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复杂的思想内涵

合集下载

论王维佛教思想的道教内涵 多用

论王维佛教思想的道教内涵   多用

论王维佛教思想的道教内涵fa论王维佛教思想的道教内涵陈少锋(宿州学院中文系,安徽宿州关键词:王维 &思想 &佛教 &道教 &复杂性作者简介:陈少锋!&’(&)"#男#湖北襄樊人#宿州学院中文系助教 !!!!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

王维诗在艺术上的造诣是诗情画意和音乐旋律的结合。

同时,禅学对其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也不容忽视,王维诗作的“澄澈精致”、“浑厚闲雅” B&(C(2)的艺术特色正得力于他的禅学修养,不仅创造了意境,而且从意境的空灵向禅境的空幻发展。

尤其是在他后期的诗歌中,表现禅趣佛理成为主要内容之一。

王维以他对佛教的虔敬、热忱以及他那些充满禅趣的诗歌,赢得了“佛”的称誉。

长期以来,人们对王维生平的认识也主要集中在他受佛教的巨大影响上,王维“以般若力,生菩提家”(《赞佛文》),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他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而《维摩诘所说经》正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以观见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那我们是不是据此认为王维就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徒呢?王维的山水诗,有佛教的禅趣,诗人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划恬静安宁的心境,这同他所信奉的佛教思想有一定的联系。

但如果以一个纯粹的佛教徒来看待王维,认为那些入佛的诗歌全为纯粹的禅趣,那么,仔细考究这些具有禅趣的诗歌,却发现许多相忤之点。

我们先看他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也是《辋川集》中的一首山水名作。

诗人安于清冷的孤独,全诗给人以“清幽绝俗”感觉,这正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无念为宗” D《忙经》 E的思想相吻合。

但仔细推敲、深究则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的。

对此,张志岳先生有较精辟的见解:当我们就本诗的景色、动态及其结合后构成的意境来寻绎、体味时,很容易想起阮籍的《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王维诗歌的哲学思考

王维诗歌的哲学思考

王维诗歌的哲学思考王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考而闻名。

王维的诗歌融入了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等深刻问题的思考,表现出了他对于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洞察力。

本文将从王维诗歌中提取出几个重要的哲学思考主题,以此来探讨他的诗歌哲学意蕴。

一、自然与人生的关系王维的诗歌中经常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将自然景物与人生相联系。

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生的经历具有相似性,人生如同一场旅行,而自然是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维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山水、花草、季节等自然元素,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呈现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他的诗歌描绘了人们与自然的互动,突显了自然与人生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在王维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了对内心平静与寂静的追求。

他认为,在繁忙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是一种修养和境界。

通过对山水、松风等自然景物的描绘,王维表达了他对内心平和与宁静的向往。

他的诗歌中常常倡导人们远离喧嚣的尘世,去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以此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人生的满足。

三、对于时光流逝的思考王维的诗歌中展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深入思考。

他关注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对光阴的消逝充满感慨和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他用朝霞、夕阳等意象来象征时光的变迁和生命的短暂。

他通过对时间和生命的思索,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敬畏时间的流逝,并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真理与精神的满足。

四、对宇宙和存在的思辨王维的诗歌中还体现了对宇宙和存在的哲学思辨。

他对宇宙的广袤和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通过诗歌来传递他的哲学观点。

在他的作品中,他借助山川河流、星辰宇宙等大自然元素,表达了对宇宙存在及其奥秘的思索。

他意识到宇宙与人类之间的微妙联系,并试图从中寻找存在的真理和意义。

总结:王维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考而著称,他的作品融汇了自然、人生、时光和宇宙等深刻问题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世界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洞察力。

他借助自然景物和内心愿望的描绘,唤起读者对于存在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王维山水诗总结了什么思想

王维山水诗总结了什么思想

王维山水诗总结了什么思想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山水诗融合了儒家的人文关怀、道家的自然观念以及佛家的禅意,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观念。

以下是王维山水诗思想的总结,写1000字。

首先,王维山水诗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深刻关注和真挚热爱。

在他的山水诗中,洋溢着对山水景色的描摹和赞美,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受,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无限敬畏和钦佩之情。

在《送别》一诗中,王维写道:“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的场景,但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依恋和对生命的无限热爱。

其次,王维山水诗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抱负和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而不是追逐外物的浮华和虚妄。

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王维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雄壮的笔墨描绘了鹳雀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对追求卓越的渴望。

第三,王维山水诗展示了他对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思考。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而不是互相征服和剥削。

王维在《游子吟》一诗中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的宁静和恬淡,透露出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和满足。

第四,王维山水诗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索。

他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苦难和短暂性的认识,并寻求超脱和解脱的道路。

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中,王维写道:“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骤。

卢家少妇破绽多,梅蕊香闲独不开。

近来怜取眼前事,料得年年花相似。

”这首诗以动人的诗句勾勒出战乱中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脆弱和尘世间种种纷扰的反思。

最后,王维山水诗反映了他对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的追求。

他通过细腻的笔墨和丰富的意象,创造了独特的山水诗风格,将艺术与自然相融合,使诗歌达到了一种境界和意蕴。

他以自然山水为题材,表现了自然之美,传达了对自然之道的赞美。

总的来说,王维山水诗体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追求。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王维(701年-761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的诗作以含蓄深远、意境优美闻名,被称为“诗中山水画境,以禅意灵动闻名”。

一、修身养性:王维诗中的禅意王维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以表达个人对于修身养性的追求。

他通过描绘山水间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的美妙和人文的情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登鹳雀楼》。

他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将自然风景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表达了修身养性的追求。

二、虚静意境:王维笔下的山水王维善于通过山水的描绘,表现出禅宗的虚静意境。

他的诗作中常运用自然物象来描绘人类情感,并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境界。

例如《送别》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通过描述人们的离别情景,展现了对于人生易逝的思考。

三、自然与人生:禅意的体现王维的诗作中常将自然景色和人生相融合,体现出禅宗的境界。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送别》中的“明月一钩弓,飞鸟万里空”,都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传递出禅宗的精神。

四、超越尘嚣:禅与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的诗作常以超凡脱俗、超越尘嚣为目标。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展现,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暂时远离纷扰,心境得到安宁和宁静。

他的诗作中弥漫着禅修的气息和追求禅境的精神,使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喧嚣世界的不朽魅力。

总结:通过对王维诗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运用山水描绘和自然意象来表达禅意境界。

他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传递出一种追求超越尘嚣的意境。

他的作品以其深远的艺术意境和哲理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让人们从中领略到禅与人生境界的美妙。

在读他的诗作时,我们不禁被引导到一个超脱尘嚣的意境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清净。

诗人王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他的作品中,传递给后人一种禅意境界。

王维诗词中的审美内涵和鉴赏

王维诗词中的审美内涵和鉴赏

王维诗词中的审美内涵和鉴赏
王维的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审美内涵丰富而深远。

以下是对王维诗词审美内涵的一些分析和鉴赏:
1. 自然美:王维的诗词中经常描绘自然风光,这些自然景象不仅表现了美的形式,还透露出内在的神韵。

他通过对山水、草木、鸟兽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自然美的魅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2. 禅意美:王维的诗词中经常蕴含着禅宗思想,表现出一种静谧、淡泊、超脱的禅意美。

他通过抒发对禅宗的领悟,表达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使人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平静。

3. 情感美:王维的诗词中还表现出真挚的情感美。

他的作品常常抒发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感慨和感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使人感受到情感的深沉和真挚。

4. 意境美:王维的诗词中善于运用意象,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意境。

这些意境既有具体的景象,又有抽象的感悟,让人在品味诗词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中,感受到无限的美好和遐想。

5. 语言美:王维的诗词语言质朴自然,优美动人。

他的作品用词简练、含蓄,富有音韵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鉴赏王维的诗词需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还需要品味其语言的优美和精妙之处,感受其艺术魅力。

通过深入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王维诗词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诗人王维的人生感悟

诗人王维的人生感悟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中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以下是他的一些人生感悟:
-人生无常:王维一生经历了许多起伏和挫折,从少年成名到仕途受挫,再到中年丧妻,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如《酬郭给事》中的“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叹和对人生的超脱态度。

-自然与人生:王维热爱自然,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心灵的宁静:王维在中年以后,逐渐转向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心灵宁静和内心平和的追求,如《鸟鸣涧》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表达了他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和追求。

-生命的价值:王维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他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和美好,如《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表达了他对生命的豁达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总的来说,王维的人生感悟是深刻而丰富的,他的诗歌作品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赏析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赏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山水田园之美本文主要对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中的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进行了赏析,从诗句的字面意义、创作背景、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诗人隐居山林时的悠闲自得、洒脱自在、超然物外的心境,以及对佛教禅理的体悟和领悟。

本文认为,这句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哲学思想。

一、诗句字面意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终南别业》中的名句。

全诗是:《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描写了王维在终南山里潇洒自在逍遥的生活,无拘无束,随性而为,自然而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精华部分。

从字面意义上看,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山中漫步时的一幕:当他走到溪水的尽头时,就坐下来欣赏天空中飘浮变幻的云彩。

这是一种非常平常而又自然的动作和景象,没有任何夸张或修饰的成分。

但是,在这种平淡中却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哲理和情趣。

二、创作背景《终南别业》大约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之后,是王维晚年的作品。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王维有两处别业:一处是辋川别墅,在长安城西南郊区;另一处是终南别业,在长安城南郊区。

《终南别业》就是写他在终南山里隐居生活的感受。

终南山是秦岭山脉中段最高峰之一,海拔2600多米,山势雄伟壮观。

王维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小别墅,并在附近修建了一座佛寺。

他经常来这里避暑修道,与山林为伴。

三、艺术特色《终南别业》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

王维的文学常识

王维的文学常识

王维的文学常识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被誉为“诗佛”。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创作上,而他的诗歌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以下是对王维文学常识的介绍。

一、生平简介王维,字摩诘,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被誉为“诗佛”。

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精通琴棋书画。

他在年轻时便展现出了卓越的文学才华,后因才华出众而受到朝廷的征召。

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母亲在他中年时去世,对他打击巨大。

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文学创作,成为唐代文学界的重要人物。

二、文学成就王维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创作上。

他的诗歌涉及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边塞等各个方面。

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代表作品《使至塞上》:这是王维的一首著名边塞诗,描写了诗人前往边塞慰问将士的情景。

诗中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关心和慰问。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而广受赞誉。

《山居秋暝》:这是王维的一首著名山水诗,描写了山间秋天的景色。

诗中描绘了山间秋天的清新景色和山民们的宁静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而广受赞誉。

《送元二使安西》:这是王维的一首著名送别诗,描写了诗人送别好友元二出使安西的情景。

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离别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首诗因其深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而广为流传。

四、艺术特色王维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著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描写:王维的诗歌以自然描写为主,他擅长描绘自然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自然描写既有写实的一面,又有写意的一面,既有细致入微的描绘,又有对整体氛围的把握。

2.意象运用:王维的诗歌善于运用意象,通过形象生动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论王维山水诗的深层文化意蕴

论王维山水诗的深层文化意蕴

论王维山水诗的深层文化意蕴一、王维的禅宗意识与山水艺术王维早年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但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导致他对儒学的怀疑而遁于禅门:“植福祠迎叶,求仁笑孔丘”(((与胡居士皆病》)。

要求人们远离尘世、归依自然,又主张以“识自本心”而“顿悟见性”的佛教,对晚年“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无疑极具吸引力。

王维信仰的禅宗,以“无念为宗”,吸取魏晋玄学放任自然的思想,又接受儒家性善重孝的观念,发展成一种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学派。

在“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的政治旋涡中,在家庭不幸的打击下,王维超脱世俗、清静无为的禅念更加浓郁。

他追求的南宗禅的心空境界,即生死不染、去往自由的境界,提倡“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在主体抛舍自我之后获得一种透视:“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过青龙寺渴操禅师》)。

消除各种感观欲望,冥合人物之别,实现心空,就能在自然外物中直观永恒的宇宙至理,即可实现永恒的涅架。

王维心中因此产生一种超越与闲静:“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寂静”(((坛经》),因而因俗世之累所生的怨躁,就在他耽禅的心灵中得以消解。

禅宗是崇尚山林的佛教,特别强调山水自然对证禅理的重要作用。

用禅宗的眼光观察自然,其人与自然合一的宇宙观直接引发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审美追求,从而进人常人难以达到的一种特殊审美境界。

怀着禅念歌咏山林生活,赞美大自然的和谐,王维创作出造诣极高的山水田园诗,表达了身处人间社会难以得到的另一种融入自然的乐趣,闪耀着向理念深化所悟出的理趣与禅趣。

诗人在简单清纯的山居生活中,发现了一任自然天性的美,一种令人忘却人间种种不平与烦恼的自然之趣。

他的代表作《山居秋螟》可见一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院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清新澄澈的明月清泉之美境,与同样自然清纯的归院渔猎的山野生活,在诗人似禅非禅的意念融合下,在他诗画妙笔的艺术呈现里,使人领略到一种人与大自然同乐的妙境,陶醉在空灵清逸的山林境界之中,涤尽尘嚣俗累而忘归。

喜欢诗人王维的理由

喜欢诗人王维的理由

喜欢诗人王维的理由
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诗人,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我个人喜欢王维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王维的诗作充满了哲理思考和深沉的内涵。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以及人与自然的交融来表达他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

他善于用简洁而深刻的词语,与读者分享他的感悟和对人生的反思。

这种哲理意味使得王维的诗作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思考人生意义的窗口。

王维的艺术风格以流畅、自然和富有想象力著称。

他擅长运用细腻的描写和富有韵律的节奏,将读者带入一个迷人的诗意世界。

他在描绘山水和四季的变化时,通过恰到好处的字眼和形象描述,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他的诗作让人们可以沉浸其中,领略到诗与生活相互交融的美好。

王维的作品也展现了他对人情世故的观察和洞察力。

他通过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描绘,展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人与人之间的纷争。

他关注人们的喜乐、哀愁和矛盾,让读者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产生共鸣。

他的诗歌给予人一种安慰和理解,使得读者从中获得慰藉和启示。

我喜欢王维的理由是因为他的诗作以深邃的哲理思考、流畅的艺术风格和触动人心的主题为特点。

他的作品不仅可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更让人们能够思考人生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王维的诗歌是一种心灵的触动,让人们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和人类情感的丰富性。

唐代诗人王维的思想演变

唐代诗人王维的思想演变

唐代诗人王维的思想演变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后世称其为“诗佛”,然而他的思想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佛学思想,而是在他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才转变为佛学思想的。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被我们称之为“诗佛”。

他的诗歌向来被人们称之为佛学的思想,但是王维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佛学思想的。

他的思想是在现实的沧桑中得以改变的。

王维刚开始的思想是和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样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思想是他的主导思想,他也是想着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伟业,但是在经历了种种事件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

一、初出茅庐,遭受打击;王维十五岁时,他的《过秦皇墓》“星晨七曜隔,河汉九泉开。

”两句话将秦始皇的穷奢极欲表现地淋漓尽致。

这就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很具有才情的人。

在古代,这么有才气的人必然会选择仕途之路。

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被封为太乐丞,此时,他觉得他的前途一片光明,可以为人臣,为国家为百姓做事了。

他此时所作的诗歌都是很昂扬向上的,慷慨积极的,就像《燕之行》“麒麟锦带佩吴钩。

飒沓青骊跃紫骝。

拔剑已断天骄臂。

归鞍共饮月支头。

”《少年行》“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这两首诗歌无一不表现出王维虽是文官,但是他有着雄壮威武之气,有着想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然而,就因为伶人舞黄狮子事,他就被连累贬谪为济州仓参军。

这次的贬谪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是难于接受的,因为毕竟才刚刚开始了自己的梦想,刚刚进入了他所期待的生活。

王维的《被出济州》“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

”看这句话,就能看出王维当时是有多绝望,他觉得自己回来时,头发都会变白了。

他在路上是那样的凄凉与难受:《登河北城楼作》“寥寂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

”我们从他的诗歌中足以可以想象当时王维的心里是有多么的绝望,对前途、对官场。

二十六岁时,王维好不容易平复了心情、安顿好了生活,又让他前往淇上。

对王维生平的感悟

对王维生平的感悟

对王维生平的感悟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诗佛”。

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极高造诣,在艺术上也独树一帜。

从对王维生平的感悟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点:
1.仕途与隐逸情怀:王维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在早年得志后经历了多次政治波折和人生起伏,既有半世为官的经历,也有半世隐逸的生活追求。

这种官场与山林之间的徘徊,体现了古代士人既渴望实现社会抱负,又向往自然恬淡生活的矛盾心理。

2.诗歌与禅意结合:王维晚年笃信佛教,他的诗歌创作深受禅宗思想影响,许多作品富含禅意,比如《鸟鸣涧》、《竹里馆》等,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宁静和谐来表达内心的超脱与平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

3.绘画艺术成就:作为文人画的先驱者之一,王维在绘画上的成就同样卓著。

他的画作强调意境而非形似,提倡以诗人的灵感去构图着墨,将诗与画完美融合,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新局面。

4. 人格魅力与道德修养**:虽然没有直接资料提到王维廉政清明的具体事例,但其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性格特征,以及在诗歌中流露出的人格高尚、情操纯净的一面,都反映出他作为士大夫的高洁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王维的一生是对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与道家顺应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理念的生动体现,他的作品与生平故事激励着后人对于生活哲学与个人价值取向的深入思考。

王维山水诗的思想内容

王维山水诗的思想内容

[作者简介]张海英,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银川高级中学教师。

王维山水诗的思想内容○张海英(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银川高级中学,宁夏 银川 750004)[摘 要] 历来认为王维的山水诗佛老思想严重,对现实生活“麻木不仁”,其实王维的山水诗是他政治理想、思想波动变化的记录。

在王维的许多作品中都蕴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寄托,表现了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怀。

而另有一些诗则表达了对黑暗政治现实的不满,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消极抗议。

[关键词] 王维; 思想; 积极向上; 消极反抗[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12-0047-02 王维诗歌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对于王维诗歌的思想内容,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很多人评价不高,甚至有人认为一无是处。

现在还有一些人对其思想性持否定态度。

如果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去反复研究、分析王维诗歌,你会发现有许多积极的、健康的内容。

一、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怀祖国的山水不仅秀美壮丽,而且随朝暮变化,四季时节轮换,变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于是在这如画的土地上,讴歌祖国山水成了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

产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歌手”。

他们靠文学艺术手法,以诗、词、赋等形式讴歌美好的河山。

王维也是这其中优秀的一个。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中尽情描绘祖国的山川风云、花鸟草木,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试想,一个不爱祖国,不爱祖国山水的人,他怎么会写出这么多、这么美的山水诗呢?只有对祖国满怀深情爱意的人,才能观察得如此细致,写出如此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我们今天的散文有很多都是写山水的,如《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浆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们都承认是歌颂祖国山水的篇章,那么王维的那一首首如画的诗歌不也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怀吗?还有一些人认为王维寄寓于山水是一种地主阶级的闲情逸致,对这种观点显然是受"左"的思想影响。

《王维的山水诗韵和哲思意蕴》

《王维的山水诗韵和哲思意蕴》

王维的山水诗韵和哲思意蕴引言王维(701年-761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诗仙”。

他以其独特的山水诗韵和深刻的哲思意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重点探讨王维的山水诗及其所描绘的自然景观、情感表达、与人生哲理等方面。

一、山水诗韵在王维的作品中,山水是一种重要且常见的题材。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描绘了大自然中壮美而宁静的景色,传达出一种超越现实世界、追求心灵寄托与超凡境界的情感。

1. 山水之美王维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示了大自然所赐予人们无限美妙之处。

他通过深入观察大自然中各个元素之间微妙而和谐的关系,将这种美妙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登鹳雀楼》中描绘了壮阔的山河景色,使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之美。

2. 情感表达王维的山水诗并不单纯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景色传递出一种富有情感和哲思的意蕴。

他往往以一种淡雅、含蓄的方式将内心世界与外在景物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深层次的情感。

在《送别》中,王维通过描述离别时黯然神伤、留连不舍等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并引发共鸣。

二、哲思意蕴除了山水诗韵外,王维还以其深邃而富有哲理的作品而闻名。

他常通过描绘自然现象和人生百态等来探讨生命与宇宙、人性与道德等哲学问题。

1. 生死哲思王维在某些作品中注重探讨生死问题。

他认为人生短暂,须面对无法回避的死亡。

然而,他却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生死,将其视为一种自然循环的现象。

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维描绘了漫长的旅途和最终返回故乡的场景,通过表达对生死无常的思考,呈现出一种宽广而深邃的哲学观点。

2. 人生哲理王维在诗中抒发了对人类存在与生活方式的思考。

他认为修身养性、追求内心平静与超脱是人生最高境界。

例如,《竹里馆》中以竹子作为意象,表达出追求清雅、自然纯粹的境界,强调个体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

结论通过对王维山水诗韵和哲思意蕴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且深刻的艺术追求。

王维诗歌的哲学思考

王维诗歌的哲学思考

王维诗歌的哲学思考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作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以清新淡雅的风格著称。

然而,王维的诗歌并不仅仅是描绘自然景物的艺术作品,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王维的诗歌中常常出现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通过描绘山水田园的美景,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他的诗作中,人们与自然融为一体,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体验着自然的美妙。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中的“空山”、“明月”、“清泉”等自然元素,与人的居住环境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这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王维对于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理念。

王维的诗歌还反映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了对于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对于时光流逝和岁月更迭的描绘。

例如,在《送别》中,他写道:“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里的“日暮”和“春草年年绿”都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更迭。

王维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呼唤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此外,王维的诗歌还体现了他对于人性的思考。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和道德观念。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对于人性善良和纯真的赞美,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错误。

例如,在《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中,他写道:“素车轮辙满,素马鞍痕新。

寒沙自磨刷,白日青云津。

”这里的“素车轮辙满”和“素马鞍痕新”都暗示了人性的善良和纯真。

然而,接下来的“寒沙自磨刷”和“白日青云津”则暗示了人性的弱点和错误。

王维通过这样的描写,呼吁人们保持善良的本性,同时也警示人们不要被外界的诱惑和欲望所迷惑。

王维的诗歌不仅仅是对于自然、人生和人性的思考,更是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他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和情感交流,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相互关系。

例如,在《送别》中,他写道:“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王维身上的矛盾点以及事例

王维身上的矛盾点以及事例

王维身上的矛盾点以及事例
王维是一位著名的唐代诗人,他的诗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然而,他身上却存在一些矛盾点,这些矛盾点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首先,王维的生平经历与他的诗作风格存在很大的矛盾。

他的诗作充满了自然美和静谧之感,而他的生平经历却充满了波折和坎坷。

他曾在安史之乱中被俘,历经磨难。

这些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诗歌中蕴含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哲理。

其次,王维的仕途选择也充满了矛盾。

他曾多次担任官职,但他的内心却对官场生活充满了厌倦和反感。

他在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官场腐败和权力斗争的不满,但同时又无法完全摆脱仕途的束缚。

这种矛盾使他的诗歌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最后,王维的个人性格也存在矛盾。

他既是一个内向、孤僻的人,又有着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这种矛盾使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内心独白,又有对外部世界的广泛描绘。

综上所述,王维身上的矛盾点体现在他的生平经历、仕途选择和个人性格等方面。

这些矛盾点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他的诗歌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古诗词鉴赏王维的山水意境与人生哲思

古诗词鉴赏王维的山水意境与人生哲思

古诗词鉴赏王维的山水意境与人生哲思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他的作品以山水诗和田园诗为主,具有深厚的意境和哲思。

本文将就王维的山水意境与人生哲思展开探讨。

古诗词鉴赏—王维的山水意境与人生哲思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山水诗人和画家,擅长以诗画表达对山水的鉴赏与表达。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山水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思著称,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经典之作。

通过欣赏和解读王维的诗词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然景物的深入观察和描绘,还能够领悟到他对人生和哲学的独特思考。

一、山水意境的表达王维的山水意境多以景物描写为主,他以细腻的笔触把自然山水的美景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山居秋暝》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描绘了一幅秋天山居的图景,空山中的清泉与照在明月之下的竹子,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舒适的氛围。

这种山水描写不仅仅表现了作者对景色美的追求,更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王维的山水意境通常来源于他的亲身体验和对自然的观察。

通过深入的山水游历,他以独特的视角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四季变化的描绘,以及对春、夏、秋、冬不同景色的颂扬。

在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深情和对生命的理解。

二、人生哲思的思考在王维的诗词中,除了对山水的描写,也常常融入了对人生哲思的思考。

他不仅仅是一位山水诗人,还是一位浸淫于佛学和哲学的思想家。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生命、时间和人情的思考。

例如《送别》一诗中写到“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通过描写山中别离的情景,他深刻地反映了人生中离别和流逝的无常,引发人们对生命的反思。

王维的诗词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载体,以表达对人生哲思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人生轮回、人情世故和虚无缥缈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奥秘的关注。

三、艺术追求与人生境界王维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

唐代王维及其诗歌思想研究

唐代王维及其诗歌思想研究

唐代王维及其诗歌思想研究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中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王维。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尤其是他的山水诗,更是被誉为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本文将对唐代王维及其诗歌思想进行研究,希望能让读者更深入了解这位著名诗人。

一、生平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玄山,祖籍山西屯留,唐朝时期著名诗人、画家、官员。

他在唐玄宗时期曾任客省郎中,被誉为“宰相才子”。

后拜故宫画院的资深画家张良为师,以草书和山水画著称,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维生平作诗350余首,以山水诗著称,尤其是《相思》、《鸟鸣涧》、《终南滴溜》、《青玉案·元夕》等诗作,至今仍备受推崇。

二、诗歌思想王维的诗歌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包括他的诗歌主题、表现手法和意象等方面。

主题王维的诗歌主题以山水题材居多,这也是他被尊为山水诗派开创者的原因。

他的山水诗以自然风景为主题,苍松翠柏、山峦叠翠、溪水潺潺、鸟语花香等元素,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审美体系。

他笔下的山水风光,方山圆岭,气象万千,色彩艳丽,为后来的山水诗派和山水画派奠定了基础。

表现手法王维的诗歌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意象、意境和意蕴。

他善于对一些简单的事物进行审美,从而发现其中的美丽和深刻意义。

例如,他在《鸟鸣涧》中写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通过描写桂花的枝干在中秋时节的凄凉之感,展示了时间和生命的无常。

同时,他的诗歌多采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意象深刻,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悟。

意象王维的诗歌意象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他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生活细节的发现。

这些意象可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他的诗词,体验到他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相思》中的“灯火阑珊处,飞花共剪春”,描绘了春天里的花瓣和灯火相辉映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眷恋之情。

三、对后人的影响王维的诗歌创作和思想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诗歌对唐诗和宋诗都有一定的影响,成为了后世文艺创作的源泉。

王维诗的主要思想总结怎么写

王维诗的主要思想总结怎么写

王维诗的主要思想总结怎么写王维(701-761年),唐代文学家、一代诗圣,他的诗歌作品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具有幽深的感情和自然洞察力。

王维的主要思想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表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王维的主要思想之一是崇尚自然。

在他的诗歌中,自然是他最为引领和崇拜的对象。

他坚信人与自然的合一,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他能够获得灵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他的诗作以山水田园为主题,以表达他对自然美的赞美和追求。

他之所以被尊称为“山水田园之神”,正是因为他以自然为依托,通过自然表达出他深沉、细腻的感情。

第二,王维的主要思想之二是倡导清静宁神。

对于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灵修养的重要性,王维非常重视。

他通过与自然的融合来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神之道。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他对清静寂寥生活的美好向往,他倡导远离世俗的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

他的诗作中隐含着对俗世的厌倦和追求心灵解脱的渴望。

第三,王维的主要思想之三是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虽然王维生活在唐朝动荡的年代,但他对生活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他的诗作中表达了对人生和世界的积极感悟,他力求在繁杂的人世间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快乐。

他的诗作中不仅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讴歌,也表达了对人性的肯定和对人类社会的希望。

第四,王维的主要思想之四是倡导修身养性。

在王维的诗作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视。

他非常注重修养自己的内在品质,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涵养。

他借助诗歌来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写作来不断提醒自己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追求卓越的人格。

综上所述,王维的主要思想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崇尚自然、倡导清静宁神、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注重修身养性,这些思想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基础。

通过他的诗作,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他对自然、生活和人性的独特见解,同时感受到他对内心世界的深思熟虑和对人生的智慧洞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中文):王维复杂的思想内涵目录1.引言 (1)2.儒家思想 (1)2.1儒家情节 (1)2.2奉儒经历 (2)3.佛家情思 (2)3.1奉佛原因 (3)3.2奉佛人生 (4)4.道家情怀 (4)4.1道家思想的体现 (5)5.结语 (5)参考文献 (5)王维复杂的思想内涵关键词:王维家庭人生经历思想儒家佛家道家摘要: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由此观之王维受禅宗影响很大。

但是由于唐朝是一个“儒,释道”三教并重的朝代,所以结合时代,王维的思想中并不是只有禅宗思想,而是多种思想并存,本文即是从多个角度来论述王维的思想内涵。

引言: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总结。

指出了儒道释的基本特性和各自差异,也因而自然而然形成了对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不同影响。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史卷,受到这三种思想交融涤荡的文人不在少数。

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一种普遍关怀及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与儒家强调人为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之美,其基本特征是“虚静”和“空灵”;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冲淡”和“禅味”这样的美学价值,它选择非常平淡、凡俗的日常生活景象来传达并表现与日常生活感受相对立的具有空幻深意的存在感受[1]。

儒家从群体共存的立场出发,将个体的人生价值和生命超越落实在对群体理想的追求和奉献之中,形成一种积极有为、奋斗不息的生命旨趣。

道家则着眼于自然和超越,引导人们超越对生死、功名的执著,追求适性自牧的快乐人生.这三种思想对文人影响很多事综合的。

而王维又可以说是这些文人中的典型者。

一,王维的儒家思想王维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昂扬向上,崇尚功名的时代,学而优则仕,做官几乎成了那个时代所有知识分子最终追寻的目标。

“学而优则仕”,可以说是儒家人的终身追求,也是儒家思想的最终体现,而王维采取的生活方式与为官之道就基本上符合儒家的这种要求,王维可以说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儒家思想中的“仕”,他一生的政治热情有三度高涨期。

王维十五岁开始游历两京,积极求仕,有六七年的时间在贵族之间从事社交活动,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并且一举登第。

这时期政治热情非常高,诗歌中也有体现,如《少年行四首》,这组诗就体现了王维那种儒家中的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同时他在贵族阶层后动以寻求发展空间,起目的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显然属于儒家的“出仕”思想。

说到王维的政治生涯,就不得不说说其与张九龄的交游。

王维与张九龄相识于开源十六年,十七年间,此诗王维的政治热情又一次高涨,他曾献诗歌张:贾生非不遇,汲黯自勘疏,学《易》思求我,言《诗》或起余,尝从大夫后,何惜隶人余。

委婉请求张引荐,而且也成功提为右拾遗。

“出仕”的热情与激情如高可以说王维的儒家思想是很强的。

但是王维此次的出仕时间并不长,朝廷发生了变化,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李林甫取代张,政治黑暗了,但是此时的王维依然坚守官场,只是采取的方式不一样而已,即后世评说的“亦官亦隐”,从制度上说, 官与隐之间是对立的, 难以兼得。

做了官, 就是不隐居; 隐居了, 就是不做官。

然而, 唐人自己却有亦官亦隐之说,这种做法也让很多后人有所疑问,他的这种做法是否与儒家思想想违背呢?我觉得他的这种做法并不违背儒家思想,是有所依据的,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这是儒家关于政治漩涡中的生存策略,政治清明时要正道直行,黑暗时可以谨慎谦卑,孔子还说过;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可知孔子对这种做法是支持的,王维的’亦官亦隐‘变可看做是孔子这种思想的体现,他的做法大概和宁武子地做法相同,即在自己工作之外不过多地介入官场的是非争斗,即“邦无道则愚“,何况是黑暗的政治界,再来看看王维在安史之乱的表现,一句话就是:受伪职。

这一行为常为后人诟病,王维的《大唐故汝郡太守赠秘书监京兆公神道碑铭》这一文有利于我们了解他在这一时期的经历,这编违章记载了王维在乱中的遭遇。

“伪装将遁,以猜见囚。

勺饮不入者一旬,朱监狱十个月。

”他专病逃跑未成而被监禁,并且不得已还接受了安禄山的伪职,而这一代价也使得他因为伪职而入狱。

当然这次并没有监禁很久,肃宗曾对王维的问题如何处理亲自给有关部门多次下过圣谕,为王维‘‘昭洗罪累,免负恶名,且使王维最终没有遭受任何处分,而且,王维还官复原职,罪不可思议的是还兼管集贤院。

当然王维虽没受朝廷的处分,但其还是有愧疚之心的。

就上《责躬荐弟表》得到批准后就离开了其终身追求的官场,因为王维离开官场不到三个月就去世了,所以可以说其是终生为官的。

尽管王维愧疚朝廷,但是在其复职之后抱着感恩的心积极工作,尽自己最大能力为社会做贡献,这一时期的做法就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布施仁义,活国济人”,王维在安史乱中由于多种不得已,但其思想中还是儒家忠君爱国。

由此而观之,王维在其思想是没有离开脱离过儒家的思想领域,儒家思想贯穿于其整个人生中。

二王维的佛教情思。

通常我们在谈到王维思想时,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其佛家思想,有的甚至认为完全认为王维的思想中是佛家思想,所以我在这一部分也会着重谈谈王维的佛教思想,首先,我需明白佛教的大概情况,佛教’即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佛教是公元前 6 世纪至前 5 世纪,由释迦牟尼(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的。

在两汉之际,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宗教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随着佛教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盛唐时期文人染禅非常普遍,山水诗派诸人,大都与禅有着较深的关系。

禅在很深的层次上影响着文人的心态。

王维可以说是唐代深受佛家文化影响的一位文人,当然,为此,王维也赢得了“诗佛”的美誉。

对此我们要先从王维接受佛教思想开始论起。

佛教从传入我国起就有其特殊作用,佛教禅学对人生冷静深刻的反省,对于认识论、伦理观等方面的批判,有激发人们向上追求的良性作用,使民族文化心理具有多方面的内涵,对维持漫长封建社会的社会心理平衡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佛教一方面有自我解脱公用,但王维之所以能够如此深刻的接受佛教并且有所成就,罪根本的原因还是来自其自身。

王维正式接受佛教大约在开元十五年左右,而开始师事道教约在开元十七年,之后佛教思想伴随王维一生,我们先来探究王维奉佛的原因,我认为王维奉佛的原因很复杂。

总体上应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从外部影响来看,其一,是王维的家庭影响,其母崔氏及其弟王缙都信佛,这种家庭中的浓厚佛教气氛必然会感染青年时的王维。

其二,王维生活的时代社会上崇佛、佞佛风气浓厚,文人士大夫多习佛、好佛,“外服儒风,内修梵行”在当时文坛上相当流行。

其三,禅宗,尤其是南宗禅的兴起,契合了文人士大夫们的人生观和生活情趣,也与老庄自然无为、退隐适意的人生哲学趋于一致,因此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普遍推崇。

从内因分析来看,王维“内倾型”的性格气质,使他在遭遇外部挫折时总是退避回内心世界,佛教禅门便成为其精神寄托之地。

王维的仕途生涯共遭受过三次坎坷,或者称精神打击。

而这三次仕途上的坎坷和精神打击,也促使王维一步步走上一条奉佛入世、奉佛报国的道路。

生平与禅:一步步走向禅境的轨迹王维信奉佛禅,首先是因为环境的熏陶。

其母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请施庄为寺表》)。

家庭中浓厚的佛教氛围,对王维及其弟王缙的影响极为深刻,史载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侍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伴随着一次次不幸事件的发生,王维一步步迈向禅境。

在王维可编年的诗文中,最早谈到佛教信仰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

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是说自己对佛教的信仰已日益牢固,世俗的贪欲日益淡薄。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为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回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

开元十九年,遭中年丧妻之痛,时王维三十一岁,史载王维妻亡不再娶。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奸臣李林甫当政,朝政日趋腐败,王维在政治上失去了依靠,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很失望,开始了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生活,幽栖在终南山,不闻朝政,终日以禅诵为事。

至此,诗人便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时所写《山中寄诸弟妹》一诗,记载了他的禅诵生活:“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

”可见,他是以禅诵打发时光,忘怀世界烦忧的。

“安史之乱”的爆发,“伪官事件”又使王维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精神折磨。

天宝十五载,时王维五十六岁,安禄山叛军陷长安,玄宗奔蜀,王维扈从不及,为叛军所获,迫授伪职。

一年后唐军收复两京,凡授伪职者皆按六等治罪,王伪亦因之入狱,险遇不测,后因其在贼中时曾作《凝碧诗》表达了对朝廷的眷恋。

加之其弟王缙平叛有功,并请削官职为其赎罪而得恕宥。

但这一堪称王维整个政治生涯与人生经历史的最大事件,对其心灵造成极为深重的刺痛和压抑,自认为“情虽可察,罪不容诛”(《谢除太子中允表》),“偷禄苟活,诚罪人也”(《与魏居士书》)。

此后,尽管官职屡有升迁,但是经历了心灵创伤的王维,不复系怀世事,而是沉浸于禅悦之中。

《旧唐书·王维传》记载:“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谭为乐。

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岸,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纵观王维的一生,我们便会发现,他在每经历一次打击之后,便会向佛禅靠得更近以寻求解脱,直至晚年完全倾心于佛,终日以事佛禅诵来打发时光了。

种种不幸遭遇所带来的心里郁结,促使王维少年时代因家庭环境而深度感染的佛学思想不断浓郁渗化,佛学终于成为其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在禅宗思想的浸染下,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都带有受禅宗思想。

王维因仕途的不顺,命运的不幸,而倾心于佛禅,产生浓厚的隐逸思想,喜欢远离喧嚣的闹市,在宁静的环境中独处,去参禅悟道。

综观之,王维因为仕途的不顺,身世的不幸而与佛禅结下不解之缘。

佛禅的思想对王维的心态有很深的浸染。

由此可知,王维的佛教思想确实很深厚。

但是我觉得除了上述所说的儒家和佛家思想之外还有道家思想。

三.王维的道家情怀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庄子的道家精神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