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悲剧

合集下载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一、公地悲剧定义美国学者哈丁1968年在期刊《科学》上提出,公地悲剧是指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

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二、案例导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由张家界、天子山、索溪峪三大各具特色的风景区组成,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被誉为“大自然迷宫”和“天下第一奇山。

”武陵源1998年被国务院省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景区在发展和经营中采取了“强化旅游设施建设,弱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导致了武陵源游客蜂拥而来,总收入呈阶梯状攀升,景区有限的旅游环境容量与过度增长的游客人数之间的矛盾也突显出来。

由于武陵源景区的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当地居民转变过来,整体素质低下,“经济导向”十分明确:在景区内修建索道和电梯,强行炸毁小山头;在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强行乱占滥建,加修门面和修建猪舍;在天子山神堂湾砍伐林木10立方米。

生态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相对薄弱。

随着人们对资源的过度性开发和掠夺性索取,导致武陵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形成典型的“公地悲剧”。

三、相应的对策建议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层次多类别的治理模式作为世界自然遗产,考虑到世界遗产资源的稀缺性、公共性和受保护性,应该强调的是把公地悲剧理论的三种主要的治理方式结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结合“政府强权治理”、“上市公司治理”和“多中心自主管理”这三种方式。

对世界遗产不仅要实行两权分离,更重要的是在现阶段实行政府的强权管理。

同时将世界遗产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划,如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

核心区是世界遗产的主要精华和意义所在,要严格禁止一切外界的干扰。

缓冲区一部分可对游客开放。

实验区是开展旅游活动最主要的区域。

第二章第三节公地的悲剧

第二章第三节公地的悲剧

(二)私有化 有关说法: 私有化的方法:对牧地进行分割,使牧羊人在一块比较小的地块上与自然展开博
弈,而不是与另一个牧羊人。 问题很多:
给牧羊人带来的问题 其他共同资源可能难以分割 (界定私人产权的困难) 界定私人产权的困难
技术上不可行 经济上不合算 意识形态上不允许
凋敝的价值,文化历史遗产,······ “公共产权”下
合作
不合作
合作 (10,10) (-1,11)
牧羊人A
不合作(11,-1) (0,0)
(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悖论
若n=1,则p=MP
若n→∞,则p=AP →利润为零
(三)集体行动的逻辑
“除非一个群体中人数相当少,或者除非存在着强制或其他某种特别的手段,
促使个人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否则,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将不会为
的公共品,基本特点:非排他性+竞争性
公地悲剧的普遍意义
会出现滥用或过度使用的“悲剧”
也许可称“共同使用”的悲剧
其他例子:
公共渔场之竭泽而渔;
酸雨问题;地下水开采;油田开采;
广播频率;同步卫星轨道;
公共苹果树上的苹果(从未长熟过)
公费医疗制度;
二、公地悲剧的经济学解释
(一)囚犯困境之牧羊人博弈
牧羊人B
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一书,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第二章 市场失灵及其理拓展
第三节 “公地的悲剧”及其对策
一、什么是“公地的悲剧”
二、公地悲剧的经济学解释
三、解决公地悲剧的对策
一、什么是“公地的悲剧”?
Tragedy of the Commons
G.Hardin(1968)最早给出这一提法
Commons一般指村边共同使用的牧地、草地,这里所指含义更广,是一种不纯粹

公地悲剧案例分析

公地悲剧案例分析

“特产”的公地悲剧案例分析一、什么是公地悲剧?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

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

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

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这一个概念经常运用在区域经济学,跨边界资源管理等学术领域。

二、地方特产的危机地方特产作为一种典型产品,既发挥着标志作用,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支撑力量。

但在对待特产这件事上,一些知名地方特产正在遭受价值掠夺,有陷入“公地悲剧”的危险.由于特产的地域特点很强,北京的烤鸭、西藏的冬虫夏草、宁夏的枸杞、山东的大花生、新疆的葡萄……许多土特产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起到显著的影响,而这些为土特产提供市场价值的地域属性极易成为一块“公地”。

近几年我们已经看到,金华火腿、龙口粉丝、太仓肉松等不少知名地方特产因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接连被媒体曝光,便是典型的“公地悲剧"。

不管跟这些土特产的产地沾不沾边,人人都想沾“公地"的光,都抱着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的态度,搭车寄生,鱼目混珠。

结果是有人上树摘果,却无人浇水施肥。

三、如何防止公地悲剧这些“公地悲剧”的发生,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地方特产的管理保护力度.对土特产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无疑是一项极其有力的措施,这就像为土特产撑起了一把巨大的保护伞.地理标志既是产地标志,也是质量标志,更是一种知识产权。

对地方特产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不仅有利于保证土特产的质量和特色,保护土特产品声誉,而且有利于促进其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发展,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名词解释公地的悲剧

名词解释公地的悲剧

名词解释公地的悲剧公地的悲剧,是指在共有资源管理中的一种现象,其本质是指由于所有人对资源的自私利益追求,以至于最终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

这种现象在许多领域都有体现,例如渔业、森林资源和公共空间等。

一、公地的悲剧起源公地的悲剧起源于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而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每个个体都试图最大化自身的利益。

在一个没有明确财产权制度的情况下,资源往往被视为公有财产,每个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和消费。

由于资源让人们感到免费,每个人都倾向于过度开发和动用资源,而忽视了资源养护和保护。

这种行为在每个个体层面上是理性的,因为如果一个人不充分利用资源,其他人将会抢先使用,导致自己利益受损。

然而,当所有人都采取这种理性行动时,整个资源系统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公地的悲剧公地的悲剧现象在经济学中有着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外部性和公地之间的矛盾。

首先,外部性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的影响,在公地悲剧中,公地的资源使用和消耗带来的消极影响通常被视为外部性。

由于没有明确的产权界定,个体无法为这种负外部性负责,从而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其次,公地和私有财产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公地的悲剧的原因之一。

私有财产制度能够激励个体对资源进行养护和保护,因为个体可以从自己的努力中获得回报。

然而,对于公地资源来说,没有清晰的所有权,导致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获取和使用,进而导致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三、公地的悲剧案例公地的悲剧现象在世界各地有诸多案例,以下是其中的几个典型案例:1. 渔业资源在海洋渔业领域,公共海域往往没有明确的产权归属,导致每个渔民都会争相抢夺资源。

由于捕鱼过度,导致许多渔场生物资源逐渐衰竭。

例如北大西洋的渔业资源,在20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资源枯竭,损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利益。

2.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资源之一。

然而,由于许多森林地区没有明确的产权归属,导致伐木滥砍和非法砍伐现象频繁发生。

公地悲剧案例

公地悲剧案例

公地悲剧案例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公地悲剧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公地悲剧是指当资源是共享的时候,每个个体都会尽可能地利用资源,最终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破坏。

这种情况在许多领域都有体现,比如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公共设施维护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典型的公地悲剧案例。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片美丽的湖泊,湖水清澈见底,周围的植被茂盛,是村民们的宝贝。

最初,村民们都很珍惜这片湖泊,大家都知道要爱护环境,保护湖泊的清洁和生态平衡。

然而,随着村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湖边,他们为了方便自己的生活,开始在湖边随意倾倒垃圾,有的人还在湖里捕鱼、游泳,甚至使用化学物质来清洁自己的衣物。

这些行为看似微不足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的水质开始变得浑浊,鱼类数量急剧减少,植被也开始凋零。

最终,这片曾经美丽的湖泊变成了一个污染严重的地方,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

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公地悲剧。

一开始,每个人都希望能够爱护湖泊,但随着更多的人加入到资源的利用中,每个人都试图最大化地利用资源,最终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破坏。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共享资源的情况下,个体的利益和整体的利益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管理和监管,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为了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资源的利用进行规范和约束,明确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其次,需要加强对资源的监管和管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从而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另外,也可以通过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对资源保护的意识,让每个人都能够自觉地爱护资源,共同维护环境的美好。

总之,公地悲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和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自觉地爱护共享资源,才能够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的分享,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守护我们共享的资源。

公地悲剧的现实例子

公地悲剧的现实例子

公地悲剧的现实例子公地悲剧是指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员在没有规范化管理下,各自追逐自己的私利,最终导致公有资源毁灭的现象。

公地悲剧在历史上时有发生,在当代也同样存在。

以下是一些现实例子。

一、环境污染灰霾天气是当下中国的困扰之一,空气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环保部门多次实施限产措施以减缓污染情况,但有些企业为了谋求利益,私自进行生产及排污,导致环境污染愈演愈烈。

这表现出各个企业主不顾大局,仅顾自身利益的通病,最终造成公共环境的毁坏。

二、野生动物保护在全球各地,野生动物受到人类破坏的问题日益严重。

例如,在非洲,盗猎活动的发生导致许多珍贵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急剧减少,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而在其他地方,一些人会私自收藏或捕捉稀有动物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湮灭了珍贵稀有物种的存在。

三、水资源管理水是生命之源,是一个社会的根基。

然而,许多地区的水资源受到了极度的压力。

由于个人和企业的不当利用,许多地区的水源已经干涸。

而在情况更糟的地区,一些企业会建造不当的水坝和水库,破坏本来可以自我满足的水生态平衡,使得整个地区的生活水源面临威胁。

四、海洋生态平衡近年来,全球各地的海洋生物受到捕捞和污染的威胁。

一些不负责任的渔民过度捕捞,使得许多海洋物种濒危。

另外,化工厂和油船排放有害物质,造成了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公地悲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各个方面都有体现。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利益紧密交织,而公地悲剧的隐患会愈加加深和扩大。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个人和企业对共有资源的认识,强化对资源的保护。

公地悲剧名词解释

公地悲剧名词解释

公地悲剧名词解释
公地悲剧,又称“公地悲剧”,是一种涉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资源分配有所冲突的社会陷阱。

这样的比喻宣示著有限的资源注定因自由进用和不受限的要求而被过度剥削。

这样的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源自于每一个个体都企求扩大自身可使用的资源,然而资源耗损的代价却转嫁所有可使用资源的人们。

(可使用资源的群体数目可能远大于夺取资源的数目)。

哈丁的主要兴趣如同前人WilliamLloyd和ThomasMalthus一般皆专注在人口学,尤其是人口成长所造成的问题。

他的论述聚焦于有限资源的使用,例如空气与海洋资源,并指出污染的负面共享性。

(他并非处理私人资源的蓄意污染,负面共享性是指公有资源被剥夺或污染所造成的共有损失)。

公地的悲剧

公地的悲剧
由于[v(G)+Gv’(G)]’=2v’(G)+Gv’’(G)<0,因此v(G)+Gv’(G)是一个减函数。

由v(G*)+G*v'(G* )/n =c两边同加上
(n-1)G*v'(G* )/n 可得
v(G*)+G*v'(G* )=c+(n-1)G*v'(G* )/n<c=v(G* * )+G* * v'(G* * ) 可知G**<G*。从而社会最优放牧量小于各个农民个体最优放牧量的总和,从而《博弈论与 信息经济学》得到结论说,公有草地被过度使用了,这就是公地悲剧。
G
模型


上述n个一阶条件联立,可以解出每个农民的最优放羊数量gi*。,从而纳什均衡的总饲养量G*。
将n个一阶条件相加,可以得到:v(G*)+G*v‘(G* )/n =c 而社会最优的目标是最大化社会总剩余价值:max Gv(G)-Gc
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v(G* * )+G* * v’(G* * )=c(对上式求一阶导数)
防止悲剧
私人对效用 的期望
社会资源可 持续利用
1、资源私有化 2、税或费用 3、设置使用者上限
反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说明了人们过度利用(overuse)公共资源的恶果,但是资 源也有未被充分利用的可能性。

在公地内,存在着很多权利所有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每个当事人 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该资源或相互设置使用障碍,而没有人拥有有 效的使用权,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于是就发生了" 反公地悲剧"。
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是由大家负担的。

“公地的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 终导致所有的牧民破产。

公地悲剧的例子

公地悲剧的例子

公地悲剧的例子
公地悲剧是一种经济学概念,指的是共享资源在缺乏有效管理与监管的情况下,会被过度开发和消耗,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环境破坏或者社会利益受损。

以下是几个公地悲剧的例子:
1. 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
在没有明确的捕捞限制和管理措施的情况下,渔民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过度捕捞渔业资源。

这导致了许多渔场的鱼类数量大幅度减少,甚至某些地区的渔业资源已经耗尽。

公地悲剧的结果是渔民们失去了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渔业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更多的鱼类物种面临灭绝。

2. 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
在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管制度,人们对水资源的使用缺乏节制,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城市污水的排放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水质恶化,甚至使得部分水源变得不适合饮用和农业灌溉。

这种滥用和污染水资源的行为也是典型的公地悲剧。

3. 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
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土壤保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部分地区的森林遭受到了过度砍伐的威胁。

当没有明确的法规和保护措施时,人们为了满足木材需求、开发土地或获取其他经济利益而大规模砍伐森林。

这不仅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危及了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

4. 都市公园的垃圾堆积
城市中的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然而,由于缺乏观念和管理的教育,一些人在公园内随意丢弃垃圾,导致垃圾堆积、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公园管理方面的漏洞和监管不力也是造成公地悲剧的原因之一。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公共资源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来,为我们的未来和下一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公地悲剧的例子

公地悲剧的例子

公地悲剧的例子
公地悲剧是指当多个个体共同使用一份有限资源时,由于各自追求私利而导致资源过度利用或破坏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公地悲剧的例子:
过度捕捞:海洋中的渔业资源是一个典型的公地资源,许多渔民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不断增加捕捞量,导致渔业资源的过度开采,损害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资源过度使用:许多地区的水资源是公共资源,但由于人口增长和水资源需求的增加,个体或机构过度使用水资源,导致水源减少、水质恶化和水灾风险增加。

空气污染:空气是一个公共资源,但大量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导致空气污染的行为影响了所有人的健康和环境质量。

森林砍伐:森林是全球的重要生态资源,但过度的伐木和非法砍伐导致了森林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这些例子表明,当人们没有适当的管理和监管机制来保护和合理利用公共资源时,个人的私利追求会导致公地悲剧的发生,给社会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合理的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是解决公地悲剧问题的关键。

1 / 1。

我国公地悲剧的典型案例

我国公地悲剧的典型案例

我国公地悲剧的典型案例
我国公地悲剧的典型案例:城市土地资源的滥用和破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涉及公地资源的悲剧,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城市土地的滥用和浪费是我国公地悲剧的一个典型案例。

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市场需求和政府规划指导存在较大的落差,一些地方政府及开发商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将大量土地用于低效的开发项目,导致土地资源被浪费。

比如,一些城市在不断扩大城市边界的过程中,大规模开发住宅和商业用地,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城市土地资源的破坏也是我国公地悲剧的另一个典型案例。

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往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大规模的土地填海造地、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等行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

此外,城市土地资源的过度竞争也是我国公地悲剧的表现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出现了激烈的土地争夺。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开发商不惜采取非法手段获取土地,导致土地资源被私占和非法利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不稳定。

面对我国公地悲剧的典型案例,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公平分配。

同时,加强对土地资源滥用和破坏行为的监管和打击,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保护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公地悲剧案例

公地悲剧案例

公地悲剧案例在当今社会,公地悲剧案例时有发生。

公地悲剧是指由于资源的共有性质,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和滥用,最终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

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典型的公地悲剧案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的渔业资源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的渔业资源一直备受关注。

由于渔业资源的共有性质,许多渔民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不断地进行过度捕捞。

这导致了许多渔业资源的枯竭,一些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在一些地区,政府不得不实施严格的渔业管理措施,以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公地悲剧对资源的危害性。

其次,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的水资源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水资源一直都是一个紧缺的资源。

由于水资源的共有性质,许多地区的水资源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一些河流和湖泊已经变得不再适合饮用和农业用水。

这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节水技术的应用等。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公地悲剧对资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最后,我们来看看巴西的雨林资源问题。

巴西的亚马逊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由于雨林资源的共有性质,许多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地进行砍伐和开发。

这导致了雨林资源的大量消失,一些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亚马逊雨林,巴西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执法力度等。

这个案例再次说明了公地悲剧对资源的严重破坏。

综上所述,公地悲剧案例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资源管理和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环境法中的公地悲剧的概念

环境法中的公地悲剧的概念

环境法中的公地悲剧的概念公地悲剧是指资源所有权不明确或不被尊重,导致资源过度利用或破坏的现象。

公地悲剧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加勒特·哈登(Garrett Hardin)于1968年提出,他通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公地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将这一概念引入环境法中。

该悲剧指出,在缺乏有效管理或监管的情况下,个体的自利行为会使得共有资源经过过度的竞争和过度利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导致资源的衰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的损失。

公地悲剧的核心思想是,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自利动机和追求最大利益的动力,但当面对共有资源时,个体的自私行为无异于每个人都在争夺同一块土地,从而形成“家园”的悲剧。

由于共有资源往往没有明确的所有权人或没有被适当地管理和保护,个体不会对对资源的使用采取负责任的态度,而是过度竞争和过度利用这些资源,最终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公地悲剧的一个经典案例是放牧共有草场。

在一个共有草场上,每个牧民都有权让自己的牲畜放牧,但没有人对草场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管理和保护。

结果每个牧民都会尽量利用尽可能多的草,以增加自己的收益。

然而,当每个牧民都如此行动时,草场将被过度放牧,导致土壤侵蚀、草场退化,最终使整个群体的牲畜都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为了解决公地悲剧带来的问题,环境法提供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安排。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是确立明确的资源所有权,通过划定界限和界定权益,将共有资源转变为私有或集体所有,从而使每个个体都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和管理所拥有的资源。

此外,环境法还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通过限制资源的使用量、设定利用标准和环境准则等方式来限制个体的过度竞争和过度利用行为。

同时,环境法还鼓励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通过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来强化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有效性。

然而,公地悲剧并非只存在于自然资源领域,它也存在于其他领域,如城市土地的使用、大气污染的控制等。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

现实中有很多公地悲剧的例子。

例如,草地属于公有产权,零成本使用,而且排斥他人使用的成本很高,这样就导致了牧民的过度放牧。

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

公地悲剧即哈定悲剧,哈定举了牧民与草场这样一个例子。

当草场向牧民完全开放时,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有利润的。

尽管因为平均草量下降,增加一头牛可能使整个草场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

但对于单个牧民来说,他增加一头牛是有利的。

可是如果所有的牧民都看到这一点,都增加一头牛,那么草场将被过度放牧,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需要,导致所有牧民的牛都饿死。

油田往往是藏在好几家钻油公司的土地下方,当油田上方的土地属于同一家公司时,“油老板”会很小心地抽油,以尽量提高利用率。

不过,如果这块地属于几家公司,大家就会抢似的抽油。

因为你抽得很谨慎,我抽得很快,我的产油量就会比你多,当各方都试图以最快的速度抢油时,共用的油田就会有很大一部分变得永久枯竭。

在这种情况下,“油老板”便发现自己面临了囚徒困境:不管别的“油老板”怎么做,抽快一点对你一定有利。

公地悲剧也是环境污染的原因,假如某地存在着工业污染,政府又没有管制措施,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

所有企业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采取不顾环境的策略。

如果一个企业从利他的目的出发,投资治理污染,而其他企业仍然不顾环境污染,那么这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长此以往,企业就会在竞争中落败。

公地悲剧或者说公财悲剧.就是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从而破坏社会总利益的过程。

也是一种多人囚徒困境。

每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则所有人或者说整个团体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要克服公地悲剧。

就要从整体利益出发去保护公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对于此类博弈,所有拥有资源使用权的个人或团体都构成博弈的参与人或者局中人,但是为了避免资源被过度利用,可以设定权限或者要求技能或行业方面的资格,从而控制博弈参与者的数量。

公地悲剧 - MBA智库百科

公地悲剧 - MBA智库百科

公地悲剧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commons),也译为公共地悲剧、共同悲剧目录1 什么是公地悲剧2 公地悲剧的成因3 公地悲剧的表现形式4 公地悲剧的适用性分析5 公地悲剧理论的启示6 参考文献什么是公地悲剧1968年英国加勒特·哈丁教授(Garrett Hardin)在《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中首先提出“公地悲剧”理论模型。

他说,作为理性人,每个牧羊者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在公共草地上,每增加一只羊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获得增加一只羊的收入;二是加重草地的负担,并有可能使草地过度放牧。

经过思考,牧羊者决定不顾草地的承受能力而增加羊群数量。

于是他便会因羊只的增加而收益增多。

看到有利可图。

许多牧羊者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

由于羊群的进入不受限制,所以牧场被过度使用,草地状况迅速恶化,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

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

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

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

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界定产权的交易成本太高)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编辑]公地悲剧的成因说到哈丁的“公地悲剧”或日“公有资源的灾难”,那是对个人在利用公共资源时存有私心的确证。

哈丁将这一状态模型化:一个向众人开放的牧场,在其中每个牧羊人的直接利益取决于他所放牧的牲畜数量的多少。

由于在缺乏约束的条件,当存在过度放牧问题时,每个牧羊人虽然明知公地会退化,但个人博弈的最优策略仍然只能是增加牲畜数量,久而久之,牧场可能彻底退化或废弃。

这就是“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的发生,人性的自私或不足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公产缺乏严格而有效的监管是另一个必要条件。

172“公地悲剧”理论视角下的环境污染治理

172“公地悲剧”理论视角下的环境污染治理

172“公地悲剧”理论视角下的环境污染治理引言自从人类步入工业时代以来,环境问题就一直存在并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环境灾害、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更是不断加剧。

而环境治理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研究172“公地悲剧”理论,对指导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72“公地悲剧”理论172“公地悲剧”理论是英国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代在1968年提出的一种环境管理理论,是他对生态学和社会学理论的应用总结。

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公地”,是指资源或环境被多方占有而没有单独拥有者的情况,其特点是资源不能被拥有或私有,路径清晰地表明了垄断和对资产的集中控制的负面影响。

在公地资源管理中,每个个体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但这些个体无法协调彼此的行为以保护公共资源。

每个个体都试图尽可能多地利用资源,但如果所有人都这样做,最终可能会导致资源枯竭或受到破坏。

这就是所谓的“公地悲剧”。

加勒特·哈代提出通过建立规则和制度,以保证公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保护,防止公地悲剧的发生。

具体来说,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或私人协商等方式来实施这些规则和制度,使每个人都能够受益并为公共资源做出贡献。

环境污染治理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公地悲剧理论同样适用。

环境污染是由于行业、企业或个人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过度利用环境资源所导致的问题。

在当前的环境治理中,为了防止公地悲剧的出现,政府需要通过立法、标准制定和监管等方式,来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管控和治理。

立法政府需要根据具体的发展和环境问题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经济和社会活动,防止环境污染。

根据立法的不同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环境保护、环保税收和环境合规课程。

同时,政府机构需要有明确的职责和监管机制,以确保法规的有效执行和落实。

标准制定环保标准制定是指根据环保法规以及之前的环保经验等,针对特定的环保需求,在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进行标准化的表达法规,环保标准设置的目的是用来规范企业、行业等各类各行各业的环境污染行为。

公地悲剧名词解释

公地悲剧名词解释

公地悲剧名词解释公地悲剧是指由于资源共享导致的资源过度利用和破坏的问题。

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政治科学家哈丁·林德格伦提出。

在公地悲剧中,资源被视为一个共有的公地,每个人都有权利使用这些资源。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利益追求和个人行为的自私性,每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资源,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衰竭。

公地悲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解释:1. 共有资源:公地悲剧的前提是资源的共有性质。

这类资源没有明确的所有权和管辖权,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和利用。

典型的例子包括渔场、森林、草原等。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从这些资源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2. 利益冲突:公地悲剧中的每个人都有个人的利益追求。

每个人都想从资源中获取最大的收益,但在个人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时,也会通过过度利用资源来达到这一目标。

这样的行为将导致资源的破坏和衰竭。

3. 缺乏管理机制:由于共有资源的特性,缺乏管理机制和监督手段,导致资源使用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访问和利用资源,没有明确的使用规则和制约。

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通过过度利用来追求自己的利益,最终导致资源的衰竭。

4. 外部性:公地悲剧的结果也会对其他人产生负面的外部性影响。

一旦资源过度利用导致资源的消失或破坏,那些依赖资源的人将会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

此外,由于资源破坏造成的环境问题,也会对生态系统和其他生物种群产生影响。

为了解决公地悲剧,需要建立有效的资源管理制度和规则。

这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资源使用权和监管机制来实现。

另外,也可以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和共识来调整个人行为,使个人追求最大利益与资源的永续利用相协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总之,公地悲剧是由于资源共享和个人行为的利益冲突导致的资源过度利用和破坏的问题。

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监管措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
益。
参与人之间通过改变放牛的头数互相影响。
公地悲剧—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1)当这块土地为一个人所有时: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最佳放牧量
*
x
*

a
p
2b
公地悲剧—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2)土地为公地,任何人都可以放牧:
牛奶需求函数为: p a b( x1 x 2)
的奶牛的数量(总和)。 该村民1的总私人收益TRp和边际私人收益MRp分别为:
公地悲剧
目录
公地悲剧的简介
公地悲剧的博弈论分析
避免公地悲剧的建议
简介
那由最大人数所共享的事物,却只得 到最少的照顾。 公地悲剧又叫“哈丁悲剧”。
“及时捞一把的心态”。 “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公地悲剧—博弈论分析
假如一块牧 场向所有人开放, 每个人都可以在 这块牧场上放牛, 结果会如何呢?
结论
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所有人都追求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都知道资源将由于 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 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 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这就是 “悲剧”之所在。
避免公地悲剧的建议
资源产权分明、产权稳定 。 通过税收来增加个人使用该资源的成本,使个 人成本与社会成本达成一致。
a bx b x1
p
*
令 x1 kx,即k = x1 / x (k<1),为典型村民所拥有奶牛 数量占全村总量的份额比例。 此时个人的最佳放牧量为:
x
**

a
p
*
(1 k )b
公地悲剧—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显然有:
x
**

a
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地悲剧
一、科学涵义:
公地悲剧是一种现象的简称。

它是由美国学者哈丁于1968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中提出来的。

公地悲剧将注意力集中于人口的增长和地球资源的合理使用,即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有限资源为生活质量所带来的影响。

如人口成长最大化,那么每一个个体必须将维持基本生存之外的资源耗费最小化。

二、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的场景:
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上放牧。

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

如果每个牧民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

每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三、公地悲剧与“圈地运动”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

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
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都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

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

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

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

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

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

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

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

这不是想为“圈地运动”平反,因为从道德伦理上讲这是一段血腥的历史。

但是,如果没有“羊吃人”事件,最终的结局将是整体毁灭。

现在世界上土地保护好的地方,往往都建立了土地产权,而那些土地破
坏严重的地区,往往是还没有建立土地产权的地区。

四、公地悲剧与产业过度进入、盲目建设
现在的“公地悲剧”多与公共财产、公共产品易被侵害、被损坏和权责不够分明相联系;产业发展中的过度进入也可以从“公地悲剧”的角度来解释——草地属于公有产权,零成本使用,这样就导致了牧民的过度放牧。

当前的公有经济产权结构下,产权名义上归全体人民所有,造成了实际上的所有者缺位。

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利益集团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搞建设,造成了产业发展中的过度进入。

总之,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过度进入和重复建设问题。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