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中文研究综述心理1001 20100611 任跃强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青年教师这个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也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作者通过对中国知网以“高校青年教师”为关键词搜索到的中文文献进行研究,概述了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成果及其最新进展,包括职业倦怠的定义、理论模型、研究工具、影响因素。

最后,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教师职业倦怠,历来是中国教育心理学界的研究重点,也成就斐然。

但以往研究中,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研究相对而言少之又少。

2012年4月18日,在中国知网中以“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为主题共找到不同论文21篇。

本文对着21篇文章进行分析,做出综述。

1、研究现状概况及特点在国内,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

我国学术界尤其是心理学界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颇多,但关于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非常缺乏。

现有的研究,层次和力度都有所欠缺。

在这21篇论文中,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普通论文多,博士硕士毕业研究论文少。

21篇文章中,只有一篇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没有博士生毕业论文。

二,现象描述和对策探讨多,调查和实验研究少。

21篇文章中,调查和实验研究类型文章只有五篇,占23.8%。

其余文章均为对策探讨或对现实问题描述。

没有验证职业倦怠理论类型的文章。

三,作者学术背景经管类得多,心理学的少。

21篇文章作者绝大部分为研究管理或从事学校管理职业,有心理学学术背景的只有数人。

四,研究内容上,探析原因和对策得多,研究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大小的少。

五,研究对象多为某一所学校教师,跨地区、跨学校研究少。

2、职业倦怠概念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国内也有翻译为工作衰竭、职业枯竭、职业过劳等。

1974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Freudenberger 首先提出倦怠(burnout)这一新概念,用以描述助人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关于职业倦怠的文献综述

关于职业倦怠的文献综述

关于职业倦怠的文献综述第一篇:关于职业倦怠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1、职业倦怠的概念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最早在1974年由,Freuden-berger提出。

他认为倦怠是一种情绪性耗竭的症状,这种症状最容易在工作情境中出现;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精疲力尽时,职业倦怠现象就产生了[1]。

Freuden-berger的观点继而引发了众多学者对工作倦怠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产生了许多理论与模型。

在已有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理论模型分别由Maslach、Pines以及Shirom提出[2]。

随后该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延伸到教学领域。

虽然教师职业倦怠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但所有的研究者已形成共识,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

其中情绪衰竭是教师职业倦怠最核心、最典型的表现。

2、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在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领域中,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某个阶段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

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对生活整体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

作为一种心理反应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存在一定的个人偏好和差异,但是幸福在本质上是指一种愉快和满足的客观心理反应。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发现,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主观性。

(2)整体性。

(3)相对稳定性[3]。

幸福感有多项衡量指标,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认知评价,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度;(2)积极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3)消极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但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4]。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F r i e d ma n _ g 则 把教 师 职业 倦 怠 定 义 为 教师 由 觉 的结 果 之 间不 一 致 而产 生 的一
种 无效感 。
力的、 使人 心烦 的、 单 调乏 味 的工 作 的一 种 反 应 ” , 导致 倦 怠
的原 因主要 分为 两类 , 但 主要 是 因 为“ 工 作 者 的 付 出与 所 得 不一 致 ” : 一类 是个 体 面对过 多刺 激 的情 境 ( 如 教师 教 大量 的 学生 ) ; 另 一类 是刺 激情境 缺少 挑 战 ( 如教师 多 年来 一直 教 同
张燕 ( 2 0 0 6 ) ¨ 7 将教 师职业 倦 怠定义 “ 教 师个 体 因长期 未 能有效 地处 理各种 矛盾 冲突 而导致 的身 心疲惫 的状 态 , 表 现 为 不能缓 解工 作压 力或 妥善应 付工 作 中的挫折 ” 。 蔡融( 2 0 0 6 ) 认 为教 师 职 业 倦 怠是 指 教 师 工作 满 意 度 低, 工 作兴 致丧 失 , 以及情 感冷 漠等情 绪 、 态度 和 行为 的 衰竭
状态, 而 上 述 的 症 状 均 来 自于 不 能 顺 利 应 对 压 力 。
倦 怠 的人 际关 系维度 , 指个体 感受 到对 待服 务对 象 的一 种负
性 情绪 ,表现 在工 作 中对 服务 对 象 表 现 出消 极 、 冷漠、 疏 远 的态度 ; 个 人成 就感 降 低则 指 在 工 作 中对 自己评 价低 、 自我 效 能感 和 自我胜 任感 的降 低 , 是职 业倦 怠的 自我评 价维 度 。 ( 3 ) 组 织 学 观 点 。组 织 学 观 点 的 代 表 人 物 奎 内 思 ( C r e n s ) 口 认 为“ 倦 怠是 一种应 付 工作 压 力 的方式 , 是对 有 压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摘要】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心理研究的焦点领域。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方法,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热点:包括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危害、影响因素、与相关变量的关系及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社会支持自1974 年Freudenberg 第一次提出职业倦怠之后,职业倦怠的研究在国外就一直长盛不衰,研究者已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是职业倦怠的测量、成因,干预对策等方面展开了丰富研究,本文从职业倦怠的定义、症状表现、测量、影响因素、预防干预等各个层面来介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最新研究成果。

1.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倦怠1.1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一词从诞生以来,不同的研究者在各自的研究中对其有不同的界定,总结来说,可以从四个角度去阐述职业倦怠的概念:(1)临床学观点临床观点的代表人物费登伯格Freuderberger[1]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

(2)社会心理学观点社会心理学观点的代表人物Maslach[2]和Pines认为“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和个体压力维度;人格解体又称为去个性化,指个体感受到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情绪,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是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指在工作中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和自我效能感的降低。

(3)组织学观点组织学观点的代表人物奎内思Crens[3]奎内思认为“倦怠是对有压力的、使人心烦的、单调乏味的工作的一种应付方式”他认为导致倦怠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者的付出与所得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处于过多刺激的情境(如教师教太多的学生);另一类是刺激情境缺少挑战(如教师多年教同一门学科)。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倦怠已被视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普遍发生在各种助人职业的群体中,教师这一职业是高发群体之一。

职业倦怠现象之所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消极性,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和工作表现,并由此影响到个体所在组织的绩效。

倦怠不仅与许多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有关,包括抑郁、易激动、无助和焦虑、失眠、头痛、食欲不佳、胸痛和胃肠问题,而且倦怠还会影响个体的工作。

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会对教师自己及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无论从关注教师身心健康还是从教育事业的角度,都应该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给予充分的关注。

本文以近年来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为依据,综述了国内外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法、内容及研究结果等,对职业倦怠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标签:教师职业倦怠综述一、教师职业倦怠概述职业倦怠(jobburnout国内也称为工作倦怠、工作枯竭等)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柏格(Her-bert·Freudenberger)在研究职业压力时(1974)提出的一个概念。

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召开,职业倦怠从此被视为20世纪80年代的危机和现代生活的疾病。

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之一。

近三十年来,许多国家的研究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1981年Swogger提出: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或组织的压迫感所引反应,是工作者和组织中生产力的关系。

1996年Lee&Ashforth提出:职业倦怠会造成个人工作满意程度降低,减少人对工作的参与,降低个人对组织的成诺,形成个人离职意向提高。

1997年Gonzalez提出:职业倦怠为一种身体上、情感与生理上的耗力状态,身体上长期性的疲倦,感觉无助与无望对于工作、生活或其他人产生负面的观念及态度。

2001年Stanley提出:当组织成员未满足的希望与高度的抱负未能实现时,会形成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近年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自20世纪七十年代起,受到西方职业倦怠概念影响,我国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以高等院校教师为代表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尤为严重,针对这一现状,许多专家就出现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造成的影响、以及解决的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就对我国近年来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做个综述。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感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佛登伯格就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在体力、精力、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衰竭的状态。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严重,这一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因而,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就毫无争议的被提上了当代教育的研究日程,现就对近年来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作如下综述。

1.对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1.1文献检索的范围和方法使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94年~2012年期刊论文进行检索。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的文献类为“教育与社会科学类”,使用“主题”为检索项,先以关键词“职业倦怠”进行检索,然后在结果中分别以“教师职业倦怠”和“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为关键词再检索。

1.2检索结果及文献分布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到126篇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论文,该126篇均论述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1.2.1时间分布:见下表自2003年起,有关于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论文就已经出现,其中2007-2012年5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占论文总数的84%,可见关于高扥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并在近年形成热点。

1.2.2 作者地域分布:北京6,天津7,上海4,重庆7,黑龙江8,吉林4,辽宁6,内蒙古0,河北8,山西5,陕西4,河南7,安徽0,江苏2,浙江6,湖北8,湖南5,江西4,福建3,山东6,甘肃1,宁夏4,新疆1,青海0,西藏0,四川7,贵州1,云南8,海南0,广东4,广西01.2.3 国内外分布:126篇均是研究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论文,未见一篇介绍国外情况的文章。

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综述提要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后,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研究,对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为降低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综述一、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早期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基本上为定性研究。

直到Maslach在1986年对职业倦怠概念维度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测量教师职业倦怠的量表(职业倦怠问卷教育版),从此研究者们开始了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更深入的实证研究。

首先,从实证研究的范围来看,包括了很多方面,如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表现及危害、测量等。

通过这些研究,国外研究者对教师职业倦怠有了许多了解,并发现工作情境中的许多因素将会影响到职业倦怠的产生,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探讨,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职业倦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为如何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指明了方向。

其次,从实证研究成果来看,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师职业倦怠理论。

主要有:(1)习得性无助理论。

Meicher认为当个体一再受挫时,个体会变得无所适从,转而陷入一种观望的状态,形成无助感,从而产生职业倦怠;(2)资源保存理论。

从需求和平衡角度来解释职业倦怠的机制,当个体特定的资源或工作要求无法满足、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时,个人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国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职业倦怠的理论构建,而且对于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也有了实践的指导意义。

二、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国内首次引入职业倦怠测量工具的学者是西南师范大学的赵玉芳与毕重增,他们运用职业倦怠量表调查分析了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是我国首次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量化研究,为我国学者进一步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奠定了基础。

(一)从职业倦怠测量工具修订来看。

我国学者为了研究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的教师职业倦怠,对西方测量工具做了修订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国香、刘长江和伍新春开展了对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订工作,为编制适合中国文化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做出了贡献。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文件汇编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文件汇编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文件汇编目录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面面观大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综述二、理性情绪疗法介入中学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以J中学为例三、昆明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四、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研究兼谈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比较五、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20年回顾和反思六、民办中学高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面面观大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综述在当今社会,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在高校教师这一群体中。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引领者,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

因此,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大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产生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通常表现为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等症状。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职业倦怠的成因主要包括工作压力、工作负荷、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不仅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产生不良影响。

具体而言,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师失去教学热情、教学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同时,职业倦怠也会影响教师的学术研究,使其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下降。

为了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可以从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采取应对策略。

个体层面,教师可以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调整心态、寻求社会支持等措施;组织层面,学校可以优化管理机制、减轻教师负担、提供心理辅导等;社会层面,政府和社会应该提高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关注度,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和实践。

通过对大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研究方法单实证研究不足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实证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深入探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影响和应对策略。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教 师职 业倦 怠 的研 究取 向等方 面介 绍 了国外研 究者 对职 业倦 怠的研 究情 况 , 国 内 高校 教 师职 业倦 对
怠的现 象、 因 、 成 干预措 施 的研 究 结果进行 了分析 , 述 了 国内教 师职 业倦 怠的研 究情 况 。 综
关键 词 : 高校教 师 ;职 业倦 怠 ;文献综 述 中图分类 号 : 4 G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9—4 1 {0 9 0 —0 3 — 3 10 84 2 0 )3 0 1 0
本上采 用横切 面 的方法 , 纵 向追 踪研 究较 少 , 而 特别 是个案 的深入研 究和剖 析几乎 没有 。 有 研 究 表 明教 师 职 业倦 怠 与工 作 压 力 、 对 方 应
织 因素及 社会 因 素等 方 面对 教 师 职业 倦 怠 产生 的根 源进 行研 究 。张丽华 、 丹等对 国外 教师 职业倦 怠影 王 响因素新 进展 所做 的研 究表 明 : 社会 比较 方式对教 师
研究 情况 , 笔者对 收集 到 的文献通 过整 理和 分析后 进
行 了分 类 。
绪耗 竭 , 而 出现职业 倦 怠 。高 校教师 在生理 、 理 、 继 心 行为 和个 人成 就感方 面 的消极职 业倦 怠现 象 , 无论 是 对本 人 , 是对 学 校 的教 育 工作 , 有 着 极 大 的消 极 还 都
影响。
导致倦 怠 的原 因主要是工 作者 的付 出与 所得 失衡 , 侧
职业倦 怠 的具体特 征 , 调研 究方法 的实证性 和科 学 强
性。
3 组织 观点研究 者认 为 , 多人 对工பைடு நூலகம்作持 有很 多 . 许
不 现实 的期望 , 此就 容 易 体 验 到幻 想 破 灭 和倦 怠 , 因

近二十年来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综述与反思-教育文档

近二十年来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综述与反思-教育文档

近二十年来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综述与反思一、引言职业倦怠一词最早是在1974年由一位来自美国的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来的。

随之以后,针对各行各业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兴起,迅速发展。

目前,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各种各样,层出不穷。

Maslach和Jackson对职业倦怠给予这样的界定:“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

”[1]这段定义阐释了职业倦怠就是个体在工作中,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精力的耗尽和对自我评价过低,感受不到自身价值导致对服务对象表现出厌倦和冷漠的现象。

教师职业是有别于其他职业的一种特殊行业,随着职业倦怠这个名词的提出,教师职业倦怠被研究者广泛关注。

本文涉及的文献是1995年~2015年二十年间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资料,并在整理和分析这些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述与反思。

二、文献资料概况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维普网各大文献资源库搜集了自1995年至今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资料,总计有2498篇,其中博硕士论文是自2003年才陆续出现共计296篇,具体见下表1和表2.注:1.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维普网等。

2.括号里是博硕士论文数量。

3.由于时间原因,2015年统计结果为不完全统计。

从上面两个表格中可以发现1995年至2000年五年间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资料寥寥无几,第一篇文献是1996年出现的,也是这个话题的萌芽,直至2003年才出现量的明显增多,博硕士论文随之出现,这体现了研究层面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深入的、透彻的。

2006年又是一个转折,文献总数达到了三位数并且相关博硕士论文达到了两位数,我们可以发现不仅量增多了,而且实现了质的飞跃。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课题的重要性。

随后这几年数量一直趋于平稳的状态。

我国众多学者对此课题感兴趣,国外也不例外,见表3和表4。

注:1.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维普网等。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摘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工作感到厌烦、枯燥,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心理倾向。

它不仅会伤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严重影响教育和教学质量,进而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

因此,本文全面梳理了我国学者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现状,希望能给后续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综述一、引言1974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德概念,在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内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职业倦怠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无法应付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工作者身心耗竭状态”。

教师作为服务行业大军中的一部分,其职业心理状态等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

我国开展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以借鉴国外研究理论成果为起点,正在逐步向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本土化的方向迈进。

本文在梳理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对国内研究的特点进行归纳,为我国教师职业倦怠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

有的学者从职业倦怠的表现将其划分为情绪枯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代表人物是马勒诗。

Maslach和Leiter认为职业倦怠不仅仅是个人压力问题,而是个人与工作环境间的互动关系;Pines 和Aronson 将其定义为“个人对情感要求的情景的长期卷入而导致的一种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耗竭状态”。

Etzion 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始时没有任何警告,一旦达到一个特殊的临界点,个体就会突然感觉大耗竭,并且能把这种破坏性的体验与任何特殊的应激事件联系起来”。

国内研究者董淑花、黄依林指出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在情绪衰竭维度上还比较严重。

具体表现为在工作中持续的疲劳感,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引起的挫败感加剧,最终出现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教师职业倦怠综述第一篇:教师职业倦怠综述教师职业倦怠综述摘要:自从费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以来,它的研究日渐受到关注。

近年来,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受到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已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士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

”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教师作为 21世纪教育的执行人,新世纪人才的缔造者,同样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然而教育界的现状及种种迹象表明,现有教师队伍并不乐观,教师职业倦怠之病症正严重地冲击着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建设和培养一大批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献身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及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

随着1980 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也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

人们开始发现职业倦怠并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境的不断加剧,助人者不能通过积极的问题解决来化解痛苦以至在工作中表现为身心疲劳、耗竭状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师队伍中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一、教师工作倦怠的概念在国外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中,工作倦怠存在着动态定义和静态定义。

Chemiss(1980)认为,作为对工作疲劳的反应,工作倦怠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

并且,其动态定义都认为,工作倦怠最初以应激的形式出现,逐渐地,个体感觉到情感上的劳累,并开始改变自己对待他人和工作的态度,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个体的工作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学年期末论文题目: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班级:学号:姓名:成绩:摘要职业倦怠是指工作人员因自身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过大或工作强度过大,导致工作人员自身产生疲惫感等,导致自身出现思想、机能、情绪等方面的枯竭状态。

自职业倦怠一词出现后,引起了社会性的强烈争议,成为当前工作领域中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其主要服务对象是正在成长阶段的学生,一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工作状态,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1]。

基于已有的教师职业倦怠相关研究文献与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可清楚看出,影响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大部分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心理素质承受能力、社会支持状况以及教师应对问题的方法等多方面相关,对此,本文便以综述形式,将已有文献进行整理,并结合自身观点加以分析。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综述引言自从职业倦怠被提出之后,引起学术界关于职业领域研究的广泛重视,对此,也有心理学家表示,一切具有明显成效的工作首先都需要由某种兴趣为主要先决条件[2]。

兴趣是促进工作有效完成的主要条件,但当前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也成为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师作为当前职业中最重要、关键且特殊的职业之一,职业倦怠的现象极为严重。

对此,本文将从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入手,以综述的形式展开对职业倦怠的研究与分析,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指出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一、相关概念界定(一)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又可称为“工作倦怠”、“工作衰竭”等,最初职业倦怠的提出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在杂志上提出的[3]。

关于职业倦怠的定义,当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不同学者对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也都有所不同,但职业倦怠的主要概念界定是由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的。

一种是静态角度,主要分析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和影响因素。

另一种是动态角度,主要分析职业倦怠的主要形成过程。

大部分学者对职业倦怠的界定,当工作人员在以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时,自身的成就感会降低,带指情绪出现大量的消耗,从而出现过度疲劳的现象,同时对自身的工作能力和信心降低,从而导致工作者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4]。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摘要]职业倦怠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本文从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过程模式、表现形式、测量及国内的实症研究方面作了一个梳理,并对今后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模式趋势文献综述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影响着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

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研究(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1.社会根源。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对它们的教育持有很高的期望,因为教师承担着培育英才、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的重任。

教师肩负着社会的希望,同时也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压力。

2.组织根源。

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根源包括:学生问题、工作负担、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自由度与自主权、社会支持。

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4的教师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

弗瑞德曼与法伯在1992年的报告中指出,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资料缺乏热情,这些都易使教师产生倦怠。

一些学者如斯克瓦布与布瑞恩认为,在组织方面,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因素是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

当个体面对种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行为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

这种角色定位模糊也易导致压力的产生,继而产生倦怠。

3.个人根源。

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人根源包括:自尊和外控型归因。

自尊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的、起控制作用的因素,它通过影响以环境为基础的组织因素来起作用。

罗特根据海德提出的“控制点”归因理论,指出那些外控型教师更容易产生倦怠。

(二)教师职业生涯倦怠阶段的提出许多专家认为,就像人的一生要经历幼年期、少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不同的社会角色以及不同的人生任务。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引言:高校教师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工作特点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普遍面临着工作满意度的问题,同时也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高校教师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减轻职业倦怠提供参考。

一、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1.工作满意度的定义和测量: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总体评价,通常包括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同事关系、工资待遇等方面的评价。

测量工作满意度常用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

2.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a.个体因素:如个人价值观、个人特质、工作经验等。

b.工作环境因素:如工作压力、工作条件、领导风格等。

c.组织因素:如组织文化、组织支持、激励机制等。

3.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其中,工作特点、工资待遇、工作条件、领导风格等是影响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研究也发现,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其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1.职业倦怠的定义和测量:职业倦怠是工作疲劳和耗竭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对工作的不满、疲劳感和缺乏工作动力等。

测量职业倦怠常用的方法包括马斯洛伯恩职业倦怠量表、西姆斯职业倦怠量表等。

2.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a.工作量:工作负荷过大容易引发职业倦怠。

b.社会支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对预防职业倦怠起重要作用。

c.工作特点:如工作压力、任务重复性等。

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呈现增多的趋势。

研究发现,高校教师普遍面临着较高的工作压力和较长的工作时间,这导致他们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教育资源不均衡、任务重复性和缺乏支持等因素也是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结论: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

职业倦怠研究文献综述

职业倦怠研究文献综述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一、职业倦怠的概念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国内也有翻译为“工作衰竭”、“职业枯竭”、“职业过劳”等等,通常发生在人际接触较为频繁、密切的服务性行业中。

19世纪60年代,美国作家格林尼出版了一本小说,名为《一个倦怠的案例》,书中描写一位才华横溢的建筑设计师事业到达巅峰之时,却感到自己的工作热情在慢慢耗尽,对工作的热忱和成功的渴望消失殆尽,在经历了一段内心的痛苦挣扎后,他辞掉了在人们眼中充满光环的工作,远离故土,只身前往非洲原始丛林开始自己新的生命旅程。

这部小说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读者们纷纷表示自己也有类似的体会和冲动。

从此“倦怠(burnout)”一词便进入美国大众的语汇,并逐渐为世人所熟知,用来描述一种歪曲的人职关系。

20世纪70年代,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在看了这本小说后,发现自己和书中所描写的,事业如日中天却对工作毫无热情的建筑师一样,有一种对工作挥之不去的消极心境,便根据自己以及相类似人群的生活写照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新名词,并于1974年将其第一次应用在心理健康的领域,用以描述助人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他指出,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工作中出现的情绪耗竭症状。

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精疲力竭时,职业倦怠就产生了。

此后二三十年的时间,许多研究者对职业倦怠这一现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总体而言,比较有影响力的定义主要有费登伯格的临床学观点、奎内思(Cherniss)的组织行为学观点、萨姆森(Samson)的社会学及历史学观点、法伯(Farber)的批判性综合观点以及马勒诗(Maslach)等的社会心理学观点。

费登伯格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抱有不现实的高期望和无法缓解的巨大压力而导致的情绪、社会性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的不良状态。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摘要】职业倦怠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本文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过程模式、表现形式,综述了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等,并探讨了职业倦怠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文献综述展望【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20-02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自从职业倦怠被提出来以后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职业倦怠最早是1974年由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来的,用以描述工作中的相关个体所表现出的一种消极情绪,如身心疲惫、情感衰竭、工作满意度下降、对服务对象缺乏热情、工作成就感降低等。

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教育、护理、医疗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教师职业倦怠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公认的定义,但所有研究者已形成共识,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合理承担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

职业倦怠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美国的玛勒诗在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领域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基础之上,她于1986年专为教师编写了一份专门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感的问卷(mbi),为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可信的测量工具。

这份问卷主要包括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方面。

情感衰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被过度消耗,精神疲惫不堪;非人性化是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消极的、负面的态度;低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对工作成就的满意度下降。

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过程与表现类型职业倦怠不是对于某种情感的即时反应,而是一段时期内强度不断递进反应的过程,三个方面并非同时出现。

美国心理学家法伯认为,虽然教师职业倦怠可以从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等几个角度进行描述,但在不同的个体身上职业倦怠的行为表现是有差异的。

他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最先表现的是个人的低成就感,然后才是非人性化和情绪衰竭。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范文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范文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

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7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

另有人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注:转引自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第120—123页。

)。

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势在必行。

1、“职业倦怠”的界定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

“burnout” 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

自从弗登伯格提出这个概念后,它被专门用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

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

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开题报告4800字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开题报告4800字

开题报告书选题依据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肩负着重要的教学使命。

“教师职业倦怠”这个现象近年来被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讨论。

毋庸置疑,造成在职老师出现工作倦怠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研究分析,为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提供借鉴。

众所周知,教师不仅要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还要随时随地处理多种教学以外的行政性事物。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转变,教师也随之进行转变,这不仅是有思想理念上的改变也有行为方式上的变革。

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当今的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教师作为奋战在第一线的工作者,也要面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但是,现在许多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度忠诚度不高,仅仅是揩其作为生存的方式,这就十分容易陷入职业倦怠。

他们消极的情绪、态度以及在这种情绪、态度的支配下产生的行为方式,基于以上原因不难看出教师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跟老师的教学状态对于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容拖延。

而中学(高中)体育老师由于中国教学现状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不受领导关心,也缺乏同事支持,所以本文以体育老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为切入口,对中学体育老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进行分析,来辐射教师职业倦怠这类问题,希望对化解教师职业倦怠提供有益的借鉴。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中学体营教师一旦形成职业倦怠,对工作揩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且对体育教师的生理、心理、行为等带来不利影响。

表现为其身体的衰竭、情绪的萎靡,甚至是素质的劣化,体育教育质量的降低,并直接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而认知的扭曲、行为的异常会使体育教师的角色意识逐渐模糊,扭曲自己对体育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失去责任感,并表现出对工作无动于衷、对教育对象冷漠无情,甚至出现对他人大打出手的无道德、无情感的异常行为,职业倦怠阻碍了体育教师的成长,导致了教学的失败。

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极大地影响了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并严重影响着其身心健康,学生作为体育教师工作的直接对象也自然成为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受害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9月第11卷第3期云南电大学报Journal of Y unnan RT V UniversitySept.2009V ol.11,N o.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Ξ孙 萍(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223)摘 要: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分别从职业倦怠的定义、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向等方面介绍了国外研究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情况,对国内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成因、干预措施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814(2009)03-0031-03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对高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使高校教师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比如职称晋升的压力、教学与科研的冲突,以及因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量化带来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使很多高校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

有研究表明,过高的应激水平容易产生疲倦,压力导致倦怠,所以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值得我们研究,并应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情况,笔者对收集到的文献通过整理和分析后进行了分类。

一、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一)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向。

1.临床观点研究者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由于工作强度过高并且忽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侧重对职业倦怠症状、起因等的描述和解释。

2.社会心理学观点研究者认为倦怠有三个主要特征: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注重探究职业倦怠的具体特征,强调研究方法的实证性和科学性。

3.组织观点研究者认为,许多人对工作持有很多不现实的期望,因此就容易体验到幻想破灭和倦怠,导致倦怠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者的付出与所得失衡,侧重探讨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

4.社会历史观点研究者认为职业倦怠不仅受到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当社会条件不能提供一个有助于与人联系的情境时,要保持服务工作的投入是很困难的,社会历史观点的研究者注重分析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二)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者主要从人口学变量、人格因素、组织因素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进行研究。

张丽华、王丹等对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新进展所做的研究表明:社会比较方式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影响,教师将自己从比自己表现得更差的同事中辨别出来或把比自己更优秀的同事作为竞争对手来比较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反之,教师将自己从比自己境况更好的同事中辨别出来则不易产生职业倦怠。

集体自尊关注个体所在的社会群体特征和个体如何在群体中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教师集体自尊越高,越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创造性是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有效因素。

二、国内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在我国,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人才的脑力工作者,他们面临着教育体制改革以及扩招带来的强大压力,需要高度的投入和奉献。

这种职业特点极有可能使教师的心理能量在长期的奉献中消耗过多,出现情绪耗竭,继而出现职业倦怠。

高校教师在生理、心理、行为和个人成就感方面的消极职业倦怠现象,无论是对本人,还是对学校的教育工作,都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

—13—Ξ收稿时间:2009-05-25作者简介:孙 萍,(1968-),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实验师,主要从事远程教育计算机教学及管理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与比较,发现国内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有以下特点:(一)研究对象及研究视角。

国内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成人高校、高职院校、师范院校、普通高校教师的研究。

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视角有从心理学分析的,也有从经济学分析的。

(二)研究内容。

研究大多基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成因的分析,热点集中在对策、干预措施方面,也有采用测量工具对具体学校的本土化研究,通过对所查阅文献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认识: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析。

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绝大多数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倦怠症状,但倦怠程度并不严重。

倦怠现象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去人性化现象不明显,对相关文献综合研究后发现:①从性别来看,不同研究者得出不同研究结论,主要有3种情况:一种认为男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要高于女教师,第二种认为女教师的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均高于男教师,第三种认为不同性别教师在职业倦怠的各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笔者以为,得出这些不同的研究结论可能与研究样本的抽取和测量倦怠的量表有关。

②从年龄上看,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龄因素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衰竭程度和去人性化程度均不断增强,而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在显著增强。

③从职称上看,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称因素有关。

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情感衰竭和成就感两个维度上显著高于高级以下职称的教师。

在去人性化维度上,不同职称的教师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④从学历来年,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学历因素有关。

硕士以上学历的高校教师成就感明显高于本科学历的教师。

在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维度上,不同学历的教师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⑤公共课教师的情绪衰竭明显低于专业课教师,而个人成就感略低于专业课教师。

⑥薪资水平越低,其倦怠的程度就越高。

⑦在婚姻状况方面,已婚教师情绪衰竭程度比未婚教师严重得多,未婚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高于已婚教师,未婚教师的去人性化略低于已婚教师。

⑧有行政职务教师比无行政职务教师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要略高一些,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在成就感维度上,二者之间的差异也不显著。

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研究。

目前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研究比较宏观,概括性的调查和定量的分析较多,对倦怠的质性研究几乎没有。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形成的,在不同环境里的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不尽相同,而研究很少把教师的实际生存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忽视了满足教师自身需要的研究,研究基本上采用横切面的方法,而纵向追踪研究较少,特别是个案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几乎没有。

有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等变量有很大关系。

叶崇凉从教师职业的特点、组织因素、人格因素分析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

研究者认为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从教学、科研、管理、学历等方面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导致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使得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满意度降低,若进一步则会发展为职业倦怠。

研究表明,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对工作满意程度有着直接影响,若缺乏人际支持,则容易诱发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

学校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容易导致教师工作满意度降低,也会引起职业倦怠的发生。

此外,教师的内在心理原因,也会产生职业倦怠。

比如,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按部就班的客观生活现实的差异会引起内心的矛盾冲突,使之产生对职业的反抗情绪。

部分教师自身的不良性格也会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

关于干预措施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指向个体的干预方法和指向组织的干预方法。

李永鑫、杨淑芸认为指向个体的干预方法可从教师应该进行合理的饮食与锻炼、学会基本的心理调适技能、学会对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手段3方面来进行。

指向组织的干预可分为宏观(社会因素)和微观(学校因素)两个层次。

从社会层面上讲,指向组织的干预方法社会应提高教师工资与福利水平,加强尊师重教的宣传,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使教师能够及时地缓解精神压力,加强自我心理调适,降低工作倦怠。

从学校层面上讲,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职前培训,应该明确任务的分配,并设立公平的业绩评定制度。

吕堂红认为教师有效地进行角色调适,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建立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学校管理制度的科学化、人文化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

改革教师评价和管理机制,加大教师参与管理的力度,可降低职业倦怠感。

学校或行政组织方面的各种作为与影响既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同时也可转化为支持系统,发挥有利的影响。

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对我们的启示—23—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以及辅导学生、指导学生实验实习等多重角色,在工作中容易产生角色模糊,当其所扮演的多种角色互不相容而又无法有效整合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

另外,大学教师如果长期教授单一课程,可能会使教师对该门课程的兴趣逐渐消退,产生冷漠行为,而开设新的课程又会面临着很大压力,例如要研究新教材,要准备很多的教学文件,要制作新课件、收集案例、准备素材等。

工作压力过大、长期超负荷工作,会使高校教师无所适从,疲于应付,而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超负荷的工作得不到应有肯定时,就容易导致教师逐渐丧失工作热情,有的教师会以降低自己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来求得心理的平衡,而不断累积的强化会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

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使我们对其现象、成因以及应对策略有一定认识。

所以,我们应从造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入手,注重制度的改革,给高校教师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自主权,尽可能减少一些无意义的评比、考核、会议,建立良性的教师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建立正常的晋升、流动、进修机制,从根本上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从制度上真正关心、爱护教师,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使他们从内心认同自己的职业。

参考文献:[1]罗东山.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评述[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0(2):59-60.[2]张丽华,王丹,白学军.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7,(2):492-494.[3]叶崇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致因及缓解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90-92.[4]张红霞,崔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08,(3):175-177.[5]李永鑫,杨淑芸.教师工作倦怠及其干预[J].当代教育科学,2004,(21):33.[6]吕堂红.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12-114.[7]肖福莲.成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J].江苏高教,2006,(5):127-129.[8]庄国萍.高校成人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63-64.[9]张晓桂,高波.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刍议[J].成人教育, 2008,(4):88-89.[10]赵玉芳.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保健[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4):41-43[11]彭腾.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102-104[12]邱小捷,王江奇.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透视[J].中国高等教育,2005,(15):59-60.[13]荀亚春.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6):263-266.[14]曹丽梓.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外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综述[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5]陆晓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来自湖南省长、株、潭三市九所职职院校的调查[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6]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1):62-64.[17]唐芳贵.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7).[18]任思莹.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以成都X实验学校教师个案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9]王莉.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探索[J].运城学院学报,2006, (6):59-60.[20]姜淑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09-112[21]梁云芳,王秀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教育理论研究,2006,(2):4-6.[22]李国强,金源云.浅析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72-73.[23]黄培森.四川文理学院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2008.[24]葛春霞.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8):35-37.(责任编辑:唐 伟)Literature R evie w of College Teacher Job BurnoutS UN Ping(Y unnan RT V University C ollege,K unming,Y unnan,650223)Abstract:The paper sums up the study of job burnout of foreign researchers through the summa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llection literature from the definition of job burnout,teacher burnout concept and the orientation of foreign teacher burnout research,and reviews the domestic teacher job burnou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causes,interven2 tions and research findings of the college teacher burnout.K ey w ords:college teacher;job burnout;literature review—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