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教学设计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学案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理解总体小康的特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能力目标通过对总体小康成就与不足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我国发展现状的能力;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对数据,材料,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归纳,判断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关注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小康社会历史性跨越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拥护党的政策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描绘,激励学生为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学习,奋斗学习重、难点【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难点】总体小康的特点与全面小康的区别,GDP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学习方法以学案为线路图自主学习,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并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通过合作探究、概括、归纳、展示等,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有针对性强化学习。
学习过程导入:就近几年以致于近20年来你的家乡有什么变化畅所欲言。
幸福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讨咱们未来的幸福生活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基础梳理】(A级,请快速浏览教材,完成下列内容,将问题标记在书上,并记住它)问题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的实现(1)时间:世纪末。
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
(2)总体小康的成就成就表现: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____________明显提高。
千百年来始终困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从此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3)我们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充分的证明了什么?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背景与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20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的一项伟大事业,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独立、富强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崭新篇章。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背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及其挑战。
二、历史背景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为中国革命揭开了新篇章。
随后,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诞生,成为先进革命力量的代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面临着巨大挑战,如国土解放尚未完成、经济衰退和农村问题严重。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1949年以后,中国面对困难形势,迅速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53年到1957年间推行的“三大改造”代表了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
首先是对土地问题进行改革,“土地改革”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地主的压迫,提高了农民们的生活水平。
接着是对国有工业企业进行改造与重组,“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国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是针对知识分子和教育方面的改革,以培养更多人才。
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邓小平提出“抓住机遇,勇于实践,宽严结合”的思想,推动中国经济逐步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引进市场经济机制继续深化改革,在全面推行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体系模式转变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
四、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是国家安全保障方面,在长期创新发展和形势应对中极大增强了国家安全能力,确保国家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定。
其次是在教育事业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提高普及质量和素质拓展,促进了全民素质的提高。
第三是在科学技术领域迅速崛起,在太空探索、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巨大突破,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自信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还着力解决了就业问题、减少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分配公平和保障社会稳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10.1【教学设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对于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来说,十分重要。
本框题,设计两个目录。
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这一部分的逻辑结构如下:首先讴歌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接着具体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别展示总体小康的成果,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第二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一目录是本框题的重难点把握。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与宏观表现;知道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总体小康成就与不足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我国发展现状的能力,在对数据材料的分析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
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小康社会历史性跨越的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通过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距的对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描绘,激励学生为创造更加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难点】全面小康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了解思考:你的家乡近些年有什么变化?现代人生活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新课导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中华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探究一】①现代人生活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②你的家乡近些年有什么变化?③你憧憬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总体小康(1)展示小康一词的由来(2)“三步走”发展战略(展示)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新中国“小康社会”的四次历史性飞跃
063当代思潮新中国“小康社会”的四次历史性飞跃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梦想就是过上“小康”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摸索,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2月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第一次正式提出“小康”目标。
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其中第二步就是到20世纪末使全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
再到十五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新任务,从此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从2000年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再过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做出具体的战略部署。
再到十九大提出解决人民温饱和人民总体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两个战略目标已经提前实现,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新中国小康社会四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划分“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的生活太苦了,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
表达何元利(中共宣汉县委党校 四川成都 610000)摘 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2月第一次正式提出“小康”目标至今,我国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经历了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再从“温饱”到“小康”转变,然后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转变,该文站在这个角度,梳理了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次历史性飞跃,应当继续总结发扬小康社会建设成功经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来自于发展,用“全面”来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小康社会;总体小康;全面小康了奴隶社会中的人们向往美好安定生活。
《礼记》对“小康”一词讲的更详细,是指一种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是作为理想社会最高形态的大同社会的初级形式。
[1]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康社会”历史演进概括地来说,经历了由“达到小康水平”(或者说“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次转变。
2.第一课 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 第2课时 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袁隆平 (1)科技:杂交水稻(__________) 。
(2)教育:修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青藏铁路 。 (3)交通:修建____________ 北京 举办。 (4)体育:第29届奥运会在________ (5)航天技术:“________”系列飞船成功发射。 神舟
第一课
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
例 在社区阅览室里,大家被《祖孙三“带”》这组有趣的漫 画吸引住了。
(1)这组漫画的寓意是什么? (2)发生三“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发展有历 史性跨越。 (2)改革开放,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 本路线。
第一课
历史性跨越——全面建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家庭财产稳定增加到衣
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从休闲娱乐 方式的极大丰富到教育卫生状况的加速发展,老百姓的 ________ 活 文化追求 ____与____________,都有了质的飞跃。 物质生
(2)经济总量跃升。至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 经济总量 率为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三倍多,____________
已跃居全球第二,成为世界经济举足轻重的部分。 国际地位 (3)国际地位上升。中国的和平发展推动了中国____________和 国际影响力 ____________的显著上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第一课
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
3.综观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进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道路上,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实 历史性跨越 。 现了______________
思想品德九年级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详细教学设计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课标内容: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教学目标:1、体验达到总体小康的自豪感,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
2、学会综合评价社会发展状况,尝试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教材内容要点:1、全面小康的蓝图;2、奔向全面小康教学重难点: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差距。
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全面小康的蓝图(上)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总体小康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自豪感。
2、学会运用“全国人民生活小康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对小康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况进行简要评价。
3、知道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及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总体上达到小康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搜集本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统计数据资料以及体现本地区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放歌曲〈〈好日子〉〉后,请学生说说听了以后有什么感想?教师:对家乡的发展,同学们都感到很振奋,但其实我们这儿的变化只是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小小缩影。
今天我们将一起共同去了解我人伟大祖国近几十年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和辉煌成就,了解我们家乡在国家的宏伟目标的带动下发生的巨大变化。
引入本课课题:全面小康的蓝图(上)二、讲解新课(一)小康目标的提出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一个◆下的楷体字,思考并讨论三个问题:(1)是谁首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2)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什么?明确:邓小平在1979年首先提出,把200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小康社会,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根据中国国情,这个小康的标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
(4)教师小结: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
“小康社会”教学设计
( 的 感 悟) 生 从 衣 食 住 行 感 知 小 康 、 我 学 再 通 过 看 胡 锦 涛 总 书记 十 七 大 报 告 第 五 部 分 视
频, 把对小康 的认识由感性能动地发展到理性 , 实 现 了认 识过 程 的第一 次 飞跃 ,并 以此为 “ 抓 手 ”升华 学 生热爱 祖 国 的情 感 。 , ( 学原 理 ) 东 指 出 :只有 感 觉 的材 料 哲 毛泽 “
经 济 : 济 更 加 发 展 经
人 民 生 活 更 加 殷 实 政 治 : t - 1I 史 jl 仝 健 文 化 : 。数 缎 t £ p j} 0 f j
,
不 甲衡 … 城 乡 、 东 西 、 q. 收 入 差 距 还 较 大 -人
l
迂 <, {曩 趣
源 和保护 生态 环境 的产 业结 构 、 长方 式 、 增 消费
模式 。
总 体 小 康 和 全 面 小 康
总 体 小 康 全 面 小康 (十 八 人 )
I I
低 水 平 — — 人 均 80 0荚 7 个 mJ 一. 侧 重 于 物 质 一 .
J
j. 水 平 “ s 船 S 六 个 吏 l
中华 民族 伟 大复兴 的使命 。 ( 学策 略 ) 导学 生 共 同描 绘 祖 国 建设 的 教 引 美 好蓝 图 , 炽热 的爱 国热情 转化 为报 效祖 国、 把
又 快发展 ;
— —
益 和社会 公平 正义 ;
— —
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 ,激励他们为祖国建设贡
献 自己的才华 和热 血 , 是本 目的落 脚点 , 也是 本 目的价值 目标 所在 。
二 、说 你 关心 的事
( ) 生 说明我们现在的小康是发展很不平衡
浙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标要求:理解一些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的原因与表现,了解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的概况和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
理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与影响。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感受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以及战争的残酷性,初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认识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瓜分整个世界的本性。
了解巴黎和会的概况和《凡尔赛合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知识要点:列强瓜分世界:军备竞赛;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概况、性质、影响。
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巴黎和会、《凡尔赛合约》。
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的中国局势,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以邹容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思想的宣传。
理解兴中会、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创立,理解孙中山在推动辛亥革命中的突出作用。
了解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清朝覆亡等历史事件的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了解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和扩张武力所采取的各种反动卖国措施。
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覆亡过程。
知识要点:列强对中国的控制、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革命思想的宣传、孙中山建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北议和、清朝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北洋政府、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所采取的措施、袁世凯扩张武力、进一步独揽大权的做法、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混战。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标要求: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与影响。
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知识要点:生活中的变化、头脑中的变化。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课标要求:1描述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了解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精、内容与影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の目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总体小康成就の微观与宏观表现;(2)知道总体小康存在の不足;(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の美好远景;(4)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方面の新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总体小康成就与不足の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我国发展现状の能力,在对数据材料の分析中,提高学生の理解、归纳能力,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の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小康社会历史性跨越の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通过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距の对比,增强学生の社会责任感,结合全面小康宏伟目标の描绘,激励学生为创造更加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の新要求。
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の区别;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歌曲〈好日子〉教师:这首歌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那大家知道它の创作背景和反映の主题是什么吗?学生:从1978年到1996年,中国の改革开放事业进行了十几年,对于中国の老百姓来说,带来の最大好处就是收入越来越多了,日子越过越舒心了。
过上好日子の人们需要有一首歌来表达他们喜悦の心情。
就在这样の背景下,《好日子》这首欢快喜庆の歌曲诞生了。
它反映の主题就是——小康社会。
教师:要全面の认识小康社会得先从小康一词の提出开始。
【授受新课】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小康社会の提出及“三步走”战略目标。
材料1:小康概念の历史由来和现实涵义:“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民亦劳止,岂可小康”。
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の理想社会模式,是指比较富裕の、中等の、温饱有余の居民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状态。
我国现阶段の小康生活,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の生活状况,是在解决温饱后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按照国际惯例来划分,小康生活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の水平。
材料2::1978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の经济发展战略。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学设计 3
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堂讲解】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核心讲解】总体小康的总特征。
总体小康:①表现: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例1、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对此评价正确的是①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②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③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④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总体小康的知识。
①②③分别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对总体小康作了阐述,④的表述不符合总体小康的特征。
考点:总体小康的特征3、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核心讲解】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的异同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也就是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
两者的联系表现为:二者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二步到第三部的战略阶段,通处于小康社会。
第十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课标内容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达到总体小康的自豪感,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
能力学会综合评价社会发展状况,尝试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知识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教材内容要点全面小康的蓝图奔向全面小康教材分析及处理导语导语用生动简练的语言,展现了本课的主要内容,点明本课的教学目标:中国的发展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情景再现包括一个引言和两个目:《全面小康的蓝图》、《奔向全面小康》。
引言通过“小康”一词的广泛使用,引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目“全面小康的蓝图”着重分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目“奔向全面小康”着重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及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第一目《全面小康的蓝图》含两个◎。
第一个◎用数据和事实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第二个◎通过数据和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具体规定性、目标的整体性和目标的过程性。
第二目《奔向全面小康》含两个◎。
第一个◎用具体的数据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与“全面小康”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第二个◎通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种种困难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际性、可行性,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长期艰苦奋斗,明确青少年肩负的历史责任。
阅读与活动阅览人生通过阅读《畅想全面小康》一文,告诉学生从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们对小康社会的理解中,感悟全面小康社会的全面性与综合性,使学生深切认识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也是人的思想、政治、文化、健康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深化本课主题。
《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例分析、归纳等方法的实践,提高剖析问题的能力和自身思辨意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祖国发展,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课堂小结
出示课题:历史性跨越。
提问:为什么能实现历史性跨越?历史性跨越表现为哪些方面?历史性跨越后的发展是什么?
(构成简单的结构图)
学生回答问题
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表现为社会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和外交成就等。
本课小结非常关键,作为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提纲式小结能够使他们清晰认识自主学习的内容。
作业
阅读课本,完成作业本“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编制思维导图,标示“历史性跨越”的表现。
思维导图实质上是让学生多一次锻炼机会,同时也能够将其理解意图加以呈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课是一节合作探究为主的课程,以小组分工合作和任务设定为形式的活动课。由于教学内容以呈现为主,且教师提供足够素材,学生学习效果良好,思路清晰,很好地归纳出反映“历史性跨越”的内容。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分6—8人为一小组。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2014APEC)
提问:这些大事件的发生,表明了什么?
生:表明了我国国际地位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
这是历史的进步。
激发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由远及近,引入课题。
中图版初中历史八年级第17课 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
第17课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学习目标】(1)感受身边的小康生活,知道我国已经总体上达到小康,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增强投身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浪潮的使命感;知道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了解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增强建设全面小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艰苦奋斗的意识和精神。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教学难点】: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艰巨性。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从生活水平总体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它所指向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国人民的。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3、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哪些?最关键的目标是什么?4、你认为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有何区别?这两个目标之间有何联系?5、根据我国当前的社会实际,谈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人有责,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当怎样做出自己的贡献?7、下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请你补写出图中缺项的内容。
①②三、【学习测评】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A、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B、确保205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C、到2020年人民生活比较富裕,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D、力争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着重强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下列选项中能直接体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是()①2007年我国GDP将至少达到人民币23.428万亿。
②2007年6月26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
③2007年10月24日19时09分,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初中政治历史性跨越性教案
初中政治历史性跨越性教案
教学内容:探讨历史性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及跨越性发展
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性事件对政治制度和发展的影响。
2. 理解跨越性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和启示。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政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历史性事件对政治的影响。
2. 跨越性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难点:
1. 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原因和影响。
2. 分析跨越性事件对政治发展的启示。
教学步骤:
一、引入(5分钟)
教师通过介绍一个历史性事件,引发学生对政治的思考和兴趣。
二、概念解释(10分钟)
教师讲解历史性事件和跨越性事件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教师给出一个具体的历史性事件和跨越性事件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见解。
四、讨论启示(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历史事件和跨越性事件对政治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未来政治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五、小结反思(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延伸: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探讨历史事件和跨越性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和启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评价:
本节课通过引入、概念解释、案例分析、讨论启示和小结反思等环节,有效地引导学生探讨历史性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及跨越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政治思维能力。
第一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逻辑分为两目: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这一部分的逻辑结构如下:首先讴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这一伟大成就,然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介绍总体小康的成就。
同时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第二目“经济建设目标”。
这一目专门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也是学生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课标要求: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教学难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讲授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自主探究(学生课前完成,课前老师检查、课堂中释疑解惑)合作探究(课堂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动态修改请结合书本和生活观察思考: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什么问题?(总体小康的表现及特点)2.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有什么区别?3.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原因是什么?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有哪些?一、小康社会“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第一课 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 第1课时 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要的知识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A正确。
第一课
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
课 堂 小 结
邓 小 平 南 方 谈 话
背景: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范围内的社会
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主义
能不能搞市场经济 时间:1992年春 主要内容: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三个有利于”评价标准
第一课
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
1984年,邓小平在上海时,得知“江南猫王”仍健在,便托
人捎信向陈莲涛致意。陈莲涛精心构思,画了一幅《双猫图》,
托人送给邓小平。 1992年春天,88岁的邓小平到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视察。 也就在那一年,“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成为 坊间最流行的话语。意思是,不管姓“社”姓“资”,只要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行,发展就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
课 外 拓 展
邓小平的“猫”缘 西单东南的一处普通四合院,是四川饭店的旧址。当年邓小平 最喜欢到四川饭店的宋厅,厅内挂有一幅黑猫白猫图。据称, 邓小平曾在此谈到过姓“资”姓“社”的问题。
邓小平家中也挂有一幅《双猫图》。一只猫毛色雪白、茸毛轻
柔,另一只猫毛色乌黑、黑里透亮。画的上方,是几行遒劲苍 老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画者是被 誉为“江南猫王”的著名画家陈莲涛。
二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背景 (1)21世纪初,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从温饱不足发展到_______ 总体小 康 ________ ,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新的特征 。例 (2)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____________ 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 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识记
A.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使学生理解
A.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均的小康。
B.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均的发展过程。
(3)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留意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
一、第二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但是,我们目前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均的小康。
为此,我党提出,抓住这二十年大好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的小康,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由贫寒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结合本地及学生身边
的经济建设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的这一宏伟历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越性。
B.我们目前的小康水平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均的。
我党审时度势,提出抓住未来这二十年的巨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憧憬优美的未来,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可以使广漠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宏伟恢复充满信心。
C.这一代高中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讲述这些理论,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出一份力。
【重点】
总体小康的特点;全面小康的优美前景
【难点】
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课前调查、成果交流、分组合作讨论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逻辑分为两目:
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这一部分的逻辑结构如下:首先讴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这一宏伟成就,然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介绍总体小康的成就。
同时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均的小康。
第二目“经济建设目标”。
这一目专门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也是学生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教学活动过程】
课前:播放《走进新时代》烘托出一种祖国欣欣向荣的气氛。
导入新课:
新世纪新气象,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新名词: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调和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新名词始终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有的同学可能要说:我们村早就是小康村了,怎么还有一个小康目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有关小康的话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到20世纪末,我们顺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人民生活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家乡,感受它的巨变。
展示几组反映家乡巨变的图片
(一)从过去看成就
互动平台:请展示一下你了解的家乡的变化。
哪位同学能来描绘一下你家乡的新变化?(学生分组,课前分配任务,从吃穿住用行、城市面貌等方面讨论。
)
看来同学们都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人民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
请同学们概括一下这些变化从微观上说明了总体小康怎样的成就。
(学生发言)
宏观方面有什么成就呢,请同学们看一组数据。
通过这组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深度探究:通过以上成就的展示,你有什么感想,中国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请你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共享
学生发言,(主要围绕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的优良性)
教师点评:总体小康解决了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试想没有党的正确领导,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优良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我们实现了总体小
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总体小康虽然举世瞩目,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其中的不够。
(二)看现在找不够
展示一组数据(反映GDP水平低)、图片(反映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生活环境不尽人意)、(反映东西部差距)学生回答每组图片反映的问题。
互动平台:结合图片,说一说你的周围,人们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环境还有哪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学生回答)
这些说明了我们目前的总体小康是怎样的?(学生回答)
结合图片,说一说你的周围,是不是每个地方、每个家庭都达到了小康水平?(学生回答)
这些说明了我国目前的总体小康是怎样的?(学生回答)
教师点评:通过以上同学们的所见所闻,我们应该有发现有收获。
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均的小康。
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三)望明天怀信心
教师:怎样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提出更高层次的小康目标。
请大家聆听这个全新的目标(放十六大报告视频)请同学们熟读课本内容,体会这个新目标,注意它的实现时间、水平、惠及的人口,包括的内容。
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小康有什么区别。
(列出表格,确定比较角度,进行分组,一组代表总体小康组,一组代表全面小康组,确定中心发言人来进行比较。
)二者有什么联系?总体小康为全面的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点评: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知道全面的小康是一个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更平衡的小康,人们不仅过着殷实的日子,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休闲、娱乐,整个社会更加富强、调和。
放飞理想:请同学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憧憬那时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祖国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发言,大家共享
点评:同学们憧憬的2020年真是太诱人了。
为了实现这么优美的目标,从根本上必须要干什么?学生回答:大力发展经济。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全面小康目标中的经济目标。
请同学们熟读课本,体会经济目标。
师生互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来的,5年过去了,我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作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为实现经济建设方面的四个目标,我们国家作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发言
教师点评,认真听取学生的观点,给与引导、补充,(展示三峡工程、“神六”飞天、青藏铁路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展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资料,展示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关注三农、关注就业、关注人民收入的图片、资料)
情感共鸣:启发学生思考:实现全面的小康,你有没有信心,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发言(大凡会说党的正确领导)
点评:首先,我国具备不利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其次,我们具备很好的国内环境,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第三,我们具备不利的条件:有党的坚强领导,有改革开放积累的丰盛经验,有已经实现的总体小康作为基础,有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引,有十六届六中全会描绘的社会主义调和社会的宏伟蓝图……可以肯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胜券在握。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小康社会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我国小康社会的现状和发展的前景与目标,通过学习明确了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偏重于
物质消费的小康,一个发展不平均的小康;全面小康则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更注重精神、文化、环境质量等全面的小康,一个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大为所小的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