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边界层概述(1)
大气边界层的垂直结构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大气边界层的垂直结构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大气边界层是指大气与陆地或海洋接触的那一部分,它对于气候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的研究是了解大气运动、传输过程和能量交换的关键所在。
通过深入了解大气边界层的垂直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现象,并对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控制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大气边界层的定义和特征,包括其高度范围、温度和湿度变化规律以及风速和风向变化特点等。
然后,我们将讨论影响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的因素,如地表状况、太阳辐射、大尺度环流等。
随后,我们将介绍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探空观测、激光雷达和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解释说明垂直结构中温度、湿度、风速和风向变化的规律,并探讨热力过程对垂直结构的影响机制。
接下来,我们将概述现有的研究成果,介绍典型的研究案例并总结其结果和讨论。
最后,我们将对当前研究进行评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并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概述。
通过对该领域的深入探索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气运动、能量交换和风险传播等过程,并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本文还旨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并揭示其中不足之处,为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2. 大气边界层的垂直结构2.1 定义和特征大气边界层是指地球表面上方高度大约为0-10公里之间的一层大气区域,与其上方的自由大气相隔开来。
它是地球上最接近地面的一层大气,并且具有明显的特征和变化。
大气边界层的垂直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地面边界层、混合层、风向风速级和逆温层等。
- 地面边界层:位于地表附近,高度约为0-1公里。
在这一层中,空气受到地表摩擦的作用而发生湍流运动,形成了强烈的垂直湍流混合,在这个过程中热量、湿度和颗粒物等物质被混合扩散。
- 混合层:位于地面边界层之上,高度约为1-3公里。
台风形成的大气边界层过程
台风形成的大气边界层过程引言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对于许多沿海地区来说都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了解台风形成的过程对于预测和防范台风具有重要意义。
台风形成的过程包括大气边界层的一系列复杂变化。
本文将探讨台风形成过程中大气边界层的关键环节。
大气边界层的概述大气边界层是指地球表面与自由大气之间的区域,它对于气候模式和天气系统的形成至关重要。
大气边界层的特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的变化。
在台风形成过程中,大气边界层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大气边界层的结构大气边界层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地面层、混合层和准静止层。
1.地面层:指离地表约1.5公里以下的区域,受到地表影响最为显著。
地面层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较大。
2.混合层:位于地面层之上,高度约为1.5公里至4公里。
混合层内的气体混合程度较高,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相对较小。
3.准静止层:位于混合层之上,高度约为4公里至15公里。
准静止层内的气体流动较为缓慢,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相对较小。
台风形成的过程台风形成的过程需要满足一系列气象条件和动力过程。
1. 气象条件台风形成的气象条件包括足够高的海水温度、弱的垂直风切变和足够的湿度。
这些条件有助于产生热带扰动,为台风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 热带扰动热带扰动是台风形成的前兆。
当气象条件合适时,海洋表面上的热量会导致空气的上升,形成一个低压区域。
这个低压区域会吸引周围空气进一步上升,并逐渐形成一个热带扰动。
3. 热带扰动的增强热带扰动在与海洋表面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增强。
海水蒸发导致热量释放到大气中,进一步加强了热带扰动。
此时,热带扰动会逐渐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流,也称为热带低压。
4. 台风的形成当热带低压进一步发展并且达到一定标准时,它会被升级为台风。
台风的形成与大气边界层的变化密切相关。
大气边界层的水汽能量提供了台风形成所需的燃料。
4.1 气流的对称性台风形成过程中,大气边界层内的气流逐渐变得对称。
气流的旋转围绕着台风的中心,并且逐渐向上升高。
大气边界层
大气边界层气流过地面时,地面上各种粗糙元,如草、沙粒、庄稼、树木、房屋等会使大气流动受阻,这种摩擦阻力由于大气中的湍流而向上传递,并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达到某一高度后便可忽略。
此高度称为大气边界层厚度,它随气象条件、地形、地面粗糙度而变化,大致为300~1000米。
直接受到地表作用力影响的大气对流层,有时也称为行星边界层。
这些作用力包括摩擦,加热,蒸发,蒸散和地形影响等。
大气边界层的厚度随时间空间变化而有明显差异,可由数百公尺至一,二公里。
大气边界层之上成为自由大气。
白天地表受到太阳照射加热,温度升高;晚上则因为地表长波辐射冷却作用而降温,使得接近地表的气温呈现日变化,这种日变化是陆地上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
由于海水的比热大,以及海洋上层海水强烈的混合作用,使得海水表面温度日变化不明显,所以海上大气边界层的日变化也不明显。
气温日变化的振幅大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很快减小,自由大气的日变化则很小。
乱流旺盛也是大气边界层的重要特性。
无论在陆上或海上,在高压区域因为气流沉降,边界层厚度通常比在低压区小。
在陆上高压区域,大气边界层的日夜演化,结构常比较清晰,主要包括混合层,剩余层和稳定边界层。
日出后地表受热,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对流逐渐加强,各种性质近乎均匀的混合,古称之为混合层,也称为对流边界层。
在混合层内为不稳定的大气,其乱流主要有对流作用主导。
日出后混合层很快发展,到了下午一,二点左右,混合层高度达到最高。
日落后,地表受热停止,使得混合层内的乱流强度减弱,原来为不稳定的大气,逐渐转为中性的大气;此为白天混合层的残余,故称之为剩余层。
日落后,地表以长波辐射冷却,逐渐降温,在地表形成逆温,发展成为夜间地面逆温层,这一层大气非常稳定,故称之为稳定边界层,层内的乱流强度很微弱。
在稳定边界层之上即为剩余层。
夜间地面的风通常是微风或静风,但在稳定边界层顶常会出现很强的风速,这种现象称为夜间低层喷流。
无论在混合层或稳定边界层,从地表到约十分之一边界层厚度附近的热通量,水气通量和应力随高度的变化不大,这一层被称为地面层,或等通量层。
边界层的概念和特点
边界层的概念和特点边界层是指在地球物理学中,大气界面和地面之间的一层气体。
在气象学上,边界层是指从地面到一定高度范围内,风速、温度、湿度等各种大气参数发生显著变化的区域。
边界层的高度通常为未来数小时预报所需要的范围内。
1. 逐渐递减的风速:在边界层内,风速逐渐递减。
开始时,风速最大并且逐渐降低。
具体的风速变化取决于地面和大气层的性质和情况。
2. 温度和湿度梯度:边界层内的温度和湿度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
一般来说,地面处温度最高,高层温度逐渐降低。
除此之外,空气湿度在边界层内也会发生变化。
具体变化也是因地而异的。
3. 乱流增大:边界层内的乱流比较显著。
在这里空气流动不是平稳的,而是发生着强烈的乱流。
气体不能在水平方向上自由扩散,而是在各种水平方向逐渐混合。
4. 光学特性不同:由于边界层内存在着大量悬浮的尘埃和气体,它具有不同于上层大气的光学特性。
这使得大气边界层对光的透过率发生了变化。
边界层在气象、环境科学、气候变化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较为典型的是它与交通工具有关的影响。
由于边界层内的风速变化大,乱流强,而车辆在受到这种影响的同时会发生摩擦热,从而可以推测车辆的燃油效率、稳定性和舒适性。
在电力行业,边界层的变化也会影响线路的温度和表面附着物的变化,从而影响电力传输的效率和稳定性。
同样,边界层的湿度和风速也会对农业和林业造成影响。
总之,边界层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复杂的概念。
对于气象学家、大气化学家、环境工程师、天气预报员、交通工程专家等专业人士来说,了解边界层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9章 大气边界层
?
这些通量可以通过除以湿空气密度而重新定义成运动学形式,
运动学通量 符号 ~ M M 单位
质量 热量 湿度 动量 污染物
a ~ QH QH a C pa
R ~ R
F
a ~ F
~ a
a
m s m K s kg w m kg a s m m s s kg 污 m kg a s
(1)混合层(ML)
• 混合层主要生成机制是对流,所以在晴天,ML的 发展依 赖于地面的太阳加热。(?) • 混合层顶部的稳定层作用?---顶盖,限制对流---卷挟带 • 整个混合层的风都是次地转风,风速分布?(风速向下递 减,在近地面处趋近于零) • 水汽混合比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为什么? • 大部分污染物是靠近地球表面
风
垂直输运 厚度
表面层中近似为对数风速廓线,通常 为次地转的,并与等压线相交
湍流占优势 变化于100米到3公里之间,陆上有日 变化
几乎是地转的
平均风和积云尺度占优势 变化小,在8-18公里之间, 时间变化慢
进一步体会边界层重要性:
每天预报实际上是边界层预报; 污染物积聚在边界层中; 雾发生在边界层中; 气团实际上是地球不同部分大气边界层;
边界层厚度与结构
Subsidence(下沉) updrafts Divergence(辐散) 高压(H) (上升)
Convergence(辐合) 低压(L)
低压区边界层 高度如何确定?
边界层厚度与结构
• • • • • • • • • BL(Boundary Layer)边界层 CL(Cloud Layer)云层 FA(Free Atmosphere)自由大气 IBL(Internal Boundary Layer)内边界层 ML(Mixed Layer)混合层 RL(Residual Layer)剩余层 SBL(Stable Boundary Layer)稳定边界层 SCL(Subcloud Layer)云下层 SL(Surface Layer)表面层:占边界层10%的底部区域
大气层中的边界层与城市气候效应
大气层中的边界层与城市气候效应大气是地球上最外层的气体环境,也是维持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
大气层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称为边界层。
边界层是大气与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区域,对于城市气候效应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层中的边界层与城市气候效应之间的关系。
一、大气边界层的定义与特征大气边界层是大气与地面之间的交界层,其厚度通常为1000米到3000米之间。
边界层内的气流运动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影响,表现出较为复杂的现象。
边界层内的风速逐渐减小,温度逐渐上升,湿度逐渐下降。
此外,边界层还存在着较为强烈的湍流运动,这种湍流运动具有扩散、混合以及垂直上升和下沉的特点。
二、城市气候效应对边界层的影响城市作为人类活动集聚的地方,其特殊的建筑、道路和人造物体对边界层的运动产生了直接影响。
城市气候效应指的是城市与其周围地区相比,气象要素发生的差异和变化。
下面将分别以温度、风速和湿度等因素来探讨城市气候效应对边界层的影响。
1. 温度影响城市地表由于建筑、道路、水泥等人为结构的影响,使得城市表面的辐射热吸收和释放增加。
因此,城市边界层内的温度比周围地区要高。
高楼大厦和狭窄的街道使得日间的辐射热被束缚在城市内部,形成了热岛效应。
夏季热岛效应尤为显著,使得城市内部比边界层外的地区温度高出数度。
2. 风速影响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和大量的人造结构会阻挡风流,使得城市边界层内的风速较边界层外低。
高层建筑产生了阻风效应,导致城市中的空气湍流减弱,风速减小。
这种风速差异导致城市边界层内的污染物扩散速度减慢,容易造成空气污染。
3. 湿度影响城市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制造物体如水泥、沥青等不具备自然的水汽蒸发能力,使得城市边界层内的湿度明显低于边界层外的地区。
城市内的水分蒸发能力降低,导致湿度相对较低。
另外,城市中大规模的混凝土建筑会使得蒸发率减小,降水量减少。
三、城市规划与边界层调控针对城市气候效应对边界层的影响,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边界层特性以及环境保护的原则,实施合理的调控措施。
大气边界层概述
夜间边界层温度垂直分布的演变
2001年1月27日-28日逆温生消的演变过程
300
250
高 200 度 150
1999/10/5 08:00,北京 露点和大气温度垂直分布
不稳定
稳定(逆温)
不稳定边界层风、温廓线
稳定边界层风、温廓线
夜间稳定边界层比起白天的对流边界层来有显著的不 同,特别是,夜间经常在很低的高度上出现较强的逆温, 严重阻碍了物质和能量的扩散。因此研究夜间逆温层的演 变规律,尤其是确定逆温层顶的高度如何随时间演变,是
生态边界层示意图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定义边界层的上界,这也是一 个很困难的问题。有时,上界很明显,例如逆温盖,在盖 子以下大气受下垫面影响很大,而在盖子以上则未受影响。 但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明显的界限是不存在的,下垫面的作 用随高度的增加只是缓缓减弱。一般地,类似于流体动力 学中边界层厚度的定义,定义大气边界层的上界为在这个 界面上 ,由地面作用导致的湍流动量通量以及热通量均减 小到地面值的很小一部分,例如1%。但有时 也以逆温层顶 作为大气边界层上界。
大气边界层概述
王成刚 大气物理系
与流体力学中称固壁附近的边界层为“平板边界层”、 “机翼绕流边界层”等类似,大气边界层也常常被称为“行 星边界层”,因为它是处于旋转的地球上的。当大气在地表 上流动时,各种流动属性都要受到下垫面的强烈影响,由此 产生的相应属性梯度将这种影响向上传递到一定的高度,不 过这一高度一般只有几百米到一二公里,比大气运动的水平 尺度小得多。在此厚度范围内流体的运动具有边界层特征。 在大气边界层中的每一点,垂直运动速度都比平行于地面的 水平运动速度小得多,而垂直方向上的速度梯度则比水平方 向上的大得多。此外,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水平风速的大 小在随高度变化的同时,风向也随之变化。
第1章 大气边界层
z
=
z0
时仍满足对数分布规律:
∂V ∂z
z = z0
=
V* kz0
又∵
∂V ∂z
β = z = z0
V* z01−ε
∴ β = kz0ε
l
=
kz
⎛ ⎜ ⎝
z z0
⎞−ε ⎟ ⎠
(1.13) (1.14)
6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u
+
iv)
=
−if
ug + ivg
(1.22)
为求解方便,取
x
轴平行等压线,则
∂p ∂x
=
0, vg
=
0 (即此时地转风只有东西向分量),有
kz
∂2V * ∂z 2
−
ifV
*
=
−ifug
(1.23)
或
kz
d 2V * dz 2
− ifV *
=
−ifug
(1.23)’
方程的性质:一元二次非齐次常微分方程
) >> ∂ (
) ∂(
,
)。
∂z
∂x ∂y
5).湍流运动明显,地气相互作用强烈,调整较快,呈准定常。
4 Ekman 层的主要特点
2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1).湍流摩擦力,气压梯度力和科氏力同等重要。 2).物理量垂直梯度>>水平梯度。 3).下垫面对自由大气的影响通过该层向上输送。 4).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呈 Ekman 螺线规律。
空气污染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分析
空气污染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分析空气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其中,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尤为突出。
本文将就空气污染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大气边界层的概述大气边界层是指地球表面与上层大气之间的区域,也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区域。
它直接影响着大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包括气象变化、能量传递、风速分布等。
大气边界层的稳定性与质量进行了紧密的关联,而空气污染则会对大气边界层产生诸多影响。
二、空气污染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1. 温度递减率变化空气污染引起的大气中颗粒物的增加,会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得接收地表的太阳能减少。
这导致了地表的加热减少,进而使得大气边界层的温度递减率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会影响到大气的稳定性和垂直混合程度。
2. 大气层中化学反应的变化空气污染物在大气边界层中进行化学反应,会对气候和空气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等污染物被氧化成硫酸和硝酸,从而增加了酸性沉降,对土壤和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3. 风场和风速分布变化空气污染会改变大气边界层的风速分布,并影响风场的稳定性。
这会造成空气污染物的水平输送和垂直混合程度的变化,进而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产生影响。
三、解决方案为减少空气污染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 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的净化处理,实施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替代,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从根本上降低对大气边界层的不良影响。
2. 优化城市规划和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减少污染源的密度和集中程度,增加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自然通风能力,降低污染物在城市中的停留时间。
3. 加强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大气污染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污染源的情况和传播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对大气边界层的不利影响。
4. 增加环境教育和宣传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空气污染对大气边界层影响的认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从而形成社会共识,共同推动空气质量改善。
大气边界层中的湍流能量传递机制
大气边界层中的湍流能量传递机制大气边界层是地球大气圈中最底部的一层,它与地表直接接触,并且包含了地表至大气上层的过渡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湍流成为了重要的能量传递机制。
本文将探讨大气边界层中湍流能量传递的机制。
一、大气边界层概述大气边界层是地球上大气圈中最接近地表的一部分,通常高度在数十至数百米。
它的特点是湍流较为活跃,并且存在着明显的热量、动量和湍流能量传递过程。
二、湍流的定义与性质湍流是指流体在不稳定条件下,流速和压力波动产生的不规则运动状态。
湍流具有三个基本性质:不可预测性、不可逆性和能量耗散。
三、湍流能量传递的机制湍流能量传递是指由大气中的湍流运动将能量从一个空间尺度转移到另一个更小或更大的空间尺度。
湍流能量传递的机制主要有两种:级联机制和辐散机制。
1. 级联机制:级联机制是湍流能量从一个空间尺度传递到另一个空间尺度的过程。
在大气边界层中,湍流动量从大尺度下传递到小尺度,并最终以热能形式被耗散。
这个过程中,湍流涡旋会相互作用、合并或分裂,从而实现能量的传递。
2. 辐散机制:辐散机制是湍流能量从小尺度释放到大尺度的过程。
在大气边界层中,湍流会在小尺度上产生湍动能量,并通过湍流辐散将这部分能量传递到大尺度上。
这个过程中,湍流涡旋会扩散或连接,实现能量的传递。
四、湍流能量传递的影响因素湍流能量传递的机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表粗糙度、大气稳定度、风速等。
1. 地表粗糙度:地表的粗糙度会影响湍流能量传递机制。
较粗糙的地表会增加湍流的能量损耗,使得能量传递到小尺度时更快地耗散。
2. 大气稳定度:大气的稳定度对湍流能量传递有重要影响。
在稳定的大气条件下,湍流能量易于耗散,能量传递的效率较低。
3. 风速:风速是湍流能量传递的重要参数。
较高的风速会增加湍流的活动性,促进能量的传递。
五、湍流能量传递的应用与意义湍流能量传递机制的研究对于气象学、空气污染控制、风能利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对湍流能量传递机制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气象现象,改善空气质量,开发可再生能源。
边界层概念及特点
边界层概念及特点边界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个重要区域,位于地面和大气中的对流层之间。
这个区域的特点是空气的运动非常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混乱不堪。
因此,边界层的研究一直是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此,我们将重点介绍边界层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概念边界层也称境界层,是指地面和大气层之间的一个非常薄的区域,距离地面高度约为20-2000米。
在这个区域中,气流的方向和速度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的涡旋和湍流动。
这些涡旋和湍流动会影响大气层中的气象现象,例如气温、风向、风速等。
二、特点1.湍流流动边界层中的气流非常不稳定,容易形成湍流。
湍流在空气中形成了不规则的涡旋运动,导致了空气的动能和温度的混合,从而使得温度和其他气象参数分布变得非常复杂。
因此,边界层中的天气现象也就难以预测。
2.垂直差异边界层中的气象参数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通常可以将边界层分为三个部分:表层、中间层和上层。
表层高度为0-10米,通常受到地表温度的影响,会形成相对暖的气流。
中间层高度为10-1000米,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大,温度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变化。
上层高度为1000-2000米,稳定的气流运动主要由大气层中的高空风流所驱动。
3.表面效应由于地表的特殊性质,边界层中的气象参数会受到地表效应的影响。
例如,当地表温度很高时,气流运动会形成相对暖的气流,从而导致大气透明度变差。
这种影响不仅涉及到日常的天气变化,还会对气候变化和大气层污染等方面产生影响。
4.气体混合当空气在不同的速度和方向下运动时,它们会相互混合。
这种混合使得边界层中的气体分子运动难以预测。
这种混合是由于边界层中涡旋的形成和气流的不规则运动所致。
5.散卡效应散卡效应是边界层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效应。
它指的是当空气流动速度增大时,越来越多的空气分子被抛到了边界层的外层,也就是远离地面的上层大气层中。
因此,地面与空气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减少了。
这种效应常常被称为“瓶颈效应”,对边界层的研究和预测具有很大的困难性。
大气边界层中的风场特性研究
大气边界层中的风场特性研究大气边界层是指地球表面与大气中上层之间存在明显温度、湿度、风速及其他气象元素变化的层次。
研究边界层中的风场特性对于理解大气运动、气象灾害的形成机制以及风能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大气边界层中风场的特性。
一、大气边界层简介大气边界层是地球表面到几千米以上高度的大气中相对较薄的一部分。
其上部是自由大气,下部是陆地或海洋。
大气边界层主要受到地表摩擦力和辐射作用的影响,形成了特殊的气象环境。
二、边界层中的风场特性1. 线性风场和湍流风场大气边界层中的风场可以分为线性风场和湍流风场。
线性风场是指在平稳的大气条件下,风速和风向呈直线分布。
湍流风场则是受到地表摩擦力和大气不稳定性的共同作用,风速和风向均存在相对明显的变化。
2. 影响风场的因素边界层中的风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表摩擦力、地形起伏、大气湍流、热力和动力过程等。
地表摩擦力是边界层风场变化的主要原因,地表粗糙度和风速之间的关系对边界层风场起到重要作用。
3. 风速和风向的时空变化在大气边界层中,风速和风向的时空变化较为显著。
在水平方向上,风速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同时风向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在垂直方向上,风速和风向的变化较为复杂,通常表现为离地面越远,风速越大,风向的变化也越大。
4. 大气边界层中的风能利用由于大气边界层中风速和风向的变化特性,使得风能利用成为一种可行的可再生能源。
通过建立风电场,可以利用边界层中的风能进行发电,为人们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
三、风场特性研究的意义研究大气边界层中的风场特性对于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于气象灾害的研究和预测,了解边界层中的风场特性可以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损失。
其次,风能利用是可再生能源的一种重要形式,研究风场特性可以帮助优化风电场的设计和机组布局,提高风能的利用效率。
此外,对于空气污染的传输和扩散研究也需要深入了解边界层风场的变化规律。
结论大气边界层中的风场特性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大气运动和气象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气边界层结构及其与气象现象的关系
大气边界层结构及其与气象现象的关系大气边界层是指从地面开始到大气中高度约为20公里的一层空间,它是地球上各种气象现象的重要发生地。
大气边界层的结构和特性对于理解和预测天气变化以及气候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大气边界层的结构入手,分析其与常见气象现象的关系。
一、大气边界层的结构大气边界层的结构呈现多层分布,从地面向上分别为地面层、对流层、平流层和中性层。
各层的特性和气候现象与其结构密切相关。
1. 地面层地面层是大气边界层的最底层,厚度约为100-200米。
它直接受到地表的热状况、地形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在地表层中,气温和湿度的变化剧烈,大气动力学力量较强,垂直混合强烈。
地面层常常产生雾、霾等天气现象。
2. 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边界层的第二层,大约高度在10公里以内。
它是气象现象最活跃的层次,气象要素随高度的变化相对较小。
由于太阳辐射和地表的热状况不均匀,对流层中产生了大量的对流运动,形成云、降水等现象。
风向、风速的变化明显。
3. 平流层平流层是对流层之上的一层,高度约在10-20公里之间。
平流层稳定,温度随高度变化不大,并且风向和风速相对稳定。
这一层通常没有云层的形成,降水少。
4. 中性层中性层是大气边界层的最顶层,高度在20公里之上。
大气中的各种气象现象几乎不再发生,很少产生明显的变化。
二、大气边界层与气象现象的关系大气边界层的结构和特性直接影响着气象现象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大气边界层与几种常见气象现象的关系:1. 降雨大气边界层的对流层是降水的主要形成层次。
当对流层中的气温不规则分布,湿度较大时,容易形成对流云,进而产生降雨。
2. 大风大风通常与较大的垂直风切变有关,而垂直风切变也是大气边界层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
当大气边界层中垂直风切变较大时,容易形成强风。
3. 雾、霾地面层是雾和霾的主要发生层次。
在地面层,气温、湿度以及大气动力学力量的影响导致了雾、霾等现象的产生。
4. 逆温层逆温层是大气边界层的一个现象,指的是大气温度随高度逐渐升高的层次。
大气边界层的温湿度结构及演变规律分析
大气边界层的温湿度结构及演变规律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对于大气边界层温湿度结构及演变规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大气边界层是指地球表面与大气相交的部分,其温湿度结构直接影响了大气环流、降水等气候现象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将从大气边界层的定义、温湿度结构的特点、演变规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大气边界层的定义大气边界层是指由地表往上延伸几百米至几千米的大气层,是地球表面与低层大气相互作用、交换能量和质量的重要区域。
它包括地面至对流层顶部的对流层边界层和接壤对流层和平流层的过渡区。
2. 温湿度结构的特点在大气边界层中,温度和湿度是渐变的,存在明显的上升和下降趋势。
(1)温度结构:在地表附近,地面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地表温度较高,向上逐渐降低。
相对湿度随着海拔的上升逐渐降低。
(2)湿度结构:湿度的分布与温度分布有关。
在升高的温度梯度下,水汽含量逐渐减少。
同时,由于大气边界层与地表交换水汽,湿度分布也受到地表特征的影响,在水域附近湿度较高。
3. 演变规律大气边界层的温湿度结构是动态变化的,主要受到地表特征、天气系统和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1)地表特征的影响:不同地表特征对大气边界层的温湿度分布有着显著影响。
例如,城市地表通常比郊区地表温度更高,湿度较低。
山地地形可以导致大气边界层的高度变化,进而影响温度和湿度的分布。
(2)天气系统的影响:气压系统和风场的变化也会导致大气边界层的温湿度结构发生变化。
例如,冷锋通过会引发大范围的降雨,降低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和湿度。
(3)季节变化的影响:夏季和冬季的温湿度结构差异明显。
夏季的大气边界层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同时季风影响使得季节性降水增加。
而冬季的大气边界层温度较低,湿度较小。
综上所述,大气边界层的温湿度结构及其演变规律是极其复杂的。
地表特征、天气系统和季节变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大气边界层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对于大气边界层的研究不仅能够深化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还可以为气象预测、短期气候模拟等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
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
大气边界层是指地球表面与大气直接接触的那一层空气,它的高度大约在地面上1000米左右。
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包括:
1. 温度变化明显:大气边界层中空气的温度变化非常明显,特别是在地面附近。
通常情况下,地面温度较高,空气往上升温度逐渐下降,直到达到一个稳定的温度层。
2. 风速变化:大气边界层中的风速也会随着高度的不同而变化。
在地面附近,由于地面的摩擦力,风速较小;而在高空中,由于没有摩擦力的影响,风速较大。
3. 水汽含量变化:大气边界层中的水汽含量也会因高度的不同而变化。
在地面附近,水汽含量较高,而在高空中,水汽含量逐渐降低。
4. 空气稳定性:大气边界层中的空气稳定性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在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中,空气也逐渐变得不稳定。
当空气不稳定时,会导致对流发生,从而形成了云、雨等天气现象。
总之,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是温度、风速、水汽含量和空气稳定性的变化。
这些特征对地面上的气候、天气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 三种边界层方案(YSU、MYJ和ACM2)模拟的与观测的 (a)西固二水厂和(b)兰州站的地面温度(2m)日变化对比
8
Time
(b)兰州站(52889)
Time
(a)西固二水厂
111111111111111111.................22222222222222222.2555555666666777777-----------------100111200111200112026048226048226482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22222222222222222222222555555556666666677777777------------------------000111220001112200011122258147032581470325814703
d. Mellor-Yamada Nakanishi and Niino Level 2.5 PBL (5). Predicts sub-grid TKE terms. New in Version 3.1.
e. LES PBL: A large-eddy-simulation (LES) boundary layer is available in Version 3.
面临的主要问题 (1)非均匀和复杂下垫面边界层 (下垫面性质非均匀分布、
地形起伏和山脉的作用、 城市大气边界层) (2)特殊地区边界层特征 ( 干旱荒漠区的大气边界层特 征 、 青藏高原寒区边界层特征 ) (3) 沙尘暴等特殊天气边界层特征 (4)湍流如何在模式中更合理的参数化
22
1.什么是传统机械按键设计?
16
温度/水汽廓线仪
微波辐射仪连续测量从 地面到高空10km范围的 空气温度和水汽廓线及 分辨率较低的液态水廓 线和云底温度。它由5个 水汽通道(22-30GHz) 和7个温度通道(5159GHz)组成。
17
土壤、植被参数监测系统
土壤热通量(5 cm and 80 cm )
体积含水量(5, 10, 20, 40 and 80 cm )
14
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 站 ——SACOL站
边界层气象要素
边界层气象要素的测 量包括:1,2,4,8, 12,16,32m的风速、 气温和相对湿度;8m的 风向;地表红外温度; 大气压;降水量。
15
涡动通量观测系统
三维超声速风速温度计 和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测 量地表的动量、感热、 潜热和CO2通量。这对 于研究陆面-大气间湍流 通量的输送、理解黄土 高原半干旱区的水循环 和能量交换过程具有重 要作用。
4
一、研究内容
大气边界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大气边界层中的湍流特征; 2.边界层中各物理量(如动量、热量、水汽等)的
湍流输送;气溶胶、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的湍 流扩散; 3.大气边界层内风、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铅直 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相似理论; 4. 近地层湍流大气微结构、湍流统计特征; 5. 大气边界层的数值模拟。
262
260
264
262
266
264
266
268
268
270
270
Temperature(K) Temperature(K)
272
272
274
274
276
276
ACM2
ACM2
278
MYJ
278
MYJ
YSU
280
280
YSU
OBS
OBS
282
282
284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近地面温度的影响
温度场:热岛效应;西部盆地辐合形成 的冷中心;MYJ方案“最暖” 风场:南北两山下沉气流形成山风环流; 南山高度较高,下沉气流强于北山。
5
二、研究意义
大气边界层是地球—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桥梁。 地表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消耗和扩散在大气边界层 内。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以及地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 气候的影响均是通过大气边界层过程来实现的。
大气边界层的物理知识,对大尺度天气过程的演变、 长期预报和气候理论等问题的研究,都是很重要的。
2
ACM2
0.4
R=0.614
MYJ simulation
MYJ
0.5
R=0.514
0.4
0.3
0.2
0.1
0.0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OBS SO concentration(mg/m3)
2
0.3
ACM2 simulation
0.2
0.1
0.0
0.00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b. Mellor-Yamada-Janjic scheme: Eta operational scheme. Onedimensional prognostic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scheme with local vertical mixing (2).
c. Quasi-Normal Scale Elimination PBL (4). A TKE-prediction option that uses a new theory for stably stratified regions. New in Version 3.1.
13
3. Deardorff的大涡模拟实验
用大涡模拟技术研究了大气边界层,并且在对流和中性 两种情况下对Wanggara观测资料进行了实时模拟 。
(1)温度、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2)感热通量、水汽通量随高度变化
(3)边界层高度的日变化
Deardorff J W.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neutral and unstabl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边界层气象学教程
1
研究内容
研究意义
大气边界层
研究方法
研究进展
2
高度(km) 3000
散逸层
大气边界层?
500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400 热成层 300 200
100
90
80 70 中间层
(+) (+)
中间层顶 (-)
电离层
高度(km)
60
50
平流层顶
每升高100m, 气温降低0.65℃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大气探测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发 展,特别是雷达技术,飞机机载观测,系留气球和小球探 空观测以及卫星遥感和数值模拟等手段的出现,大气边界 层的研究开始从近地层向整个边界层发展。
21
制约因素: 受到观测系统和探测技术的制约,也受到数学、物理学等 基础支撑学科发展水平的影响,并随着它们的发展而发展。
温度(2, 5, 10, 20 and 50 cm )
18
四、边界层气象学发展史
1905年 Ekman从地球流体力学度提出了
Ekman螺线 ,并形成了PBL的概念
1961年,B1ackadar引 入混合长假定,用数值 模式成功地得到了中性 时大气边界层具体的风
矢端的螺旋图象。
1954年 Monin—Obukhov相似性理论,建立了 近地层湍流统计量和 平均量之间的联系。
Deardorff J W. An explanation of anomaloualy large Reynolds stresses withi the convectiv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Deardorff J W.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tudy of the height and mean structure of a heated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19
1、ABL物理结构的认识
1971 Clark用澳大利亚著名试验资料给出了实测稳定大气 边界层气象要素的典型空间分布特征
1976 Kaimal根据美国Minnesota试验资料给出了ABL气象要 素的垂直分布
2、湍流理论
1915 Taylor首次提出地球大气的湍流现象
1935 Taylor提出湍流各向同性理论-统计理论基础
1941 苏联Kolmogorov量纲分析原理应用于湍流-“2/3律”
3、闭合理论
1932 Prantdtl根据混合长理论提出一阶闭合方案
1951 Rotta 2阶
1975 Yamada等 1.5阶
1978 Andre 3 阶
20
4、相似理论 1954 M-O相似理论-近地层 1961 Kazanskill,Rossby相似,建立了近地层与边界层之间的关系 1970 Deardorff 提出了混合层相似原理 1971 Wyngaard将相似理论推广到对流边界层 1984 Neuwstadt 提出局地相似理论-稳定边界层
40 平流层
30
20
(+)
O3
臭氧 吸收
10
对流层顶
对流层
(-)
0
200
250
300
3
绝对温度(K)
➢ 定义 定义1. 大气的最低部分受地面影响的一层,平均厚度为地面 以上1km范围,以湍流运动为主要特征。
定义2. 靠近地球表面、受地面摩擦阻力影响的大气层。从地 表向上,其厚度随地面粗糙度和风速的增大或大气不稳定度 的增强而增加,变化的范围在三四百米到一两千米之间。因 该层内空气运动明显受地面摩擦作用的影响,又称摩擦层。 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该层只不过是紧贴地球表面的很薄的 一层大气。一般而言,行星和行星大气之间,都存在因和行 星表面摩擦而引起的这种边界层,故又称行星边界层。 表征现象:观察从烟囱冒出的烟气,其行迹紊乱,烟云边缘 不断向下风向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