不 足——批评,伤害自尊心和上进心; 2、企业的管理传统倾向于批评,不善表扬——严格 文化;“没有批评就是表扬”; 3、原因:(1)从注意力角度 (2)从心理学角度 (3)从成功心理学角度 批评——禁止,表扬——提倡。 表扬:行为——影响——感谢

目的性、社会性、自主性、
连续性、持久性、可塑性。
14
2、个体心理对行为的影响


个体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和作出反 应几个阶段;
个体行为过程是需要—动机—行为的过程,如 饮食、工作等。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内发论-----弗洛依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人,心理学家、精神病 医师、潜意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精神 分析学派创始人。曾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起作为临床精神 病学家私人开业。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 创用精神分析法。193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 通讯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 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 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个方面:
•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
增长,是人身体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认知和情意方面心理活动能力的发
展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 方面的发展。
•社会适应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特性及能力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发展的动力:
生理发展是通过机体内部新陈代谢的作用,逐步 发育完善的;而社会通过教育向受教育者提出的 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心理水平 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 内因,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其中,受教育者 通过与社会的不断交往,外在的社会适应要求不 断转化为其内在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 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如,环境对 于某种特性的形成能否起到作用,起多大作用,往往依赖于这种特性的遗 传基础。 第二,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它包括两层含义:一 是遗传可以影响环境,环境可以影响遗传;二是遗传中有环境,环境中有 遗传。如,新生儿总是带着各自不同的气质(神经类型)来到人间,有的 好哭好动,有的文气安静。 第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它们是一个动态的相 互作用过程。 第四,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动力关系。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

★三是Randall(1987)提出的量表.称为非OCQ态度量表。大
多数从情感承诺、留任承诺和规范承诺三方面进行的。
4、与组织承诺类似的其他概念
职业承诺:是指由于个人对职业的认同和情感依赖、对职业的投入和
对社会规范的内化而导致的不愿变更职业的程度。 上司承诺:是指由于个人对上司的认同和情感依赖、对变更上司会给
机会 承诺


因自己技术水平低, 没有另找工作的机会

3、组织承诺的测量 ★一是Rizer&Trice(1969)根据附属利益理论发展出来的用于
测量持续承诺的量表,这是最早的组织承诺量表;
★二是Porter(1979)发展出来的组织承诺量表(OCQ)。它有短
版本和长版本之分,但一般用的是长版本,有15个题目, 这是最常见的用于测量组织承诺的问卷。

包含内容
对组织认同,感情深厚 愿意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做出贡献 ,甚至不计报酬 在任何诱惑下都不会离职跳槽 重视个人的成长,追求理想的实现 关注个人的专长在组织中能否得到 发挥 组织能否提供各项工作条件和学习 提高及晋升机会,以利于实现理想

影响因素
对领导的信任度 来自组织的生活支持 领导的团体维系行为 组织的可依赖性
自己带来的损失和对社会规范的内化而导致的不愿变更上司的程度。
第二节 组织承诺的形成
一、 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
二、 组织承诺的形成机制
三、 影响中国员工组织承诺的文化因素
一、 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
1、影响情感承诺的因素:
个体特征、工作特征、领导/成员关系、
角色特征、组织结构特征 2、影响连续承诺的因素: 受教育的程度、所掌握技术的应用范围、 改行的可能性、投入的多少、福利因素

组织行为学复习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答案

一、名词解释1、组织: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活动过程。

2、气质: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3、态度:是指个体对一类人和社会事物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4、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5、动力定型:一一没找到6、目标管理: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实质就是把组织的整体目标转化为各组织单元和个体的具体目标的过程。

7、社会助长: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时,工作效率会有明显提高的现象称为社会助长8社会堕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9、从众: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的时候会感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的压力之下他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的标准保持一致,这就是从众。

10、群体思维:即小集团思想,是指参与一个统一集体中的人们的思想作风,在这种群体中认为追求相互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

11、群体转移:是指在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

12、团队: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的人所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它以成员高度的互补性、知识技能的跨职能性和信息的差异性为特征。

13、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14、激励:就是设法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去做某件事(而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或盲从)。

用管理学语言: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外部刺邀),引起被管理者的某种需要从而激发其动机,促使其产生组织所需要的行为的一个过程。

二、简答题1、人群关系理论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有什么区别?1)传统管理理论把人当做“经济人”对待,认为金钱是刺激经济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际关系学说把人当做“社会人”加以尊重,认为影响人积极性的,除了物质利益因素,还有社会的、心里的因素,如:交往、友谊、归属感和尊严^等2)传统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单纯的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等物质因素制约,因而在管理上只注重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等,即以“事”为中心;人际关系学说认为生产效率的好坏,不仅受劳动环境、工作方法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士气”、职工态度3)传统管理理论只注意正式组织的作用;人际关系学说不仅重视正式组织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而且通过霍桑实验证实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简述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对管理实践的重要启示1•确定适宜的目标2.提高职工的期望值3.增强工作绩效与所得报酬之间的关联性4.正确认识报酬在职工心中的效价3、简述目标设置理论的内涵。

论证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论证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论证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规律一、前言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涉及到人类认知、情感、动机、性格等多个方面,对于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二、认知规律1. 感知感知是指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部环境信息并加工处理的过程。

感知过程中存在以下规律:(1)选择性注意:人们在面对复杂环境时,会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2)近似原则:人们在感知物体时,会根据其形状和大小进行近似判断。

(3)上下文效应:人们在感知物体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2. 记忆记忆是指将外部信息加工储存起来,并能够回忆出来的过程。

记忆过程中存在以下规律:(1)编码效应:对于同样的信息,采用不同方式进行编码,其记忆效果也不同。

(2)遗忘曲线:遗忘曲线表明,记忆在短时间内会迅速衰退,而在一定时间后则会趋于稳定。

(3)干扰效应:新的信息会与旧的信息相互干扰,导致记忆出现错误。

3. 思维思维是指对外部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过程。

思维过程中存在以下规律:(1)概念形成:人们通过将相似的事物进行分类,形成概念。

(2)创造性思维:人们通过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和产生新的想法。

(3)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具体事例中得出一般规律,演绎则是从一般规律推导出具体结论。

三、情感规律1. 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指通过语言、面部表情、声音等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情感状态。

情感表达存在以下规律:(1)本能反应:人们在面对某些情境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某种情感反应。

(2)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某些情感表达方式的接受度不同。

(3)非语言因素:除了语言外,面部表情、手势、声音等非语言因素也能够传达情感信息。

2. 情感调节情感调节是指通过自我调节或他人帮助来改变自己的情感状态。

情感调节存在以下规律:(1)认知重构:通过重新评估某个事件,来改变自己对于该事件的情感反应。

组织行为学——主编关培兰人大出版社

组织行为学——主编关培兰人大出版社
马云坚持了什么? 马云的坚持说明了什么?
第一节 组织和组织行为
人的一生离不开组织,人会作为组 织的一员度过工作、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组织与其成员共同为社会创造价值, 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又会影响组织 的绩效。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
组织及其性质: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按一定规 则建立起来,具有正式关系的人群集合体。( 海尔目标:创造中国的世界名牌;正式关系:
系统处理,输出的是行为。
三、勒温的观点
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 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 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 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 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要测定人的心理 和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 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群体动态分析方法(德国心理学家勒温 ,该方法叫“场”理论)
社会测量方法(维也纳的莫雷诺,创造“ 心理剧”的治疗方法)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
概念: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 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 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 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 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美国管理学家开卡茨在1955年出版的《 管理者的技能》中提出三大技能:
技术技能 人文技能:与人共事能力 观念技能:从内向外好于从外向内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有不同三大技能组合,
管理技能模型见p36图2-3所示。
管理者的角色功能
20世纪60年代后期,麻省理工学院的研 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 了一项精心研究,以确定这些管理者在 他们的工作中做些什么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行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弄清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人会更愿意投入工作,会更愿意留在分配的岗位上,会工作得更有效率。

行为管理还要求找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劳动者会把工作本身当作一种享受。

行为管理,就是要造成这样一种尽可能理想的环境,是人工作得更有效率。

第一节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反对内省法,提倡客观观察法,主张心理学应该有两种基本效用:一是准确预测人的活动;二是凭借各种规律和原则,组织控制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

1.观点认为:抛弃了心理学中认知、情感、意志对人行为的影响,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

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

公式:S—R(刺激—反应)2.意义:华生的这些观点对于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因为这个理论没有全面的说明人的行为的全过程,把人看作是对外界其反应的机器人,因而招致了后来新行为主义的批评。

二、新华生主义主流内容:个体里面包含需要变因如认识变因。

个体行为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斯金纳公式:S—O—R 中间增加思维加工系统。

意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维加工系统处理,输出的是行为。

这个思维加工系统即心理加工过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重点。

三、勒温的观点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

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函数关系式:B=f(p.E) B、P、E分别代表:人的行为、个体特征、环境特征勒温认为,个体特征和环境特征不是孤立的两个因素,而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因个人情绪好坏对同一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不同的环境又会影响个人情绪的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

勒温把个体和所处的环境统称为“生存空间”,他认为在解释某种行为时,不同时研究环境和个体是没有意义的。

改变态度的方法不能离开社会的活动,不能离开社会的规范和价值。

个人在社会中活动的性质能决定和改变他的态度。

应引导目标对象参与各种有关的活动,以纠正偏见改变态度。

心理介入的程度如何,对该表态度的影响也很大。

主动参与和被动接受两种心理介入所产生的态度改变效果不同。

让目标对象全身心投入活动,自己提出和解决难题,会使态度改变明显。

第二节个体行为规律一、个体行为规律人的行为受思想和心理的支配,思想和心理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1.人的行为模式(刺激反应机理)从心理学角度经研究,不同个体的行为特征不同以及态度等都有差异,加上个体的社会经历不同,不同个体会对同一种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即不同的知觉。

刺激反应机理:刺激—个体心理特征—对刺激的个人理解—行为反应外在的刺激和内在的反应并非直接地、机械地联系在一起,二是受主观评价的影响。

在研究人的行为时,不仅要研究引起行为的的外在刺激条件,更重要的是分析个体行为的主观心理特征。

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华莱士提出了个体行为与绩效模式:刺激—(知觉—学习—个性—动机)—行为—绩效—评价与奖惩任何具体的行为或行动能否产生绩效,要依赖于组织对个人的期望或要求。

组织中的两个成员也许以一种几乎相同的方式行动,但如果他们的工作要求有不同类型的行为,那么,一个人的行为可能有效,另一个则无效。

只有在有明确的标准并了解组织的期望与要求时,我们才能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能否产生有效的个体绩效。

组织中个体行为、绩效和有效性模型:个体行为受能力、激励、组织制度与资源、个性、知觉等因素影响,从而在工作要求下产生个体绩效,而后又通过绩效标准评定个体有效性。

2.个体行为特征个体行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主要有以下特征:(1)目的性。

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目标取向,没有目标的行为是毫无意义的行为。

行为的目标性规定了行为的方向,并成为控制行为过程的内在的参照模型。

(2)社会性。

个体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下,个体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社会,而是一种具有明显社会性的行为。

(3)自主性。

人的行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人的行为不是自发的、被动的、盲目的行为,而是自觉自主的行为,人不仅可以认识世界,发现和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可以改变世界。

(4)连续性。

人的行为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

从一段相对长的时间来看,人的行为具有连续性、一致性,人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一贯性表现分析判断他的思想、动机,掌握其思想特点,对症下药实施管理。

(5)持久性。

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旧的需要满足了,新的需要又产生了人的行为总是在不断的满足需要。

(6)可塑性。

人的思想、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精神状态也不是恒定的,受思想驱动的人的行为也会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二、个体心理对行为的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和反应几个阶段。

个体行为过程由需要—动机—行为构成。

个体心理包括知觉、动机、态度、价值观、个性、气质、情绪等,这些心理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行为。

1.知觉与行为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中就产生了反应。

这种反应如果是只属于事物的个别属性,就称为感觉;如果是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则为知觉。

知觉以感觉开始,以感觉为基础,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综合印象和解释。

知觉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的行为往往是为了调整和适应客观环境,但是实际影响行为的不只是客观事物本身,也有人们对事物的知觉。

因此,要使人们的行为更好地与客观环境相适应,增加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就必须充分了解主客观不一致的原因,使人们的知觉尽可能的如实的反应客观实际。

引起知觉差异因素有两个:(1)客观因素,即知觉对象特点(外表印象特征;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感知;知觉对象的组织结构。

)(2)主观因素(选择性、需要、成见、思想方法的错误:第一印象的作用(看照片);晕轮效应(以点盖面);优先效应(先入为主)和近因效应(给人印象);定型作用(头脑中固有印象))2.动机与行为组织行为学认为,行为由动机支配,动机由需要引起。

行为导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

动机是满足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或想法,或是被意识到的活动或行为的诱因。

它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它驱动人们从事某种行为,规定行为的方向。

动机和需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机与需要的区别:动机来源于需要,需要是主观的意向或愿望,当人们有某种意向时,虽然已意识到一定的行动方向,但却不明确行动所依据的具体需要以及用什么途径和方法满足需要。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在原因和直接动力。

动机的机能(职能):始发机能(是人们产生某种行为);选择机能(使行为朝着特定的方向、预定的目标前行);强化机能(行动结果的好与坏,会使动机重复或不再出现)一般来说,持久的、长远的动机多产生于高级的需要,因而高级需要激发的动机叫社会性动机,而间断的、短暂的动机则多产生于低级的需要,因而低级需要激起的动机叫个人性动机。

个人性动机是与个体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相联系的动机,社会性动机是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动机。

因此,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动机,可能相互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我们不能一概的从行为推断动机,也不能绝对的由动机去测定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会打击人的积极性。

三、个体行为疏导个体行为的分类:按性质分为:正确行为和错误行为;按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极的行为是指个体行为与组织整体行为趋于一致,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消极的影响是指个体行为与组织目标不一致,有偏差或矛盾,因而会阻碍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

结论:正确引导个体行为,使之与组织行为相一致,纠正消极的个体行为。

1.个体行为的预测与控制行为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

目标是一种外在的对象,行为的诱因。

它可以是物质的对象也可以是精神的对象。

行为科学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行为分为两部分,即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1)目标导向行为:为谋求实现某种目标而做准备的行为,即寻求目标的过程。

通俗讲是为干某种事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

(2)目标行为是直接满足目标实现需要的行动,或者叫从事目标本身的行为。

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对需要强度有不同的影响力。

对目标导向行为来说,需要强度会随着这种行为的进行而增强,越接近目标动机就越强,直至达到目标或遇到挫折为止。

目标行为则不同,当目标行为开始后,需要强度就有减弱的趋势。

由于目标导向行为对需要强度有不同的影响力,那么要想把动机强度经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有效的方法就是循环交替的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当一个目标达到时,马上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并进入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使人们的积极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同时,目标导向过程不宜太长,否则会使人感到目标过于遥远,可望而不可及,产生泄气情绪,影响积极性的持久。

另外,目标不能定的太低,要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否则人们会感到“平淡无奇”、“唾手可得”,失去自豪感、成功感和胜任感,同样影响积极性的发挥。

人的行为规律:刺激-需要(内心紧张)-动机-行为-(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目标(需要满足,目标实现)-新的需要从而循环又产生刺激。

因此,了解需要、预测行为、控制行为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2.个体行为的引导引导个体行为,要从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因素入手,通过改变个体心理,从而改变个体行为:(1)首先,要引导个体知觉。

要引导客体反复认识客观对象,了解对象的全貌整体,并学会用辩证的思想看待事物,从而完整、正确、辩证的认识事物;(2)其次,要充分发挥和创造个性。

要引导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接受一定的培训和教育,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给予的条件和机会,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3)再次,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态度。

经常观察组织成员的态度,采取一定的措施肯定正确的太多,通过教育使其改变不正确的太多;(4)最后,培养和塑造组织的价值观。

在组织内开展人身观。

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教育,是组织成员接受组织经营理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

个体行为引导在组织行为管理中的应用——对员工的事业管理个人事业发展的阶段有四个:(1)事业起步(建立阶段30岁以下),重点掌握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注意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多种技能,结交同事与朋友,编织人际关系网络,寻找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

(2)发展阶段(30-40岁),追求独立性和责任感日增,可以通过抓住各种晋升机会扩展自己的才能,满足自己需要。

(3)维持阶段(40-60岁),保持稳定的绩效水平、创造力和成就感,会出现些许危机,如过早的出现时也停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