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 习题答案分析第二章 华南理工版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版)答案华南理工出版社彭康拥陈来好专题培训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版)答案华南理工出版社彭康拥陈来好专题培训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3
在主通路上按信号传递关 系和方向列出输入输出以 及最主要的考察对象 优先考虑最主要的计算关 系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4
Cs Rs
1
k3 s
s
k1k2
k3 s
k4 Ts1
Tks4 1k5
s

k1k2
k3 s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8(a)
U o(s) U i(s)

G1 1
G2 G2
G 3G 4
1 G 3G 4H 2 G 3G 4
1 G 3G 4H 2
H1 G4
1
G1 1
G2 G2
G 3G 4
1 G 3G 4H 2 G 3G 4
1 G 3G 4H 2
H1 G4

1
G 3G 4H 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
( c ) .2ZR2 // C12s,Z1 R1
G
(
s)
Uo (s) Ui(s)

Z2 Z1

R2 R1
(
1 R2C2s1
)
(d ) Z i R1
Zo

R3

R 5

R 2
//
1 C 1s


//

1 C2
s

R 4
k4 Ts1
Ts2

k2k3k4sk1k2k3k4 k2k3k4 1sk1k2k3k4
k3k4k5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5
2

5:e

c eω , u

u

华工 自动控制原理平时作业 参考解答过程

华工 自动控制原理平时作业 参考解答过程

自动控制原理作业1.试将下列系统的结构图化简(本题10分)(说明:本题考查对第二章第三节系统结构图化简及等效变换的掌握程度,该类题目有两种求解方法。

第一种求解方法可参见课本44~47页的例题2-11、2-12、2-13等。

第二种方法可利用46页公式2-82,两种方法结果一样。

)2.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确定使系统稳定的开环放大系数K 的取值范围。

(本题10分)()(1)(4)K K G s s s s =++ (说明:本题考查对 第三章第一节 劳斯稳定判据的理解和应用,可参见课本67页例题3-6。

一样的求解思路)3.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210()+(s 2)=G s s 。

(本题20分) 1)试判断该系统属于几型系统。

2)系统的开环放大系数K 是多少?3)试判断该系统是否稳定。

4)试求在输入信号2()5=r t t 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是多少。

(说明:本题考查对第三章第六节 稳态误差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计算。

可参见课本105页表3-6的总结及例题3-16。

)4. 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求解以下性能指标:峰值时间p t ,调解时间s t ,超调量%σ。

(本题15分) ()10() 3.16G s s s =+5. 已知某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0()(21)(81)k G s s s =++,试绘制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图,要求画图标明转折频率及斜率变化,必过点等必要数据,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与说明。

(本题15分)(说明:本题考查对 第五章第四节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要点,可参见课本213~217页,对绘制步骤有详细的说明,绘制要点是确定低频渐近线斜率、转折频率、及转折后斜率的变化量。

可参看课本作业题5-8。

一样的求解思路)6.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5)g k K G s s s s =++,绘制该系统的根轨迹。

(本题10分) (说明:本题考查对 第四章第二节 系统根轨迹的绘制要点的理解,可参见课本141~155页的内容和例题4-4,4-14等。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自动控制原理-随堂练习答案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自动控制原理-随堂练习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随堂练习第一章绪论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A. B. C.A. B. C.A. B. C.A. B. C.答题:对. 错答题:对. 错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该传递函数有(答题: A. B. C. D.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则该环节是(答题: A. B. C. D.已知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是,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A. B. C. D.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某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则该可看成由(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对. 错答题:对. 错答题:对. 错.闭环极点为的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的系统.阶跃响应为的系统.脉冲响应为的系统答题: A. B. C. D..最大超调量 D答题: A. B. C. D.已知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则该系统属于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其型别为(答题: A. B. C. D.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的开环增益为答题: A. B. C. D.若某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B.. D答题: A. B. C. D.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B. C. D.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系统在作用下的稳态误差,说明(.系统型别 B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最大超调量 DA. B. C.A. B. C.16.特征方程最靠近虚轴的根和虚轴的距离表示系统的稳定裕度,越大则系统的稳定性越低。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解 模板与原料同时固定在工作台上。X、Y 轴直流伺服马达接受控制器的指令,按输入 命令带动工作台做 X、Y 方向运动。模板随工作台移动时,触针会在模板表面滑动,跟随刀 具中的位移传感器将触针感应到的反映模板表面形状的位移信号送到跟随控制器,控制器的
7
输出驱动 Z 轴直流伺服马达带动切削刀具连同刀具架跟随触针运动,当刀具位置与触针位置 一致时,两者位置偏差为零,Z 轴伺服马达停止。系统中,刀具是被控对象,刀具位置是被 控量,给定量是由模板确定的触针位置。系统方框图如图解 1-9 所示。最终原料被切割加工 成模板的形状。
图 1-16 仓库大门自动开闭控制系统
1
解 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偏 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与此同时,和大 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开 启位置。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距离 开闭自动控制。系统方框图如图解 1-2 所示。
试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系统的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的方框图。
图 1-18 导弹发射架方位角控制系统原理图
解 当导弹发射架的方位角与输入轴方位角一致时,系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当摇动手轮使电位器 P1的滑臂转过一个输入角 i 的瞬间,由于输出轴的转角 o i , 于是出现一个误差角 e i o , 该 误 差 角通过 电 位器 P1、 P2 转 换 成 偏 差 电 压 ue
2e2t单位阶跃输入时有rs依题意4e2t27已知系统传递函数3s2且初始条件为c01dt2ct2e2t28求图230所示各有源网络的传递函数根据运算放大器虚地概念可写出cs29某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框图如图231所示已知电位器最大工作角度q3303018011根据运算放大器的特性可分别写出两级放大器的放大系数为3010210飞机俯仰角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232所示试求闭环传递函数q211已知系统方程组如下

华南理工第一学期自动控制原理平时作业

华南理工第一学期自动控制原理平时作业

1. 试将下列系统的结构图化简(本题10分)(说明:本题考查对 第二章第三节 系统结构图化简及等效变换的掌握程度,该类题目有两种求解方法。

第一种求解方法可参见课本44~47页的例题2-11、2-12、2-13等。

第二种方法可利用46页公式2-82,两种方法结果一样。

)R(s)C(s)+——答:化简如下:2.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确定使系统稳定的开环放大系数K 的取值范围。

(本题10分)()(2)(4)=++K KG s s s s(说明:本题考查对 第三章第一节 劳斯稳定判据的理解和应用,可参见课本67页例题3-6。

一样的求解思路)3.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10()++(s 4)5s 1=G s s 。

(本题20分) 1)试判断该系统属于几型系统。

2)系统的开环放大系数K 是多少? 3)试判断该系统是否稳定。

4)试求在输入信号2()2+4+5=r t t t 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是多少。

(说明:本题考查对第三章第六节 稳态误差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计算。

可参见课本105页表3-6的总结及例题3-16。

)答:(1) 由系统开环函数可知系统为Ⅰ型系统(2) 由 G (s )= )15)(125.0(5.2)15)(4(s10++=++s s s s s 可知向前积分环节有一个,系统是Ⅰ型系统,且开环放大系数K= 2.5。

4. 某二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a)所示,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如图(b)所示。

(本题20分)1)试计算该系统的性能指标:稳态值、超调量; 2)试确定系统参数K 1,K 2和a 。

答:1)由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图b )可以得出⎪⎪⎪⎩⎪⎪⎪⎨⎧=-===∞%33334%1.0t 3)(σp C2)由图a 可知系统闭环传递函数:22221221)s (2Wn WnS s Wn k k as s k k ++=++=Φξ (A )由⎪⎪⎩⎪⎪⎨⎧===-=--%3.33%1.0.1t 21/2ξξπσξπe Wn p 联立解得⎩⎨⎧==28.33n 33.0W ξ将以上参数代入式(A )可得⎪⎩⎪⎨⎧====2221108k 21Wn a Wn ξ又因为3l i m1.l i m )(212210)(0==++=Φ=∞→→k k as s k k sS C s s s最后得出系统参数k1 =1108 ,k2 =3,a =225.已知某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00()1214=⎛⎫++ ⎪⎝⎭G s s s (本题10分)1)试求解系统的转折频率;低频渐近线斜率等参数;2)绘制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图;要求标明转折频率及斜率,幅值等必要数据。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图2-6控制系统模拟电路
解:由图可得
联立上式消去中间变量U1与U2,可得:
2-8某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方块图如图2-7所示。已知电位器最大工作角度,功率放大级放大系数为K3,要求:
(1) 分别求出电位器传递系数K0、第一级与第二级放大器得比例系数K1与K2;
(2) 画出系统结构图;
(3) 简化结构图,求系统传递函数。
证明:(a)根据复阻抗概念可得:
即 取A、B两点进行受力分析,可得:
整理可得:
经比较可以瞧出,电网络(a)与机械系统(b)两者参数得相似关系为
2-5 设初始条件均为零,试用拉氏变换法求解下列微分方程式,并概略绘制x(t)曲线,指出各方程式得模态。
(1)
(2)
2-7由运算放大器组成得控制系统模拟电路如图2-6所示,试求闭环传递函数Uc(s)/Ur(s)。
2-10试简化图2-9中得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s)/R(s )与C(s)/N(s)。
图2-9 题2-10系统结构图
分析:分别假定R(s)=0与N(s)=0,画出各自得结构图,然后对系统结构图进行等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换,将其化成最简单得形式,从而求解系统得传递函数。
解:(a)令N(s)=0,简化结构图如图所示:
可求出:
令R(s)=0,简化结构图如图所示:
所以:
(b)令N(s)=0,简化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所以:
令R(s)=0,简化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2-12 试用梅逊增益公式求图2-8中各系统信号流图得传递函 数C(s)/R(s)。
图2-11 题2-12系统信号流图
解:
(a)存在三个回路:
存在两条前向通路:
所以:
(3)简化后可得系统得传递函数为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二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二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x kx ,简记为
y kx 。
若非线性函数有两个自变量,如 z f (x, y) ,则在
平衡点处可展成(忽略高次项)
f
f
z xv
|( x0 , y0 )
x y |(x0 , y0 )
y
经过上述线性化后,就把非线性关系变成了线性 关系,从而使问题大大简化。但对于如图(d)所示的 强非线性,只能采用第七章的非线性理论来分析。对于 线性系统,可采用叠加原理来分析系统。
Eb (s) Kbsm (s)
Js2 m(s) Mm fsm(s)
c
(s)
1
i
m
(s)
45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建立的,因此,它只 是系统的零状态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有现 实意义,而且容易实现。
26
三、典型元器件的传递函数
1. 电位器
1 2
max
E
Θs
U s
K
U
K E
max
27
2. 电位器电桥
1
2
E
K1p1
K1 p 2
U
Θ 1
s
Θ
K1 p
Θ 2
s
U s
28
3.齿轮
传动比 i N2 N1
G2(s)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信号,并 以各方框输出信号的代数和作为输出信号,这种形
式的连接称为并联连接。
41
3. 反馈连接
R(s)

C(s) G(s)
H(s)
一个方框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后,得 到的输出再返回到这个方框的输入端,构成输 入信号的一部分。这种连接形式称为反馈连接。

自动控制原理_孟华_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_孟华_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2.1 试分别写出图2.68中各无源电路的输入u r(t)与输出u c(t)之间的微分方程。

图2.68 习题2.1图解:(a)11r cu uiR-=,2()r cC u u i-=&&,122cui iR+=,12122121212c c r rR R R R RCu u Cu uR R R R R R+=++++&&(b)11()r cC u u i-=&&,121ru uiR-=,1221i i C u+=&,121cu i R u=+,121211122112121121()()c c c r r rR R C C u R C R C R C u u R R C C u R C R C u u++++=+++&&&&&&(c)11r cu uiR-=,112()rC u u i-=,1122ui iR+=,1121cu i dt uC=+⎰,121212222112122221()()c c c r r rR R C C u R C R C R C u u R R C C u R C R C u u++++=+++&&&&&&2.2 试证明图2.69(a)所示电路与图2.69(b)所示的机械系统具有相同的微分方程。

图2.69(b)中X r(t)为输入,X c(t)为输出,均是位移量。

(a) (b)图2.69 习题2.2图解:(a)11r cu uiR-=,12()r cC u u i-=&&,12i i i+=,221cu idt iRC=+⎰,121211122212121122()()c c c r r rR R C C u R C R C R C u u R R C C u R C R C u u++++=+++&&&&&&(b)2121()cB x x K x-=&&,1121()()()r c r c cB x x K x x B x x-+-=-&&&&,121221212121211212()()c c c r r rB B B B B B B B Bx x x x x xK K K K K K K K K++++=+++&&&&&&2.3 试分别求出图2.70中各有源电路的输入u r (t )与输出u c (t )之间的微分方程。

2018年华南理工《自动控制原理》随堂练习参和考答案

2018年华南理工《自动控制原理》随堂练习参和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闭环系统的特点不包含下列哪项()。

A.负反馈B.控制精度较低C.可减少或消除偏差D.适应性好参考答案: B2.系统采用负反馈形式连接后,则( )。

A.一定能使闭环系统稳定B.系统动态性能一定会提高C.一定能使干扰引起的误差逐渐减小,最后完全消除D.需要调整系统的结构参数,才能改善系统性能参考答案: D3.自动控制系统中测量被控量并进行信号转换,再反馈到输入端的元件是()。

A.比较元件B.校正元件C.测量反馈元件D.执行元件参考答案: C4.火炮自动瞄准系统的输入信号是任意函数,这就要求被控量高精度地跟随给定值变化,这种控制系统叫()。

A.恒值调节系统B.离散系统C.随动控制系统D.数字控制系统参考答案: C5.随动系统对()要求较高。

A.快速性B.稳定性C.准确性D.振荡次数参考答案: A6.衡量系统稳态精度的重要指标时()A.稳定性B.快速性C.准确性D.安全性参考答案: C7.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特征是()。

A.在结构上具有负反馈通路,以求得偏差信号B.由偏差产生控制作用以便纠正偏差C.系统开环D.控制的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偏差参考答案:ABD8.自动控制系统按照不同的分类原则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下列系统哪些是按照同一原则进行分类的()。

A.连续系统B.程序控制系统C.恒值控制系统D.随动系统参考答案:BCD9.自动控制系统按描述元件的动态方程分()。

A.随动系统B.恒值控制系统C.线性系统D.非线性系统参考答案:CD10.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是()。

A.稳定性B.快速性C.准确性D.安全性参考答案:ABC第一章绪论当前页有2题,你已做2题,已提交2题,其中答对2题。

11.人工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控制过程中是否有人参与。

()参考答案:对12.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引入了反馈环节。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教学模型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到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到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到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2-1试求下图所示电路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解:(a )根据电路定律,列写出方程组:001Li R c L R C di L u u dtu R i i dt Ci i i ⋅+==⋅==+⎰消除中间变量可得微分方程:20002i d u du L L C u u dt R dt⋅⋅+⋅+=对上式两边取拉氏变换得:2000()()()()i LL C U s s U s s U s U s R⋅⋅⋅+⋅⋅+= 传递函数为022()1()()1i U s R G s L U s R Ls LCRs s LCs R ===++++ (b )根据电路定律,列写出方程组:12011()i i u i R R idt C u u i R =++-=⎰消除中间变量可得微分方程:121012i R R Ru u idt R R C+=-⎰ 对上式两边取拉氏变换得:2012()(1)()(1)i U s R Cs U s R Cs R Cs +=++传递函数为0212()1()()1i U s R CsG s U s R Cs R Cs+==++2-3求下图所示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电路的传递函数。

解:(a )由图(a ),利用等效复数阻抗的方法得22111(s)1(s)()1o i R U R Cs Cs G U s R R Cs ++==-=-+(b )由图(b ),利用等效复数阻抗的方法得222121211221211111(s)()1(s)1()1o i R U C s R R C C s R C R C s G U s R C s R C s R C s++++==-=-+2-5试简化下图中各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 s R s 。

2-6试求下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11()()C s R s ,21()()C s R s ,12()()C s R s 及22()()C s R s 。

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_课后习题答案_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_课后习题答案_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_课后习题答案_第二章黄坚主编自动化专业课程(2-1a)第二章习题课(2-1a)2-1(a)试建立图所示电路的动态微分方程。

u+ci1=i2-ic+d)+uoR1(ui-uo+u1u[R-CR2u]R1+uoui=dtoi2---C解:CCi1R1R2ic+uoi2-duiduo输入量为ui,输出量为uo。

Rui=u1+uoR2ui=uoR1-CdtR1R2+CdtR12+uoR2ducd(ui-uo)uoic=Cidt=dtu1=i1R1duodui2=RuoR1+CdtR1R2+uoR2=R2ui+CdtR1R22黄坚主编自动化专业课程(2-1b)第二章习题课(2-1b)2-1(b)试建立图所示电路的动态微分方程。

ducCLd2uoduoLduoLic==2+CdtR1uL=dtR2dt+uR2dtd2u+uooCCLoR2duou=+uo+Ci1ii2=Rui=u1+uo2dt-R2R2dt2-输入量为ui,输出量为uo。

u1=i1R1i1=iL+icdiLuL=Ldtducd(ui-uo)ic=Cdt=dtuoiL=i2=R2习题课一(2-2)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变换。

(1)f(t)=in4t+co4tf(t)=in4t+co4tw:L解:∵L[inwt]=22w+L[cowt]=22w+ 4+L∴L[in4t+co4t]=2+162+16+4=2+16黄坚主编自动化专业课程(2)f(t)=t3+e4tf(t)=t3+e4t]=3!+:解:L[t3+1(3)f(t)=tneatf(t)=)=t13!1-4=4+-4:解:L[tneat]=n!(-a)n+1(4)f(t)=(t-1)2e2tf(t)=(t-1)2e2t]=e-(-2)2:解:L[(t-1)(-2)3黄坚主编自动化专业课程2-3-1函数的拉氏变换。

F()=(+1)(+3)F()=+1+1A解:A1=(+2)(+1)(+3)+1A2=(+3)(+1)(+3)1F()=+3-+2F()=2=-3=-1=-2=2f(t)=2e-3t-e-2tf(t)=2e黄坚主编自动化专业课程2-3-2函数的拉氏变换。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版)第二章答案 华南理工出版社 彭康拥 陈来好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版)第二章答案  华南理工出版社 彭康拥 陈来好

U o s U i s

Zo
Zi 1 R 5 R 2 // C1s
1 // R4 C s 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
2 2(a) f1( f1 dxi dt dt dx o dt ) k 1( x i x o ) f2 dx o dt dx o dt k 2xo
G3
G4 1 G 4H 4

G 2 G 3 G 4(1 G 1H 1 ) (1 G 1H 1 )(1 G 2 H 2 )(1 G 4 H 4 ) G 1G 2 G 3 G 4 H 0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9(3)
则C(s) C R( s ) R(s ) R(s ) N 1( s ) N 2( s )
G2
G 1G 2 G 3 G 4 1 G 3 G 4 H 2 G 2 G 3 H 1 G 1G 2 G 3 G 4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8(b)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8(b)
C(s) R(s) G1 G4 1 G1 G4 G 2G 3 1 G 2 G 3(H 2 H 1 /G 3 ) G 2G 3 G 1G 2 G 3 1 G 2 H 1 G 1G 2 H 1 G 2 G 3 H 2 H1 1 G 2 G 3(H 2 H 1/G 3 ) G 3
2
G s
Z s X s
ms
ms
2
2
fs k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3
Zo 1 Cs // Ls R 2 Ls R 2 LCs
2
2
R 2 Cs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1 (b) Z i R1 R2 ; Z o R2 C1s C2 s C2 s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
1 (c).Z R 2 // , 1 R1 Z 2 C 2s U o ( s) Z2 R2 1 G(s) Ui ( s ) Z1 R1 (R2 C 2s 1)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9(3)
则 C(s) C R(s) R(s) R(s) CN 1 (s) N1 (s) N1 (s) C N 2(s) N 2(s) N 2(s)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9(3)
G4 - G3 C (s) 1 G 4H 4 令 R(s) N1(s) 0, 则 N2 G4 G1 G2 N 2(s) 1 G H0 3 1 G 4H 4 1 G1H1 1 G 2 H 2 - G 3 G 4(1 G1H1 )(1 G 2 H 2 ) (1 G1H1 )(1 G 2 H 2 )(1 G 4 H 4 ) G1G 2G 3 G 4 H 0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
22 ( a ) d x d xo d xo i f1( ) k1( x x o ) f2 k 2xo i dt dt dt dx i k x ( f f ) d xo ( k k ) x f1 1 i 1 2 1 2 o dt dt ( f s k1 ) X ( s ) [ ( 1 f2 ) s( k1 k 2 ) ] X ( s ) f 1 i o X 0( s ) f1s k1 Xi( s ) ( f f2 ) s k1 k 2 1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5
2 5 : e ceω,u u u ua u R 1 ,u a ceω ia(Ra R 3 ) R1 R 2 u a ceω u ia R 3 , a i Ra R3 u ua u c ω R1 a e R 3 R1 R 2 Ra R3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习题分析
2 1.求 Uo(s)/U(s). i (a).Z2 R 2 G(s) 1 1 R 1 C1s R1 ,Z1 R 1// 1 C 2s C1s R 1 1 C1s R 1C1s 1
U o(s) Z2 Ui(s) Z1 Z 2
1 2 s 2 1 2 s 1
Bs
Bs T1s 4 T1 Tm K 2 K 3 K 4 2Tm s 3 1 K 2 K 3 K 4 2 K 2 K 3 K 4Tm K1 K 2 K 3 K 5 K u 1 2 s 2 K 2 K 3 K 4 K1 K 2 K 3 K 5 K u 1 K1 K 2 K 3 K 5 K u 2 s K1 K 2 K 3 K 5 K u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7
1 Cm Ra La s s 1 U a s 1 Cm Ra La s s U a s 1 1 Js 1 Js Cm 1 JLa s 2 JRa s CmCe Ce Js
La s Ra 1 1 JLa s 2 JRa s CmCe C m Ce Ra La s Js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8(a)
G3G4 G2 1 G 3 G 4H 2 G1 G 3 G 4 H1 1 G2 U o(s) 1 G3 G 4H2 G 4 G3G4 Ui(s) G2 1 G3 G 4H2 1 G1 G 3 G 4 H1 1 G2 1 G3 G 4H2 G 4 G1G 2 G 3 G 4 1 G 3 G 4 H 2 G 2 G 3H1 G1G 2 G 3 G 4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3
在主通路上按信号传递关 系和方向列出输入输出以 及最主要的考察对象 优先考虑最主要的计算关 系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4
k3 k 4 s k1 k 2 C s s Ts 1 k3 k 4 R s k3 k 4 1 k5 s k1 k 2 s Ts 1 s Ts 1 k 2 k3 k 4s k1k 2 k3 k 4 2 Ts k 2 k3 k 4 1s k1k 2 k3 k 4 k3 k 4 k5
( d ) Z i R1 1 1 // Z o R3 R5 R2 // R4 C1s C2 s R5 R2 // 1 // 1 R4 C1s C2 s U i s U o s Zi Zo 1 R5 R2 // C1s 1 R5 R2 // C1s U o s Z o U i s Z i R5 R2 // 1 // 1 R4 C1s C2 s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9(1)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9(1)
G1 G2 G4 G3 C R(s) 1 G1H1 1 G 2H 2 1 G 4 H 4 令 N1(s) N 2(s) 0, 则 G2 G4 R(s) 1 G1 G3 H0 1 G1H1 1 G 2 H 2 1 G 4H 4 G1G 2 G 3 G 4 (1 G1H1 )(1 G 2 H 2 )(1 G 4 H 4 ) G1G 2 G 3G 4 H 0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8(b)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8(b)
C(s) R(s) G2G3 1 G 2 G 3(H2 H1/G3 ) G4 G2G3 H1 1 G1 1 G 2 G 3(H2 H1/G3 ) G 3 G1 G1G 2 G 3 G4 1 G 2H1 G1G 2H1 G 2 G 3H 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14(a)(b)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14(a)(b)
1 ' ms 1 (a).局 部 闭 环 Φ (s) 1 1 f ms f ms 1 1 C(s) 1 1 ms f s 2 R(s) 1 1 1 k (ms f) k ms fs k ms f s C(s) G1 G 2 (b). R(s) 1(G1 G 2 )(G3 G 4 )
扰动输入前为负号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8(a)
方 法 1 G4 前 分 支 点 C 后 移 至点 : D 方 法 2: 综 合 点 A 后 移 至 G2 面 , 后 然后与综合点B 互换; 方 法 3: 综 合 点 B 前 移 至 G2 面 , 前 然后与综合点A 互换; 方 法 4: 套 用 公 式 (2 8 2 )。
R 1R 2 C1C 2s2 R 1C1 R 2 C 2 s 1 R 1R 2 C1C 2s2 R 1C1 R1C 2 R 2 C 2 s 1
(R1C1s 1)(R2 C 2s 1) (R1C1s 1)(R2 C 2s 1) R 1C 2s
U o s Z o R2C1C2 s C1 Gs U i s Z i R1 R2 C1C2 s C1 C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9(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9(2)
G2 G4 G3 C (s) 1 G2H2 1 G 4H 4 令 R(s) N 2(s) 0, 则 N1 G2 G4 G1 N1 (s) 1 G3 H0 1 G2H2 1 G 4H 4 1 G1H1 G 2 G 3 G 4(1 G1H1 ) (1 G1H1 )(1 G 2 H 2 )(1 G 4 H 4 ) G1G 2 G 3 G 4 H 0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10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10
K3 K2 Ωd(s) K 2K 3 ' Ts 1 局部闭环Φ (s) UΔ(s) 1 K K 3 K Ts 1 K 2K 3K 4 2 4 Ts 1 K 2K 3 1 K1 θ(s) K1K 2K 3 /i Ts 1 K 2K 3K 4 is o Φ (s) K 2K 3 1 Ts (1 K 2K 3K 4 )s K1K 2K 3 /i θ (s) 1 K i 1 Ts 1 K 2K 3K 4 is
G1 G 2 1 G1G 3 G 2G 3 G1G 4 G 2G 4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14©(d)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14©(d)
C(s) G 2(s) (c). R(s) 1 G (s) G1(s) 2 1 G1(s) G 2(s)[1 G1(s)] 1 G1(s) G1(s)G2(s)
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3
Zo 1 Ls R2 // Ls R2 Cs LCs 2 R2Cs 1
R1LCs 2 R1R2Cs Ls R1 R2 Z r R1 Z o LCs 2 R2Cs 1
U o Zo Ls R2 U r Z r R1CLs 2 R1R2C L s R1 R2 Uc Uc Uo R2 U o R2 U r U o U r Ls R2 U r R1CLs 2 R1R2C L s R1 R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11
Ku K1 1s 1 K 2 2 s 1 K 3 s s T1s 1 Tm s 1 s Ku U i s 1 K 2 2 s 1 K 3 K K1 1s 1 K 2 2 s 1 K 3 K5 4 s T1s 1 s s T1s 1 Tm s 1 K1 K 2 K 3 K u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分析2-2(b)
2 2(b) d y t dzt m kzt f 2 dt dt z t y t x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