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远郊小城镇发展模式及规划应对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和意义二、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原因三、区域协调发展应对的对策四、加强政策衔接与政策协调五、加强合作与竞争,构建合理的开发格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经济的发展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跨区域的联动发展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就成了各省市之间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协调发展是指各区域之间在不影响彼此利益的前提下,相互协调联动,使得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得到优化与提高的过程,这一点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不可忽视的。
二、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原因面对着如此广泛和复杂的地区发展格局,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就不可避免。
发展速度快的地区需要维持其优势,而落后的地区也需要追赶防止被淘汰。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所致;二是行政区划的藩篱难以有效逾越;三是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三、区域协调发展应对的对策1. 首先,加强地方政府建设。
政府在协调区域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地方建设要加强人员培训以及提高工作技术,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才,更利于协调各地区发展。
2. 其次,实行有效的地方分权。
针对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分权方案,加强政策吸引,为地方真正实现自己的优势发挥提供合适的制度性保障。
3. 第三,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现代科技和技术都有着非常高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技术研究能力的地方,明显比不具备这些能力的地方表现要优秀。
4. 第四,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联盟。
区域联盟是各地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积极开展经济社会各领域合作的一种巩固机制。
联盟的实现将有利于推进区域开放,优化地区合作布局,实现互利共赢。
5. 第五,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要看到市场力量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加强政策法规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合作。
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三篇)
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小城镇不仅是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阵地,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____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的功能与品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二、目标定位____年实施的小城镇建设方案的目标是:通过全面提升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推动小城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重点任务1. 基础设施建设(1)加强城镇规划设计,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高城市功能和品质。
(2)加快道路交通建设,改善交通状况,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3)加强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 产业结构优化(1)加强小城镇产业定位,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小城镇的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小城镇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鼓励创业创新,培育小城镇新兴产业,推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3. 环境改善(1)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空气质量、水质环境、噪音污染等问题,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品质。
(2)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3)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提倡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4. 社会治理创新(1)完善小城镇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能力。
(2)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和管理。
(3)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幸福感。
四、实施路径1. 政府主导政府要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保障,推动小城镇建设的落地实施。
2. 多元主体参与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各方的合作,充分发挥各方的力量和资源,形成小城镇建设的合力。
3. 创新机制推动小城镇建设的创新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小城镇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发各方积极性和创造力。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策略简述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策略简述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城乡规划在空间发展中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如何应对这些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空间发展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策略,成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城乡规划面临的新形势和挑战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用地需求持续上升。
农村人口外流、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城乡空间发展极不均衡,城市过度扩张、农村空心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城乡规划需要更好地应对这些新挑战。
1. 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当前城乡规划工作的首要任务。
要充分统筹城乡规划工作,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统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
一方面,要通过城市扩大规划引导城市向外发展,并通过合理规划统筹城市内部发展,避免城市过度扩张。
要通过乡村振兴规划,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还要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 规划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城乡空间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规划合理利用城乡空间至关重要。
要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适度压缩城市用地规模的角度出发,提升城市用地利用效率。
要通过合理规划、压缩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和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增加城市用地利用效率和容积率,提高城市用地的利用强度,让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也要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
3.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城乡规划中的一项重点工作。
要从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布局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容量、推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发和应用等方面着手,制订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4. 推进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规划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规划是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
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难点及应对措施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面临许多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资源紧张:现代城市规划建设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但城市土地有限,且存在不合理利用的问题。
如何合理安排土地资源,平衡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难点。
解决措施: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以小型化、高效化的城市规划理念,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避免土地浪费。
2. 政府管控力度不足:城市规划建设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和监管,但由于治理体系不完善、责任不明确等原因,政府的管控力度存在不足。
解决措施:加强政府的规划管理和监督职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的综合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权限,强化执法力度,提高监管效能。
3. 城市功能分散不均: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城市功能分散不均的问题,例如城市中心功能下降,郊区功能过度集中等。
解决措施:通过评估城市发展潜力和城市功能需求,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合理分配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内外发展平衡,增强城市竞争力。
4.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和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存在矛盾。
解决措施: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提高建设项目的环保要求,推广可持续建设理念,推动绿色建筑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5. 市民参与意识不够:现代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缺乏市民的有效参与和监督,容易导致政策实施不力、决策失误等问题。
解决措施:建立市民参与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参与意识,注重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实行公开透明的决策程序,促进政府和市民的互动和合作。
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面临多方面的难点,需要政府、城市规划者和市民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各方的主体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优质生活环境的目标。
城市规划中存在的困难与应对策略
城市规划中存在的困难与应对策略一、引言城市规划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合理布局、科学设计和有效管理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存在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匮乏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这导致城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土地资源日益紧缺。
在有限的土地上满足大量人口的居住和工作需求变得愈发困难。
针对这一困难,应采取以下策略:1. 鼓励高效用地: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和激励措施,促进高密度、多功能用途开发。
2.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采取智能交通系统、低碳交通工具等手段减少空间浪费,并加强公共交通建设。
3. 加强区域协同规划:通过跨区域的合作与规划,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三、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
这些流动人口通常具有特殊的需求和适应困难,如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
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可能导致社会失衡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为应对流动人口问题,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住房供应并改善居住条件,提高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生活质量。
2. 促进教育医疗资源均等化:增加学校、医院数量,提供公平的教育和医疗机会。
3.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社保制度,确保他们在城市中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还要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等问题,这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策略:1. 减少污染排放:加强工业企业和机动车辆的排放控制,倡导使用清洁能源。
2. 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体系,增加公园绿地和湿地面积。
3. 资源利用与回收:推行循环经济模式,鼓励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利用。
城镇开发边界对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的多维影响与应对策略
城镇开发边界对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的多维影响与应对策略摘要:文章以典型城郊融合类村庄为研究对象,首先界定了“城镇开发边界”的内涵,分析了其对城郊融合类村庄的影响,指出其具有保护生态、改善环境、集约利用土地和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作用。
然后,从城镇开发边界管控和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两个方面,探讨了“城镇开发边界”对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的影响机制。
最后,从编制内容、管控方式和实施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城镇开发边界;城郊融合;城乡统筹;“三生”空间引言201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其中提出了“分层次推进”,并指出,“分层次”推进农村建设,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按层次推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在2019年5月发布,其中明确提出,要把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等“多规合一”纳入到一个整体的国土空间规划中来。
村庄规划是在城市边界以外进行的一项详细规划,它是一个从整体上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最小行政单元,因此,在国土空间系统框架下,必须对其进行重新探讨。
一、城镇开发边界的内涵及其对城郊融合类村庄的影响城镇开发边界(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y,简称 UBD)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新概念,其最初是对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划定。
而在城乡统筹背景下, UBD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构成了我国城乡规划体系中的空间规划体系。
UBD是与城镇建设用地范围相对应的、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为主要目的,对城市建设用地实行一定程度控制的空间管理措施,是多规合一思想在国土空间管控领域的具体体现。
城郊融合类村庄指位于城镇周边,受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与城镇建设用地空间紧密结合,乡村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边界清晰、空间分布连续、生态环境良好的村庄。
近年来,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我国城郊融合类村庄逐渐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应对城市化问题八个可持续发展策略
如何应对城市化问题八个可持续发展策略随着全球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城市化问题涉及到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社会不平等等多个方面。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来应对城市化问题。
本文将会介绍八个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优化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化问题的重要解决途径之一。
优化城市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减少由于大规模城市扩张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布局工业和居民区域,并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二、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能源需求往往会加剧对于有限资源的依赖,并且会造成环境污染。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鼓励城市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和风能等。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津贴和优惠,以鼓励市民和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
三、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政府应该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要求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和可靠性。
在建设和管理城市基础设施时,我们还应该注重环保和节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四、加强城市绿化和自然保护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建筑和人口聚集会进一步减少城市内的绿地和自然资源。
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需求,我们应该加强城市绿化和自然保护。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市民和企业参与绿化活动,并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五、推行可持续的交通方式交通问题是城市化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减少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我们应该鼓励市民使用可持续的交通方式,例如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等。
政府可以提供相关的交通设施和便利措施,同时也可以对私家车实施限制措施,以减少交通压力。
六、加强社区参与和人民自治城市化问题的解决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
政府应该加强对社区的支持,鼓励居民组织参与城市化进程的决策和管理,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
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
二 ,三产则是逐年呈上 升趋势 ,目前 占 到 8 %左 右 在农 村劳 动力 中 ,从事 0
一
产 生 产 活 动 的 占 4 % 左 右 ,从 事 0
成了试 点小城 镇的总体规划和建设 区的
控 制性详 细规划 , 大 了对基础设施 和 加 公共 服务设施 的投入 , 对促 进小城 镇经 济社会发展 , 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起 远 郊城镇 在经 济快速发 展的基 础上 , 会 社 各项 事业也 有长足 的进步 , 在逐步 发 正 挥着 聚集和 辐射带动 作用 , 城市 化进 程
在分析北京远郊区县城市化 的制 约 因素 的同时 ,我们还应看 到 ,改革开放
来 ,特 别 是 近 些 年 来 ,北京 远 郊 区 县
经济 与社会 发展步伐明显 加快 .为推进 乡村城市化进程积 累了条件 ,目前正 是 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太好 时机 。
I 党的 十五届三 中全会和 20 00年
加 快
是 际柔 区 ,人 口 2 . 6 2万人 。各 建制镇 平均人 口为 15万 人 ,镇 区常住 人 口平 均仅 为 50 6 0人 .常住 非农业 人 口不足
50 0 0人 , 与 全 国 小 城 镇 镇 区 平 均 人 口
6月 中共 中央和国 务 院出台 的《 关于 促 进小 城镇 健康发 展的若干意见》 把发展 , 小城 镇作 为带动农村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
京市 区水平 ,但 却相当于全国城市 的平 均水平 ,面建制镇的道 路建设 、绿 化建 设则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城乡居 民 收入水平看 ,远郊农村住户家庭人均收 入 相 当 于 北 京 城 市 居 民 人 均 收 入 的 4 % .是全 国平均人 均收入水平 的 18 3 . 倍 ,相 当于全国城镇居 民收入的 7% , 3
浅谈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一、 规划背景1.城市需要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分析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
从表格(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经济高速增长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城乡差距扩大;破坏环境,不利于持续发展等。
[1]所以要想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我国的城市发展就需要遵循经济规律。
中共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
城市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表1 1950-2015年我国GDP增长率(数据源自网络)2.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内涵解读十九大指出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内涵包括: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
高质量发展不是指发展不追求速度,只注重质量。
提高发展质量,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发展的速度也会提升。
所以说高质量发展的“质与“量”是辩证统一的。
高质量发展六大内涵的解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公民、生态、国家。
从公民层面来说,高质量发展就是改善城乡差距,让区域发展均衡,能够让经济的发展更加公平地惠及公民。
高质量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公平性,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民的努力,发展的成果应该人民共享。
要始终明确发展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2]。
从生态层面来说,发展要顺应经济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为未来更加长远的发展做打算。
[3]再者,高质量发展也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要保护好生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从国家层面来讲,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组织结构日益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合理,并且不断深化融合发展。
高质量发展强调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产业实力的综合反映,是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我国产业转型的发展支柱。
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难点及应对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面临着诸多难点和挑战。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难点,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难点,探讨相关的应对措施。
一、城市规划的难点1. 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日益完善,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则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城市发展的不均衡,给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
2. 环境保护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难点。
如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兼顾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了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拓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予以重视,否则将会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4.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成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难点。
如何在保证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一大挑战。
1.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了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可以通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应该从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使城市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
2.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为了解决环境保护问题,需要加强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制定更为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向环保型、低碳型方向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了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完善城市的交通、供水、供电、绿化等基础设施,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城市规划项目实施的重点、难点分析及其应对措施
城市规划项目实施的重点、难点分析及其应对措施1. 前言城市规划项目是为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而进行的重要工作。
然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
本文将对城市规划项目实施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2. 重点问题分析2.1 社会参与在城市规划项目中,社会参与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居民的需求和意见是制定规划的重要依据。
然而,由于居民群体庞大且意见各异,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居民参与成为一个重要的挑战。
2.2 技术支持城市规划项目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决策支持。
然而,许多城市在技术能力和资源方面存在不足,这给项目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2.3 经济可行性规划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是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项目的投资与预期效益之间必须保持平衡,同时需要考虑市场的变化和风险。
3. 难点问题分析3.1 政策和法律环境城市规划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符合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然而,政策和法律环境的变化和复杂性增加了项目的难度。
3.2 利益相关者的考虑城市规划项目涉及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诉求,如政府、开发商、居民等。
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是一个难点问题。
3.3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城市规划项目必须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
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应对措施4.1 强化社会参与可以通过举会、座谈会等形式,与居民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并将其纳入规划决策过程。
同时,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居民对规划项目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4.2 加强技术支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培训专业人才等方式,提升城市规划部门的技术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4.3 综合考虑经济因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经济评估和风险分析,确保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同时,关注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项目的投资和运营策略。
城市建设如何实现多元化发展模式
城市建设如何实现多元化发展模式在当今时代,城市建设不再是单一的建筑堆砌和基础设施的简单铺设,而是需要追求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变迁以及应对环境和资源的挑战。
多元化发展模式首先体现在功能的复合性上。
过去,城市区域往往被明确划分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单一功能区,这种划分虽然便于管理,但却导致了城市运行效率低下,如早晚高峰的交通拥堵、商业区夜间的冷清等。
如今,城市建设应注重打造集居住、工作、商业、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例如,在一个社区内,不仅有居民住宅,还有小型的商业中心、办公空间、公园绿地以及文化活动场所。
这样的布局可以减少居民的通勤时间,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同时也能促进不同功能之间的互动与协同发展。
文化元素的融入是城市建设多元化的重要方面。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灵魂所在。
在城市建设中,应当注重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街区,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同时,还可以通过新建文化设施,如博物馆、艺术馆、剧院等,来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此外,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音乐节、艺术节、民俗展览等,能够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吸引游客,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也是实现城市多元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能源。
绿色建筑采用节能环保的设计和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绿色交通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降低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的广泛应用,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建设公园、湿地和生态廊道,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能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提高生活质量。
科技创新在城市建设的多元化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难点及应对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为一个日益复杂的挑战。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涉及多个层面、多方利益相关者,其难点多种多样。
本文将从政府管理、公民参与、资源配置等方面分析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管理方面的难点及应对措施1. 政府管理难点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政府管理难点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不畅、规划与实施之间的脱节、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各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清、信息不畅导致规划实施中的混乱和冲突,政策执行不到位则容易导致规划建设管理的效果不佳。
2. 应对措施政府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协调沟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合力推动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同时政策的执行要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达到规划建设目标。
1. 公民参与难点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公民参与难点主要体现在公众对规划决策的信息不对称、参与渠道不畅、意见无法有效表达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规划决策的不民主、不透明,易引发公众的不满和抵制。
应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多种途径传播规划信息,积极征集公众意见,并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决策,使公众能够真正参与到规划建设管理中来。
1. 资源配置难点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资源配置难点主要表现在规划建设资金不足、土地资源有限、环境保护成本高等方面。
这些问题制约了规划建设管理的进程,影响了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探索多种筹资渠道,如PPP模式等,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要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合理配置城市用地;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完善环保设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
1. 技术应用的难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应用难点,如GIS技术的应用需要专业人才、成本高昂等问题。
应加强技术应用的人才培养,提升专业人才的能力,降低技术应用的成本,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如何更好地应对城市化发展
如何更好地应对城市化发展城市化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趋势,在中国尤其如此。
城市化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高涨、人口密集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城市化发展,以减轻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应对城市化的重要手段。
城市规划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的发展方向、尺度和布局,以实现城市持续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土地资源利用、人口分布、环境保护等等。
建立一个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能够使城市化更加有序,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
二、交通建设交通拥堵是城市化带来的普遍问题。
因此,交通建设是应对城市化的另一项重要手段。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我们需要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资,增加公共交通的运营频率。
此外,我们还需要优化交通管理,例如细化交通流程、设置特定路段限行、鼓励非机动车出行等。
通过这些办法,可以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三、环境保护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密集和工业化生产,会加剧环境污染的程度。
因此,环境保护是城市化必须面对的难题。
我们需要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落实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以及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这些措施可以减缓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压力,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健康。
四、社会服务设施城市化加快了人口的聚集,增加了人们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例如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
因此,加强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也是应对城市化的关键方向。
政府需要增加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提高服务质量。
同时,还需要倡导公民自觉排队等待,不拥挤、不争抢等良好行为习惯,以在公共服务方面实现更公平更有效。
五、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发展机会,也需要提升城市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因此,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也是应对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们应该加强研发和创新,培育新型产业和创意产业,鼓励企业采取生产方式的改革,增加资源利用率和环境友好程度。
浅谈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策略
浅谈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策略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空间发展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核心问题,是影响城市规划水平的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化建设进程,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需要在开展城市规划工作时解决好空间发展问题,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确保城市规划工作的建设水平。
本文将主要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对城市规划期间产生的空间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的落实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化建设;空间发展;优化策略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各地区城市建设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土地资源短缺问题。
在城市发展期间,土地是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发展因素,是影响城市发展水平及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因此,新时期开展城市规划工作时,应当高度重视空间发展问题,以科学、合理的措施来解决相关问题,切实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助力城市健康、平稳发展。
一、研究概述所谓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的科学规划、分析与设计,以达成各区域空间关系的平衡性与协调性。
通过落实城市规划工作,能够有效优化城市建筑群整体形象,协调各类建筑间的联系,为城市打造出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在开展城市规划工作时,应当加强对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的合理规划设计,将此类工作视作是城市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城市规划是对一定阶段内城市发展趋势的设计蓝图,是开展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时的重要参考。
随着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上升,以及城市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但在以往,由于忽视了城市规划期间的空间发展问题,导致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下降,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针对此,立足于新时代视域,各地区应当以解决空间发展问题为开展城市规划工作时的核心内容,依据城市规划发展需求,合理协调城市各区域空间关系,保障城市功能的完备性及有效性,以维持自身健康稳定发展,保障城市规划效果。
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化效率的提高,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经之路。
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发挥城乡两方面优势,促进城乡融合和城乡一体化。
小城镇由于地理位置适中,兼有城市乡村两个特点和两种职能,自然就成为城乡融合的交汇点,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基地。
小城镇在建设规划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同时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这使得现阶段我国部分小城镇发展已经面临众多限制,因此需要加强引导,积极推进。
本文就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设计1小城镇规划设计原则1、与环境相互平衡适应及与人为本原则。
人类作为小城镇的主体,在改善生存环境的同时会不知不觉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排向大气及水土中的废气废物会直接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
近年来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环境失衡的影响日趋严重,失去调节能力控制的生态系统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小城镇的工业规划布局,人口规模与环境的平衡度在规划设计中需极其注重。
2、小城镇的灵魂就是它本身的特色。
有特色的小镇可为其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并为其提高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将为小城镇的发展产生促进的作用。
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特色小镇固然是好,但是,在没有的情况下,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注重其生态景观特色的设计,避免产生”千城一面”的印象。
3、乡镇工业的合理布局原则。
小城镇的工业结构及布局在体现小城镇本身产业特色的同时,在本质上决定了小城镇的技术经济系统的构成。
因此,小城镇的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及利用的合理性取决于工业结构及布局,它也是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核心。
2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现状1、小城镇的概念界定小城镇,从字意上理解就是较小的城镇。
它是城乡之间的结合部,地位较为特殊。
小城镇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上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一般县城。
这个概念比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法定含义。
广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了狭义概念中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了集镇的概念。
城市化问题及应对策略
城市化问题及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
城市化在带来诸多机遇和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城市化带来的一个显著问题是人口过度集中。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资源紧张,如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
城市的住房供不应求,房价飞涨,许多人只能居住在狭小拥挤的空间,甚至出现了大量的贫民窟。
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常态,通勤时间延长,不仅浪费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也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教育和医疗资源的紧张,使得人们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城市的环境污染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空气、水和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水污染使得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峻,同时也威胁着水生生物的生存。
土壤污染则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
城市化还导致了社会分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城市中既有富裕的商业区和高档住宅区,也有贫困的棚户区和低收入群体聚居区。
这种社会分化不仅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在就业方面,城市化虽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高端产业和创新型岗位相对较少。
同时,由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就业竞争激烈,失业问题时有发生。
面对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至关重要。
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增长、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等因素,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实现居住、工作、商业和休闲的平衡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加大对住房的规划和建设,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其次,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污染物排放。
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模式研究
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模式研究作者:余志文来源:《商情》2009年第19期【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本文从安徽省省情出发,通过对我省城镇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模式,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进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问题模式协调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农村城镇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长期以来受产业发展与布局、城镇建设、农民素质、观念和认识障碍、政策不配套、制度障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
安徽又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占绝大比重的农业大省,地处“经济凹地”的中部地区,外部承接着“大梯度”转移问题,内部又存在着“小梯度”发展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任重而道远。
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发展,我省经济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水平获得显著提升,与此同时,省内各市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变得十分突出起来,而导致这些市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村人口占有重大比例,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突出,进而使得整体人均收入不高。
就近几年全省各地经济增长态势而言,GDP名义增长最快的与增长最慢的相差近22个百分点,实际增长最快的与增长最慢的相差近10个百分点,2008年,人均GDP高者达19000元,低者不足2500元,亳州、池州等农村人口占市总人口近70%的地区的人均GDP不足5000元。
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省城乡协调发展,关系到我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小城镇建设的原则及其战略
北京市的小城镇建设,有效地减轻了城区面临的人口膨胀、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压力,同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启动内需都意义重大。
北京小城镇建设步入了良性循环, 小城镇逐步成为当地的经济中心、商贸中心,带活了一地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
一、小城镇建设的原则1•发展上的特色原则。
小城镇内部自然要素秉赋的差异性、产业结构和城镇空间结构的不均衡性都为小城镇经济建设的区域特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是环境优势,使得发展目标有特色。
二是市场优势,使得发展市场有特色,即城乡对流,互动发展。
三是资源优势,使得产业结构有特色,即食品饮料、旅游、建筑建材、高新技术的名优产品及优势特色行业。
四是政策优势,使得项目选择有特色,扶优扶强,培植出特色经济增长点。
2•战略上的层次原则。
小城镇经济发展战略应摈弃均衡发展的思想,非均衡化是区域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般说来,区域开发并非在所有的地点上同时发生,总是先从一二个开发条件较好的结点上开始,随着经济发展点与点之间的经济联系构成轴线,轴线经纬交织而开成网络,在非均衡化程度加剧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等在区域上的梯度变化,不同梯度的地区开发策略存在差异,因此开发策略的多元化是非均衡区域发展的显著特点。
3•时序上的持续原则。
在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目标应该是持续渐进的,发展速度应当是持续稳定的,发展质量应当是持续上升的,发展政策应当是持续连贯的。
要处理好近郊和远郊、平原和山区、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关系,长期坚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方针,平原发达小城镇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欠发达小城镇发展经济,减少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4•科技上的支撑原则。
科技进步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建设的技术领域涉及内容很广,应当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经济一体化、决策科学化,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北京远郊区县小城镇住区空间分布和发展策略研究
[ 词]北京郊 区 关键
略
小城 镇住 区
空 间分 布
发展 策
1 北京远郊 区县小城镇 住区建设概况 从 上世纪 9 O年 代起 .北京市 的住宅建设 重点 从市 区转 向城市 边缘和卫星城 镇。1 9 年 以前 . 98 昌
镇 ”的方针 以来 . 小城镇 郊区县小
城镇承 接疏散 中心城人 口的任务 住 区建 设得到前
所未 有的发展 。
第二 . 区住宅相 对低廉 的价 格刺激 了城市 居 郊 民的购买力。郊 区具有相对充足 的土地资源 加 之 距 离中心 城较远 使得小城镇 住宅售价 普遍低于城
维普资讯
城 市建筑l 主题专栏 l R N M N A CICUE FAUE HM B I A D RH E R lET R T EE U AS TT -
北京远郊 区县 小城 镇住 区空 间分 布和发展 策略研 究
A R s ac nteR sd nil p c i r uini S b r e f e i e e rho e ie t a eDs i t u ub ao i g h aS tb o n Ar B j n
环 以外 )均价 只有 85 0元 , 右 . 0 m左 巨大差价使
得小 城镇住 区建 设迅 速发展 。另外 . 随着房 地产投 资热 的兴起 . 部分 城市居 民选择 到郊区购买第二套
s a e d sr b to fr sd n i lc n tu to fs l p c iti u i n o e i e ta o sr c i n o ma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天津远郊小城镇空间分布马健张蓉李芳张娜城市远郊小城镇发展模式及规划应对【摘要】界定了远郊型小城镇的划分依据,分析其面临的缺乏城市功能区依托、基础设施差、道路交通不便、土地商业开发潜力低等不利因素研究总结国内外近郊小城镇的一般发展模式。
结合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新形势,提出通过传统农业与新兴服务业相结合、主体性地产开发、创新规划布局方式、统筹协调区域发展等规划手段促进远郊型小城镇的发展。
并在实际项目中加以实施和改进。
【关键词】远郊型小城镇;发展模式;规划应对1远郊小城镇发展背景1.1研究背景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小城镇的建设已成为重要并且关键的环节之一,根据城市化规律,将小城镇建设与都市群发展战略相对接,将其作为城市体系的基点,围绕天津中心城区,形成11个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新城和30个星罗棋布、类别多样的中心镇。
天津市第二批小城镇试点工作已于2007全面开工,预示着小城镇建设在天津开始全面启动。
小城镇建设普遍需要解决好的是农民安置、资金平衡、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城市远郊小城镇既有小城镇建设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存在自身特有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杨家泊镇(茶淀桥沽、七里海镇)发展模式的解析,从而对城市远郊区小城镇建设模式提出一些新的构想和发展思路。
1.2研究对象分布参考其它地区的经验,结合天津市自身的特点,将远郊小城镇其界定为除天津市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之外区县的小城镇,即汉沽区、大港区、武清区、宝坻区、宁河县、静海县、蓟县辖区内的82个小城镇。
其中,中心镇19个,包括杨家泊镇、茶淀镇、小王庄镇、太平镇、河西务镇、崔黄口镇、王庆坨镇、大口屯镇、林亭口镇、下营镇、邦均镇、马伸桥镇、上仓镇、唐官屯镇、独流镇、王口镇、七里海镇、宁河镇、潘庄镇。
从分布规律来看,远郊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发展不均衡。
1.3远郊小城镇发展的困境近郊小城镇由于距离中心城区较近,大部分可以依托城市功能区和城市的基础设施,例如华明镇依托空港物流区,张家窝镇依托京沪高铁站,或者仅仅依靠区位优势发展房地产业。
而城市远郊区与中心城区距离较远,缺乏城市功能区依托,且基础设施较差,道路交通不便,土地商业开发潜力低,这些都成为远郊小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
如果采用近郊区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建设远郊小城镇,即主要通过宅基地换,将集约出的土地面向市场出让,开发住宅产品,以图2美国沙漠小镇一景表1天津市具有专业化发展潜力的第三批示范小城镇房地产业为支柱产业,以获取农民安置和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方式,在远郊小城镇则往往无法实现。
通过统计,仅天津市一批示范小城镇,近郊区的4个小城镇(村),包括小站镇、大良镇、后蒲棒村、南北辛庄村,出让用地已达4992亩(2008年7月统计),合3.32平方公里。
然而,2008年全天津市出让土地仅为近7平方公里,且为近几年的最高点。
因此,远郊小城镇若全部以土地出让的方式获取初期原始建设资本,则形成的土地市场供给远远大于市场有效需求。
由此来看,远郊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并不具备近郊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条件,很难以房地产开发回收建设成本,必须形成自身特有的发展模式。
2远郊小城镇发展的一般模式根据其自身的资源情况可将小城镇划分为有特殊资源作为依托和没有特殊资源依托两类。
根据其区位和服务范围,可以将远郊小城镇划分为新市镇和专业镇两种。
前一种分类有利于判断某个小城镇在区域中的定位,后一种分类可以区别某个小城镇发展的内部动力。
2.1根据资源特色明确发展定位2.1.1具有特色资源的小城镇应发展成为专业化小城镇通过对全部三批试点小城镇的比较可以发现,远郊型小城镇中,获得批准成为第三批试点镇(村),大部分具备“特色资源”作为依托,可以形成为专业化特色明显的小城镇,从而为这些小城镇的发展定位奠定了资源基础(表1)。
如蓟县的村镇,由于占有自然山水资源的独特优势,在天津市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重点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成为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专业化小城镇。
2.1.2缺乏特色资源的小城镇应从区域角度需找自身发展定位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小城镇缺乏“特色资源”作为发展依托,或者对其周边资源和产业的传统开发不足以支撑该小城镇的发展,如杨家泊、高村等镇。
对于这类小城镇,如果以综合型城镇的思路进行定位,则有可能发展成为在区域中没有专业化特色的小城镇。
这时,需要通过高水平的策划及规划设计,提炼出小城镇的特色,根据宏观区域的发展阶段,判断市场需求变化,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从而提升小城镇的发展空间。
如美国在距拉斯维加斯城30分钟车程的沙漠之中成功地策划和建造了沙漠度假小镇。
在没有任何资源和产业的情况下,通过设计创造价值,小镇在名为维加斯的人工湖周边进行布局建设。
在维加斯湖度假小镇上规划并建造了意大利风情的度假酒店、美食餐厅、优雅的赌场、游艇邮轮码头、豪华住宅及配套的私人码头和一个繁华的购物和街区(图2)。
2.2根据区位条件确定小城镇发展的主导因素2.2.1服务业主导下的新市镇新市镇指的是通过集中兴建住宅、医院和发展企业,建设文化、休闲和商业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形成全新的、相对独立的城市型社区的一种发展模式。
由于新市镇中的绝大多数居民以从事服务业为主,因此,服务业成为新市镇的发展的主导因素。
在大城市远郊建设新市镇,既有助于提升小城镇发展水平,形成区域性中心小城镇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也可分担大城市部份职能,共同构建科学合理的大都市区功能体系。
但同时,这种发展模式并不适合于大多数远郊型小城镇,而通常更适合于近郊型城镇,因为中心城区的功能扩散通常沿着轴线呈“圈层”进行,因此,一般情况下新市镇模式通常发生在近郊区,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在远郊区发生。
天津市传统的“一个扁担挑两头”的哑铃型城市结构,非常适合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两个“城市”的中间地区培育一些新市镇,作为天津市“多中心结构”的主要空间。
此外,对于某些距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大于30公里)、已有较好发展基础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小城镇或小城镇组合,也可将服务业作为其发展的主导因素。
新市镇的发展目标是形成大都市核心区外围的小城市,为周边城镇及农村地区提供城市型服务。
例如,在天津七里海湿地保护区范围内,目前所有居民点分散分布在湿地核心区周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均严重依赖湿地资源,发展水平很低,对湿地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通过相关规划,将七里海地区三镇两乡辖区内的各类企业和建设用地重新整合,集中建设新市镇。
湿地保护核心区外建成以生态农业和教育旅游为主的湿地田园,在湿地保护区之外建设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湿地之城。
鼓励发展生态旅游、教育旅游等服务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不再依赖湿地资源。
不但可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更切断了农村经济发展与湿地资源间的依赖关系,从未为湿地保护奠定了经济基础。
2.2.2制造业主导下的专业化小城镇专业镇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某一种或两种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为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主导镇域经济发展和就业格局的乡镇经济形式。
远郊小城镇具有地价较低、可建设用地充足、环境容量大、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在中心城区扩张动力不足,近郊房地产市场停滞不前而传统制造业升级的新形势下,这些优势非常有利于吸引传统制造业的进入,如食品制造、纺织等行业,从而与核心城市形成有机分工,不但可以成为疏解城市生产功能的途径,还可为远郊小城镇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动力。
例如,汉沽区杨家泊镇总体规划,结合本地渔业资源基础,在镇区东侧规划了工厂化养殖区,在现有河豚、东方对虾等海珍品品牌的带动下,形成规模效益。
在做大做强工厂化养殖海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形成海鲜美食、旅游度假、精品购物、高档居住于一体的小镇,打造特色专业化小城镇。
2.3“安居乐业”统筹协调的发展模式2005年天津第一批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之时,恰逢我国宏观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在成为国家战略之后,全市城镇化发展也进入了高速提高阶段,由此给中心城区发展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天津辐射影响范围内的周边省份农村人口向天津市聚集以谋求更好的个人发展,二是天津市为解决居住条件的历史欠账问题而展开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活动。
两方面影响的叠加,造成了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向外环线以外的近郊区快速扩张,并且这种扩张主要由房地产业主导。
同时,近郊地区的大量农业户籍人口已经不再从事农业活动,事实上已经是城镇人口。
中心城区居住功能外溢引发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不足和农村建设用地粗放使用造成了建设用地浪费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天津市第一批示范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背景。
在这种情况下,先解决农民安置、然后用地产开发来回收成本、最后再发展产业提供安置农民就业机会的“华明模式”,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有效需求不足,这一问题同样对我国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是房地产市场波动明显。
2008年下半期,全国房地产业跌至多年来的谷底,国内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房价大跌,广大居民却持币观望。
天津房地产市场同样受到冲击,但得益于泡沫远远小于其他城市,天津中心城区房价基本保持了原价,仅市郊房价有所下跌,但2009年后又逐渐提高。
二是社会就业压力加大。
国外产品市场萎缩造成了我国就业岗位的大幅缩减,尽管中央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与全球经济繁荣时期比,城市居民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增大。
三是通货膨胀预期提高。
国外经验表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货币供应量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引起通货膨胀,这种预期情况下,城市居民更愿意对不动产进行投资,由此造成了房地产业在强劲反弹的同时,泡沫的成分越来越大。
天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样存在着这些情况,但城市扩张的趋势不会改变,只是速度将会波动。
同时,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无论是近郊还是远郊小城镇的发展,都必须摆脱“华明模式”完全由地产开发主导的经营模式,但“华明模式”创造的“双平衡”经验不能放弃,反而应该加强。
同时,不同地域、不同资源结构的小城镇在经营模式上,应根据自身特色有所创新。
远郊小城镇的发展,或地产开发与工业发展并举,或工业优先,或服务业优先,将广大农民的就业问题放在第一位,在为广大农民提供“安居”条件的同时,统筹解决他们的“乐业”需求。
在此基础上,各有侧重地推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3新形势下远郊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应对3.1杨家泊镇发展规划杨家泊镇地处天津市最东端,滨海新区的最北端,距中心城区较远,周围没有大型城市功能区作为依托,区位无明显优势。
辖区内土地盐碱化严重,植被生长困难。
由于既无特色资源,有无区位优势,杨家泊镇的发展如果简单套用“华明模式”必然陷入困境,而应从区域角度出发,深挖本地特色,创造出具有杨家泊特色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